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
浅谈窦娥人物的悲剧原因
![浅谈窦娥人物的悲剧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6636b0c8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8e.png)
浅谈窦娥人物的悲剧原因《窦娥冤》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非常优秀的悲剧作品。
该剧主要讲述窦娥因受害而寻求复仇的过程,其中充满了悲情和惨痛。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窦娥的悲剧呢?本文将从窦娥的性格、世态炎凉以及社会制度等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从窦娥的性格入手,她是一个极其善良而又无畏的女子。
她的善良体现在她不仅关心自己,也关心身边的人。
在不幸遭受侮辱后,她并不是一个被动等待命运的人。
相反,她寻求着复仇的机会,同时也不忘帮助其他人,包括给穷人分发钱财、安慰受难者等等。
然而,她的无畏性格也导致了她的悲剧。
她对权威人物的言行没有顾忌,甚至因此得罪了旁人。
而在当时,尊卑等级有着非常明显的界限,普通人如果得罪了权威人物,就很容易受到报复。
因此,窦娥的善良和无畏,构成了她悲剧的第一原因。
其次,从世态炎凉的角度来看,也能够解释窦娥的悲剧。
窦娥所处的是一个暴虐的封建社会,统治者责任感淡薄,结果是民生疾苦,民不聊生。
窦娥以及其他普通百姓,就没有得到视线之内的机会。
他们的命运像草芥一般,在权力的洪流中四处漂泊,直到消逝在深渊之中。
窦娥自己的经历也是如此,她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妇女,没有财产,没有亲属,连一个庇护之所都没有。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任何一个人都会感到渺小和无助,更不用说一个被冤枉的妇女了。
这是窦娥悲剧的第二个原因。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社会制度的影响也导致了窦娥的悲剧。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无权无势,只能做一个闲散的陪衬。
更何况,窦娥又因为身世的原因,没有一个可以庇护的亲人。
在这种境况下,她很容易成为社会虐待和歧视的对象。
她遭受各种不公正待遇之后,一直没有得到公道。
更令人痛心的是,她最终被指控为妖怪,居然被绞死在市场上。
窦娥悲惨的命运是封建制度的产物,而她的悲剧也为当时女性的地位和待遇敲响了警钟。
综上所述,窦娥的悲剧不是单一的因素所导致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她的善良、无畏、社会状况以及封建制度等因素,都共同合力导致了她的悲剧。
窦娥冤的悲剧原因
![窦娥冤的悲剧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896bc835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e3.png)
窦娥冤悲剧原因分析
哎,说起窦娥冤这个事儿,那真是让人心头堵得慌。
要说窦娥为啥子会落得个这么惨的下场,原因还真是不少嘞。
首先嘛,就是那个时候的人脑筋转不过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窦娥从小就被教得要守妇道、讲贞节,结果嘞,碰到个流氓张驴儿,硬是要娶她,她哪儿肯干嘛。
再加上她那个爹窦天章,也是个没主见的,为了还债,把女儿卖给蔡婆婆当童养媳,这不是把窦娥往火坑里推嘛。
再来说说蔡婆婆,她虽然心地不坏,但做起高利贷这种生意来,也是害人不浅。
这不,窦娥的老公就是因为她借了高利贷,被追债的逼得早早地去了。
还有那张驴儿,为了要娶窦娥,不择手段,下毒害人,结果把自己老子给毒死了,还反咬一口,诬告窦娥。
最可恶的就是那些当官的,昏庸无能,贪赃枉法。
那个桃杌知县,就是个睁眼瞎,硬是把窦娥判了个死刑。
窦娥在法场上,那是哭得撕心裂肺啊,发下“血溅白练、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毒誓,结果还真都应验了。
所以说嘞,窦娥的悲剧,是封建思想、家庭不幸、社会黑暗、官场腐败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她一个弱女子,哪里斗得过这些嘛。
不过,窦娥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恶有恶报,善有善报,那些做坏事的人,迟早会遭报应的。
咱们也要从中吸取教训,学会保护自己,别让那些坏人得逞。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7d61f332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88.png)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所作的一部杂剧,通过讲述窦娥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忍。
窦娥是一位千金小姐,出身显赫,但她却屡遭不幸。
首先,她遭遇“奸臣”李义府的不义之举,李义府安插间谍污蔑窦娥,使她被父亲驱逐出家门,一蹶不振。
接着,窦娥又遭遇了死于非命的前夫赵知县的陷害,被冤枉成杀夫的罪犯,被迫流亡他乡。
最后,窦娥无法忍受种种不幸和屈辱,选择了自杀,以了自己的九死之灾。
窦娥的不幸遭遇,展现出封建社会男权制度下女性的脆弱和无助,女性被认为是社会的附属品,她们的命运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决定。
在《窦娥冤》中,窦娥一再遭受重重打压和冤屈,但她却无力反抗和自救,面对权贵和暴力,她只能选择坚持正义,与命运抗争。
尽管最终她不能摆脱悲惨的命运,但她的坚韧和勇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窦娥的悲剧也反映了社会道德的低落和黑暗,封建社会的法制和司法制度十分薄弱,无法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窦娥冤》的情节告诉我们,权贵和暴力可以制造一切罪名,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行为就是合法的。
反而,正义和道德的力量将一直对暴力和压迫斗争,坚持不懈地追求公平和正义。
总之,窦娥的悲剧形象在封建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束缚下,表达了社会弱势群体的无助和命运悲剧,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法制和司法制度的缺陷和黑暗。
通过对窦娥的描写和刻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珍惜现在。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d9b83643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51.png)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文学家关汉卿的一出悲剧剧本,讲述了窦娥因为好心救了痢疾犯而被指控为谋害皇子,遭受杀害和冤死的悲惨故事。
在剧本中,窦娥是一个仁慈善良,才貌双全的女子。
她的悲剧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次,窦娥性格温柔善良,但却因为一时的好心而受到了惨重的处罚。
她得知了一名囚犯患有痢疾,便自告奋勇前去治疗,但却被赵世杰所发现,被诬陷为谋害皇子的凶手。
她被迫承认了一个她不曾犯下的罪行,并在九泉之下受尽酷刑,最后身亡。
最后,窦娥的悲剧形象还表现在她被极度冤枉后所遭受的痛苦。
她不仅被活埋在黄泉之下,而且在九泉之下还要受到种种的苦痛。
她在地狱中遭受的折磨让人揪心,包括被炙烤、被鞭打、被扒皮,以及在水井中度日等等。
在剧中,窦娥还的确向阎王陈述了自己的冤情,但总是无果而终,而最后她只能怒斥阎王:“阎王,你一定是有眼无珠!”
