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概览课程 第五章 欧拉和欧拉的数学直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 C60分子中形状为五边形和六边形的面 各有多少?
解:设C60中五边形和六边形的个数分别为x个和y个.C60分子 这个多面体的顶点数V=60,面数F=x+y,由顶点出发得棱数E= (3×60)/2=90由多边形的边数得棱数E= (5x+6y)/2
因此
60 90 (x y) 2
5x
2
欧拉与欧拉的数学直觉
在数学史上,17世纪被誉为天才的世纪,杰出的代表是创立微 积分的牛顿和莱布尼茨。18世纪被称为是英雄的世纪,欧洲几乎 所有的数学家都对微积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传统的批判,对 新方法的追求,对新领域的开拓,使他们共同谱写了一曲数学史 上的“英雄交响曲”,而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分析的化身 ”、“无与伦比的算法学家”、“应用数学大师”的是莱昂德 欧 拉。
1724年,师从约翰·伯努利的年青数学家欧拉利用类比的数学方 法一举解决了当时与费马(Fermat)大定理齐名的困扰数学家百年 之久的自然数平方的倒数之和问题,完成了其导师的心愿。
正是由于欧拉第一个解出自然数平方的倒数之和,固其也被称 为欧拉和。
下面给出欧拉关于自然数平方的倒数之和的证明方法,赏析其中 类比方法的巧妙应用。
(2)再从剩下的树枝形中,去掉一条棱,就减少一个顶点 例如去掉 CA ,就减少一个顶点C ,同理,去掉 D A就减少 一个顶点 D ,最后剩下A B
二、欧拉的数学直觉几个例题
1.对哥德巴赫猜想和费马猜想的判断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在给欧拉的信中提出了关于正整数和 素数之和间的两个猜想,用现在比较确切的表述是:
顶点数V
4 8 6 20
规律:V+F-E=2
(3) 面数F 4 6 8 12
(4) 棱数E 6 12 12
30
讨论
问题1: (2)数出下列多面体的顶点数V、面数F、棱数E 并填表
(5) 图形编号 (5) (6) (7)
(6) 顶点数V
5 7 12
面数F
(7) 棱数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
8
8
12
12
24
多面体 简单多面体
欧拉大胆的猜想,从严格的逻辑角度看,他的解法是没有根据 的。他把代数方程的法则应用到非线性方程上去了,这在逻辑上 是不允许的。但类比告诉他可以这样做。他的工作已经深入到了 一个新的领域,这个领域就是几年后他命名的“无穷小分析”。 类比的数学思想为他进一步研究无穷级数,研究微积分打开了一 扇门。
三、直觉及其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6y
90
(1) (2)
解方程(1)和(2)组成的方程组, 得 x=12 , y=20
于是我们可知,C60 分子中有12个五边形,20个六边形
小结 欧拉公式
V+F-E=2
猜想
空间问题平面化
证 明
应用
证明: 简单多面体中 V+F-E =2
假想一凸多面体用橡胶薄膜做成,内部是空的,先破掉一个面 ,把其余的面展平,并保持原表面的多边形边数不变,成为一个平 面网络,这时V、E不变,只是F少1(多媒体演示),而前已证在平 面上的网络中V+F-E=1.所以凸多面体中V+F-E=2
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近代数 学先驱之一。1707年生于瑞士的巴 塞尔,13岁时入读巴塞尔大学,15 岁大学毕业,16岁获硕士学位。
19岁开始发表论文,平均每年写 出八百多页的论文,半个多世纪写下 了浩如烟海的书籍和论文,如今几乎 每一个数学领域都可以看到欧拉的名 字。
欧拉是一位数学神童。
莱昂哈德·欧拉 (Leonhard Euler 1707.4.15-1783.9.18)
1.医生叩诊是怎么发现的
2.长途传输电报信号衰减问题的解决 3.内燃机汽化器的发明 4.天熊式锅炉的发明 5.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三、数学直觉及其培养
1.数学直觉的作用 2.演绎、类比与归纳 3.经验与直觉 5.让左右脑协调发展
从初等几何的欧拉线,多面体的欧拉定理,立体解析几何的欧 拉变换公式,四次方程的欧拉解法到数论中的欧拉函数,微分方 程的欧拉方程,级数论中的欧拉常数等。欧拉是有史以来最多遗 产的数学家,他的全集共计75卷。欧拉实际上支配了18世纪的数 学,对于当时的新发明微积分,他推导出了很多结果。
《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学原理》、《积分学原理》等都 成为数学中的经典著作。
表面经过连续变形能变成一个球面的多面体
简单多面体 V+F-E=2 欧拉公式
欧拉公式的应用
199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对发现C60有重大贡献的三位科家. C60是有60 个C原子组成的分子,它结构为简单多面体形状.这个 多面体有60个顶点,从每个顶点都引出3条棱,各面的形状分别为 五边形或六边形两种.
