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质粒DNA的切割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https://img.taocdn.com/s3/m/b92a3410ba0d4a7303763aa9.png)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识别DNA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内切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分类:依照限制酶的结构,辅因子的需求切位与作用方式,可将限制酶分为三种类型,别离是第一型(Type I)、第二型(Type II)及第三型(Type III)。
第一型限制酶同时具有修饰(modification)及认知切割(restriction)的作用;还有认知(recognize)DNA 上特定碱基序列的能力,通常其切割位(cleavage site)距离认知位(recognition site)可达数千个碱基之远,并非能准确信位切割位点,因此并非经常使用。
例如:EcoB、EcoK。
第二型限制酶只具有认知切割的作用,修饰作用由其他酵素进行。
所认知的位置多为短的回文序列(palindrome sequence);所剪切的碱基序列通常即为所认知的序列。
是遗传工程上,有效性较高的限制酶种类。
例如:EcoRI、HindIII。
第三型限制酶与第一型限制酶类似,同时具有修饰及认知切割的作用。
可认知短的不对称序列,切割位与认知序列约距24-26个碱基对,并非能准确信位切割位点,因此并非经常使用。
例如:EcoPI、HinfIII。
限制酶在遗传学方面的应用:1、在甚因工程方面利用能产生“粘性结尾”的限制酶, 进行DNA的体外重组, 是较为方便的, 只要用同一限制酶处置不同来源的DNA, 由于所产生的水解片段具有相同的粘性结尾, 能够彼此“粘合”,再经连接酶处置, 就成为重组DNA分子了. 目前, 基因工程上, 限制酶要紧应用于以下两方面(1)目的基因与载体的重组细菌细胞中的限制酶能水解外源DNA , 因此必需通过适当的载体(质粒或噬菌体)的帮忙才能将外源DNA引人受体细胞并在其中增殖和表达。
将供体DNA与载体用一样的限制酶处置, 使载体带上各类各样的外源DNA片断, 然后引人受体细菌细胞增殖, 菌细胞增殖, 再挑选出所需的菌株, 便取得带有某一目的基因的繁衍系.用这种方式, 已成功地将酵母菌的咪哇甘油磷酸脱水酶基因、夕一异丙基苹果酸脱氢酶基因和色氨酸合成酶基因通过几噬菌体转人大肠杆菌,并表达了信息.(2)建造新的基因载体作为基因载体,在引人受体细胞后, 必需有较高的复制率, 以求取得大量的基因产物;必需具有一个选择性标志, 以便挑选;还要有一最多种限制酶的作用位点(每种酶只有一个切口);也要求利用平安。
酶切原理
![酶切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a6a4a0a79563c1ec5da71d7.png)
一、DNA的限制性酶切实验原理 DNA的限制性酶切实验原理
1. 限制性内切酶的类型 根据限制酶的识别切割特性, 根据限制酶的识别切割特性, 催化条件及是否具有修饰酶活 性可分为Ⅰ 型三大类。 性可分为Ⅰ、Ⅱ、Ⅲ型三大类。 第一类( 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专一的核苷酸顺序 能识别专一的核苷酸顺序, 第一类(I型)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专一的核苷酸顺序,它 们在识别位点很远的地方任意切割DNA DNA链 们在识别位点很远的地方任意切割DNA链,但是切割的核苷 酸顺序没有专一性,是随机的。这类限制性内切酶在DNA DNA重 酸顺序没有专一性,是随机的。这类限制性内切酶在DNA重 组技术或基因工程中用处不大,无法用于分析DNA结构或克 组技术或基因工程中用处不大,无法用于分析DNA结构或克 DNA 隆基因。 隆基因。这类酶如EcoB、EcoK等。
材料、 三 材料、设备及试剂
质粒 :pUC118、pEGFP 设备 :eppendorf管、微量取液器(20μl,200μl,1000μl), 台式 高速离心机, 电泳仪、电泳槽、UVP凝胶成像系统、微波炉 试剂: 试剂:琼脂糖 、TAE电极缓冲液、Lamdar DNA EcoR I /HindⅢ 、 EB 、 加样缓冲液
各有一个单链末端,二条单链是互补的,其断裂的磷 酸二酯键以及氢键可通过DNA连接酶的作用而“粘合”。
平头末端: 平头末端: II型酶切割方式的另一种是在同一位置上切割双 链,产生平头末端。例如EcoRV 的识别位置是: 5’…… GAT|ATC …… 3’ | 3’…… CTA|TAG …… 5’ | 切割后形成 5’…… GAT ATC …… 3’ 3’…… CTA TAG …… 5’ 这种末端同样可以通过DNA连接酶连接起来。
一、DNA的限制性酶切实验原理 DNA的限制性酶切实验原理
基因工程中常用的三种工具酶
![基因工程中常用的三种工具酶](https://img.taocdn.com/s3/m/28fd7ad633d4b14e8524687f.png)
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1.定义:凡能识别和切割双链DNA分子内特定核苷酸序列的酶,也称为限制酶(restriction enzyme,RE)。
2.类型:来自原核生物,有三种类型。
Ⅰ型:兼具甲基化修饰和ATP参与的核酸内切酶活性,随机切割。
Ⅱ型:大多能特异识别4~6个核苷酸序列(回文结构),最大识别序列为8个核苷酸,如SfiI、NotI;但有近10种Ⅱ型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为非回文结构,如SfaNI、MnlI等,Ⅱ型限制酶均可作为基因工程的工具酶。
另有一些来源不同的限制酶的识别位点是相同的核苷酸序列,将这类酶特称为同工异源酶(isoschizomers)或同裂酶。
同工异源酶切割产生相同的末端;有一些同工异源酶对于切割位点上的甲基化碱基的敏感性有所差别,故可用来研究DNA 甲基化作用,如SmaI和XmaI;HpaII和MspI;MboI和Sau3AI是成对的同工异源酶;其中HpaII和MspI是一对同工异源酶,其识别位点是CCGG。
与同工异源酶对应的一类限制酶,它们虽然来源各异,识别序列也各不相同,但都产生出相同的粘性末端,称为同尾酶(isocaudamers)。
常用的限制酶BamHI、BclI、BglII、Sau3AI和XhoII就是一组同尾酶,它们切割DNA之后都形成由GATC4个核苷酸组成的粘性末端。
显而易见,由同尾酶所产生的DNA片段,是能够通过其粘性末端之间的互补作用而彼此连接起来的,因此在基因克隆实验中很有用处。
但必须指出,由两种同尾酶消化产生的粘性末端,重组之后所形成的序列结构再不能被原来的任何一种同尾酶所识别。
Ⅲ型:功能基本同Ⅰ型,但为特定位点切割。
三种限制酶的区别如下表所示:Ⅰ型Ⅱ型Ⅲ型DNA底物dsDNA dsDNA dsDNA辅助因子Mg2+,A TP,SAM Mg2+ Mg2+,A TP识别序列特异特异特异切割位点非特定(于识别序列前后100~1000bp范围之内)特定(切割于识别序列之中或近处,固定位点)特定(切割点在识别序列后25~75bp处)与甲基化作用的关系内切酶蛋白同时具有甲基化酶的作用酶蛋白不具有甲基化作用内切酶蛋白同时具有甲基化酶的作用3.命名:第一个字母取自产生该酶的细菌属名,用大写;第二、第三个字母是该细菌的种名,用小写;第四个字母代表株。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酶切与鉴定实验原理及步骤、注意事项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酶切与鉴定实验原理及步骤、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7e9edad5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1f.png)
