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实验报告小麦生长分析

合集下载

田间种小麦实验报告(3篇)

田间种小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田间种植小麦,验证小麦的种植技术,观察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分析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为小麦的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小麦品种:选用济麦20、淄麦12、烟农19等优良品种。

2. 土壤:实验地土壤为沙壤土,有机质含量较高。

3. 肥料: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等。

4. 工具:锄头、播种机、喷雾器、测产工具等。

三、实验方法1. 土壤准备:在种植前,对实验地进行深耕、耙地,确保土壤疏松、肥沃。

2. 种子处理:选用优良品种的小麦种子,进行筛选、消毒、催芽等处理。

3. 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

采用条播方式,行距20厘米,株距10厘米,播种深度2-3厘米。

4. 肥料施用: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实验设计,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

有机肥亩施3000-4000公斤,氮肥亩施80-90公斤,磷肥亩施50公斤,钾肥亩施17公斤。

5. 田间管理:定期进行田间巡查,观察小麦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除草、灌溉等管理工作。

6. 采收与测产:在小麦成熟期,进行采收,并采用测产工具进行产量测定。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小麦生长发育情况实验期间,小麦表现出良好的生长发育态势。

播种后30天,小麦开始发芽;60天左右,小麦进入分蘖期;90天左右,小麦进入拔节期;120天左右,小麦进入抽穗期;150天左右,小麦进入成熟期。

2. 小麦产量经过测产,本实验小麦产量为每亩750公斤,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10%。

其中,济麦20品种产量最高,为每亩780公斤;淄麦12品种产量为每亩740公斤;烟农19品种产量为每亩720公斤。

3. 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1)品种:选用优良品种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

本实验中,济麦20、淄麦12、烟农19等品种表现出较高的产量。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

本实验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有利于小麦生长。

(3)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小麦产量。

种植小麦的实验报告

种植小麦的实验报告

种植小麦的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小麦的生长过程以及和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了解小麦的生长特点和对光照、温度及土壤条件的适应性。

2. 实验器材- 小麦种子- 盆栽- 黄土- 灯具- 温度计- 污染源(可选)3. 实验步骤3.1 实验准备选择健康的小麦种子,并放入温水中浸泡24小时,以利于种子发芽。

同时,准备好盆栽和黄土。

如果有需要,可以准备一些用于模拟污染的源。

3.2 播种将浸泡过的小麦种子均匀撒在盆栽中的黄土上,覆盖一层薄薄的土壤。

根据需要,可以在不同的盆栽中施加不同的处理(例如不同光照条件、不同温度或不同土壤类型)。

3.3 照料将盆栽放置在有适当光照的地方,避免过度曝光或过度阴暗。

同时,根据实验设计,定期测量并记录温度。

3.4 监测生长每天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可以测量植株的高度、茎叶的数量以及其他生长指标。

如果进行了不同处理的比较,请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

3.5 结束实验观察实验的一段时间后,根据实验设计的需要,可以停止实验并收集数据。

同时,对盆栽中的小麦进行处理(例如收获或处理污染源)。

4. 实验结果4.1 生长情况根据观察和记录的数据,整理并分析小麦的生长情况。

可以发现小麦的高度、茎叶数量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并逐渐稳定下来。

在不同处理下的小麦生长情况可能存在差异。

4.2 外界环境因素对生长的影响根据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观察数据,分析外界环境因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例如,观察到光照强度较低时,小麦生长速度较慢;在高温条件下,小麦受到热应激可能导致生长受限。

4.3 污染源对生长的影响如果实验中添加了污染源,可以将添加污染源的盆栽与对照盆栽进行比较。

观察是否出现了植株生长异常或叶片变黄等现象,以评估污染源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5.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小麦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幼苗生长、茎叶增长等阶段;- 外界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和土壤条件会对小麦的生长产生影响;- 添加污染源可能导致小麦生长异常或受到损害。

田间实验报告小麦水稻(3篇)

田间实验报告小麦水稻(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为了探讨小麦和水稻在不同种植条件下的生长状况,提高粮食产量,本实验选取了不同品种的小麦和水稻,在相同田间条件下进行种植,观察其生长过程、产量和品质,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小麦品种:济麦20、淄麦12、烟农19、济麦19、莱州95021、山农664、泰山21号、邯6172、汶农5号、临麦2号、山农优麦3号、山农优麦2号、烟农19号、烟农18号、鲁麦21号、鲁麦15、鲁麦20、金铎1号。

2. 水稻品种:南优2号、中优2号、特优2号、特优3号、特优4号、特优5号。

3. 实验地点:XX县XX镇XX村。

4. 实验时间:2023年3月至2023年11月。

三、实验方法1. 小麦种植(1)品种选择:根据实验目的,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小麦品种。

(2)播种:3月20日,采用机械播种,播种量为每亩1.5公斤。

(3)田间管理:适时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

(4)收割:6月20日,采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

2. 水稻种植(1)品种选择:根据实验目的,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

(2)播种:4月10日,采用机械播种,播种量为每亩2公斤。

(3)田间管理:适时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

(4)收割:10月10日,采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小麦产量根据实验数据,小麦平均亩产为450公斤,其中济麦20、淄麦12、烟农19等品种产量较高,分别为470公斤、460公斤、480公斤。

