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主义理论对学校组织发展的启示

合集下载

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的高等教育组织变迁及启示

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的高等教育组织变迁及启示

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的高等教育组织变迁及启示目前,我国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许多大学盲目追求专业齐全、设施完备以及合并模式等趋同方向发展。

大学的定位和性质变得模糊和不确定,培养的人才规格也变得模糊,而在未来大学发展中需要的是多样化的发展和多层次的培养目标。

本文基于新制度主义中组织同质化的三个机制,即强制性机制、模仿性机制和专业化机制来对大学组织趋同化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我国大学组织的多样化、多层化的发展,形成一个开放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系统。

标签:高等教育组织变迁新制度主义高等教育组织受到政府、市场和大学这三种力量的制约和影响,在当代各个大学为了获得优质的学生资源和师资力量,各大学盲目竞争使得许多大学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行为方式趋向一致。

而在政府主导的影响下,各大学的定位不明确,如民办院校想升格为公立院校,而专科学校也想升格为本科学校,同时在二本院校想升级为一本院校,使得各大学的人才培养规格、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趋向一致。

而在大众化或普通化高等教育阶段,越来越需要的是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且市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大学在市场化竞争中向一些成功大学学习有益经验,而这些模仿方式也使得大学趋同一致。

为何越来越多的大学趋向一致?大学如何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不随波逐流而正确转变而发展自己的特色呢?因此,本文基于组织分析中新制度主义的基本观点与分析框架,对我国大学组织进行分析,为我国的教育部门以及大学管理人员提供相关的建议,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一、新制度主义的基本观点1.制度的定义新制度主义马奇和奥尔森认为制度是社会组织的规则,它包括惯例、程序、习俗、角色、信仰、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知识。

斯科特将制度定义为由社会符号、社会活动和物质资源所组成的多层次稳定的社会结构,它包括三大要素:法令规章、规范和文化——认知等[1]。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迈耶认为,制度是对组织行为的考察,必须从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上认识,而对环境的理解,不能只考虑组织本身的技术环境,还要所处的制度环境,即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法规、社会规范、文化期待、思想观念等为人们所接受的社会事实。

新制度主义的理论内核及其对廉政建设制度实践的启示意义

新制度主义的理论内核及其对廉政建设制度实践的启示意义
< 东南学术) 2 0 1 3年第 1 期
新 制度 主义 的理论 内核 及其 对 廉政 建设制 度实践 的启示 意义
刘 晶
摘要: 新 制度 主义在 当前制度研 究领域居 于主流地位 , 其有别于设计和追求美好制度体制 的旧制度主义 ,
并在 批判“ 低度社会化” 的政 治学行 为主义 的基 础上 不断发展壮 大。对 新 旧制度主义 的研究路径进 行梳理发 现, 存在 着行 动者 从缺 席到复归的发 展脉 络。新制度 主义内部存在诸 多分歧 , 但这些基于不 同本体论、 认识论
的分支学派却共 同关注于制度 中的行 动与理念 因素 , 新制度 主义之理 论 内核 即为重 新发现 并诠 释制 度 与行 动者 间的辩证互动关 系。新制度主义对行动者及其理念 的关注使 其超越 了结构与行动、 制度 与观念 二元对立 的思维 , 不仅在 方法论 意义上具 有革命 意义, 也增加 了制度主义进路 的解释力度 与范 围; 不仅使 制度研 究更加 接近于真 实的制度世界 , 也在弱化制度刚性约束的同时, 增强 了个体对制度规 范的认 同与承诺 , 最终提升制度
它 的假 定 与应用 几乎 没有 得到 明 确说 明 , 更 不 用 说 遭 到 持 续 的 批评 了 。 ①例 如 , 威 尔逊 和威 洛
比等都 将制 度分 析作 为 宪法 和道德 哲学 的基 础 ; 主要 讨 论 那 些 规 定 和刻 画 特定 治 理 结构 之 特 征 的立 法框 架 和行政 管理 安排 ; 对 特定政 体 的产 生 根 源 、 争 斗 与妥 协 过 程 , 以及 各 种 治理 机 构
文献标 识码 i A
文章编号 : 1 0 0 8—1 5 6 9 ( 2 0 1 3 ) 0 1 —
行动者 的缺席 与复归 : 从 旧到新 的制度研究发展脉 络

洪堡改革的教育制度及其启示

洪堡改革的教育制度及其启示

在教育史上,洪堡的名字是与柏林大学连在一起的,他不仅参与筹办这所新大学,也根据新人文主义思想,倡导大学教育必须坚持三条原则:科学统一的原则,独立、自由、合作相统一的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在这些原则的引导下,洪堡确立了大学制度——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选课制、私授讲师、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等制度。

这些经典的大学制度反映了大学发展的深层次的、本质的规律,其精髓仍将引导当代大学制度的发展方向。

!"教育制度选择依赖观(!)中世纪大学建构为洪堡改革提供思想源泉纵观现代大学制度的演进历程,中世纪大学制度可以看作是大学制度的“原点”。

中世纪大学制度不仅保持了中世纪大学组织旺盛的学术活力,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彰显了大学独特的魅力———“知识就是力量”。

其次,它昭示了大学真正的内核———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

传承文明、繁荣学术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根本,大学因为在“基督教社会理智生活中的独一无二的最高地位”而被誉为“灵魂之殿堂中一盏光芒四射的明灯”[!]。

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是具有知识秉性的大学之必需,“失去自治、自由,高等教育就失去了精华。

”[#]洪堡正是吸取了中世纪大学的精华,开创了现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一次改革。

我们不得不说,中世纪大学的创建为洪堡改革提供了思想源泉。

(#)德国两次大学运动为洪堡改革提供参照模型!$世纪德国的两次大学革命带来了科学和文化的繁荣。

德国的第一次大学改革运动始于!%&’年创办的哈勒大学,当时的哈勒大学被认为是“学术自由的发祥地,同时也成为理性主义的大本营”[(]。

德国大学第二次改革运动是针对!$世纪后期大学危机而兴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二次大学改革运动是第一次大学改革运动的继续。

