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及其启示(一)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与启示城市规划由物质空间而始,最终是服务于人的。
西方在百年城镇化进程中,规划理论也同样经过了百年思考与创新;中国的城镇化用三十年走过了西方百年的路,所做的甚多,沉心静思则相对较少。
在中国城市缓速、提质、增效的背景下,不妨回顾一下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道路,以史为鉴,集思以助远行。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提出两大战略思想: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发展理念和政策目标,也是不断实践的过程,与现代城市规划所秉承的理想主义、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1](仇保兴,2005)完全吻合。
“五个统筹”的核心在城市[2](仇保兴,2006),和谐城市是落实这两大战略思想的重要载体,也为当前和今后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注入“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的美好城市愿景、科学理性的新精神以及规划实践的新方式。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与实践,西方城市规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
正处于向城市社会快速转变的中国,要自我完善、后发超越,就需要对之进行了解。
1890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y),这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100多年来建设美好城市的发展基调与奋斗目标[3](吴志强,1999)。
国内已有不同学者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了整理、引荐与分析(吴志强,2000;周岚,2001;方澜等,2002;仇保兴,2003;王凯,2003;李强等,2004;张京祥,2005;曹康顾朝林,2005;曹康吴丽娅,2005;丁宇,2005;左慧敏,2005;李健宁越敏,2006)[4-15],以求为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建设与工作实践等提供借鉴与启迪,在此不予细数。
从田园城到和谐城,是一次“新的升华”,本文冀望从城市规划的功能取向这一视角切入,在和谐城市的目标导引与政策语境下,通过对西方百年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梳理,探寻中国城市规划当前和今后可以有何作为、如何才能有所作为。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新进展及其启示
市化加速发展,城市的数量与规模都在急剧 2 1 . 基于传统理论的改良深化
增 长 ,城 市空 间结 构 的 巨大 变迁 及其 衍 生 的 最 普遍 的是运 用计 量 方法 , 尤 其是 多变 众 多问题 ,都 要 求我 们学 习 、借 鉴西 方城 市 量统计方法,对城市内部空间分异模式进行
[关键 词]城 市 空 间结 构 ; 研 究 ;进 展 ; 启 示
L n m r 5个 要 素 组 成 ; S e k 、 S h v Y Oc ie t l w o r s h u y 义,重在揭示其对中国 当前城市空间结构研 ( a d a k ) cd n a Ne Pr g e s i t e St d n W ] 1 m 、B 1 则 开拓 了城 市社 会空 间 的 1 ] s e ] a O 1a a il r cu ea d i s i 究 的启示作 用。 nUr nSp t u t r n s I p・ ) a St t n
研究领域,认为市内部空间结构可以用经
济地位 、家 庭类 型和 种族 背景 三 种特 征要 素
的空 间分异加 以概括 ;H r e g、J h s o eb r on1n :
增生 ”A c e 1 n 即向外扩展) (c r 1 , :o 策的制定和改善提供理论指导,以促进中国 形态 是 由 “
城市从粗放型 的外延扩张 向集约型的结构优 和 “ 替代 ”R p a e e 1 (e ] c m n ,即内部重组) 成 : 构
化 发展模 式 转 变。 因此 ,本 文 并非 局 限于 对 的双重 演 变过程 ;L n h 为 城市 环境 意 象 yc 认 相关 研 究内 容 的组 织重 复 ,而 是试 图从 一 种 由 路 径 ( t S P h )、 边 界 ( d e ) 地 域 a Eg s 、 新 的 理 论 视 角来 诠 释 其 历 史价 值 和 现 实 意 ( 1 t 1 t )、 节 点 ( 0 e ) 地 标 D s r c S N d 和 s
西方城市规划的经验和启示
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源于西方城市的社会改良运动。
在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西方城市为不断解决城市社会问题,采取了相应的规划对策,城市规划也从只注重物质形态规划转向了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普遍关注,从理想化的“社会城市”设想逐渐演变为对现实的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解决。
从历史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城市工业化发展、城市规模的无序膨胀、过度郊区化产生的内城衰退、经济危机及战争破坏等是引发城市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西方城市社会问题的出现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西方城市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城市发展内在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而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如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城市的过分拥挤和贫民窟的出现,缺少对城市郊区化的有效控制而导致社会分化和内城衰退现象;
2、城市社会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来自城市内部发展的影响,也有来自城市外部的各种不定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危机和战争等灾害引发的城市社会问题等,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构筑相对安全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十分必要;
3、城市规划不当是导致城市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如城市功能结构不合理、过分强调功能分区和大规模城市改造而导致的众多社会问题;
4、随着西方城市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中已十分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公平,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体现社会发展的“民主化”特征,城市规划在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应该看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必须注重对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政策。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实践线索总结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实践之线索概要总结1.19世纪末以前,城市规划实践、立法及理论探索是以工人居住及城市卫生为导向。
代表性事件包括三个:规划理论设想:欧文,在1817年给“解放制造业穷人文员会”的报告中提出了“新协和村”的理想居住社区计划。
傅立叶提出“法郎斯泰尔”的居住模式,即“法郎吉”设想,并付诸实践。
规划立法:1848年英国制订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
《公共卫生法》严格意义上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涉及城市问题的法案,对于后世城市规划工作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1868年,英国颁布《手工业者和劳工住房法》,其目的在于工人的住房问题。
规划实践:1853年,奥斯曼开始着手巴黎改建,其目的包括:1.一个在节日时期令人赏心悦目的华丽街景。
2.消除贫民窟。
3.便于调动军队。
4.加强商业中心与火车站的联系。
一系列的建设改造使得巴黎成为资本主义城市的建设典范,其实质也是通过拆建的方式改善由于工业发展对城市带来的恶劣影响。
2.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基于对产业革命带来的城市问题的研究,形成了成体系的规划理论、规划法案以及规划实践工作。