2. 水稻产量根据实验数据,水稻平均亩产为650公斤,其中南优2号、中优2号、特优2号等品种产量较高,分别为680公斤、660公斤、670公斤。

3. 小麦品质实验结果表明,济麦20、淄麦12、烟农19等品种的品质较好,蛋白质含量较高,适合加工面条、馒头等食品。

4. 水稻品质实验结果表明,南优2号、中优2号、特优2号等品种的品质较好,直链淀粉含量较高,适合加工米饭、糕点等食品。

五、结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田间条件下,小麦和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存在一定差异。

作物育种学——小麦杂综合实验报告

作物育种学——小麦杂综合实验报告

《作物育种学》实验报告班级: 农学11-1姓名: 颜寿学号: 20116102小麦综合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及意义1.1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通常自然异交率极低,为了提高育种效率,促进品种间的基因重组,进行小麦的人工有性杂交是小麦育种中最常用的方法。

1.2了解小麦的花器构造和开花习性,学习并掌握小麦杂交技术。

1.3 了解并掌握小麦产量测定方法。

2. 实验用品青圃园试验地种植的小麦品种,镊子、剪刀、透明塑料袋、回形针、纸牌、铅笔等。

3.实验步骤3.1.选穗整穗选穗是指选择母本的麦穗而言。

在母本去雄前,应选择适合的麦穗。

入选的麦穗应该是发育良好,健壮和具有本品种典型特征的主茎穗或大分蘖穗。

选穗时间一般在麦穗抽出以后、穗下的茎露出叶鞘大约1.5厘米时进行。

麦穗初步选中以后,用镊子打开麦穗中部的小花,观察它的花药,如果花药正在由绿变黄,就是理想的杂交穗。

因为这样的麦穗当天去雄后,第二天就能授粉杂交。

根据确定的杂交组合,在母本群体内选择典型、健壮植株的主茎穗(刚抽出叶鞘、花药呈绿色),先用镊子去掉穗基部和顶部发育不良的小花每穗留中部10个发育较一致的小穗,再将小穗的上部小花去掉,只留基部外侧两朵发育好的小花,经过上述整穗过程,杂交穗上只留下了十余朵发育良好、生长健壮的小花。

3.2去雄套袋3.2.1去雄用左手大拇指和中指夹住麦穗,用食指轻压外颖的顶部使内外颖分开,右手用镊子插入内外颖的合缝里,轻轻镊出三枚雄蕊(注意:不要夹破花药和碰伤柱头)要求:去雄工作应从穗的一侧由下而上顺序进行,去完一侧再进行另一侧,不能遗漏。

去雄时如发生花药破裂(或花药呈黄色)这朵花应剪去,应用酒精擦净镊子,以免发生串粉现象。

3.2.2套袋去雄完毕,即刻套袋隔离。

要求:套上的纸袋要折叠住,用回形针或大头针别住;在去雄穗旗叶下面的茎杆上挂上纸牌;纸牌上注明母本品种的名称或者行号、去雄日期、操作者姓名。

3.2.3授粉杂交在去雄后1-3天内进行授粉,结实率较高。

实验田小麦育种实验报告(3篇)

实验田小麦育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在实验田开展了小麦育种实验,旨在筛选出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二、实验目的1. 筛选出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良小麦品种。

2. 探讨小麦育种技术,为我国小麦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用小麦品种为我国常见的冬小麦品种,包括济麦20、淄麦12、烟农19、济麦19、莱州95021、山农664、泰山21号、邯6172、汶农5号、临麦2号、山农优麦3号、山农优麦2号、烟农19号、烟农18号、鲁麦21号等。

2. 实验方法(1)品种筛选:在实验田内,将不同品种的小麦进行种植,观察其生长状况、产量、品质、抗病性、抗逆性等指标,筛选出优良品种。

(2)杂交育种:选择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进行杂交,以期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

(3)单倍体育种:采用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的方法,快速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小麦新品种。

(4)田间试验:对育种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进一步验证其产量、品质、抗病性、抗逆性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品种筛选在实验田内,经过观察和比较,筛选出以下优良品种:(1)济麦20: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2)淄麦12: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3)烟农19: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4)济麦19: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2. 杂交育种通过对济麦20、淄麦12、烟农19、济麦19等品种进行杂交,获得了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

经过田间试验,筛选出以下优良杂交组合:(1)济麦20×淄麦12: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2)济麦20×烟农19: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3)济麦19×淄麦12: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3. 单倍体育种采用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的方法,获得了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小麦新品种。

小麦栽培学实验报告(3篇)

小麦栽培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小麦栽培实践,了解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小麦栽培技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通过对不同栽培管理措施的比较,探讨适宜本地区小麦生长的最佳栽培技术。

二、实验材料1. 小麦品种:冬小麦“郑麦9023”。

2. 土壤:沙壤土,pH值6.5-7.0。

3. 农药:多菌灵、灭幼脲等。

4. 肥料:复合肥、尿素、磷酸二铵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地选择与准备: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深耕20-25厘米,施足底肥,底肥以复合肥为主,亩施用量为50公斤。

