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案例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精选3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精选3篇)《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篇1教学重点中心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教学难点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成功在缘由上的反差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同学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争论回答问题:1、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为了抵抗国民党的屠杀,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
)2、这些起义的目的有没有完全达到?(没能直接占据大城市,还遭到严峻挫折。
但是,起义的部队转向敌人力气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依据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承上启下,老师讲授:后来,党中心和中心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心革命依据地动身,远征二万五千多里到达陕北。
这就是举世著名的长征。
(布置同学集体朗读“导入框长征” 一诗,带着问题进入情境,阅读60——6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月、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沟通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同学学习和探究新课长征的开头和遵义会议1、党中心和中心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依据地发动“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
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心和中心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心革命依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可按下列提示,分层启发:a. 遵义会议在哪一年召开?(1935年)如何记住这一年?(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经过了xx年,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经过了xx年。
)b. 比较这前xx年与后xx年党的历史,有什么重要变化?(前xx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消失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
后xx年,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心正确领导下,革命从成功走向成功,建立了新中国。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案【篇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优秀教案设计】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篇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教学内容】: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1课时。
【教材分析】:1、本课跨度比较大,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前四次围剿没有交待,直接介绍第五次围剿,学生容易犯晕。
要接好这个茬。
(如在前一节课教学中打下伏笔,介绍一下对于星星之火,国民党用围剿来对付,先后发动了五次围剿等最好。
)3、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星星之火”,后启“抗日救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现这一地位,给学生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历史阶段。
(这里不是要增加学生负担,只是点到为止。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小学时,学过好多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如:《永远的丰碑》、《金色的鱼钩》和《倔强的小红军》等。
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从新闻报道、公益活动到电影、电视连续剧的播放,各种媒体都以不同的方式来纪念那段难忘的历史。
所以,这段历史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却不是系统的、完整的,特别是对于长征精神及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的认识更容易忽略且在广度和深度上达不到。
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我想回家”这个短剧,让学生来体会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让学生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把先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这就是本节课最大的任务。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3、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XXX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研究,引导学生体会长征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研究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XXX的长征。
遵义会议。
2、教学难点:认识遵义会议是XXX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看视频的七律《长征》,让学生在诗歌的情境中来了解历史,激发研究兴趣,启动思维。
2、初步认识长征阅读讨论:红军为什么要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引导学生对长征的背景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长征。
4、整体感知长征过程A、长征的开始1934年10月,瑞金(展示红军开始长征时的图片资料)B、初期受挫设问:红军长征初期的处境若何?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伤亡过半。
长征刚一开始就人员损失过半,照这样走下去,红军还有希望吗?在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XXX提出了一个什么建议?C、历史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1月设问:这次会议是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召开的,红军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讨论探究: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引导学生比较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处境发生的变化,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不仅对长征具有重大的作用,甚至对整个中国革命都具有重大意义。
D、冲出重围: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强调红军的创新精神)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的包围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体会长征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位美国记者说:“人类有四大史诗——犹太人从埃及走出,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拓荒西部,但是,他们与长征相比都黯然失色。
”长征是共产党的历史上最壮烈、最惊心动魄的一页。
当年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他们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
二、长征的开始1、回忆中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情况。
2、介绍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的四次“围剿”。
(出示简表)从双方兵力情况看,红军处于什么形势?但从战果上看呢?你们觉得为什么红军能够屡屡以少胜多?1933年,蒋介石亲任总司令,调动50万大军,发动第五次“围剿”。
此时中共的主要领导人有哪些?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结果如何?(学生看录象)3、学生归纳长征的原因、出发时间、出发地。
提醒学生注意:不光是中央红军,还有红二、红四方面军也进行了长征,这节课学习的是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的行军路线。
三、长征的经过1、师生共同整理红军长征的线路,正确排列顺序。
2、师生以谈话交流的形式重点学习长征经过。
⑴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这是长征途中最险恶也是最惨烈的一仗,其主战场就在我们广西桂林地区兴安县。
8万红军,仅剩3万人。
