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一)
论文关键词:内在动力;校园伦理关系;大学文化
论文摘要: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文化。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校园伦理关系,营造高品位的大学文化氛围,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所在。要增强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有赖于和谐的校园伦理关系的建立,有赖于提升大学文化的品质。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文化。大学的发展,除了具备外在的物化条件以外,更重要的是具备内在的精神条件,这种精神条件就是大学文化,它更能协调大学里的组织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至关重要。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就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进行探讨。
一、对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的理解
一所大学的发展应该是软实力与硬实力共同提升,尤其是软实力。软实力指的是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建立校园伦理关系,营造高品位的大学文化氛围,增强师生对大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正是大学软实力的体现,也是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所在。
校园伦理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我们认为,人际关系的形成,基于以下三个因素:第一,就是“相互吸引”。换句话说,就是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而彼此之间没有太多的排斥,这是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的前提条件。当然,时空的接近并不是绝对的因素,假如没有人与人心理接近的基础,即使表面上距离接近,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是形成不了的。可见,要想使人际关系变得更理想,就必须具有相当的心理上的接近,这反映在校园中便是:师生在一起,就是老师要喜欢学生,关爱学生,反过来,学生要尊重老师,接纳老师。第二,就是“相互认同”。这包括师生的社会态度、价值观和生活背景的认同,越认同,就越容易聚在一起,谈话有共同的话题,兴趣相投,成为知己。我们知道,人都有在社会环境中寻求认同对象的倾向,某一些人,我们会毫无迟疑地去追随他,甚至为他做某种牺牲也在所不惜。第三,就是“相互融合”。这包括具有不同性格特性的人要相互容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里,我们探讨一下人际关系POX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形成要有POX三个条件:P是主体,O是客体,X是代表关系。根据这个理论,人与人之间要真正形成一种理想的吸引关系,通常来自形式上的隶属关系和实质上的精神关系。该理论特别强调精神关系,认为建立精神关系通常来自两个因素:一个是专业能力,一个是人格魅力〔1〕。专业能力越高,越是代表权威,越能使别人信服。至于人格魅力,则不在于人的地位高低。有的人地位高,但影响力并不大,而有的人不在其位,但他的精神感召力却相当大。因此,作为老师,如果想要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除了在专业能力方面增强外,更需要在精神上着力培养。老师关心学生,照顾学生,有时一句安慰的话,一句鼓励的话,可能会使学生受益终生。老师给予学生温暖、赞许、支持和尊重,会使学生的心理获得满足,愿意奉献,老师也同样会获得回报。
校园伦理关系,到底包含哪些层面的关系?我们认为,应该包含师生间关系、教职员间关系、学生间关系、师生与学校间关系等四个层面。校园伦理是一种调整师生间关系、教职员间关系、学生间关系、师生与学校间关系的社会规范〔2〕63-64。建立和谐的校园伦理关系主要在于调整或增进学校内所有成员的关系。如果学校内人际关系不能获得调整或改善,师生之间、教职员工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学校之间有较多负面关系的话,则学校内将可能出现互相内耗,勾心斗角,矛盾激化,大家把精力放在应付人际关系上,学校的人力资源就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轻者大家对学校布置的工作采取冷漠、应付的态度,重者则对学校产生强烈
不满情绪,形成敌对、冲突,学校也就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
相反,如果学校在师生员工有出色的表现时给予激励或表彰,则能够提升他们人性的正向面,调整他们在学校中的亲和心态,融洽他们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打从心底彼此接纳对方,宽容对方,消除敌意,化解矛盾。显然,校园伦理关系,不单指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师生与学校间关系而言,如果师生对学校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的所作所为远离学校的共同理想和发展目标,则学校的事业也难以有大的发展。
因此,我们认为,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学校里的所有成员之间及其与学校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认同、相互融合的内在力量,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灵魂,表现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有效地调整和增进校园伦理关系,重视鼓励校园环境中的理想行为,尊重和激励师生的个性,发挥师生的专长,凝聚师生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师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师生人生价值的实现。
二、增强内在动力对促进大学发展的作用
每一所大学都有它自己的理想和使命。大学的发展,应围绕特定的教育目标,实施特定的教育行为,从而完成大学的使命。大学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知识、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是影响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诚然,大学要完成上述的使命,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校园的生态环境建设固然重要,但在大学的发展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在大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大学的主体,是大学一切教学、科研、服务等活动的实践者。校园伦理关系,一直贯穿在大学的各种行为和活动之中。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与否,关系如何,决定着学校事业的成败。因此,建立和谐的校园伦理关系是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重要任务。(一)增强内在动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的生态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生态环境是指学校的建筑群落(如图书馆、实验室、教学楼等)、景观设施、团体徽标、地理环境以及依学校特定发展计划而组织的各种教学科研活动。生态环境越好,越能带给人舒适、愉快。心理环境是指学校内部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心理互动关系,即校园伦理关系,包括各成员所具有的人格特质、能力条件、观念态度、动机需求等。由于每个人的人格特质、人生观、价值观、社会态度不同,因此,每个人在与他人或学校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行为特性就不同。如老师们一直被期望有较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能爱护学生、关怀学生,对学生要有耐心,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而学生则被期待要能自爱也能尊敬老师,如果老师和学生都拥有这些行为特性,那么老师和学生之间就会自然呈现出一系列正面而理想的师生伦理关系。心理环境越正向,越给成员亲密、温暖的人际反应。学生在充满温暖、阳光、爱心的环境和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必定能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格得以健康养成,学业得以顺利完成。
(二)增强内在动力有利于增进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激发积极性和创造力
大学是师生赖以安身立命和寻求成长与发展的条件。集体的力量、师生间的关怀是师生个体利益的保证和价值实现的依托〔3〕。学校的目标和计划的实现,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如果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度高,能以主人翁的精神投入学校的各项工作,爱岗敬业,尽心尽力,则学校的政策得以顺利实施,学校的整体计划得以成功实现,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将日益增强,学校的声誉和威望也将蒸蒸日上。反过来,学校事业有大的发展,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办好学校的积极性,激发师生更大的创造热情和动力,推动学校事业不断进步。
(三)增强内在动力有利于形成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实现学校的共同理想和目标
大学的发展需要大学精神的支撑。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赖于学校里所有成员对学校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向心力、凝聚力,有赖于学校制度规范,管理有序,校园气氛融洽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