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用人之道

合集下载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用人是管理者必备的一项能力,而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万人之上”,在用人之道上可以说独步一时。

本文将从曹操的用人之道中,探讨出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在用人之道上,曹操善于观察、选拔和培养人才。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招纳夏侯惇、许褚等部下的情节,曹操通过一场百人斗将比赛,选择了一支出色的部队。

这表明曹操对人才的选拔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能力。

曹操还会通过与部下的接触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性格和才能,为他们提供发挥的机会,并积极培养他们的能力。

这种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能力,是曹操在用人之道上的重要优势。

在用人之道上,曹操注重实际表现和成绩。

曹操对部下的评价和提拔是以实际表现为基础的。

无论是许褚的个头高大,力大无比,还是夏侯惇机智勇猛,曹操都能够在实际战场上看出他们的能力,并给予相应的赏识和提拔。

曹操不仅注重部下的军事才能,还注重他们的政治智慧和行事能力。

在对待张辽、贾诩等人时,曹操都能够看到他们的优秀之处,并给予适当的重用。

这种以实际表现为基础的用人原则,使得曹操能够选用和提拔出一大批能力出色的人才。

在用人之道上,曹操注重权衡和选择。

曹操在选拔人才时,不仅注重个人的能力,还会权衡他们的家世和背景。

这在《三国演义》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曹操对刘备的评价是“汉中之虚名”,而对袁绍的评价则是“豪杰多而群雄争”。

通过这样的权衡和选择,曹操能够确保自己的部下能够效忠于他,并为他所用。

这种考虑个人能力和家世背景的权衡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一个人,从而更好地用人和发展人才。

曹操在用人之道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他往往注重个人的英勇和能力,而忽略了团队合作和协调的重要性。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将部下分派到不同的地方管辖,这使得他们之间相互猜忌和争斗,最终导致了曹操的威望和势力的衰落。

这给我们提醒,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注重整体团队的协作和配合,而不仅仅关注个人的能力和表现。

三国之用人之道

三国之用人之道

三国之用人之道世界上最宝贵的人,更确切一点说,是人才。

奇迹要靠人才去制造,光辉的业绩要靠人才去建立,辉煌的以后要靠人才去书写。

先秦时期,孔子明确提出“举贤才”的主张;墨子在《尚贤》一书中说:“贤者为政则国治,愚者为政则国乱”,“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人才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并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善于用人的政治家,他在赤壁战败之后,多次下求贤令,注重用人唯才,实行“唯才是举”,不管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甚至是“不仁不孝”,只要有“治国用兵”本领的人,都一律加以任用。

朱元璋认为,“贤才,国之宝也”,“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也”,“人君之能政治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贤才不备,不足为治”。

总之,凡是强盛时代,必定是人才涌现的时代;凡是兴盛发达的国家或民族,必定是能够吸引人才的国家或民族;凡是杰出的领导者,必定是善于用人领导者。

汉高祖刘邦,他起于一个亭长,论本领也没有什么文凭或杰出的地点,他之因此能在秦末的混战中终于夺得天下,关键就在于善于用人。

他大不定期天下之后,在积阳南宫置酒大宴群臣。

他说:“列侯诸将无敢隐联,皆言其情。

吾因此有天下者何?项氏之因此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达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因此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肖何;库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因此取天下也。

”诸葛亮在《隆中计策》中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三国之用人之道

三国之用人之道

用人之道—《三国演义》世界上最宝贵的人,更确切一点说,是人才。

奇迹要靠人才去创造,光辉的业绩要靠人才去建立,灿烂的未来要靠人才去书写。

先秦时期,孔子明确提出“举贤才”的主张;墨子在《尚贤》一书中说:“贤者为政则国治,愚者为政则国乱”,“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人才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并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善于用人的政治家,他在赤壁战败之后,多次下求贤令,注重用人唯才,实行“唯才是举”,不管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甚至是“不仁不孝”,只要有“治国用兵”本领的人,都一律加以任用。

朱元璋认为,“贤才,国之宝也”,“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也”,“人君之能政治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贤才不备,不足为治”。

总之,凡是昌盛时代,必然是人才涌现的时代;凡是兴旺发达的国家或民族,必然是能够吸引人才的国家或民族;凡是卓越的领导者,必然是善于用人领导者。

汉高祖刘邦,他起于一个亭长,论本事也没有什么文凭或杰出的地方,他之所以能在秦末的混战中终于夺得天下,关键就在于善于用人。

他大不定期天下之后,在积阳南宫置酒大宴群臣。

他说:“列侯诸将无敢隐联,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达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肖何;库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14.54 三国的用人之道

14.54 三国的用人之道

14.54 三国的用人之道三国时期的士人互相品评的体系标准及其对企业招聘的启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假如把三国看成不同的企业,那刘备、曹操、孙权就是三种风格迥然不同的领导者。

他们在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各有各的方略,各有各的风格。

曹操拥有纵横天下的非凡之能,但他并没有恃才傲物,而是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时优势笼络了荀彧、郭嘉、张辽等大批文武精英人才;孙权继承父兄大业,充分利用江东多才俊的地利优势,依靠江南门阀望族,也得到了像周瑜、鲁肃、张昭等优质人才的鼎力支持;再观刘备,虽然屡战屡败,但其从不丧失信心,始终重百姓、讲仁德、守信义,因而借助人和的优势获得了关张赵马黄这五虎上将和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俊杰的扶持。

解析三国不同的发展轨迹,相比曹孙二人借助先天优势的人资管理方式,也许刘备的“人和式”用人之道,更值得今日的人力资源从业者借鉴。

刘备的用人表现招聘:精挑细选巧借外力纵观刘备的一生,其在选人上不重多,而在精,要求所用之人都在某些方面具卓越之能力,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

孔明及“五虎上将”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选人才时,他能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礼请诸葛孔明出山,“隆中对”奠定了立国纲领,已成为尊重人才之美谈,也应成为我们企业招聘时注意的重点。

