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发展语文能力-2019年文档
2019年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考试题目(含答案)

2019年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考试题目(含答案)一、填空题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3.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五条是“能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4.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课程资源的种类:一种是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的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与(网络化资源)三大类。
5.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6.(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至二年级的教学重点。
7.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8.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9.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10.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11.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至2年级为写话,3至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12.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电大作业答案_《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1、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答: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教材具有哪些主要功能?答: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
3、我们应当如何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答: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的语文学习空间;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4、汉语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哪些内容?答: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通过编儿童故事的方式学习拼音,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等。
5、你如何理解语感的内涵?请简要作答。
答: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和节奏感。
二、论述题1、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体会,谈谈你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
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每个时期都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 ----加强双基;七、八十年代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 ----素质教育;新世纪 -----语文综合素养。
;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0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它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丰富语言积累

丰富语言积累提高习作能力新课程正逐步深入每位教师的思想中,新课程怎样教?这是教师们经常遇到和思考的问题。
通过学习本课程----小学语文课程新论,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结合自己平时的实践,我想谈谈小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方面的认识:丰富语言积累,提高习作能力。
习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尺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直以来,很多学生都对写作存有畏难情绪,教师也普遍反映作文难教,虽然近年来随着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都有了一定的转变与改进,但上述问题依然存在。
根据我三十多年来的作文教学经验和调查,小学生之所以在习作中内容空洞、单调乏味,最大的原因在于无话可说,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
语言积累是形成写作能力的基础,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成良好的习作能力。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找“米”下锅,在语文教学中开辟语言途径,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使学生的习作能力不断提高。
一、从文本中“采蜜”,搭建写作基础平台课堂40分钟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渠道。
那么教师如何利用教科书教学生采撷好词佳句呢?(一)背诵——语言积累的初级阶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背诵虽然听上去较为死板,但恰恰是对学生“不会表达”的一种最直接弥补方法。
我们的教科书中所摘选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千挑万选或是专门编写的优秀文章,像这样的课文背诵多了,大脑这座仓库里储存的语言材料就多了。
写作时,就会自然地联想并模仿那些已背诵过的词语、警句和写法,从而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课文尽量多背,或复述课文。
在指导背诵时做到:①抓重点词语。
每篇课文的段都有重点词语,用这些词语作记忆凭借,背起来就容易了。
②记每句话开头的词语,这叫文字头记忆法。
③抓人物活动。
抓人物的对话或心理活动可以增强记忆。
④抓景物。
景物好似一幅图像,图像清晰地印入大脑,就会加深记忆。
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填空题1.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汉语文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文包含着多样文化,而且具有较强的文化(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承)作用。
