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课件ppt
04 课程评估
作业评估
总结词
作业评估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可 以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并及时调整教学策 略。
详细描述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作业。教师 批改作业后,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完成度和正确率进行评估,记录学生的成 绩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查漏补缺。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 好奇心。
课程大纲
第一章:走进物理的 世界
探究物理实验的基本 方法和技巧。
介绍物理学的发展历 程和基本概念。
课程大纲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学习机械运动的概念和规律。
探究速度、加速度等运动学参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课程大纲
第三章:声音的奥秘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制。
密度与生活
举例说明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如鉴别物质、建筑设计等。
03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
传授知识
通过讲解、板书、PPT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如概念、定理、 公式等。
实验教学
实践操作
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互动教学
互动交流
05 教学资源
教材和参考书
教材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科 书,包含了本学期所需学习的所 有物理知识和实验。
参考书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和《初中 物理课程标准》,提供了教学指 导思想和课程目标,有助于教师 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实用)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实用)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质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质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
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并且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技能要求,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质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改变(3)了解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2)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地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重点和难点质量知识是今后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比较复杂,生活中不为学生所熟悉,因此我确定了以下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和属性,托盘天平的使用2、教学难点托盘天平的使用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
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4节 眼睛和眼镜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4节眼睛和眼镜课题眼睛和眼镜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睛的构造和成像的原理.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过程与方法1.尝试应用已知的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科学知识来解决与眼睛和眼镜相关的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能力.2.通过对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比较,体验和感悟比较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常常采取的一种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1.初步养成学物理、用物理的习惯,增强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2.养成良好的爱眼、护眼习惯.重难点重点近视和远视的形成与矫正.难点眼睛的自我调节,矫正视力的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光具座、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作为眼镜镜片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等.(没有课件的话需要有眼球模型)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课件展示】单独展示某某日出、黄果树瀑布、庐山雾景、探月卫星的发射和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得金牌等图片.然后展示一X多图图片,故意使视力有问题的同学看不清.同学们,我们是通过眼睛看清这些美丽、激动人心的图片的,那么眼睛是如何看到周围的物体的呢?有些同学看不清最后这幅多图图片,可能是因为他们近视了,那么近视眼是怎样形成展示祖国的美好河山、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运动员为国争光等图片,情境导入的,又该如何矫正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眼睛和眼镜》. 是物理课堂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体现.活动一:探究新知学点1:眼睛【课件(挂图)展示】看课件,了解眼睛的主要结构.图5-4-1【读一读议一议】问题1:对照眼睛的结构图思考:人眼的成像和照相机、投影仪与放大镜中的哪个类似?图中哪部分相当于凸透镜?哪部分相当于光屏?人眼成像的特点是什么?答:人眼的成像与照相机类似.图5-4-1中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和照相机一样,人眼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问题2:人眼既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也能看某某处的物体,眼睛是如何进行自我调节的?答:当物体离眼睛比较远时,如果眼球的形状不变,物距增大像距会减小,像会成在视网膜前,所以这时需要放松睫状体,如果学生不能理解人眼为何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可以告诉学生我们之所以感到像是正立的,是因为图像信息经过了视神经和大脑的处理加工.眼睛的调节是本节的难点,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分析.活动一:探究新知活动二:运用举例类型一:近视眼及其矫正例1.如图5-4-2是某人眼睛看物体时的成像示意图,则他的视力情况及矫正需要选用的透镜分别是(D).图5-4-2A.远视眼凸透镜 B.远视眼凹透镜C.近视眼凸透镜 D.近视眼凹透镜【解析】图中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所以他是近视眼,而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的,应配戴发散透镜(凹透镜)加以矫正.故选D.类型二:远视眼及其矫正例2.如图5-4-3是杨大爷眼睛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则他的眼睛类型及矫正需要选用的透镜分别是(D).通过例题巩固所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活动二:运用举例图5-4-3A.近视眼凸透镜B.远视眼凹透镜C.近视眼凹透镜D.远视眼凸透镜【解析】图中像成在视网膜后,所以是远视眼.远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对光线的偏折能力太弱造成的,所以应该用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进行矫正.故选D.检测反馈让学生完成《高效课时通》“当堂小练”P26,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批改.课堂小结1.眼睛相当于照相机,景物在视网膜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2.