他还能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存在种族地域歧视。

当时西凉不属中原,但收服马超后委以重任,封为“五虎上将”。

通过一系列人力资本组合,刘备组建了他的创业团队,并最终创建了割据西域的蜀国。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招募诸葛亮的过程中,刘备使用了具有原始雏形的猎头服务和人才测评工具,整个过程先有他人极力推荐,后有其亲自考察。

他在人生低谷之际遇到猎头司马徽,水镜先生指出“伏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在得到猎头顾问的人才推荐后,刘备三顾茅庐,上门招聘,通过“隆中对”,以通过对话剖析天下大势的原始人才测评形式,考验了诸葛亮的才干,并最终聘请诸葛亮成为了其集团的CEO。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刘备用人(转帖)三国之主,曹操孙权刘备三人,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代雄豪,他们为了谋求祖国的统一,都极其重视用人,并且,事实上他们也很善于用人。

但人才来源和用人条件,刘备最差。

论出身,刘备虽为皇族后裔,但世数悠远,“少时曾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不甚乐读书。

曹操孙权都出身宦族世家。

孙权自少博览群书,精习经史,“才秀明达,始有知名”(《三国志·吴主传》);曹操二十岁便举孝廉,从文学至兵书,无所不窥,年青时编了一本《兵法提要》,又注《孙武十三篇》。

论基业,刘备起兵下层,白手创业,举兵涿郡时,毫无政治势力和军事地盘可资凭藉;孙权凭借父兄二世余荫,“割据江东,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曹操雄才大略,拥军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

因而曹营和江东人才济济;而刘备则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说:“先主之初微矣,因无袁曹之权籍,屡挫屡奔;而客处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者也寡,及分荆据益、蜀所得收罗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但是,尽管刘备得人条件远不如孙曹,最后还是建立了蜀汉政权,拉开了天下三分的历史序幕,刘备自己也成了与孙曹并争天下的一方政治领袖。

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善于物色人才,使用人才,并有一套别具特色的用人思想和政策。

归纳起来,反映在下列几个方面:一、从政治上看,刘备旗帜鲜明,政治针对性强。

刘备出自汉室后裔,打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这是孙曹政治上致命的弱点。

在正统观念几成为社会人们普遍政治信仰的封建时代,刘备打出这一旗号,自较孙曹更易取得民心,招揽人才。

刘备常说:“每与曹操反,事乃可成。

”刘备靠这一点起家,也是靠这一点收揽各地区、各阶级的人才。

三国演义之用人之道

三国演义之用人之道

三国
二、孙吴的用人之道 承父兄遗业的孙权,遵孙策之嘱:“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 决问周瑜”,对他们委以重任,言听计从,招贤纳士,选贤任 能。于是,名士互相引荐,短期内求得鲁肃、诸葛瑾、顾雍等 贤才,“威震江东,深得民心”,并“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 张纮延接四方宾客。连年以来,你我相荐”,有阚泽、严畯、 薛综、程秉、朱桓、陆绩、张温、骆统、吾粲来投,“孙权敬 礼甚厚”;又得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等良将数人, “文武诸人,共相辅佐,由此江东称得人之盛”。
刘备求贤访能的一片至诚之心终于感动了心终于感动了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出山相助又山相助又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在一些生活琐事上关心孔明以笼络孔明之在一些生活琐事上关心孔明以笼络孔明之心
《三国演义》与用人之道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行 政管理
三国
“桃园结义”,不过是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 而已。“桃园结义”如此,赵云面前掷阿斗又何 尝不是如此!就因这一掷,使单枪匹马于百万军 中救阿斗的虎将赵云万般感激知遇之恩,“泣拜 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刘备 “三顾茅庐”求贤,更是有口皆碑,历来被推崇 为礼贤下士的典范。刘备求贤访能的一片至诚之 心,终于感动了“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出 山相助,又“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 榻”,在一些生活琐事上关心孔明,以笼络孔明 之心。刘备以礼贤下士的实际行动获得了诸葛亮 的衷心爱戴,诸葛亮为了报答“三顾”之恩,恪 尽职守,竭尽忠诚,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
Three Kingdoms
三国
一、 曹操的用人之道
二、孙吴的用人之道
三、刘备的用人之道
三国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逐鹿中原,形成了 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这场斗争的最后幸存者曹操、刘 备、孙权,相继取得了在中原、西蜀、东吴的统治地位, 揭开了三国争衡的战争序幕。曹操、刘备、孙权都是杰 出的领导人,他们知人善任,选贤用能,终于在这场反 复无常的斗争中站稳了脚跟,并且发展壮大起来,成为 雄霸一方、鼎足而立的三个国家。他们兴起和强大的过 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怎样用人的过程,要探求他们兴起 和强大的奥秘,就得从探求他们的用人之道入手。下面 就魏、蜀、吴三国的用人之道,分别谈谈自己的浅见。

《三国演义》中领导者的用人之道

《三国演义》中领导者的用人之道

《三国演义》中领导者的用人之道作者:来源:《财会学习》2012年第08期得人才者得天下!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选人用人,关乎事业的成败。

如何根据德才勤绩慧眼识人,如何量才而用,因材施用,如何用感情、待遇、制度、文化选用留人,如何选对人、用好人,且看《三国演义》中领导者选人、用人的智慧。

一、用人之首—“三顾茅庐”用人之首在于选人。

“三顾茅庐”可谓选人上的典范。

古人云:“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不仅成就了诸葛亮旷世之才,也使得自己“三分天下”,成为了千古佳话。

《三国演义》选贤大致有三种渠道:一是凭公认选贤。

刘备选用“卧龙”和“雏凤”这样的人才,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口碑。

像诚邀“卧龙”,主要是由于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选拔“雏凤”则是出于鲁肃的举荐。

二是凭实绩选贤。

魏延作为降将,而且诸葛亮认为其“有反骨”,但刘备还是用其镇守汉中,就是出于魏延在战争中的赫赫战功。

三是广泛选贤。

曹操在选人上率先提出“唯才是举”,所以,曹操手下人才最多,谋士如云,战将如雨;孙权选人视野广阔,不论贵贱,“拔吕蒙于戎行,识潘璋于系虏”,所以手下出身“寒门”的大将很多。