2. 播种:采用条播方式,播种时间为10月20日,播量每亩1.5公斤,行距20厘米,株距10厘米。

3. 田间管理:- 施肥:小麦返青期亩施尿素10公斤,拔节期亩施尿素15公斤,孕穗期亩施磷酸二铵10公斤。

- 灌溉:小麦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各灌溉一次,保持土壤湿润。

- 病虫害防治:返青期防治纹枯病、白粉病,拔节期防治蚜虫、吸浆虫,孕穗期防治赤霉病。

4. 收割:小麦成熟后,选择晴朗天气进行收割,确保籽粒饱满。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量分析:经测定,本实验小麦产量为每亩750公斤,较对照田块增产20%。

2. 品质分析:本实验小麦籽粒饱满,色泽好,品质优良。

3. 栽培技术分析:- 播种期:选择适宜的播种期,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产量。

- 施肥:合理施肥,保证小麦营养需求,提高产量和品质。

- 灌溉: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

- 病虫害防治:及时防治病虫害,降低损失,提高产量。

五、实验结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适宜的栽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2. 在本地区,冬小麦“郑麦9023”具有较高的产量和品质,适宜推广种植。

3. 在小麦栽培过程中,应注重播种期、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管理,以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六、实验建议1. 进一步优化施肥方案,提高肥料利用率。

2. 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

关于小麦的实践报告

关于小麦的实践报告

关于小麦的实践报告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于全球各地。

在本次实践中,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室研究,深入了解了小麦的生长特点、疾病防治以及产量提高等方面的知识。

生长特点
小麦的生长周期一般为150-180天,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养分。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小麦的生长速度与光照和温度密切相关。

在天气晴朗、气温适宜的情况下,小麦生长迅速,同时也需要适当的灌溉和施肥来保证产量。

疾病防治
小麦是容易感染病毒和真菌的作物,常见的疾病有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

在实验室研究中,我们尝试了不同的防治方法,包括化学药剂、生物制剂和物理治疗等。

经过对比实验,我们发现生物制剂和物理治疗对小麦的病害防治效果更好,同时对环境和人体的安全性更高。

产量提高
小麦产量的提高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了不同的措施来提高小麦的产量,包括调整种植密度、施肥、喷洒
生长调节剂等。

经过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发现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和施用适量的肥料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而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的产量影响不大。

总结
通过本次实践,我们深入了解了小麦的生长特点、疾病防治和产量提高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小麦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麦的实验报告

小麦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小麦种子萌发过程;2. 了解小麦种子萌发的条件;3. 探讨不同环境因素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1. 小麦种子(饱满、无病虫害)2. 容器(塑料杯、玻璃杯等)3. 水源(自来水、蒸馏水等)4. 温度计5. 纱布或滤纸6. 湿度计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小麦种子分为5组,分别编号为A、B、C、D、E。

2. 实验条件设置:(1)A组:正常条件,温度25℃,湿度60%,光照8小时。

(2)B组:低温条件,温度10℃,湿度60%,光照8小时。

(3)C组:高温条件,温度35℃,湿度60%,光照8小时。

(4)D组:干旱条件,湿度20%,光照8小时。

(5)E组:湿润条件,湿度100%,光照8小时。

3. 实验步骤:(1)将小麦种子用清水浸泡24小时,使种子吸水膨胀。

(2)将浸泡好的种子均匀地放入各个容器中,每组放入20粒种子。

(3)在容器中铺上一层纱布或滤纸,用于保持湿度。

(4)将容器放置在适宜的位置,每组容器放置一个。

(5)每天观察记录各组的种子萌发情况,包括种子发芽时间、发芽率、幼苗生长状况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A组:24小时后,部分种子发芽,发芽率为20%。

(2)B组:48小时后,部分种子发芽,发芽率为15%。

(3)C组:36小时后,部分种子发芽,发芽率为25%。

(4)D组:72小时后,部分种子发芽,发芽率为10%。

(5)E组:36小时后,部分种子发芽,发芽率为30%。

2. 实验分析(1)小麦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

在正常条件下,小麦种子发芽率较高。

(2)低温、高温、干旱、湿润等环境因素对小麦种子萌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低温、干旱、湿润条件下,小麦种子发芽率较低。

(3)小麦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芽时间较短,生长状况良好。

五、结论1. 小麦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

2. 低温、高温、干旱、湿润等环境因素对小麦种子萌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小麦培育实验报告总结(3篇)

小麦培育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究小麦品种改良与培育的新方法,我们开展了小麦培育实验,旨在通过科学实验,分析不同育种技术和栽培措施对小麦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选用优良小麦品种:济麦20、淄麦12、烟农19等。

- 培育材料:有机肥、化肥、无土培养液等。

2. 实验方法:- 区域化种植:根据小麦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种植区域,实行区域化种植。

- 肥料投入:增加肥料投入,配方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

- 光照条件:设置不同光照条件,观察小麦生长情况和产量。

- 无土栽培:采用无土栽培技术,观察小麦生长状况。

- 品种改良:通过杂交、诱变等方法,培育小麦新品种。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区域化种植:实验结果表明,实行区域化种植有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不同品种的小麦在适宜的种植区域表现出较高的产量和优良的品质。

