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周围血管病的症状诊断与治疗
外周动脉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非手术治疗常用以下措施: 1、溶栓治疗:作为首选,目前常用纤维蛋白溶解制剂,如尿激酶溶解新鲜血栓,在发病 后 48~72 小时应用最佳,常用剂量为 50~100 万 u/d,一般认为低于 50 万单位,尿激酶 是无效或疗效欠佳。 2、抗凝治疗能防止栓塞段动脉远端血栓延伸,常用低分子量肝素,或普通肝素。 3、抗血小板治疗: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较好的是抗血小板 5-HT2 受体阻 滞剂,如安步洛克(Anplag),常用量 100mg,日三次,口服。也可用肠溶阿司匹林等。 4、 解除血管痉挛:可用 0.1%普鲁卡因静滴或使用血管扩张剂或采用腰交感神经阻滞。 血管扩张剂的应用常可起到好的效果,尤其是对于四肢远端末梢动脉的痉挛或小动脉栓塞 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动脉手术如动脉瘤切除、动脉硬化闭塞症等进行血管移植术,以及动脉造影等均能并发 动脉栓塞。外周动脉硬化斑块所形成的微栓子、血管损伤的血管壁上也有血栓形成,脱落后 形成栓子。 3、其他原因
恶性膨胀肿瘤也可溃破进入动脉循环成为栓子,常见为原发或转移性肺癌,恶性肿瘤手 术切除时或手术后也可能发生癌栓栓塞。有约 4~5%病人,经全身检查仍不能发现血栓的 来源。
二、 临床表现:
其症状与动脉栓塞相似,发生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的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由于多伴有慢 性缺血,有一定的侧枝循环形成,其症状与体征一般较急性动脉栓塞为轻。而其他原因所致 的急性血栓形成一般与急性动脉栓塞形成的症状与体征相似,也可有“5P”征。
三、 诊断
(一)动脉硬化基础上的血栓形成的诊断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以往有肢体慢性缺血症状,如间歇性跛行、肢体麻木、发冷等。 2、以往有肢体慢性缺血体征,如毛发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皮肤干燥而光滑、 肢体溃疡、肌肉萎缩等。 3、起病不如动脉栓塞急骤,往往有一段时间的血管功能不全前驱期。 4、血栓形成造成的皮肤苍白、冷感、搏动消失等症状的分界平面比较模糊。 5、X 线平片显示血管壁钙化或骨质疏松。 6、动脉造影见受累血管动脉壁粗糙、扭曲、狭窄或节段性阻塞、周围有较多侧支循环。
周围血管病
多次孕娠
涉水淋雨
劳倦伤气
气滞血瘀 筋脉纵横
血壅于下
寒湿凝筋 筋挛血瘀
筋瘤
外伤筋脉
瘀血凝滞 阻滞脉道
诊断
病史:长期站立工作者或怀孕 症状: 肢体坠胀不适或疼痛,站立时明
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 体征:下肢静脉盘曲隆起,色青紫,瘤
体柔软,抬高患肢瘤体缩小,患 肢下垂时恢复。碰破可流出大量 瘀血。 合并感染时:患部有红肿、灼热、压
病因病机
久卧伤气 产后伤气 血脉损伤 久病伤气 年老气虚
气血运行不畅→瘀阻脉络 营血回流受阻 水津外溢
流注下肢 聚而为湿
股肿
诊断
病史:起病较急,肢体外伤、长期卧床、
分娩、盆腔手术、血管内导管术史。 症状:发病肢体疼痛。 体征:单侧肢体肿胀,局部皮温升高,
深静脉走行区压痛和浅静脉张。 并发症:急性股动脉痉挛、肺栓塞 后遗症:肢体肿胀,浅静脉曲张,臁疮。 辅助检查:WBC、静脉血流图、
相当于西医下肢静脉曲张继发小腿 慢性溃疡。
病因病机
青筋暴露
瘀停脉络
+ 小腿皮肤 破损染毒
郁久发热 毒邪化热
臁疮
临床表现
1、病史:久立、筋瘤 2、年龄:中老年 3、临床表现:三期
溃疡前期—长期小腿肿胀、青筋暴露、 沉重感。皮肤粗糙、色素沉着、苔 藓样变,可并发皲裂和湿疮。
溃疡期 —溃后疮面或滋水淋漓或肉芽 苍白,并发感染时滋水秽浊,周围 红肿,或皮肤并发湿疮,溃疡经久 不愈。
周围血管病
总论
概述
周围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心、脑、 肾等脏器组织血管以外的血管疾病。 可分为动脉病和静脉病。
常见症状和体征
疼痛 1、间歇性疼痛:见于动脉缺血早期。 2、持续性疼痛:见于严重动脉缺血及肢 体营养障碍性溃疡合并感染,肢体坏 疽。静脉性静息痛程度较轻。
周围血管疾病