实验四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酶切与鉴定一、实验原理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能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特异核苷酸序列的DNA水解酶,主要存在于原核生物中。
根据限制酶的识别切割特性、催化条件及是否具有修饰酶活性可分为Ⅰ、Ⅱ、Ⅲ型三大类。
其中Ⅱ类酶在分子克隆和基因操作中最为有用,是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工具酶。
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序列长度一般为4~8个呈回文序列的特异核苷酸对。
一般情况下,识别序列越长,在同一DNA分子中识别位点出现的频率就越小。
许多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已被确定。
例如EcoRl 酶的识别与切割序列为以下6个碱基对。
5′……GAATTC……3′3′……CTT AAG…… 5′这些末端为互补的,即粘性末端,并可在连接酶的催化下与由EcoR I产生的其它分子末端相连接。
限制性内切酶主要用于基因组DNA的片段化、重组DNA分子的构建与鉴定、载体中目的基因片段的分离与回收以及DNA分子物理图谱的构建等。
根据酶切目的和要求不同,可有单酶切、双酶切或部分酶切等不同方式。
根据酶切反应的体积不同,可分为小量酶切反应和大量的酶切反应。
小量酶切反应主要应用于质粒的酶切鉴定,体积为20 μl, 含0.2~1 μg DNA,大量酶切反应用于制备目的基因片段,体积为50~100 μl,DNA用量在10~30ug。
本实验为EcoR I对质粒pUC18的小量酶切。
在质粒的双链环状DNA分子上有多个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酶切位点。
在用特定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对质粒进行酶切反应后,通常可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鉴定酶切效果。
二、仪器与试剂1.仪器:水浴锅、离心管、移液器、吸头、电泳设备等。
2.试剂:质粒pUC18、EcoR I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内切酶反应缓冲液、琼脂糖、电泳缓冲液、6×上样缓冲液、溴化乙啶染液、无菌水等。
限制酶的多种切割要领
![限制酶的多种切割要领](https://img.taocdn.com/s3/m/dc8e9020284ac850ad0242cf.png)
限制酶的多种切割方法 一、错位切割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和运载体──形成黏性末端 1. 单酶切 (1)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含目的基因DNA片段与运载体。
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与运载体在同种限制酶作用下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这两个黏性末端间能通过碱基间的配对而连接,进而形成重组DNA分子。
(2)用同裂酶去切割含目的基因DNA片段与运载体。
有一些来源不同的限制酶识别核苷酸顺序和切割位置都相同,这类酶称为同裂酶(同切酶或异源同工酶)。
同裂酶产生同样的切割,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
2009年江苏生物高考第34题就出现了同裂酶(BamHⅠ与BstⅠ),其中的差别只在于当识别顺序中有甲基化的核苷酸时,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可以切割,另一种则不能。
(3)用同尾酶切割含目的基因DNA片段与运载体。
有一些来源不同、识别的核苷酸顺序和切割位置各不相同,但能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这类酶被称为同尾酶。
常用的限制酶BamHⅠ、BglⅡ、BclⅠ和Sau3A就是一组同尾酶,它们切割DNA之后都形成由GATC四个核苷酸组成的黏性末端。
显而易见,由同尾酶所产生的DNA片段,是能够通过其黏性末端之间的碱基互补作用而彼此连接起来。
【例1】(2005年天津理综):限制性内切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性内切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
在质粒上有酶Ⅰ的一个切点,在目的基因的两侧各有1个酶Ⅱ的切点。
①请画出质粒被限制酶Ⅰ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
②请画出目的基因两侧被限制酶Ⅱ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
③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上述两种不同限制酶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能否连接?为什么? 解析:这两种酶属于同尾酶,能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因此能够连接起来。
③由于两者产生的黏性末端相同(都是GATC),黏性末端之间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而连接。
(4)单酶切的优点与缺点。
单酶切优点就是操作简单。
它的缺点主要有两个:①酶切后的质粒与目的基因在DNA连接酶作用下易自身环化:用单酶切切割后的目的基因和质粒的两侧各有一个黏性末端,而且是相同的末端,因此这两个末端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而使目的基因和质粒分别发生首尾相连,都形成环状DNA分子,其中质粒又恢复成没有切割前的样子。
实验2-设计性实验-不同限制性内切酶对质粒切割-指导讲解
![实验2-设计性实验-不同限制性内切酶对质粒切割-指导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03bd753b58fb770bf68a5516.png)
实验二不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质粒DNA的切割(设计性实验)设计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撰写小论文的能力。
设计实验要求:选用1或2种内切酶,将所提供的质粒DNA切割为至少3-4个以上的片段。
设计实验过程: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运用学过的知识,先设计实验方案,提交老师批阅认可;再独立进行实验准备和实验;实验结束,撰写设计性实验报告,即小论文1篇。