并着重于通过疏解、集中、功能分区等方式解决大城市的拥堵问题,并于战后开始广泛的实践,这一时期城市规划理论的主流是——功能主义下的物质空间决定论。
规划理论: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丽亚·玛塔提出“线形城市“城市理论。
1889年,西特对西方传统城市设计方法及空间组织的艺术原则进行了基础性研究(这一工作很类似于我们今天做的图典工作)。
并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但由于与当时主流思想相悖,所以其书一出版就受到广泛的批判,但二十世纪后半叶,随着物质空间决定论的瓦解,城市设计工作被人们逐步重视,其理论又被广泛称誉,并成为后世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
1898年,霍华德出版《明天:走向真正的改革的平和之路》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规划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是第一个体系比较完整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西方城市规划史中的实践和理论
西方城市规划史中的实践和理论城市规划是指通过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手段,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分布布局、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安排和组织,达到优化城市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发展历程。
1. 古代城市规划的实践和理论在古代,城市规划也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代埃及的城市就开始出现规划的痕迹。
城市的建设往往以宗教和政治为主要的目的,宏伟的金字塔和大型神庙成了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
此外,城市在交通、市场、水利等方面也有着很好的规划和安排,城市的跨度和布局也得到了一定的优化。
2.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文艺复兴时期是城市规划理论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开始注重城市的美学价值、人性化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城市规划家们从建筑风格、城市景观、人性化布局、公共活动空间等角度出发,探索城市规划的新理念和新范式。
代表性的城市规划家有意大利的亚历山德罗·阿尔东和弗朗西斯科·梅里特,法国的贝尔纳德·德瓦斯和安多恩·德马塞。
他们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对后来城市规划的发展影响深远。
3. 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规划实践和理论工业革命时期是英美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随着工业和交通等领域的飞速发展,城市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如住房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
英美的城市规划家们开始对城市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解决,提出了很多新的城市规划模式和理论。
其代表人物有弗里德里希·恩格尔斯、威廉·莫里斯、帕特里克·盖特斯、路易斯·蒙提费奥里等人。
4.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20世纪以来,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大规模的变革和创新。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对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些新型城市社区的理论和实践开始受到重视,如新城镇、可持续城市等。
04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简介(1)
希波丹姆斯模式:理性光芒的闪耀
强烈的人工痕迹,几何的秩序和美学。棋盘式路网为股价,构筑规整 的公共中心,强调整体秩序和美。应用:米利都、古罗马营寨等
帝国理想 —古罗马的君权秩序与世俗特征
1、古罗马思想与文明的特征
伦理化的倾向
追求现实的幸福;追求满足享受的种种现实技法
快乐主义与个人主义
沉浸于巨大的、物质的享乐之中;社会契约论,人高于社会,社会 是为个人谋利益的契约的产物。
1、资本主义初期的时代特征
产业革命导致城市的急剧“爆炸”
解放生产力,城市成为经济生产与生活中心,人口、用地急剧增长 例:伦敦
恶化的生态环境,退化的城市景观
环境污染、居住条件恶劣、交通阻塞、公共卫生设施缺乏
相对滞后的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匮乏的规划理论
无法应对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问题
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资本家对无产阶级工人的剥削
积极的公共生活与丰富的公共空间
缺乏城墙防御体系,狭小简朴的住宅,发达的广场、宏伟的卫城
3、理想城市的规划形态
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对理想国家(城市)的探求
理性、秩序(圆形+放射;几何的运用),对希波丹姆斯模式的影响
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
追求人的尺度和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顺应和利用各种 复杂地形构建多变的城市空间和景观(卫城)
3、现代机械理性规划思想
(1)马塔与带形城市
近代交通工具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主要设想:各种空间要素沿城市高速、高运量的交通轴线集聚,并无 限向两端延展。两条基本原则:结构对称和留有发展余地。 带形城市忽视了空间增长的集聚效应而难以持续。
1000米
3、现代机械理性规划思想
(2)戈涅与工业城市
现代西方街区规划思想对我国开放式街区建设的启示
现代西方街区规划思想对我国开放式街区建设的启示*The Enlightenments of Modern Western Block Design Theory on Planning of Chinese Open Blocks贾梦圆1 臧鑫宇2 陈 天3Jia Mengyuan Zang Xinyu Chen Tian摘要 街区是组成城市实体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基本单元,西方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在城市建设历程中对城市街区的空间形态、交通与功能组织、社会价值等多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与实践。
文章从4个发展阶段剖析自19世纪末以来的西方街区规划理论发展历程,并针对我国当前城市街区建设特征与问题,从4方面提出我国推广街区制的经验借鉴:发展集约紧凑的街区形态,营造活力安全的街道空间,延续传统特征的街区文脉,构建绿色生态的街区环境。
关键词 城市街区;西方街区规划理论;开放式街区;西方经验借鉴AbstrAct Block is the basic element to form the physical space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a city.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estern countries have large amounts of researches and practices on the space morphology, transportation, function and social value of urban blocks during their urban developments. In this paper, theories on western block planning from the late 19th centuries ar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block planning in Chinese cities are further analysed. It concludes with four block planning principles: developing compact block forms, building vital and safe streets, continuing historical neighborhood context and creating ecological block environment.Key Words urban block;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of urban block; open blocks; western experience*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物理环境模拟的中高密度绿色住区规划原理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51578366;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寒冷地区高密度街区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7XSC-0127。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和启示