综上所述,窦娥是一位受害者,她的悲剧形象体现在她的家庭矛盾、她的善良和她的冤死之上。
她的故事也让人想到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与险恶,呼吁人们不应该对善良的人们忽略不计,也应该不断努力去改善社会在道德、法律、人性等方面的缺憾。
论《窦娥冤》的悲剧审美
![论《窦娥冤》的悲剧审美](https://img.taocdn.com/s3/m/493e1b30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ad.png)
论《窦娥冤》的悲剧审美《窦娥冤》是我国十三世纪的伟大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
它的悲剧力量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道出了悲剧的两个基本要素:首先,悲剧人物必须是“有价值的”,必须具有值得肯定的正面素质;其次,悲剧人物的结局总是毁灭,或者是理想和精神的毁灭。
悲剧根源:悲剧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悲剧性冲突。
王国维认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乃出于其主人翁的意志。
”但用意志或性格解释悲剧是唯心主义的。
悲剧应当到社会生活中去寻找根源。
《窦娥冤》表现了窦娥悲剧深刻的社会历史必然性。
窦a娥对生活不敢奢求,三岁丧母,十七岁丧夫,她原打算驯顺地侍姑守寡,默默地忍受煎熬,让古老而野蛮的封建习俗慢慢地把她销蚀净尽。
可是元代封建社会连这样卑微的生活要求也容纳不下,真是“欲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啊!关汉卿通过对典型环境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暗无天日的元代封建社会图景:豺狼当道,虎豹横行,黑暗势力丝连线结。
在这样的社会图景里生活的窦娥连起码做人的权利都无法保障,所追求的正义和光明就无法实现,就必然会有成千上万的窦娥要被活生生地吞噬。
正是这种悲剧性的冲突注定了窦娥的毁灭。
悲剧性格:悲苦命运和高尚品格构成窦娥悲剧性格的特征。
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平民弱女子。
她善良、仁爱、有自我牺牲精神。
窦娥同蔡婆在孀居生活中相依为命,在遭受迫害时患难相扶,她对蔡婆充满了怜孤尊老的体恤和友爱。
在昏官桃杌的公堂上,身受重刑“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打得“肉都飞,血淋漓”,她一口咬定“委得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决不屈招;但看到血淋淋的刑棍要向蔡婆打去时,她屈认了毒杀张老头之罪,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代价,把年迈的蔡婆从刑杖下解救出来。
接着要求刽子手绕道从后街走,担心走前街被蔡婆看见“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的惨状。
直到鬼魂托梦去见窦天章时,她还不忘请求父亲收养照顾蔡婆。
她是压迫和屠戮的反抗者,光明和正义的追求者,她抗拒地痞恶棍的威胁,她不屈服于封建衙门的吊拷绷扒,即使死到临头,她也要“争到头,竟到底”。
论《窦娥冤》的悲剧意识
![论《窦娥冤》的悲剧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d6669513376baf1ffc4fadd0.png)
论《窦娥冤》的悲剧意识一.悲剧地位的界定王国维认为《窦娥冤》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悲剧佳作。
王国维认为悲剧有三种不同层次:“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命运之者。
第三种,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1】张驴儿父子当然不是什么好东西,在恶人之列,但他们不是作家表现的主角;窦娥当然不会盲目的任由命运的播弄,她做出过最坚定最彻底的抗争。
所以,《窦娥冤》应当不属于前两种悲剧,仔细思量,还是与第三种比较贴合。
窦娥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她的不幸遭遇,在元代社会,也是普遍的。
窦娥的死是“本着一点孝顺的心情”,逼不得已“屈招了药死公公”,她明知这种行为的后果,但又不得不为之。
鲁迅比王国维说得更简洁:“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窦娥冤》“毁灭的是一个善良女性的青春生命和柔弱的殉道者对现实社会的美好幻想。
”【2】《窦娥冤》作为关汉卿的代表作,作为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其深刻意义在于:“它通过一个蒙冤而死的普通妇女的满腔怨愤使天地发生异常变化的情节,有力的抨击了封建社会黑暗、窳败的政治,强烈的表现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
”【3】二.悲剧发生机制的设置窦娥的悲剧是由于其主观意志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
先看窦娥主观意志对悲剧产生的影响。
首先,窦娥的贞节观。
窦娥十七岁守寡,并立志守节,时经三年。
显然,窦娥是深受儒家礼教影响的,并且是封建礼教的坚决维护者和执行者。
守节,是程朱理学特别提倡的。
如果是在宋朝,窦娥也许可以荣获一块贞节牌坊。
但窦娥的贞节观与元朝的主流意识是不符的。
蒙古族的贞节观念并不强,“一女不侍二夫”,宁可丧命也不失节,对于蒙古族来说是陌生的。
就连铁木真的女人也曾在部落征战中被人抢走,几年以后又被铁木真夺回,仍然做了王妃。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0e874af489eb172ded63b7e4.png)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一、作品将善恶美丑颠覆,从而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实。
悲剧的主人公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生父卖为童养媳,二十岁与丈夫成婚,这坎坷的经历给脆弱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她本以为成婚后便会苦尽甘来,结果,丈夫早丧让她又一次承受摧残性的打击。
这悲惨的经历,造就了她善良坚韧的个性。
同时,中国传统的节孝之德也自然成了她完善自我人格的依据。
一是对婆婆的孝。
丈夫早丧,对窦娥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但她也深深地理解着婆婆。
她小心而又尽心地服侍着婆婆,时刻温暖着婆婆的心。
在受张驴儿陷害后,窦娥为了保全婆婆,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
“情愿认药杀公公,与了招罪,婆婆也,我怕把你来便打的,打的来恁的,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
”(第二折[黄忠尾])后来在赴法场的路上,又请求衙役绕道而行,以免遇到婆婆而惹其伤心。
这些都足见窦娥确实是个真孝的儿媳。
二是对丈夫的忠。
在丈夫死后,窦娥始终坚贞不渝,小心地守护着对丈夫的那份爱。
面对张驴儿的淫威,面对死亡的威胁,她丝毫没有畏惧,严词拒绝了张驴儿的无耻要求。
当她听说婆婆已经答应招张驴儿的父亲为“接脚”丈夫时,也极力阻止。
窦娥在戏剧中,无疑是一个善良而柔弱的女子,处在社会的底层。
但她的悲剧命运却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改变,最终冤死在刽子手的屠刀之下。
而张驴儿这样的恶霸却逍遥自在,衙门里的贪官也照样作威作福。
这种善恶不分,黑白颠倒的腐朽社会,是酿成窦娥这个善良女子的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二、喜剧式的结局深层的悲剧意蕴,给受众以强烈的情感震荡。
戏剧在结尾由悲转向了喜。
窦娥的冤屈得以昭雪,恶人得到了相应的惩处,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真是大快人心。
同时,这个虚幻的“鬼戏”设计,又合于美感传达逻辑的喜剧结局,融合了关汉卿创作的虚构性,无疑对整个悲剧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窦天章最后以一个十足的喜剧人物出现,点破了那层人民对皇帝、清官的幻想。