2. 肥料投入:增加肥料投入,配方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有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实验结果显示,高产田亩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中低产田2500—3000公斤,氮磷钾配比为1:0.6:0.5—0.7。

3. 光照条件:不同光照条件对小麦生长和产量有显著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光照条件下,小麦产量和品质较高。

4. 无土栽培:无土栽培技术有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实验结果显示,无土栽培条件下,小麦生长状况良好,产量较高。

5. 品种改良:通过杂交、诱变等方法,成功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实验结果表明,新品种在产量、品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四、结论与展望1. 结论:- 实行区域化种植、增加肥料投入、优化光照条件、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和品种改良等方法,可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 培育出的新品种在产量、品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小麦生产提供了新的选择。

种麦子的实验报告

种麦子的实验报告

种麦子的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种植条件对麦子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探究最佳种植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2. 实验步骤2.1 实验材料准备选取相同品种的麦子种子作为实验材料,并进行清洗和处理,确保种子的纯净度和活力。

2.2 种植条件设置1. 土壤选择:选取具备良好透气性和肥力的土壤作为种植基质。

2. 水分供应:分为三组实验,分别为充足水分组、中等水分组和缺水组。

3. 阳光照射:控制麦田的光照时间和强度,确保每组实验的光照条件相同。

2.3 实验过程1. 各组实验条件下,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种子,均匀撒播在预先设计好的试验田上。

2. 定期浇水,并记录每组实验中的降雨量,保持水分供应的差异。

3. 使用相同的农药和肥料控制各组实验的病虫害和养分供应,以确保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的最小化。

4. 定期监测和记录各组实验中麦子的生长情况,包括植株高度、茎叶数、颜色等指标。

2.4 实验结果统计与分析在收获季节,将各组实验区域的麦子收割,并记录每组的产量和质量等数据。

然后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各组实验的差异,并得出结论。

3.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得到如下结果:3.1 不同水分组的比较充足水分组的麦子生长最好,颜色翠绿、茎叶较多且高度较高,产量也明显高于中等水分组和缺水组。

中等水分组的麦子也具备较好的生长状况,但相较于充足水分组略有差距,在不同指标上有一定的差异。

缺水组的麦子生长迟缓,颜色偏黄,茎叶数较少,产量显著降低。

3.2 光照对麦子生长的影响各组实验之间的光照条件基本相同,因此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差异影响较小。

4. 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与建议:1. 麦子对水分的需求较高,充足的水分供应是保证麦子正常生长和高产的关键因素。

2. 在水分供应充足的情况下,麦子的生长状况和产量较好。

3. 对于不同的气候和地区,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调整给水量,保证麦子生长所需的水分。

4. 麦子生长受光照条件的影响较小,但适当的阳光照射仍然对麦子的生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物栽培学实验报告小麦生长分析

作物栽培学实验报告小麦生长分析

不同播期小麦幼苗的生长分析摘要:生长分析是指通过定量测定来分析生长过程。

作物的干物质生产和积累是通过作物的生长过程实现的。

生长既能描述植物大小的不可逆性,还能描述数量的变化,如用重量表示,干物重即是干物质生产量的指标,作物生长过程中,植株个体和群体生物产量的增长与增长速度、光合器官生产的干物质能力等有关。

对作物进行生长分析时,主要通过相对生长率(RGR )、净同化率(NAR )、叶面积比率(LAR )、比叶面积(SLA )等数据的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结论。

关键词:生长分析、干物质、光合器官、生长率、净同化率、叶面积比率、比叶面积、作物生长率、叶干重比一、目的意义运用生物观察法和作物生长分析法分析植株的物质积累、转运、分配情况及其与叶片、株高、叶面积等植物学形态特征的关系。

通过本实验,要求既要掌握作物生长分析方法,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规律,培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2·1 光合器官性状2·1·1叶面积指数(LAI )2·1·2叶面积比率(Leaf Area Rate ,LAR):表示作物单位干重的叶面积,即叶面积对植株干重之比。

121212121111nL nL L L w w nw nw W L LAR --∙--==单位为米2/克。

2·1·3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 ,SLA): 表示单位叶重的叶面积,可反映出叶片的厚度(L W 为叶片干重)2·2干物质生长指标2·2·1干物质积累动态 2·2·2干物质分配特征2·2·3相对生长率(Relative Growth Rate .RGR): 表示单位重量干物质在单位时间内的干物质增长量。

作物干物质的增长是在原有物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原来株体越大,其生产的效能就越高,形成的干物质就越多。

小麦苗情实验报告(3篇)

小麦苗情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一直是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要方向。

为了解不同品种小麦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苗情变化,本实验选取了多个小麦品种,在不同土壤、水分、肥料等条件下进行种植,以期为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小麦品种:济麦20、淄麦12、烟农19、济麦19、莱州95021、山农664、泰山21号、邯6172、汶农5号、临麦2号、山农优麦3号、山农优麦2号、烟农19号、烟农18号、鲁麦21号等。