下一步计划本来要去哪里?但能去吗?为什么?在这紧急关头,谁提出了自己的建议?⑵渡过乌江,夺取遵义1935.1 红军强渡乌江,使红军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并夺取贵州重镇遵义,在遵义休整了12天。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篇一: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新人教版】3.13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
并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
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体会长征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归纳法、识图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2. 简述长征开始的时间及前期经过。
3. 说出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及意义。
4. 概括说出长征后期的经过。
5. 长征胜利的标志和历史意义是什么?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 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
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1)开始时间:1934年10月。
(2)前期经过: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解放遵义。
3. 遵义会议:(1) 时间:1935年1月。
(2)地点:遵义。
(3)内容:①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③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4)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 后期经过:(1)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资料、交流讨论,了解长征原因、长征路线以及长征中的重大战役、重要会议。
2.通过资料查阅、交流讨论,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困难,感悟长征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感受红军在长征中经历的困难,感悟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感受长征之难。
课前游戏1.小游戏:根据关键信息猜事件。
2023.9.23-10.8 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1949.10.1 北京开国大典1934.10-1936.10 二万五千里长征2.导:是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征。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长征,了解长征。
【教学过程】一、初识长征,了解长征原因1.同学们,你们对长征有什么了解呢?2.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学生观看视频,了解长征原因。
交流: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小结:当时国民党对红军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领导,红军反围剿失败。
为摆脱追击,保存实力,红军只能进行长征。
二、探究路途,感受艰难险阻1.长征究竟有多长?小结:是的,长征队伍中,红一方面军走了二万五千里,所以长征也被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
2.那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追问:看着这一片红色的足迹,你感受到了什么?小结:是的,长征路途遥远。
(板贴:路途遥远)3.那红军长征,具体行程又是怎样的?请你打开书本17、18页,用横线画出红军的行程。
追问:看着这段行程,你感受到了什么?4.是呀,红军长征,一定极其艰难,一定是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才能胜利会师。
那就让我们想象一下,在红军的长征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①小组交流。
②全班交流,适时补充材料。
环境险恶:雪山、草地、江河。
生活艰苦:红军生活,艰苦至极,但为了长征胜利,红军战士乐于吃苦,不惧艰难。
敌人围堵:红军几乎每天都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多难!但为了长征胜利,红军战士勇于战斗,无坚不摧。
(随机板贴:环境险恶;生活艰苦;敌人围堵;乐于吃苦,不惧艰难;勇于战斗,无坚不摧)5.小结:你们看,长征这一路,路途遥远,环境险恶,生活艰苦,还要遭受敌人的围追堵截,多难!三、纵观长征,了解重大事件1.面对这些困难,尽管红军战士乐于吃苦,不惧艰难;勇于战斗,无坚不摧,但敌人的不断追击以及党内错误领导,还是使红军伤亡惨重,一次战役后,红军中央主力从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通用5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通用5篇)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1教学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及其伟大意义。
2、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1、中央红军的长征2、遵义会议教学难点1、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2、长征精神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合作交流学习方法分组导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歌曲导入,激起学生兴趣。
以江西革命根据地人民挥泪送别红军的图片,并配以《十送红军》这首歌,以“江西人民为什么依依不舍送自己的亲人红军踏上征途?”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阅读课文内容,合作完成以下任务:第一组历史学家:红军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二组地理学家:考察长征路线图,说出长征的经过。
(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渡过哪些大江、大河?)第三组红军战士:讲述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分析长征胜利的原因。
第四组随军记者:总结长征精神。
2、为什么江西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流泪送别红军战士踏上漫漫征途呢?请一位历史学家给我们分析一下长征的原因。
(从背景分析原因)背景:1.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发动第五次“围剿”。
2.中共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未能粉碎敌人的人的围剿。
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3、请一位地理学家给我们讲述一下中央红军长征的经过,重温红军长征的过程。
紧接着请第二位地理学家从长征示意图中找出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渡过哪些大江、大河?(掌握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
)并请第三位地理学家在地图上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和会宁的位置。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案)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案)★自主求索——感知历史一、被迫长征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军队对发动第次“围剿”。
由于、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进行。
二、被动长征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开,向前进,虽然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惨重。
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提出红军不去,改向敌人力量的贵州前进,于是红军渡过,夺取贵州北部重镇。
三、长征转折——标志:会议的召开1.时间:2.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取消了;肯定;会后确定。
3.意义:会议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次会议挽救了、挽救了、挽救了,是党的历史上的转折点。
四、长征胜利1. 会议后,在领导下,红军四渡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江,跳出了敌人包围圈;强渡河,飞夺桥,又翻过,进入甘肃。
2.1935年10月,党中央和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镇,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3. 年10月,和长征到达甘肃,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五、长征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的企图,保存了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