三品朝廷钦差、萧政廉访使总是以“秉鉴持衡”来抖显赫之威。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2d072db3c77da26925c5b0c8.png)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摘要】《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一出杰出的古典悲剧,是中国历史上悲剧的典型代表作品。
窦娥最大的悲剧,源于封建社会的各种弊端,源于元朝官僚制度的腐败。
对《窦娥冤》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从悲剧性质的界定、悲剧的题材、激烈的悲剧冲突、悲剧的结局、悲剧的效果、典型化的悲剧形象这六个方面来探讨《窦娥冤》的悲剧性。
【关键字】悲剧性质题材冲突结局效果形象关汉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中国。
戏剧发展的基础。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中说“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指出了他对中国戏剧的开创奠基之功。
一悲剧性的表现1.1悲剧的性质在中国戏剧史上,剧作所体现的不同的作家的创作风格特征,要比体现的戏剧分类中悲剧、喜剧、正剧的戏剧类型特征鲜明得多。
但《窦娥冤》却是一部学术界公认的、特征鲜明的悲剧杰作。
王国维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
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这是从中国和世界戏剧史的高度作出的评价。
对于“悲剧”的定义,前哲时贤多有探讨。
我认为最具权威和经典性是恩格斯和鲁迅的话。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具体到《窦娥冤》中便是窦娥的生活愿望。
戏里写了她两个愿望。
窦娥是人生苦难的化身。
她三岁丧母,七岁成了高利贷的牺牲品,被父亲用来抵债,做了蔡婆的童养媳,十七岁成亲不久,丈夫便亡故了。
一个二十岁无儿无女的寡妇面对着无边的苦难,“天若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这时她的生活愿望是:守节尽孝,用今生受苦以修来世。
这是窦娥的选择,虽然这种选择有明显的时代局限——一个别剥夺了谋生能力的弱女子,在重重封建道德的束缚之下,已经失去了为自己谋取幸福的能力和自由了。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ccaf005a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f1.png)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学价值的传世之作,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一,其深刻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历史背景都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窦娥这一悲剧性的人物形象更是引人深思,她的遭遇和命运令人动容。
本文将试图从不同角度来分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探讨她的悲剧命运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意义。
在《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首先体现在她家族所受的不公待遇。
《窦娥冤》以北宋宰相窦漪岩一家被冤屈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对其家族悲惨命运的描绘,展现了社会上层对底层百姓的残酷剥削和不公正待遇。
窦娥作为窦家的女儿,在父亲被冤枉之后,也被迫背井离乡,流落街头,生活十分艰辛。
她的命运受到了家族悲惨遭遇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枷锁,这种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家族悲惨遭遇使得窦娥成了悲剧的受害者。
从这一角度来看,窦娥的悲剧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她所处的社会和家族环境。
窦娥的悲剧形象还体现在她与王安石的爱情故事中。
在《窦娥冤》中,窦娥与王安石之子王无垢之间发生了一段无奈的爱情故事。
王无垢对窦娥倾心,但由于两家世仇,形势的逼迫和无奈使得他们的爱情注定了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王无垢的身世和家庭决定了他不能与窦娥结合,最终导致了窦娥的悲剧结局。
在这段爱情故事中,窦娥不得不承受着来自命运的无情打击,她的爱情遭到了家族和社会的阻挠,最终导致了她的悲惨命运。
窦娥的爱情悲剧也是她悲剧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是一个多维度、复杂而丰富的。
她所处的社会和家族环境、爱情悲剧以及女性身份带来的束缚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了她的悲剧形象。
窦娥的悲剧形象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命运,同时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通过对窦娥的悲剧命运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窦娥冤》所揭示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也可以从中反思当下社会中的一些现实问题。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对读者进一步理解《窦娥冤》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有所帮助。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b3d0dfbca300a6c30d229f5c.png)
文化研究WenHuaYanJiu教师·TEACHER1202019年7月Jul.2019《窦娥冤》的故事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关汉卿在这个传统故事的基础上,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深刻地反映了元朝统治下中国社会悲剧的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元朝在政治上实行等级制度,将百姓分为四个等级进行管理,如此不平衡的人口管理制度致使民族矛盾激化。
而在军事上,统治者并没有放弃继续对外扩张,在战争中却屡遭失利,如元日战争等。
此外,元朝吸取宋朝重文轻武的教训,废除了科举制,打压知识分子。
直至元中期,政治始终未上正轨,政变频繁。
而据《元史·成宗本纪四》记载,大德七年,“七道奉使宣抚所罢赃污官吏有一万八千四百七十三人,赃四万五千八百六十五锭,审冤狱五千一百七十六事。
”可见,后期的政治统治极其腐败,权臣干政直接导致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而正如梁启超所说的:“时势造英雄。
”在民不聊生的时代,往往会催生出愿为人民而发声的有志之士。
著名的元代戏曲家关汉卿,正是一位这样的艺术家。
关汉卿通过塑造窦娥这一形象,揭示了元代社会背景的黑暗、官场的腐败,同时也歌颂了受压迫的人民仍然坚信正义、勇于反抗的精神。
一、窦娥忍受命运但并非性格懦弱窦娥作为《窦娥冤》的中心人物,她的性格并不是单一的,而是随着剧本的发展而逐渐丰富起来,最终成为有血有肉的人物。
在剧本开始之初,窦娥展现出的便是对悲剧命运“既来之,则安之”的性格。
窦天章无力偿还拖欠蔡婆婆的四十两银子,被迫把女儿作为童养媳留下来给蔡婆婆,之后独自上京赶考,望日后高中再将女儿寻回。
年幼的窦娥面对父亲的抉择,只能悲叹一句:“爹爹,你直下的撇了我孩儿去也!”年幼的她自知无法动摇父亲的选择,只能忍受这一切,留在蔡婆婆家中侍奉。
