五上语文第8课《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课文第八课

五年级上册课文第八课

五年级上册课文第八课
五年级上册课文第八课是《成语故事》,讲述了三个广为流传的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

1.“自相矛盾”讲述了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夸耀自己的产品却无人问津的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或自相矛盾。

2.“滥竽充数”则讲述了一个南郭先生混在齐宣王的吹竽队伍中,装模作样,最终被齐湣王发现并被驱逐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有真才实学,不能靠欺骗来蒙混过关。

3.“画龙点睛”则讲述了梁代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画四条龙,只有点上眼睛的龙才飞走的故事,比喻说话或写文章在关键处用精辟的词句点明主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学成语故事教案

小学成语故事教案

小学成语故事教案导读:第三单元为“故事集锦”,它由成语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推敲》)、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和寓言故事(《伊索寓言》)组成。

把成语故事放在了开篇,也说明了“成语”作为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淀之一,无疑是排在前面的,它的言简(短短的几个字,就是一个故事)意赅(能揭示一定的道理),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值得同学们去关注和学习。

《成语故事》由“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组成。

《自相矛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滥竽充数》则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这些故事形式短小、内容浅显,孩子们一读就懂,但如何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些事例,来印证这三则故事的寓意,则不是件易事。

三个成语前两个是贬义,后一个具有褒义的色彩。

它的目的在于告诉学生成语有褒贬之分,不可乱用,用错了则要闹笑话。

“教材只是个例子”,三个故事也只是一个引子。

它的“使命”在于把学生的视线引入到成语的大观园中,让学生产生对成语背后故事的探究,让学生去读成语故事,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相似的情景进行运用,则是本课的最终目的了。

所以,学完了本课,我们要引导学生课后去读更多的成语故事,在遇到成语的时候,要去查一查背后的故事,要去想一想成语揭示的道理。

我们可以经常性地在班级举行“成语故事会”,“成语大比拼”,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成语,用成语。

长此以往,语文素养也就形成了。

【小学成语故事教案】1.《成语故事》教案2.成语故事学习教案3.成语故事课教案4.成语故事教案示例5.《成语故事》教案设计6.成语故事教案教学反思7.成语故事教案教学设计8.成语故事的教案教学设计上文是关于小学成语故事教案,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8成语故事原文课文素材苏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8成语故事原文课文素材苏教版

8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

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滥竽充数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

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

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

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画上眼睛。

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惋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

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唬人。

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

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

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背诵指导:本文要求背诵《画龙点睛》这则寓言故事。

背诵时,我们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也可以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列出背诵提纲,再背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词语解释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词语解释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词语解释第一课《师恩难忘》1、娓娓动听:形容说话婉转生动,使人爱听。

2、身临其境:亲身来到某种境地(体验感受)3、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4、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文章等)。

引:引到。

胜,美好。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形容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树:培植,培养。

6、滋润:本文中指不断增加知识的养分。

7、教诲:教训,教导。

第二课《陶校长的演讲》1、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2、坚忍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

韧:柔软而结实。

第三课《古诗两首》1、不知处:不知道在那个地方。

2、振:震荡。

3、林樾:林中成荫的地方。

樾:树荫。

4、意欲:心想。

第四课《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1、芬芳:气味香。

2、沃野:肥沃的土地。

3、温馨:温和芬芳;温暖。

4、饱览:充分的看;尽情地观赏。

5、胸襟:抱负;气量。

6、明媚:鲜明可爱。

第五课《装满昆虫的衣袋》1、鼓鼓囊囊:形容口袋、包裹等被填塞得凸起的样子。

2、满载而归:形容收获极丰富。

3、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厚。

第六课《变色龙》1、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

2、凶相毕露:凶恶的相貌完全暴露。

毕:全;完全。

3、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4、迅雷不及掩耳:比喻动作或事件突然而来,使人来不及防备。

形容速度非常快。

5、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6、端详:仔细地看。

7、窥探:暗中察看。

8、伺机:窥伺时机。

第七课《金蝉脱壳》1、金蝉脱壳:比喻用计脱逃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2、枝繁叶茂:树木的枝叶繁密茂盛。

3、聚精会神: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

4、依依不舍:形容留念,不忍分离。

5、五彩缤纷:形容色彩繁多艳丽。

6、搜索:仔细寻找。

7、协调:配合得适当。

第八课《成语故事》1、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2、张口结舌: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或害怕。