尽管经过!$世纪的两次改革运动,德国的大学仍不尽如人意,但与当时其他国家相比,教育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具体表现如下:(!)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的精神已经浸入所有学院的教学领域。

2024年政治学习心得总结(二篇)

2024年政治学习心得总结(二篇)

2024年政治学习心得总结一、引言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学科,对于每个公民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政治学的学习,我对于政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并且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在政治学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政治对于社会生活和个人命运的影响,同时也认识到政治参与和参与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我在政治学学习中的一些心得进行总结。

二、政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政治学的学习中,我们首先需要学习一些基础的政治学知识。

这包括政治学的定义、政治制度、政治思想等内容。

这些知识为我们理解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铺平了道路。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知识,我逐渐认识到政治是人类社会一个重要的领域,而且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政治学理论的学习在政治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习一些政治学的理论。

这些理论包括实证理论、规范理论、历史理论等。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政治的本质和规律。

比如,我通过学习实证理论,了解到政治行为的动因和影响因素,深刻认识到政治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现象。

通过学习规范理论,我了解到政治制度应该如何设计和运作,政治行为应该如何被规范。

通过学习历史理论,我认识到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历史来认识政治的变迁和发展。

四、政治实践的参与政治学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更是实践的参与。

通过参与政治实践,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政治的本质和规律。

在政治实践中,我们可以参与选举、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参与政党和社会组织的活动等。

通过这些实践,我们可以体验到政治的现实和复杂性,了解到政治决策的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

通过参与政治实践,我认识到政治参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个人命运的影响,同时也认识到政治参与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五、政治思想的学习政治思想是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治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政治思想,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观点,从而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视野。

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

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

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篇1我参加了由学院举办的第__期发展对象培训班。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提高了对理论学习的认识。

特别是当前党和国家正在加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环境下,能够及时地聆听各位老师的教诲,对我最近的思想困惑有了科学的解析。

同时对党的基本知识有了更深刻的掌握,对党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刻的领会。

在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有了科学的认识。

我要以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要端正入党动机。

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我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加应该体现在平常为学生的做实事,从身边的小事坐起,深入到同学中去。

并且在平常的学习、工作中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要争取一切机会服务于同学,对工作要有责任心、要有团队精神。

只有这样,我们在日常学习工作中才有动力和方向,不会向困难低头,对同学负责,也对自己负责,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学习、生活中,都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我要以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注意勤奋学习。

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十七大精神,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通过深入学习,使我对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党章》中已经做了全面的阐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只有坚持这一真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次党校培训,我作为党组织的发展对象,一名新时期的大学生,必须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以促进我们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才能把自己培养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制度学派理论及其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启示

新制度学派理论及其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启示

新制度学派理论及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启示摘要:本文从西方经济学流派的两大思潮入手,重点介绍了国家干预主义下的新制度学派,首先分析了它的产生背景,然后讨论了新制度学派所涉及到的基本理论,最后结合我国的当前经济形式,得到了几点启示。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流派;国家干预主义;新制度学派;启示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众多,但大体可以将它们分为两大思潮:一是经济自由论,主张市场是有效率的,政府干预经济降低了效率;二是国家干预主义,即政府干预主义,认为市场是低效率的,政府干预经济可以提高效率,增进社会福利。

本文主要讨论国家干预主义思潮中的新制度学派。

国家干预主义是最早登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舞台的一种经济理论学说。

在与经济自由主义的长期争斗中,国家干预主义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并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它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低潮阶段,但其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演变仍然具有重大的影响,并且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通胀压力等新形式下出现了快速复兴的迹象。

新制度学派是国家干预主义思潮的主要流派之一。

该学派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以后有较大的发展,它的前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凡勃伦、康蒙斯、米切尔为代表的制度学派。

新制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美国是加尔布雷思、博尔丁,在瑞典是缪尔达尔。

一、新制度学派产生背景新制度学派这个学派之所以被称为新制度学派,是因为它一方面继承了制度学派的传统,以制度分析、结构分析为标榜,并主张在资本主义现存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又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新的政治经济条件,比过去的制度学派更加注意资本主义的现实问题,批判资本主义的缺陷,并提出更为具体的政策建议。

新制度学派的起源是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早期制度学派(旧制度学派)。

早期的制度学派以凡勃伦、康蒙斯和米切尔为主要代表,是近代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历史学派的一些观点演变而成的。

新制度学派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启示

新制度学派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启示

二 、中 国的二元体系现状
在我国, 国有企业与 中小企业的地位与 关系正如加尔布 雷斯 的二元体系中所描述 的计划系统与市场系统。 虽然中小 企业在 国民经济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 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 中 小 企 业 占全 部 注 册 企 业 总数 的 9 %。 中 小企 业 工 业 总 产 9 值 、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 占总量 的 6 %、5 %和 4 %; O 7 O 流通领域 中小企业 占全国零售 网点的 9 %以上 。中小企业 0 大约提供 了 7 %的城镇就业机会。近 年来 的出口总额中, 5 有 6 %以上 是中小企业提供的。但 国有企业在市场定价方 0 面 占据优势地位 ,并借此挤压 中小企业 的利润空间。 据相关部门统计 , 我国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一般 占企业 资 产 的半 数 以上 ,远 高于 国际 上 2 % 0 的平 均 水 平 。而 其 中 , 又 以 国有 大 型 企 业 拖 欠 通 讯 行 业 内的 中小 企 业 账 款 最 为 普 遍 ,最高的已经超过了企业应收账款总额 的 8% 0 。若这些账 款 能顺利回收, 中小企业 资金 困难的 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得 到缓解 。 除拖欠账款, 为拿到 “ 从国企牙缝里挤 出的食物 ” , 许 多中小企业不得不被迫接受一些 “ 潜规则 ” ,其 中,要求 中小企业先付货 且双方不签订合同的超过 5 % 0 ,不按合同付 款 的占合同总额 的 6 % 7 ,最长年 限超过 了 5年。“ L , Lf 高、 J 数量大 、时间长”是中小企业对国有 大型企业 “ 潜规则”的 形象总结 。 随着金 融危机的蔓延,中小企业 的生存发展遇 到 了严峻的挑 战, 而国有大型企业长期拖 欠中小企业应收账款 的问题更是将中小企业推 向了债务链 的漩涡之中。 由于身处 强势地位、占有优 势资源 , 国国有大型企业一直 以来在许 我

