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综合阅读训练一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光祖,字华父,婺州金华人。
宝庆二年进士,调新喻主簿,已有能名。
移浙两提点刑狱,时暂兼权浙西提举常平。
拜户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
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
加宝章阁直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
始至官,即以常例公用器皿钱二十万缗支犒军民,减租税,养鳏寡孤疾无告之人,招兵置砦,给钱助诸军昏嫁。
兴学校,礼贤才,辟召僚属,皆极一时之选。
拜端明殿学士、知江陵府,去而建康之民思之不已。
帝闻,命以资政殿学士再知建康,士女相庆。
光祖益思宽养民力,兴废起坏,知无不为,蠲除前政逋负钱百余万缗,鱼利税课悉罢减予民,修建明道、南轩书院及上元县学。
撙节费用,建平籴仓,贮米十五万石,发籴常减于市价,以利小民。
修饬武备,防拓要害,边赖以安。
其为政宽猛适宜,事存大体。
公田法行,光祖移书贾似道言公田法非便,乞不以及江东,必欲行之,罢光祖乃可。
召赴行在,迁提领户部财用兼知临安府。
会岁饥,荣王府积粟不发廩,光祖谒王,辞以故。
明日往,亦如之,又明日又往,卧客次,王不得已见焉。
光祖厉声曰:“天下孰不知大王子为储君,大王不于此时收人心乎?”王以无粟辞;光祖探怀中文书曰:“某庄某仓若干。
”王无以辞,得粟活民甚多。
再以江安抚使知建康,郡民为建祠六所。
乞致仕,不许。
咸淳五年,拜知枢密院事兼参如政事,以监察御史曾渊子言罢。
给事中卢钺复缴奏新命,以全紫光禄大夫致仕,卒,谥庄敏。
(节选自《宋史·马光祖传》,有删减)(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B.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C.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D.帝谕丞相谢方叔趣入觐/乞严下海/米禁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道/致寇三害(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权,官职调动词语,指兼任官职。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训练

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抛弃)(_____)
B.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这)(_____)
[2]下面对“太白感其意,还卒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感动她的意志,回去完成学业。
B.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2]在文中用“________”画出体现徐孺子聪明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读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未成,弃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逢老媪方磨铁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白感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还卒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B.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C.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D.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A.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见了我,有敢不逃跑的。
A.如虎添翼 B.鸡飞狗跳
C.狗仗人势 D.狐朋狗友
[5]你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请谈谈你的看法。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
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
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
屡辟公府,不起。
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
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
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乎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
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
”桓帝乃以安车玄䌲①,备礼征之,并不至。
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
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
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
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
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
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
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
众怪,不知其故。
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
《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吾无德以堪之。
”(节选自《后汉书·徐稚传》)【注】①玄䌲:黑色与浅红色的布帛。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B.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C.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D.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孺子是徐稚的字。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解析(1)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解析(1)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与)谢中书书》)【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小石潭记》)(1)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晓雾将歇(hé)B. 沉鳞竞跃(yào)C. 参差(cī)披拂D. 佁(tái)然不动(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五色交辉________②四时俱备________③青树翠蔓________④俶尔远逝________(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
【答案】(1)C(2)交相辉映;四季;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忽然(3)①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②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4)清澈、透明、纯净。
【解析】【分析】⑴C项正确,错误改正为:A 晓雾将歇xiē ;B沉鳞竞跃 yuè ;D 佁yǐ 然不动。
⑵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 交辉:动词,交相辉映;② 四时:名词,四季;③ 翠蔓: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④ 俶尔:忽然。
⑶①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一)(一)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渐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形貌昳.丽()(2)窥.镜而自视()(3)王之蔽.甚矣()(4)期.年之后()2.词语解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2)形貌..昳丽()(3)朝服.衣冠()(4)吾孰与..徐公美()(5)徐公不若.君之美也()(6)忌不自信..()(7)复.问其妾()(8)孰.视之()(9)吾妻之美.我者()(10)皆以美.于徐公()(11)臣之妻私.臣( ) (12)今齐地方.千里( )(13)王之敝.甚矣()(1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15)能谤.讥于市朝()(16)时时而间.进()(17)虽.欲言,无可进者()3.朗读下面的文言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4.与“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小学语文短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①(1)