3、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成语故事》 郭月娥

《成语故事》 郭月娥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难点是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教学准备是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个班级的学生活泼、开朗,学习积极性高并敢于表达,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大部分学生都具有较好的成语理解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大胆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成语故事的探究之中,在探究中理解成语的寓意。同时要兼顾学生本身的智力差异,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个别后进生的指导。
8、集体探究:(出示课件)现实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事?每人想一个,给你的同桌讲一讲。
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自相矛盾》的时候,通过抓关键词句,揣摩蕴含的道理,将故事和寓意联系起来,就读懂了寓言。现在再用这种方法,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师:非常好,你猜对了。我看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了,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妙趣横生的成语故事吧!
二、精讲《自相矛盾》
1、同学们知道了这幅图是“自相矛盾”,板书(自相矛盾)那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自相矛盾”的故事啊。
2、学生自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新苏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备课导航《成语故事》

新苏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备课导航《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备课导航一、导航台课文主要内容及寓意导读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一定学会了不少成语。

其实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小小的故事。

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神话传说,还有的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可笑之事……但它们都借助这些故事,向人们传达着丰富的含义。

你能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成语故事吗?课文《成语故事三则》,又向同学们讲述了三则精彩而有趣的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

现在就让我们读一读,看看这些成语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它的寓意又是什么?《自相矛盾》主要写的是古代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然后又夸矛好,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

当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

"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

这个成语比喻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

《滥竽充数》主要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

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主要讲的是梁代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但都没有点上眼睛,说点了就会飞掉。

人们不相信,偏叫他点。

张僧繇刚点了两条,这两条龙便乘风飞去。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写文章和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

二、益智园创新与实践成语是一个王国,是一个大千世界。

学习成语,不仅能让我们懂得很多的知识、道理,而且能增加我们的语言积累,为我们的习作增添色彩。

同学们如果有时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成语故事,然后做一份成语小报,那会很有意思。

(提示:先收集一些有关成语的资料,可以是故事,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有关成语的趣味题目,当然你也可以自己依据成语想一些题目;然后想一想你打算把小报设计成什么样儿,给小报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可以叫《成语王国》、《成语大冲浪》、《成语碰碰车》等等;最后开始制作。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8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三则故事,都是由古籍的故事改变而来,《自相矛盾》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滥竽充数》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

《画龙点睛》抓住描写点睛前和点睛后的语句让学生体会“点睛之笔”的神奇。

《成语故事》以短小的篇幅和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了三则耐人寻味的故事,并将深刻的道理融入其中,让我们在赏读故事、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生字,正确识读4个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 不要……而要……”等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积累成语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成语故事,想象文中所描写的情景,在反复品读、回味、表演中,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从中受到启发,学会做人。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要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通过教师的层层诱导,学生讨论交流。

采取默读、圈划、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表演课本剧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理解成语所表达的意思。

3.借助拓展小练笔,发挥学生合理想象力,会仿写、续写小故事。

【教师准备】1.搜集到的和本课有关的资料。

2.本课的ppt课件。

【学生准备】1.搜集成语资料。

2.排练课本剧。

3.预习课文。

3课时。

第1课时整体设计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趣味课件:成语故事

小学语文趣味课件:成语故事

注意事项
课件要与成语故事紧密结合,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 义
内容要有趣味性,能够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
制作要精美,能够展现出小 学语文的教学水平
内容要丰富,能够涵盖多个 成语故事,让学生学到更多
的知识
06
课件使用
使用场景
小学课堂:适 合小学语文课 堂,增加课堂
趣味性
家庭辅导:家 长可以辅助孩 子学习成语故 事,增进亲子
关系
课外拓展:适 合学生在课余 时间进行自主
学习和拓展
线上教学:适 用于线上教学 平台,方便远
程教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使用方法
下载并安装课件 打开课件并选择相应的成语故事 播放课件并引导学生观看 讲解成语故事并引导学生思考
使用效果评估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氛围
综合类成语:如指鹿为马、亡羊补牢等, 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
成语故事选择标准
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 水平
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易于理解和记忆
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成语故事讲述方式
图文并茂:使用生动形象的图片 和简洁明了的文字,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和背景。
声音讲解:使用清晰的声音讲解 成语故事,让学生更好地听懂故 事内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动画演示:通过动画演示成语故 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故事 情节和人物形象。
互动环节:设置互动环节,让学 生参与其中,更好地掌握成语的 含义和应用。
成语故事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丰富教学内容:将成语故事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成语故事中的寓意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促进语言表达能力:成语故事中的语言简练、生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成语故事》优秀教案

《成语故事》优秀教案

《成语故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十个成语及其含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 通过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画龙点睛、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

2. 成语故事:精选与成语相关的故事,展现成语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成语的读音、书写、含义及其运用。

