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在教师的指引下研读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品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师小结
教师归纳明确:
这首诗,作者取象于大海群山,用以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语言形象生动,富有哲理。
在分析归纳之后,学生齐声朗读,再次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拓展迁移训练
(一)联系个人实际,交流感受、畅谈。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海”,每个人都跋涉过山。你的“海”与“山”是什么?你是如何做的?
(二)就你的积累,结合本诗主题,说出1-2句名言警句。
(三)联想、想像:你还能以什么物象来形容困难挫折,理想,信念,艰苦奋斗?
(四)发散思维训练: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不畏困难险阻勇于拼搏的坚定信念。可是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我们虽历经千辛万苦却仍一无所获,此时,我们怎么做才更合适呢?请听一篇文章《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教师配乐、配画范读课文,注意重音、语气及停顿,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在读之前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根据教师安排反复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默读,大致了解诗歌内容(之后教师范读)。
2、学生散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学生评价优劣。
5、齐声朗读。
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原理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从而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4)学生对识字方法已有所掌握,能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生字,并且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
5)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的小组内解决不认识的字词;b.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把握诗歌韵律,都是适当点拨;c、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点拨掌握重点词句(如:“山”、“枯干的心灵”)的象征意义。
研读赏析,完成知识目标(5)、(6)
结合朗读重音,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以下问题(投影):
①“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指什么?
②“铁青”是指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又表现的是什么?
③怎么理解“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话?
④ “诱惑着我的山顶”中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⑤ “枯干”是什么意思?“枯干的心灵”如何理解?
⑥文中多次写到“一次又一次”、“一次次”,有什么作用?
(教师要适当点拨,比如教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像信念、信心、战胜失望等等,再把握几个意象——山、海、爬山、全新的世界)
学生讨论之后交流
同上
在上述研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思考诗歌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可多种)。主要采用点名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补充、、分析归纳、明确答案等环节
2)积累掌握“痴想、隐秘、铁青……”等词语,学会运用;
3)反复朗读,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4)初步了解“象征”手法在பைடு நூலகம்歌创作中的应用,领悟“海”与“山”等关键词在诗中的深层含义;
5)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6)逐步掌握学习诗歌的技巧,不断提高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诗歌等文学作品的综合能力;
2)自主探究性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和进行创新写作,在深入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识字能力和写作水平,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背景音乐《星空》、《大海》。
2、文章《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3、投影仪、录音机。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朗读、品味诗歌语言;
2)通过完成阅读和思考,领会诗中“山”、“海”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
3)通过讨论,明白关键句及优美句的含义与运用;
4)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悟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案例名称
在山的那边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七年级
提供者
李瑞林
课时
一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生》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人。
2)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勇于追寻理想的精神。
3)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积极乐观的生活,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对事物有一定的看法,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有一定的表现欲望但不强,教师要多加鼓励;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这节课主要通过抓住“朗读”和“感悟”这两个关键环节来实现品味语言、感悟人生的目的,并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了解诗歌的写作方法及“想象”“象征”这些诗歌写作的常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诗歌常识及其常用的写作方法;
导入新课,完成知识目标(1)
1、上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大海》营造学习氛围
2、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3、简介诗歌的相关知识
小组内讨论:各自的梦想
背景音乐《大海》
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完成知识目标(2)
(出示投影)
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痴想凝成一瞬间 喧腾 隐秘
通过朗读在小组内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基础知识积累
反复朗读课文,把握诗歌节奏,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完成知识目标(3)
整体感知,完成知识目标(4)
教师投影出示思考题目,学生讨论交流,并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讨论。
a、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b、诗中的“山”、“爬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
分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两节诗的大意,然后选代表发表看法,要求用语简洁、准确。
探究研讨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