9【摘要】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遭受到重大经济滞胀冲击下的20世纪中期逐步兴起的一门年轻的学科。
是把人,不同社会、历史、与环境背景下的制度与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纳入研究对象,使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方法能够适用于不同国度、政治经济基础、社会历史文脉背景下的制度分析。
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政策和制度安排,涉及到社会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也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分析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运用,揭示其合理内核及其对于我国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启示,有益于探索我国快速城镇化战略挑战下的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和有效实施的理论途径,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城市规划;利益相关者;交易成本;产权;外部性;有效性APPLICATION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N THE DOMAIN OF URBAN PLAN-NING AND ITS ENLIGHTENMENTZHOU GuoyanABSTRACT: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NIE)theory emerges gradually as a young discipline, whenthe Keynes principle advocating the state interven-tion was challenged by the significant economicalstagflation in the western capitalist world during themiddle of the last century. Theoretical methodologyof NIE, which integrates the human beings, economicactivities and institutions under different backgroundsinto its study, enables NIE to be adaptable as a re-search method to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Urban planning, as an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involves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all stakeholders, and also affect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human beings.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NIE in urban planning will give enlightenment to urban planning theories and practices in China. It will benefit to explore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the systematic reform of urban planning institutions under the challenge of 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a.KEYWORDS: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urban planning; stakeholders; transaction costs; property right; externality; effectiveness 1 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困惑和深化理论是人们对于现实事件的一种解释,一种用以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事件的理性。
(整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一、引言在战后20多年的经济增长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在70年代经历了数次经济衰退,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与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各次经济危机一样,随之而来的是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表现为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
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城市和区域演化(urban and regional transformation)进入了一个活跃时期。
地域发展的不均衡状态更为突出,表现在各个空间层面上。
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和区域演化的内在机制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包含了不同范畴中和不同层面上的各种因果过程。
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和区域的结构重组(urban and regional restructuring)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地域实证研究是这个领域的主要课题。
本文将回顾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学科和地理学科的一些新发展的基础上,阐述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框架,并以西方大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化作为示例。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各个学科的研究角度不同,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框架。
尽管如此,许多学者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Foley和Webber是试图建构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框架的早期学者之一。
根据Foley(1964年)的观点,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应该是多层面的。
首先,城市结构包括三种要素,分别是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第二,城市结构包括空间和非空间两种属性,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是指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的空间特征;第三,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分别指城市结构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空间作用的模式;Fo1ey认为,尽管每个历史时期的城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历史时期,城市结构的演变还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有必要在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中引入第四层面,即时间层面。
基于Foley的概念框架,Webber(1964年)的论述限于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
西方大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21 0 1年 5月
J OURN F S T AL O OU HW E T JAO ONG UNI RS T S I T VE I Y
M.v2 1 d 01 V0.1 No 3 1 2 .