小论文要求:字数不少于3000,包括论文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结论或讨论、参考文献等。
设计实验涉及知识点:1)质粒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2)质粒酶切鉴定;3)DNA片段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设计实验要求学生独立撰写小论文。
Digestion of plasmid DNA with different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不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质粒DNA的切割一、原理限制性内切酶能特异地结合于一段被称为限制性酶识别序列的DNA序列之内或其附近的特异位点上,并切割双链DNA。
它可分为三类:Ⅰ类和Ⅲ类酶在同一蛋白质分子中兼有切割和修饰(甲基化)作用且依赖于A TP的存在。
Ⅰ类酶结合于识别位点并随机的切割识别位点不远处的DNA,而Ⅲ类酶在识别位点上切割DNA分子, 然后从底物上解离。
Ⅱ类由两种酶组成: 一种为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限制酶),它切割某一特异的核苷酸序列; 另一种为独立的甲基化酶, 它修饰同一识别序列。
Ⅱ类中的限制性内切酶在分子克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们是重组DNA的基础。
绝大多数Ⅱ类限制酶识别长度为4至6个核苷酸的回文对称特异核苷酸序列(如EcoRⅠ识别六个核苷酸序列:5'- G↓AATTC-3'),有少数酶识别更长的序列或简并序列。
Ⅱ类酶切割位点在识别序列中,有的在对称轴处切割,产生平末端的DNA片段(如SmaⅠ: 5'-CCC↓GGG-3');有的切割位点在对称轴一侧,产生带有单链突出末端的DNA片段称粘性未端, 如EcoRⅠ切割识别序列后产生两个互补的粘性末端。
实验报告双酶切实验目的(3篇)
![实验报告双酶切实验目的(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89ef2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b.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学习双酶切法获取目的基因片段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原理和方法。
3. 熟悉核酸琼脂糖胶回收的原理和方法。
4. 熟练操作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5. 培养实验操作规范,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1. 双酶切法:利用两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识别并切割目的基因片段和载体质粒,产生黏性末端或平末端,以便于连接。
2.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不同分子量的DNA片段,便于观察和分析目的基因片段。
3. 核酸琼脂糖胶回收: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的DNA片段,通过酶解、溶解、纯化等步骤获得高纯度的目的基因片段。
三、实验器材1. 仪器:DNA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紫外分光光度计、PCR仪、移液器、微量离心机、恒温培养箱、电热恒温器等。
2. 试剂: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T4 DNA连接酶、DNA标记物、琼脂糖、DNA模板、DNA载体、DNA标记染料、缓冲液、DNA提取试剂盒等。
四、实验步骤1. 提取DNA模板:按照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提取目的基因片段和载体质粒的DNA。
2. 设计酶切反应体系:根据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识别序列,设计酶切反应体系,包括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模板、缓冲液、DNA标记物等。
3. 酶切反应:将酶切反应体系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酶切反应。
4. 酶切产物鉴定: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酶切产物,观察DNA条带,鉴定酶切是否成功。
5. DNA连接:将酶切后的目的基因片段和载体质粒进行连接反应,连接条件按照DNA连接酶说明书进行。
6. 连接产物鉴定: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连接产物,观察DNA条带,鉴定连接是否成功。
7. 核酸琼脂糖胶回收:将连接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回收目的基因片段。
8. 目的基因片段纯化:利用核酸琼脂糖胶回收试剂盒对回收的目的基因片段进行纯化。
9. 纯化产物鉴定: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纯化产物,观察DNA条带,鉴定纯化是否成功。
质粒的双酶切
![质粒的双酶切](https://img.taocdn.com/s3/m/848d642f58f5f61fb6366655.png)
如EcoRI的识别顺序为:
5’…… G’AA|TTC ……3’
3’…… C T T|AA’G …...5’
|表示中心对称轴,从两侧“读”核苷酸顺序都是GAATTC或CTTAAG,这就是 回文顺序。 ‘表示在双链上交错切割的位置,切割后生成两个DNA片段,各 有一个单链末端,两条单链是互补的,其断裂的磷酸二酯键以及氢键可通过 DNA连接酶的作用而“粘合”
• 限制性内切酶是体外剪切基因片段的重要工具,常常与核酸聚合酶、 连接酶以及末端修饰酶等一起称为工具酶
• 限制性内切酶按限制酶的组成、与修饰酶活性关系以及切断核酸的情 况不同,分为三类:Ⅰ型、Ⅱ型和Ⅲ型
➢ Ⅰ型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专一的核苷酸顺序,并在识别点附近的一些核苷酸上 切割DNA分子中的双链,但是切割的核苷酸顺序没有专一性,是随机的。这类 限制性内切酶在DNA重组技术或基因工程中用处不大,无法用于分析DNA结 构或克隆基因。这类酶如EcoB、EcoK等
E5’c…oR…ⅠG酶’A(A切T|TaTK割CaR…a后公…司3形’) 成两种片段,片段末端同样可以通过DNA连接酶连接起来 1Ⅱ0×型H限B制➢u性ffe内rⅢ切型酶能限识别制专一性的内核苷切酸顺酶序也,并有在该专顺序一内的的固识定位别置顺上切序割双,链。但不是对称的回文顺序,在 3’…… CTA’|识TAG别……顺5’序旁边几个核苷酸对的固定位置上切割双链。但这几个核苷酸 由这于类这 酶类如限Ec制o对B性、内不Ec切oK是酶等的特识别异和切性割的的核。苷酸因都是此专一,的这。 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产生的一定长度 这但类这限 几制个性核内苷D切酸N酶对A在不片是DN特A段异重性组,的技具。术或有基因各工种程中单用处链不末大,端无法。用因于分此析D不NA能结构应或用克隆于基因基。因克隆
