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究生考试333教育综合真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

1.有教无类

【答】孔子对于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是“有教无类”。本意是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垄断学校教育而言的,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扩大了教育对象。这有利于促进文化下移,推动百家争鸣。

2壬戌学制

【答】1922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1922年“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该学制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

①从学制的七项标准看,强调了教育要适应社会进化需要、谋个性之发展、注意生活教育,与陶行知的思想具有一致性。

②从学制内容看,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学制,基本上是依据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划分的,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3.做中学

【答】杜威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这种活动性、经验性课程的范围很广,包括园艺、烹饪、缝纫、印刷、纺织、油漆、绘画、唱歌、演剧、讲故事、阅读、书写等形式。在杜威看来,这些活动既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又能满足社会性的需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

4教学形式阶段论

【答】赫尔巴特认为兴趣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教学阶段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他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连续的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5.横向迁移

【答】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从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来看,可分为横向迁移(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横向迁移指的是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如直角、锐角、钝角等都是并列的概念。

6.先行组织者

【答】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即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其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任务和旧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先行组织者主要包括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种。

1.简述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及其当代意义。

【答】(1)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与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与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教育的社会流动功

能按其流向可分为横向流动功能和纵向流动功能。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意义:

①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

②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

③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2.简述活动课程的内涵及特点。

【答】(1)活动课程以杜威为代表,他反对以书本教师、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主张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编排课程。

(2)活动课程的特点是生活性、实用性、开放性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居于课程中心地位通过活动将学生校内外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活动课程可以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活动课程种类繁多,如探索学习、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户外教育、消费教育、健康教育等。目前,我国新课改中也开始了对活动课程的探索。但是,活动课程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导致教育质量低下。

3.如何处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答】(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条件。只有教师主导,教学的高效性才能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认识主体的作用,使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提高,从而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2)保证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只有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发挥教育应有的功能。

(3)防止忽视学生主体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是这两种偏向的典型代表。以教师

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可谓是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规律性联系,是各种各样师生关系理论的抽象概括,任何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做法都是不合适的,应予以纠正。

4.简述德育中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的内涵及基本要求。

【答】(1)德育中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的内涵是: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2)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

②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互相配合;

③做好衔接工作,促使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前后连贯和一致。

1.试论述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答】(1)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培养人才的制度。

在科举制度产生以前,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基本上是脱节的,而科举制度的产生使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

(2)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①相互促进:科举制度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参加学校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前提,科举又是学生做官的必由之路。科举制度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也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发展,学校培育人才参加科举选拔。

②相互制约: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也相互制约彼此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兴衰

直接影响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取士的标准和方法指导着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学校教育是科举制度的基础,科举制度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

③当统治者偏重科举制度时,也用科举制度来操纵学校教育的发展,使学校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3)需要说明的是,决定封建学校教育发展的终极因素是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而科举制度只是一个辅助因素,并非科举制度的产生导致学校教育衰落。相反,如果统治者将二者并重,则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巩固封建统治。

2.试论述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的分歧和调和原则。

【答】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教育目的的选择上有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①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洛克等,主张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该依据个人需要。主要观点:a.教育目的的制定应当由受教育者的需要、潜能和个性决定;b.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c.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d.教育的效果以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的程度来衡量。

②社会本位论,也称国家本位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凯兴斯泰纳、涂尔干、赫尔巴特、孔德等,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主要观点:a.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该由社会的需要来决定;b.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c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d.教育的效果以社会功能的发挥程度来衡量。

(2)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分歧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