第1 2卷
第 3期
( oil cec s Sc i e) aS n
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关键 因素 , 通过调整 内部结构 、 促进 郊 区新城 建设 以及 都 市群 区域性 协 同发展 等途径 有助于
实现 大 城 市 空 间 结 构 的 多心 化 转 型 。 源自中图分类号 : T u一8 0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4 7 (0 1 0 0 l — 5 0 9— 4 4 2 1 )3— l1 0
T e e e p re c s f we tr cte s o h s x ei n e o se n iis h w t a u d r h i p c o ifr n lv l o c n my n h t n e t e m a t f d fe e t e es f e o o a d p o u to o e , s ai l t cu e h v d s ly d sg i c n c a a trsis i dfe e t sa e . Th r d cin m d s p t sr t r s a e ip a e i nf a t h r c e itc n i rn tg s a u i f e tc n lg c lm e n i e ta i n o e h o o ia a slk r f c a d c mmunc to r h i g a tr o a h e e t r n fr ai n o iai n a e t e h n e fco st c iv he ta som to f
浅谈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及其对中国城市的启示
浅谈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及其对中国城市的启示硕-城规10 闫晨 3106495摘要:本文从西方广亩城市和紧缩城市的城市规划理论出发,以一名城市规划研究生的角度浅谈了作者对于这两个经典理论自己的认识,阐述了现代城市关于集中和分散的看法,并且从这两个经典理论的角度收集了中国城市规划中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些相关的研究。
通过分析这些研究,反映了中国城市规划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以及城市建设中的一些矛盾。
关键词:广亩城市、紧缩城市、分散论、集中论、可持续发展ABSTRACT/By referring broadacre city and compact city, the urban planning theory, explain the modern city on the views of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as a graduate students. And have some collections of urban planning in China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some related research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the classical theory. Reflecting some problem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China and the contradictions in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KEY WORDS/Broadacre city ,Compact city ,Centralized ,Decentraliz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周礼•考工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欧美城市居住混居的理论, 实践与启示
居住区规划R e s i d e n t i a l A r e a P l a n n i ng38【摘要】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出现的贫富差距带来日益明显的居住空间分化,社会群体空间分异居问题成为当前政府、社会和城市居民普遍关注的焦点议题。
居住分化问题在欧美国家普遍存在,而欧美国家近年已经开始倡导采取住房混合战略以实现混居格局。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析了欧美国家城市近年来的居住分化与混居模式,并对其进行了系统评述。
【关键词】居住分化;欧美;分化;混居HOUSING MIX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CITIES:THEORIES, APPLICATION AND IMPLI-CATION LI Zhigang; XUE Desheng; WEI Lihua ABSTRACT: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is a rising focus in urban China. This paper reviews the theory and development of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in Europe and America. Especially, it shed light on the newly devel-oped policies of housing mix and social mix in West-ern cities. It proclaims that the pattern of residentialconstruction in urban China should make change tomove towards a new direction.KEYWORDS: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Europe andAmerica; segregation; housing mix 1 引言2006年初,房地产商任志强信口一句“穷人、富人本就应该分区居住”,引来白热化讨论。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摘要:按时间顺序,本文把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历程分为六个各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核心特质,抽取并剖析精华思想,以为中国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1.前言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必要背景和物质驱动后,现代城市规划就进到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阶段。
从英国政府改善城市卫生条件和工人居住环境的实践开始,越来越多的先驱(建筑师、艺术家、规划师、社会家、政府官员等)关注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他们或思考理想城市的模型,或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或支持追随,或批判指正……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精华思想洗尽铅华,一些理论被遭贬弃。
但是,曾经某一时代的经典,依然值得我们研究。
探索历史,可以为我们正视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
本文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演变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力求清晰系统地阐述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2.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2.1初期实践探索2.1.1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运动人类居住模式的转变,导致传染疾病在西方世界迅速蔓延。
14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的情况毫无疑问是最严重的。
为此,英国于1875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强制性规定了城市里的卫生设施和住宅的最低建设水准。