外膜:交原纤维 静脉壁结构 中层:肌层决定静脉壁强弱 内膜:内皮细胞 静脉瓣膜:双瓣,结构纤维,单向开放阻止 血液逆流 血液动力学:向心回流依靠: ① 小腿肌泵的收缩功能。 ② 胸腔吸气期和心脏舒张期产生的负压作 ③ 静脉瓣膜具有向心单向开放,阻止血液逆 流的功能。
病理生理 静脉压增高,静脉壁软弱及静脉瓣膜缺陷。 静脉瓣膜和静脉壁离心愈远,强度也愈差, 静脉压力离心愈远而愈高。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临床表现和诊断 1、下肢浅静脉扩张、伸长、迂曲。 2、皮肤瘙痒、色素沉着、湿疹、溃疡。 3、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 4、深静脉通畅试验 5、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 6、静脉造影
7、必须排除以下疾病 ①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②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综合征 ③ 动静脉瘘 治疗 1、非手术疗法: 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适用于: ① 病变局限。② 妊娠期发病。③ 不能耐受 手术者。
4、手术疗法 腰交感神经切断术,动脉重建术,血栓内膜 剥脱术等。 5、创面处理 坏死界限明确,可截肢(趾、指)。
静脉疾病
概论 静脉疾病好发于下肢。 下肢静脉逆流性疾病: 单纯性下肢静脉屈张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静脉解剖 阴部外、腹壁浅静脉 大隐静脉 股内侧静脉 1 浅静脉 旋髂浅、股外侧静脉 小隐静脉 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 2 深静脉 股深静脉 3 小腿肌肉静脉:腓肠肌及比目鱼肌静脉 4 交通静脉
2、硬化剂注射和压迫疗法 病变局限,少量,或手术前辅助治疗。 3、手术疗法 是根本的治疗方法,包括三方面: ① 高位结扎大隐或小隐静脉;② 大隐或小隐静脉 主干及曲张静脉剥脱;③ 结扎功能不全的交通支。 并发症 1、血栓性浅静脉炎 2、溃疡形成 3、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周围血管疾病诊疗指南
周围血管疾病诊疗指南髂股动脉急性栓塞【病史采集】1.心血管疾病史,如:心房纤颤、心肌梗塞、动脉硬化、高血压或动脉瘤病史。
2.患肢疼痛。
3.患肢麻木、感觉异常。
4.足趾活动困难。
【体格检查】1.全身检查,着重心血管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1)皮色及皮温改变。
(2)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3)感觉和(或)运动障碍。
(4)肢体坏疽表现。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肝功能、血生化、尿常规、尿糖及某些酶学检查。
2.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心脏彩超。
3.特殊检查:(1)皮肤测温试验。
(2)多普勒超声波。
(3)动脉造影。
【诊断】1.根据心血管疾病史(如心房纤颤)及典型的5“P”特征:疼痛(pain)、感觉异常(paresthesia)、麻痹(paralysis)、无脉(pulselessness)、苍白(pallor)可明确诊断并可估计栓塞的部位。
2.多普勒超声波及动脉造影检查可准确诊断栓塞位置,其中动脉造影检查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并能了解远侧动脉是否通畅、侧支循环情况、有无继发性血栓及静脉回流情况。
3.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血生化及酶学检查可协助进一步追查病因。
【鉴别诊断】1.急性动脉血栓形成;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动脉硬化性闭塞症;4.动脉瘤;5.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治疗原则】1.非手术疗法:凡是动脉栓塞的病人,都要经过非手术疗法。
即使要施行取栓术的病人,手术前后经过适当非手术疗法的准备和处理,亦能提高手术疗效。
(1)绝对卧床,取半卧位或斜坡卧位;(2)抗凝和祛聚疗法以防止栓塞繁衍;肝素及低分子右旋糖酐;(3)镇痛、解痉、扩张血管以增进血液供应:鸦片类药物、普鲁卡因、罂粟硷或苯苄胺;(4)溶栓疗法:首选尿激酶。
