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学习方法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述评
摘
要: 冯友兰 的《 中国哲学史》 2 是 0世纪西学东渐潮流影响下 的产物 , 体现 了对方法论 的 自觉 , 是推进 中 国哲 学史方法
论 近代化 的经典 文本 之一 。本文试 图结合胡适 的《 中国哲学史大 纲》, 冯友 兰《中国哲学 史》 对 所运 用 的主要 方法 , 如西 学观
照 、 辑 分 析 、 史 主 义 、 学 与 哲 学 史 相 结合 、 物 史 观 等 作 出 评 述 。 逻 历 哲 唯 关 键 词 : 友 兰 ; 国 哲 学 史 ; 法论 冯 中 方
认 宗教为 诗 之 说 , 释 儒 家 的 ‘ ’ 富 于诗 味 , 解 礼 之 说
法似 较新颖 。 ”
洋名 词 , 欲讲 中 国哲 学史 , 主要 工 作 之一 , 就 今 其 即
一
冯友兰的《 中国哲学史》 两卷本 ) ( 是在《 中国哲学史 大纲 》 的影 响和启 发 下 诞 生 的 , 又毫 不 逊 色 , 与 但 它 《 纲》 同推 进 了 中 国哲 学 史 方 法论 上 的近 代化 , 大 共
并成 为 中 国哲 学 史研 究 上 的另 一 个 经 典 文 本 , 胡 与
适各 领风 骚 。
胡适 的《 纲 》 然 使 中 国哲 学 史 研 究 豁 然 开 大 虽 朗 , 由于只 有上 卷 没有 下 卷 , 但 于是 冯 著 的 《 国哲 中 学史 》 便成 为 中 国近 现代 第 一 本 运用 现 代 学 术 方 法 研 究 的完 整 的 中国哲学 史 。在 《中国哲 学 史 》 , 中 体
法论 层 面 的变革 。胡 适 的《 国哲 学史 大 纲 》 以 中 ( 简称《 大纲 》 和冯 友 兰 的《 ) 中国哲学 史 》 便是 其 中 典 型代 表 。前 者 打 开 了 中 国哲 学 史 研 究 的 新 视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1)“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立德;外王: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3)中国古代由于竹荷奇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内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3.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4.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荷略。
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1.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2.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萌黄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3.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4.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谪,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5.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6.孔子后,墨学杨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信学,距杨墨1.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自吞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黄族政治之崩坏。
2.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冯友兰_中国哲学史_方法论述评
论冯友兰的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及其关系
论冯友兰的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及其关系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方法论在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他是因学习西方逻辑学而开始研究哲学,所以中国哲学中所缺乏的逻辑分析对他有强烈的吸引力。
于是他开始主张通过逻辑分析法来阐释中国哲学,他将形上学由中国哲学的生命体证引向了逻辑分析。
然而,通过逻辑分析并不能达到哲学的最终追求,也给不了哲学一个完整的体系。
虽然正是由于逻辑的启蒙让他开始了对哲学的不懈追求,但逻辑分析的有限性也让他意识到了超理性的存在,并由此开始了对新理学的方法的求证。
同时,冯友兰认为哲学的未来是理性主义结合神秘主义,主张中西方各有特色的哲学方法的结合才能构成与未来世界相称的哲学。
一、冯友兰哲学方法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来阐释哲学,即“照我们的看法,哲学乃自纯思之观点,对于经验作理智底分析、总括及解释,而又以名言说之者。
哲学之有靠人之思与辩”[1]6。
思和感是相互对应的,但是,感与思也是不同的。
“我们的知识之官能可分为两种,即能思者,与能感者。
能思者是我们的理智,能感者所谓耳目之官,即其一种。
”[2]3思的含义是对经验进行理智的分析、总括和解释。
冯友兰对命题“思”有两种理解:一是对于平时逻辑中提到的命题内涵的解释,二是平时逻辑中对于命题外延的理解,即“思中行之”的理智的分析和理智的总括。
总的来看,“我们的思,分析则细入毫芒;总括则贯通各时各地”[2]9。
而哲学是靠人的思和辩。
辩就是使用名言辩论。
哲学就是展示出道理,说出来写出来便是辩,而得出这些道理是因为思。
冯友兰虽然承认了“不可思议”“不可言说”者,但是,这里的哲学是可以用逻辑“思”“辩”的,所以,辩依赖于思。
哲学建立在了思的基础上,即所谓的总括和解释是以分析为基础的。
因此,重视分析是冯友兰哲学方法论特色,也是其将逻辑分析法引入中国哲学的表现。
冯友兰在《新知言》中提出:“本书所讲,不是哲学,而是哲学方法,更确切地说,是形上学的方法”[2]864,而“形上学是哲学中底最重要底一部分”[2]86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于潜默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于潜默冯友兰先生以“三史论古今,六书纪贞元”而彪炳中国哲学史册,这是他系统思考中国哲学方面而形成的集大成的成果。