二、用人之要—“吴下阿蒙”用人之要在于育人。

蜀国拥有“五虎将”这样的“将才”和诸葛亮这样的“帅才”为什么在刘备死后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在育人少了“传帮带”,造成无人可用。

而东吴自周瑜之后有鲁肃和吕蒙,吕蒙之后还有小将陆逊,就是因为孙权有“吴下阿蒙”的培养机制。

《吕蒙传》评曰:“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

吕蒙所以能有此丰功妙计,是与孙权的精心培植分不开的。

吕蒙原来“少不修书传”,孙权督导吕蒙说:“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在孙权的指导下,吕蒙“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以致鲁肃发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慨。

三国演义中用人之道论文

三国演义中用人之道论文

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摘要:人才是一切财富中之最高财富,关系到事业兴衰成败。

知人善任,择人任势,是将帅重要的组织指挥艺术。

《武经总要》曰:“夫大将受任,必先料人,知其材力之勇怯,艺能之精粗,所使人各当其分,此军之善政也。

”纵观《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有慧眼识才,人尽其能,能尽所用;也有用人之弊,德才兼备者被拒之门外,无用武之地,抱憾终身,而少数德劣才疏者却大权独揽,为所欲为,给国家社稷造成及其严重的危害。

善用人者,雄霸一方;不善用人者,大浪淘沙。

关键词:求贤若渴,举贤任能;用人疑心,外宽而内忌;用人善道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193-03一、刘备用人之道刘备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平民,历经坎坷,多受磨难,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三国鼎立中雄霸一方的风云人物。

他主要凭借自己为人称颂的德行和知人善任成就帝业。

刘备用人之道,可概括为如下两点:第一,为人忠义,且讲究政治策略。

刘备用人旗帜鲜明,政治针对性强。

刘备出自汉室后裔,打出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这正是曹操、孙权政治上致命的弱点。

此旗号易得人心,便于招揽人才。

纵观蜀汉集团的核心人物,无不打上了正统的反曹政治烙印:名将赵云,一身是胆,宣称曹操是汉贼;军师诸葛亮大骂“曹操为汉贼也”,并表示“决不北向,委身曹氏”。

刘备用人讲究忠义,也以忠义思想教育部众,深得民心。

公元207年,刘备兵败长坂坡,当时他拥有百姓十多万人,辎重数千辆,后有曹操追兵,军情十分危急。

这时手下们建议刘备先逃往江陵,刘备断然拒绝:“百姓从新野相随至此,吾安忍弃之?”甘愿与士众同命运、共患难。

所以荆州大批有识之士投奔刘备,使其转弱为强,转危为安。

刘备靠忠义赢得民心,招揽四方人才,故而君臣政治目标一致、思想统一、齐心协力、百折不挠。

第二,思贤若渴、平易近人。

在残酷的军事政治斗争现实中,刘备深切认识到要得天下,无智能之士万万不行。

[原创]三国的用人之道

[原创]三国的用人之道

[原创]三国的用人之道三国的用人之道各不相同,由此衍生的后果也不尽一样。

曹魏注重以才选人。

只要有才,不讲出身。

广开门路,招贤纳士。

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通过相互举荐发掘人才,从而使曹魏一开始就是人才济济,发展下来也不会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但是有才之士,学识渊博、想法也多。

聪明是其天性,狡猾是其本性。

他们在出谋划策始终把自己的利益看作比什么都重要。

这种人在强势的领导面前还能够奉公守法,但一旦到了领导不再那么强势的时候,他们最大的本能就是见风使舵、趋吉避凶。

善长取中庸之道,即对局势的变化不持立场,跟着大众随波逐浪。

有的甚至会心怀二心,喧宾夺主,很容易把别人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当作自己的财产。

所以,魏国即使兴旺也难得善终。

蜀汉讲求以德取人。

首要追求的就是忠诚,讲人品、讲德行。

其次再论才华。

朝堂之上,庸人居高位之徒倒是可以安分守己,但别指望他们力挽狂澜。

真正的人才却屡遭压制、难得其所。

更要命的是处在蜀地,却不思培养蜀地人才。

难道蜀中真的无人乎?非也,从刘备入川图蜀可以知道蜀中也是大有人才在的,单单一个张任就让刘备吃了不少苦头。

进取汉中莫不是法正功劳?所以,何以说蜀中无人?只是诸葛不想重用蜀人而已,对蜀人,诸葛除了用严法管理外,并没有过多注意到对当地人才的培养和选用。

反而一味重用的还是荆襄人士,从而使蜀人难以与他同心同德。

以致朝堂上安分守己的多,出类拔萃的寡,甚至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

到后来荆襄人才凋零,蜀中人才不肯尽力,国家安全还要仅靠从魏国过来的姜维来维持。

等到曹魏大军逼近时,首言开门迎降者,蜀人也。

看来自始自终蜀人对这个外来的主人并不是怎么忠诚。

孙吴追求以亲用人,孙氏本居江东,但由于孙坚长期在外为官,而孙策又是以客家之兵恢复江东故地,故而自己反倒成了寄居故地的客家之主,根本无多大根基可言,因此自开基立业后,唯恐自身不足,对江左有才之士一直都是深深地提防着,不让他们有长期掌握实权的机会,就连半个亲戚的护国重臣陆逊也难得善终。

三国之用人之道

三国之用人之道

用人之道—《三国演义》世界上最宝贵人,更确切一点说,是人才。

奇迹要靠人才去创造,光辉业绩要靠人才去建立,灿烂未来要靠人才去书写。

先秦时期,孔子明确提出“举贤才”主张;墨子在《尚贤》一书中说:“贤者为政则国治,愚者为政则国乱”,“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人才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并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