虽说,蔡婆婆是将窦娥作为童养媳收入家中,但对窦娥来说,留在蔡婆婆家中生活,尽管衣食无须忧虑,但始终是寄人篱下,命运亦难逃悲苦。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73778399f7ec4afe05a1df8c.png)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特征《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经典作品,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品,更是戏曲史、文学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
在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它名列第一。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给予这部名剧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窦娥冤》作为一部戏曲名剧,它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的,艺术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其艺术感染力更是超越时空的,这一作品,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些重要特征。
《窦娥冤》居『情简介: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
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
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
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
张驴儿为了威逼窦娥成婚,想用毒药毒死蔡婆,不料把他老子毒死了。
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
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
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关汉卿在这个传统故事里,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一、《窦娥冤》的创作背景(一)《窦娥冤》的故事取材一一“东海孝妇”的故事《窦娥冤》最早的题材来源于“东海孝妇”这个故事。
其叙述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
其姑欲嫁之,终不肯。
”婆婆怕耽误她的青春,上吊自杀。
她姑子却以孝妇杀母告官,竟被煅练成词。
于公虽对此有疑义,但“数争不能保”,“太守竟杀孝妇。
郡枯旱三年。
”后来于公在新太守前为孝妇陈述冤情,天降大雨。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fa019e80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1b.png)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是一个受害者。
在《窦娥冤》中,她首先面临的是家庭的不幸。
她的父亲因为受到冤枉而被害,而她则被迫成为孤儿。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女性本身就是弱势群体,而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后,她更是陷入了无助的境地。
她又面临了凌辱和流离失所的命运。
在剧中,窦娥被迫嫁给了昔日的仇家,成为了妾室。
而她的忠贞不屈的性格使得她在这样的环境中备受折磨,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从这些方面来看,窦娥所承受的种种磨难,使得她成为了受害者,她的悲剧形象立即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和怜悯。
窦娥是一个真情至死的女子。
在整个故事中,窦娥的高尚情操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形象深深打动了观众。
在剧中,她对已故的爱人一直念念不忘,忠心守护,不肯改嫁。
即使面对恶毒的欺凌和凌辱,她也从不屈服,从不退让。
以致最终宁死不屈,愤而白了头发,以显自己的忠贞。
这样一位真情至死的女子形象,无疑是窦娥悲剧形象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妇德精神,受到了观众的推崇和钦佩。
窦娥是一个传统美德的化身。
在《窦娥冤》中,窦娥所表现出的传统美德形象是无愧于古代贤妇标准的。
她不仅是一个忠贞不渝的爱妻,而且还是一个敢于维护家族尊严和男性气节的女性形象。
她在遭受种种屈辱和不公正对待时,不愿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而是选择了义无返顾地表达自己的坚贞和忠诚。
这正是中国传统美德中所强调的妇德精神,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所推崇的忠贞爱情和男女亲情的具体体现。
窦娥的悲剧形象也是对这些传统美德的生动表现和继承。
窦娥是一个社会悲剧的化身。
《窦娥冤》所揭示出的封建社会黑暗和人性丑恶对窦娥造成的不公正对待和严重伤害,也正是窦娥悲剧形象的集中体现。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妇女权益丧失,不被重视,这使得窦娥的命运注定是悲剧的。
而窦娥所受的种种磨难和不公正对待,也正是社会悲剧的一种缩影。
从这个角度来看,窦娥的悲剧命运实际上是封建社会黑暗和残酷对个体的摧残,是对封建社会体制和伦理道德的一种强烈反讽。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4099a1cb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75.png)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窦娥冤》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该剧以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窦娥这位史实人物的悲剧命运为主线,展现了窦娥被冤枉入狱,遭受种种磨难的悲惨遭遇。
窦娥这一角色形象在该剧中被塑造得深刻动人,她的悲剧命运让人唏嘘不已。
本文将从窦娥的性格特点、遭遇的不幸和最终的悲剧结局等方面来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的性格特点。
在《窦娥冤》中,窦娥被塑造成了一个坚强善良、聪明独立的女子形象。
她不畏强权,敢于为自己、为正义而奋起反抗。
面对家族的不幸遭遇,她没有沦为懦弱无助的弱者,反而顽强地与命运做斗争。
在剧中,窦娥与丈夫商议揭露真相,为自己和家族申冤。
她的坚韧不拔、义正词严的性格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她成为悲剧英雄的重要条件之一。
窦娥遭遇的不幸。
在剧中,窦娥和丈夫竭力申冤,但是却遭到了宦官和权贵的强大打压。
治下官员庞德公对窦家恶意陷害,导致窦娥丈夫被迫自杀,而她本人也被诬陷入狱等不幸遭遇接踵而至。
在狱中,窦娥遭受种种凌辱和折磨,她的家人也被迫沦为难民,生活陷入困境。
在这样的困境中,窦娥仍然不失志气,坚强面对,没有放弃对真相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希望。
窦娥的不幸遭遇为她的悲剧命运铺设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使她的悲剧形象更加感人。
窦娥的悲剧结局。
在《窦娥冤》的结尾,尽管窦娥尽全力申冤,但最终仍然未能申明清白,她和家人仍然未能摆脱苦难的命运。
剧中窦娥的悲剧结局,不仅是对她个人悲惨遭遇的见证,也是对自身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她的悲剧结局,反映了当时的权贵割据、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理的追求和对悲剧命运的深沉感慨。
窦娥的悲剧结局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也被广泛反映和传颂。
《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展现了一个坚强善良、聪明独立的女子形象,表现了凄凉悲惨的个人遭遇,以及没有得到公正申冤的悲剧结局。