而作为“三史”之一的《中国哲学简史》(珍藏版)堪称是一本“大家小书”,其思接千古、视通中外的宽广角度,串点成线,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史娓娓道来,读后令人豁然开朗,一片崭新的哲学天地缓缓展开在人们面前。
哲学不仅是知识的,更重要的,它是生命的体验。
这是冯友兰先生论述中国哲学史的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
循着这样的思考逻辑,在这本《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先生开宗明义提出了中国哲学的精神,精准地指出了中国哲学的核心要义。
很显然,哲学在中国文化中,与西方文化中的宗教有着差可比拟的地位,无论是老庄哲学还是儒家经典,无论是五行八卦还是禅宗顿悟,以及历史上各种学说思潮的兴起,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对于人的心灵以及行为的一种思考和感悟,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哲学的一个亘古不易的命题,一言以蔽之,内圣外王。
从中国历史背景以及哲学沿革出发,冯友兰先生对诸子百家的观点要言不烦的论述,对历史上各种哲学思潮的精辟分析,指出了中国哲学的鲜明特点,那就是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
这种极简的概括看似老生常谈,但却极为准确地直指中国哲学的命门,纲举目张,格物致知,明心见性,从而将整个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观提炼出来,那就是内圣外王,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在论述这样一个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的时候,冯友兰先生举重若轻,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哲学典籍中游刃有余,并围绕生命的体验这样的一个角度,在简述中国哲学史的同时,更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潮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结合,从而对每一个哲学流派和他们的观点作出了极为精彩的定性分析。
并且不止于此,更是从宏观的角度在各种哲学流派之间的差异与发展中,系统反思,整体解析,在求同存异中蚀刻出中国哲学精神价值的原核。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解释学方法论
第34卷 第2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4 No.2 2013年3月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Mar.2013 DOI:10.3969/j.issn.1007-4074.2013.02.001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解释学方法论*王向清,黄玉兰(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 要: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不但继承了儒家经典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对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儒学经典解释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冯友兰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的转变。
对孟子“知人论世”历史解释学方法论和“以意逆志”的心理解释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冯友兰的具有“设身处地”之了解及哲学史家之见的“释古”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解释学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3)02-0001-06作者简介:王向清,男,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玉兰,女,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
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可以说是贯穿于其整个的学术生涯。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哲学史》上、下卷的问世,到四十年代《中国哲学简史》的出版,再到生命临终时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册的完成,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
而冯先生之所以终其一生,对中国哲学史史料进行不断挖掘,逐层深究,对自己的哲学史著作不断调整、改写和升华,这都源于他对“哲学史”的理解。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说:“历史有两个意义。
……一是本来的历史,即人类社会在过去所发生的事情的总名。
一是写的历史,即以历史家对人类社会过去所发生的事情的研究为根据,把过去本来的历史描绘出来,把已经过去的东西重新提到人们的眼前。
……本来的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写的历史是主观的认识。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是著名的中国哲学史的学者冯友兰先生的作品。
这本书是冯友兰的先生1946-1947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做客座教授,给国外的大学生讲中国哲学史的讲稿整理而成的,首先在美国以英文出版的,后面才翻译为中文在国内出版的。