核酸内切酶名词解释
![核酸内切酶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fa5647c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ca.png)
核酸内切酶名词解释介绍核酸内切酶(endonuclease)是一类能够切割核酸(DNA或RNA)链的酶。
它们能够识别特定的DNA序列或RNA序列,并在该序列内部进行切割。
核酸内切酶在许多生物学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医学诊断等。
分类核酸内切酶可以根据其识别的特定DNA或RNA序列类型进行分类。
以下是常见的核酸内切酶分类:1. 限制酶限制酶是最常见和广泛应用的一类核酸内切酶。
它们能够识别DNA链上的特定序列,并在该序列内部切割DNA。
限制酶广泛存在于细菌和其他原核生物中,起到保护宿主细胞免受外来DNA的侵害的作用。
限制酶通常具有“切割”和“保护”两种酶活性,即它们既可以切割外来DNA,又可以保护宿主细胞的DNA不被切割。
限制酶根据其识别的DNA序列特征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识别具有对称性的序列(如5’-GAATTC-3’),并在该序列内部切割DNA 的限制酶称为对称性限制酶。
•识别具有不对称性的序列(如5’-CCCGGG-3’),并在该序列内部切割DNA 的限制酶称为非对称性限制酶。
2. 反转录酶反转录酶是一类能够将RNA转录成DNA的酶。
它们能够识别RNA链上的特定序列,并在该序列内部合成相应的DNA链。
反转录酶在病毒和其他生物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中的酶活性使得病毒可以将其RNA基因组逆转录成DNA,并将这段DNA插入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
3. 核酸酶除了上述两类酶外,还存在一些其他类型的核酸内切酶,如核酸酶。
核酸酶是一类能够切割核酸链的酶,它们通常在DNA修复、DNA重组和基因组剪接等过程中发挥作用。
应用核酸内切酶在许多生物学研究和应用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一些核酸内切酶的主要应用领域:1. 基因工程核酸内切酶可以用于基因工程中的DNA重组技术。
通过识别特定的DNA序列并在该序列内部切割,核酸内切酶可以用来构建重组DNA分子,如重组质粒、重组病毒载体等。
这些重组DNA分子可以用于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和基因治疗等方面。
实验五 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定稿)
![实验五 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定稿)](https://img.taocdn.com/s3/m/26df93ff4693daef5ef73d84.png)
实验五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DNA restriction enzyme digestion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掌握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的基本原理与实验过程。
二、实验原理限制性内切酶能特异地结合于一段被称为限制性酶识别序列的DNA 序列之内或其附近的特异位点上,并切割双链DNA。
它可分为三类:Ⅰ类和Ⅲ类酶在同一蛋白质分子中兼有切割和修饰(甲基化)作用且依赖于ATP 的存在。
Ⅰ类酶结合于识别位点并随机的切割识别位点不远处的DNA,而Ⅲ类酶在识别位点上切割DNA 分子,然后从底物上解离。
Ⅱ类由两种酶组成: 一种为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限制酶),它切割某一特异的核苷酸序列; 另一种为独立的甲基化酶,它修饰同一识别序列。
绝大多数Ⅱ类限制酶识别长度为4 至6个核苷酸的回文对称特异核苷酸序列(如EcoRⅠ识别六个核苷酸序列:5'- G↓AATTC-3'),有少数酶识别更长的序列或简并序列。
Ⅱ类酶切割位点在识别序列中,有的在对称轴处切割,产生平末端的DNA 片段(如Sma:5'-CCC↓GGG-3');有的切割位点在对称轴一侧,产生带有单链突出末端的DNA 片段称粘性未端, 如EcoRⅠ切割识别序列后产生两个互补的粘性末端。
5'…G↓AATTC…3' →5'…G AATTC…3' ;3'…CTTAA↑G …5' →3'…CTTAA G…5' 。
Pvu I 的识别序列5'…CGAT↓CG…3' →5'…CGATCG…3'三、实验仪器与设备水平式电泳装置,电泳仪,台式高速离心机, 恒温水浴锅, 微量移液枪, 微波炉,紫外透射仪,凝胶成像系统四、实验材料与试剂pUC18质粒:2686bp,0.5μg/μl,40μl/管(日本东洋纺织株式会社) Pvu I 酶及其酶切缓冲液:10U/μl,200U/管(北京鼎国昌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pUC18质粒上有两个酶切位点,分别为酶切第一个碱基位是276(896bp)、2066(1790bp)10X的酶切反应体系(使用时酶切反应体系为1X)琼脂糖(Agarose) 溴化乙锭:5×TBE 电泳缓冲液:(使用时稀释10倍)6×电泳载样缓冲液:五、实验步骤1.将清洁干燥并经灭菌的eppendorf 管(最好0.2ml)编号,用微量移液枪分别加入pUC18质粒2μl(1μg)和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反应10×缓冲液2μl,再加入重蒸水15μl(使总体积为19μl), 用手指轻弹管壁使溶液混匀,然后加入1μl 酶液,用吸头轻轻抽吸数次混匀酶切反应物,用微量离心机2000rpm数秒,使溶液集中在管底。
实验五 质粒DNA酶切(质粒限制性内切酶消化酶切)
![实验五 质粒DNA酶切(质粒限制性内切酶消化酶切)](https://img.taocdn.com/s3/m/471a64c85727a5e9846a6148.png)
p C A M B IA 1 3 0 2
10549 bp
Kan
Eco RV (6218)
大p肠BR杆3菌22复or制i 起始位点
pVS1-REP 农杆菌复制起始位点
二、限制性内切酶
1) 概念 2) 命名原则 3) 类型 4) 基本特性及用途 5) 影响核酸限制性内切酶活性的因素 6)Ⅱ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操作的注意事项
实验原理
• 限制性内切酶能特异地结合于一段被称为 限制性酶识别序列的DNA序列之内或其附 近的特异位点上,并切割双链DNA。
限制性内切酶EcoR Ⅴ 特异性识别位点为:
GATATC CTATAG
产生平末端:
GAT ATC CTA TAG
则pCAMBIA1302经EcoR Ⅴ酶切后产生大小分别为:1600bp、 2624bp和6325bp的三条DNA 片段
属名
种名 株系
Haemophilus influenzae d
流感嗜血杆菌d株
HindⅡ HindⅢ
同一菌株中所含的多个不同的限制性核割特性、催化条件及是否具有修饰酶活 性,可分为Ⅰ、Ⅱ、Ⅲ型三类。
4) 基本特性及用途
Ⅱ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有严格的识别、切割顺序,它以核酸内切 方式水解DNA链中的磷酸二酯键,产生的DNA片段5′端为P,3′ 端为OH,识别序列一般为4~6个碱基对,通常是反转录重复 顺序,具有180°的旋转对称性即迴文结构。Ⅱ限制性核酸内切 酶切割双链DNA产生3种不同的切口。