2. 难点:理解成语故事背后的寓意,学会运用成语。

四、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成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组讨论:分组让学生探讨成语的含义、用法及背后的故事,培养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通过典型例句,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成语。

4. 课后实践: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成语。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成语及其来源,学习成语“画龙点睛”。

2. 第二课时:学习成语“掩耳盗铃”,并进行案例分析。

3. 第三课时:学习成语“亡羊补牢”,进行分组讨论。

4. 第四课时:学习成语“守株待兔”,进行案例分析。

5. 第五课时:学习成语“刻舟求剑”,进行分组讨论。

6. 课后:布置作业,巩固所学成语。

7. 第八课时:进行成语故事演讲比赛,展示学习成果。

8. 第九课时: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

9. 第十课时:布置长期作业,鼓励学生继续学习成语。

10. 第十一课时:进行阶段性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11. 第十二课时:针对测试结果,进行查漏补缺。

12. 第十三课时:学习更多成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13. 第十四课时:学习成语典故,深入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

14. 第十五课时:进行总结评价,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出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成语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语文教案)五年级成语故事教案

(语文教案)五年级成语故事教案

五年级成语故事教案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局部,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一起看看五年级成语故事教案!欢送查阅!五年级成语故事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课文,感受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深情厚谊。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俞伯牙与种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

2、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教具准备:高山流水课件教学过程:导入课题1、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理清脉络1、回忆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2、课文围绕这两个主人公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肺腑的故事,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吗用上高山流水这个成语说说。

3、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课文去了解故事的重要内容吧。

一、学习知音难求局部1、自读1-2自然段说说你对俞伯牙的了解。

2、理解“琴艺高超、遗憾、始终〞等词语的意思,从中谈体会。

3、学生汇报所得体会4、老师总结二、学习巧遇知音局部1、默读课文3-4自然段,勾一勾黄昏美景的句子。

2、学生勾画、汇报、朗读。

3、听音乐高山流水,边听边想象他们俩相遇时的动人场面,老师随音乐范读课文3-4自然段。

4、听了这美妙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5、钟子期听了这美妙的乐曲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自读课文5-7自然段画出描写钟子期语言、神态的句子。

理解词语“啧啧赞叹、意味深长、按捺不住、一见如故〞,体会“猛地、站、拉、说〞感受俞伯牙当时冲动的心情。

6、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汇报。

7、俞伯牙听了钟子期的两次赞叹之后的表情是怎样的8、抓住重点词、句子、体会并指导朗读。

9、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抓住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

10、老师小结三、学习痛失知音局部1、抽一名学生读课文2、品读遗言,谈体会3、当俞伯牙得知钟子期去世的消息后,心情如何找一找文中的相关词语读一读。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成语故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教学重点:1、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挂图一、激趣导入:1、师: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却浓缩了深刻的道理,有些成语还包含着有趣的故事,你能说说几个这样的成语吗?2、学生交流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师:我们今天来学习几个新的成语故事,第一个是什么?5、板书:自相矛盾6、提问:什么是矛?什么是盾?7、指名说,看图理解8、提问:“矛盾”放在一起组词是什么意思?9、师:我们中国的汉字很有趣,每个字都有单独的含义,可是把两个字放在一起组词,意义又发生了变化,如:东西,斟酌10、过渡:矛盾这个词的意思就________于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下面就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本,去看看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2、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解释(2)重点指导:“戳”(3)指名解释,做动作三、精读《自相矛盾》:1、指名读,思考:这个成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话概括。

2、指名说3、理清故事线索:师:一个完整的故事由起因、经过、结果构成,请大家找出来4、故事起因: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1)过渡:卖东西要吆喝,他是如何吆喝的呢?请同学表演,评价(2)注意关键词:夸口,什么叫“夸口”?(3)哪些词表现他在夸口?(4)再来读读,感觉他的夸口5、故事经过:有个围观的人问他(1)过渡:这个人正在自卖自夸时,围观的人听了后,会有什么表现呢?(2)指名读6、故事结果: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1)过渡:这个楚国人有何反应?(2)学生齐答(3)“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4)他为什么会“张口结舌”?(5)此时,这个楚国人会想些什么呢?(6)如果你是当时围观的人,想对他说点什么呢?能给他一些善意的忠告吗?四、拓展:1、你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了什么?2、生活中,你有过自相矛盾的时候吗?五、作业布置:把这个故事说给父母和朋友听六、板书设计:8、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起因→→经过→→结果夸口问张口结舌教学反思:成语是我国的文化精粹,为了使学生喜欢学成语,在导入部分我通过举例“东西”、“斟酌”等词语分开解释的意思和组词后的意思有所不同,引起学生对汉语的兴趣,从而引出“矛盾”这个词,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矛盾”的故事________,引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