一般为3~6万单位,每日2次。
2.手术疗法:(1)手术适应证:髂股动脉急性栓塞患者,除肢体已发生坏疽或腘动脉以远已建立良好的侧支循环,足以维持远段肢体血液供应者外,只要病人全身状况允许都应及早施行取栓术。
20131205 周围血管疾病+股肿+血栓性静脉炎
第十四章周围血管疾病中医药学院中医外科教研室潘恩山讲师学习要求1.熟悉周围血管疾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2.了解周围血管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概述 定义指发生于心、脑、肾等脏器组织血管以外的血管疾病。
主要是动脉病和静脉病。
中医命名中医称周围血管为经脉、脉管,故将周围血管疾病统称为“脉管病”分类按发病部位分为:周围动脉疾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急性动脉栓塞、动脉瘤、雷诺氏征等。
周围静脉疾病: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症、血栓性浅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
周围动静脉联合疾病:动静脉瘘(先天性与后天性)常见症状及体征 1.疼痛主要原因有A供血不足、V回流障碍、血液循环异常。
1)间歇性疼痛:主要为运动性疼痛,指伴随运动所出现的不适症状。
2)持续性疼痛:指肢体在静止状态下产生的疼痛。
常见症状及体征 2.皮肤温度异常动脉病变多为肢端寒冷静脉病变多为下肢潮热3.皮肤颜色异常包括苍白、紫绀、潮红、色素沉着等改变4.感觉异常寒冷、倦怠、麻木、针刺或蚁行感5.肢体肿胀或萎缩常见症状及体征 6.溃疡和坏疽缺血性溃疡-A病变引起溃疡郁积性溃疡-V病变引起干性坏疽坏疽湿性坏疽临床检查1.皮肤温度包括扪诊法、数字皮温计测量法或红外线热像仪测量法2.营养状况3.动脉搏动检查A疾病的重要步骤检查方法动脉循环检查方法1.跛行时间和跛行距离试验2.皮肤指压时间(乳头下层静脉丛充盈)3.肢体位置试验检查方法静脉功能检查1.勃-屈氏试验(Brodie-rendelenburg test)2.伯氏试验(Perthe`s test)3.霍曼征(Homan征)4.牛好夫征(Neuhof征)特殊毒邪(烟毒)外感六淫外因外伤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内因劳伤虚损周围血管疾病的病机特点是血瘀邪虚三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瘀1.内治活血化瘀为周围血管疾病总的治则 1)理气活血化瘀法2)益气活血化瘀法3)散寒活血化瘀法4)清热活血化瘀法5)祛湿活血化瘀法6)补血活血化瘀法2.外治可以根据病情选用熏洗、箍围、浸渍、热烘的方法。
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和心血管病
三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因病情而异,但都以药物治疗为主。对于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此外,康复治疗和心理治疗也是重要的辅助手段。
05
三种疾病的区别
发病部位和病理生理过程
脑血管病
发生在脑部血管的疾病,包括脑 动脉硬化、脑梗塞、脑出血等。 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血管壁粥样硬
化、血栓形成、血管破裂等。
症状和表现
01
02
03
04
缺血性周围血管病
表现为肢体疼痛、麻木、无力 、肌肉萎缩、间歇性跛行等, 严重时可导致溃疡和坏疽。
炎症性周围血管病
表现为发热、关节疼痛、皮疹 、体重减轻等,可伴有关节僵
硬和畸形。
血栓性周围血管病
表现为突发疼痛、肿胀、麻木 、皮肤颜色改变等,严重时可
导致肺栓塞和休克。
先天性周围血管病
周围血管病和心血管病的关系
周围血管病和心血管病都是血管疾病 ,但它们累及的血管部位和表现有所 不同。
然而,这两种疾病在病因和病理生理 方面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例如,高血 压、高胆固醇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危险 因素在两种疾病中都存在。
周围血管病主要影响四肢的血液循环 ,可能导致肢体疼痛、麻木、无力等 症状。而心血管病主要影响心脏和冠 状动脉的血液循环。