★集体智慧——感悟历史思考题一:红军长征过程中有哪些特别令你难忘的历史镜头(故事)(至少两个)?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是什么?造成这个原因的原因又是什么?你能否以长征开始后的相关史实来说明它?思考题二: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诞生,期间经历了多少年?以1935年召开的哪一次会议为界,前后又各是多少年?你能否用相关史实来说明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实践题三:请两位同学合作完成“重返长征路”游戏。
(一位同学操作电脑,一位同学回答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思考题四: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长征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精神又是什么?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感想。
★风采展示——激情抢答(略)★个性拓展——史海探寻1.查阅关于博古、李德的资料。
两人在我国革命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查阅长征中两组令人肃然起敬的数字。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鉴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分析其在文本中的作用。
-通过朗读和讨论,感受课文的节奏和情感,理解红军战士的不屈不挠精神。
举例解释:
-历史背景:课文描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学生需要理解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重要性。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红军长征的基本概念。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它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精神的体现。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述。这些描述展示了红军在实际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生字词运用:通过具体语境,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语言环境中运用这些词汇。
-修辞手法:分析课文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等句子的修辞效果,理解其如何增强语言表现力。
-情感体验:通过朗读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决心。
2.教学难点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抽象概念的含义,如“不怕远征难”的深层意义。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一同走进了《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历史,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感受到那种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拼搏精神。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思考这次教学的效果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红军长征的了解普遍较为有限,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起到了很好的激发兴趣的作用。但在讲授理论部分,我意识到需要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历史背景,或许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长征的艰苦卓绝。
初中历史观摩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初中历史观摩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原因及过程,掌握长征中重要的历史事件。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
3.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红军长征的背景、原因及过程,长征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长征精神的内涵及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引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红军长征吗?谁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过程?(2)简要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长征的原因。
2.讲解新课(1)讲解红军长征的原因,如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等。
(2)讲述红军长征的过程,包括突破四道封锁线、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重要历史事件。
(3)分析红军长征的意义,如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为革命事业保留了火种等。
3.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红军长征中的艰苦奋斗精神,如翻越高山、穿越草地等。
(2)讲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如坚定信念、团结互助、英勇奋斗等。
(3)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学习长征精神,培养自己的艰苦奋斗精神。
4.课堂讨论(1)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红军长征成功的原因是什么?(2)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复述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及意义。
(2)强调长征精神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鼓励学生学习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了长征的原因、过程及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情感教育方面,引导学生学习长征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但课堂上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同学对长征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够深入,讨论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充足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红军长征吗?有没有人能告诉我红军长征发生在哪个时期?生:1927年到1936年期间。
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精选2篇)
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精选2篇)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篇1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意义。
2、指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长征和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爱党、爱军队、爱国家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难点:无【教法、学法】:【新课导入】:【自学指导】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1、长征开始的原因:(仔细阅读第一段,用一句话概括)2、认真阅读课文,仔细观察长征示意图,写出红军渡过了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河上发生过什么事?3、请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上,数数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哪些省,并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的位置。
4、遵义会议(1)时间:(2)地点:(3)内容:(4)历史意义:二、长征的胜利1、________年_____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________,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2、_______年_____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3、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二次备课二次备课【思维拓展】下面是红军长征途中的经历,按长征路线的先后顺序设计一个示意图1、湘江战役2、遵义会议3、渡过乌江4、翻雪山,过草地5、四渡赤水河6、飞夺泸定桥7、渡过金沙江【当堂训练】同步训练【学(教)后心得】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意义。