她的悲剧形象深刻地展现了历史社会的黑暗和悲惨,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最新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
![最新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710bd5db6bd97f192279e9c6.png)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摘要】《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一出杰出的古典悲剧,是中国历史上悲剧的典型代表作品。
窦娥最大的悲剧,源于封建社会的各种弊端,源于元朝官僚制度的腐败。
对《窦娥冤》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从悲剧性质的界定、悲剧的题材、激烈的悲剧冲突、悲剧的结局、悲剧的效果、典型化的悲剧形象这六个方面来探讨《窦娥冤》的悲剧性。
【关键字】悲剧性质题材冲突结局效果形象关汉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中国。
戏剧发展的基础。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中说“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指出了他对中国戏剧的开创奠基之功。
一悲剧性的表现1.1悲剧的性质在中国戏剧史上,剧作所体现的不同的作家的创作风格特征,要比体现的戏剧分类中悲剧、喜剧、正剧的戏剧类型特征鲜明得多。
但《窦娥冤》却是一部学术界公认的、特征鲜明的悲剧杰作。
王国维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
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这是从中国和世界戏剧史的高度作出的评价。
对于“悲剧”的定义,前哲时贤多有探讨。
我认为最具权威和经典性是恩格斯和鲁迅的话。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具体到《窦娥冤》中便是窦娥的生活愿望。
戏里写了她两个愿望。
窦娥是人生苦难的化身。
她三岁丧母,七岁成了高利贷的牺牲品,被父亲用来抵债,做了蔡婆的童养媳,十七岁成亲不久,丈夫便亡故了。
一个二十岁无儿无女的寡妇面对着无边的苦难,“天若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这时她的生活愿望是:守节尽孝,用今生受苦以修来世。
这是窦娥的选择,虽然这种选择有明显的时代局限——一个别剥夺了谋生能力的弱女子,在重重封建道德的束缚之下,已经失去了为自己谋取幸福的能力和自由了。
浅谈《窦娥冤》的悲剧形成
![浅谈《窦娥冤》的悲剧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19bf3719cc17552707220859.png)
[3] 戚志枫 . 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道德 教育方法探究 [J]. 教师 ,2014(35):5-6.
[4] 王晓蕾 . 当代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素养培 育研究 [J]. 人才资源开发 ,2014(20):184-186.
[5] 陈杭烽 . 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道德 养成教育研究 [J]. 环球市场 ,2015(1):107-107.
(上接第 283 页) 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生 态文明建设中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实施性研究” (编号:MKS1528) 参考文献 [1] 齐爱花 . 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道德 养成教育研究 [J]. 继续教育研究 ,2015(2):92-93. [2] 李艳秋 , 王晓蕾 . 论生态文明视野下大学 生生态道德素养的提升 [J].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理论 ,2014(29):280281.
浅谈《窦娥冤》的悲剧形成
文 _ 马嫦秀 李肖
学术探讨
读 天 下
INSIGHT
摘要:《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 中悲剧的典范。窦娥并非天生的勇士,她原是听天 由命的弱者,而后却敢于向黑暗势力作斗争,从而 表达了作者对被压迫者的同情和对黑暗的封建社会 的讽刺 , 使得窦娥这一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价 值和意义。社会大背景下的黑暗、窦娥自身的性格 都对悲剧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 让我们能够 对窦娥冤的悲剧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这是 个人悲剧、社会悲剧和时代悲剧的深刻反映。 关键词:窦娥冤;悲剧;人物性格
[6] 胡榕 , 陈翔 . 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教育理念 及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研究——生态型人才培养 的思考 [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33(3):1011.
[7] 易香君 .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现状及 效果提升对策研究 [D]. 西南大学 ,2015.
论《窦娥冤》悲剧性
![论《窦娥冤》悲剧性](https://img.taocdn.com/s3/m/b7a03fa2dd3383c4bb4cd2ca.png)
论《窦娥冤》的悲剧性周梦杭10汉语言文学(6)班20100141024分析《窦娥冤》中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窦娥作为一个集孝顺和抗争于一体的善良但又命途坎坷的人,她本身就值得我们怜悯,加之附加在她身上的巨石般的冤情,更是让我们为之叹息。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女子的地位极其低下,窦娥就是当中的一份子。
当她为人女时,她毫无人身自由权可言,而是处处受制于封建家长的管束。
窦天章为了抵债,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梦,将窦娥出卖给了蔡婆婆,让她成为了童养媳,而小窦娥对自己的命运却无力改变,这使她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创伤。
年幼的窦娥在心里深埋下了对命运不公的火种。
蔡婆婆去讨要债务,不想被赛卢医加害,张驴儿父子在危难之际救了蔡婆婆,听说蔡婆婆家有媳妇,起了逼良为娼的邪念,欲将蔡婆婆和窦娥占为己有。
蔡婆婆天生逆来顺受的软弱性,加上她的自私,导致张驴儿父子有机可乘,她经不住他们父子的威胁就将自己的儿媳出卖了,直接的引发了悲剧的发生。
回到家的蔡婆婆将前因后果告知窦娥,谁知窦娥打死不从,一步步的将张驴儿的邪心逼出,最后阴错阳差害死自己父亲并嫁祸于窦娥,他用金钱收买了太守桃杌,最后有了桃杌造就的千古奇案。
窦娥已经具备了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的特征,她的忠孝和贞操观极强,她认为为人子就应该无条件的孝顺家人;为人妻,就应该三从四德,即使丈夫死了,也不该再嫁。
她在一天天,一年年的生活成长中固守着心中那早该荒芜清除的杂草,而且这份固守越来越坚定,是她固守的信念杀死了她。
一生清白的窦娥一直坚信上天自有公道,冤情能通过官府查个水落石出,为自己讨回真理。
不想在当时的社会已是黑暗腐败到了极点,恶势力占了极大的上风,坏人有官吏撑腰,衙门也成了罪犯逍遥法外的场所。
窦娥进入公堂,就受到了官吏的严刑逼供。
糊涂的官吏,听信流氓的诬告,只凭口供定案,而且一审定案,不再复勘,说明当时的法律是非常野蛮、不合理的。
窦娥的无辜受戳,更是当时吏治黑暗、冤狱遍地的艺术概括。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4646090b4e767f5acfce2e.png)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一、戏剧矛盾冲突的设置导致窦娥必然是走向悲剧我们常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戏剧文学的一般规律。