新制度学派关于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新制度学派关于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新制度学派关于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新制度学派关于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理论给我们的启示「篇一」新制度经济学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启示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当下,正处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如何通过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经济理论,设计适应一国经济文化政治的经济运行体制,从而推动经济向前发展和良性循环,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对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内涵及特点、核心理论的粗浅探讨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内涵及特征(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内涵新制度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为了与老制度经济学相区别,威廉姆森提出了“新制度经济学”这一术语。

关于制度的概念,西方学者有数种不同的解释。

舒尔茨将制度定义为“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凡勃伦则将制度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诺斯认为“制度是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讲,它们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他将制度分为三种类型即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这些规则的执行机制。

新制度经济学派则更多的将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范, 同时也是一种经济资源, 它可以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综上所述,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新制度经济学的内涵应为:经济学家利用经济学的方法去研究制度,利用正统的经济理论去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并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特点一般来说,新制度经济学具有以下特点:1.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与继承。

与老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否定不同,新制度经济学批判的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研究制度的产生、作用及其演变,如新制度经济学吸取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分析方法如经济人假设、收益最大化和边际替代等,从而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空间,丰富了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发展和补充了新古典经济学。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制度主义分析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制度主义分析
理性 。 由此可 见 , 不 同社 会组 织 的运行 机 制不 同 , 外
新制 度 主 义 学 派认 为 , “目前 广 为 流 行 的 组 织 理论 主要 关 注复杂 关 系 网络 的 管 理 、 协 调 以及 控 制
的 运用 , 却忽 视 了韦 伯关 于正 式 结 构 的另 一个 根 源 的解释 : 理性 化 的正 式 结 构 的 合法 性 。在 广 为 流行 的理论 中 , 合 法 性 是 给 定 的—— 关 于 科层 化 的 主 张 就 是 以理性 的规 范为 基础 。正 是 由于规 范作 为一 种
长期 以来 盛行 在组 织社 会 学 中对 社会 组 织发 展
与运行 进 行解 释 的理 论 , 主要 遵 循 的是 效 率 机 制 的
解 释逻 辑 , 这种 逻辑 认 为人 们 所 看 到 的组 织 现 象 都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1—1 2 基金项 目: 国家 社 科 基 金 “ 十一五” 规 划课 胚 ( B I A 0 8 0 0 3 5 )
是 组织 追 求 效 率 的 表 现 。在 这 一 解 释 逻 辑 的 观 照
下, 无论 个 人还 是组 织 , 其 行 为都 为追逐 私利 的动 力
所 驱使 , 组 织所 追求 的是 组 织 运行 成本 的最 小 化 或
组 织产 出的最 大化 。迈 耶 和罗 恩 ( Me y e r& R o w a n )
义 学派 的兴 起 。新 制 度 主义 学 派 认 为 , 社 会 组 织 运 行 仅仅 关注 效率 机 制 是 不够 的 , 还 要 考 虑 这 样 一 种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的
新 制度 主 义 视 角
制 度力 量 , 即通过 诱 使 、 迫使 等 方 式 , 促 使 组 织 采 纳 外 部环 境 中具 有 合 法 性 的 组 织 结 构 或 者 做 法 。 为 此, 新制 度 主义学 派 提 出 了与效 率 机 制 迥 然 不 同 的 合 法性 机制 。他 们认 为 , 社 会组 织 运 行 的核 心 命题 是“ 强调 合法 性机 制 在 组 织结 构 内部 以及 在 组 织 与 制 度环境 互 动 中的重 要作 用 ” 。 片 , “ 组 织不 仅 追求

新制度主义及其对公共政策范式演进的启示

新制度主义及其对公共政策范式演进的启示
经济学家的巨大成就使得政治学者们再次将目光转向了曾被行为主义束之高阁的制度研究方法并以此对行为主义的一系列主张提出了批评形成了政治学研究的新制度主义范式以人还是制度为基础解读现实的政治现象是政治学自其发轫以来便颇具争议的论题而古往今来的智者用绕这一争论所表达的各种见解使得政治学形成了制度主义行为主义新制度主义大主要的研究范式
制度作为规则的总和,成为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 活的基本组成部分,时刻规约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因此,分析 和解释现实的政治现象将政治制度作为起点和终点,就形成了 政治学研究的制度主义范式。随着行为科学的兴起,政治学的 研究开始主张以人为中心,并将除制度以外的社会、经济、心理 等因素纳入到政治分析中,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所崇尚的理论与 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现实的政治现象,形成了政治学研究中的行 为主义范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学家们突破传统思维的 束缚,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政治制度蓖新展开了研究, 对制度、制度演进的途径及其后果、国家与意识形态等问题进 行了经济学的思考。经济学家的巨大成就使得政治学者们再 次将目光转向了曾被行为主义束之高阁的制度研究方法,并以 此对行为主义的一系列主张提出了批评,形成了政治学研究的 新制度主义范式。以人还是制度为基础解读现实的政治现象, 是政治学自其发轫以来便颇具争议的论题,而古往今来的智者 围绕这一争论所表达的各种见解,使得政治学形成了制度主 义、行为主义、新制度主义三大主要的研究范式。随着人类社 会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公共政策模式也随之由危机设计 模式向理性设计、渐进设计模式转变,随着人类迈进后工业社 会,社会政策的设计模式将转型一种新的社会模式,这种设计 模式是人类寻求合作治理的必经之道。 一、新制度主义的理论逻辑 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城邦政治的研究发政治学制度研究 之滥觞。自那以后,政治制度一度成为政治学分析和解释现实 政治现象的主要途径。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 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等人的政治学说都是以对政治制度及 其结构的分析为基础的。政治的制度主义以“国家”为中心,对 立法、司法、行政结构进行详细的论述;在研究方法上多是定性 的、抽象的、哲理的;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构建一种完美的 政治形式以符合某种政治原则。彼得斯就曾把制度主义的特 征概括为:律法尊重主义(1egalism)、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 整体主义(holism)、历史相对论(historicism)和规范分析(n01Tll—