第三步:看多克隆位点(MCS)。它具有多个限制酶的单一切点。便于外源 基因的插入。
第四步:再看外源DNA插入片段大小。质粒一般只能容纳小于10Kb的外源 DNA片段。 一般来说,外源DNA片段越长,越难插入,越不稳定,转化效率越低。
酶切鉴定实验报告
![酶切鉴定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92cbc3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98.png)
一、实验目的1. 掌握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原理和应用;2. 学习质粒DNA的提取、纯化方法;3. 掌握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及其在DNA分析中的应用;4. 通过酶切鉴定,验证目的基因的插入和表达。
二、实验原理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zyme)是一种特殊的核酸酶,能够识别特定的DNA序列并在这些序列上切割双链DNA。
根据识别序列的长度和切割方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为两类:I类酶和II类酶。
其中,II类酶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应用最为广泛,如EcoRI、BamHI、HindIII等。
酶切鉴定实验的原理是:通过将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
然后,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观察酶切后的DNA片段长度,以判断目的基因是否成功插入载体。
三、实验材料1. 试剂: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T4 DNA连接酶缓冲液、T4 DNA聚合酶、dNTPs、琼脂糖、电泳缓冲液、DNA分子量标准等;2. 仪器: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离心机、移液器、紫外分光光度计等;3. 样品:重组质粒、载体DNA、目的基因DNA等。
四、实验步骤1. 质粒DNA的提取和纯化(1)取含有重组质粒的细菌,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2)将提取的质粒DNA进行酚-氯仿抽提和乙醇沉淀,得到纯化的质粒DNA。
2. 重组质粒的构建(1)取目的基因DNA和载体DNA,分别进行PCR扩增;(2)将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目的基因和载体DNA的大小;(3)利用DNA连接酶和T4 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连接到载体上;(4)转化大肠杆菌,筛选阳性克隆。
3. 酶切鉴定(1)取重组质粒和载体DNA,分别进行酶切反应;(2)将酶切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酶切后的DNA片段长度;(3)根据酶切结果,判断目的基因是否成功插入载体。
4. 结果分析根据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比较重组质粒和载体DNA的酶切产物。
若重组质粒在目的基因插入位点附近出现新的酶切位点,则说明目的基因成功插入载体。
DNA的限制性酶切实验原理
![DNA的限制性酶切实验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8547a4c4caaedd3382c4d362.png)
学习课程 项目教学 管理 心理学 生
物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1
一、DNA的限制性酶切实验原理
1. 限制性内切酶的类型
根据限制酶的识别切割特性, 催化条件及是否具有修饰酶活 性可分为Ⅰ、Ⅱ、Ⅲ型三大类。
第一类(I型)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专一的核苷酸顺序,它 们在识别位点很远的地方任意切割DNA链,但是切割的核苷 酸顺序没有专一性,是随机的。这类限制性内切酶在DNA重 组技术或基因工程中用处不大,无法用于分析DNA结构或克
❖ 如果一种特殊的寄主菌株,具有几个不同的限制
与 修 饰 酶 , 则 以 罗 马 数 字 表 示 , 如 HindⅠ, HindⅡ,HindⅢ等。
学习课程 项目教学 管理 心理学 生
物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7
由 pUC18改造而来,大小为 3162bp 。相当于在 pUC18中增加了带有 M13
噬菌体 DNA 合成的起始与终止以及包装进入噬菌体颗粒所必需的顺式序列。
学习课程 项目教学 管理 心理学 生
物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8
学习课程 项目教学 管理 心理学 生
物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9
二、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原理
琼脂糖是一种天然聚合长链状分子,可以形成具 有刚性的滤孔,凝胶孔径的大小决定于琼脂糖的浓 度。
DNA分子在碱性缓冲液中带负电荷,在外加电场 作用下向正极泳动。
溴化乙锭(EB)为扁平状分子,在紫外光照射下 发射荧光。EB可与DNA分子形成EB-DNA复合物, 其荧光强度与DNA的含量成正比。据此可粗略估 计样品DNA浓度。
学习课程 项目教学 管理 心理学 生
物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11
琼脂糖电泳的优点
(1)琼脂糖含液体量大,可达98-99%,近似自由 电泳,但是样品的扩散度比自由电泳小。
生物化学--实验十五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
![生物化学--实验十五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172987f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74.png)
实验十五 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目的要求】1.掌握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基本概念、作用特点及作用原理2.熟悉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操作技术及其影响因素3.了解DNA酶解技术生物研究领域的应用【实验原理】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RE)是一类能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特定核苷酸顺序(一般具有双重对称的回文结构),并以内切方式水解水解双链DNA的核酸水解酶。
它主要分布于细菌体内,目前已发现1800多种。
根据酶的组成、辅助因子及水解DNA的方式不同,可将限制性内切酶分为Ⅰ、Ⅱ、Ⅲ三种类型,而Ⅱ型限制性内切酶是重组DNA技术中常用的限制性内切酶,如Eco RⅠ、BamHⅠ等,它们被誉为分子生物学家的手术刀。