正因为是给国外的学生讲课而写的一本书,所以这本书并不是特别的专业难懂,反而非常的通俗明畅。
对于想了解中国哲学历史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关于中国哲学的入门书。
经常会有人问,中国古代有哲学吗?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
一方面哲学一词本身就是舶来词,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才出现哲学这个概念,在晚清以前中国历史并不哲学更无哲学家的说法。
另外一方面,哲学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定义。
所以冯友兰在本书开篇就给哲学作了定义“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从这个定义出发,儒家、道家等中国古代思想都可以归属于哲学的范畴,因为他们都是我们古代的先哲们对于他们的人生做出系统性的思考的结晶,虽然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哲学家或者思想家。
这也是中国哲学的最大的特点,中国没有如西方的基督教、犹太教等宗教,但中国却有和《圣经》一样被广泛阅读和传播的儒家经典,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必须熟读《四书五经》。
所以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专职的哲学家,但人人都是在学习和实践哲学。
所以冯友兰指出中国哲学的目的“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
中国哲学的精神成就在于造就“内圣外王”的圣人。
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以及精神境界,圣人就是达到精神境界的人。
西方宗宗教只在于给人以超乎现世,而科学逐渐瓦解了宗教的作用。
中国的哲学解决是入世与出世如何统一的难题,因而中国哲学提供给人类发展一个未来的方向。
冯友兰指出,学习哲学不仅仅是知道他它,更重要的是去体验它。
学习哲学并不是为了成为某种人,而是为了人成为人。
但中国哲学有他固有的弱点,首先他的思想体系并不是非常的系统,思想大多杂落在浩瀚的古籍之中。
负的方法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负的方法:中国哲学的方法论——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资科1702刘埙颖年初制定的读书计划,唯一一本明确列入阅读名录的,就是这本《中国哲学简史》。
这本书不同的人先后推荐,遂我放下手头准备读的多本书,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读完。
本书是冯友兰先生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用的教材,赵复三先生翻译。
因是冯先生为外国学生讲述,因此不仅能看到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还能了解到西方哲学一脉相承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西方哲人研究哲学主要是采用“正的方法”,中国先哲则用的是“负的方法”。
也就是说,西方哲人愿意讨论形而上学的形象,穷尽事物的本质,探寻其“是什么”,而中国哲人对形而上学的对象不直接讨论,只说它“不是什么”。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老子的《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诺斯洛普教授说,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来自直觉,一种来自假定。
来自直觉的概念指向某个事物,它的完整的意义可以立即从某个事物中领会到;而由于假设得出的概念,它的完整的意义是根据一个假设,用演绎法推演而来,从而认定的。
不同于西方哲学始于“公设的概念”,中国哲学便是从“直觉的概念”开始的。
由于这个缘故,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即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我认为也可以称之为积极的方法和消极的方法,一个积极推演,一个仅限提示。
制约中国哲学内容及其方法论的原因,则源于农民思想。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历来是依靠农业为基础和根本。
读书人通常出身于“耕读世家”,家庭的兴衰和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联系在一起。
因此,他们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主要反映农民的思想。
而他们的教育基础,使他们得以表达农民自己无法表达的思想,而这反映在哲学上则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哲学内容和哲学方法论。
“农民日常与之打交道的,诸如田地和庄稼,都是他们一看就认识的东西。
他们处于原始和纯真的心态之中,把直接认知的东西看为宝贵的东西。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论文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论文冯友兰论文中国哲学史论文论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贡献摘要: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学科地位的确立者,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基本确立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著作的写作范式,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初步介绍并具体应用了关于史料学的方法理论。
总体观之,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具有研究视角具备动态性、史料学方法得到进一步注重和用历史的眼光审查史料等优点,但也存在史料学方法部分规模过小和具体哲学史料介绍有些简略等不足之处。