小学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题一一、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2.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与群儿戏于庭.()(2)众皆.弃去()(3)光持.石击瓮破之()3.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足跌没水中。
()A.没有B.埋没C.淹没(2)光持石击瓮破之()A.代词,指群儿B.代词,指瓮C.代词,指石头(3)众皆弃去。
()A.离开B.距离C.除掉4.下列停顿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群儿/戏于庭B.一儿/登瓮C.光持/石/击瓮/破之D.足跌/没水中5.根据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司马光的特点,并说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三、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称象曹操得巨象。
欲知其轻重,不能称。
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
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高一练习)

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高一练习)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一1.鹦鹉灭火有鹦鹉飞集(栖)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喜欢它)。
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
禽兽依依不舍。
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沾湿)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文言知识]嘉。
“嘉”多作“美好”,“赞许”解释。
如“嘉客”、“嘉宾”。
上天“天神嘉其义”,意为天上的神赞扬鹦鹉的好心肠。
又,“帝嘉之”,意为皇帝称赞他。
[启发与借鉴]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
有人捐一元钱帮助病重的同学,有人出五十万元支援受灾的百姓,各尽其力,这“义”的份量是相当重的。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念:②遂:;③侨居:④区区:2.翻译: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2.鳝救婢高怀中,业(经营)鳝面于扬州小东门,日杀鳝以千数,一婢(女仆)悯之,每夜窃部分缸中鳝,从后窗投诸河,如是累年。
一日面店被焚,婢仓皇出逃,为火所伤,困于河滨。
夜深入睡,比(等到)醒而痛减,伤尽愈。
视之,有河中污泥,敷于伤处,而周(周围)有鳝之行迹,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
高怀中感其异,遂为之罢业。
及拆锅,下有洞,生鳝无数盘其中,悉纵之于河。
[文言知识]1.“诸”与“之于”。
“诸”与“之于”在文言中常可互用互解。
上文“从后窗投诸河”,即可按“从后窗投之于河”理解,而“悉纵之于河”,也可说成“悉纵诸河”。
又,《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即“投之于渤海之尾”,意为把土石投放到渤海的边上。
2.以千数。
“以千数”意为用千来计算,即数千条,“日杀鳝以千数”,即每天宰鳝好几千条。
如果理解为一千条或约一千条,都是不对的。
“以百数”即几百;“以十数”即几十。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悯;②累年;③罢业;④纵。
2.翻译: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3.黄香温席昔汉(汉朝)时黄香,江夏(今湖北境内)人也。
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苏教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一)答苏迈书①辱书勤恳千万②,观所自道③从学就仕,而知病之所在。
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顾④既在官,则难得师友,又少读书之光阴,然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居一州一县求师之法。
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①答苏迈书: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给苏迈的回信摘录。
苏迈是苏轼的长子。
②辱书勤恳千万:意为你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觉。
③自道:自己所说。
④顾:只是。
【阅读指津】在文中,黄庭坚以一个长辈的身份告诫苏迈“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习要勤奋,要珍惜时间,做事要集中精力,方可有所成就。
言之凿凿,其情感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而知病之.所在( )(2)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 )(3)顾既.在官( )(4)又少.读书之光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2)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3. 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是门人所编写的。
4.从文中内容来看,黄庭坚希望苏迈如何去做?(二)海鱼马嘉海有鱼曰马嘉,银肤燕尾,大者视晬儿①。
脔②,用火薰之,可致远。
常潜渊③不可捕,春夏乳子,则随潮出波上,渔者用此时帘而取之。
帘为疏目,广袤数十寻④,两舟引张之,缒⑤以铁,下垂水底。
鱼过者,必钻触求进,愈触愈束愈怒,则颊张鬣⑥舒,钩著其目,致不可脱。
向使触网而能退却,则悠然逝矣。
知进而不知退,用罹烹醢⑦之酷,悲夫!(摘自《南宋文录录》)【注释】①晬儿:婴儿满百日或满一周岁者称晬儿。
②裔(luán):切成碎块的肉。
③潜渊:潜进深水。
④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为一寻。
⑤缒:用绳子拴着从上面往下送。
⑥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指鱼鳍。
⑦醢(hǎi):切成肉泥、肉酱。
【阅读指津】当马嘉鱼遇到阻拦的时候,不会转弯,越受阻越往前冲,所以一条条“前赴后继”地陷入网孔中,网孔随之紧缩。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一)滥竽充数齐宣王①使人吹竽②,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③请为王吹竽。
宣王说④之,廪食以数百人⑤。
宣王死,湣王⑥立,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注释】①齐宣王:战国时代齐国的国君。
②竽(yú):古代的一种乐器。
③南郭处士:南郭先生。
④说:通“悦”,喜欢、高兴。
⑤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等: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廪食,官府供给的粮食,待遇。
以数百人,按(那)几百人(的标准)。
⑥湣(mǐn)王:齐国国君,宣王死后继王位。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2分)(1)齐宣王使.人吹竽:(2)好.一一听之:2.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2分)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3.现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什么呢?(2分)(二)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①,施②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③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注释】①牖(yǒu):窗户。
②施(yì):延伸,同“拖”。
③还(xuán):掉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施尾于.堂于:(2)弃而还走.走: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3.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叶公好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什么?(三)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出自《韩非子·五蠹》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 )④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为.人谋而不忠乎C.始悟为.山市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四)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灵岩记姚鼐(清)①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