在治疗方面,对于患有其中一种疾病的病人,医生可 能会考虑其它的血管疾病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 治疗措施。例如,对于一个患有脑血管病的病人,医 生可能会同时评估其心血管健康状况并给予相应的治 疗建议。
THANKS
感谢观看
04
三种疾病的共同点
疾病原因和风险因素
老龄化
三种疾病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 加,老龄化是共同的风险因素之
一。
血管损伤
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治及护理
(五)治疗要点与反应
1.一般疗法 严禁吸烟,防止受潮、受冷、外伤感染,不做热疗。
选择有效的止痛方法,做肢体运动,促进侧支循环建 立。
药物治疗
➢ 血管扩张剂能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血管痉挛。 ➢ 低分子右旋糖酐能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防止
血栓的繁衍。 ➢ 中医中药活血化瘀通络。 ➢ 并发感染的病人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 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中西药、高压氧、手术
(一)控制和缓解疼痛: 1、绝对戒烟:因烟碱对血管有痉挛作用 2、肢体保暖:禁忌直接加温,以免增加局部组织代
谢,加重组织缺氧。 3、遵医嘱用药: (1)血管扩张剂:早期症状轻者,可口服烟酸、
妥拉苏林、硫酸镁等扩血管药。 (2)改善微循环:低分子右旋糖酐降低血液粘滞度 (3)应用镇痛剂:疼痛剧烈者可用 麻醉性镇痛药或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栓形成三大因素 –管壁破坏 血管壁内皮细胞损伤 –促凝因素 血小板激活、纤维蛋
白原形成 –血流淤滞 缓慢、停滞、湍流
诱因:长期卧床、外伤、手术后、
恶性肿瘤、心衰、阻塞性肺病
2、药物治疗:
血管扩张剂和抑制血小板凝 集药物、抗生素、溶栓药物 、止痛药
3、创面处理:防继发感染 4、高压氧疗 5、功能锻炼:如Buerger
运动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禁 忌症: 介入治疗:PTA、
Stent、PAC
外科血管重建:动
脉旁路手术、动脉内 膜剥脱术、骨髓干细 胞移植术等
手术治疗
1.适应证 出现间歇性跛行并经动脉造影证实有 下肢动脉严重狭窄(管径小于正常管径的50%) 时则需手术治疗。当伴有严重静息痛或足趾溃 疡及坏疽时,更需手术治疗,但手术效果较差。
周围血管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临床上 将心脑血管病 以外的血管疾病 统称为周 围血 管病 ,其包括 动脉 、静 脉、淋 巴三个 系统 的疾病 ,中医称 之为脉管疾病 。目前临床 上周 围血 管疾病 的 发病率 明显上 升 ,这就提 示我 们有 必要从 症状 、 病机着手 ,对其加 以审视 ,以期在辨证施 治过程 中获取理想 的治疗 效 果 ,笔者 结合 自身 临床体 会 ,对 其 发病及 中 医病 理学 特点 、治疗 对
l e f nii i [ _C i Mi o il 0 7 53 :1—2. e l o at o c J J l c bo 2 0 , ( 8 68 1 vs b t s ] n r , 4 )
[】 德 全 , 海 生.aTAl t 3 季 Bc 】
力 资源。但我们也 不能过分依赖血细胞分析仪 的检 测结果 ,因为血 细
胞 分析仪的缺 陷是未 能对 血液 中异常细胞进行全 方位识别 ,只能作 简 单提示。例如异淋 、幼 稚细胞 、桨细胞 、巨核细胞等。但如果每份标
中图 分类号 :R 4 53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7- 14 (02 5 05 - 2 6 1 8 9 21 )1- 4 2 0 解疼痛 ;皮肤温度的改变 ,在动 脉狭窄闭塞性病变 时多表 现为患肢寒
冷 ,闭塞 程度越重者 ,患 肢冷的平面越清楚 ,冷 的范围大 ,冷的程度
Ma 0 2 V 1 0 No 1 y2 1 , o. , .5 1
要 求较高 ,只有在具有一 定经济实力的 医院中才能应用。 因此其推广
应用受 到一 定限制 。
参 考文 献
[] F r s Me t , e e , 1I at fa i i y r— 1 or t e GN, haSWek sEe a . t mp c pdi st h bi or n u
