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知识点:中考教材文言文常考句子翻译归纳(第五册)

合集下载

中考必考25篇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中考必考25篇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中考必考25篇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一.《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曾子说:“士不能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吗?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孔子说:“在严寒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谢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初三文言文常考翻译词

初三文言文常考翻译词

初三文言文常考翻译词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13.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5.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当:①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③将要。

(今当远离)④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⑤值,正在。

(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⑥抵挡。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句子翻译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句子翻译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句子翻译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句子翻译归纳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第二册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10.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1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1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第三册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初中必备文言文翻译

初中必备文言文翻译

一、文言文背景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起源于先秦,盛行于秦汉,一直延续到明清。

文言文的特点是语法严谨、用词精炼、表达含蓄。

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初中必备文言文翻译1.《论语》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孟子》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孟子说:“得到道义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失去道义的人会得到很少的帮助。

帮助最少的时候,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最多的时候,天下都会顺从他。

用天下都顺从他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有不战的道理,但一旦开战,必然胜利。

”3.《庄子》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身且死,名何益?”翻译:庄子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已经这样做了,还去追求知识,那就更加危险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接近刑罚。

生命即将结束,名声有什么用呢?”4.《史记》司马迁曰:“信陵君者,魏之公子也。

其为人,温良恭俭让,宽厚而爱人,貌恭而心慈。

”翻译:司马迁说:“信陵君是魏国的公子。

他为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宽容厚道、爱护他人,外表恭敬而内心慈爱。

”5.《三国演义》诸葛亮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翻译:诸葛亮说:“不要因为恶小就去做,不要因为善小就不去做。

只有有才德的人,才能使人信服。

”三、总结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以上五篇文言文,是初中阶段必备的,通过对这些文言文的翻译,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中考文言文重点翻译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翻译归纳

一、重点实词翻译1. 常见实词的翻译方法(1)直接翻译法:直接将文言文中的实词翻译成现代汉语。

(2)增译法: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句子通顺,需要增加一些现代汉语的词汇。

(3)删减法:在翻译过程中,删去一些无实际意义的文言文词汇。

(4)替换法:将文言文中的实词替换成现代汉语中意思相近的词汇。

2. 常见实词翻译示例(1)如: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翻译为:国家兴亡,每个人都有责任。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翻译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相隔天涯海角,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2)如:①“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翻译为:夜深人静,躺在床上听风吹雨声,仿佛铁马冰河的景象进入了梦境。

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翻译为:春天睡觉不知天亮,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鸣叫声。

二、重点虚词翻译1. 常见虚词的翻译方法(1)直接翻译法:直接将文言文中的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

(2)增译法: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句子通顺,需要增加一些现代汉语的词汇。

(3)删减法:在翻译过程中,删去一些无实际意义的文言文词汇。

(4)替换法:将文言文中的虚词替换成现代汉语中意思相近的词汇。

2. 常见虚词翻译示例(1)如: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翻译为: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翻译为:早上还是田间地头的农民,晚上就能进入朝廷的大厅。

(2)如: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为: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为: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三、特殊句式翻译1. 常见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1)判断句: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

(2)被动句:将“被”、“受”等被动词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被动结构。

(3)倒装句:将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正常语序。

(4)省略句:根据上下文,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文言文初中字词翻译常考

文言文初中字词翻译常考

一、文言文常考字词1. 言言,言语也。

文言文中,“言”字用途广泛,可作动词、名词、形容词等。

如:“子路,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坚决。

)2. 之之,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之”等。

如:“吾欲之南海。

”(我想去南海。

)3.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如:“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君子的恩泽,五代就会消失。

)4.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如:“于归,宜其室家。

”(嫁出去,要适应自己的家庭。

)5. 以以,介词,表示用、因为等。

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他对待晋国无礼,而且对楚国怀有二心。

)6.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如:“于归,宜其室家。

”(嫁出去,要适应自己的家庭。

)7.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如:“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君子的恩泽,五代就会消失。

)8.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如:“于归,宜其室家。

”(嫁出去,要适应自己的家庭。

)9. 以以,介词,表示用、因为等。

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他对待晋国无礼,而且对楚国怀有二心。

)10.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如:“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君子的恩泽,五代就会消失。

)二、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1. 言言,言语也。

翻译为:说话、言语。

2. 之之,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之”等。

翻译为:的、之。

3.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翻译为:而且、但是。

4.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翻译为:在、到。

5. 以以,介词,表示用、因为等。

翻译为:用、因为。

6.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翻译为:在、到。

7.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翻译为:而且、但是。

8.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翻译为:在、到。

9. 以以,介词,表示用、因为等。

翻译为:用、因为。

10.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翻译为:而且、但是。

综上所述,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需掌握字词的基本意义,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初中文言文翻译常考