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
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
重嶂蔽之,事溪络帝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澈,寒光动寺壁。
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
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
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的以饮余。
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云。
②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
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
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
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
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③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
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
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簏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张峡夜宿,姚鼐记。
【注释】①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②殊骛而诡趣:山势如万马奔驰般奇形怪状。
诡,怪异。
趣通趋,急速地奔驰。
③政和:北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描写手法。
(2)对第①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灵岩山很高大,群峰环绕像个玉环,在南面有个缺口,缺口南面有重迭的山岭。
B. 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而灵岩寺就在这片茂密的柏林中。
C. 灵岩寺后的山崖极其陡峭,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
D. 灵岩山崖下有军队驻扎行动,还有泉水,皇帝巡视时,亲自命名为“甘露之泉”。
文言文阅读训练1

文言文阅读训练1一、班昭续《汉书》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
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
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1.解释:①竞2.翻译:书》(就,到3、写马融的目的是什么二.蔡文姬求情方使驿④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
②当:判决。
③文姬:蔡文姬。
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
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
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字伯喈)。
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
初嫁卫仲道。
夫亡后归母家。
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
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
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
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
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诣拜见②徒赤足③厩马棚④虎士勇敢的士卒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表露的思想极悲哀,听的人都因此改变了脸色;②诚实相矜确实同情你(相,你);③济垂死之命救助将要被处死的人。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被动句。
初一文言文阅读训练

初一文言文阅读训练之一一、敏慧(一)、曹植聪慧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
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
③太祖:指曹操。
④论:议论。
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文学家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
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
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
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
今有《曹子建集》。
【翻译】曹植十多岁的时候,能诵读《诗经》、《论语》及辞赋十几万字,善于写文章。
曹操曾看到他的文章,对曹植说:“你请人代笔写的吧?”曹植跪拜回答说:“话说出来是言论,落笔写下来成文章了,您只要当面考我,我怎么会请人代写呢?”当时邺地铜雀台新建成,曹操带领所有的儿子登上铜雀台,让他们各自做一篇赋文。
曹植提笔立刻就完成,文章值得一看。
曹操非常惊异于曹植这样的才能。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顾②尝.③邪.④异.⑤之2、翻译:①善属文.①善于写文章;②奈何请人②为什么要请人?③太祖甚异之③曹操认为他很与众不同。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答: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平4、默写《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二) 鲍子难客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1)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1)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②阅十余岁________③转转不已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 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答案】(1)倒塌;经过;停止(2)①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主观臆断吗?(3)D【解析】【分析】(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训练苏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训练苏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②卮③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④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古代贵族每年四季祭祀祖先,各有名称,春祀叫作“祠”。
②舍人:战国和秦汉时期,王公贵族的门客称舍人。
③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④画地:在地上作画。
[1]翻译文言句子。
(1)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古文阅读。
矛与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解释带点的字。
其人弗能应也。
弗:___________ 应:___________誉之曰誉:___________ 曰:___________[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应读出____的语气。
[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
3. 文言文阅读。
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1]解释加点词语。
曝书画___________ 谬矣______________[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训练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训练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炳烛而学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③矣。