临床上某些遗传病由于基因突变发生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位点,因此当用一定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时,产生的酶切DNA片段大小就会与正常人酶切DNA片段发生差异,因而发生DNA限制性酶切图谱改变,据此可达到基因诊断的目的。
实验选用价格低廉、酶切效果较好的Eco RⅠ(识别位点G↓AATTC)对λDNA进行酶切分析,观察限制性内切酶的特定切割作用及其限制性图谱,理论上可产生21226bp,7421bp,5804bp,5604bp,4878bp和3530bp等不同分子量的DNA片段。
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在紫外扫描仪下摄影即可观察到λDNA的Eco RⅠ限制性酶切图谱。
【实验准备】一、器材1.恒温水浴箱2.电泳仪和电泳槽3.紫外扫描分析仪4.台式高速离心机5.微波炉6.加样枪、EP管及试管架等二、试剂1.DNA底物λDNA或质粒DNA或制备的肝组织DNA。
2.限制性内切酶Eco RⅠ及其缓冲液购自华美生物工程公司,每种限制性内切酶均配有2种缓冲液,在配套的缓冲液中该限制性内切酶均可获得100%酶切活性。
3.10×TAE 电泳缓冲液取Tris24.2g,冰醋酸5.7ml,0.25mol/L EDTA (pH8.0)20ml,加蒸馏水至500ml。
酶切分析实验报告
![酶切分析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a09c2b1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24.png)
一、实验目的1. 理解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原理及其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2. 掌握质粒DNA的提取方法。
3. 学习使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进行DNA片段的切割。
4. 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酶切结果,鉴定目的DNA片段。
二、实验原理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s)是一类能够识别特定DNA序列并在该序列的特定位置切割双链DNA的酶。
在基因工程中,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用于切割DNA分子,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克隆、测序或分子标记等操作。
本实验中,我们使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质粒DNA,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酶切产物。
根据酶切位点的不同,质粒DNA会被切割成不同长度的片段。
通过比较酶切前后的DNA片段,可以鉴定目的DNA片段。
三、实验材料1. 质粒DNA2.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3. 琼脂糖4. 电泳缓冲液5. 标准DNA分子量标记6. 琼脂糖凝胶电泳仪7. 凝胶成像系统四、实验步骤1. 质粒DNA提取:根据试剂盒说明书提取质粒DNA。
2. 酶切反应:将提取的质粒DNA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混合,加入缓冲液,进行酶切反应。
3. 琼脂糖凝胶电泳:- 准备琼脂糖凝胶,加入电泳缓冲液。
- 在凝胶孔中加入标准DNA分子量标记和酶切后的质粒DNA。
- 连接电源,进行电泳。
- 电泳完成后,关闭电源,取出凝胶。
4. 凝胶成像与分析:- 使用凝胶成像系统观察电泳结果。
- 根据标准DNA分子量标记,分析酶切产物的长度。
- 比较酶切前后的质粒DNA片段,鉴定目的DNA片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质粒DNA提取:成功提取出质粒DNA,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A260/A280比值在1.8-2.0之间。
2. 酶切反应: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成功切割质粒DNA,产生不同长度的片段。
3. 琼脂糖凝胶电泳:- 电泳结果显示,酶切后的质粒DNA片段在凝胶上呈现清晰的条带。
- 通过比较标准DNA分子量标记和酶切产物,可以确定酶切位点的位置。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71a9fd676a20029bd642d9a.png)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个人觉得总结得很好,特转贴供本供大家分享。
酶切现问题,看内切酶说明书,相应试剂公司目录。
不同公司出产的内切酶,菌株来源、制备工艺、纯度活力、酶切活性优化可能不同,。
可在上面找到酶单位定义、保存条件、酶切体系[buffer及与其它酶双切的buffer等]、酶切反应温度[有些酶是在50、55或30等温度下反应的]、酶是否受甲基化影响、是否有星号活性及出现星号活可能因素、保护性碱基,同尾酶、同裂酶1. 酶切不开或不完全1.1 质粒问题纯度差或残留酶切抑制物最为常见。
杂蛋白存在会影响酶切,表现为A260/A280低于1.8;抑制物常见酚、盐、乙醇等;【重新提DNA,使用可靠试剂盒或可靠手工提取试剂,1.2 酶的问题:确认内切酶有效 [很多内切酶虽然有过期时间,但过期后只要能够有效酶切,可用。
确认酶切效果不好,做标记,更换] 。
【题外话:用内切酶注意】a. 内切酶如无特殊要求,保存-20~-30度。
并非越低越好,酶通常是保存在50%甘油缓冲液中,温度过低时,酶会发生冻结(运输过程例外,由于酶需要低温运输,所以方便的情况下是使用干冰,酶会冻结,但冻结次数有限,相对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如果是经常使用的话,酶会被反复冻融,从而降低了活性。
当然如果温度过高,呵呵,你就自己想去吧。
b. 酶在使用时应置于冰盒中取酶。
这点大家都清楚,不过多强调也没坏处。
因为实验室有些同学,酶取出后是放在冰盒上的,但有两点忽略了:拿酶的时候,手不是抓着管子上端,而握在管子的底部,相当于用手在给酶进行加热;有些酶是放在冰盒中,但吸酶的时候,还是将酶拿出来。
偶尔一次没有大碍,反复如此,可能会影响酶活。
c. 酶使用完后应尽快旋紧盖子。
有时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是-20~-30度放置,酶仍然会冻结。
个人认为的可能原因是由于在配置酶切反应时,酶管的盖子在较长时间的开着,甘油会吸取空气中的水分,对于常用的大包装的酶有时就会出现冻结现象。
2.实验二-质粒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2.实验二-质粒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https://img.taocdn.com/s3/m/c2695960caaedd3383c4d3f7.png)
二 实验原理