初中文言文翻译常考

一、名词1. 人:孔子、孟子、老子、孙子等。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2. 地点:山、水、河、湖、海等。

例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3. 物品:书、剑、弓、矢、酒、肉等。

例句: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那浩然之气。

”)4. 时间:年、月、日、时、刻等。

例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按时复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二、动词1. 动作:行、走、看、听、说、做等。

例句: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说:“得道的人多帮助,失道的人少帮助。

”)2. 思考:思、想、念、忆等。

例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3. 感觉:觉、感、悟等。

例句: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孟子说:“有仁德的人爱人,有礼节的人尊敬人。

”)4. 变化:变、化、转、移等。

例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去改正。

”)三、形容词1. 形容人的品质:仁、义、礼、智、信等。

例句:孟子曰:“仁者无敌。

”(孟子说:“有仁德的人是无敌的。

”)2. 形容事物的状态:大、小、长、短、美、丑等。

例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按时复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四、连词1. 表示并列:和、与、及、等。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2. 表示递进:而、且、又、再等。

例句: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说:“得道的人多帮助,失道的人少帮助。

中考文言文翻译字词翻译

中考文言文翻译字词翻译

1. 古义: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例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劝学》)翻译:至于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可以凭借的东西,也就不能到达。

2. 古义: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例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翻译: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 古义:凭借;今义:依靠。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翻译: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4. 古义:以为;今义:认为。

例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劝学》)翻译:因为他们探求和思考深邃,而且没有不思考的事物。

5. 古义:征求;今义:寻求。

例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翻译:没有蛇、鳝的洞穴它们就无处存身。

6. 古义:寄托;今义:托付。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翻译: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

7. 古义:通“逾”,超过;今义:越过。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翻译: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8. 古义: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

例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劝学》)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9. 古义:感到疑惑;今义:感到困惑。

例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劝学》)翻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于险阻、僻远的地方。

10. 古义:所以;今义:因此。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

在翻译文言文时,除了理解字词的基本意义外,还要注意其特殊的用法和语境。

例如,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通过对字词的准确翻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初中常考文言文翻译知识点归纳

初中常考文言文翻译知识点归纳

初中常考文言文翻译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是学生重点学习的内容,每次考试都会有文言文的的考题,那么大家都答得怎么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常考文言文翻译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初中文言文桃花源记句子翻译1.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渔人感到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桃源人)见了渔人,竟然感到十分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看到)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见。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译:率领妻子儿女同乡的人来到这个跟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渔人一五一十把自己所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他们。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个朝代了。

初中文言文及翻译总结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虽乘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初中语文重点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共16篇)

初中语文重点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共16篇)

内容预览:中考重点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6篇)一、《醉翁亭记》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於负者歌於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1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的优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酿泉。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就是醉翁亭。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

太守和宾客们在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之间。

游赏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罢了。

2当那太阳出来以后,林间的烟雾逐渐散开,到傍晚云雾凝聚,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的变化,正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初中必背文言文及翻译

初中必背文言文及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改正自己的不足。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某件事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翻译:孔子说:“不担心自己贫穷而担心贫富不均,不担心自己地位低下而担心社会不安定。

”7.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最后凋谢。

”8.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常常忧愁。

”这些文言文及翻译都是《论语》中的经典语句,通过学习这些语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同时,这些语句也富含哲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启示。

在初中阶段,我们要认真学习这些文言文,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必背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必背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必背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中考文言文必背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刿论战》★★★★1、十年春,齐师.(军队)伐.(攻打)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

(位高禄厚的人)谋之,又何间.(参与)焉?——位高禄厚的人谋划这件2、肉食者...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3、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未能远谋。

——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4、何以.(凭,用)战?——您凭借什么作战?5、衣食所安.(养生),弗.(不)敢专.(独占)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6、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民弗从也。

——小恩惠没有遍及民众,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帛,弗敢加.(以少报多)也,必以信.(语言真实)。

7、牺牲..——祭祀用的祭品,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如实禀告神。

8、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神弗福.(赐福,保佑)也。

——小信用未能使神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9、小大之狱.(案件),虽不能察.(弄清楚),必以情.(实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但是)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10、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之属.(类)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这是(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12、公将鼓.(击鼓)之。

——庄公想要击鼓进军。

(溃败)。

公将驰.(驱车追赶)之.(齐军)。

——齐军溃败。

鲁庄公正要13、齐师败绩..驱车追赶齐军。

14、遂.(于是)逐.(追击)齐师。

——于是追击齐国的军队。

15、既.(已经)克.(战胜),公问其故.(原因)。

——已经战胜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

16、夫战,勇气也。

——作战,是靠勇气的。

17、一鼓作.(振作)气.(士气),再.(第二次)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士气正旺盛),故克之。