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890年,英国颁布了《工人阶级住宅法》,提出了旧住宅改造的标准,如对给排水、道路、房屋日照、室内日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城市规划的雏形开始形成。
2.1.2 城市美化运动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并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道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在此情形下,有园艺师亨弗利.雷普顿倡导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导城市之中,强调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要创造健康的环境和展现优美的美学特征。
基于集聚视角的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中、 西等 不 同地 区 之 间还 处 于 差 异相 对 较 大 的不 同
发展 阶段 , 这就 意 味着 我 国要 实 现整 体 现 代 化 和区
域 间的协 调发展 , 必 须 系统 地认 识 世 界 发展 的趋 就 势和 潮流 , 使经 济增 长 和 区域 发 展 由主 要 依靠 项 目 投资 拉动 逐 步 转 变 为 以集 群 创 新 为 根 本 动力 。只 有这样 , 国才 有 可 能充 分 发 挥 “ 发 优 势 ” 落 后 我 后 ,
的角度 对现 有理 论 流派 的演 进 加 以归 纳 和 分 析 , 并 针对我 国 区 域 发展 的 具 体 实 践 提 出具 有 针 对 性 建
1 区域 经 济 研 究 的 主 要 流 派
全球 化是 以资 本 、 品 、 务 、 口等 经 济要 素 商 服 人
在全球 范 围 内的跨 境 流 动 为 主要 特 征 的 。然 而 , 全 球 化 的进 程 并 没 有 如 新 古 典 经 济 学 预期 的 那 般 消 除甚至 是缩 小 区域 间差 异 。恰恰 相反 , 全球 化 通 过 推 动开 放和 促 进 竞争 , 传 统 福 特 制 ( ods) 产 使 F ri 生 t 方 式面 临解体 后 , 济要 素 获 得 世 界 范 围 内重 新 配 经 置 与空 间 上 的重 新 集 聚 , 而 导 致 各 个 地 理 层 次 从 ( 国际 间 、 家 内 ) 经 济 发 展 不 均 衡 不 仅 依 然 存 国 上 在, 而且 出现 不 断 扩 大 的趋 势 。以 美 国加 州 硅 谷 、 意大 利东 北 到 中部 地 区 、 国 图卢 兹科 学 城 、 国 法 德 巴登 一 腾伯 格地 区为 代 表 的大 批 产 业 集 群 的 诞 生 乌
西方城市思想史总结第一章
西方城市思想史总结第一章第一章西方城市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西方城市思想是指在西方世界中关于城市的理念、观念以及城市发展的思考和探讨。
这一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城市思想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本章将对西方城市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总结与探讨。
首先,古希腊是西方城市思想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在古希腊城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始意识到城市的重要性,并开始探索有关城市组织、城市规划和城市政府等问题。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学》中对城市政府形式的探讨。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市政府应当是一个由公民组成的政治社区,政府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服务。
这一观点对于后来城市发展的思考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在古罗马时期,城市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罗马人在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例如,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城成为一个以公共设施、道路和公共建筑为特点的宏伟城市。
罗马城的规划和组织为后来的城市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此外,罗马法的发展也对城市规划和城市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罗马法中有关土地所有权、土地出租和建筑规范等方面的条文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
随着中世纪的到来,城市思想出现了新的发展。
在中世纪,城市成为了主要的社会和经济中心,人们开始关注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交通以及城市卫生等问题。
同时,城市的自治也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这一时期,一些城市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开始建立自己的城市自治组织,从而推动了城市政治的发展。
此外,也出现了一些城市规划的实践和理论,如意大利建筑师阿尔伯蒂的《新建筑学》对后来的城市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
到了近代,西方城市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城市开始迅猛发展,并产生了新的城市问题和挑战。
城市的工业化、城市扩张和城市贫民窟等问题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这一时期,一些城市思想家开始关注城市规划和城市改造的问题。
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纪晓岚内容提要: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
英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不仅仅是工业革命,还包括农副业革命、商业革命。
正是这一组因素奠定了英国城市化的基础。
英国早期城市化以自由放任为特征,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英国城市化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城市城市化工业革命农业革命商业革命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我们在研究英国城市历史时,也毫不例外地发现了英国城市化对世界城市化历史进程的贡献。
如英国第一个制定了“城市规划法”,第一个建立了“田园城市”,第一个实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即“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第一个建设了“卫星城”,第一个实现了郊区城市化等。
从这点意义上说,英国似乎成了世界城市化的一个试验基地,城市化的新思想和新计划得以在英国进行实践和论证。
英国的城市化是在一种毫无先例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使得英国学术界和城市规划工作者能大胆地设想、创造、试验。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别国经验的借鉴和考虑,所以,更多的是对自己历史总结和反思,对自己行为的修正和完善。
英国城市化又是在一个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开始的,当人们开始注意到它时,城市化已酿下了不少恶果和灾难。
伦敦的烟雾事件使得4000多人丧生,就是一例。
这足以说明英国城市化初期的盲目性。
对于在盲目性条件下所形成的城市化模式可能是一个特殊例子,而不能将它看作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有规律的模式来加以仿效。
因此,我们在对英国城市化历程进程进行研究时,注意到了许多英国学者对本国城市化的反思,从中深有启示。
与许多后来工业化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相比,英国的城市化是在一个没有任何压力的,从容不迫的心态和条件下完成的。
它有充分的时间,没有什么需要追赶的对象。