《窦娥冤》剧作的主人公窦娥是处在矛盾中心的。
这部作品主要表现了窦娥和婆婆、张驴儿以及官府之间的矛盾冲突。
地痞无赖张驴儿见窦娥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便想要自己父子俩娶窦娥婆媳俩,面对张氏父子的逼迫威胁,蔡婆婆屈服于外部势力,弃置礼教,甚至还反过来劝服窦娥要屈服;而窦娥则坚守自己的立场,甚至还严厉的批评婆婆“可悲可耻”。
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窦娥本想依靠衙门自己洗清的冤枉,因为她相信官府肯定会为自己洗清冤枉,伸张正义。
此时戏剧将矛盾冲突推向了另一个层次――窦娥和官府之间的矛盾。
滁州太守桃杌不但无意于维护正义,反而凭借自己的权力,对窦娥进行严刑逼供,欲屈打成招。
窦娥最终被判死罪。
从《窦娥冤》中的各种矛盾冲突的设置可以看出,这些矛盾冲突表面上是窦娥与婆婆、张驴儿、桃杌太守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以窦娥与整个黑暗社会之间的矛盾。
而弱小的窦娥,是无法和整个黑暗社会抗衡,窦娥也必然走向悲剧!二、人物自身的矛盾,也决定了窦娥必然走向悲剧课文节选的[端正好]和[滚绣球]的唱词中,窦娥把天地作为自己满腔怨恨倾泻的对象,埋怨天地的糊涂,指责天地的“错勘贤愚”。
既然窦娥这样指天斥地,可她为何还是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天地神灵的身上,为何要靠天地来实现自己的三桩誓言?为何靠天地显灵来惩罚这些贪官污吏?这样不矛盾吗?同学们在激烈地辩论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这样不但不矛盾,反而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魅力所在!传统观念中天地鬼神在古代是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的最高秩序的象征,人们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公道。
可是窦娥一声呐喊,是对天地鬼神的全面质问,是对生死善恶的根本怀疑,是对现有秩序的猛烈声讨,是对黑暗时代的整体否定。
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260757ed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4.png)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是元代作家关汉卿所创作的古代戏曲作品,该剧以历史上真实的人物窦娥为原型,描述了她被错判冤死后,灵魂不散地报复仇人的故事。
窦娥作为曾经受到冤枉的女子,她的悲剧形象主要体现在她的生活遭遇和内心境遇两方面。
窦娥的悲剧形象体现在她的生活遭遇。
窦娥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娴静,但她的美貌和才情却引来了文归的侵犯,成为文归凭借权势而娶妻的借口。
在婚后,窦娥受到了夫家的冷落和欺压,成为许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她的婚姻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相反却是无尽的痛苦和屈辱。
在父亲被迫出逃之后,她成为了家族的惟一希望,但她却因为文归的诬陷而被判冤死。
她的一生被不公平对待,为权势所欺压,最终走上了悲剧的道路。
窦娥的悲剧形象还体现在她的内心境遇。
窦娥是一个心地善良、聪明才智的女子,她对待他人充满了慈爱之情。
她所面对的是残酷的现实和不公平的对待,她的善良和正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使她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她的悲剧也在于她对家族的责任感,尽管遭受了许多冤屈,她依然选择留下来为父亲和家族寻找正义。
她的坚守和忍耐,加上对冤屈的绝望和愤懑,使得她的内心承受着重重的伤痛和煎熬,成为了一个深陷苦难中的悲剧人物。
《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形象主要表现在她的生活遭遇和内心境遇两个方面。
她一生坎坷,遭到了不公平和冤屈的对待,她的善良和聪明让她成为了强权与权谋的牺牲品。
她的悲剧形象体现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黑暗,强烈地触动了人们对正义和公平的反思和思考。
她的形象也成为了中国戏曲中一位永远的悲剧英雄,永不磨灭的千古经典之一。
窦娥悲惨遭遇成因及故事悲剧主旨
![窦娥悲惨遭遇成因及故事悲剧主旨](https://img.taocdn.com/s3/m/325ecdf0172ded630b1cb6b0.png)
文学WENXUE 2017.09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一直是元曲研究的热点,关于这部作品的主题,各方各界都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但大部分人认为,《窦娥冤》其实是一部反封建制度、反礼教的千古佳作,它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政治腐败现象,也十分真实地描述了一位蒙冤受辱的女性在黑暗中前行,与苦难死死抗争的经历。
笔者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来谈窦娥悲惨遭遇的成因及故事的悲剧主旨。
一、造成窦娥千古悲剧的原因解析1.客观原因功名利禄是造成千古悲剧的缘由。
由于当时的朝廷对知识分子不重视,知识分子群体地位低微,当时的俗语也说“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对窦天章这样的穷酸知识分子来说,功成名就是人生里的头等大事,他心里头自有一个天平:一边是自己年幼丧母的女儿,一边是自己毕生追求的仕途,而他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读书走仕途,窦娥的悲苦一生也就由此注定。
高利贷剥削拉开了窦娥悲剧命运的序幕。
在元代,高利贷是封建剥削方式之一,当时已经达到了最高峰。
政府所设立的斡脱所是高利贷的法定机关,帝王、贵臣、军官及僧道、地主都进行高利贷剥削。
蔡婆身为一个放高利贷的人,对窦娥未加苛刻,总体还算不错。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窦娥其实是蔡婆的物品、抵押品。
混乱的社会秩序为剧情埋下了一大伏笔。
赛卢医的医术不高,买卖已经快要干不下去了,债务又无法还上,于是他便设法将他的高利贷主蔡婆借口骗出城外,企图把蔡婆杀害,让自己不用再还债。
事发之后,赛卢医为了自保,设法把毒药通过哄骗卖给了张驴儿,然后远走他乡逃避罪责。
此后,混乱的社会秩序让张驴儿父子的哄骗伎俩得逞,最终取得蔡婆同情,入住了蔡家。
赛卢医的懦弱、自私、无德,张驴儿父子的不知廉耻与歹毒心肠,在黑暗混乱的社会背景下竟显得无比寻常。
恶霸横行是窦娥悲剧发生的导火线。
张驴儿毒死父亲后,冷血狡猾地诬赖窦娥。
对于张驴儿这样一个毒死自己的父亲之后不知悲伤,反而思虑周全冷静地去官府报案,诬陷窦娥,对亲情没有知觉的奸诈无赖,怎会对一个曾经与自己作对、破坏自己好事的窦娥心存怜悯之心呢?既然我得不到了那就把她彻底地毁灭!人性最恶毒又悲剧的地方显露无遗。
窦娥冤的悲剧原因
![窦娥冤的悲剧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1b4d02e528ea81c758f578ff.png)
第一个原因:
窦娥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性的悲剧,时代 的悲剧。从客观原因上来讲,元代社会 的黑暗造成了窦娥的悲剧。演示文稿1 窦娥02.ppt
第二个原因:
窦娥的悲剧也是其性格的悲剧。演示文 稿2窦娥03.ppt
总结:
《窦娥冤》这部作品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它通过窦 娥这个青年女子的不幸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 会现实,深刻地揭露和控诉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愤怒地鞭笞了无心正法、草菅人命的封建统治者的罪 恶; 《窦娥冤》这部作品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热情的 歌颂了被压迫、被迫害的妇女们的斗争精神。
谢谢大家!