3.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还具有(基础)性、(实践应用)性和(综合)。
4.语文课程的基础任务是(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
5.语文的一般能力包括(运用检索工具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6、语文是交际工具,就是说:语文是思想的工具、学习的工具、工作的工具、生活的工具。
7、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此外还具有基础性、实践应用性、综合性等特点。
8、语文课程的任务有:积累语言材料的任务,发展语文能力的任务,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任务,构建和应用语文知识的任务。
9、发展语文能力包括:发展语文的一般能力,应用能力,审美和研究能力。
10、语文一般能力主要有:应用检索工具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11、语文应用能力主要有: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1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具体任务有: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培养科学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1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具体要求是:注意语文教育的特点,注意语文课任务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培养现代观念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语文是交际工具?语文是思维的工具;是学习的工具;是生活的工具。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具体任务是什么?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培养科学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3.语文能力包括哪些方面?一般能力;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研究能力。
4、为什么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P30-31)5、为什么说“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32)6、怎样理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P32-33)7、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P34-35)8、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有什么意义?(P35-37)9、语文课程主要有哪些任务?(P38-46)10、语文学习为什么要重视积累语言文字材料?(P38-39)11、语文学习为什么要发展审美能力和研究能力?(P43-44)12、语文学习中构建和应用语文知识有哪些具体要求?(P46)三、论述题积累语言材料有哪些具体要求?你在实践中是如何做的?内容的广博性;过程的应用性;目标的定向性;态度的坚韧性;方法的多样性。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12-035-0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主要任务。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关键能力。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值得我们语文教师不断探索。
下面从课堂实践的角度分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通过诵读,积累语言经验,培养语感首先通过诵读,可以积累句子表达经验、积累语言材料。
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他的词汇量,还要包括句子积累的数量。
语文课中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主要功能不仅在读懂,更在于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积累。
无论哪个阶段的语言学习,都应重视朗读背诵,把语言材料的积累放在第一位,语言材料的积累与其语言经验积累和语文能力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为人一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通过诵读可以培养语感。
语感看似是一种直觉,实际上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语感随着言语经验的丰富而增长,随着积累的深度和数量的增多而提升品质。
语感的增长与学习、积累息息相关,在语文教育中提倡背诵,眼、耳、口、手并用,提倡口到、手到、心到。
感知的强度比单一感官的强度大的多,语感的生成速度和品质都会提高。
一般诵读主要在晨读完成,定内容:时事评论类文章(锻炼议论文阅读与写作能力)、精品散文(提高语言感悟能力)、课本要求背诵的篇目(必背篇目)。
通过经典篇目的朗读背诵完成言语的积累和对语言的初步感悟能力。
再在正课前三分钟大声朗读早读内容,加强复习,巩固效果。
二、通过分类汇总,形成知识体系,总结经验,通过对点训练,培养自主学习与欣赏的能力首先,积累语言知识的方式方法是多样化的,要达到有效化,还需要更加明确目标,分类积累,建立起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
多途径加强语言积累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修 订 后 的 《 学语 文 教 学 大 纲 》 仅第 一 次 把 “ 小 不 丰 富 语 言 的 积 累 ” 进 小 学 语 言 教 学 同的 , 明 确 规 定 了 写 还 “ 诵 优 秀 诗 文 不 少 于 1 0篇 ( 课 文 ) 、 课 #- 读 总 背 5 含 ”“ 1 阅 量 五 年 制 不 少 于 1 0万 字 , 六 年 制 不 少 于 1 0万 字 ” O 5 。
法 , 行一 定 的语文 积 累。 进
显 而 易 见 ,这 样 的 规 定 是 完 全 符 合 、顺 应 小 学 生 的 生 理 、 理 的 发 展 规 律 的 。儿 童 心 理 学 指 出 :儿 童 个 体 的 心 “ 心 智 活 动 的一 个 重 要 特 征 是 记 忆 强 , 解 弱 。 ” 儿 童 理 在
功 感 , 课 外 阅 读 成 为 他 们 的 内 在 需 要 , 为 他 们 学 习 使 成
生 活 的一种 乐趣 。
贯 穿 课 堂教 学 的 始终 , 要体 现 层 次性 , 读 、 读 、 读 初 细 精
读 、 读 时要有 明确 的指 向 ; 次 , 挤 出读 书 的 时 间 , 品 其 要 而且 在 一 堂课 上 ,学生 读 书 的时 问最 好 不 少 于 2 0分 钟 , 学生 有充 足 的时 间读 书 、 考 、 论 、 验 ; 后 , 使 思 讨 实 最 读 的 形 式要 多样 化 , 范 读 、 读 、 角 色读 、 读 等 , 如 引 分 齐
作用 。 解 析 :. 知 识 1定
定知识
3组 答 案 .