关键词: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地位;贡献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领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集中体现在其1962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以下简称《初稿》)一书中。
此前,胡适曾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导言”里探讨过哲学史料的种类、审定以及整理等问题,朱谦之先生更是有《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1957年油印本(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和1959年8月完成的手稿本(通论三部,九册)①两部专著。
但胡适尚没有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学科意识,甚至连学科之名也未提及,而朱谦之先生虽有明确的学科意识和以“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为名的著述,但其著作在当时并没有正式出版,更没有在学界形成广泛影响。
一事实上,早在1925年6月中州大学任教时,冯友兰先生就在《对于哲学及哲学史之一见》②一文中对哲学史料进行分类,指出史料有述,史料学理论部分的规模呈日益增大之势,这表明学界对之重视程度日益增加。
在具体史料学部分,冯友兰先生所选出的哲学典籍,也基本划定了其后史料学论著的介绍范围。
他把中国的哲学史料分为商至西周、春秋战国、汉至晋、唐至清和近代时期五个历史阶段,其中商至西周属于奴隶社会时期,春秋战国属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汉至晋属于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前期封建制发展时期,唐至清属于后期封建制发展时期。
对于近代时期的哲学史料,冯先生则没有确定社会性质。
与《初稿》相比,尽管其后的史料学专著介绍史料的详略程度和叙述方式有所不同,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和修正所介绍哲学史料的内容,但是,它们基本没有越出《初稿》制定的选材框架。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解释学方法论
2 0 1 3年 3月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解释学方法论
王向清, 黄 玉 兰
( 湘潭大 学 哲 学与历史 文化 学院 , 湖南 湘潭 4 1 1 1 0 5 )
摘
要: 冯友 兰先 生 的 中国哲 学 史著 作 不但 继 承 了儒 家 经 典 的 解 释 学 思 想 和 方 法 , 而且 有 所 发 展 和 创 新 。 对 孔
写而 已 。 ” j 】 而且 由于写 的历 史 是 主 观 的认 识 , 哲
的出版 , 再 到生命临 终时 的《 中 国哲 学史新 编 》 七册
的完成 , 冯 先 生 的 中 国哲 学 史 研 究 可 谓 是 硕 果 累
学史是 有关 哲学 的历史 , 那 么写 的哲 学史 也 见解 , 所 以, 写 的哲 学 史其 实 是 对 本 来 的 哲 学 史 的
继 承和 发展 。对 孔 子“ 述 而不 作 , 信 而好 古 ” ( 《 论 语
・
述 而》 ) 的儒 学经 典解释 学思 想 的继 承 和发 展 , 形
其所认识 的客观对 象完全 符合 。所 以 , … …写 的历 史也不 能与本来 的历史完 全符合 , … …写 的历史 永 远要重 写 。 ” [ 】 哲 学史是哲 学 的历 史 , 因此 哲学 史 也要不 断地重写 , 这在冯友 兰《 中国哲学 史 》 有 明确
所发 生的事情 的总名 。一是写 的历史 , 即 以历史 家
就 是哲 学史作 者对 哲学 的历 史 的解 释 过程 , 反 映了 作 者 的解释 学 理念 和方 法 的形 成 过程 。三 个 版 本 的中 国哲 学史 著作 , 反 映 了冯 先生 解释 学 思想 和 方
法 不断 发展 、 成 熟 的过程 。冯 先生 解释 学 的思 想 和
冯友兰:哲学的两种方法
冯友兰:哲学的两种方法冯友兰在《新知言》一书中提出了哲学的两种方法,即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
“真正形上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正的方法,一种是负的方法。
正的方法是以逻辑分析法讲形上学,负的方法是讲形上学不能讲。
讲形上学不能讲,亦是一种讲形上学的方法。
”换言之,“正的方法”的实质是以逻辑分析为手段讨论形而上学的对象,运用理智对经验作分析、综合及解释,这种方法主要体现在西方传统哲学之中。
而“负的方法”,则是对要探讨的形而上学对象不直接讨论或言说,采取直觉把握对象的思维方法,以中国哲学最为明显。
这两者虽象征着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但都属于“形上学”的方法。
也就意味着,中西方的哲学性质上相同,只不过在运用和表述的方法上有“正负”之分罢了。
这在某种意义上驳斥了西方的“中国无哲学论”。
因为在西方学者看来,哲学必须具有思辨的逻辑性和完善的系统性,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哲学,中国哲学也正是缺乏此要素,才长期被人所诟病。
同时,这两种方法也并非相互孤立和排斥,恰恰构成互补的关系。
正如他所说:“一个完整的形上学体系应该始于正的方法而终于负的方法。
”任何哲学若不从正的方法开始,便缺少了哲学的明晰思考;若不以负的方法告终,便不可能登上哲学的最高峰。
借用郭象注释《庄子》的话说:“庄子的书,加上郭象的注,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因为它们代表两种形上学的方法。
庄子以作诗的方法讲形上学,其方法是我们所谓的负的方法。
郭象以形式主义讲形上学,其方法是我们所谓的正的方法。
一个意思,以负的方法表现之,又以正的方法说明之,对于学人则必须更加清楚。
”这说明,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哲学。
即一方面以中国哲学“负的方法”补充欧洲哲学的理智分析,另一方又以欧洲“正的方法”来阐明中国哲学的深邃理论,两者之间相互借鉴和吸收,以共同促进世界哲学的发展。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内容和读法_张岱年.