成语故事公开课教案

成语故事公开课教案

成语故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了解和理解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的含义和来源;2. 能够正确运用这些成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解读能力,培养学生对成语故事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能够详细理解和解读成语故事的内涵和用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解读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运用成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与成语相关的图片和课文资料;2. 制作PPT,便于教学展示;3. 备好白板、彩色粉笔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导入:1. 观看一段与成语有关的视频或展示几张与成语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入成语故事的主题,问学生对成语的认识和了解,并带领他们一起讨论成语的起源和含义。

讲解与练习:1. 针对一个具体的成语故事,展示对应的图片,并讲解该成语的含义和来历。

2. 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成语故事,并组织小组内外的同学进行问答互动。

3. 给学生发放卡片,上面写有与成语故事有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一分钟内准备并回答问题。

随机选几位同学回答,并带领全班一起进行分析和讨论。

4. 同学们根据成语故事,写一段小短文,表述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举手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和改进。

拓展和运用:1. 提供一些与成语故事相关的场景或情境,让学生根据所学成语进行表演或编故事。

2. 邀请一些有特长的学生,以朗诵、舞蹈等形式表演有关成语的作品,增加学生对成语的记忆和理解。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成语进行写作训练,例如写一篇关于爱情的短文,要求其中包含至少三个成语。

五、总结与反思1. 在本节课结束前,进行知识回顾和总结,巩固学生对成语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2. 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个人反思,并提出自己的感想和建议。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查找和了解更多与成语故事相关的知识,并积极分享给同学和家人。

2. 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故事比赛或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课堂笔记
以下是一份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成语故事》的课堂笔记,供您参考:
一、生字组词:
1.楚(chǔ):楚国、楚宫、楚歌、楚剧。

2.弓(gōng):拉弓、弹弓、强弓、弯弓。

3.僧(sēng):僧人、僧侣、僧寺、僧尼。

4.箭(jiàn):箭矢、火箭、射箭、归箭。

5.尝(cháng):尝试、品尝、尝鲜、尝新。

6.妃(fēi):妃子、王妃、妃嫔、贵妃。

7.惩(chéng):惩罚、惩治、惩戒、惩处。

8.措(cuò):措施、对策、措辞、举措。

二、多音字:
1.藏cáng (躲藏)zàng (宝藏)
2.倒dǎo (摔倒)dào (倒立)
3.背bèi (背后)bēi (背负)
4.划huá (划船)huà (计划)
5.奔bēn (奔跑)bèn (终点)
6.重chóng (重叠)zhòng (重要)
7.华huá (华丽)huà (华山)
8.要yào (要求)yāo (要挟)
三、词语解释:
1.扶老携幼:扶持老人,带着儿童。

形容所有人在灾难或危机面前团结一心,共
度难关。

2.手不释卷: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

形容读书非常勤奋。

3.妙手回春:形容医生医术高明,能把病人从死神手中救回来。

4.学贯中西:形容学问贯通了中国和西方的文化。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课堂笔记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课堂笔记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课堂笔记人教版
以下是五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成语故事》的课堂笔记:
一、导入
本课将带领大家走进成语的世界,领略成语的魅力。

成语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汉语的精华。

它们形象、生动、精炼,是人们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常用词语。

通过学习本课,希望大家能够了解成语的来源、含义、用法,以及它们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成语。

二、生字注音
在本课中,需要注意的生字有:
乘chéng:表示搭坐(交通工具)。

箭jiàn:表示箭簇,是箭的末端。

喻yù:表示比喻,用相似的事物说明问题。

膛táng:表示胸膛,人体的内部器官。

履lǚ:表示履行,实践。

诸zhū:表示众,许多。

妄wàng:表示狂妄,不切实际。

诞dàn:表示诞生,出现。

皎jiǎo:表示明亮。

寝qǐn:表示睡觉。

涉shè:表示涉及,牵扯。

仆pū:表示向前跌倒。

吭kēng:表示出声,说话。

岔chà:表示岔开,偏离原来的主题。

惯guàn:表示习惯,常规。

三、词语解释
在本课中,重要的词语包括:
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说法。

源远流长:比喻事物的历史悠久,根基深厚。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毫不费力。

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不分是非。

以讹传讹:把错误的事物传扬开来。

五年级语文上册拓展资料第三单元

五年级语文上册拓展资料第三单元

点拨五年级语文上册(SJ版)第三单元第8课成语故事仿用好词由故事而来的成语退避三舍草木皆兵邯郸学步掩耳盗铃高山流水望梅止渴闻鸡起舞指鹿为马四面楚歌三顾茅庐完璧归赵凿壁偷光含有动物的成语昆虫类:飞蛾扑火蝇头微利噤若寒蝉飞禽类:鸦雀无声鹤立鸡群一箭双雕走兽类:狼狈为奸兔死狐悲指鹿为马水族类:虾兵蟹将鱼目混珠瓮中捉鳖拓展积累出自《韩非子》的其他成语故事老马识途管仲和大夫隰(xí)朋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