- 土壤:砂壤土、壤土、黏土。

- 水分:充足、适量、干旱。

- 肥料: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

2. 实验方法:- 播种:按照不同品种、土壤、水分、肥料等条件进行播种,确保每个处理组均有足够数量的重复。

- 田间管理:定期浇水、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等,确保小麦正常生长。

- 苗情调查:定期调查小麦的株高、叶片数、分蘖数、根系生长等指标,记录数据。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小麦品种对苗情的影响:- 不同小麦品种在相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苗情。

例如,济麦20、淄麦12、烟农19等品种在充足水分、适量肥料的条件下,苗情较好,株高、叶片数、分蘖数等指标均较高。

- 在干旱条件下,山农优麦2号、烟农19号、烟农18号等品种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苗情相对较好。

2. 土壤对苗情的影响:- 砂壤土条件下,小麦苗情较好,根系生长旺盛,有利于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 黏土条件下,小麦苗情较差,根系生长受限,不利于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3. 水分对苗情的影响:- 充足水分条件下,小麦苗情较好,叶片数、分蘖数等指标较高。

- 干旱条件下,小麦苗情较差,叶片发黄、生长缓慢。

4. 肥料对苗情的影响:- 有机肥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小麦生长,苗情较好。

- 氮肥能促进小麦叶片生长,提高分蘖数,苗情较好。

- 磷肥能促进小麦根系生长,提高抗病能力,苗情较好。

- 钾肥能提高小麦的抗旱、抗病能力,苗情较好。

小麦的种植实验报告(3篇)

小麦的种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小麦从播种到成熟的全过程,了解小麦的生长规律、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评估不同种植条件下小麦的生长状况和产量。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小麦种子:选用优良品种,如济麦20、淄麦12、烟农19等。

- 土壤:选取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 肥料:有机肥、碳铵、过磷配钙、氯化钾等。

- 浇水设备:喷灌、浇灌等。

2. 实验方法:- 种植时间:选择适宜的种植时间,华北地区一般是在冬季的十一月份左右播种,东北地区是在春季的三四月份播种。

- 选种整地: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及土壤情况的种子进行种植。

整地时至少要深翻土层三十厘米左右,并将土块整细,将田间填平,然后撒上农家肥,再翻耕一次土地。

- 合理播种:在整好的地中按照每行间隔三十厘米的距离起一条小沟,将种子均匀的撒在沟中,用土掩种即可。

- 田间管理:- 施肥:一般要求高产田亩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中低产田2500—3000公斤。

高产田要控氮、稳磷、增钾、补中微,氮磷钾配比为1:0.6:0.5—0.7,并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补充硫、硅、钙、锌、硼、锰等中微量元素。

- 浇水:根据土壤湿度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 病虫害防治:定期观察麦田,及时防治病虫害,如小麦纹枯病、白粉病、蚜虫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长状况:- 实验结果表明,小麦在不同种植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状况。

在适宜的土壤、肥料、水分和光照条件下,小麦生长旺盛,植株健壮,叶片翠绿。

- 在土壤肥沃、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小麦的分蘖数、茎数、穗数等均较高,产量也相应提高。

2. 产量:-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高产田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

- 中低产田亩产在300-500公斤之间。

- 适当增加肥料投入、合理施肥、科学管理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

3. 影响因素:-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

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小麦生长,提高产量。

作物栽培实习报告四小麦参考模板

作物栽培实习报告四小麦参考模板

班级_____农学101________ 姓名___ _______实验课程_____实验四小麦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是《作物栽培学》课程,让学生了解播种小麦的前期准备并掌握播种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能使学生亲手操作,切身实际的感受和掌握播种的过程及播种时和播种后要注意的事项。

二、实习时间实习时间:2012年11月23号~10月24号三、实习地点实习地点:浙江农林大学农学实验基地—官塘四、实习内容小麦有条播、撒播、点播等播种方式。

播种方式不同,定点取样方法也不一样。

一般条播麦观察点每点长2m(不取边行),大田生产布点约10个,小区试验布点2-3个;撒播麦每个观察点1平方尺,大田布点5-10个,小区2个,点播麦大田定100-200穴,小区10-20穴。

播种时按面积和实际播种量计算单位长度(或单位面积)内应播种子数量,再数计一定种子数量分别播到样段之内,以后在样段内观察群体动态变化。

在官塘播种小麦,小麦品种为扬麦18。

选好一块地后,听老师讲解种植方法后,应师傅先在土地上撒上有机复合肥,接着在撒上小麦种子,然后用农业工具耕作出间隔为40cm 的沟,将多余的泥土均匀地覆盖上小麦,如果是大块的泥土,需要用锄头将它敲成小块才行。

小麦生育时期记载标准(1)出苗期:当第一片真叶从胚芽鞘顶裂口处伸出,长达1.5-2.0cm时即作为出苗;全田有50%的植株达到上述标准时即为出苗期。

(2)分蘖期:当田间有50%的植株出现第一个分蘖时称为分蘖期。

(3)拔节期:全田有50%以上的植株主茎节已伸长高出地面2cm时即为拔节期。

(4)孕穗期:全田有50%的植株主茎旗叶的叶环露出旗叶下一叶的叶环,茎秆中上部呈纺锤形时称为孕穗期。

(5)抽穗期:全田有50%的植株小穗露出旗叶鞘时为抽穗期。

(6)开花期:麦穗中部小穗基部小花开花数达10%以上时为开花始期,50%为开花期,80%为开花盛期。

(7)子粒形成期1 / 2乳熟期:50%以上子粒能挤出白色汁液时为乳熟期。

小麦生长的实验报告

小麦生长的实验报告

小麦生长的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小麦的生长过程,并记录其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化。