图(1) 图(2) 图(3) 图(4)
顶点数V
边数E
面数F
(1)
(2)
(3)
(4)
V顶点数 E边数 F面数 V-E+F
图(1)
2
2
1
1
图(2)
6
5
0
1
图(3)
4
7
4
1
图(4)
6
9
4
1
证明猜想:V+F-E =1 (1)网络中去掉一条外边(假如有这样一条外边),这时E减少了 1,F也减少了1,而V保持不变,因此经过这样的步骤后,V-E+F 保持不变。 (2)如果网络中有一个“尾”顶点,就将这个点连同通向它的边 同时去掉,则V减少1,E减少1,而F保持不变,因此经过这样的 步骤后,V-E+F也保持不变 (3) 现在假定从一个已知网络出发,继续不断的去掉一切可能挪 去的外边和“尾”点,最后你将得到一张只有一个顶点的网络, 这时,V=1,E=0,F=0,V-E+F=1成立。
1 12
1 22
1 32
1 42
这一级数求解始终未能解决。
瑞士伯努利家族两兄弟,雅克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和 约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求解过几个无穷级数的和,但是他们 不会求自然数平方的倒数之和。他们知道这个级数是收敛的,并求 得其值小于2。雅克布说:“假如有人能够求出这个我们直到现在 还没有求出的和,并通知我们,我们将会很感激他。”
2.寻求正整数平方的倒数之和
微积分的创立,被恩格斯誉为“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
18世纪微积分最重大的进步是由欧拉作出的。欧拉在1748年出
版的《无限小分析引论》以及他随后发表的《微分学》
和《积分学》是微积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而18世纪至今,
无穷级数一直被认为是微积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当时,
人们对自然数平方的倒数之和,即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俄罗斯帝国和普鲁士度过。他作为数学教 授,先后任教于圣彼得堡和柏林,尔后再返圣彼得堡。
在他生命的最后7年中,欧拉的双目完全失明,尽管如此,他 还是以惊人的速度产出了生平一半的著作。
欧拉的著述浩瀚,不仅包含科学创见,而且富有科学思想,他 给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科学遗产和为科学现身的精神。历史学家 把欧拉同阿基米德、牛顿、高斯并列为数学史上的“四杰”。
推证过程中,欧拉首先利用有限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将 有限次方程与无限次方程进行类比;
再将形式上只有有限项的三角方程
sin x 0
与无限项的
x x3 x5 0 3! 5!
类比;最后类比无限次方程和有限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求解出无穷级数自然数平方的倒数之和。
类比法只能作为解题的一种思路,真正的解决问题需要严格的 证明。欧拉在类比解出自然数平方的倒数之和后同样以怀疑的态 度对该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求证,他发现用多种方法核算的结 果都一致。10年后,他最终找到了严格的证明方法。
2.正多面体。 定义:每个面都是有相同边数的正多边形,每个顶点为端点 都有相同棱数的凸多面体,叫做正多面体。
正多面体有且仅有五种: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 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
正多面体的展开图
讨论
问题1: (1)数出下列四个多面体的顶点数V、面数F、棱数E 并填表
(1)
(2)
图形编号 (1) (2) (3) (4)
欧拉类比求解
求解过程
欧拉利用类比方法求和,主要用到两点知识,一是多项式的
根与系数的关系,一是正弦函数的泰勒(Taylor)展开式。
由多项式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对一次方程
a0
a1x
a0 (1
a1 a0
x)
0.