( ) 家具 有 政 治 、 济 、 化 和杜 会 公共 服 务 职 1国 经 文
2找 措 施 、 作 用 . 析
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担负着的积累语言的任务,应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三方面的积累。
语言材料主要是指汉字和词语;语言范例是指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语言知识是指同语言材料、语言范例的掌握密切相关的字词句篇、语法逻辑等知识。
语言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读中积累、学中积累、说中积累、用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的积累等。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我们不难看出,积累与运用相互产生作用是以“感悟”作为桥梁的。
没有悟是不以至用的,然而旧模式的教学在让学生积累知识时往往容易忽略的就是学生的感悟,不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主动性,字、词、句、段、篇,面面俱到,人人要记,导致了“没时间”把知识延伸到更广阔的课外领域去。
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辟语言积累途径、丰富学生语言积累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朗读中丰富语言积累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
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
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
学习语言,单凭讲解思想内容、写作技巧,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而抓住读这一主线,反复实践,精于指导,学生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这种借助读而达成的悟性理解,是富有创造力的,也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上乘境界。
重视诵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
读,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教师要根据年级、学情和教材特点,区别各种朗读形式的各自功能和适用范围,合理运用,并要加强指导。
如果只有学生的读书实践,没有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指点,就没有体现语文教学的要义,称不上是真正的课堂教学。
2019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六套)

2019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六套)2019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一)第一部分课标(30分)一、填充题(每空1分,共6分)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语言文字”与“文化教育”的统一。
2、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阅读、听说、口语交际能力。
3、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充分体现了发展性教学要求和内容,其核心是“学生发展”。
二、选择题(1为单项选择,2、3为多项选择,各3分。
共8分)1、阅读教学过程是B.学生与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D.关注指导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
3、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A.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面向全体学生;B.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C.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D.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E.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F.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取不同的方式。
三、判断正误题(正、误分别在句后括号内划√、×即可)(4分)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目标中提出,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500万以上。
×3、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知识的创新,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一种人格的全面形成的对话。
对话的本质是师生共同寻求、发现真理。
√4、新课程下,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研究的促进者转变,由学生的管理者向学生研究的引导者转变,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转变,由唯师独尊向师生平等研究的合作者转变。
这种角色新的定位,要求每位教师需要研究、更新、适应。
(完整word版)语文课程标准考试试题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语文课程标准考试试题答案一、简答题1、小学语文教育的性质是什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3、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省略的语文课程4、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指什么?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表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们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5、语文教学中怎样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
为此,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
比如,在阅读中,要求学生不仅做到文通字顺,而且通过阅读作品,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命运,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这答案不是很好。
再结合19题三维目标的关系处理回答比较好)6、你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怎样理解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性质。
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对话。
2019年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20个学科)1.语文学科核心素养(4)素养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
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素养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语文教学中积累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积累”,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总目标”中又提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重视积累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优秀传统。