历史上曹操是一个善于用人政治家,他在赤壁战败之后,多次下求贤令,注重用人唯才,实行“唯才是举”,不管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甚至是“不仁不孝”,只要有“治国用兵”本领人,都一律加以任用。

朱元璋认为,“贤才,国之宝也”,“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也”,“人君之能政治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贤才不备,不足为治”。

总之,凡是昌盛时代,必然是人才涌现时代;凡是兴旺发达国家或民族,必然是能够吸引人才国家或民族;凡是卓越领导者,必然是善于用人领导者。

汉高祖刘邦,他起于一个亭长,论本事也没有什么文凭或杰出地方,他之所以能在秦末混战中终于夺得天下,关键就在于善于用人。

他大不定期天下之后,在积阳南宫置酒大宴群臣。

他说:“列侯诸将无敢隐联,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达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肖何;库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三国主公用人之道

三国主公用人之道

想要有更多贤才俊杰为你所用,就请向刘备学习,他身上具备仁者之弱,义者之气、礼者之风,智者之见,信者之威,强者之盛,勇者之刚。他大智若愚,虚怀若谷,奸也罢,仁也好终如众星捧月,威加海内。
经营者想要达到更高境界甚至李嘉诚先生那样的高度,需要不断修炼和加持。不是有钱就有一切,恰恰相反,有钱可能会失去一切。只有“仁义礼智信孝”让你无敌于市场,纵横古今。
薪酬留人。
刘备慈善好施,对有功之人,出手大方。益州平定后,刘备重奖孔明、法正、关张等人,每人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育人
教育培训不足,后继无人。刘备的弱点是感情用事,重用老人,旧部,而无意提拔后进,每逢征战总是老将挂帅,这最后导致“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这可说是刘备HR运作的最大败笔,也是诸葛孔明不明之处(没能有效放权,培育接班人)。五虎将死后,姜维和关兴攻力不足,孔明个人苦苦支撑,六出祁山,最后累死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也最终导致蜀国的破败。
选人
刘备在选人上不重多,而在精,要求所用之人都在某些方面具卓越之能力,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孔明及“五虎上将”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在选人才时,他能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礼请诸葛孔明出山,“隆中对”奠定了立国纲领,已成为尊重人才之美谈,也应成为我们企业招聘时注意的重点。他还能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存在种族地域歧视。当时西凉不属中原,但收服马超后委以重任,封为“五虎上将”。通过一系列人力资本组合,刘备组建了他的创业团队。开始了攻城掠地,创建了割据西域的蜀国。
刘备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以匡扶汉室,剿灭奸贼为名,以皇亲国戚,仁德爱才之美网络各路英雄,为其三分天下,坐拥西南,成一方诸侯。
刘备为何从卖草鞋落魄,成为雄踞一方的豪杰?归功于其智慧的用人之道。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三国演义》是历史上一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名著,其以其深刻的智慧和雄厚的人物塑造成为世人研究的对象。

在这部作品中,人物的用人之道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并对现实中的用人之道提出一些建议。

用人之道还需要注重人才的履历和品德。

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人才,但并不是所有人才都能被青睐。

关羽虽然勇猛,但因为他不足以适应高层战略和政治的需要,刘备没有将他用于重要职务。

同样,钟繇虽然才华出众,但因为他品德不佳,刘备对他没有过多的信任。

这表明在用人之道中,能力和品德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兼备,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合适的人选。

用人之道还需要注重团队合作和协调。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充满了各个势力之间的斗争和协作。

各大势力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能够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的都能在战争和政治中占据上风。

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诸葛亮拥有卓越的智慧和才华,而刘备则具有领导力和胆识。

两者的合作弥补了彼此的不足,使得刘备的事业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

用人之道需要注重追求公平和公正。

在《三国演义》中,各个势力之间的战争和政治斗争非常激烈,但成功的势力都具有公正和公平的用人之道。

刘备对待下属非常公平,对他们进行了激励和表扬,并给予了足够的权力和责任。

而曹操则在用人方面相对偏向私利,只看中个人的忠诚度和效益,而忽视了他们的能力和品德。

曹操的势力虽然曾一度强大,但最终没有取得长久的成功。

《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对于现实中的用人之道有很多启示。

我们在用人时,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将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才华。

我们也要注重人才的履历和品德,只有两者兼备,才能够成为一个合适的人选。

团队合作和协调也是重要的,我们应该注重各个人才之间的合作,找到彼此的互补之处。

追求公平和公正也是用人之道的重要原则,我们对待下属要公正对待,给予他们足够的机会和激励。

通过借鉴《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培养人才,实现个人和组织的长足发展。

从三国兴衰看用人之道

从三国兴衰看用人之道

从三国兴衰看用人之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人物和故事虽然已随着历史的钟声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三国兴衰所留下的启迪却是历久弥新的,那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为国得贤则兴盛,失贤则衰亡。

公元184年,黄巾事起,天下大乱,各地豪强地主纷纷起兵,配合官军进剿黄巾军,其中著名的有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孙坚、刘备等。

作为后来魏蜀吴的代表,曹操、刘备、孙坚等三方力量在当时并不强大,但是身处群雄纷争、弱肉强食的动荡时代,魏蜀吴三国却能在长期征战中此消彼长,不断壮大,并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这既缘于曹操、刘备、孙权等人对历史机遇的把握,同时也是他们各自识人用人的必然结果。

由于魏蜀吴三国注重延揽人才,因而能在群雄并起的大环境下逐渐兴盛起来。

三国云集了天下人杰,海内精英。

像魏国有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等“五子良将”,蜀国有“五虎将”关羽、马超、赵云、张飞、黄忠,吴国也有贺齐、孙策、甘宁、陆抗、太史慈等名将。

除了这些能征善战的武将外,三国还有众多以谋略见长的谋士,蜀有诸葛亮、庞统,吴有周瑜、张昭、吕蒙、陆逊,魏有郭嘉、荀彧、荀况、贾诩等等。

孰胜孰败、孰盛孰衰、孰久孰短,只须看一条,那就是谁的人才之多之精,人心之齐之忠。

一、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是成大业者必然之功曹操、刘备、孙权都是当之无愧的政治家、战略家。