”师旷曰:“何④不炳烛⑤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⑥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⑦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⑧?”平公曰:“善哉!”(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②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眼睛失明,善于弹琴,精于辨音。
③暮:晚。
④何:为什么。
⑤炳烛:点燃蜡烛照明。
⑥为人臣:做臣子的。
⑦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⑧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走路比哪个好呢[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臣闻之(_______)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_______)③盲臣安敢戏其君(_______)④善哉(_______)[2]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是吾剑之所从坠 B.故时有物外之趣C.项为之强D.何不试之以足[3]翻译句子。
①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________________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______________[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句,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阅读。
揠苗助长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④归,谓其人曰:“今日病⑤矣!予⑥助苗长矣。
”其子趋⑦而往⑧视之,苗则槁⑨回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注释)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②长(zhǎng):生长,成长。
③揠(yà):拔。
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⑤病:精疲力尽,这里是引申义。
⑥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⑦趋:快步走。
⑧往:去,到……去。
⑨槁(gǎo):草木干枯。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1一、閱讀下文,完成第 10-12 題(11 分)陆象山少年时,常坐临安市肆观棋,如是者累日。
棋工曰:"官人日日来看,必是高手,愿求教一局。
" 象山曰:"未也。
"三日后却来,乃买棋局一副,归而悬之室中。
卧而仰视之者两日,忽悟曰:"此《河图》数也。
"遂往与棋工对,棋工连负二局。
乃起谢曰:"某是临安第一手棋,凡来着者,皆饶一先。
今官人之棋,反饶得某一先,天下无敌手矣。
"象山笑而去。
【注】①陆象山,南宋哲学家。
②肆:店铺。
③河图:介绍占卜等内容的书。
④某:我。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 分)常坐临安市肆观棋11.对陆象山棋艺进步的原因,理解错误的两项是:(4 分)【】A 常找高手过招B 观摩他人下棋C 善于知识迁移D 善于思考领悟E 坚信天下无敌12.结尾"象山笑而去",请写出"笑"的含义。
(4 分)二、閱讀下文,完成第 10-13 題(12 分)韩生料秦王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
前日,民皆徙避之。
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而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①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
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②,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注释:①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
②纸鸢:风筝。
10.解释下列加点词。
(4 分)(1)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2)王之爱子病.三日矣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划线句。
(2 分)子何以知之?12.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请在下面空格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
(3 分)秦王将猎韩生劝止韩生释疑 1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3 分)A.遇事要勤学好问。
B.要善于见微知著。
C.要勤于观察思考。
D.遇事要集思广益。
三、閱讀下文,完成第12-15 題(12 分)闻公有一册历,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卷(含解析答案)

第1页 共22页 ◎ 第2页 共22页绝密★启用前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卷(含解析答案)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 (选择题)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 12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36分 , )1. 下列句中画线字词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A.却只漫浪(随意)诵读 B.学而不厌(满足)C.万马齐喑(沉默)D.干将(得力将士)发硎2. 与“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中“故”的意思相同的是( ) A.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菱?C.故⋅事的最后结局是怎样的?你没有讲清楚呀。
D.如果你再故⋅意捣乱的话,我就不客气了!3.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虽与之俱学 B.通国之善弈者也 C.弗若之矣 D.思援弓缴而射之4. 一年有几个季节( ) A.1个 B.4个C.3个D.2个 【考点】5. 选择加横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_______( ) A.善弈者也 与人为善 B.专心致志 致敬C.人与自然 与之俱学6. 下列句中画线字词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A.盖士人读书(泛指知识阶层)B.第三要有恒(恒心)C.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下等,劣等)D.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常常)7. 下列句中画线字词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A.不耻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B.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说) C.心到最急(亲近) D.眼口岂不到乎(难道)8. 下列句中画线字词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A.随意春芳歇(休息)B.王孙自可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C.聒碎乡心梦不成(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D.敏而好学(聪敏)9. 下列句中画线字词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A.死去元知万事空(同“原”,本来) B.九州生气恃风雷(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C.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表示赞叹,相当于“啊”)D.干将发硎(磨刀石)10. 下列句中画线字词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A.不耻下问(以……为耻)B.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智”,智慧)C.默而识之(认识)D.诲人不倦(教诲)11. “因释其耒而守株”一句中“因”的意思是( ) A.原因 B.于是 C.凭借;依据12. 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是“去,到”的是( )第3页共22页◎第4页共22页A.惊弓之鸟B.鸭有局促不安之相C.所过之处,枝折花落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卷II(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本题共计 4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12分,)13. 日积月累。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比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责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1)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2)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简要说一说。