中考语文必备文言文翻译

中考语文必备文言文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详细解析】1. 学而时习之:“学而”是连词,表示“然后”,“时习之”中的“时”是副词,表示“按时”,“习”是动词,表示“复习”。

整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了知识之后,按时去复习它”。

2. 不亦说乎:“不亦”是副词,表示“难道不是”,“说”通“悦”,是动词,表示“愉快”。

整句话的意思是“难道不是很愉快吗?”3. 有朋自远方来:“有”是动词,表示“有”,“朋”是名词,表示“朋友”,“自远方来”是介词短语,表示“从远方来”。

整句话的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4. 不亦乐乎:“不亦”是副词,表示“难道不是”,“乐”是形容词,表示“快乐”。

整句话的意思是“难道不是很快乐吗?”5. 人不知而不愠:“人”是名词,表示“别人”,“不知”是动词短语,表示“不了解”,“而不愠”中的“而”是连词,表示转折,“愠”是动词,表示“生气”。

整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

6. 不亦君子乎:“不亦”是副词,表示“难道不是”,“君子”是名词,表示“品德高尚的人”。

整句话的意思是“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总结】这段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具备的品质。

孔子认为,学习之后要按时复习,以巩固所学知识;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能带来快乐;面对别人的误解,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生气,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高尚品质。

这段话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是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内容之一。

第五册文言文阅读及知识点的整理 (1)

第五册文言文阅读及知识点的整理 (1)

第五册第五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21课、《始得西山宴游记》1、〈〈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字,人,代文学家。

本文是作者被贬到时所作的“”的第一篇。

始得的意思是:2、词语解释,并解释下划线的字。

路人:是州:恒惴栗:其隙:施施:漫漫:穷回溪;披草:更相枕:意有所及:未始:怪特:始指异之:斫榛莽:焚茅法:箕踞而遨:衽席:呀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洋洋剖楼:灏气:莫锝其涯:悠悠:穷:引觞满酌:然就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以志:d、特殊句式:1)倒装句:皆我有也。

2)词类活跃用醉则更相枕以卧:3)对偶句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攀缘而登,箕踞而遨。

e、一词多义:日日与其徒上高山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自余为路人不知日之人始指异之故为之文以志。

2、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翻译: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翻译:入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翻译: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翻译: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翻译: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翻译:3、阅读理解:本文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气象,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了作者的。

本文写景运用和的手法。

c、本文第一段写平日的游览之盛的作用是,平日的游览是漫无目的的,由“”这句可以看出,表现了作者的心情,所以他“倾壶而醉”也只是。

至第二段西山的卓尔不群,振奋了作者的精神,他凝神赏,“引觞满酌,颓然就醉”,是作者于景色中,表现他的心情。

作者说“游于是乎始”就是因为:。

d\、作者认为以怎样的态度才能得山水之美?e\、作者在欣赏西山景致的背后蕴藏着什么思想感情?(二)翻译: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初中主要文言文语句翻译

初中主要文言文语句翻译

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翻译:对于荣耀和屈辱都不感到惊讶,看着庭院前花开花落;对于去留都不刻意追求,望着天上云卷云舒。

4.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翻译: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空与湖水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垠。

5.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翻译: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荣辱皆忘,端着酒杯面对微风,那喜悦之情真是洋洋得意。

6.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被贬谪的官员和游子,多在这里聚会,观赏景物的心情,难道会有所不同吗?
7.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翻译:唉!我曾经探求古代仁人的心志,或许与这两种心情不同,为什么呢?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担忧百姓;在偏远的地方就担忧君主。

8. 微斯人,吾谁与归?\n时不利,运不齐,命途多舛,知交满天下,尚欲穷达以自慰
翻译: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时运不利,命运不佳,人生道路多坎坷,虽然知己遍布天下,仍然想通过仕途的通达来安慰自己。

这些文言文语句反映了范仲淹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表达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深刻理解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通过翻译这些语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初中文言文常考翻译

初中文言文常考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为政》篇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中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三、《八佾》篇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翻译: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学习却不稳固。

要以忠诚和诚信为主,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犯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

”四、《里仁》篇原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只顾乡土;君子心怀法度,小人只顾私利。

”五、《公冶长》篇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遵循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六、《雍也》篇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学问的人不如喜欢学问的人,喜欢学问的人不如以学问为乐的人。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通过以上文言文常考翻译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论语》中的句子简练而富有哲理。

学习这些句子,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积累,多读、多背、多思考,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中考常考文言文翻译字词