欧拉成功解决了无穷级数自然数平方的倒数之和,这是应用 类比的数学思想解决未知问题的一个经典例子。类比是指由一类 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具有这种属 性的一种推理方法。类比法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其 结论具有或然性,是否正确需要经过严格的证明或者实践检验。 波利亚(George Polya)认为“类比就是一种相似”。拉普拉斯 (Laplace)说:“甚至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也是归 纳和类比。”类比法在解数学问题的作用可见一斑。
一、正多面体与欧拉定理
1.网络的定义:网络是由有限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每一 条线 段都有两个不同的端点。这些线段叫做网络的弧,它们的端点叫 做网络的顶点。
在一个网络中,线段的长短曲直无关紧要,要紧的只是有几个 点,两点间又有几条线段连接。
网络的弧必须有两个不同的端点,不能没有端点。
观察下列平面上的网络图形,填写下表,猜想V、E、F之间的规 律。其中V表示网络的顶点数,E表示网络的弧(通常把它称为边数 )F表示面数(也就是由边围成的区域的个数)。
(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素数之和; (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素数之和。 1742年6月30日,欧拉回信说,我认为这是一个肯定的定理, 尽管我还不能证出来。 1966年,我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其中一个定理。
1637年费马提出的猜想。 欧拉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命题,并在1753年8月4日给哥德巴赫 的信中说,他已证明了n=3时命题成立,这个命题已于1994年被证 明。 上述两个猜想,欧拉虽然没能证明,但他断言是正确的,这无 疑坚定了后人攻克它们的信心。
解:设C60中五边形和六边形的个数分别为x个和y个.C60分子 这个多面体的顶点数V=60,面数F=x+y,由顶点出发得棱数E= (3×60)/2=90由多边形的边数得棱数E= (5x+6y)/2
因此
60 90 (x y) 2
5x
2
欧拉与欧拉的数学直觉
在数学史上,17世纪被誉为天才的世纪,杰出的代表是创立微 积分的牛顿和莱布尼茨。18世纪被称为是英雄的世纪,欧洲几乎 所有的数学家都对微积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传统的批判,对 新方法的追求,对新领域的开拓,使他们共同谱写了一曲数学史 上的“英雄交响曲”,而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分析的化身 ”、“无与伦比的算法学家”、“应用数学大师”的是莱昂德 欧 拉。
1724年,师从约翰·伯努利的年青数学家欧拉利用类比的数学方 法一举解决了当时与费马(Fermat)大定理齐名的困扰数学家百年 之久的自然数平方的倒数之和问题,完成了其导师的心愿。
正是由于欧拉第一个解出自然数平方的倒数之和,固其也被称 为欧拉和。
下面给出欧拉关于自然数平方的倒数之和的证明方法,赏析其中 类比方法的巧妙应用。
(2)再从剩下的树枝形中,去掉一条棱,就减少一个顶点 例如去掉 CA ,就减少一个顶点C ,同理,去掉 D A就减少 一个顶点 D ,最后剩下A B