型酶识别的DNA序列一般含有4 个核苷酸。 DNA序列一般含有 Ⅱ型酶识别的DNA序列一般含有4~6个核苷酸。有的在识别顺序 的对称轴上对双链DNA同时切割产生平末端; 的对称轴上对双链DNA同时切割产生平末端;有的在识别顺序的双侧末 DNA同时切割产生平末端 DNA双链产生粘性末端 双链产生粘性末端。 型限制性内切酶需要Mg2+激活,大部分Ⅱ Mg2+激活 端DNA双链产生粘性末端。Ⅱ型限制性内切酶需要Mg2+激活,大部分Ⅱ 型酶所识别的序列具有反向对称的结构,或称为回文结构。 型酶所识别的序列具有反向对称的结构,或称为回文结构。 质粒DNA通常都具有一个或多个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识别序列, 质粒DNA通常都具有一个或多个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识别序列,可 DNA通常都具有一个或多个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识别序列 被相应限制性内切酶切出相应数量的切口, 被相应限制性内切酶切出相应数量的切口,从而产生相应数量的酶切 片断。 片断。 本实验采用PMD18- 质粒具有EcoRⅠ Hind的识别序列和酶切位 EcoRⅠ和 本实验采用PMD18-T质粒具有EcoRⅠ和Hind的识别序列和酶切位 PMD18 点分别为 GAATTC CTTAAG 和 AAGCTT TTCGAA
对照组 0 0 0 X 20-X 20
充分混匀后于37℃保温1 2h。 充分混匀后于37℃保温1-2h。 37℃保温 注最终反应体系中质粒浓度至少达到1.2 1.5μg/μL) 1.2(注最终反应体系中质粒浓度至少达到1.2-1.5μg/μL)
1
2
3
四 实验结果
1泳道 maker 质粒DNA 2泳道 质粒DNA 3泳道 酶切产物
取实验一中提取的质粒,向其中加入10μL灭菌的双蒸水使其充分 取实验一中提取的质粒,向其中加入10μL灭菌的双蒸水使其充分 10μL 溶解,测定其dsDNA浓度。然后按下表进行操作: 溶解,测定其dsDNA浓度。然后按下表进行操作: dsDNA浓度
质粒DNA的酶切
![质粒DNA的酶切](https://img.taocdn.com/s3/m/ff313ccd19e8b8f67c1cb9db.png)
序
第一个字母取自产生该酶的细菌属名,用大写; 第二、第三个字母是该细菌的种名,用小写; 第四个字母代表株; 用罗马数字表示发现的先后次序。 书写方法:前3个字母斜体
酶活性单位
指在限定条件下(温度、Buffer),1hr消化 1ugDNA的酶量称为一个酶单位(unit)。 实际工作中,为保证消化完全,1ugDNA的消化 需要3-5个单位的酶,反应时间也要适度延长, 通常是反应过夜。
酶在50%甘油中,甘油在 总体积的浓度要小于5%
Buffer的体积
水的体积
加样顺序
三蒸水 10 × 缓冲液 E 质粒DNA XbaI(20U/μl Hind III (20U/μl) 9μl 3μl 15μl (10μg) 1.5 μl 1.5 μ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酶切反应系统的设计
回收DNA通常酶切10μg 实际酶的用量应是理论用量的3-5倍。 酶通常保存在50%的甘油中 ,使用时甘油浓度 必须小于5%,故酶至少稀释10倍。 Buffer通常是10×,使用时稀释10倍。 总反应体积20-50ul,不足用tdH2O补足。
DNA的量
酶的用量(U/C) 反应的 总体积
DNA 连接酶 ligase
催化DNA 5' 磷酸基与 3' 羟基之间形 成磷酸二酯键(ATP)
DNA连接酶
5' 3'
OH P P OH
3' 5'
DNA连接酶
总体积20 μl 载体 0.1~0.2μg
目的基因:载体mol数= 1~5:1
H2O 10×buffer 载体 目的基因 ligase 总体积 μl μl μl μl μl
质粒DNA的提取与酶切鉴定 (2)
![质粒DNA的提取与酶切鉴定 (2)](https://img.taocdn.com/s3/m/7fe11f476137ee06eef9186a.png)
4、加入200L新配制的溶液II, 盖紧管口,快速颠倒离心管, 以混匀 内容物,冰上放置3-5min;
溶液II中的NaOH与SDS可裂解细胞,使DNA变性以及SDS使蛋白变 性并形成交联的网状结构
5、加入150l溶液III, 加盖后颠倒6-7次混匀,冰上放置2~3min; 溶液III为低pH的醋酸钾缓冲液,中和NaOH,以便使部分变性的闭环
质粒复性,而细菌染色体DNA不能正确复性
6、12000 g离心6 min,将上清移入另一干净的Ep管中; 7、加2倍上清体积(约1mL)的无水乙醇, 振荡混匀,室温放 置2min. 8、12000g离心10min,弃上清液,再用70%的乙醇洗涤 一次, 12000g离心1min,离心管倒置于吸水纸上扣干, 然后在中空浓缩系统上干燥质粒; 9、加入40L含50 g/mL RNase A的灭菌蒸馏水或TE 缓 冲液溶解提取物,室温放置直到质粒完全溶解(约8min), 存于-20℃或直接用于酶切。
其基本特点如下:
(1)、专一性地识别并切割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如EcoR I识别与
切割序列为
5`····GAATTC····3`
3`····CTTAAG····5`
(2)、识别的核苷酸数目大多数为4~6个,少数识别8~13个;
(3)、识别序列大多数为二重对称(回文序列),大多数酶产生
的是具有凸出的粘性末端:
四、碱裂解法小量制备质粒DNA
1、挑取转化筛选的带有目的质粒的大肠杆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 中,37℃震荡培养12~16小时;
2、将1.5mL菌液加入Ep离心管中,12000 g离心30 Sec,弃上清液, 在吸水纸上扣干; 离心时间不能太长,以免影响下一步的菌体悬浮
3、加入100L预冷的溶液I ,于涡旋振荡器上振荡悬浮细菌细胞, 尽量使细胞分散; 溶液I中的葡萄糖的作用是增大让一让的粘度,减少提取过程 中的机械剪切力,防止染色体DNA 的断裂;EDTA的作用是与 二价离子(Ca2+)结合,降低DNase对DNA的降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质粒DNA的切割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I对pUC19-P35S:ARF8切割
摘要:【目的】为加深对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质粒DNA的酶切关系的认识,采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I对质粒DNA进行切割,从而验证不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质粒DNA具有不同的切割结果。
【方法】采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I对pUC19-P35S:ARF8进行切割,再用0.8%琼脂糖凝胶电泳加以分离,得到电泳图谱,对照分子量标样加以鉴定。
【结果】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结果获得两条分子量不同的DNA带。
【结论】结果表明,用不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质粒DNA 进行切割,可将质粒DNA切割成不同长度的DNA片段。
关键词:限制性内切酶EcoRI 质粒DNA 凝胶电泳酶切图谱