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太强,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应该用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进行矫正.3.远视眼是因为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太弱,使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应该用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进行矫正.布置作业【正式作业】教材P102“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4题【家庭作业】《高效课时通》P73-P74板书设计第4节眼睛和眼镜1.眼睛: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厚度使远近物体的像都能成在视网膜上.2.近视眼及其矫正: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太强,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进行矫正.3.远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太弱,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进行矫正.。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新版教案《声的利用》教学设计(人教版)
第3节声的利用★简介: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新版教案《声的利用》教学设计(人教版)探讨声音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多媒体展示、实验探究等丰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声音现象及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教学重点: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教学难点: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教学用具录像带(超声、次声、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录像机、电视.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多媒体展示几种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医生通过听诊器诊断疾病,远处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海豚利用声波识别食物、敌人和它们周围的环境……学生欣赏并交流讨论,自然界中的声现象非常多,声音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的应用,你能列举一些例子吗?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声与信息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事例说明了人们可以利用声来传递信息?对这些例子,可以分类吗?按怎样的依据来分好?1.从异常声音中获取信息轰隆隆的雷声——预示下雨听诊器听心跳声——诊断心脏的情况听敲铁轨的声音——判断螺栓松动汽车修理师听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判断故障小结: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2.次声波传递信息阅读课本并思考问题:次声波能不能传递信息呢?次声波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次声波预测地震、台风:地震爆发前,许多动物往往有异常反应,如老鼠逃出洞,牛马不入圈,鸡犬不宁等。
这主要是由地震爆发前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强烈的次声波引起的。
【课件展示】 介绍2005年海啸死亡人数和其强大的破坏力。
印度洋海啸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这次地震发生的范围主要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尔代夫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在印度夺去约10 000人性命,斯里兰卡40 000余人遇难,而印尼的死伤人数为23万人之多。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课题测量平均速度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体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重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难点时间的测量,表格设计与平均速度的计算.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器材一组.学生每组需要:带刻度尺的长木板、机械停表、小车、金属片、小木块各一个.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激流勇进(如图1-4-1)图1-4-1同学们,你知道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吗?要比较速度的变化,就要先会测量平均速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测量平均速度.从生活中的游乐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动一: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新知学点1: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自学辅导】教师让学生阅读P23内容,对照实验器材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问题1:本节课我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答:测量小车在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判断小车速度的变化情况.问题2: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答:实验的原理是v=st,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通过这一公式计算物体在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问题3:实验中是如何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图1-4-2中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多少(不估读)?图1-4-2答:利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80 cm-40 cm=40 cm.问题4:实验中金属片和木块的作用各是什么?答:金属片是为了确定小车通过的路程,同时也便于测量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木块的作用是使木板形成斜面.问题5:实验中斜面不能太陡,这是为什么?答: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小车运动时间太短,时间测量的相对误差就太大,所以实验中使斜面缓一点可以增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通过自学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提前提示路程测量应该注意的问题:两次读数都要看车头对应的刻度,以避免实验出错.活动一:探究新知的时间,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简单提示:假设时间的测量误差是1 s,如果运动时间是5 s,相对误差是20%,而如果运动时间是10 s,相对误差是10%)学点2: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进行实验】学生在熟悉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分工与合作,最后把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先测全程,再测上半段,最后计算.【成果展示】找几组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具体以学生记录和算出的结果为准.【典型数据示范】(计算速度时要确定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同一性)【议一议】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3的平均速度v3呢?答:小车通过下半段的路程s3=s1-s2=0.60 m-0.30m=0.30 m,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3=t1-t2=4 s-2.5 s=1.5 s,所以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33st=0.30m1.5s=0.2 m/s.