在选人用人方面,无论是以“皇室贵胄”自居的刘备,或是有少年英雄之誉的孙权,还是被世人称为“乱世奸雄”的曹操,皆可谓是人中翘楚。

作为一个成熟的领导者,曹操、刘备、孙权等既精于揣摩人性、把握人心,又能正确识人、择人、用人,为成就霸业打下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综合看来,他们共同之处就是有求贤若渴之欲、知人善任之能、信人不疑之胆和广纳博容之量。

应该被首推为求贤若渴典范的,当数有名的刘备“三顾茅庐”,演绎出脍炙人口的“隆中对”,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曹操也正是其以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真诚和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做法十分重视人才,称得上是“求贤若渴,爱才如命”。

《三国演义》与用人之道

《三国演义》与用人之道

《三国演义》与用人之道世界上最宝贵的人,更确切一点说,是人才。

奇迹要靠人才去创造,光辉的业绩要靠人才去建立,灿烂的未来要靠人才去书写。

先秦时期,孔子明确提出“举贤才”的主张;墨子在《尚贤》一书中说:“贤者为政则国治,愚者为政则国乱”,“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人才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并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善于用人的政治家,他在赤壁战败之后,多次下求贤令,注重用人唯才,实行“唯才是举”,不管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甚至是“不仁不孝”,只要有“治国用兵”本领的人,都一律加以任用。

朱元璋认为,“贤才,国之宝也”,“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也”,“人君之能政治者,为其有贤人而为之辅也”,“贤才不备,不足为治”。

总之,凡是昌盛时代,必然是人才涌现的时代;凡是兴旺发达的国家或民族,必然是能够吸引人才的国家或民族;凡是卓越的领导者,必然是善于用人领导者。

汉高祖刘邦,他起于一个亭长,论本事也没有什么文凭或杰出的地方,他之所以能在秦末的混战中终于夺得天下,关键就在于善于用人。

他大不定期天下之后,在积阳南宫置酒大宴群臣。

他说:“列侯诸将无敢隐联,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达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肖何;库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品读《三国演义》可以从许多角度进行探讨,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用人之道。

在这部文学经典中,不同的人物通过不同的用人策略来实现各自的目标。

本文将以几位著名的人物为例,探讨他们的用人之道,以及他们的成功或失败。

首先,我们来看看刘备的用人之道。

刘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他所用的人能否胜任其工作,直接决定了他的成功或失败。

刘备非常重视人才,他注重培养和使用各类人才,如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

他往往能够看到一个人的潜力,并给予其一定的发挥空间,同时他也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升迁,从而造就了一支强大的队伍。

其次,我们来看看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被称为“世之奇士”,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善于用人的人。

曹操用人之道不仅在于能够发现人才,更在于将人才合理地分配,运用到适当的位置。

他将贾诩、荀彧等文臣和张辽、郭嘉等武将组成了一支有文化和军事素质的团队。

他还习惯于利用人之长、去其短,以其长补其短,最终使得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发挥出最佳表现。

很显然,刘备和曹操的用人之道不同,但是却都非常成功。

但是,也有一些人物的用人之道不够成功,比如袁绍。

袁绍虽然是北方的重要势力之一,但是因为用人不当,最终失败了。

他虽然拥有谋士沮授、逢纪、许攸等人,但他却轻视他们的建议,纠葛于田丰等人的争执中,最终导致他的集团内部无法协调,被曹操等人击败。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用人之道在《三国演义》中非常重要。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往往需要善于发现人才,以及根据人才的特点和优势对其进行合理的分配和使用。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每个人发挥出最佳表现,同时实现自己的目标。

反之,如果对人才的使用不当,或者对人才的能力没有充分发扬,就会失去重要的机会,最终导致失败。

因此,我们需要在品读《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加深我们对用人之道的认识,从而可以更好地应用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小说以三国时期为背景,以魏蜀吴三国争霸为线索,描述了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战乱、人性的复杂与悲惨的历史。

在《三国演义》中,不乏一些英雄豪杰和政治家,他们的性格与用人之道给后世留下了深刻印象。

用人之道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家所非常重视的问题,也是《三国演义》中政治人物的一大特征。

通过品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用人之道的智慧。

对才能的重视。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可以说是一个极其重视人才的君主。

他广纳天下英才,不择手段地用人。

曹操因才斩将的故事,就展现了曹操对才能的重视。

他对待人才的态度是让人叹为观止的。

在他的统治下,无论是程昱、郭嘉、荀彧等谋士,还是张绣、张辽等武将,都被他善加利用,得到重用,其用人之道可圈可点。

察言观色。

在《三国演义》中,公孙瓒在用人问题上颇有一套。

他在对待部下时,善于观察部下的言行,察言观色,可以通过细微之处来判断一个人的本质。

在处理部下时,公孙瓒总是先观察部下的性情,再作取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引导潜能。

在《三国演义》中,张辽是曹操手下的得力干将,不仅是一个勇猛善战的武将,更是一个善于用脑的谋士。

曹操在看到张辽后,不仅善加利用他的武力,更是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培养,使他成为一名出色的谋士,张辽在后来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国演义》中的政治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用人之道,值得我们学习。

而对于现代社会,用人之道同样重要。

一个企业或组织的发展壮大,少不了对人才的重视和善用。

用人之道要注重发现、培养和善待员工,让每个员工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为组织的发展做出贡献。

也要懂得察言观色,善于观察员工的言行,找到每个员工最适合的岗位,并赋予其适当的权利和责任,使其有所作为。

反观,如今社会上各类权钱交易、人情和招聘严重的不足,招聘不慎,找上司给做弄,给企业、组织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用人之道是袁绍与诸葛亮两位三国时代的名臣的一种治国理政的思想和策略,是在艰难的时代背景下不同人物对于用人的态度和方法的不同体现。