【答案】(1)孔子:坚守仁义,安贫乐道。
庄子: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2)【示例1】更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
孔子心怀仁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获取的快乐,重义轻利;而庄子追求的快乐只是一己避世隐居独善其身的快乐,缺少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我不赞同。
【示例2】更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
生命与自由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庄子鄙弃名利富贵,因为在他看来,珍爱生命,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他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孔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道不行于世”后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自命清高,所以我不赞同。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语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坚守仁义,安贫乐道。
根据材料二中句子“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以及庄子拒绝出仕的邀请可以看出庄子注重保全生命,享受自由。
(2)先明确观点,是“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还是“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然后再具体阐述自己的看法。
从材料一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可知,孔子式的快乐,在于内心是否充实,从材料二中庄子面对邀请的态度以及最后一句“吾将曳尾于涂中”可知,庄子鄙弃名利富贵,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
专题22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训练(一)-七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鉴赏

专题22: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训练(一)考查内容:《世说新语》《论语十二章》(18分)(2022·江苏淮安·七年级统考期中)读古文,遇古人。
请你解答下面的问题,给同学们介绍两位新朋友。
【甲】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
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
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选自《何氏之庐》)【注释】魏武:指魏武帝曹操。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1.(2分)请用“/”断开下面的句子。
(标一处)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2.(4分)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因.欲以为子: (2)人问其故.:(3)期.日中: (4)下车引.之:3.(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
(2)待君久不至,已去。
4.(4分)何晏为什么要“画地令方自处其中”呢?5.(4分)面对困境,何晏和元方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回击,你更欣赏谁?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
【答案】1.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2.于是原因约定拉,牵拉3.(1)何晏七岁时,就聪明得仿佛神人,魏武帝曹操非常喜欢他。
(2)我父亲等了您很长时间,您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
4.何晏既不乐意留在宫中,又不能直接拒绝魏武帝,就用“画地令方自处其中”的方式暗示自己想要回家,人在框中正是个“囚”字。
5.示例1:我更欣赏何晏,他机智聪慧。
面对位高权重的魏武帝的垂爱,他不能直接拒绝,用画方自处的方式委婉地拒绝了曹操。
示例2:我更欣赏元方,他懂礼识仪,聪明智慧。
面对父亲友人的侮辱,尊称对方为“君”,从“信”与“礼”两方面阐述观点,折服了父亲的友人,让他感到惭愧,体现了元方的。
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基础练习

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基础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综合训练。
欧阳苦读(文言文)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获(dí)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欧阳苦读(白话文)欧阳修先生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
母亲用获秆在沙地上写画,教他写字。
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
等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
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那篇文章。
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欧阳修只用心做读书这件事。
______________。
[1]将文言文和白话文对比着阅读,并写出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
家贫无资(______)教以书字(______)及其稍长(______)或因而抄录(______)昼夜忘寝食(______)惟读书是务(______)[2]欧阳修小时候,遇到的困难是: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他克服困难,刻苦学习,文章中主要写了他小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件事。
年龄大了之后,他又去______________,还进行______________,这些方面都表现了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3]文言文最后一句“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意思是()A.自从小时候开始学习,就像大人那样用笔学写诗歌和文章B.从小时候起他所写的诗词和文章,就不像大人那样用笔C.从小时候起他所写的诗词和文章,就向大人学习D.从小时候起他所写的诗词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4]关于欧阳修和《囊萤夜读》中的车胤,两个人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点是欧阳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车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综合阅读训练(一)
3分)(12分,每小题一、(邹城一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论根本策
石介
民者,国之根本也。
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
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足忧也;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
人皆曰“天下国家”,孰为天下?孰为国家?民而已。
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无民则天下空虚矣,国家名号矣。
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
.然则民其与天下存亡乎!其与国家衰盛乎!自古四夷不能亡国,大臣不能亡国,惟民能亡国。
民,国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叶存者。
故桀之亡以民也,纣之亡,亦以民也,秦之亡,亦以民也。
汉有平城之危、诸吕之难、七国之乱、王莽之篡,汉终不亡,民心未去也。
唐有武氏之变,禄山之祸,思明、①朱泚、宗权、希烈诸侯之叛,唐终不亡,民心未去也。
夫四夷、大臣非不能亡国,民心尚在也。
观汉高祖、文、景、唐太宗,其有以结民心之固。
王莽篡夺,汉已亡矣,而民尚思汉恩未已,故光武乘之中兴。
武氏、希烈之乱,唐已亡矣,而民尚思唐德未已,故终至于三百年。
莽等不能亡汉,武氏、禄山诸寇不能亡唐是也。
民之叛也,虽以百里,虽以匹夫,犹能亡国。
汤以七十里亡夏,文王以百里亡商,陈胜以匹夫亡秦是也。
噫!民之未叛也,虽四夷、诸侯、大臣,不能亡国,况匹夫乎!民之叛也,虽匹夫
犹能亡国,况四夷乎!