【实验结论】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越来越快.【交流评估】问题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以选定的标准不同,物体运动静止的判断就不同为例,引入参照物,不但可以说明参照物的必要性,还为后面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做了铺垫.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提升的能力.活动一:探究新知答: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问题2: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答: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产生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产生误差.问题3:如果小车碰了金属片后才停止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还是偏小.答:停止计时迟了会导致时间的测量值偏大,这样根据v=st计算出的速度值就偏小.问题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某同学将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答: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时间t3;正确的方法: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段BC段的时间.学点3:扩展性实验【播放视频】播放人教社配套的《用传感器研究物体的运动》视频,如图1-4-3所示,通过固定在斜面一端的位置传感器B、装有回声挡板的小车A,和计算机连接后,计算机屏幕可以直观显示小车A在斜面上运动速度的变化.图1-4-3【尝试实验】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2.测量人行走的速度变化.【读一读】让学生阅读课本P24阅读“超声波测了解高科技测速度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了解测量速度的其他方法,开阔视野.距”,了解测距的原理.活动二:运用举例活动二:运用举例类型一:实验原理、器材等例 1.利用刻度尺测出物体所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则可利用公式svt=计算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解析】实验的原理是v=st,实验中用刻度尺测量出物体运动路程s,用停表测量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用v=st计算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例 2.用斜面和小车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小车自斜面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1-4-4所示.在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B).图1-4-4A.10 cm/s B.9 cm/s C.8 cm/s D.7 cm/s【解析】小车运动路程是(两次都取车头位置)40cm+5 cm=45 cm,所用的时间是14 h 35 min 05 s-14 h 35 min 0 s=5 s,所以小车通过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st=45 cm5 s=9 cm/s.故选B.类型二:测量实验例3.图1-4-5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平均速度”的情景:(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svt=.以例题巩固所学,加深理解.活动二:运用举例图1-4-5(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填“大”或“小”).(3)BC段的路程是4.80 cm.(4)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是0.02 m/s.(5)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熟练地使用电子计时器,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填“大”或“小”).【解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st.(2)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会导致小车下滑速度太快,所测时间很短,难以准确计时,所以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3)C、B两点车头的位置分别是1.20 cm和6.00 cm,所以BC段的路程是6.00 cm-1.20 cm=4.80 cm.(4)AB段的路程是10.00 cm-6.00 cm=4.00 cm,时间是 2 s,所以平均速度是v=st=4.00 cm2 s=2 cm/s=0.02 m/s.(因为时间测量误差较大,这里速度值不必写成 2.00 cm/s)(5)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的时间偏小,而路程的测量值准确,由v=st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检测反馈让学生完成《》“当堂小练”P5,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批改.课堂小结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实验中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利用停表测量时间.2.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速度和路程、时间的同一性.通过实验可知,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布置作业【正式作业】教材P25“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4题【家庭作业】《》P12-P13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目的: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实验步骤: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s1和s2,用停表分别测出相应的时间t1和t2,再用v=st分别求出小车通过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做变速直线运动.。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新版教案《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人教版)
第2节运动的描述★开篇简介: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新版教案《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人教版)探索运动与静止相对性,引导学生理解参照物概念,培养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学习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具准备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展示物体运动的图片,感受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平时认为不动的房屋、树木等随地球而转,同时绕太阳公转,整个太阳系、乃至整个银河系及宇宙,也都不停地运动。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机械运动教师引导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奔驰的骏马、行驶的火车、自转中的地球、还有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星、腾空而起的“神舟八号”飞船……这些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交流归纳上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探究点二参照物1.概念问题探究: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可为什么我们还常说××物体是静止的呢?如黑板是静止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等等。
讨论:我们常说物体静止也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如果都运动,我们也不容易为物体定位了,房屋、树木说它们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也常看它与其他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平时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以一个物体做标准而言的。