品读三国,可以发现袁绍与诸葛亮在用人之道上表现出的不同心态和策略。

袁绍是一个贪图享乐,放任自流的人,他的用人之道更多地是基于血缘和个人喜好,结果导致了袁绍政治失策、军事挫败的局面。

袁绍以富强一族闻名,自认为拥有很高的人品,所以他对于用人很少考虑能力和才干,更多地只看重亲戚关系和个人好感。

袁绍拥有很多资优子弟的支持和依靠,却很少真正的将这些人才有效地利用起来,导致了后来的政治、军事的失败。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在刘备、孙权对抗曹操的过程中,袁绍本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势力,但是由于他不善于用人,没有将自己身边的各方人才充分利用起来,错失了时机,最终灭亡于曹操手中。

与之相反的是诸葛亮,他是一个智慧卓越,才能过人的政治家。

他的用人之道强调才能和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用人位置。

诸葛亮崇尚“有缺以伸,有过以补”,即发现人才的潜力和优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

诸葛亮善于运用人,并且善于将各自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刘备征战时期,诸葛亮充分发挥了赵云的勇猛,关羽的武力,张飞的威慑力等人的优点,使得刘备能够战无败绩,取得了重要胜利。

诸葛亮懂得“知人善任”,善于发现和运用人的优势,使得刘备政权得以巩固,塑造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上独树一帜的政治形象。

从袁绍与诸葛亮两位名臣的用人之道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用人的重要性和正确的用人方法是决定一个政权兴衰成败的关键。

一个明智的政治家应该像诸葛亮一样,善于发现和运用人的才能,将人才合理地配备在合适的位置上,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力。

同时要看清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客观公正地评价和使用人才,而不是像袁绍一样只看重亲戚关系和个人好感。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

品读三国,我们能够从袁绍与诸葛亮的用人之道上领悟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议《三国演义》中的用人智慧

议《三国演义》中的用人智慧

议5三国演义6中的用人智慧韩继胡倩茹罗贯中开篇词里说得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0战略本质上就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驾驭,人才是战略的实施者,谁选择了人才谁就选择了成功。

人才是兴邦定国的基础,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翻看三国的兴亡史,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5三国演义6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基于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史的历史主线,另一条就是/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0的以人为本的观点贯穿每个历史事件的始末。

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才能正确、合理地使用人才。

/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0,但都是善于用人的高手。

从5三国演义6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人才使用方略和思想:第一,任人唯贤、唯才。

在5三国演义6中极尽手段宣扬了三国之主用人不计较从事的行当的贵贱、不计较他们的出身高低的超凡观念。

如刘蜀集团中的关羽、张飞、诸葛亮其出身并非显赫门第,从事的职业也属下九流。

曹魏集团中的郭嘉其出身也非名门,却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在提拔和行赏时,三国之主同样不论贵贱亲疏,看重的是人物的功劳战绩。

这一做法深得人心,各国因此笼络了一大批人才。

第二,用人不疑。

当时的人才流动较大,文官武将随时都可能另择明主。

对于这些归降者,三国之主都敢于大胆起用,视其才华,各委以职。

曹魏集团中的郭嘉、荀彧起初都在袁氏门下,后因看透袁绍无能便改投曹操门下,曹操不计前嫌,对他们言听计从,受益匪浅。

对品德、才华方面略有欠缺的人物,三国之主也不捐弃,而是尽量用其才,如刘蜀集团的魏延,诸葛亮采取了慎用的方针终于没有酿成大错。

从小说中人物建功立业的情况来看,诸葛亮、周瑜、荀彧、陆逊等人受到重用时都是二十多岁,却都能做到运筹帷幄、深谋远虑,天文地理无所不通,行军布阵无所不晓。

因此,三国之主不因他们的年龄尚轻,资历尚浅而拒之门外,而是大胆起用,终于创立了各自的基业。

第三,人尽其才。

小说中描写的主帅在每次战役部署上都能充分看到每位将士的特长和弱点,从而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安排人事。

解读 三国演义 领导者的用人之道

解读 三国演义 领导者的用人之道

解读三国演义领导者的用人之道解读《三国演义》领导者的用人之道得人才者得天下!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选人用人,关乎事业的成败。

如何根据德才慧眼识人,如何量才而用,因材施用,如何用感情、待遇、制度、文化选用留人,如何选对人、用好人,本文将结合《三国演义》古典名著,全新揭示选人用人大智慧。

一、用人之首“三顾茅庐”用人之首在于选人。

“三顾茅庐”可谓选人的典范。

“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不仅成就了诸葛亮旷世之才,也使得自己“三分天下”,成为了千古佳话。

《三国演义》选贤大致有三种渠道:一是凭公认选贤。

刘备选用“卧龙”和“雏凤”这样的人才,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口碑。

像诚邀“卧龙”,主要是由于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选拔“雏凤”则是出于鲁肃的举荐。

二是凭实绩选贤。

魏延作为降将,而且诸葛亮认为其“有反骨”,但刘备还是用其镇守汉中,就是出于魏延在战争中的赫赫战功。

三是广泛选贤。

曹操在选人上率先提出“唯才是举”。

所以曹操手下人才最多,谋士如云,战将如雨;孙权选人视野广阔,不论贵贱,“拔吕蒙于戎行,识潘璋于系虏”,所以手下出身“寒门”的大将很多。

二、用人之要“吴下阿蒙”用人之要在于育人。

蜀国拥有“五虎将”这样的“将才”和诸葛亮这样的“帅才”为什么在刘备死后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在育人少了“传帮带”,造成无人可用。

而东吴自周瑜之后有鲁肃和吕蒙,吕蒙之后还有小将陆逊,就是因为孙权有“吴下阿蒙”的培养机制。

《吕蒙传》评曰:“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

吕蒙所以能有此丰功妙计,是与孙权的精心培植分不开的。

吕蒙原来“少不修书传”,孙权督导吕蒙说:“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在孙权的指导下,吕蒙“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以致鲁肃发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慨。