2、指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长征和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爱党、爱军队、爱国家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难点:无【自学指导】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1、长征开始的原因:(仔细阅读第一段,用一句话概括)2、认真阅读课文,仔细观察长征示意图,写出红军渡过了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河上发生过什么事?3、请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上,数数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哪些省,并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的位置。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小编整理)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小编整理)第一篇:《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方法与能力(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长征的原因?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通过学生讲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搜集、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长征精神。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作为红军战士的学生搜集长征故事,并准备上课讲述。
作为摄影师的学生课下搜集长征图片,做成幻灯片准备上课演示。
作为地理学家的学生课下把长征经过预习好,准备上课讲述。
2.教师准备:阅读教材,钻研教学参考书,结合学科专业刊物以及有关的最新研究信息和成果,完成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
多角度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红军不怕远征难》。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生一起朗诵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课件出示《七律长征》。
师:毛泽东同志以磅礴的气势为我们描写了中国历史上的这次壮举。
作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学习新课:1.出示多媒体课件如下,给学生分组。
学生看书,准备自己的问题。
2.长征的原因:师:先由历史学家起来说一下红军长征的原因?生: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师: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失败?生:博古和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指挥。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首歌曲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共产主义事业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理解歌曲的意义和历史背景。
2. 教学难点:通过歌曲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党和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播放《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首歌曲,让学生先欣赏一遍,然后简单介绍这首歌词和曲调。
2. 背景知识学习(10分钟)通过教师或学生介绍,让学生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首歌曲是描写中国工人农民红军长征的事迹,是中国革命的经验总结,歌颂了红军的英勇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3. 歌词学习(15分钟)分发歌词,然后让学生跟着歌曲播放,同时朗读歌词,逐句解读歌词的含义。
可以提问学生,让他们尝试理解每句歌词所表达的意思。
4. 曲调学习(15分钟)教师先示范唱一遍歌曲,然后让学生跟着模仿。
可以先分段跟唱,再尝试全曲跟唱。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练习几遍,直到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曲调。
5. 情感表达(15分钟)学生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班级中表达得最好的同学作为代表,担任红军团长角色,向全班汇报红军长征的艰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其他同学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学生也可以组织自己的小团队,演唱这首歌曲,展示他们对红军精神的理解。
四、教学延伸:1. 阅读练习:学生可以阅读与红军长征有关的故事,了解更多关于这段历史的知识。
2. 创作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一首与红军精神相关的歌曲或诗歌,展示自己对这一精神的理解和热爱。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一首优美的歌曲,还对红军长征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也通过情感表达活动,表达了自己对红军精神的崇敬和热爱。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活动的安排,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使学生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和英勇斗争。
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敬仰和传承。
1.2 教学内容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红军长征的路线和重要战役红军长征中的英雄事迹和长征精神第二章:教学方法2.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讲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和重要战役,让学生理解长征的艰难困苦和英勇斗争。
2.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红军长征中的英雄事迹,使学生感受到红军长征精神的伟大和可贵。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红军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资源教材或教学书籍:《红军不怕远征难》等相关书籍。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2 教学环境教室环境舒适,座位排列合理,方便学生观看教学多媒体设备。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红军长征的主题。
4.2 教学内容展示通过讲授法和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展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重要战役,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艰难困苦和英勇斗争。
4.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红军长征中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红军长征精神的伟大和可贵。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理解红军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对红军长征的理解和感受,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思考等,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2 学生理解度评价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红军长征历史背景、路线战役和长征精神的理解程度。
5.3 学生反思能力评价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安排学生预习红军长征的相关内容,了解基本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让学生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资料或故事,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6.2 课后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有关红军长征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红军长征纪念地、采访老红军等。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史料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红军长征的历程。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尊重和敬佩。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红军长征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红军长征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精神。
2.2 教学难点:(1)红军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战略决策。
(2)红军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播放《红军不怕远征难》主题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