总结: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视频:观察哪辆列车在运动?它们是以什么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的?2.特点问题:(1)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况一定相同吗?分析:当观察一小汽车在公路上驶过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做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做参照物,它们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物理教案八年级上期)八年级物理教学一、学情分析1. 识与技能:(1).学生对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没有明确的认识,有待于使他们有初步的认识,有待于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学生对机械运动、声和光、物态变化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还不清楚。
(3).学生对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不是很清楚,对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含义没有认识。
(4).具有实验操作积极性,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的能力有待于培养,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的方法不够规范。
(5).对记录实验数据,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简单的实验报告的写法,以及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的能力有待于培养。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经历过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够在观察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3)学生对拟定探究计划、制定实验方案的能力还没有经历。
(4)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不好。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对自然界有好奇心,有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愿望。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活动。
(3)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布于众的愿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4)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识。
二、分层教育方案1. 优生优教方案:根据调查分析,本届学生中有一些上理科成绩较好,学习兴趣较高,动手动脑能力强。
所以我们对这些学生重点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成立课外科技活动小组一个,让他们发挥特长,发展智力,具体措如下:(1)分层教学,因才施教,发挥他们带头作用。
(2)组成课外科技小组,按计划活动。
(3)充分调动积极性,重点进行小探究小制作活动。
2. 学困生提高方案:根据了解,有一些学生各科学习成绩都不好,成了学习困难的学生,所以要起家一步认真分析出现的原因,针对原因制定帮扶方案,组成学习小组,采取优生带动学困生的方法共同进步。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透镜》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3.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5篇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5篇一份优秀的说课稿,体现的不仅仅是教师的能力,更体现出教师对工作的热爱认真程度,通过说课稿,教师可以更好地展开教学,合理科学的规划使教学作用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1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
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
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
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方法目标: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
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
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3.1温度》教案
温度一、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理解温度的观点。
2.认识生活环境中常有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丈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察看、表达温度计的结构、量程、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能力。
2.经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丈量液体的温度,培育实验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教课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念,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经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育学生爱惜公共财物的优秀品德和正确使用物理丈量工具的优秀习惯。
3.教课要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和实验能力。
4.教课难点温度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5.教课方法察看法、实验法、议论法。
6.教课器具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试管、投影仪、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教课过程二、教课内容引入1.请学生赏识自然美景。
发问:面对这样漂亮的景色,你想知道哪些相关知识?能否想认识冰、雪、雾、露、霜等等是怎么形成的?2.赏识四时美景。
发问:四时变换,最大的不一样是什么?三、讲解新课1.温度(1)学生实验 :三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此刻请同学将左手食指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逗留一段时间后,将两支食指同时放入温水,请谈谈两支手指有什么感觉。
(2)关于同一杯温水,两支手指的感觉不一样。
左手食指感觉温水比较凉,右手食指感觉温水比较热。
可见,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行靠的。
因此我们需要科学地丈量。
(3)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1)温度计的种类:正确地丈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温度计的种类好多,有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等。
(2)温度计的结构 :外壳、玻璃泡、毛细管、刻度等。
(3)温度计的原理 :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哪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
2.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2.认识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教学难点1.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测长度工具:刻度尺、皮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计时工具: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田径赛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如图甲所示;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如图乙所示。