续表周鲁郑西列子当时思想家二十定公十年五 o 八鲁侯会齐于夹谷孔子相二十二十二声公四 (按 :当为三四九八孔子去鲁二十五十五七 (按 :当为六四九五老子约卒于是年三十六哀公十一四八四鲁迎孔子归四十一十六四七九孔子卒元王七年二十五年四七 o 墨子生定王九年悼公七年哀公三年四六 o 郑与列子粟不受十五共公元年四五四列子卒(注子产大约生于五八五年 , 所以当鲁襄公八年 (五六五年 , 郑侵蔡 , 子产不喜 , 子国怒曰 :/童子言焉 , 将为戮矣。
0可见彼时子产也不过二十许 , 到五二二便卒 , 寿实不长。
壶子大过子产二十岁 , 在子产死时也不过八十许 , 所以他有活到五一六的可能。
(此文原署名 /张亦同 0, 载于 5晨报 6副刊 1928年 3月 1日第 2218号、 3月 2日第 2219号、 3月 3日第 2220号、 3月 5日第 2222号。
冯著 5中国哲学史 6的内容和读法张岱年著杜运辉整理一这实在是一本最好的中国哲学史 , 在许多方面 , 都有独到的精彩 , 为别的中国哲学史所不能及。
如说这本书在中国哲学史书中是空前的 , 实非过甚其词。
这实在是近年来出版的一本极有价值的巨著 , 的确能对于中国哲学思想之发展演变 , 作一个最清楚的最精审的最有系统最有条理的叙述。
读了这本书便可以对于中国哲学思想之发展演变 , 有一种整个的明确的了解。
这书把中国哲学思想之发展分为两期 , 即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
子学时代始于孔子终于 5淮南王书 6; 经学时代始于董仲舒终于康有为、廖平。
普通中国哲学史书都把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分为三期 , 即上古、中古、近古 , 此书著者则谓中国尚无近古哲学。
这实在是一种卓见。
著者说 :/西洋哲学史中 , 所谓中古哲学与近古哲学 , 除其产生所在之时代不同外 , 其精神面目 , 亦有卓绝显著的差异 ,, 在中国哲学史中 , 自董仲舒至康有为 , 皆中古哲学 , 而近古哲学则尚甫在萌芽也。
冯友兰的智慧结晶:《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的智慧结晶:《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十分优秀的中国哲学入门书,由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所著。
作为一本通俗易懂的哲学读物,它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思想,让人们能够通过一个比较全面的视角来了解中国哲学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
首先,这本书的语言简单易懂。
哲学作为一门深奥的学问,往往让人望而生畏,但冯友兰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哲学概念,使得读者们可以轻松理解哲学思想。
例如,在对儒家思想进行阐述时,他引用了很多通俗易懂的例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释了各种儒家思想的内涵,让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
其次,这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
它涵盖了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和发展历程,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主要学派,以及诸子百家等哲学思想。
在这些学派中,冯友兰详细介绍了各个学派的起源、发展、主要观点和影响等方面,让读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
此外,这本书还注重将中国哲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冯友兰提到了许多哲学概念和思想如“仁”、“义”、“礼”、“道德经”等,在阐述这些概念时,他也强调了这些概念在当下社会中的重要性,让读者可以将中国哲学的思想与当下的生活相结合,思考如何在当下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最后,这本书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思想深度。
冯友兰在书中融合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寄托着现实的人生关怀。
他既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历史,又深入探讨了中国哲学的精神追求和智慧内涵,让读者从中汲取到了不少启示和智慧。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非常好的哲学入门书,它不仅能够帮助大家了解中国哲学的历史和主要思想,还能够启迪人们思考自己的人生和人类文明的智慧和思想。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语言简单易懂、思想深度十分优秀,是一本值得大家认真阅读的哲学读物,它不仅适用于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也是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借鉴中国传统智慧、启迪现实人生的入门书。
冯友兰的读书法
冯友兰的读书法冯友兰,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他一生写下了《中国哲学史》等传世经典,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学术思想。
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的“十二字”读书法分不开。
精其选。
冯友兰认为,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浩如烟海。
因此,他把书分为“要精读的”“可以泛读的”“只供翻阅”三类。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在他看来,“时间”就是评选家,“群众”就是推荐者,只有那些经过时间考验和群众推荐的“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才是值得精读的。
解其言。
在冯友兰看来,书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
读书时,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攻破语言文字关,这就是解其言。
但只认识文字还不行,还要明白文字所表达的意思。
攻不破这道关,就看不见里面是什么情况,只能在外面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
为此,他建议读书之前多做准备,善用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
知其意。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理解作者的意图。
这在我们读书时经常会遇到。
为此,读书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
否则仅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