(2)简要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和过程。
(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红军长征中的重要战役和战略决策。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4 案例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红军长征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精神。
(2)学生分享心得体会,教师点评并总结。
3.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思考红军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2)学生发表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4.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观点明确性等。
4.3 情感态度:(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程度。
(2)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在课堂外的情感体验。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红军不怕远征难》5.2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音乐等。
5.3 历史史料:相关书籍、论文、资料等。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引导学生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
激发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敬佩和传承。
1.2 教学内容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
讲述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感受长征的艰难。
1.3 教学活动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红军长征的兴趣。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红军长征的感悟。
第二章: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
引导学生感受红军长征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斗争精神。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2.2 教学内容讲述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难困苦。
分析红军长征中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斗争精神。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难困苦。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红军长征中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写作方式,表达自己对红军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红军长征的重要事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
引导学生感受红军长征的智慧和英勇。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3.2 教学内容讲述红军长征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
分析这些重要事件对红军长征的影响和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这些重要事件对红军长征的影响和意义。
让学生通过制作海报或PPT的方式,展示自己对重要事件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红军长征的胜利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胜利情况和意义。
引导学生感受红军长征胜利的喜悦和自豪。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庆祝胜利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讲述红军长征的胜利情况和意义。
分析红军长征胜利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影响。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案一、教案背景与目标《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案》是一份针对中学历史课程的教案,旨在通过教学活动,深入探讨中国革命史中红军长征的重要事件,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认识红军长征的背景、意义和影响,提高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教案的目标是:1. 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背景、目的和历程;2. 学生了解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意义;3. 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影响和启示。
二、教案内容和活动设计1. 主题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革命史中的关键事件,提出一个问题:“在中国革命史上,红军长征被公认为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你们是否了解长征的背景和意义呢?”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做快速概述。
2. 知识探究(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教材,以小组形式探究红军长征的背景、目的和历程。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探究成果,进行简短的小组展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3. 深入了解(3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观看相关红军长征的纪录片或听取相关音频报道,并鼓励学生在笔记中记录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
之后,教师与学生展开互动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共同探讨红军长征的影响和启示。
4. 总结与反思(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总结,回答如下问题:1) 红军长征的背景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2) 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意义是什么?3) 红军长征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教师收集学生的回答,进行全班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理解红军长征的重要意义。
5.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练习作业,包括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或感悟,并明确提交时间。
三、教学辅助和评估方式1. 教学辅助: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红军长征的文献和影音材料,并提前做好准备。
2. 评估方式: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小组展示、课堂互动、笔记记录和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学生对红军长征背景、意义和影响的理解以及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案例埔上中学:林秀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方法与能力(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长征的原因?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3)通过学生讲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搜集、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长征精神。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作为红军战士的学生搜集长征故事,并准备上课讲述。
作为历史学家的学生课后查找红军长征的原因,作为地理学家的学生课后把长征经过预习好,准备上课讲述。
2.教师准备:阅读教材,钻研教学参考书,结合学科专业刊物以及有关的最新研究信息和成果, 完成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
多角度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红军不怕远征难》。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用《十送红军》导入。
以红军过草地的图片为主页,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加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师:出示幻灯片2.这首歌曾被用做哪部大型革命历史电视连续剧的片尾曲?学生回答:《十送红军》长征师:作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学习新课:课堂讨论: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分组讨论。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准备并讨论两个问题。