英国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和商业革命以及工业革命,使得英国的城市化犹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一、英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英国大规模城市化始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在此之前,英国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
现代主义时期的逆流——费尔南德·普永的“城市集合体”理念
现代主义时期的逆流——费尔南德·普永的“城市集合体”理念孙博超1,明 磊2[1.在地济人建筑设计咨询(杭州)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15;2.上海市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01]摘要:作为活跃于法国现代主义建筑时期的建筑师之一,费尔南德·普永和与其同时代的设计师柯布西耶持有不同的设计理念。
他在广泛运用现代建筑语言并积极探索现代建造技术的同时,仍始终努力寻求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的关联。
回看历史,在当代建筑师既需要从传统建筑中汲取营养,又需要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的时代背景下,费尔南德·普永诸多落成项目的技术超前性,以及其设计与传统建筑紧密的关联性,都值得被当代建筑师们研究和学习。
“Climat de France”是普永在19世纪50年代于法属阿尔及利亚规划和设计的三大住宅区之一,本文以其作为分析对象来研究费尔南德·普永的“城市集合体”理念。
关键词:费尔南德·普永;纪念性;城市集合住宅;现代与传统建筑;人居[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20.11Countercurrent in Modernist Period—— The “Urban Ensemble” Concept of Fernand PouillonSun Bochao1, Ming Lei2[1. In dijiren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sulting (Hangzhou) Co., Ltd., Hangzhou Zhejiang 310015, China;2. Shanghai East China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hanghai 200001, China]Abstract: As one of the architects active in French modernist period, Fernand Pouillon held different design concepts from his contemporary architect, Le Corbusier. While he used modern architectural language widely and explored moder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ctively, he still tries hard to fi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Dating back to the history,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contemporary architects not only need to absorb nutrition from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but also need to face endless new technologies, the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of many completed projects of Fernand Pouillon 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s design 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re worth to be studied and learnt by contemporary architects. “Climat de France” is one of the three residential ensemble planned and designed by Pouillon in French Algeria in the 1950s. This paper takes it as the analysis object to study F. Pouillon’s concept of “urban ensemble”.Key words: Fernand Pouillon; monumental; grand ensemble; modern and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dwelling1费尔南德·普永所处时代背景1912年5月14日,费尔南德·普永(Fernand Pouillon,以下简称F. Pouillon)出生于法国小镇Cancon,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其举家迁往法国南部城市马赛,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代。
西方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及其启示_以Mega_省略_aRegion_Citista
经济评论 2005年第1期ECONOMIC RE VIEW No11 2005西方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及其启示———以Megalopolis、Desakota Region、Citistate理论为例吴传清 李 浩 摘要:城市区域集合体是许多国家在城市化中后期普遍出现的一种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现象,中心地理论、廖士景观理论等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无法对此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引发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一场大变革,产生了以Megalopolis、Desakota region、Citistate命名的三种经典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
三种城市区域集合体在空间含义、地域分布、形成机理、基本特征等方面各具特点。
三种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在空间结构演化形态、演化机制等方面对中国城市区域集合体建设实践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区域集合体 大都市带理论 城乡一体化区域理论 城市主导区域理论 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化的发展不仅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助推器”,而且也促进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以及亚洲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中后期,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出现了一种以大城市为中心,连同周边受其辐射的邻接地区所组成的巨型城市区域集合体(City-Region Agglomeration)现象。
以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1933)的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廖士(A.l sch,1940)的廖士景观理论(L schian Landscape Theory)为代表的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无法对城市区域集合体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引发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一场大变革,产生了戈特曼(J.G ottmann,1957,1961,1967,1987,1990)的大都市带(Megalopolis)理论、麦吉(T.G.McG ee, 1985,1987,1989,1991)的城乡一体化区域(Desakota region)理论、佩尔斯(N.R.Peirce,1993)的城市主导区域(Citistate)理论三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
