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力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Ξ

张景焕1 林崇德ΞΞ2 金盛华2

(1山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济南,250014)(2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

摘 要 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对创造力的研究进行了回顾,认为已有研究主要是沿着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两条路线进行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传记法、实验法、心理测量法、计算机模拟研究和跨文化研究。在对历史和现状做出简要评价的基础上,总结了创造力研究的一些新的发展趋势,认为创造认知机制与社会机制的结合,以及实验的与更具生态效度的研究结合将为揭开人类的创造之谜提供新的可能性。关键词:创造力 生态效度 综合化研究

创造力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所以关于创造力的

研究很早就受到关注。正是由于人的这种特征极其重要又高度复杂,因而引起了无数研究者的兴趣,并在研究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创造力研究呈现一种异常复杂的局面。本文将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加以考察。

1 研究思路

创造力的研究总的说来是沿着两条路线进行的: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横断研究的思路阐述的是创造者的个体差异;纵向研究将注意力集中于创造力的毕生发展和变化方面。1.1 创造力的横断研究

创造力的横断研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对取得了无可置疑是创造性成就的人的研究,另一种形式是对普通人进行的创造力测量。Mac K innon 主持进行的研究是第一种研究方式的代表。他们运用自我评估以及多种情境中观察到的表现对各个领域的创造人才进行包括智力、人格在内的多种特征的评价。近期的研究有Feist 运用大五人格量表与加利福尼亚心理问卷对创造性科学家的研究[1]以及王极盛用自评法对28位学部委员和127位一般科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2],这些研究通过描述和比较得出创造者所具有的心理品质。

横断研究中最常见的是对普通人(大学生或中小学生)的研究,这种研究方式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它在个体身上呈连续发展的状态。这类研究大多数是根据测验分数的高低找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高创造力者与低创造力者,然后通过描述与比较发现高创造力者的特征;通过相关与回归分析,发现或验证与高创造力密切联系的心理特征。1.2 创造力的毕生发展研究

创造力的纵向研究主要集中于创造力的毕生发展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创造能力的获得与创造潜能的实现以及创造力的发展阶段三个方面。

在创造能力的获得方面,研究集中于考察那些有助于创

造人格发展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受教育经历及表现方面。研究发现,多样性的经验有助于弱化社会常规的限制;挑战性的经验有助于强化在困难面前的坚持性[3]。这些研究一般是运用历史测量学的方法,对从传记中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精细分析。

在创造潜能的实现方面,研究者关注的是创造者的创造过程,关心创造力怎样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显现出来。例如,Gruber 等运用系统进化方法对创造者的研究,G ardener 等对7个典型的创造者的研究等[4]。认为创造是一个系统的进化过程,创造过程与领域、周围环境以及创造者的情感有关。这类研究研究的个案数量相对较少但深入细致,采用的是从个案研究到直接概括的研究方法。

关于创造力的发展阶段的研究相对较少。代表性的成果有G owan 的创造力发展三水平三阶段模型[5],Smolucha 根据维果斯基论文整理与重构的创造性想象的发展模型[6]。Bloom 创造才能发展的三阶段理论[7]。其中,G owan 和Smolucha 的研究是基于理论推断得出的,Bloom 的研究是基于对创造者生命历程的考察。

2 研究方法

与研究思路密切联系的是研究方法问题,不同的研究思路会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创造力研究中经典的研究方法是传记法、实验法和心理测量法,较新的研究方法有创造力的计算机模拟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等。2.1 创造力的传记研究

创造力的传记研究是对确定无疑是创造性的人进行的研究,是人们进行创造力研究最早使用的方法。关于创造人才与创造力的传记研究可以追溯到1869年高尔顿的研究。此后,传记研究沿着两条路线前进,一种是聚焦于创造性成果产生的研究历程,着重考察创造性人才创造性观点的产生;另一种对历史人物的传记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以检视创造人才的成长规律。前一种方法以Gruber 和他的同事首创的系统进化方法为代表,致力于在深层次上揭示出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是如何工作的。后一种方法以Simonton 首创的

ΞΞΞ通讯作者:林崇德。E 2mail :linchongde @

本课题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课题编号为03J ZD0034)的一部分。本研究得到“泰

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资助。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30(4):995-997995

历史测量法为典型,主要是定量化地研究创造者经历与环境对其创造性表现的影响,从而揭示创造的一般规律。

2.2 创造力的实验研究

创造力的实验研究主要指的是对个体行为与环境条件进行人为操纵,以期查明哪些因素影响创造力的表现水平。它包括实验室研究和准实验研究两种具体方法。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个体的皮层唤醒与注意水平、去抑制性与反应性等,后者包括在问题解决中个体的内部动机、情绪等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前者亦称为生物学研究法。对创造力实验室研究的争议主要存在于这种研究的预测效度与实证效度方面,人们怀疑在实验室情形下所表现的创造力与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真实研究情境中的创造力。