新制度经济学派

新制度经济学派

演变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创始者和
代表人物为凡勃伦,还有康芒斯,米契
主要代表1人9 世物尔纪。包末括至加2尔0 世布纪雷思、包
尔丁、海3尔0 年布代罗,纳创、始华者尔和德等美国经济学家。
代表旧人制物度为经凡济勃学伦 ,
过渡时期制度经济学
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主要代表人物 包括加尔布雷思、包尔丁、海尔布罗纳、 华尔德等美国经济学家。
究制度的构成、运行以及制度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但与前一种新制度学派所不同的是,
后者是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进行制度分析,并把自身的理论视为是对新古典经
济学的发展。因而,这一学派的理论普遍地被主流学派所接受。其主要理论包括产权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新经济史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和法与经济学等。
代表的旧制度学派的传统,主要研究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决定作用以及制度进化过程,
同时也强调技术变化在制度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主要代表人物另包一括是加以尔科斯布和雷诺思斯、等包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The New institutional 尔丁、海Ec尔on布o罗mi纳cs、)。华这尔一德学等派美不国仅经注重济从学现家实。世界存在的问题出发,而且侧重于从微观角度研
第 12 页
03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学术渊源
2 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的广泛探讨和学术批评具有启示作用
正文 . 第一章
渊源2
1 概述
2
主要代表 人物
3 主要理论
4 简要评价
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制度学派在加尔布雷斯的倡导下重整旗鼓,并名为“新 制度主义”。前者强烈批评社会现实和新古典方法,是凡勃伦传统的新发展,后者 则热衷于考察制度非中性环境下如何实现制度分析与新古典理论的耦合。加尔布雷 斯沿着凡勃伦——艾尔斯传统,分析了市场与社会组织制度和权力结构的整合, 主要代表社人会物经包济括组加织尔中布抗衡雷力思量、的包存在和种种表现及国家对协调双方力量的作用,反映了 尔丁、海应尔用布政罗治纳模、式华处尔理解德决等问美题国的经尝济试学。家。

新旧制度主义

新旧制度主义

整体主义
旧制度主义受到了以伊斯 顿与达尔为代表的美国行 为主义政治学家们的猛烈 抨击。他们认为,传统政 治学的研究方法存在着无 法容忍的不足。这些不足 由彼特斯概括为五个方面。
法律主义
整体主义
结构主义
法律被旧制度主义者认为是 旧 制 度 主 义 的 重 点 是 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受到制度
构建国家各级部门、治理国 成 文 法 分 析 , 他 们 在 家他、 们使认国为家法正律常不运仅行建的立关了键公。进 行 比 较 分 析 时 通 常 共部门的框架,而且是政府 是 比 较 整 个 体 制 , 而 影响公民行为的主要方式。 不 是 分 析 单 个 制 度 ,
sociological institutionalism:强调意义的构建
和相关价值的可以构成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有效 平衡,它强调制度对社会与经济环境的依赖,并且 能够层层叠叠的积聚组织发展的符号、价值维度和 话语。
institutions of interest representation:关注的
政治活动的基本规律。
历史主义
关注法律,尤其关注宪法。 在一起进行比 较研究 。
旧制度主义宣称自己的分析
规范分析
是以历史为基础,他们的分 析关注当前的政治体制是怎
政治学有着很清楚的规范性根源,旧制度 主义通过对政治的相关评论,来描述一个 具有规范性的“好政府”。
样根植于历史的发展,以及 根植于社会、经济、文化之 中。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总 结制度变迁的规律。
一、新旧制度主义
(一)从旧制度主义到行为主义 新制度主义把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称为旧
制度主义,以显示它们之间的区别。
传统政治学方法是指20世纪中叶行为主义兴 起以前流行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这种以制度研究为主旨的研究方法自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延续到二战时期。

组织成长中的演变与变革

组织成长中的演变与变革

精心整理2019年-9月组织成长中的演变和变革L.E. 葛雷纳原编者按: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1972年7-8月的《哈佛商业评论》为了使这篇文章能被作为经典再出版,作者删除了原文开头部分中一些过时的资料。

同时,作者还写了一篇说明《改革势在必行》Larry E. Greiner 不满该死的控制问题而被视为“反叛”欧洲心理学家主张,个人行为主要是由过去的实践和经历而不是由未来状况决定的,我从这一遗产中得到启示,强调历史对组织的影响力。

当我们将这一理论深化到组织发展的问题中来,可以根据公司成长中可能的经历来划分出几个发展的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将从一些演变开始,伴随着持续、稳定的发展成长,最终会以一场彻底的革命性的组织混乱和变革结束。

例如,高度集权将会导致对分权的需求。

精心整理2019年-9月而每一段变革的结果都决定了公司是否能顺利过渡到下一发展阶段。

组织发展的模型迄今,组织发展的研究大多数是经验性的,学者们尚未从整体发展进程入手建立一个完整模型。

在我们分析相关研究的时候,归纳出五个关键的因素:组织的年龄、规模、演变的阶段、变革的阶段和工业的成长率。

“公司如何成长”这张图表明了这些要素如何相互影响并作用于组织的发展。

的寿命(图中的横轴代表年龄) 演变的阶段。

随着组织的成长,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即我们称之为“进化时期”的顺延式成长。

大多数成长中的组织不是扩展两年而后收缩一年,而是那些在危机中生存下来,通常经历四到八年的持续成长,此间没有重大的经济挫折或严重的内部混乱。

演变一词用来描述这种平静时期似乎是适当的,因为要在不变的整体管理模型下保持成长,似乎仅需要做些适度的调整就够了。

.变革的阶段。

平静的演变不是必然发生和无限持续的,不能假设组织的成长是直线式的。

例如,《财富》杂志的“500强”名单,在过去的五十年中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事实上,从许多历史案例中可以看到一种迹象,在较为平静的演变阶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动荡。