周围血管疾病_图文
分期2
1期:患肢无明显临床症状或较轻 2期:肢体活动后出现间歇性跛行为 2a大于200m 2b小于200m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3期:缺血性静息痛为主。入夜尤甚 ,屈膝护足而坐,组织频于坏死
4期:干性坏死,感染则转湿性坏死
5 检查和诊断
诊断要点: 1.一般检查 ① 记录跛距和时间 ② 皮温测定 ③ Buerger试验 ④ 指压试验
2.特殊检查 ⑴ 肢体血流图 ⑵ 超声多普勒检查 ⑶ 动脉造影
伯格试验(Buerger试验)
体位:平卧
方法:下肢抬高45°持续3分钟
结果:阳性——足部苍白、麻木或疼 痛;患者坐起,患肢下垂足部潮红或 见局部紫斑——供血不足
注意:结果提示肢体有无缺血,诊断 要结合病史
TAO与动脉缺血性疾病鉴别 ① 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 ② 多发性大动脉炎: ③ 糖尿病足
两瓣叶对称,各占管腔周长1/2;静脉血 回流时,二瓣膜贴附于管壁的内膜,管 腔呈通畅状
近侧压力逆向作用增强时,血流倒流使 瓣窝充盈,两瓣叶游离缘向管腔正中合 拢,阻止血液逆流
二、病因和病理生理
病因 先天因素:先天性瓣膜发育不良或缺
如,血柱重力
后天因素:血柱加强重力,如长期站立工作 、重体力劳动、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逆 向压力 深静脉瓣膜 瓣叶应力过度,撑 扯面变薄、伸长、脱垂,对合欠密实——功 能不全
原因:该部血液动力学变化复杂, 湍流、涡流,损伤血管内壁!
ASO后
侧支建立程度直接影响肢体灌注
1、病变近、远端压力差增大,侧支 开通、血管床增大,血流增加,最 终减小两端压力差
2、肢体运动组织缺氧,酸性代谢 产物增多,促侧支血管扩张,利于 其建立
ppt周围血管疾病PPT课件
其他静脉疾病
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01
介绍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
疗措施。
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
02
阐述该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03
介绍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治
疗方法。
04
淋巴系统疾病
淋巴水肿
定义
淋巴水肿是由于淋巴管 阻塞或淋巴回流障碍引
磁共振成像(MRI)
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获取血管图像, 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显示血管壁和 周围组织结构。
血管造影
通过注入造影剂在X射线下观察血管 形态和血流情况,是诊断血管疾病的 金标准。
实验室检查及生物标志物检测
01
02
03
04
血常规
评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 小板等血液成分的数量和 形态。
凝血功能检查
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好发 人群及主要危险因素,如手术、创伤、长
期卧床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详细描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症状 、体征及诊断方法,如超声、静脉造影等
。
病理生理
阐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包 括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内膜损伤和血流缓 慢等方面。
治疗与预防
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包 括抗凝、溶栓、手术取栓等,以及预防措 施,如早期活动、穿弹力袜等。
通过穿刺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 理学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和类 型。
血管内超声(IVUS)