2.3 创造力的心理测量学研究

吉尔福特首先开发了创造力的发散思维测验,自此,创造力测量以及创造力研究才开始真正受到人们的重视。后来的创造力测验朝着两个方向发展:基于认知的技能测验和人格特质测验,或者称为创造性思维测验与创造性人格测验。大部分横断研究都是用测量法进行的。

研究发现,创造力的测量标准多种多样,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量表的预测效度和实证效度并不理想。从思维技能上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水平的创造性表现;从创造性人格测量的角度看,这种评分方法突显了个人的主观意识对自己创造力得分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是否所列举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具备得越多越好?抑或创造力是某些人格特征的组合?针对大众的一般态度测验量表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应人们对待特定问题特别是创造性问题的态度?更致命的是,在这种测验中获得高分数的个体在实际创造活动中并没有表现出高创造性。

2.4 创造力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用计算机模拟的方式来研究人类的创造力是对创造力研究的一种发展和补充。运用这一方法的研究者试图找到一些能够模拟创造力的算法规则,或者通过使用启发或特殊的程序指导在问题空间中探索,从而模拟创造力。例如,有一种叫做BACON的计算机模型,它备有各种行星运行的数据,包括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及其进化时期的数据,以及三种关于行星运行规则的启发式算法,计算机可以“研究”已有数据,并最终“发现”了开普勒行星运行第三定律[8]。后来,用于辅助音乐创作、建筑设计和诗歌创作的程序也已经问世。尽管还没有人声称计算机具有像人一样的创造力,但是计算机提供了另一种了解创造过程的途径,至少它使人们看到,思维的逻辑与规则、信息贮备与搜索在创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5 创造力的跨文化研究

创造力的跨文化研究是近年来才开始的,因为人们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即使创造力不完全是文化的,它也大部分是文化的。创造的文化差异首先表现在人们对创造进取心的价值判断上。其次表现在文化对个体心理结构的塑造上,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生社会化过程的自我建构方面: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的成员以独立的方式建构自我,他们认为自己是社会群体的一个独立个体,愿意用直接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和观点;生活在东方集体主义文化中的成员则以一种互相依赖的方式建构自我,将自己看成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服从群体规则[9]。第三,不同文化对创造力本质的理解也不同[10]。例如,西方文化强调产品导向、独创导向,而东方文化更多地是将创造力看成个体成长或自我实现的过程。创造力的跨文化研究关注不同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创造人才的特点,有助于从文化的角度了解创造力的共性与文化特殊性。

3 最近研究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越来越意识到已有研究方法的缺陷,并在自己的研究中注意克服它们,因而近年来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3.1 注重研究的生态化以及实证效度

出于对实验研究与心理测量研究的反思,人们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那就是注重对真实的创造过程的研究。这种研究思路是在传记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不同于传记法。他们不是研究故去的创造人才的创造力,而是研究健康生存着的人的创造力,通过创造人才对自己成长历程的反思透视其特点与成长环境,注重获得创造人才的第一手材料,而不是转述材料。例如,Csikszentmihalyi和他的同事在1991至1995年间运用访谈法访谈了91位杰出的创造贡献者,认为早期经验的二元性所提供的支持与挑战促成了后来的创造力[11]。

还有一个著名的研究计划,那就是G ardner在继“哈佛零点计划”(Harvard Project Zero)之后,自1995年开始,与Csik2 szentmihalyi和Damon一起组成研究小组,在17家基金会的支持下开展的一项大规模的创造人才研究计划,命名为G oodwork,这项研究计划主要也是运用访谈方法进行的[12],这项研究工作至今仍在进行之中。从这些大规模的著名研究计划中可以看出,创造人才的研究正在重新思考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室研究与测量法,转而采用具有较高生态效度以及实证效度的研究方法。

3.2 注重综合化的、领域特殊性的研究

关于创造力的知识、人格(包括动机)、智力、认知过程以及组织与文化等环境因素的研究成果表明,做出创造性的成就需要具备许多条件,这些条件对于创造成就都是必要的,但没有哪一项是充分条件。那么这些必要条件是如何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创造性成果的?这是研究者近期关注的焦点。因而出现了一些探讨各个特性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并试图建立揭示各因素之间作用的关系模型[13,14]。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必然会用到心理测量法。出于对发散思维测验的反思,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一些新的测量方法,如,创造性产品的(专家)等级评定量表、同感评估技术以及运用创造力内隐理论进行评价[15]等,这些新的方法的运用为创造力的综合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收集基础。

研究者们已经发现,科学、人文与艺术创造力有许多不同之处,因而提出创造力的领域特殊性问题。例如,科学创造力是机遇、逻辑、天赋与时代精神四者相结合的产物[16],而艺术更多地是发散的和个人独特经历与体验的结合。创造认知过程与创造个案研究结果也支持创造领域特殊性的观点。例如,Weisberg认为,创造性的产生依赖于将一个常规的

996

 心 理 科 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