噫!为天下国家者,可不务民乎?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之谓,盖不敢().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不敢轻侮()鳏寡。
民虽匹夫也,有义勇,有豪杰,有奸雄。
伊尹、吕望,义勇也;陈胜,豪杰也;黄巢,奸雄也。
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
夫黄巢伺唐之隙,因民之饥,聚兵以扰天下,奸雄矣。
吁!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呜呼!民可忽哉?臣观太祖、太宗、真宗陛下养民勤矣,爱民至矣,然而天下之民困,其何故哉?郡守县令滥也,差役重也,贡献劳也,兼并盛也,游惰众也。
今欲息民之困,在择郡守县令,省差役,.罢贡献,宽馆驿,久使任,抑兼并,斥游惰。
臣谨求其利病而各着于篇。
(选自中华书局《徂徕石先生文集》,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居:居住.
B.为天下国家者,可不务民乎务:致力.
C.夫黄巢伺唐之隙伺:探察.
D.今欲息民之困
息:使……停止.10.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孟子之谓,盖不敢()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不敢轻侮()鳏寡
A.因也以
B.以也于
C.因焉之
D.以矣于
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B.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C.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D.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12.
A.首段提出观点“民者,国之根本也”,论述了民心之离否与天下治乱的关系,分析了
“天下国家”的本质,认为有民众才能有天下。
B.作者在第二段针对民众与天下存亡、国家盛衰的关系展开了阐述。
他列举历史上“得
民心”与“失民心”的诸多事例进行对比论证。
C.作者希望太祖、太宗、真宗洞察历史,深晓“民乃根本”之理,永存“养民”之“爱
心”,采取措施来巩固民心,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D.全文观点鲜明,作者在结尾点明了写作意图。
作者运用引用、对比等手法论证,排比
句、感叹句的使用增添了文本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1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
(3分)
(2)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亡国,况四夷乎?(3分)
(3)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
(4分)
二、临沂一1月考(每小分,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1题
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簿刺史皇甫晏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
故晏冤理得申。
王濬为益州,为别驾。
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
濬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
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濬军事。
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于后机,欲攻濬。
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除廷尉,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
散骑侍郎。
杨骏执政,多亲属,厚封赏,欲以恩泽自卫。
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奏曰:“今承洪基,此天授。
至班赏行爵,优于泰始革命之初,不安一也;今恩泽之封,优于灭吴之功,不安二也;今之升制,当垂.后,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
臣等敢冒陈闻。
窃谓泰始之初,及平论功,制度名牒,皆悉具存。
纵不能远遵古典,尚当依准旧事。
”帝不纳
以豫诛骏功,封西城侯,邑万户,赐绢万匹。
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不入己。
征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大司农。
转兖州刺史,加鹰扬将军,固让不就。
太常成粲、左军卞粹劝攀莅职中诏又加切厉攀竟称疾不起及赵王伦篡位遣使召攀更称疾笃伦怒将诛之攀不得已,扶疾赴召。
卒于洛阳,时年五十八
攀居心平允,莅官整肃,爱乐人物,敦儒贵才。
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
巴西陈寿、阎义西州名士,并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
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
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惟以周穷乏为事。
(选自《晋书·何攀传》,有删改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为别驾辟:征召.
B.而王浑恚于后机恚:生气.
C.今之升制,当垂于后垂:将近.
D.迁散骑侍郎迁:升任.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B.①今承洪基,此乃天授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C.①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D.
①今之升制,当垂于后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1.请选出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A.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
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
/再引见/陈事机诏/遣攀奉表诣台口/濬谋伐吴B.
C.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
D.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濬谋划讨伐吴国,派遣何攀带着奏章到中央口述计谋,皇帝又召见何攀,命令他与张华筹划讨伐事宜。
B.何攀与石崇的奏章提出即使不能遵循远古的典制,也应当依照泰始初及平吴时的封赏旧制的建议,皇帝没有采纳。
C.何攀在改任兖州刺史、加封鹰扬将军的时候,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就职,皇帝也下诏催促,他竟然声称自己有病而不赴任。
D.陈寿、阎义都是西州名士,被乡里诽谤,何攀任梁州、益州中正的时候,为他们辩明曲直,使他们的冤狱得到昭雪。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