西方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的理论研究
西方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的理论研究西方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的理论研究1 引言20世纪末是一个文化设施繁荣发展时期,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剧院、公众集会场所等城市文化设施的兴建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个建设高潮。
全世界的城市都在市中心打造各自独具特色的文化设施聚集地,例如纽约的林肯中心、维也纳的博物馆区、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广场、都柏林的坦普尔吧等。
这些文化设施聚集地兴起的背景来自西方国家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更新。
自20 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城市和欧洲城市普遍面临内城衰败以及城市经济的结构性衰退,各个国家纷纷提出对旧城中心区的更新计划。
西方城市文化政策主导下的城市更新开始兴起,发展目标在于解决内城危机和由此产生的经济问题。
文化政策主导的城市更新包含多种途径,包括产业性的文化建设和空间意义的设施建设和街区更新等,其中最常见的途径就是通过文化设施建设,改善城市形象,以此来吸引文化旅游,带动地区的发展。
目前国内的文化政策主导的城市发展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性的文化建设方面,即创意型文化产业集群,对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研究较少。
因此本文基于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的概念,分析西方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的特征类型,探讨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对城市的影响,以期为中国各大城市的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建设与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 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的相关概念辨析由于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属于文化集群的范畴,是其中的一种特定类型,因此谈到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的概念,首先要提到文化集群的概念。
2.1文化集群本文综合了Won Bae Kim和Santagata等人的观点,将文博、会展、演艺中心聚集区和博物馆集群统归于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这个类别。
2.2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与以生产为导向型的创意型文化产业集群的区别在于,其业态性质更偏向于文化消费(包括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如艺术欣赏、文化旅游等)功能。
它的业态构成为大型的文化设施(书画、文博、会展、演艺)为主的业态和小型的商业娱乐设施(餐饮、购物)等处于配套地位的业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及其启示(一)——以MegaloPolis、DesaKotaRegion、Citistate理论为例摘要:城市区域集合体是许多国家在城市化中后期普遍出现的一种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现象,中心地理论、廖士景观理论等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无法对此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引发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一场大变革,产生了以MegaloPolis、DesaKotaRegion、Citistate命名的三种经典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
三种城市区域集合体在空间含义、地域分布、形成机理、基本特征等方面各具特点。
三种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在空间结构演化形态、演化机制等方面对中国城市区域集合体建设实践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区域集合体大都市带理论城乡一体化区域理论城市主导区域理论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化的发展不仅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助推器”,而且也促进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以及亚洲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中后期,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出现了一种以大城市为中心,连同周边受其辐射的邻接地区所组成的巨型城市区域集合体(City-RegionaggloMeRation)现象。
以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1933)的中心地理论(CentRAlPlaCetHeoRy)、廖士(A.lsCH,1940)的廖士景观理论(lschianlandscapetHeoRy)为代表的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无法对城市区域集合体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引发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一场大变革,产生了戈特曼(J.gottMann,1957,1961,1967,1987,1990)的大都市带(MegaloPolis)理论、麦吉(t.g.MCgee,1985,1987,1989,1991)的城乡一体化区域(DesaKotaRegion)理论、佩尔斯(n.R.PeiRCe,1993)的城市主导区域(Citistate)理论三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
一、戈特曼的大都市带理论(一)大都市带理论的演进1957年,法国经济地理学家戈特曼根据对美国东北海岸地区的考察,在《大都市带:东北海岸的城市化一文中,他把沿美国东北海岸的波士顿600英里范围内,拥有3000万居民的特大城市区域集合体称之为MegAloPolis。
1961年出版的《大都市带:城市化的美国东北海》一书是戈特曼大都市带理论演进的一个里程碑。
他在该书中从理论上界定了大都市带的内涵,认为大都市带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其大部分为建城区,空间上由各个社区和产业区交织成星云状空间结构;尽管其中分布有农田、森林等绿地,但这些绿地中又布局有许多住宅区或工厂,农业收入在总收入中仅占极少部分,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大部分农村人口与农业无丝毫关系。
1987年出版的《大都市带的再考察二十五年后》(“MegAloPolisRevisiteD:tWenty-fiveyeARslAteR”)一书是戈特曼大都市带理论趋于成熟的标志。
戈特曼在该书中从产业结构变动、人口分布、劳动力构成、土地利用形式等视角探讨了美国东北海岸大都市带的特征,分析了它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基础,形成了完整的大都市带理论体系。
(二)大都市带理论的基本内容1大都市带名称的渊源及空间含义MegaloPolis一词源自古希腊。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人在伯罗奔尼撒半岛规划了一个城邦,他们希望这一城邦日后发展成为希腊最大的城市,并将其命名为MegaloPolis。
“Megalo”之意为“巨大”,“Polis”之意为“城市”。