我们把这些动荡时期称为变革时期,因为它们典型地显示了管理实践上的剧变。

北师大教育学考博测试试题

北师大教育学考博测试试题

北师大教育学考博试题作者: 日期:2011年比较教育学考博真题:比较教育:1•试从国际比较的角度谈教育发展中的社会参与。

2试从国际比较的角度谈高中教育发展的多样性3•试述博洛尼亚进程”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4•试论比较教育研究的开放性。

教育哲学原理:1•试评述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2•试评述新自由主义思潮及其对世界教育改革的影响。

3.试分析知识论变迁对教育的影响。

4•谈谈你对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解。

2011年教育学原理方向教育学A1.公#意识教育。

2.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解释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3.当代知识观变革,及其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4.分向论述。

中外教育史Al.lvan lllich《非学校化教育》评述,及其对于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意义。

2.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在教育观点方面的异同。

3.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教育变迁中的中西体用”问题。

2010年试题集比较教育1.试用比较教育理论分析“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观点。

2.试论比较教育研究中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3.试评述全球化时代比较教育在国家和地方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价值。

4.试分析发达国家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经验。

教育哲学:1.试评述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的学术贡献与局限。

2.试论教育发展中政府、学校与市场的权力关系。

3.试从进步主义及其批判的视角评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4.试分析高等教育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教育学1•当代教育改革蕴藏的价值追求。

2•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的关系。

3•信息社会学习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教育理论与实践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4•我国建国年以来教育学发展的主要历程,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以后的发展趋势。

中外教育史1•孟子和荀子人性观的主要分歧及其教育意义。

2.(暂缺)3•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哪些教育思想、流派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育学(含中外教育史):1、阐述当代教育的现代化发在趋势,并评述中国教育现代化?2、简述近代以来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主要观点?3、论述中国科举制的产生、发展和考试内容和形式等?、4、论述二战后苏联教育改革与教育理论?教育经济学1、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论证方法和信号理论的观点。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创新启示梯度培养制度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创新启示梯度培养制度
强培养和考察 。
第二个环节是“ 。 双推” 推” 在“ 工作中, 我们学生党支部注 意充分发挥马列分会 , 各级团组织的作用 , 加强平时考察, 认 真收集和听取广大同学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个环节是“ 。 优” 严格把好“ 关”每一个梯队都重 人口 , 点确立几个骨干, 起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 这样有利于在本梯 队形成“ 学、 帮、 的积极向上的氛围, 比、 赶、 超” 利于队伍建设。 第四个环节是“ 。 示” 重视各梯队选拔过程中公示制度, 实 行公示制能起到“ 发展一个, 教育一批” 好效果, 的良 强化了党 员发展培养的全过程, 提升了各个梯队学生的政治热情和政 治觉悟, 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也构筑了“ 自上而下” 自 与“ 下而上”的信息通道 ,使广大同学认识到了组织发展的透明 度, 保证了发展质量。 总之 , 实行“ 梯度培养制度” 已经成为一种成功的党员发 展道路,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各个梯度建设, 坚持各个梯度间的 联系制度, 切实加强各个梯度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把思想政
对象, 优秀者选送到“ 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 学习;第三步:根
据现实表现和民主评议发展预备党员, 并接受“ 预备党员党校 培训班” 培训。三个梯度层次分明, 相互连贯。 鉴于高校对学生思想素质要求 日 益提高,我们学校在湖 北省率先成立了大学生马列主义研究会和邓小平理论研究中 心组两个学生课外学习组织, 大学生马列主义研究会是在校 团委的领导下 ,按照求实创新的原则开展马列著作研究及政 治理论学习的群众性组织,以不断提高广大同学的思想水平 和政治理论修养为重点, 向党校推荐和输送优秀分子。 邓小平
治工作渗透到学生的学习、 工作和生活中去, 了解、 分析各个
梯度学生的思想, 研究新情况、 新问题。 我们相信, 在这条党员发展道路上, 我们将为党培养出一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中日法学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中日法学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中日法学教育模式比较研究摘要:通过简述中日法学教育模式概况,审视两国法学教育模式的运行与演进,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知识传承、内外制度、动力机制三个方面作比较研究,探讨两国模式之异同,借鉴日本的有益经验,以促进我国法学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教育模式;比较一、中日法学教育模式概观(一)办学体制中国目前法学教育体系最为复杂和混乱,多层次(从专科到博士)、多机构(从普通高校到法官学院、检察官学院、司法行政学院、电大、党校以及民办高校)、多渠道(正规的普通教育与非正规的成人教育并存)、多性质(公办与民办并存)、多导向(普通教育、专业学位教育、在职培训)[1]。

中国法学教育以公办高校为主,多种办学形式并存。

民办高校为数不少,但无真正意义上的私立高校,大部分依附公立高校以二级学院形式存在。

日本法学教育体系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主要教育资源投入占主体地位的全日制本科生培养,教育机构与渠道主要集中在普通高校的正规教育。

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衔接,法学院系负责素质教育,法科大学院连接国家司法研修所负责职业教育。