二、欧拉的数学直觉几个例题
1.对哥德巴赫猜想和费马猜想的判断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在给欧拉的信中提出了关于正整数和 素数之和间的两个猜想,用现在比较确切的表述是:
顶点数V
4 8 6 20
规律:V+F-E=2
(3) 面数F 4 6 8 12
(4) 棱数E 6 12 12
30
讨论
问题1: (2)数出下列多面体的顶点数V、面数F、棱数E 并填表
(5) 图形编号 (5) (6) (7)
(6) 顶点数V
5 7 12
面数F
(7) 棱数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
8
8
12
12
24
多面体 简单多面体
欧拉大胆的猜想,从严格的逻辑角度看,他的解法是没有根据 的。他把代数方程的法则应用到非线性方程上去了,这在逻辑上 是不允许的。但类比告诉他可以这样做。他的工作已经深入到了 一个新的领域,这个领域就是几年后他命名的“无穷小分析”。 类比的数学思想为他进一步研究无穷级数,研究微积分打开了一 扇门。
三、直觉及其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6y
90
(1) (2)
解方程(1)和(2)组成的方程组, 得 x=12 , y=20
于是我们可知,C60 分子中有12个五边形,20个六边形
小结 欧拉公式
V+F-E=2
猜想
空间问题平面化
证 明
应用
证明: 简单多面体中 V+F-E =2
假想一凸多面体用橡胶薄膜做成,内部是空的,先破掉一个面 ,把其余的面展平,并保持原表面的多边形边数不变,成为一个平 面网络,这时V、E不变,只是F少1(多媒体演示),而前已证在平 面上的网络中V+F-E=1.所以凸多面体中V+F-E=2
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近代数 学先驱之一。1707年生于瑞士的巴 塞尔,13岁时入读巴塞尔大学,15 岁大学毕业,16岁获硕士学位。
19岁开始发表论文,平均每年写 出八百多页的论文,半个多世纪写下 了浩如烟海的书籍和论文,如今几乎 每一个数学领域都可以看到欧拉的名 字。
欧拉是一位数学神童。
莱昂哈德·欧拉 (Leonhard Euler 1707.4.15-1783.9.18)
1.医生叩诊是怎么发现的
2.长途传输电报信号衰减问题的解决 3.内燃机汽化器的发明 4.天熊式锅炉的发明 5.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三、数学直觉及其培养
1.数学直觉的作用 2.演绎、类比与归纳 3.经验与直觉 5.让左右脑协调发展
从初等几何的欧拉线,多面体的欧拉定理,立体解析几何的欧 拉变换公式,四次方程的欧拉解法到数论中的欧拉函数,微分方 程的欧拉方程,级数论中的欧拉常数等。欧拉是有史以来最多遗 产的数学家,他的全集共计75卷。欧拉实际上支配了18世纪的数 学,对于当时的新发明微积分,他推导出了很多结果。
《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学原理》、《积分学原理》等都 成为数学中的经典著作。
表面经过连续变形能变成一个球面的多面体
简单多面体 V+F-E=2 欧拉公式
欧拉公式的应用
199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对发现C60有重大贡献的三位科家. C60是有60 个C原子组成的分子,它结构为简单多面体形状.这个 多面体有60个顶点,从每个顶点都引出3条棱,各面的形状分别为 五边形或六边形两种.