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

”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老马识途”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引导作用。

推荐阅读成语故事:1.《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

2.《惊弓之鸟》,出自《战国策》。

第9课推敲仿用好词与历史名人有关的成语图穷匕现(荆轲)闻鸡起舞(祖逖)入木三分(王羲之)杀妻求将(吴起)负荆请罪 (廉颇)纸上谈兵(赵括)将功补过 (钱缪) 草菅人命 (贾谊) 得陇望蜀(岑彭 ) 卧薪尝胆 (勾践 ) 兔死狗烹 (勾践) 不学无术 (霍光)集思广益(诸葛亮) 望梅止渴(曹操) 才占八斗(曹植) 七步之才(曹植)超群绝伦(关羽) 一身是胆(赵云) 坚壁清野(荀彧) 如嚼鸡肋(杨修)负重致远(庞统) 刮目相看(吕蒙) 吴下阿蒙(吕蒙) 毛遂自荐(毛遂)三顾茅庐(刘备) 庸人自扰(陆象先) 讳疾忌医 (蔡桓公) 煮豆燃萁 (曹植) 文思泉涌 (曹植) 手不释卷 (曹丕) 口蜜剑腹(李林甫) 马革裹尸(马援) 四面楚歌(项羽) 乐不思蜀(刘禅) 鞠躬尽瘁 (诸葛亮) 锦囊妙计 (诸葛亮) 不知所云 (诸葛亮) 初出茅庐 (诸葛亮) 髀肉复生(刘备) 后患无穷(刘备) 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 虎踞龙盘(诸葛亮)拓展积累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设计者:大庆市让北一小李美花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篇三则成语故事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安排的,主要是将某一深刻道理融入叙事过程中,让读者从生动的故事中领悟事理,受到启迪。

学情分析: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知识水平,重点指导学生多读、多讲,在读中感悟,体会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培养他们简要概括故事的能力,练习讲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词语,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式阅读,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难点:
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课文
1、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几个自己喜欢的成语吗?(学生自由交流)
2、介绍成语的定义。

(固定短语,简单几个字浓缩深刻的道理,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请大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吧。

(1)圈画文中的生字,记住字音、字形。

(2)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圈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准备质疑。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生字、词语的自学情况。

4、启发学生质疑,汇报不理解之处。

(生生之间可以解答,有难度的相机留到课文讲解过程中。


三、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事?
2、你觉得那个人会用什么口气吆喝?从书中哪个词语体会到的?(夸口)
3、结合图片,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

(“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来了。

”)(目瞪口呆哑口无言吞吞吐吐……)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见过与此人同样的情况。

小组交流一下,班级汇报交流。

5、学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体会或者收获?
四、学习《滥竽充数》
1、板书课题,汇报课前预习查找的这几个字的含义。

(“滥”“竽”“充”“数”)(结合图片了解“竽”“吹竽”)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汇报交流。

3、课件出示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
..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体会“总是”一词,并说说这个词表达出什么?(交代了可以充数的原因)
4、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南郭先生吹竽时的表情和动作,说说自己的感受。

(装模作样装腔作势——好笑)
5、那你会怎样读这句话?练习朗读,体会句子。

6、后来情况如何?(“不要……而要……”)为什么?
7、你见过身边有这样的情况吗?联系实际交流一下。

8、谈谈本节课学后的收获.
五、精读《画龙点睛》
1、默读课文,根据自学提示自学
课件出示: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点睛”了?
(3)“点睛”的结果如何?
2、自学后,全班交流。

(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给人什么感觉?找出词语体会(张牙舞爪形象逼真——奇怪可惜)
(2)为什么不点睛?(会飞走)为什么又点睛了?(一再要求)(3)点睛结果如何?(天气突变,腾空飞去——惊叹不已)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自由想象,讨论后汇报交流。

六、拓展延伸
1、试着回家把这三则故事讲给家人、伙伴听,注意讲述的顺序。

2、创编故事:选择三则故事进行创编,挑战自我。

(要求:讲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刻画人物细致、具体,故事的情节要具有合理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