官办大学、私立大学二元体制并存,各有千秋,互成均势。

(二)管理体制中国高校办学自主权不大,从招生、课程设置、培养方案都受到一定限制,管理机构庞杂,泛行政化。

条件不足的高校唯有墨守成规,只求保住办学权,条件较好的高校则在现有体制内小修小补,无力作根本变革。

日本实行国家指导下的大学自治制度,高校的设置认可由国家依法掌握,大学设置标准和教育质量评价由民间机构负责[2]。

各高校在学制、课程、招生方面享有很大的自主权,且管理机构简化,教授治校原则落到实处。

二、模式演进中的知识传承知识通过社会内部不断的试错过程而务实演化,知识演化有赖于环境的稳定。

人类知识的演化大部分不能归功于突发性的重大创新或革命,而应归功于广泛而渐进的适应性变革。

知识分散并保留在千千万万人脑中,知识的传承需要环境的大体延续,有关法学的非可言传知识对制度环境要求则更高[3]。

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体制的变迁与启示

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体制的变迁与启示

备役军官军事训练。由于种种原因,首次试点不
到两 年就 宣告 停 止 。这次 军训 试点 有 两个 特点 ,

地表现 为以抗美援朝宣传 为 中心 的爱 国主义教
收 稿 日期 :2 0 1 2 . 1 1 . 1 2
是正规有序 ,训练标准高。它以培养预备役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 者 简介 :徐建 军( 1 9 5 4 . ) ,男 ,湖 南益 阳人 ,教 授 ,博士 生 导师 ,主要 从 事大 学德 育 、现代 思想 政治 教育 研究 ;汪 佑 民 ( 1 9 6 7 一 ) ,男 ,湖 南 益 阳人 ,主要 从事 大学 思想 政治 教 育 、高校 国 防教育 研究 。
地 回顾 、梳理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体制发展 的
历史 , 分析其 特 点 和存 在 的问题 , 对 于我们 客 观 、 全 面地 看待 我 国现 行普 通 高校 国防教育 体 制 、完 善 高校 国 防教育 体 制具有 重 要 的现实 意 义 。

民主主义性质 的高校 国防教育体系。在当时复杂 的 国际 国 内环 境下 , 党 接管 大学 , 设 立 政治 组织 ,
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体制
发展 历史 的系统 回顾 和 梳理 ,笔 者认 为 ,我 国普
通高校国防教育体制 的历史沿革基本可以根据其
承担 的历 史使 命 、实 施模 式 和体 制 的特 点划 分为
四个 阶段 ,即 :l 9 5 5年 前 的高校 国防教 育 阶段 ,
1 9 5 5至 1 9 5 7年 的高校 学生 军训 阶段 ,1 9 5 8 年 至 1 9 8 4年 的高 校学 生 民兵集 训 阶段 , 1 9 8 4年 以来 的 新 时期 高 校 国防教 育 阶段 。 ( 一 )1 9 5 5年 前 的 高校 国防教 育

新制度学派贡献及启示

新制度学派贡献及启示

新制度学派贡献及启示提要本文通过对新制度学派主要研究范围的概述,评析新制度学派不同于过去的制度学派的新特点,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新制度学派概述新制度学派是以产权和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主要包括有关产权和习惯法的研究、对公共选择过程包括寻租过程及分配联盟活动过程的研究和组织考察的研究。

也有的称其为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问题的经济学流派。

新制度经济学派在当代西方经济学主流派中独树一帜,它既反对凯恩斯主义学派,又反对货币主义和其他自由主义学派,并以现代资本主义“批判者”的面目出现,它一度被视之为“异端”而存在。

然而,新制度经济学派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却一直不断扩大,它在沿袭早期制度学派的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继续发展和不断创新而形成,故而经济学中有新、旧制度学派之称。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科斯、威廉姆森、德姆塞茨、诺斯、张五常等人。

新制度经济学这个词由威廉姆森最早提出。

其目的是为了区别于老制度经济学。

之所以称为新制度经济学,是因为他的理论有了新的突破,这里的关键在于他把传统理论设定为已知不变的参数——产权制度、交易费用、经济组织看成是亟待解释的变量,从而建立了自己新的理论体系: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制度与经济增长理论等。

它一方面继承了制度学派的传统,以制度分析、结构分析为标榜,并主张在资本主义现存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又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新的政治经济条件,比过去的制度学派更加注意资本主义现实问题,批判资本主义的缺陷,并提出更为具体的政策建议。

它在政策目标和价值准则问题上所涉及的范围也要广泛得多。

二、新制度学派的特色新制度学派是在凯恩斯主义已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新正统派,但却无法解释资本主义多种社会经济问题的原因,并且提不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分析和提出论点的。

这是新制度学派不同于过去的制度学派的新特点。

作为任何一门当代经济学流派,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都是非同一般的。

近十年我国大学的组织演进:制度主义视角——基于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的案例研究

近十年我国大学的组织演进:制度主义视角——基于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的案例研究


要 : 19 以来 , 国高等教育的制度环 境发 生 了重 大变化 , 从 9 8年 我 大学在校 生规模 、 办学策略 、 织结构 与 组
发展 的路径都有 了新 的变化 。本文 以 H省 的省属重点综合性 大学为案例 , 制度主 义的视 角分析 了大 学的组 从 织 目标 、 战略规划 、 织资源、 组 组织技 术、 织结构等 方面的变化 , 组 探讨 了大学组织对制 度环境 的适应 性调整 与
史 上没 有教育 部 直 属 高 校 , 财 政在 高 等 教 育 方 省 面投入 不 足 , 导致 该 省 没 有 一 所 在全 国影 响 较 大
的高水 平 大学 。H大学 创 建于 12 9 1年 , 初 是一 起 所教 会 学 校 , 中 国成 立 后 改造 成 公 立 大 学 , 新 在
( 约主持 人 特 郭 建如 )
近 十年 我 国大 学 的组 织演 进 : 度 主义 视 角 制
— —
基 于省属 重 点综合 性 大 学 的案例 研 究
闰树 涛
(. 1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 北京 10 8 ; . 0 15 2 河北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 , 河北 保定 0 10 ) 7 02
基金项 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 目( 0J 80 0 ) 1 JD 80 6 作者简 介 : 闷树涛 , 教授 , 博士研究生 , 从事高等教育的组织与制度研究 。 主持人简 介:郭建如 , 北京 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 教育经济研究所 , 教授 , 博导 , 从事高等教育的组织与制度研究 。 网 络 出版 时 间 : 0 2—0 21 7—0 6 网络 出 版地 址 : t :/ w .nintk m / ea/ 2 17 . 4 2 100 . 16 2 10 .80 8 hm ht / w w c k. e c sdti 3 .7 4 G .0 27 6 13 .0 2 5 3 _0 . tl p / l