将超声探头置于血管内进行超 声检查,可评估血管内膜和中 膜病变情况。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
利用光学原理获取血管高分辨 率图像,可观察血管微观结构 和病变细节。
〖医学〗周围血管疾病
根据病因、发病部位和病理特点 ,周围血管疾病可分为动脉粥样 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 瘤等。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
病理生理
周围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等, 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流行病学与发病率
流行病学
周围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 高,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改变 ,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发病率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 ,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10%-20% 之间,其中下肢动脉疾病最为常见。
02
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01
02
03
04
疼痛
周围血管疾病常引起患肢疼痛 ,尤其在活动或站立时加重,
ABCD
物理治疗
如气压治疗、电刺激等,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 缓解疼痛和肿胀。
心理支持
周围血管疾病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提供心 理支持和辅导十分必要。
患者教育与管理
教育内容
向患者传授周围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预防 措施、自我监测方法等。
自我管理
教会患者如何管理自己的病情,如记录症状 变化、按时服药等。
04
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减轻血管阻塞程度。
血管扩张剂
用于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
抗凝药物
用于降低血液凝固风险,防止血栓扩大。
其他药物
如降脂药、降压药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 行个体化治疗。
手术治疗
血管成形术
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等技术,解 除血管狭窄或阻塞。
周围血管损伤(完整版)
四肢血管损伤的处理
修复方法 钳夹两端血管,肝素冲洗,去除血凝块, 后修剪,缝合
四肢血管损伤的处理
(三)血管对端吻合术
重要血管断裂,有条件均应争取进行对 端吻合术。要求无张力吻合,如血管缺损在 2cm左右,可游离上下一段血管,如长度仍 不够,可屈曲关节。
四肢血管损伤的处理
修复方法 钳夹两端血管,剪除血管两端外膜,肝素冲洗, 去除血凝块,缝合,吻合处无张力 腕、踝部以上直径大于2.5mm的动脉可采用 三褥式定点连续缝合法 较小血管可采用两定点法,然后连续缝合 直径1.5mm以下的血管应用间断缝合法
四肢血管损伤的处理
(四)钳夹止血法 如有可能,在伤口内用止血钳夹住大 血管断瑞,连止血钳一起包扎在伤口内, 迅速转移,以作进一步处理。
四肢血管损伤的处理
(五)血管结扎法
对无修复条件而需长途运送者,可作 初步清创,结扎血管断瑞。不用止血带, 迅速转运
四肢血管损伤的处理
二、休克和多发性损伤的处理
四肢血管损伤的处理
四肢血管损伤的处理
(四)自体静脉移植术
适应征 吻合断裂血管时,如有缺损或估计对 端吻合处会有张力,即应采用自体静脉 移植术Leabharlann 四肢血管损伤的处理
浅静脉用于移植的有大隐静脉和头静脉 等,移植静脉的直径应尽量接近损伤血 管的直径为宜。 注意:由于有静脉瓣存在,需将静脉倒 转后与动脉吻合
四肢血管损伤的诊断
注意 主要动脉损伤、栓塞或受压的远端血 流不通者,应注意与健侧肢体对比。
四肢血管损伤的诊断
三、特殊检查 在诊断和定位困难时,有条件的可做 1 动脉造影
动脉造影可显示动脉多处伤、晚期动脉伤、 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等。但动脉造影可引 起严重并发症,应谨慎进行。