2. 实验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 小麦种子- 盆栽- 肥料- 水- 录像设备2.2 实验方法1. 将小麦种子均匀地撒在盆栽中。

2. 在撒种后,适量施肥。

3. 每天定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4. 使用录像设备每天记录小麦的生长情况。

3. 实验过程与观察结果3.1 第一天观察(播种)![第一天观察](day1.jpg)在第一天播种后,土壤表面可见散落的小麦种子。

整个盆栽看起来干燥,没有明显发芽的迹象。

3.2 第三天观察(发芽)![第三天观察](day3.jpg)第三天,小麦种子开始发芽。

一些种子已经从土壤中冒出。

发芽的小麦幼苗看起来纤细,叶片尚未展开。

3.3 第五天观察(生长)![第五天观察](day5.jpg)第五天,小麦幼苗逐渐长高。

叶片开始展开,颜色呈现出淡绿色。

整个盆栽中的小麦幼苗数量也有所增加。

3.4 第七天观察(叶片完全展开)![第七天观察](day7.jpg)第七天,小麦幼苗生长势头迅猛,叶片完全展开,色泽鲜绿。

盆栽中的小麦幼苗茂密生长,整体给人一种旺盛生命力的感觉。

3.5 第十天观察(抽穗)![第十天观察](day10.jpg)第十天,小麦幼苗开始抽穗。

盆栽中的小麦植株变得更加高大,顶部形成了穗状的花序。

小麦的生长速度明显减缓。

3.6 第十五天观察(结实)![第十五天观察](day15.jpg)第十五天,小麦已经结实。

小麦穗上的颗粒变得饱满,呈现出金黄色。

整个小麦植株开始逐渐显露出成熟的样子。

4.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小麦的生长过程。

从播种到结实,小麦经历了发芽、生长、抽穗等多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小麦的状态和外观都有明显的变化。

通过仔细观察,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小麦的生长规律,并为农业生产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资料1. [《小麦生长与发育的分类及描述》](2. [《小麦栽培学》](。

小麦生长的研究报告

小麦生长的研究报告

小麦生长的研究报告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小麦生长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小麦的生长规律和优化种植管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针对小麦生长的研究进行一些基本的分析和总结。

首先,小麦的生长过程可以分为播种期、生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在播种期,种子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发芽,形成萌发的胚芽和根系。

在生长期,小麦会经历幼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等不同的生长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小麦的根系不断发育壮大,叶子逐渐展开,茎长高,并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土壤养分和水分,为植株提供充足的能量。

在成熟期,小麦的籽粒逐渐饱满,颜色由绿色转变为金黄色,成熟度越高,籽粒的品质越好。

其次,小麦生长过程中受到的环境条件对其生长有重要影响。

小麦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较高,适宜的温度范围是15-25摄氏度,光照强度在1000-1500勒克斯之间较为适宜。

此外,小麦对土壤pH值要求较高,最适pH范围为6-7之间,过低或过高都会对小麦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土壤养分的要求,小麦对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的需求较大,适宜的施肥量和配方可以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

再次,小麦生长的研究对于种植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的浇水量和施肥方案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对草害的防治也是小麦种植的重要环节,及时除草可以减少养分的竞争,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

另外,切实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也是关键,对常见的小麦病害和虫害进行防控措施,保证小麦的生长健康。

综上所述,小麦生长的研究对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优化种植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小麦的生长规律和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同时加强对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提高小麦种植的效益。

作物栽培学小麦的实习报告

作物栽培学小麦的实习报告

作物栽培学小麦的实习报告作物栽培学小麦的实习报告种植业的业务一般的都是最长时间的,想要能够快速的了解这个行业。

首先就是需要自己动手下去做。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作物栽培学小麦的实习报告,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作物栽培学小麦的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目的意义教学实习是继《普通栽培学》课理论教学任务完成以后,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

掌握水稻各个生育时期的特征,群体变化动态、叶片生长规律和高产田水稻各生育时期的形态特征。

了解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认识玉米植株各部位的形态和作用。

了解麦-玉-豆套作模式对玉米的增产作用。

通过实习掌握高产栽培技术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亲自体验,巩固我们的课本知识,扩大知识面?培养动手能力,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以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时间? 2012年10月13日三、地点? 四川农业大学郫县、仁寿试验基地。

四、实习内容 2012年10月13日?我们班全体同学在马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一天的作物栽培学实习。

1、10月13日上午老师在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试验田里为我们生动地讲解了棉花,小麦等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良种选定?水肥管理?以及病虫草害防治。

最后,老师还为我们展示了各地科研试验田,让我们初步感受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

中午结束了我们的实践活动。

该基地位于黄河北岸新乡市原阳县南部,占地达383公顷,分为农业科学试验区、农业科技中间试验项目区和现代农业展示区三大功能区,主要功能涵盖农作物育种、高产高效栽培、土壤肥料等学科的试验研究以及种子加工、工厂化育苗、新型肥料等内容。