Hale Waihona Puke 简论《窦娥冤》悲剧的原因————
介绍 :
《窦娥冤》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一部划时代意义的 悲剧作品,是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 《窦娥冤》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劳动妇女悲剧命运 的关注和同情。 《窦娥冤》在作品中深刻反思了窦娥悲剧的原因,那 就是社会和封建礼教所造成的恶果。
议程:
简要叙述《窦娥冤》这部作品的内容 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及原因【摘要】《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一出杰出的古典悲剧,是中国历史上悲剧的典型代表作品。
窦娥最大的悲剧,源于封建社会的各种弊端,源于元朝官僚制度的腐败。
对《窦娥冤》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从悲剧性质的界定、悲剧的题材、激烈的悲剧冲突、悲剧的结局、悲剧的效果、典型化的悲剧形象这六个方面来探讨《窦娥冤》的悲剧性。
【关键字】悲剧性质题材冲突结局效果形象关汉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奠定了中国。
戏剧发展的基础。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中说“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指出了他对中国戏剧的开创奠基之功。
一悲剧性的表现1.1悲剧的性质在中国戏剧史上,剧作所体现的不同的作家的创作风格特征,要比体现的戏剧分类中悲剧、喜剧、正剧的戏剧类型特征鲜明得多。
但《窦娥冤》却是一部学术界公认的、特征鲜明的悲剧杰作。
王国维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
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仍出于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这是从中国和世界戏剧史的高度作出的评价。
对于“悲剧”的定义,前哲时贤多有探讨。
我认为最具权威和经典性是恩格斯和鲁迅的话。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具体到《窦娥冤》中便是窦娥的生活愿望。
戏里写了她两个愿望。
窦娥是人生苦难的化身。
她三岁丧母,七岁成了高利贷的牺牲品,被父亲用来抵债,做了蔡婆的童养媳,十七岁成亲不久,丈夫便亡故了。
一个二十岁无儿无女的寡妇面对着无边的苦难,“天若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这时她的生活愿望是:守节尽孝,用今生受苦以修来世。
这是窦娥的选择,虽然这种选择有明显的时代局限——一个别剥夺了谋生能力的弱女子,在重重封建道德的束缚之下,已经失去了为自己谋取幸福的能力和自由了。
但每一个人都应当有选择生活道路、决定生活方式的权利,只要这种选择不妨害他人,其他人便不能以任何借口加以干涉,强迫其改变。
从尊重人的权利,顺从人的意愿角度说,窦娥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有价值的”。
窦娥的这个愿望没能实现,被张驴儿和官府粉碎了。
张驴儿逼婚不成,药死了自己的父亲,并以此诬陷窦娥杀人,窦娥没有屈服,选择了“官休”。
这时她对官府的期望是:是非分明,执法公正。
这是自从法律产生以来,人们一直渴望实现的心愿,也是考察一个社会吏治明暗的唯一标准。
窦娥的这个愿望被官府粉碎了。
窦娥没有提出惊天动地的口号,也没有什么宏伟的人生目标,她只是从自身条件出发,提出了能够生存下去的最起码要求。
这种要求却代表了水深火热中的社会底层人民的心声。
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在元代,乃至在整个封建社会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窦娥之死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悲剧价值,而不仅仅是人生悲剧。
由此可见,《窦娥冤》首先是一出社会悲剧,它深刻揭露元代社会民不聊生的一幕幕;残酷的高利贷盘剥;混乱的社会秩序;腐败的吏治,让人看到了造成小民呻吟号呼的既不是抽象的命运,也不是他们自身性格的缺陷,而是整个社会的黑暗。
中国文化的民本思想和现实精神,决定了富于斗争性的作家必然不是将矛盾指向未知的神的残酷无情而是统治者的昏庸与暴行。
元代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使得他们在与底层人民接近的过程中深入体察了他们的不幸与抗争,情操与追求,惟其如此,才能写出《窦娥冤》这样深刻动人的社会悲剧。
《窦娥冤》同时也是一出性格悲剧。
从表面看,窦娥先是作为被买卖的童养媳,后又成了无依无靠的寡妇,最后沦为阴谋的牺牲品,在社会面前她是十足的弱者,她的一生都受人的操纵。
她的悲剧从最初就被决定了。
其实不然。
她的悲剧有相当程度上是自主选择的结果——她的倔强刚烈决定了她必然对仇家蔑视痛恨,毫不妥协;她的善良又决定了她必然对亲人担起情感与道义的责任。
所以,她的敌人必置她与死地,而她又自愿为亲人牺牲了自己。
这种自主选择生动地照应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古语。
她的性格悲剧不是由性格的缺陷造成的,而是由于道德上的完美和情感的坚贞。
关汉卿在对她命运的关注中,倾注了自己的人格理想,使窦娥的形象,不同于俄罗斯文学中小人物的怯懦委琐的阴暗面,而且有人文主义的光辉,作家对之寄予的不仅是怜悯与同情,更是歌颂与赞美。
1.2悲剧的题材悲剧的写作题材指的是悲剧创作者在作品中所描写的体现其一定创作意图的悲剧性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
席勒说:“悲剧是一个值得同情的行动的诗意摹仿”,悲剧的最高境界要求悲剧“从经过提炼的哲学,获得更为纯净的素材”但是中国悲剧并不是对“值得同情的行动的诗意的摹仿”,而是逼真的摹仿,它整个就是普通人苦难生活的写实,是暗无天日里痛苦灵魂的悲鸣。
由于没有经过哲学的提炼,中国古典悲剧都是一些悲从中来,哭声四起的“苦戏”、“哀曲”、“怨谱”。
中国悲剧的出发点并不是歌颂伟大的行动,而是表现人生的苦难和不幸,在中国古代戏剧发展过程中最引人注目,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内容情节“惨绝悲极”的“苦戏”,文人们称为“哀曲”、“怨情”,“苦”、“哀”、“怨”道出了中国古典悲剧的特质。