周围血管疾病
5.肢体增粗或萎缩
• 肢体肿胀多发生于下肢,一般为凹陷性水 肿,如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瓣膜 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曲张等。 • 肢体萎缩是由于局部动脉血液
6.溃疡和坏疽
• 缺血性溃疡是动脉病变所引起,由于动脉 闭塞病变影响皮肤血液循环,以致组织缺 氧而形成溃疡。 • 肢体出现坏疽病灶,提示血液循环供应局 部的营养不足以维持静息时组织的代谢需 要,以致发生不可逆变化。
• 握拳试验:双手紧握1分钟后,在弯曲状态 下放开,观察皮色变化。
• 临床上彩超、血管造影、及核磁共振对血 管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检查时优先行 无创检查。 • 目前血管造影是诊断周围血管疾病的主要 标准。
病因病机
• 外因:外感六淫、特殊毒邪、外伤等 • 病因 • 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内伤、脏腑经 • 络功能失调、淤血、痰饮等
• 介入、手术疗法
周围血管疾病
京东中美医院骨科 肖艳胜
定义:周围血管疾病是指发生 于心、脑、肾等脏器组 织血管以外的血管疾病。 主要包括动脉病和静脉 病两大类。
• 动脉病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 化性闭塞症、糖尿病动脉闭塞症、动脉栓 塞、多发性大动脉炎、动脉瘤等。另外还 包括动脉肢端舒缩功能紊乱疾病,如雷诺 综合征,红斑性肢痛症等。
• 病机:周围血管疾病的病机特点是血瘀, • 血液瘀滞,气血不得输注而致周围 • 血管疾病。
治疗
• 内治法:周围血管疾病主要是血瘀所致, 因此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结合寒热虚实 的不同,灵活应用:理气活血化瘀、益气 活血化瘀、散寒活血化瘀、清热活血化瘀、 祛湿活血化瘀、补血活血化瘀等治法。
• 外治法:主要是根据病情选用清创换药、 熏洗、箍围、浸渍、热烘等治法。
• 静脉病包括:血栓性浅静脉炎、深静脉血 栓形成、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曲张 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静脉瘘
---局部血流增多,皮温高
(5)色泽改变(color) 正常和异常色泽 指压性色泽改变 运动性色泽改变 体位性色泽改变Buerger试验
(6)形态改变(shape) 动脉形态改变 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杂音 形态和质地(屈曲状、增硬和结节等变化) 静脉形态变化 静脉曲张 硬结 皮肤粘连
(7)肿块(mass)
血管扩张药和其他
治疗动脉闭塞和血管痉挛性疾病
包括: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兴奋剂、作 用于动脉平滑肌、改善微循环、治疗动 脉硬化
血管腔内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 动脉瘤 人工血管支架 动脉闭塞性疾病 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 动脉硬化斑块机械性切除术 低频高能超声治疗动脉血栓和斑块 血管损伤、动静脉瘘及静脉腔内治疗 钢圈栓塞、腔内支架、腔内移植物
导管介入治疗:用带球囊或旋转刀片的导管进行经 皮腔血管成形术,将突入动脉管腔的粥样物质压向 动脉壁或将之切下吸出而使血管畅通
周围血管损伤
病因 直接损伤
锐性损伤 钝性损伤 间解损伤
动脉强烈持续痉挛 血管撕裂伤 血管震荡伤
病理 1.血管连续性破坏 2.血管壁损伤:连续性未中断 3.热力损伤 4.继发性病理改变
搏动性肿块
(pulsation mass )
无搏动性肿块
(unpulsation mass)
(7)营养性改变 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 溃疡或坏疽 肢体增长变粗
检查方法(examination)
无损伤检查技术(noninvasive examination technique) 1多普勒听诊器 测定血流信号 节段性血压测定 2彩超 3光电容积描记仪 描记小腿容积恢复时间-静脉再充盈时间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主干动、静脉行程中任何部位 穿通伤、严重的骨折及关节脱位等