如果你是历史学家分析长征的原因。
如果你是地理学家分析长征的经过。
师:作为历史学家的你,你是如何分析长征的原因?生:纷纷举手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给予点评。
师:我们一起来看两则材料。
师:出示材料(1)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概况(2)毛泽东曾指出:“王明问题的关键、症结之所在,就是他对自己的事考虑得太少,对别人的事却操心得太多了”。
师:从以上两则材料中可以得出什么信息?生:答略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归纳长征的原因。
师:(1)王明“左”倾错误。
(2)错误的军事指挥。
(3)敌强我弱。
师:在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连同后方机关人员8万多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大转移。
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情况。
师: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红军,请你给大家讲讲长征的经过,经过了哪些主要省份,哪几条江河,并在此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生:瑞金一冲破四道封锁线一湘江一贵州一乌江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一金沙江一大渡河一泸定桥一雪山一草地一吴起镇一会宁。
生:走过广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生: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师:回答的很好,都能从图中找出。
师:引导学生共同学习长征的经过,教师点击图以动态的形式显示长征的路线,已便学生加深印象,使抽象问题直观化。
接下来我们共同探讨在长征过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
师:让学生观看长征初期的情况湘江战役(看视频资料)师:遵义会议是什么时候召开的?会议内容是什么?遵义会议的召开有什么意义?生:回答遵义会议(1935)解决了当时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问题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就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呢?师:遵义会议之前,博古的左倾错误指挥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的失利。
如果任由他指挥下去,红军仍然很危险。
而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全权负责指挥军事。
实际上就是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后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
所以说,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所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师:1921—1935 14年出现了错误,经受了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 失利等重大挫折。
1935—1949 14 年在以毛泽东为在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加明确这次会议的重要性,进一步认识毛泽东是个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师:四渡赤水这场战役到底是怎样进行的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师:四渡赤水之战打破了蒋介石妄图在川滇黔围歼红军的计划、取得了红军战略转移中从被动走向主动的决定性胜利,为完成伟大的长征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红军四渡赤水之战,极其生动地体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我军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是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
师:出示《飞夺泸定桥》的图,由学生来说说红军当时在这遇到了什么困难?生:答略我们今天哪怕一分的安宁和幸福也是革命先烈用十分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所以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师:硝烟弥漫的战场似乎把我们带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英勇顽强,如果说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主要是与人斗的话,那么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时就是和地斗、和天斗!接下来请一些同学说说爬雪山,过草地的情况?生:答略,有的讲《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草地夜行》的故事。
师:指图讲述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让学生看有关会师的视频资料。
师:长征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的胜利,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课堂小结听红军长征的歌曲,讨论如果你是随军的记者,报道一下长征中的艰难险阻?生:①敌人的围追堵截;②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③缺少粮食给养等。
(啃树皮、吃草根、咬牛皮带等。
④战士们只好把皮带煮烂来充饥,有的甚至在前面部队留下来的人和牲口拉出来的屎中,寻找尚未消化的青稞麦,然后用水洗干净,用茶缸煮着吃。
学生回答的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有一部分孩子哄笑起来,有的孩子还说:臭死了;有的甚至做出想呕吐的样子。
面对这样的情景,我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
为什么我们的老一辈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过着美好幸福的生活,付出了多少心血与精力,不少革命战士甚至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老师在讲课时也挺投入的,把红军战士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的情景描绘得有声有色,可为什么在孩子眼里对红军长征又是怎样的认识呢?师:同学们,让我们从七十年前的征途回到今天的课堂!重温了长征这段历史,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先小组交流交流。
师: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是长征精神,你认为什么是长征精神?(学生自由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师: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当你受到挫折打击的时候,不防想想英勇的红军战士,相信你会在对比中得到一股新的力量,会更勇敢地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告别了长征,送走了红军,留下的是那永放光芒的长征精神。
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播放歌曲《十送红军》。
五、教学反思:面对与学生生活相隔甚远的长征,又基于这个教学重点,更为了孩子们有更深刻的体验,在设计教学时得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特别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让学生搜集与长征相关的各种图片资料,既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了课外的读物及媒体,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又为课内知识的理解放缓了坡度,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为了缩小时空差距,考虑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视听作用,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
开头以《十送红军》歌曲引入,使学生进入情境,激发了情感,顺利导入新课。
加入吸引学生的两个视频资料“湘江战役”和“胜利会师”,再现了逼真的场景,以凝聚学生情感,形成强烈共鸣,不仅增强学生对长征的认识,同时也使他们理解并掌握长征的相关知识。
3、在引导学生共同学习长征的经过,教师运用动态的形式显示长征的路线,已便学生加深印象,使抽象问题直观化。
通过遵义会议前14年和后14年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比较,让学生更加明确这次会议的重要性,进一步认识毛泽东是个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学生在课堂讨论“如果你是随军的记者,报道一下长征中的艰难险阻?”时,学生出现了错误看法,针对问题教师引出“今天重温了长征这段历史,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通过讨论纠正学生错误认识,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当受到挫折打击的时候,应勇敢地面对困难,“只要决心、恒心、毅力,就没有完不成、战不胜的困难”,这个环节的设计为情感目标的达成做了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