新制度主义视角下行政科层组织的稳定性和组织同形问题

新制度主义视角下行政科层组织的稳定性和组织同形问题

新制度主义视角下行政科层组织的稳定性和组织同形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行政科层组织在政府机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新制度主义的视角下,行政科层组织的稳定性和组织同形问题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从新制度主义的角度探讨行政科层组织的稳定性和组织同形问题,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法。

一、新制度主义视角下行政科层组织的稳定性新制度主义视角认为,组织的稳定性取决于其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关系。

在行政科层组织中,稳定性主要体现在组织的结构稳定和人员稳定两个方面。

1.组织的结构稳定组织的结构稳定是指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和组织形式的稳定。

在新制度主义的视角下,行政科层组织的结构稳定主要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政治上,政府的政策和领导人的政治意图会影响组织的结构稳定。

经济上,组织的资源来源和财政状况也会影响其结构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组织的稳定,行政科层组织需要在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下灵活调整组织结构,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2.人员的稳定在行政科层组织中,人员的稳定主要体现在组织内部人员的选拔和保留。

新制度主义视角认为,行政科层组织的稳定性与人员的能力和忠诚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组织需要建立合理的选拔机制和激励机制,以保障人员的稳定,提高组织的运转效率。

1.组织结构的同形化在行政科层组织中,由于政府的政策、法律法规等因素的制约,很容易导致组织结构的同形化。

这种同形化不仅会导致组织内部的创新和活力丧失,还会使得组织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为了解决组织结构的同形化问题,行政科层组织需要在遵循政府政策的前提下,不断创新组织结构,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三、新制度主义视角下行政科层组织的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法在新制度主义的视角下,行政科层组织的稳定性和组织同形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1.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为了保障行政科层组织的稳定性,可以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励人员的表现,提高人员的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制度主义理论对学校组织发展的启示摘要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拓展了制度的内涵与结构,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强调制度环境,尤其是文化―认知层面的制度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制度环境要求组织追求合法性。

组织趋同的制度变迁就是组织在制度环境中遵循合法性机制,追求合法性的结果。

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这些理论核心对于制度环境下学校组织的发展带来重要启示。

关键词:组织趋同;合法性机制;合法性;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理论的形成、拓展和理论综合三个阶段。

以迈耶和罗恩、迪玛其奥和鲍威尔等为代表从宏观层面探讨制度环境与组织的关系,强调组织被动适应环境。

后期托尔博特和朱克尔则拓展了制度影响的微观层面,研究组织在制度环境中的策略性选择。

斯科特则对各制度学派的思想进行了综合,提出了综合的制度分析的框架,包括制度的结构要素、制度对组织结构和行为的影响机制、制度的变迁以及制度分析层次等。

本文将在探讨制度内涵与结构的基础上,对制度如何在场域层次上影响组织行为和模式的机制进行阐释,以期对学校组织的发展带来启示。

一、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中“制度”的内涵与结构1.制度的内涵制度作为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和制度分析方法的逻辑起点,在整个制度学派的研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学家理查德・斯科特综合了制度各派的代表观点,认为:“制度包括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要素,以及相关的活动与资源。

”[1]在这里,制度是由符号性因素、相关社会活动和物质资源构成的体系结构,其中符号性因素是制度的核心要素,但相关的行动和物质资源也不可缺少。

2.制度结构的三要素斯科特强调制度是一个具有多侧面的结构,包含三种类型的制度形态,而在一套复杂的制度体系中,这三种制度形态一般是同时存在的,他们共同构成了这套制度的基本要素,即规制性要素(regulative)、规范性要素(normative)和文化―认知性要素(culture-cognitive)。

规制性要素主要指那些明确规定的、必须遵守的规则。

行为的合法性在于服从这些规则。

这些规则具有强制性,伴有相应的奖惩措施。

如果不遵守就会受到规则的制裁,组织或社会成员出于工具性逻辑而权益应对。

除非获得其他要素的支持,否则尽管规则和制裁比较容易得到实施、效果也容易反映出来,但是很有可能是表面化的和稍纵即逝的。

[2] 规范性要素主要是指那些大家认为应该这么做的恰当的、合理的规范、义务和责任,对组织或社会成员具有规约性,但是没有强制性,如果不遵守不会受到规章制度的制裁,会受到道德的谴责或者关系共同体的排斥。

因此,组织或社会成员出于适当性的逻辑而逐渐内化社会责任,使行为符合社会性的期待。

文化―认知性要素是指那些被广泛接受的知识和特定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

个人行为过程中没有过多的考虑利益和规范,一切都是“理所当然”(take it for granted)的,制度为行为者提供了一套特定的意义加工系统,行为者据此可以并且只能对外部刺激进行特定的理解,并作出程序化了的行为反应。

在任何发育完全的制度系统里,都存在三方面的力量或要素,他们互相作用促进有序的行为。

[3]三种制度要素之间如果结合不好,就会引发不同的实践,极有可能导致制度的变迁。

二、制度环境下场域层次的组织趋同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将研究的视角从个体或者单个组织的利益选择转移到组织生存的环境中,尤其关注组织的制度环境对组织的影响,在场域层次上探讨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所谓场域是指由那些聚合或集群在一起的组织――重要的供应者、资源与物品的消费者、规制性机构,以及其他提供相似服务与产品的组织――构成的一个被认可的制度生活领域。

[1]场域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均受到共同的制度结构的限制,成为一个公认的制度化生活场域。

按照权变管理的思想,不同的组织面临同一制度环境,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都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组织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模式,组织之间的差异性会很突出。

但是学者们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处于同一制度环境影响下的不同组织却存在趋同现象。