中考常考文言文翻译字词

1.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也可作代词,指代事物或人;还可作动词,表示“去、往”。

例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滕文公上》)翻译: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2. 而:表示转折、递进、顺承等关系,相当于“却、而且、然后”等。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论语·为政》)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效果好。

3. 也: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疑问、感叹等语气。

例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4. 以:表示目的、原因、方式等,相当于“来、因为、用”等。

例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进而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5. 其:作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或事物。

例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6. 于: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相当于“在、因为”等。

例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7. 而:表示转折、递进、顺承等关系,相当于“却、而且、然后”等。

例句:“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局限于某一器物。

”8. 故:表示原因、结果,相当于“所以、因此”等。

例句:“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常常忧愁。

”9. 与:表示并列、联合,相当于“和、跟”等。

例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备战2020年中考语文高分技巧之文言文阅读 专题05 文言句子翻译(解析版)

备战2020年中考语文高分技巧之文言文阅读 专题05 文言句子翻译(解析版)

专题05:文言句子翻译“文言句子翻译”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流利畅达。

要想翻译好文言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分句间隐含的语意关系等。

一般考点会瞄准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来设置。

考点链接例5 (2019年安徽中考)【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①。

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②,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

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③而近之。

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注】①染:熏陶,沾染。

②与:赞许。

③狎:亲昵,亲近。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系贞良死节之臣。

(2)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解题点拨】本题考察文言句子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人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第(1)句中的重点词:此:这些;悉:都;之:的。

第(2)句中的重点词:亲:亲近;爱:爱戴;疏斥:疏远排斥小人。

【答案】(1)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2)亲近爱戴君子,疏远排斥小人。

【方法指导】1.文言翻译的能力要求:在上述原则中,“信”和“达”是最基本的原则,“雅”是在“信”和“达”的基础上发展提高的,考试中对考生的考查,主要就是对“信”和“达”的考查,离开了“信”和“达”的原则,片面追求“雅”无实际意义。

2.翻译手段: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字字落实“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

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掉一个字。

初中课内文言文语句翻译

初中课内文言文语句翻译

一、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先帝开创的事业尚未完成一半,却在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益州地区疲惫不堪,这确实是我们面临存亡危机的时刻。

二、原文: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翻译:然而,那些在朝廷内部勤勤恳恳、竭尽全力为国家的臣子,以及在朝廷外部奋不顾身、忘我奉献的忠臣,他们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怀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要报答陛下。

三、原文: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翻译:确实应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发扬先帝的遗德,激发有志之士的士气,不应该妄自菲薄,引用错误的比喻,堵塞忠诚进谏的道路。

四、原文:先帝不因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嗟久叹,曰:“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

”翻译:先帝并没有因为我的身份卑微,就轻视我,三次到我的茅庐中拜访我,叹息良久,说:“卧龙、凤雏,得到其中一人,就能安定天下。

”五、原文: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翻译:如今南方已经平定,军队装备充足,应当奖励和领导三军,北伐中原,竭尽我等平庸之才,铲除奸邪之人,恢复汉室,返回旧都。

六、原文: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翻译:这就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

至于权衡利弊,提出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通过以上翻译,我们可以看出,《出师表》中的语句不仅言辞优美,而且寓意深刻。

诸葛亮在这篇奏章中,表达了自己对先帝的忠诚、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天下的责任。

这些语句不仅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风貌,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希望通过对这些语句的翻译,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千古绝唱。

常考文言文初中句子翻译

常考文言文初中句子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2. 随师北征,至于中山,舍于郭门外。

翻译:跟随老师北征,到达中山,住在城外。

3.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无可置者。

翻译:项脊轩,是以前的南阁子。

室内面积仅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

这是一座百年的老屋,尘土和泥水渗透、下滴;每次移动书桌,环顾四周,没有可以放置的地方。

4.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闻之,肃然起立。

翻译:到了考试的时候,官吏叫到史公的名字,史公听到后,严肃地站起来。

5. 乃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翻译:于是提出疑问,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6.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翻译: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7.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死,室人哀苦,绝食丧志,遂成废疾。

翻译:我写下这篇志向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去世,家中的仆人悲伤痛苦,绝食丧志,最终成为废人。

8.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翻译:父母对子女的爱,就会为他们考虑得长远。

9.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翻译:所以不积累半步,就没有办法走到千里之外;不积累小河流,就没有办法成为大江大海。

1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学习不思考就会一无所获,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以上这些句子都是初中阶段常考的文言文句子,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翻译,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表达方式,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中考教材文言文常考句子翻译归纳(第
五册)
第五册
29.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异形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0.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

3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

3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3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