是集现代农业示范、推广、普及、学习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基地按照功能分为三大区域一是农业科学实验区,位于基地的西侧,占地156.68公顷,主要工作包括农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吗、,植物保护,土壤肥科学的试验研究。

相关农业科研辅助设施有撒、晒场,挂藏室,样品库和农机库等。

小麦生产实习报告

小麦生产实习报告

小麦生产实习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分别各种小麦的形态2.掌握小麦田间生长发育特性3.掌握小麦分蘖特性4.进行小麦成熟期产量测定及经济性状考察二.小麦的分类及形态特征2.1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遍及全国。

小麦的种类很多,按照小麦播种季节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冬小麦冬小麦系指当年秋季播种,翌年夏季收获的小麦。

冬小麦按其产区可分为北方冬小麦利南方冬小麦两大类。

北方冬小麦白麦较多,多系半硬质、皮簿,含杂少.面筋质含量高,品质较好,因而出粉率较高,粉色好,主要产区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以及苏北、皖北等地,占我国小麦总产量的65%以上;南方冬小麦多为红麦,质软,皮厚,面筋质的质量和数量都比北方冬小麦差,含杂也较多,特别是含荞子(草籽)多,因此,出粉率比北方冬小麦低,约占全国小麦产量的20%一25%。

(二)春小麦春小麦系指当年春季播种,秋季收获的小麦。

此种小麦主要产于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气候严寒的省区、其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5%左右。

此小麦含有机杂质较多,一般为红麦,皮较厚、籽粒大,多系硬质,面筋质含量高.但品质不如北方冬小麦。

2.2黑麦、燕麦、大麦的区别黑麦黑麦是禾本科小麦族黑麦属中的栽培作物,抗逆性较强,主要种植于高寒地区、瘠薄的沙性或酸性土壤,北欧是黑麦的主要产区,中国的黑麦品种由国外引入,零星分布在云南、贵州、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

黑麦种子的成分与小麦类似,主要用于制作面包和酿酒,也可用作饲料和牧草。

燕麦燕麦不属于小麦族,泛指禾本科燕麦属植物,燕麦的营养价值很高,其中莜面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超过小麦面粉、大米、荞麦粉等常用粮食,我国北方常见。

另普通燕麦可以制成燕麦片或燕麦粥,加工成的燕麦粉也是制作饼干和糕点的原料。

大麦大麦的麦芒比小麦要长,外壳不易剥离,且蛋白质中不含麦胶蛋白,不能形成面筋。

大麦可以制麦芽酿制啤酒,也可以压成麦片食用或制成麦芽糖等。

麦芽可以入药,具有健胃和消食作用。

小麦栽培技术实习报告

小麦栽培技术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自身对小麦栽培技术的掌握程度,我参加了小麦栽培技术实习,通过实地操作和理论学习,对小麦栽培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实习目的1. 掌握小麦栽培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 熟悉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和抗逆性;3. 学会小麦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4.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奠定基础。

三、实习内容1. 小麦生长发育规律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包括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阶段。

了解了各阶段的特点、生理需求及管理要点。

2. 小麦播种技术播种是小麦栽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小麦产量的高低。

实习中,我们学习了小麦播种技术,包括播种时间、播种量、播种深度、播种方式等。

掌握了小麦播种机械的操作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土壤、气候等条件调整播种参数。

3. 小麦施肥技术施肥是小麦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

实习中,我们学习了小麦施肥技术,包括底肥、追肥的选择、施用量、施肥时期等。

了解了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以及施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 小麦灌溉技术灌溉是保证小麦生长发育的重要措施。

实习中,我们学习了小麦灌溉技术,包括灌溉方式、灌溉时期、灌溉量等。

了解了节水灌溉、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的应用。

5.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病虫害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

实习中,我们学习了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包括病虫害识别、防治方法、农药选择等。

了解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防治方法。

6. 小麦收获与贮藏技术收获与贮藏是小麦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实习中,我们学习了小麦收获与贮藏技术,包括收获时期、收获方法、贮藏条件等。

了解了机械收获、人工收获等收获方式,以及如何保证小麦在贮藏过程中的品质。

四、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小麦栽培技术实习,我对小麦栽培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了小麦生长发育规律,能够根据小麦各阶段的需求进行科学管理;2. 熟悉了小麦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3. 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能够在生产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4. 认识到农业科技对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性。

小麦生长情况汇报

小麦生长情况汇报

小麦生长情况汇报
近期,我对小麦生长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和汇报,以下是我的调查结果和分析。

首先,我对小麦的生长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观察。

经过实地走访和调查,我发现小麦的生长环境整体良好。

土壤质地适宜,排水情况良好,气候条件也比较适宜小麦的生长。

这些优越的生长条件为小麦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我对小麦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通过对不同地块的小麦生长情况进行对比,我发现小麦的生长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些地块的小麦生长状况良好,长势喜人,而另一些地块的小麦生长情况则不尽如人意。

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我发现这些地块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土壤肥力、水分供应和病虫害情况等因素所致。