三、用人之智“将功赎罪”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经理人成长的历程三国用人之道刘备与曹操及孙权相比,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谋略及学识都远在曹孙之下,但在知人善任、尊重人才方面则远超曹孙。

因其精通用人之道,终成一方霸业。

选人刘备在选人上不重多,而在精,要求所用之人在某些方面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

孔明及“五虎上将”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选人才时,他能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礼请诸葛孔明出山,已成为尊重人才之美谈。

他还能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存在种族地域歧视。

当时西凉不属中原,但收服马超后委以重任,封为“五虎上将”。

用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刘备用人的策略。

他对属下一群文武众臣充满信任,而不像曹操那样生性多疑。

桃园三结义后,刘备虽得了关张俩虎将,但个人势力仍是非常弱小,在相继被出卖追杀和如丧家之犬东奔西走中,意识到如没有一位能谋略善统筹之高人,是不能取得长足持续发展,所以就设丞相之岗,并四处揽才,最终锁定诸葛亮。

这是他在用人方面因事设岗,适才所用的体现。

充分授权也是刘备用人的一个成功之处。

请得孔明出山后,刘备就把军中大事一概交给他打理,很少干预,这样才使孔明有机会把才能挥洒的淋漓尽致。

刘备还能取人之长,优势互补。

关张赵黄马及诸葛亮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能攻能守。

刘备注重平衡,岗位设置互不重叠,权责明晰,使他的团队形成了核心的竞争力。

敢用比自己强的人,也是刘备的高明之处。

曹操也爱才,但同时也忌才,杨修之所以会死,就是因为才气未能内敛,也是未能遇到一位开明的君主。

刘备忠厚侠义,能善始善终。

从创业之初到建立霸业,从四处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对自己的部属仁爱有加,而不象一些古代帝王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享乐,或者怕功高盖主,来个“杯酒释兵权”或“兔死狗烹”的结局。

刘备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成就了大业。

留人感情留人:刘备最善于作感情投资,以笼络人心,使自己的中坚团队牢而不破。

“桃园三结义”,使关张二人死心塌地。

建安五年,曹操攻打袁绍,擒获了关羽,曹操对关羽渴募已久,便以礼相待,关怀备至,封为偏将军,赏赤免宝马,而关羽却“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还是弃曹奔刘;“三顾茅庐”“白帝托孤”又使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阳长阪坡,刘备被曹操大军追杀,弃妻丢子仓皇逃命,赵云杀入曹军多个来回,最后救出刘阿斗,刘备却顺手将阿斗摔于地,说“为汝孺子惜失吾一员大将”,此情此景,谁不为之感动?事业留人:拜孔明出任丞相兼三军统帅,集大权于一身,给了他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通过封侯,使五虎上将分管5大区域,各自有了事业上的定位。

制度留人:刘备善用感情,对部属爱兵如子,但同样重视制度化,军纪严明。

对结义弟兄张飞犯错也不姑息,这样一视同仁,奖惩分明,使大家心服口服,增加了凝聚力。

薪酬留人:刘备慈善好施,对有功之人,出手大方。

益州平定后,刘备重奖孔明、法正、关张等人,每人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育人教育培训不足,后继无人。

刘备的弱点是感情用事,重用老人、旧部,而无意提拔后进,每逢征战总是老将挂帅,这最后导致“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这可说是刘备用人的最大败笔,也是诸葛孔明不明之处(没能有效放权,培育接班人)。

五虎将死后,姜维和关兴攻力不足,孔明个人苦苦支撑,六出祁山,最后累死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也最终导致蜀国的破败。

也许可以做个网上投票,但你先不要急着回答。

因为问题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

郭嘉被曹操叫去面试,出来后自言自语:“真吾主也。

”因为他觉得曹操有实力,有前途。

陈群原来在刘备手下干活,刘备溃逃,他没有跟去,最后跟了曹操,最大的可能性是曹操开出的薪水更具吸引力。

可是曹操给关羽的待遇何止月薪百万(魏币),但关羽还是要去找刘备,为什么?曹操的资金显然要比刘备雄厚得多,而刘备东奔西跑,累累如丧家之犬,两袖清风,他能给出什么?如果你猜对了,可以大胆去创业了。

是股份!股份比薪水更吸引人。

这就是刘备的过人之处。

终刘备之世,只有一个孟达投敌叛变,但孟达也是出于无奈,临跑之前还写了一封信给刘备,颇多疚辞,最后又倒戈了,还有一个黄权,不过情况特殊。

那是火烧连营之后,黄权归途被陆逊切断,他又不愿投降东吴,只好去投了魏国。

刘备可谓能得人死力者矣。

刘备手下人才不多,缺少中层干部,但有一点恐怕无人能比,那就是:人尽其才。

黄忠的余热就是被刘备挖掘出来的。

魏延只是牙门将,但刘备一下提拔他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而魏延果然不负所望。

还有家喻户晓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恨不得一天上二十五个小时的班。

在这个公司里,你有多少家伙,尽管亮出来。

在这个公司里,很少有人偷懒。

这是个股份合作制公司,董事长:刘备,最佳CEO。

但是,问题来了,体制先进、慧眼识人、人尽其才的蜀汉股份有限公司,规模、业绩仍然不如曹操,何故?如果你猜对了,可以去当议员。

因为曹操的公司是国有大型企业。

在公有制占主体的时代,国有大型企业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董事长曹操显然把这个企业视同自家开的店,在这一点上,他并没有比现代人强多少。

罗贯中检举了很多曹董的违纪违法行为,皆因证据不足作罢,并且受到了某些著名人士的严厉批评。

想想看,如果没有曹操,这个全国最大的国有企业早就七零八落、分崩离析了,如果没有曹操,这个连续亏损十二年的企业能扭亏为盈吗?正是因为曹董的苦心孤诣,并且先后重拳打击了袁绍、吕布、刘表等腐败分子,才没有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现在该说说孙权了。