因此,冯友兰把语言文字比喻成帮助了解书中真知的拐棍。
明其理。
冯友兰认为,书的作者所表达的“意”和客观的道理总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读书仅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
读者只有明其理之后,才有自己的意,才能把自己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最后用它来处理事务,解决问题,从而把死书读活,为我所用。
如果我们读书的时候,也尝试着使用这一套有哲学意味的读书方法,一定会受益匪浅。
冯友兰“四其”读书法
冯友兰“四其”读书法中国著名哲学家、南阳唐河人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把自己八十余年的读书方法,总结概括为四其: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一、精其选。
就是要有选择地读书。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来选读。
“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
”冯友兰认为,自古以来,最公正的评选家是时间,向它推荐好书的是大众。
我们现在称为“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就是经过时间考验而应该选择的书。
二、解其言。
读书首先要接触语言文字,准确掌握其含义。
要攻破这一关,就必须准备好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以便在阅读时遇到生字、生词,随时查找,解疑释惑。
胡适也曾语重心长地奉劝读书人:“当衣服,卖田地,至少要备一点好的工具。
比如买一本韦氏大字典,胜于请几个先生。
这种先生终生跟着你,终生享受不尽。
”三、知其意。
读书时,不要急着辩驳,也不要盲目信从,或仅仅想找一个茶余饭后的话题,而是要学着去思考和判断,要体会书中文字以外的精神意义。
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如果读书时只看表面,囿于书本,浮光掠影,囫囵吞枣,那就不会理解其中的深意。
四、明其理。
读书为明理,明理为做人;读书为明理,明理为修身。
读书只懂得书中的意思还不够,还要明白它的道理,才不至于被前人所误导。
“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明白书中的道理,懂得了书中的意思,就可以把自己的识见和前人的识见加以比较,互为补充。
冯友兰说:“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
冯友兰80年的文史哲书籍阅读史我有4点经验总结
冯友兰:80年的文史哲书籍阅读史,我有4点经验总结
2017-07-08 校长会
冯友兰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
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
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
先说第一点。
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真是浩如烟海。
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
可一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
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
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
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
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
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
听说在中国初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五经四书一样,一字一字地高声朗诵。
照这个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年也念不完。
大多数的书,其实就象报纸上的新闻一样,有些可能轰动一时,但是昙花一现,不久就过去了。
所以,书虽多,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
下面所说的就指值得精读的书而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学习方法篇一: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心思想摘要: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提出、确立、深化、拓展和综合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由他所提出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所形成的方法论系统,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近现代转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试图从方法论上将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主义方法、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辩证法打通,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融会贯通,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开启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冯友兰把历史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和其他学科的方法相结合,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冯友兰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
他一生孜孜以求,所著的“贞元六书”和“三史”成为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名篇佳作,所创立的新理学形成了与熊十力、梁漱溟所建构的新心学相对峙的哲学体系,为中国哲学的创新发展和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所提出的“正的方法”(逻辑分析方法)与“负的方法”(直觉主义方法)、“照着讲”与“接着讲”的方法、“释古”方法、“抽象继承法”等在探索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推进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近代化、现代化。
这里仅从三个方面简要说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特点及贡献。