《窦娥冤》这一著作无论是情节还是结局都充满了奇幻色彩,剧本所写的是元代残酷的社会现实。
一个原来手无寸铁、安分守己的弱小寡妇窦娥,由于高利贷的残酷剥削,流氓地痞的欺压诬陷,特别是贪官污吏的惨绝人寰的迫害,终于枉死在封建官府的屠刀下面。
她始终将身世的不幸归结于命运,“是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是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
她尽管有抱怨,但依然恪守贞洁孝道,严守封建礼教。
但在地痞流氓的欺压诬陷,贪官污吏惨绝人寰的迫害下,一个原本屈服命运的弱女子也勇敢地发出了反抗的吼声。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这两段曲词可谓悲壮动人,古典悲剧的唱词不仅有利于烘托悲剧气氛,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完成对悲剧主人公的形象塑造,而且通过那悲壮的音乐腔调,使观众在“物我两忘”的境界里得到高度的享受。
窦娥冤里的《端正好》《滚绣球》在倾诉个人不幸命运的同时,表现了对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这两段表明窦娥反抗的唱词掷地有声,它表明了即使是弱者在遭遇不公正的非难时也有抗争至死的勇气。
通过对《窦娥冤》内容的挖掘,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典悲剧是对现实生活逼真的摹仿,它不是站在历史的高山之巅对历史过眼云烟的鸟瞰,而是站在山脚河边对浊浪旋流,明滩暗桥的实录,从而其内容都被定位为“悲从中来,哭声四起的苦戏,哀曲,怨谱”。
1.3激烈的悲剧冲突矛盾斗争的性质决定了悲剧冲突是激烈的,你死我活的,这是悲剧冲突与喜剧冲突不同的地方。
主人公代表历史的必然要求,具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强大到使这种合乎历史的必然的要求不能实现,斗争的结局是以正面主人公的毁灭告终。
《窦娥冤》的第一戏剧冲突是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
张驴儿是一个寡廉鲜耻、阴险狠毒的泼皮无赖。
他无意中救了蔡婆性命,按照他的逻辑,蔡婆的命便属于他了,婆媳二人就应当“肉身陪侍”。
为了达到霸占窦娥的目的,他不惜投毒杀人。
药死谁对他来说都无所谓,用父亲一条命换取窦娥叫他三声丈夫,他就满足了。
否则便翻脸不认人,张驴儿是社会的蠹虫,他无权无势,成不了大气候。
他之所以能够得逞,有着适宜他生存、纵容他胡作非为的社会条件,这便是官府黑暗,吏治腐败。
由此引出了本剧的主要矛盾——与官府的矛盾冲突。
本来是应当镇压张驴儿一类恶人的官府,反而成了他们作恶的保护伞。
钱成了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
在同社会邪恶势力的斗争中,窦娥是普通民众要求和愿望的体现着,她是为了实现这些要求和愿望而死的。
她的死,不是由于自身的过失,也不是突然的偶发事件,更不是乞求生存而不可得,被迫无奈死的;而是以自己的死换取他人的生,意识到了死的危险,又毅然以死相愽,以生命殉、真理殉、正义殉体现了历史必然要求的愿望。
她的死是由于“主人翁之意志”,死得壮烈,有价值,是具有震撼人心力量的悲剧。
在整个过程中,窦娥一步步退让,直到刑场上,她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无辜,只能靠上天为她作证“若没有儿灵圣谕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临终前立下三桩誓——第一桩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系冤枉,刀过头落,一腔热血休滴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第二桩,现今三伏天道,下三尺瑞雪,掩盖你孩儿尸首;第三桩,着他楚州大旱三年。
她的三桩誓愿只有在上天的公正光芒中才能实现。
虽然写了窦娥鬼魂重翻案卷,拨弄灯烛,在伸冤过程中的主动性可视为生前斗争的延续,但毕竟是对官府依赖的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窦娥没有力量保卫自己,也没有复仇的手段。
她的抗争之所以有力,之所以震撼人心,在于她的精神和价值取向,她是用自身的毁灭来肯定和张扬了有价值的东西。
1.4悲剧的结局悲剧结局是各种冲突的最后决战和解决。
悲剧的结局给人的审美享受,在在全剧中是最集中、最强烈、最持久的。
中国古典悲剧结局体现了“悲中带喜”的独特风格。
中国悲剧采取的是一种苦尽甘来的结构形态。
有人总结了中国古典戏剧的基本模式为:喜—悲—喜—悲—大悲—小喜,这大悲之后的“小喜”是中国古典文学独具的“团圆之趣”。
中国悲剧的情节发展并不是剑拔弩张,紧张到令人窒息的地步,而是常常都掺杂着一些妙趣横生的戏剧喜成分。
如戏剧中的生旦净末丑上场,或是动作上的滑稽打闹,或是语言上的逗笑取乐,也就是通过这种加入剧中的插科打诨来获取喜剧效果,令人解颐捧腹,从而达到“喜中见悲”“寓悲于喜”的目的结局模式。
《窦娥冤》中的窦娥在邪恶势力的迫害下,最终化为冤魂临死前立下的三桩誓愿也都一一得到验证,最后她的父亲窦天章为她翻了案,恶人得到了报应。
这看来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但这并没有弱化其悲剧效果。
窦娥的冤魂是“死人复生”的表象。
一方面,这是悲剧补偿心理的具体化,这种结构形式符合中国观众的民族心理;另一反面,窦娥冤情平反,父亲窦天章做了官的这种方式并不能改变窦娥的人生命运。
事实上,《窦娥冤》的结尾,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这种团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团圆。
窦娥终究是死了,她的鬼魂之说只是艺术虚拟中的虚拟物而已。
1.5悲剧效果就悲剧艺术的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而言,悲剧并不是以表现悲惨命运,不幸遭遇为最终目的。
相反,它是通过表现种种悲惨与不幸,启发人们对造成悲剧的根源进行反思,引发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深刻领悟,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励人们保持坚定积极的生活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