引言:没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发现和应用,就没有分子生物学的兴旺发展,在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中,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起着其足轻重的作用。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均来源于原核生物,用于抗击外来DNA的入侵。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特异地结合于一段被称为限制性酶识别序列的DNA序列之内或其附近的特异位点上,并切割双链DNA的酶,既是一类能识别双链DNA中特定碱基顺序的核酸水解酶。
因此研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质粒DNA的切割具有重要的意义。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1 重组质粒pUC19-P35S:ARF8由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化楼分子生物学实
验室构建
1.2 限制性内切酶:EcoRI购自TaKaRa等生物工程公司
1.3 琼脂糖:进口分装
2.设备
2.1 DYY-6C型电泳仪购自北京市六一仪器厂
2.2 0.1-2.5ul、0.5-10ul、5-50ul移液枪购自北京市六一仪器厂
2.3 ECFOII手掌型离心机购自碧云天生物技术研究所
2.4 EDC-810基因扩增仪、微波炉、凝胶成像系统等。
3.试剂
3.1 5 x TBE电泳缓冲液
3.2 6 x 电泳载样缓冲液:0.25%溴酚蓝,40%蔗糖水溶液,贮存于4℃;
3.3 溴化乙锭溶液母液:将EB配臵成10mg/ml,用铝箔或黑纸包裹容器,储
于室温;
3.4 DNA分子量标准:从小到大为100bp、250bp、500bp、750bp、1000bp、2000bp。
4.操作步骤
4.1 DNA酶切反应
4.11 将清洁干燥并经灭菌的eppendorf管编号,用微量移液枪分别加入DNA 1ug和相应的限制核酸内切酶反应10 x 缓冲液2ul,再加入重蒸水使总体积为19ul,将管内溶液混匀后加入1ul酶液,用手指轻弹管壁使溶液混匀,使溶液
集中在管底。
此步操作是整个实验成败的关键,要防止错加,漏加。
使
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时应尽量减少其离开冰箱的时间,以免活性降低。
4.12 混匀反应体系后,将eppendorf管臵于适当的支持物上,37℃水浴保温
2-3小时,使酶切反应完全。
4.13 每管加入2ul 0.1mol/L EDTA(pH8.0),混匀,以停止反应,臵于冰箱中保
存备用。
4.2 琼脂糖凝胶的制备
4.21 取5xTBE缓冲液20ml加水至200ml,配臵成0.5xTBE稀释缓冲液,待用。
4.22 胶液的制备:称取0.6-0.7g琼脂糖,臵于200ml锥形瓶中,加入80ml
0.5xTBE稀释缓冲液,放入微波炉里加热至琼脂糖全部融化,取出摇匀,
此为-0.8%琼脂糖凝胶液。
加热过程中要不时摇动,使附于瓶壁上的琼脂糖颗粒进入溶液。
加热时应盖上封口膜,以减少水分蒸发。
4.23 胶板的制备:将有机玻璃胶槽两端分别用橡皮膏紧密封住。
将封好的胶
槽臵于水平支持物上,插上样品梳子,注意观察梳子齿下缘应与胶槽底面保持1mm左右的间隙,将冷却至50-60℃的琼脂糖胶液中加入EB溶液时期终浓度为0.5ug/ml。
用移液器吸取少量融化的琼脂糖凝胶封橡皮膏内侧,待琼脂糖溶液凝固后将剩余的琼脂糖小心地倒入胶槽内,使胶液形成均匀的胶层。
倒胶时的温度不可太低,否则凝固不均匀,速度也不可太快,否则容易出现气泡。
待胶完全凝固后拔出梳子,注意不要损伤梳底部的凝胶,然后向槽内加入0.5xTBE稀释缓冲液至液面恰好没过胶板上表面。
因边缘效应样品槽附近会有一些隆起,阻碍缓冲液进入样品槽中,所以要注意保证样品槽中应注满缓冲液。
4.24 加样:取10ul酶解液与2ul 6x载样液混匀,用微量移液枪小心加入样品
槽中。
上样时要小心操作,避免损坏凝胶或将样品槽底部凝胶刺穿。
4.25 电泳:加完样后,合上电泳槽盖,立即接通电源。
控制电压保持在60-80V,
电流在40mA以上,电泳30分钟。
4.26 观察和拍照:在波长为254nm的长波长紫外灯下观察已加有EB的电泳
胶板,DNA存在处显示出肉眼可变的荧光条带。
结果和分析:
如图1所示,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I对重组质粒pUC19-P35S:ARF8进行切割,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获得了两条不同的条带图谱,对照DNA Maker 的分子量,可知这两个条带图谱的分子量均大于2000bp,其中有一个条带图谱的分子量约为2703bp。
图1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I与重组质粒pUC19-P35S:ARF8的酶切电泳图谱(栏0:DNA Maker ; 栏2:本实验的酶切图谱)
根据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I的特性可知,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I属于第II类限制性内切酶,可以切割某一特异的核苷酸序列,是重组DNA的基础。
本实验中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I在重组质粒pUC19-P35S:ARF8上有6个识别位点,即可以识别六个核苷酸序列:5’-G?AATTC-3’,完全酶切时可把重组
质粒切割成6个分子量大小不一的DNA片段,分别为:289bp、450bp、612bp、873bp、1363bp、2703bp,因此完全酶切时,我们能够在酶切电泳图谱上看到6条不同的条带。
然而,本次实验的酶切电泳图谱表明,本次实验不成功,操作上存在不足或缺陷,导致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I对重组质粒pUC19-P35S:ARF8的酶切是不完全的或没有酶切的,经过讨论,认为以下原因可能导致本次实验的失败:1.操作时,加入eppendorf管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I离开冰箱的时间过长,活性有所降低;
2.制备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I时没有加入BSA溶液,以致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I活性下降或影响其酶切机理,导致DNA酶切反应失败;
3.实验时所加入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I的用量不足,导致DNA酶切反应不佳;
3.加样时,加样的体积过多或每加完一个样品后没有更换tip头,可能引起相互污染,影响电泳的结果;
4.加样时,由于操作不佳,实验者把样品槽底部凝胶刺穿或损坏,影响了DNA片段的移动。
参考文献:
[1] 卢圣栋主编.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 邹国林,皮新春.对EcoRI作用于DNA的新认识[J].生命的化学,1997,17(2):9-10
[3] 魏群主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常亚萍,乔原,赵世洪,于永利.以DNA测序及限制性酶切反应鉴定PCR产物特异
性[J].1998.4(24):337-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