一、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始终都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在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冯友兰自始至终都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
20世纪20年代初,他初涉哲坛,就明确把比较方法、科学方法和哲学方法作为治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方法。
例如,1920年底作的《与印度泰谷尔谈话》一文,其中谈到要把中国的旧东西(当然包括中国哲学)当事实来研究,所用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他所作的《柏格森的哲学方法》一文,主张分析方法与直觉方法的统一;《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之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一文运用的是以西释中、以今释古的比较方法;1923年写成的博士论文——《天人损益论》,于1924年由上海印书馆出版时改名为《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已初步提出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
1925年以后,他在研究、讲授、撰写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扬弃了中国传统的“汉学”方法和“宋学”方法,采纳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逻辑分析方法,于30年代初出版了具有中国哲学史典范意义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
1937年与人合著的《怎样研究中国哲史?》一文,提出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六种方法,即钻研西洋哲学、搜集哲学史料、详密规划迹团、探索时代背景、审查哲人身世和评述哲人哲学,构筑了较为系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
他于30年代中期对“释古”方法的阐释,30年代末关于“照着讲”和“接着讲”的提出,40年代对“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的系统论述,丰富、深化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并创立了融贯中西的新理学哲学体系。
五六十年代,他在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观点与资料的统一作了引申发挥,并提出了“抽象继承法”和“普遍性形式”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史方法论作了新的拓展,而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独立完成两卷《中国哲学史新编试稿》。
80年代,他在总结以往中国哲学史研究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主动、大胆地走出政治化思维的藩篱,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前提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作了新的诠解,提出了阶级观点和民族观点的统一、“学院式”研究法和“书院式”研究法及“双译法”等,对中国哲学史方法论作了更高的综合,他也因此完成了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
总之,冯友兰在他长达四分之三世纪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方法及方法论始终是他关注的中心。
由此我们可以断言,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自觉探索,是他成就“三史”“六书”的重要前提,也是他始终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前沿并成为领军人物的关键。
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方法、西方哲学的方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的融会贯通在20世纪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中,主流是援引西方哲学的观念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20年代,冯友兰先是受实用主义的影响,后期开始转向新实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50年代至晚年大体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
早期研究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史,冯友兰基本上沿着胡适用西方的哲学方法、科学方法以改造传统哲学方法的方向。
胡适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为其方法论的核心,倡导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统一,主张杜威的“科学实验室的态度”(“实验的方法”)、“历史的态度”(“历史的方法”),赫胥黎的“存疑主义”,以及“拿证据来”的原则,将科学方法、逻辑方法和哲学方法统而为一。
胡适主要是通过清代朴学所蕴涵的具有实证精神的“汉学”方法来接引他的美国教师杜威的实用主义的哲学方法或科学方法;这一“接引”,不仅使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方法在中国大行其道,而且也使中国传统的“汉学”方法更加精密、严格、系统化了,推进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近代化、现代化。
冯友兰既受到胡适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影响,又接受杜威和詹姆士等人的实用主义哲学的浸染,所以,一开始他也把求实、求真、存疑的科学方法作为治学的根本方法,并高度称赞西方科学理性追求清楚的思想和科学的真实性的精神。
但是当冯友兰由实用主义转向新实在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后,就超越了胡适。
例如,胡适重“疑古”,冯友兰则由“信古”经“疑古”而达“释古”。
胡适重证据的“汉学”,冯友兰则重义理的“宋学”,虽然胡适也不轻义理,冯友兰也不轻考证,但就治中国哲学史而言,“宋学”的方法胜于或高于“汉学”的方法。