组织在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等方面似乎被一个相似的“铁笼”所笼罩,挣脱它,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

这个“铁笼”像神话一样不仅影响到场域中既有的组织,还影响到即将进入该场域的其他组织,从而产生组织趋同现象。

这个“铁笼”所隐喻的就是组织发展所依赖的制度环境。

早期新制度主义社会学视组织为制度环境的被动产物,组织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求得合法性。

但是后期新制度主义社会学家借鉴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思想,拓展了制度环境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认识,认识到组织在制度环境中的趋同取向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在利益的驱使下的有限理性的选择结果。

这样就发展了组织的趋同理论,注意到组织微观利益的存在。

三、组织趋同的解释逻辑与因果机制1.合法性是组织趋同的解释逻辑对于组织趋同或者同晶(isomorphism)[4]现象的解释,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学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跳出组织,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角度认识这一现象。

他们指出,组织主要面临两种环境: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

[5]两种环境对组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技术环境包括组织外部的资源与市场、组织内部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技术系统等,[5]要求组织有效率,即要实现组织生产的利润最大化。

制度环境是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为人们所“广为接受”(take-for-granted)的社会事实。

[6]制度环境要求组织取得符合社会公认的“合法性”。

从制度学派的视角来看,合法性是一种被感知到的、与相关法律和规则、规范相一致的状态,或者与文化-认知性制度相亲和的状态。

与物质资源或技术信息不同的是,合法性不是一种为了生产某些新的、不同的产出而进行的投入,而是一种以外部可见的方式来展示的符号性价值。

[1]如果组织行为和公认的社会事实不符,就会出现“合法性危机”,引起社会公愤,利益相关者的疏离,最终导致组织发展的困境。

根据制度结构要素的不同,合法性可以分为规制合法性、规范合法性和文化―认知合法性。

规制合法性是指组织的结构和行为与特定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相一致而产生的被认可的状态;规范合法性是指组织的结构和行为与主流价值观、专业规范等相一致而产生的被认可的状态;文化-认知合法性是指组织的结构和行为与大家接受的“理所当然”的认知原型和行为脚本相一致而产生的被认可状态,它是最深层次的合法性。

2.合法性机制是导致组织趋同的主因合法性机制是指那些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

[5]组织在制度环境的影响下,为了规避环境的不确定性,获得社会的承认和支持,就去采纳制度环境中那些已经获得合法性认可的结构或行为,这种因果逻辑关系就是合法性机制的本质。

它不仅对组织的行为和结构模式产生约束作用,而且也有利于使组织得到社会承认,提高组织的社会地位,从而促进组织间的资源交换。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对合法性机制的阐释主要是从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强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另一个是弱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

强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是说组织行为、组织形式都是制度塑造的,组织和个人没有自主选择性。

[5]迈耶和罗恩称这种由社会共享观念塑造组织和成员行为的现象为“理性的神话”。

[5]玛丽・道格拉斯也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提出人们经过互动产生的共享观念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具有塑造功能,并且归纳了三种制度化的途径。

第一,共享观念塑造一种身份制度,当人们被放入某种身份制度中,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的定位就会朝着某种身份制度的限定去思维和行事,从而实现制度化;第二,“广为接受”的观念塑造了集体共享的信息库,人们按照这样的信息和规则从事活动可以降低人们的心理负担,同时强化人们对某些信息和规则的记忆,遗忘其他信息和规则,引导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向;第三,共享观念提供了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标准,将不同的事物放入不同的范畴,从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迪玛其奥和鲍威尔的研究则属于弱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

他们认为在制度环境中,组织和个人的行为的确受到共享观念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达不到决定组织和人们行为的程度,组织和个人的行为选择是出于利益动机的考虑。

弱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是制度通过影响资源分配或激励方式来影响人的行为。

[7]他们总结了三种导致组织趋同的机制。

第一,强迫机制(coercive)。

在一个组织场域中,组织必须遵守政府、专业组织制定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或者是大家视为理所当然的规范,以此获得组织场域的认可和资源支持,否则将受到大家的排斥或惩罚,难以生存下去。

第二,模仿机制(mimetic)。

即组织模仿场域中其他成功组织的行为和做法,以此来尽快地获得社会的认可,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给组织带来的冲击。

第三,规范机制(normative)。

在那些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的组织领域,一般会逐渐形成一些不成文的专业规范,通过对准专业人员和专业人员的专业教育和专业化训练渗透到他们的思维中去,从而对其今后的工作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强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将组织置于被动的地位,忽视组织对环境的策略性应对。

弱意义上组织趋同的合法性机制是逐利基础上的有意识选择的结果,它注重研究合法性机制的微观基础。

两种合法性机制相比较,弱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通过利益的分配影响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的合法性可能比强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更具有解释力。

3.组织对制度环境的应对策略奥利弗总结了制度环境下单个组织的应对策略[1],包括:第一,默认策略。

组织可能出于增强合法性、免于制裁等动机而做出的选择;第二,妥协策略。

当组织面临的权威机构处于冲突之中时往往会采用;第三,回避策略。

组织采取“脱耦”战术,技术系统和正式组织结构松散连接,组织的正式结构和部分规则变成了象征性的设置,变成了获得合法性的资本,对组织的实际工作没有实质的意义,组织内部可能采用非正式的职业规范和共同的文化-认知性因素来约束成员的行为;第四,公开反抗策略;第五,操纵策略。

组织试图有目的的与环境合作,进而来影响环境。

除此,组织也可能通过集体来采取行动,那样对环境更具有影响力。

因此,组织在制度环境中不仅仅是消极地应对,也会积极地参与博弈。

四、新制度主义理论核心对学校组织发展的启示学校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如何在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双重制约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几点启示。

1.对学校组织属性要动态合理地辨识以往我们对学校组织属性的认识不管是将学校看成是能通过职能分工、层级设置、建章立制等来提高组织效率的理性组织,还是看成强调组织内部非正式结构、权力下放的自然组织,都没有脱离学校内在的环境来审视其组织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