教育界行家把一个人生平的积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情感的积累、生活的积累、语言的积累。
对小学生来说,丰富语言的积累、积累语言材料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而教师在课堂上更应该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语文积累。
一、回归生活,让说话成为生活的积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因教室的一扇门而把学生与世界隔绝开来。
”作为教师,我们要时时刻刻关注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使书本贴近学生的现实世界,从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出发,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把语文教学的过程还原为学生生活的过程,把语文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生命活动,把语文教学的需要还原为学生生活的需要,构建起一种新的课堂生活。
《成长的故事》口语交际课教学片段:在复习了第七单元的几个成长的故事后,师:在你的记忆中,成长的故事是什么?用三两句话说说。
生:贪吃的教训、贪玩的后果、难忘的教训、冒险的事……师:听了你们的发言,我们知道其实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缺少的并不是经历,而是缺少观察。
然后小组内的同学取生活中的事交流成长故事,再请学生说说他的成长故事,全班同学交流评价,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处处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自己的故事。
杜威说过:“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蕴涵着语文资源,语文学习也应植根于现实,向着生活世界回归。
在这节课中,学生们“海阔天空任自由”,而教师也在备课中把口语交际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择交际的内容,学生就不会觉得口语交际是高不可攀的事,而且能积极地参与其中,无拘无束地畅谈生活中的故事。
生活处处皆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
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课堂教学成了课堂生活,语文魅力的认同效应也就应运而生了。
丰富语言积累 提高语文素养

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摘要】评价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人们常常用满腹诗书、能说会写来衡量。
积累是语文学习之根本,只有固本培根,语文学习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这句诗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
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可能学好语文。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丰富语言积累,才能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语言积累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评价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人们常常用满腹诗书、能说会写来衡量。
满腹诗书是指语言积累丰富,读过很多书且都记住了;能说会写是一种语文能力,它不会凭空产生,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积累是语文学习之根本,只有固本培根,语文学习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这句诗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
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可能学好语文。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丰富语言积累,才能提高语文素养。
1.培养良好语感,读中丰富语言积累。
“新语文”中多次提到“语言积累”这个问题,在基本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还特别指出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具有想象性质的感受,是言语交流中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足球运动员能够熟练盘带足球左冲右突,是因为其有良好的“球感”;歌唱家能够唱出优美、动听的歌曲,是因为其有良好的“乐感”。
良好的语言表达,遣词造句能力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感”,它是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
语文课程标准(2019版)完整版_可直接打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1)第一部分前言 (2)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三、课程设计思路 (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4)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5)第一学段(1~2年级) (5)第二学段(3~4年级) (6)第三学段(5~6年级) (8)第四学段(7~9年级) (10)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12)一、教学建议 (12)二、评价建议 (16)(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16)(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16)(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17)(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7)(五)具体建议 (17)三、教材编写建议 (20)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20)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22)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25)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26)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26)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28)第一部分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发展语文能力

“ 巧妇 难为无米之炊 ” 这 “ ” , 米 在何处 ?就 在于不断积 累语言 , 不 断熟悉 语言 , 真正把古今语言 的精华据为 己有之 中。语 言积累是 提高学生语文 能力 的基础 。只有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 能提高 才 他们 的阅读能力 、 写作能力 、 口语 交 际能力 以及他们 的品德修 养
21 0 0年第 7 期
金色 年华
语文教 学
丰 富语 言材 料 的积 累 , 展 语 文 能 力 发
白永学
( 川 县 西郊 中学 , 宜 陕西 宜川 76 0 ) 120
【 摘要】 加强指导学生开展课外 阅读 , 让学生从 大量 的课外 阅读 中汲取 养料 。有 意识地 引导 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 为习作积 累必
的学习 。作 文训练则是 调动大脑 中的语言信息来 激发大脑皮层 ”