---均应疑及血管损伤的可能性
诊断依据 1.具有确诊意义:
动脉搏动消失伴有肢体远端缺血征象 搏动性出血 进行性或搏动性血肿
2.具有高度拟诊意义: 与创伤不相称的局部肿胀 邻近主干血管的穿通伤出现伴行神经损伤症状 不能用已知创伤解释的休克 穿刺、插管后出现缺血或明显肿胀
检查与诊断
•超声多谱勒
特殊检查(special examination) 1.放射性核素检查 2.磁共振血管造影(MRI) 3.CT:高速螺旋CT 4.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 5.血管镜(angioscope)
药物治疗(medical management) 抗凝血疗法(angticoagulant therapy)
结扎法: 肢体的浅表动、静脉 膝或肘远侧动、静脉中某一支 颈外动、静脉和颈内静脉 髂内动静脉等,结扎后不至造成不良后果。
血管重建方法 : 侧壁缝合术 补片移植术 端端吻合术 血管移植术
•周围静脉疾病
一解剖
(一)外周静脉血管的组成 浅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 交通静脉 深静脉
下肢静脉解剖生理特点
肝素(heparin) 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heparin ) 华法令钠片(warfarin) 抗血小板疗法(antiplatelet therapy) 阿司匹林、潘生丁、低右、噻氯匹啶、 前列腺素E1和前列环素
溶栓治疗(thrombolytic therapy) 链激酶、重组链激酶、尿激酶、基因重 组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3.静脉损伤的临床诊断依据: 自伤口深部持续涌出暗红色血液 出现缓慢增大的非搏动性血肿
检查 1.无创伤检查:彩超 2.血管造影:
排除或确定有无主干血管损伤 明确血管损伤的部位和范围 3.术中检查
治疗 1.急救止血
局部加压包扎;止血带或空气止血带 压迫止血;血管钳钳夹止血 2.手术处理 止血清创 处理损伤血管:结扎或修补
小腿后方经小腿后侧经掴窝注入腘静脉
• 2深静脉 • 胫前静脉、胫后和腓静脉
• 胫后和腓静脉组成腓胫干,再与胫前静脉 • 形成腘静脉,于大腿内侧移行为股浅静脉,
与大腿部
• 3 交通静脉
• 穿过深筋膜连接深浅静脉之间的静脉系
统,有单向血流的作用.以足靴区为最多且 由于肌泵的原因,易于出现反向血流,致足 靴区淤血,而导致静脉性溃疡
(2)浮肿(edema) 静脉性浮肿(venous edema) 凹陷性 抬高---缓解 淋巴性浮肿(lymphatic edema) 海绵性 抬高---不缓解
(3)感觉异常 沉重 异样感觉 感觉丧失
(4)皮肤温度改变(skin temperature)
动脉阻塞性病变---血流减少,皮温低
静脉阻塞性病变---血流淤积,皮温低或无 变化
跛行时间 跛行距离
b 体位性疼痛 动脉阻塞时 抬高---缺血疼痛 下垂---疼痛缓解 静脉阻塞时 抬高---减轻症状 下垂---加重胀痛
c 温度差性疼痛 动脉阻塞时 热---减轻 过热---加重 血管痉挛时 热---减轻 寒冷---加重 血管扩张时 热---加重 寒冷---减轻
持续性疼痛 (persistent pain) a 动脉性静息痛 急性---急骤而严重的疼痛 慢性阻塞---夜间加重 b 静脉性静息痛 瘀血---持续性胀痛 c炎症及缺血坏死性静息痛 激惹感觉神经
静脉疾病 下肢静脉解剖 1.浅静脉: 大、小隐静脉两条主干 2.深静脉: 由胫前,胫后和腓静脉组成 3.小腿肌肉静脉: 腓肠肌静脉和比目鱼肌静脉,
血管外科疾病
Vascular Surgery
黄 河 壶 口 瀑 布 长 江 三 峡
概论(conspectus)
病理改变 狭窄、闭塞、扩张、破裂 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临床表现(medical management) (1)疼痛 (pain)
间歇性疼痛 (intermittent pain) a 间歇性跛行
浅静脉系统 深静脉系统 交通支静脉 静脉瓣膜
• 1 浅静脉
• 大隐静脉起自于足背静脉网内侧---胫前曲肌
腱与内踝之间பைடு நூலகம்--小腿内侧---腹股沟下方----卵 圆窝注入股静脉
• 注意:注入股静脉前有五条属支注入大隐静
脉
• 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股内侧股外侧静脉
• 阴部外静脉
• 小隐静脉 起自于足背静脉网的外侧,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