尽管迄今它仍仅仅是位于赫里森(Helisson)河谷盆地里的一个并不著名的小城,但MegaloPolis一词所蕴含的“巨大的城市”含义已得到普遍应用。
我国学者根据研究的需要对MegaloPolis有不同的译称,如“大都市带”、“大城市带”、“大都市连绵区”、“城市连绵区”、“城市地带”等。
戈特曼借用MegaloPolis一词并赋以现代含义他认为,支配美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经济形态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大城市或都市区,而是聚集了若干都市区,并在人口和经济活动方面密切联系的城市区域集合体。
在他看来,大都市带这种城市区域集合体并不是多个都市区的简单组合,而是有着质的变化的有机整体。
2大都市带的地域分布大都市带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戈特曼在1957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最先出现这一新型空间结构形态的地域是美国东北海岸从新罕布什尔州的希尔斯布鲁(HillsBRougH)到弗吉尼亚州的菲尔法克斯(fAiRfAx)之间的城市密集地区当时世界上其他两个有可能发展成大都市带的地域是欧洲西北部从巴黎经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直到鲁尔、科隆这一地区和英格兰中部从曼彻斯特、利物浦到伦敦这一地区。
进入19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大都市带已经成为城市化水平较高地区普遍出现的一种空间结构形态。
戈特曼在1987年出版的专着中指出:当时世界上已形成6个大都市带,即他在1957年提出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和英格兰大都市带,以及此后形成的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和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正在形成的大都市带有美国西部沿岸大都市带、巴西西南部沿海大都市带和意大利北部波河平原大都市带。
实践证明,这些大都市带现都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3大都市带的形成机理戈特曼认为,促进大都市带形成的驱动力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市扩散效应的推动、信息技术革命与“白领革命”的推动。
(1)中心城市扩散效应的推动。
选址于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工业普遍地采用流水线作业,占地面积不断增加,生产成本中的土地成本上升,加上环境保护的压力,迫使工场向郊区迁移,而运输系统的现代化加速了这种趋势。
随之而来的住宅郊区化和商业服务部门外迁,促使中心城市向四周蔓延。
城市与城市间的农田分界带日渐模糊,出现连成一片的地域空间景观,大都市带这一新型城市区域集合体由此形成。
(2)信息技术革命和“白领革命”的推动。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反映在劳动力结构上则体现为不直接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技术人员对社会财富的贡献超过了体力劳动阶层,戈特曼称之为“白领革命”。
大都市带正是依托白领劳动者从事的第三产业(商业、运输业、通信业、金融业等行业)、第四产业(科学研究、教育、信息服务、咨询等行业)加强了其枢纽功能和孵化器功能。
4大都市带的空间特征与功能特征大都市带的空间特征主要表现为空间形态特征和空间组织特征。
(1)大都市带的空间形态特征。
核心区构成要素的高密集性和整体区域多核心的星云状结构是大都市带空间形态的显著特征。
人口、物资、资金、信息等要素的高密集性是大都市带的本质特征,也是其他特征形成的基础。
而多核心结构则是形成大都市带的基础条件,即使在大都市带形成之后,这种多核心结构仍然将继续存在,戈特曼形象地称之为星云状(neBulous)结构。
(2)大都市带的空间组织特征。
从微观上看,大都市带的基本组成单位是都市区,每一个都市区内部都是由自然、人文、经济特征完全不同的多种成分构成。
从宏观上看,大都市带则是由各具特色的都市区镶嵌而成的分工明确的有机集合体(AggloMeRAtion),戈特曼将这种集合体形象地称之为马赛克(MosAiC)结构。
大都市带的功能特征主要表现为枢纽功能特征和孵化器功能特征。
(1)大都市带的枢纽功能特征。
戈特曼选用枢纽(Hinge)、干道(MainstReet)和十字路口(CRossRoAD)等词汇来阐释大都市带的枢纽功能。
他认为,大都市带作为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种发展轴线的枢纽、整个国家对内联系和对外联系网络相结合的枢纽,它主宰着国家经济、文化、金融、通讯、贸易等方面的主要活动和政策的制定,甚至成为影响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力量。
(2)大都市带的孵化器(inCuBAtoR)功能特征。
戈特曼认为,由于多种要素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必然产生高强度的相互作用,引发各种新思想、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从而形成大都市带对其他区域具有导向意义的孵化器功能。
这种创新能力是大都市带的生命力所在,是促进大都市带壮大的驱动力。
二、麦吉的城乡一体化区域理论(一)城乡一体化区域理论的演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在工业化推动下启动的,是一种内生的、自我发展的路径模式,其城市化带有明显的自上而下的特征。
亚洲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工业化则是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实施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启动的,是一种外力推动的结果,其城市化显现出自下而上的特征。
1960年代以来,东南亚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一个显著特点,即巨型城市区域集合体成为主宰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加拿大经济地理学家麦吉在1985年就指出:在亚洲某些发展中国家的核心经济区域(如泰国的曼谷、印尼的爪哇、中国的上海)出现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带相类似但发展背景截然不同的新型城市区域空间结构。
1987年,麦吉在《城镇化还是乡村城镇化?亚洲经济交互作用新型区域的出现》一文中,用KotaDesasi一词描述了这种与传统城镇化机制完全不同的城乡联系空间结构,探讨了KotADesAsi的空间范围和基本特征。
1989年,麦吉在《亚洲巨型城市区域的出现》和《亚洲新型城乡一体化区域的出现:对国家和区域政策的启示》两篇论文中,采用MegAuRBAnRegion、RuRAl-uRBAnMix两词进一步完善该理论。
1991年,麦吉在《亚洲城乡一体化区域的出现:扩展一个假设》(“tHeeMeRgenCeofDesAKotARegionsinAsiA:exPAnDingAHyPotHesis”)一文中,用DesAKotARegion一词取代KotADesAsi等词,并阐述了DesAKotARegion的形成条件和动力机制。
(二)城乡一体化区域理论的基本内容1城乡一体化区域名称的渊源及空间含义DesAKotA 是由印尼语创造的复合词。
“Desa”为“乡村”(RuRal)之意,“Kota”为“城镇”(uRBan)之意,二者合成词的含义是“城乡一体化”。
我国学者对DesaKotaRegion一词有“城乡一体化区域”、“城市乡村结合体”、“城乡一体地区”等不同译称。
麦吉认为,城乡一体化区域是指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同时发生的城市性和农村性的行为。
麦吉用它来描述亚洲大城市之间交通走廊地带的农村地区所发生的以劳动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和其他非农行业的迅速增长为特征,物流和人流相互作用十分强烈的发展过程。
在麦吉看来,城乡一体化区域的空间范围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核心城市;当天可通勤的城市外围区域以及农业与非农业混杂的人口稠密的农村区域。
2城乡一体化区域的地域分布1960年代和1980年代的两次国际大分工促使世界经济中心从大西洋逐渐转移至太平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促使拥有便捷海运港口的东南亚沿海城市或城市国家迅速形成城乡一体化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