请大家思考,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如何使用呢?问题导入用眼观察甲、乙、丙三幅图,在图甲中帽檐直径AB、帽子高CD哪个较长?在图乙中上下两根线段一样长吗?在图丙中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回答:(1)目测的结果是怎样的?(2)用尺子量一量再比较,看看有何发现?古诗导入多媒体播放配画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分析诗句中哪些词句分别对应于描述长度(距离)、时间。
推进新课下面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
(1)5.2 m=5.2 m×100 cm=520 cm×106μm=×106×10-6=6.5 m(3)36 μm=36 μm×1 000=36 000 nm解析: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篇1)【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最新整理初二物理教案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的利用》教案.docx
最新整理初二物理教案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的利用》教案2.3声的利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教学难点: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个性修改导入学生活动(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2)观看相关的录像;(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讲解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2、声与能量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超声振动除结石。
课堂小结: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练习用超声侧位议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s后受到回波。
如果海水中声音的平均传播速度为1500m/s,此处海水约有多深?拓展阅读书p40科学世界,让学生讨论关于天坛回音的道理课堂练习1.利用“B超”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人体内脏器的情况,这是因为( )A.“B超”声波的频率很高B.“B超”声波的能量很大C.“B超”声波进入人体,可在脏器上发生反射,反射波带有信息D.“B超”声波进入人体可穿透内部脏器治病第1题图2.在蝙蝠的某次捕食过程中,从其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昆虫反射回来的超声波用时0.2s,如图所示,则昆虫与蝙蝠之间的距离约为( ) 第2题图A.680mB.340mC.68mD.34m3.下面是小丽物理笔记中记录的内容,其中不属于通过声音获得信息的是( )A.养蜂人听蜜蜂的飞行声,就能知道它是否采了蜜B.人们买西瓜时,要拍两下,听声音来判断瓜的生熟C.小强往开水瓶里倒开水时,能听出水有没有灌满D.飞机从屋顶飞过,窗户玻璃在振动4.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种刷牙方式既干净又舒服.下列声音的利用与电动牙刷的声音利用方式不同的是( )A.登雪山时不许高声讲话B.超声波清洗钟表C.彩超观察胎儿的生长情况D.超声波为结石患者击碎结石5.“惊弓之鸟”中,大雁根据声音的________判断出弓弦声,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6.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一种叫“声波炮”的新型武器,它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高强度声波,比喷气式飞机引擎声还刺耳.“声波炮”能震慑海盗,是因为声波能够传递________.板书设计:2.3声的利用一、声与信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火山爆发会产生次声波、蝙蝠用超声波发现昆虫、汽车用倒车雷达来定位二、声与能量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机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6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初二物理第一学期主要任务有五单元的内容,分别介绍声音、光、物态变化、电路四个方面的内容。
教材改革以后,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物理与社会怎息息相关,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
除了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
本学期初二物理的教学力争平均分、优良率、及格率和各项排名都有所提高。
二、教材分析新教材主要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尤其要求学生将知识与社会相联系,因为新教材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科学、技术、社会”,目的就是要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理解物理并应用物理。
而新教材不设习题,也说明了新教材对培养学生的新的要求。
学生只需理解了所学的物理知识,然后与身边的现象相联系,学会理解和分析身边一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过程中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班级情况分析初二(____)班的学生上课纪律良好,但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够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活跃,回答问题不够积极。
初二(____)班的学生上课纪律好,且学生比较活跃,对新教材比较能适应,但也欠缺学习的主动性。
总的来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主动性都有待加强,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
四、具体措施(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认真备课,上好第一堂课,认真批改作业,鼓励学生提问,耐心给学生讲解。
认真做好备课、上课、课后总结的工作。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物理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多向他们提出问题,尝试找到更好更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
3、加强阅读,多些了解新闻、新科技,在教学过程当中与学生分享,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积极开展物理实验,也多些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令学生勇于讨论,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
(二)、基础知识教学1、新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点不多,所以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讲解更着重于将知识用于现象的分析和理解当中。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最新8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最新8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常见的力现象中,知道哪些力是弹力;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实际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
(2)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
2.难点(1)微小形变。
(2)弹簧测力计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个、几条橡皮筋、一块硬纸板、一个瓶盖、一个回形针、绵线。
演示实验:大号墨水瓶、红玻璃管、红墨水、弹簧拉力器。
教学过程一、新课内容1.弹力。
演示实验:当用手拉(或压)弹簧时,弹簧受力发生形变,这时,弹簧对手也产生一个拉(或推)的力。
举例: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变弯,发生形变。
同时,变弯的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动员。
师: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力的作用。
这种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在哪种情况下产生弹力?生甲:撑杆跳高运动员在撑杆跳时,将杆压弯,杆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乙:我将手中的尺子压弯时,尺子对手有力的作用,这个力也是弹力。