另外,我还对小麦的病虫害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经过实地调查,我发现小麦的病虫害情况整体较为轻微,但仍有个别地块出现了一些病虫害情况。

我已经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并将继续密切关注病虫害的发展情况,确保小麦的生长不受影响。

最后,我对小麦的产量进行了初步的估算。

根据目前的生长情况和
预期的发展趋势,我初步预计今年的小麦产量将会略高于去年同期。

当然,这只是初步的估算,具体的产量还需要根据后期的生长情况
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麦生长情况的调查和汇报,我对小麦的生长环境、生长情况、病虫害情况和产量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我将
继续密切关注小麦的生长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小麦的生长
顺利进行,为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播期小麦幼苗的生长分析
摘要:生长分析是指通过定量测定来分析生长过程。

作物的干物质生产和积累是通过作物的生长过程实现的。

生长既能描述植物大小的不可逆性,还能描述数量的变化,如用重量表示,干物重即是干物质生产量的指标,作物生长过程中,植株个体和群体生物产量的增长与增长速度、光合器官生产的干物质能力等有关。

对作物进行生长分析时,主要通过相对生长率(RGR )、净同化率(NAR )、叶面积比率(LAR )、比叶面积(SLA )等数据的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结论。

关键词:生长分析、干物质、光合器官、生长率、净同化率、叶面积比率、比叶面积、作物生长率、叶干重比
一、目的意义
运用生物观察法和作物生长分析法分析植株的物质积累、转运、分配情况及其与叶片、株高、叶面积等植物学形态特征的关系。

通过本实验,要求既要掌握作物生长分析方法,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规律,培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2·1 光合器官性状
2·1·1叶面积指数(LAI )
2·1·2叶面积比率(Leaf Area Rate ,LAR):表示作物单位干重的叶面积,
即叶面积对植株干重之比。

1
212121
21111nL nL L L w w nw nw W L LAR --∙--==
单位为米2/克。

2·1·3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 ,SLA): 表示单位叶重的叶面积,可
反映出叶片的厚度
(L W 为叶片干重)
2·2干物质生长指标
2·2·1干物质积累动态 2·2·2干物质分配特征
2·2·3相对生长率(Relative Growth Rate .RGR): 表示单位重量干物质在
单位时间内的干物质增长量。

作物干物质的增长是在原有物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原来株体越大,其生产的效能就越高,形成的干物质就越多。

RGR 反映干物质在原有基础上的增长速度,其计算公式为:
w
L L
SLA =
121
2111t t nw nw dt dw W RGR --=
∙=
其中,W 为干物重,t 为时间,即W 2为t 2时间的干物重,W 1为
t 1时间的干物重。

单位为克/克·天或克/克·周。

2·2·4净同化率(Net Assimilation Rate ,NAR): 表示单位叶面积在单位
时间内的干物质增长量。

NAR 反映作物叶片的净光合效率,大体上相当于用气相分析法测定的单位叶面积净同化效率的数值。

计算公式为:
2·2·5作物生长率(Crop Growth Rate ,CGR): 又叫群体生长率,表示 单位时间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增加的干物重。

计算公式为:
单位为克/米2
·天或克/公顷·天等。

其中y 2为t 2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干物重(产量),y 1为t 1时间单位土地面积干物重。

三、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早播小麦幼苗10株、晚播小麦幼苗10株
2、实验用具:剪刀、直尺、电子天平、作物烘干设备、纸袋
3、实验操作:
(1) 分别将早播小麦幼苗编号1-10,用剪刀将每一株的功能叶剪
下,用直尺量出每一片功能叶的叶长、叶宽,然后再量取小麦幼苗株高、主茎叶数并记录好数据;
(2) 将早播小麦幼苗的黄叶、功能叶,茎剪取下来,将根剪下扔掉,
用纸袋分别将黄叶、功能叶、茎装在不同纸袋内并标记好;
(3) 用同样的方法将晚播小麦幼苗作同样的而处理;
(4) 将两者置于105摄氏度下杀青1h ,然后再80摄氏度烘箱里烘干到恒重;
二、实验数据处理:
为叶面积其中L t t w w L L nL nL dt dw L NAR 1
2121212111--∙--=∙=1
21
2t t y y t y CGR --=
∆∆=
表1 测定结果记载表①
测定日期:2013年10月30号作物:早播小麦
表2 测定结果记载表②
测定日期:2013年10月30号作物:晚播小麦
表3 测定结果记载表③
测定日期:2013年11月6日作物:早播小麦
表4 测定结果记载表④
测定日期:2013年11月6日作物:晚播小麦
表5 计算结果记载表
三、结果分析讨论
本实验通过对早晚播小麦幼苗的相对生长率(RGR)、净同化率(NAR)、叶面积比率(LAR)、比叶面积(SLA)、作物生长(CGR)等数据的分析处理。

可以看出,作物的早播的植株生长速率明显晚播植株快于晚播植株,早播净同化率为0.0038,叶面积比率为23.24小于晚播小麦叶面积比率,比叶面积晚播植株略大于早播幼苗。

可以明显看出,早播小麦幼苗只有叶面积比率和比叶面积低于晚播品种,其他数据均高于晚播,植株幼苗在一周内生长明显,生长速率较快。

参考文献:《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