因为,研究历史上的哲学,若只是停留在解释文字的考证、训诂上,而不进而去了解、体会其义理,就不能算是真切地把握了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尽管冯友兰和胡适都在用现代西方的科学和哲学方法来改造、提升传统“汉学”与“宋学”,所不同的是胡适主要是依据杜威的实用主义方法,而冯友兰则主要是依据新实在论的逻辑分析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若从他们研究中国哲学史所取得的成果及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发展看,冯友兰高于胡适。
西方哲学对冯友兰影响至深至远者,当推新实在主义和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
这两派共同倡导的逻辑分析方法是西方哲学上千年发展的重要成果,冯友兰称之为西方哲学家”点石成金”的手指头。
冯友兰和金岳霖等清华学派的代表把逻辑分析方法引进中国哲学界,确实是一种意义十分重大的科学中的一种,因此可以用史学的方法(不管是传统史学的方法、西方近现代史学的方法,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搜集史料、审查史料、分析史料,通过归纳、分析与综合等而获得哲学史的真实。
同时,要理解和把握历史上一个个哲学家的哲学体系,还要有哲学的眼光和哲学的方法,这样才能跟历史上的哲学家进行真正的对话:看他想些什么,见些什么,说些什么;他是怎样想的,怎么说的;他为什么这样想,这样说;哪些他没有想,没有说;替他把他想说而没有说的话说出来。
通过史学的方法和哲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哲学史,就可以从过去哲学家没有形式上的系统的材料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来,并赋予它一个形式上的系统,进而用所能看到的一鳞半爪,恢复一条龙,并且尽可能地符合这条龙的本来面目,以求达到客观、真实、合理的理解。
以现在的学科划分看,作为哲学和史学之综合的哲学史应属于人文科学,既不同于社会科学,也不同于自然科学。
从冯友兰对哲学史学干斗性质的判定看,中国哲学史具有人文科学的特点。
在冯友兰看来,虽然存在着本然的、客观的中国哲学史,但是哲学史家所写的实然的中国哲学史,却是本哲学史家之“见”所成的中国哲学史,因为哲学史家的主观的见解之中,既包含着理性的、逻辑的成分,也包含情感的、意志的、审美的等非理性的成分,而这恰恰体现了作为人文科学追求精神价值和意义信念的学科特征。
所以,冯友兰也特别强调,研究中国哲学史,要通过直觉、诠解的方法,以求历史上哲学家之本“意”。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运用解释学的方法、接受学的方法,精神分析学的方法、人类学的方法等等,来理解和体悟历史上哲学家的哲学的真精神。
从另一方面说,作为人文科学的中国哲学史,又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相通的,所以,自然科学的假说、观察、实验、推理等实证的、逻辑的方法,以及社会科学的调查、统计、归纳、分析等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都可以用作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
因此,以人文科学的方法特别是哲学方法为主,兼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哲学史,不仅是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应有之意,是中外哲学史研究之实,也是未来治中国哲学史方法的方向。
总之,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提出、确立、深化、拓展和综合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由他所提出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所形成的方法论系统,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近现代转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从冯友兰与20世纪三大哲学思潮的关系看,他的哲学思想始终跟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试图从方法论上将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主义方法、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辩证法打通,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融会贯通,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开启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冯友兰把历史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和其他学科的方法相结合,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篇二:浅析冯友兰的人生境界学说摘要: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哲学本来只能提高人的境界,本来不能使人有对于实际事物的积极的知识,因此亦不能使人有驾驭实际事物的能。
”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哲学并不能交给人具体实际的科学知识,但它能提高人的境界。
能使人不断的超越自我,从而发现自身更高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过程之中,人一方面是不断提升了对于哲学的世界的“真际”的领会和了解,另一方面也通过这种领会和了解解答了人关于如何安身立命的这个人生的根本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哲学虽无具体只用却又有人生根本的大用。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学说既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的精华部分,同时又采取了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的逻辑分析方法,把西方哲学的理性成分与中国人生哲学相结合,从而构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境界学说。
人生境界学说在冯友兰先生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和理解冯先生整个哲学系统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而冯友兰先生自己说过,他的哲学是“接着程朱讲的”,是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继承更是发展,因而有助于对整个中国哲学的理解。
此外,人生境界学说还具有富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人生境界学说本身是关注人的学说,是对人生该何去何从、生命的意义及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它关心的事每个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