孙氏东吴是最早打下基业的。

在改革初期,孙策就敏锐地感觉到,江东地区的房地产业潜伏着巨大的商机。

如果以旧城改造的名义申请,那地价只有十分之一。

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虽然如此,资金仍然是最大的问题,不过这难不倒孙策。

他通过关系找到了时任淮南省长的袁术,送上传国玉玺,顺利拿到了第一笔贷款。

在短短数年间,孙氏家族就垄断了江东的房地产业,成为东南第一富豪。

现在,你应该知道孙氏公司是什么了吧。

如果你猜不出,就睁大眼睛继续往下看。

民营企业!所以你明白了,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异常发达是有历史传统的。

概括:刘备者,攻心为上,提拔中坚力量,扶以股息,为管理者楷模。

曹操者,以国企为后盾,主张国有资产私有化运作,有违法乱纪行为,但大权在握,你乃我何?其为手段性管理人才。

孙权者,懂得融资,巧妙运作,为投资性管理人才。

曹操和诸葛亮在管理能力上可谓各有千秋,那大家觉得一个领导在管理下属时,是象曹操一样广泛征求意见后,再从长计议;还是象诸葛亮一样具备多方面的卓越才能,大小事情都能有条不紊的安排下去,让下属各司其职;哪一种方式更能取得实效呢?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每每在作出重大的决定之前,都要广泛的征询谋士们意见。

这样作对减少因决策失误而招致不可挽回的败局的好处我就不用多说了,相信大家都能知道。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对谋士们的鼓励,使谋士们得到了重视。

让人才的才华得到施展,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如果老板花董金请了有能力的职业经理,对他言不听计不从,每每不打招呼就作出决定。

给他再多的钱,他能留下吗?比较典型和有代表性的,就是曹操迁许都前的一件:一日,董昭因大荒之年精神体态保持的很好而引起了曹操的注意(观察细致),再问,原来是董昭!操马上避席置酒,刚说了两句话,就有人来报说杨奉、韩暹二人投往大梁去了,董昭曰:“此乃李□旧将杨奉,与白波帅韩暹,因明公来此,故引兵欲投大梁去耳。

”操曰:“莫非疑操乎?”昭曰:“此乃无谋之辈,明公何足虑也。

”操又曰:“李、郭二贼此去若何?”昭曰:“虎无爪,鸟无翼,不久当为明公所擒,无足介意。

”曹操见昭言语投机(原文如此),又问其朝廷大事。

牵出董昭建议曹操迎献帝入许都的话来。

迁许都对于曹操来说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意义重大,但这是题外话。

这里就不多说了。

这里说得的这董昭并不是曹操的人,而当时曹操已得了荀玉等一干的大贤,却依然向第一次见面的董昭讨教。

操见其言语投机,这里我想并不是董昭只是一味吹捧曹操而讨得了曹操的欢喜,而是见其对杨韩二人的判断正确表示满意,(而对杨韩二人,以曹操的判断力,应该是心里已经有了底杨奉手下的徐晃,曹操见了一眼就千方百计的要收了过来。

对从长安一路保着皇帝过来的杨韩,没见之前就应了解了。

故意拿他二人考考董昭,看其是不是徒有其名。

),曹操见董昭的面试通过了,自然要问起朝廷大事,这样,一个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由一个陌生人建议的极其重要的决定作出了。

当然,曹操还要经过荀玉等人的论证。

与之相反的就是诸葛亮。

我小时第一次接触到三国是听评书(我想许多网友和我一样吧),简直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神机妙算,仙人也。

长大后,就渐渐有些不以为然了。

胸有成竹的诸葛亮说:“山人自有妙计”,可大多时候,别说是和人商量,找人论证了,甚至被他差出去的武将文官连自己具体是要干什么都不知道,或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干。

如足球,教练让球员怎样占位,怎样跑动。

可为什么要这样占,为何要这样跑,先要和球员说明白的,只有他理解了才能更好的执行战术意图。

也许哪个大腕球员见教练嘴上没毛,文质彬彬的不象搞体育的,不知俱乐部经理为什么请了几次才请了他来,就有些不服气,说:“教练,我觉得应该这么这么站,那么那么跑。

”教练说:“本教头自有妙计,让你怎样站你就怎样站,本教头料得球会从那个方向滚到你的脚下。

”然后暗道:“大腕球员我现在还扳不倒,反正早晚有一天得给他修条华容道让他练练体能。

”8/11/20111、刘备的经历告诉我们:集团总裁,完全可以从摆地摊做起。

2.诸葛亮的经历告诉我们:进私企,其实比进国企更有发展空间。

3.吕布的经历告诉我们:频繁的跳槽,直接导致没老板敢录用你4.庞统的经历告诉我们:长得太丑,可能会影响你的应聘效果。

5.马谡的经历告诉我们:专业课学得再牛B,工作时基本用不上。

6.杨修的经历告诉我们:在职场上,总搞得比领导高明,你会死得很惨。

7.甘宁的经历告诉我们:有不良前科,不影响你考公务员。

英雄不问来路。

8.袁绍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市场自由竞争,国企未必干得过私企。

9.曹操的经历告诉我们:想在市场上大有作为,必先高举国家政策。

10.关羽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便你是MBA(工商管理硕士),一时营销失误,可能让你输给一个跨专业的。

11.夏侯惇的经历告诉我们:自残,的确很有威慑力。

碰到这种二球,哥也怕。

12.蒋干的经历告诉我们:证券市场上,庄家放出的利好,一般都是为了套你。

13.公孙瓒的经历告诉我们:擅泳者必呛水,玩火者必自焚;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14.大小乔的经历告诉我们:有才有钱又长得帅的男人,一般没法陪你到最后。

15.刘禅的经历告诉我们:大型企业被兼并,高层管理者肯定会关注员工的心理动态16.姜维的经的经历告诉我们:双学历,有时比考研更具竞争力。

17.黄月英的经历告诉我们: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18.刘表的经历告诉我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你再牛B,一旦死了,就会有人睡你的老婆,花你的钱,打你的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