生丙:射箭运动员射箭时,将弓拉弯,被拉弯的弓对手也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丁:我将手中的橡皮筋拉长,橡皮筋也会产生弹力。
生戊:打篮球时,球与地面挤压(或碰撞),也会产生弹力。
师:以上同学都说得很好,生活中产生弹力的例子还很多,例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其实质都是弹力。
举例:把手指压在桌面上,手指发生形变,对桌面有一个力(弹力)的作用,同样,桌面发生形变,对手也有力(弹力)的作用,手对桌面的弹力就是压力,而桌面对手的弹力就是支持力。
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有疑问吗?生:桌面发生形变我们都看不出来。
师: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关于物体微形变的演示实验:演示玻璃瓶的形变。
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人教版
温度【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掌握温度计的使⽤⽅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乐于探索⾃然现象和⽇常⽣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温度的概念和温度计的使⽤。
难点:液体温度计的设计。
【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教师⽤具:⾃制温度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烧杯、⽔学⽣⽤具:青霉素瓶、饮料吸管、耗尽油墨的圆珠笔芯和中性笔芯、红墨⽔、篮墨⽔、实验⽤温度计、三个烧杯、冷⽔、温⽔和热⽔、体温计【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活动【创设情景、导⼊新课】多媒体展⽰图⽚(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出要研究的问题,培养学⽣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学⽣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然界中这些绚丽多彩的⾃然现象,真可谓是千姿百态。
图⽚中的雪、⾬⽔分别属于什么状态?还有什么状态?这⼏种状态之间能相互转化吗?(引出我们第三章要学习的内容《物态变化》)看图感受⼤⾃然的美丽,陶冶情操。
思考、回答提出还想了解哪些信息?如:它是怎么形成的?【知识点⼀】温度1、温度的引⼊2、温度的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同学们在家⾥看天⽓预报时,⼤家可以发现天⽓预报中除了预报天⽓状况是晴朗或是多云或是⾬,还会预报什么啊?(通过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21~7℃是表⽰天⽓的哪种特征?)(根据学⽣回答,引出本课课题“温度”。
)提问:你知道物体的冷热与温度的关系吗?请学⽣根据温度与物体冷热的关系,解释温度,归纳总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设计意图:由学⽣熟悉的⽣活现象⼊⼿,逐步引导,让学⽣很容易的总结出温度的概念)回忆在家中看天⽓预报时的情景,积极思考⽼师的问题,并回答。
(温度,即如今天最低温度是7摄⽒度,温度是21摄⽒度)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期)八年级物理教学一、学情分析1. 识与技能:(1).学生对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没有明确的认识,有待于使他们有初步的认识,有待于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学生对机械运动、声和光、物态变化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还不清楚。
(3 ).学生对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不是很清楚,对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含义没有认识。
(4).具有实验操作积极性,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的能力有待于培养,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的方法不够规范。
(5).对记录实验数据,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简单的实验报告的写法,以及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的能力有待于培养。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经历过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够在观察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3)学生对拟定探究计划、制定实验方案的能力还没有经历。
(4)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不好。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对自然界有好奇心,有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愿望。
(2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活动。
(3 )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布于众的愿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4)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识。
二、分层教育方案1. 优生优教方案:根据调查分析,本届学生中有一些上理科成绩较好,学习兴趣较高,动手动脑能力强。
所以我们对这些学生重点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成立课外科技活动小组一个,让他们发挥特长,发展智力,具体措如下:(1 )分层教学,因才施教,发挥他们带头作用。
(2)组成课外科技小组,按计划活动。
(3)充分调动积极性,重点进行小探究小制作活动。
2. 学困生提高方案:根据了解,有一些学生各科学习成绩都不好,成了学习困难的学生,所以要起家一步认真分析出现的原因,针对原因制定帮扶方案,组成学习小组,采取优生带动学困生的方法共同进步。
具体措施如下:(1)课堂上要把他们做为重点对象照顾。
(2 )“一帮一”活动。
(3)及时总结,改进方案,不断提高。
3. 待努力生转化方案:根据分层教学方案,做好待努力生的思想工作,耐心细帮助他们,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
他们的优点,以优点促进步,使他们得到成功的喜悦,不进步。
具体措施:(1)对他们分别谈话,做好思想工作,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要不断发现他们进步的地方,及表扬。
(3)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调节作用。
三、教学计划1. 现状分析:由于八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对许多物理现象理解区分不清,要有耐心的指导解释。
教材分析、知识结构: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二章 声现象;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四象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3.教学目标: ( 1)认真研究新教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恰当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把“从 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法中。
( 2 )认真分析学生状况,确定出优生与待努力生的层次,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 3 )充分发挥课堂效率,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 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生自主探究的训练。
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思,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
( 6)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四、课时安排周 章节 内容 第1 周序言科学之旅 第 2-3 周 第 1章 机械运动 7 课时2.章 光现4)重点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进行学 5)及时进行单元检测,认真总结,认真反课时安排1 课时第185 周]声现象6课时第6-7周物态变化6课时第1-3章复习3课时半期检测光第10-12周第4章现象8课时第13-14周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8课时第15-16周第6章质量与密度5课时第17周第1-6章期末复习期末统考序言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备课教师:上课教师:板书:科学之旅(序)1、物理是研究光、电、热、力等现象的科学。