细胞 之间 的信息 回忆 、 流 、 选 , 交 筛 从而达到 巩固、 运用 语言的 目 的。教师 必须 冲破传统 的教 学思路 , 从繁琐 的精批 细改 中走 出 来, 在设计 练习和讲评作 文上花力气 。可 以口头与 书面结合 、 片 断与成文结合 、 大作与小作结合 、 自由作与统一作结合 , 可以分步
要 的语 言材料及 写作技巧 。课 内外相结合给 学生以更加 广阔的天地 , 学生在博 览中积 累语 言提 高能力 , 让 学生的语文素质将会得到全
丰富语言积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丰富语言积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个广义概念,是指以语文能力为中心的综合素养。
其中语文能力泛指语言积累、语言应用、语文基础知识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关要素。
如何丰富语言积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下面笔者就该问题展开讨论与分析。
一、强化朗读与背诵《教育心理学》明确表示:在孩子们不断扩大的记忆库中,大量的语言材料储备不仅是孩子们认识世界、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增强语文素养的重要前提,亦是提高思维水平、开拓智力的关键前提。
此处所讲的“储备”即指诵读,若不强化诵读,就无法将规范而标准的书面用语统一集成到记忆库中,更别提将其内化为个人语言。
诵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朗读,二是背诵。
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与记忆,逐渐熟读成诵,体会其中的情感与趣味,继而在诵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丰富语文材料,强化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时,笔者首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桂林山水美丽的面貌,让他们对桂林山水有一个较为直观的印象。
由于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性文章,运用了大量描述景色的词语,对于学生来讲是学习写景词语的绝佳机会。
于是笔者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于脑海中形成相应的画面,加深印象与记忆。
在对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之后,笔者要求学生标注出个人认为描述最好的句子,并给出具体原因,让孩子们学会自行辨识并选取优秀句子,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为后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笔者还要求学生尽可能利用课余时间诵读课文,只有将课文优美句子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并学会运用,才能切实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否则一切只是空谈。
二、创设愉悦的表达情境情境教学法的提出者李吉林老师曾明确表示: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还不强,主要通过形象思维进行辨识与学习,形象而直观的画面更能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促其开动思维,迸发智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创设愉悦的表达情境,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加强语言训练,促进学生将老师所讲授的语言知识进一步转化为个人用语,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中语言积累训练

浅谈阅读教学中语言积累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升阅读品质,使语文能力有质的飞跃,使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高,就要有语言量的积累。
一、感情诵读丰富语言的积累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很多,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认真读、反复读这一类的课文,以此让学生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以读为主,为学生创设朗读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熟读成诵,读有所得。
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如,指导学生朗读《桂林山水》中写漓江水的一段:“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时轻轻拉长声音,给人静的感觉。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比上句稍高,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声音响亮,饱满,给人充满生机的感觉。
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加上想象的发挥,便体会到了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
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读称为“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因而、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
如:如《秋天的雨》一文,文字特别美。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自由读喜欢的句子,再把喜爱的感觉读出来,挑战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学生融入了优美的文字中,就自然而然的将自己与优美的文字联系起来,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二、阅读品析促进语言的积累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中积累。
我们强调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
这样,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了语言,丰富了自己的语言。
丰富积累

丰富积累,提高语文素养海林市第一中学蒲桂玲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从中可以看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语言的积累,积累是形成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之一。
无论是阅读鉴赏,还是表达交流,都少不了积累这一基础环节,“根深则叶茂,膏沃则光烨”。
没有“积累”之功,哪来“有神”之笔?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学生学习语文出现了“想表达”“不会表达”,“想写”“不会写”的现象,这与积累有很大关系。
学习语文必须有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才能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地基”,继而建造起巍峨的高楼大厦。
丰富语言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奏效的,它是一个琐碎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初,每名学生准备两本积累本,一本摘抄课内外好词佳句;一本摘抄丰富的语文知识。
最初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语言积累活动,同时要求学生及时的复习。
每天利用每节语文课的课前五分钟,进行词汇、名言名句积累,进行精美短小的名家名篇阅读交流。
经过一段时间示范积累以后,这些工作都可以让学生来做,教师在其中只起到一个课前指导,积累后点评,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复习的作用。