图(1) 图(2) 图(3) 图(4)
顶点数V
边数E
面数F
(1)
(2)
(3)
(4)
V顶点数 E边数 F面数 V-E+F
图(1)
2
2
1
1
图(2)
6
5
0
1
图(3)
4
7
4
1
图(4)
6
9
4
1
证明猜想:V+F-E =1 (1)网络中去掉一条外边(假如有这样一条外边),这时E减少了 1,F也减少了1,而V保持不变,因此经过这样的步骤后,V-E+F 保持不变。 (2)如果网络中有一个“尾”顶点,就将这个点连同通向它的边 同时去掉,则V减少1,E减少1,而F保持不变,因此经过这样的 步骤后,V-E+F也保持不变 (3) 现在假定从一个已知网络出发,继续不断的去掉一切可能挪 去的外边和“尾”点,最后你将得到一张只有一个顶点的网络, 这时,V=1,E=0,F=0,V-E+F=1成立。
1 12
1 22
1 32
1 42
这一级数求解始终未能解决。
瑞士伯努利家族两兄弟,雅克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和 约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求解过几个无穷级数的和,但是他们 不会求自然数平方的倒数之和。他们知道这个级数是收敛的,并求 得其值小于2。雅克布说:“假如有人能够求出这个我们直到现在 还没有求出的和,并通知我们,我们将会很感激他。”
2.寻求正整数平方的倒数之和
微积分的创立,被恩格斯誉为“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
18世纪微积分最重大的进步是由欧拉作出的。欧拉在1748年出
版的《无限小分析引论》以及他随后发表的《微分学》
和《积分学》是微积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而18世纪至今,
无穷级数一直被认为是微积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当时,
人们对自然数平方的倒数之和,即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俄罗斯帝国和普鲁士度过。他作为数学教 授,先后任教于圣彼得堡和柏林,尔后再返圣彼得堡。
在他生命的最后7年中,欧拉的双目完全失明,尽管如此,他 还是以惊人的速度产出了生平一半的著作。
欧拉的著述浩瀚,不仅包含科学创见,而且富有科学思想,他 给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科学遗产和为科学现身的精神。历史学家 把欧拉同阿基米德、牛顿、高斯并列为数学史上的“四杰”。
推证过程中,欧拉首先利用有限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将 有限次方程与无限次方程进行类比;
再将形式上只有有限项的三角方程
sin x 0
与无限项的
x x3 x5 0 3! 5!
类比;最后类比无限次方程和有限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求解出无穷级数自然数平方的倒数之和。
类比法只能作为解题的一种思路,真正的解决问题需要严格的 证明。欧拉在类比解出自然数平方的倒数之和后同样以怀疑的态 度对该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求证,他发现用多种方法核算的结 果都一致。10年后,他最终找到了严格的证明方法。
2.正多面体。 定义:每个面都是有相同边数的正多边形,每个顶点为端点 都有相同棱数的凸多面体,叫做正多面体。
正多面体有且仅有五种: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 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
正多面体的展开图
讨论
问题1: (1)数出下列四个多面体的顶点数V、面数F、棱数E 并填表
(1)
(2)
图形编号 (1) (2) (3) (4)
欧拉类比求解
求解过程
欧拉利用类比方法求和,主要用到两点知识,一是多项式的
根与系数的关系,一是正弦函数的泰勒(Taylor)展开式。
由多项式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对一次方程
a0
a1x
a0 (1
a1 a0
x)
0.
欧拉成功解决了无穷级数自然数平方的倒数之和,这是应用 类比的数学思想解决未知问题的一个经典例子。类比是指由一类 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具有这种属 性的一种推理方法。类比法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其 结论具有或然性,是否正确需要经过严格的证明或者实践检验。 波利亚(George Polya)认为“类比就是一种相似”。拉普拉斯 (Laplace)说:“甚至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也是归 纳和类比。”类比法在解数学问题的作用可见一斑。
一、正多面体与欧拉定理
1.网络的定义:网络是由有限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每一 条线 段都有两个不同的端点。这些线段叫做网络的弧,它们的端点叫 做网络的顶点。
在一个网络中,线段的长短曲直无关紧要,要紧的只是有几个 点,两点间又有几条线段连接。
网络的弧必须有两个不同的端点,不能没有端点。
观察下列平面上的网络图形,填写下表,猜想V、E、F之间的规 律。其中V表示网络的顶点数,E表示网络的弧(通常把它称为边数 )F表示面数(也就是由边围成的区域的个数)。
(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素数之和; (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素数之和。 1742年6月30日,欧拉回信说,我认为这是一个肯定的定理, 尽管我还不能证出来。 1966年,我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其中一个定理。
1637年费马提出的猜想。 欧拉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命题,并在1753年8月4日给哥德巴赫 的信中说,他已证明了n=3时命题成立,这个命题已于1994年被证 明。 上述两个猜想,欧拉虽然没能证明,但他断言是正确的,这无 疑坚定了后人攻克它们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