2、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3、怎样学好物理?(1 )善于观察,乐于动手(2 )勤于思考,重在理解(3 )联系实际,联系社会注:注重观察与实验,勤于思考,注意理解单元整体说明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结构: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二节运动的描述第三节运动的快慢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会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会选择参照物,理解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知道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知道速度的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会求平均速度。
3、知道长度单位并会换算,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知道时间单位,并会换算, 会用停表测量时间,知道误差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减小误差的办法。
知道误差不是错误。
重点:运动和静止的判断、参照物的选取,速度概念、公式的理解和运用,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难点:参照物,速度计算,长度测量,误差减小方法。
课时安排:本章共4节,安排7课时。
第一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 1课时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 1课时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 1课时第四节测平均速度 ---------------- 1课时复习 -------------------- 1课时单元测试及讲评 ---------------- 2课时第一单元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备课教师:上课教师:课题: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学生分组实验。
测量物理课本宽度、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测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上进行测量,圆心的位置难以判断, 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设计意图】:知道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可以用间接地方法测量二、时间的测量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例举测量时间的工具。
1、单位:秒(s)小时(h)分(min)2、测量工具:停表(秒表)、机械表、电子表、石英钟,古代:日晷、沙漏3、介绍停表的使用方法;关键是停表的分度值。
4、体会生活现象所用的时间:(1)人心跳一次的时间大约是0.8s ;(2)人眨一次眼经历的时间大约是0.4s;(3)人打一次哈欠经历的时间约是6s【设计意图】:体会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多注意观察生活现象增长见闻,丰富知识。
三、误差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误差与错误的区别:看书第4页最后一个自然段,归纳误差的相关知识学生理解记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自学能力2、由于测量工具不可能制作得绝对准确,测量环境和测量者的不同等因素对结果都有影响,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是不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设计意图】:个别小结,其他补充。
反馈本节的收获,巩固知识。
三、当堂训练,1、动手动脑学物理2、补充作业约13分钟细铜丝的直径会使测量不准确。
(5)、四位同学分别用分度值是列测量结果中,记录正确的是(C、25.81mD、25.816cmB、83 pm= nm= m C(6)、单位换算:A、0.28km = m= c720s= min= h D、36min= h= s(7)、下列物品的长度,最接近15cm的是()A、橡皮的宽度B、课桌的高长度L :则軍〒具:劇度尺单 f[立;lh — GOmiti — 3600s12曲i产生馬固与卡昔F 吴的反另? 测軍工貝第一单元 第课时课型:新授课 备课教师: 上课教师:板书:J 单位{【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大量的运动实例,再加上讨论交流,能够深刻理解物理学中机械运动的概念,有助于目标1的达成,也有利于难点的突破。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情预设】:冋一个物体,选择不冋的物体作为参照物,选课本位置无变化笔是静止的,选桌面位置变化了,笔是运动的。
教师演示实验:把笔放在课本上,,用手缓慢地推动课本,使课本载着笔沿桌面向前移,学生思考问题:(1)笔对于课本的位置有无变化?(2)笔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教师总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化了,说明物体在运动;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变化,说明物体是静止的。
板书: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冋的物体作参照物时,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的情况不同.同学们坐在教室里上课,以教室为参照物,你们是()的,以太阳为参照物,你们是()的;以窗外飞过的小鸟为参照物,你们是()的;经验总结: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看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如果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请同学们列举一些以运动物体作为参照物的机械运动实例。
【学情预设】:归纳:运动和静止的判定方法:(1)、判断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选择一个参照物,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就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
(2)、运动快慢和方向相冋的不冋物体,互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3)、运动快慢不冋,运动方向相冋或相反的不冋物体,互为参照物是运动的。
(4)、运动快慢不冋,运动方向相冋的物体互为参照物,快的物体运动方向与地理方向相冋,慢的物体运动方向与地理方向相反。
教师总结:准确判断运动和静止的方法第步:假定参照物是静止的;第步:以参照物为原点建立坐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第三步:看物体到原点的位置变化量向什么方位,该物体就向什么方位运动;如果没有变化量,说明该物体静止。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旨在深化学生认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步突破难点(1)、下列有关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说法中,正确的()A 、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不能用来测量B、被测物体的长度不能超过刻度尺的量程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相平D、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选用恰当的单位分别填入横线上:A 某人身高18.2 B 物理课本宽18.23 C 写字台高63.6 D 玻璃的厚度约为5X 101 2 3E 某原子的直径约为3X 10-10(3)、关于测量误差和测量中出现的错误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B、错误和误差都是不可避免的C、误差是不可以避免,错误是可以避免的D、误差就是测量中的错误(4)、体育课上测量学生跳远成绩时,体育王老师选择下列哪种尺子比较合适()A、分度值为1mm的米尺B、分度值为1cm量程为1.5m的软尺C、分度值为1cm量程为10m的卷尺D、分度值为1dm, 量程为20m 的卷尺1mm 的刻度尺,先后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A、25.82cm B 、25.82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