教师应当掌握记忆“遗忘曲线”的规律,按照既定计划,让学生比较轻松地记住所积累的语言材料。
一、古诗词的积累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初中三年要求背诵古诗80余首,每学期约15首,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并能够学以致用,增强语感,提高语文鉴赏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任务之重,出现边背边忘的现象,或者只会背不会默写,这样初中三年所剩无几,需要采取“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反复练习,本学期可兼顾复习上学期内容,可以分类归纳,采取师生设题、生生设题的方式,建立“黑板一角”,每天出示一首或多首题目,不断巩固,学生便能“出口成诗”了。
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三、 强化迁 移运 用 , 在运 用 中积 累语言
毛 泽东 说过 : “ 读 书是学 习 , 使用 也 是学 习 , 而 且是 更
重要的学 习。 ”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 : “ 语文教
学耍 注意 语言 的积 累和 运用 , 注 重基 本技 能的 训练 , 给 学 生 打下 扎实 的语 文基 础 。 ” 指 导学 生灵 活运用 课文 中的 好词佳
练, 可 以 进行 仿 写 、 扩写 、 改写 、 续写 , 可 以教 师评 、 学 生评 ,
意识地 让 他们 多背 好诗 词 、 好 文章 , 让 美和 高 尚在学 生 纯洁 的心 灵 中生根 发芽 ,
总之 , 诵 读诗 文对 于 小学 生的 语文学 习百利 而无 一害 。 不仅 可 以提高 小学 生 的文学 素养 ,还 能提 高小 学生 的 写作
我们 , 积 累是 运用 的前提 , 只 有积 累丰 富的 语言 素材 , 才 能厚 积薄 发 , 语 言积 累是 形成 听说 读写 能 力的基 础 。 现 笔 者根据
自己的语 文教 学实 践 , 谈 谈对 语言 积 累的体 会 。
一
5 . 语文 课上 注重 课前 、 课 后 的延伸 与拓 展 。 6 . 开展 丰 富 多彩 的读 书竞 赛 。如 一年 级 的故 事大 王 比
《 教育 心 理 学》 指出 : “ 在 儿 童 的记 忆 仓库 中 , 丰 富 的语
言材 料 的储备 , 是理 解和 运用 语言 能 力的必 要条 件 , 也 是提 高思 维能 力和 智 能活动 水 平的 基础 。 这个 ‘ 储备 ’ 的 手段 , 就 是背 诵 。不 背诵是 不会 将规 范 的书 面语 言 ‘ 植入 ’ 记忆 的仓 库, 内 化为 自己的语 言的 。 ” 可见 , 诵 读在 语文 学 习中 具有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发展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语言材料是语言的基石,没有基石,就不能建立起交流大厦。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米”在何处?就在于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之中。
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
只有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一、立足教材,积累语言
语文教材中所选到的课文,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
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蕴涵的语言规律,利用好课堂这个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好示范,树立榜样,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以丰富的知识魅力吸引学生,同时加上适度的评价表扬,促使学生自始至终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积累活动中,尽量汲取知识的营养。
以充实自己的大脑。
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语言规律。
对积累语言做得好的同学给予鼓励表扬,促使学生以饱满的激情做好语言积累的收集、整理工作。
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课堂,借助教材,抓好语言积
累。
二、广泛阅读,积累语言
(一)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欣赏力,可选择又价值的语言进行积累。
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时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等。
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
鲁迅先生曾有过形象的描述:“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
”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
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把生活学习、电影戏剧、报刊书籍、宣传标语、电视广播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记录下来,广撷博采课外语言,并在同学中进行传阅交流,互相观摩。
只有广泛涉猎,遨游于书山学海之中,才能使储备充盈丰富。
使见识广博而深刻,真正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
(二)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
的基础。
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
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
”《劝学篇》指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背的东西多了,蓄积在胸中,便如那老泉城,掀石为泉,掘地为井,汩汩滔滔,不可遏止,所以才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
三、关注生活,积累语言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
作文是高层次的积累语言,教师要增加作文密度,让学生从写中积累语言。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
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作文训练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
教师必须冲破传统的教学思路,从繁琐的精批细改中走出来,在设计练习和讲评作文上花力气。
可以口头与书面结合、片断与成文结合、大作与小作结合、自由作与统一作结合,可以分步练、集中练,可以教师评、学生评,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
这样直接、间接的语言材料积累多了,写文章就会语言丰富,表情达意就能挥洒自如。
(二)生活是语言之泉,语言的活力在生活中张扬。
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
俗话说:身边的一切皆学问。
平时让
学生收听广播,看电视,听别人争辩等,积累常用的谚语、歇后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
正如许特立同志有一句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
就是说,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勤动笔,多加练习。
只有这样才利于语言材料的积累,而语言材料积累的过程,既是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
学习语言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真情实感。
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总之,学习语言是一个循序渐进、永无止境的积聚过程,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真情实感。
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