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极地考察船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实验室的特殊设计
第32卷第3期 极地研究Vol. 32, No. 3 2020年9月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RESEARCHSeptember 2020[收稿日期] 2020年3月收到来稿, 2020年5月收到修改稿 [基金项目] 新建极地科考破冰船项目(发改投资[2015]429号)资助[作者简介] 陈清满, 男, 1987生。
工程师, 主要从事科考船实验室建设、管理和科考支撑保障研究 [通信作者] 王硕仁,E-mail:********************.cn“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实验室的特殊设计陈清满 王硕仁 袁东方(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上海 200136)提要 为尽可能满足极地科考破冰船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需求, “雪龙2”号通过采用大格局和柔性化两大设计理念, 在有限的实验室空间内实现“科考为主, 运输为辅”的功能定位。
采用大格局的实验室, 克服船舶实验室面积有限的劣势, 尽可能满足各学科专业通用的要求, 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 采用柔性化的设计, 均衡各学科专业实验之间的特殊需求; 结合移动式集装箱实验室的调配, 采取分航段作业模式, 拓展实验支撑能力。
工程技术上, 通过模块化实验台拼装技术、灵活的水电气衔接技术和标准化固定技术等来实现大格局和柔性化的设计理念。
有效解决了多重矛盾: 现代极地科考破冰船科考与运输需求并存, 航程长但调查窗口期较短, 实验室种类少、空间小但综合调查涉及学科专业多、对实验室种类空间要求高, 等。
关键词 “雪龙2”号 科考破冰船 极地 船载实验室 模块化拼装 功能带 柔性布局 标准化固定安装doi: 10. 13679/j.jdyj.202000260 引言海洋科学考察船作为海洋探测与研究的重要平台, 是海洋能力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 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开展海洋环境、海洋(极地)生物资源、海底地形地貌和资源勘探研究是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
公共基础知识极地考察船知识点
极地考察船知识点1.雪龙号“雪龙”号是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
2020年 4月23日,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已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中国南极考察暨首次“双龙探极”圆满完成。
2.雪龙2号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于2019年7月交付使用,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能够在1.5米厚冰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填补了中国在极地科考重大装备领域的空白。
2022年4月20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完成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顺利返沪。
2.向阳红向阳红是中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至八九十年代建造的一系列科学考察船。
其中,向阳红10号船是我国为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首次研制的大型综合性海洋科学考察兼远洋通信船,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
曾于1985年首航南极。
“向阳红22”是3000吨级大型浮标作业船,是国内唯一具备收放并存放10米大型海洋监测浮标能力的工作船,在国际上也是起吊浮标能力最强的工作船之一。
3.极地号1986年10月31日,我国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极地号”,载着我国第三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在青岛港拔锚启航。
“极地号”由此开始了它的第一个航程,这也是我国航海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4.长兴岛号为15000吨级远洋补给船,隶属海军北海舰队青岛基地,1984年参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完成南极长城站的建筑任务。
5.“海洋4”号为5000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1990-1991年参加中国第7次南极考察队,赴西南极的布兰斯菲尔德海区开展海洋地球物理科学调查工作。
【练习】1.(单选)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是( )。
A.雪龙号B.雪龙2号C.向阳红10号D.海龙1号【答案】B。
我国第一艘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是雪龙2号。
2.(单选)1986年10月31日,我国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 )”开始了第一个航程,这也是我国航海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介绍
机数据处理中心、气象分析预报中心和海洋物理、海洋化学、生物、地质、气象和洁净等一系列科学考察 实验室。
在“雪龙”号的水文资料采集室中,安装了可以用来探寻磷虾及其它极区水生动物的鱼探仪;可在航 行时测定海水流速、方向的多谱勒海流计;以及用于测量海水温度、盐度、深度的“CTD”等一大批先进 的仪器设备。还配备了 1 架“雪鹰”号直升机、1 艘黄河艇以及 1 只中山驳,以提高航行保障和运输能力。
建造命名 “雪龙”号这个名字是第一任南极考察的主任武衡起的名字,‘龙’代表中国,‘雪’意味着南极的冰 雪世界。 二、船舶性能参数 中国“雪鹰 12”直升机转移乘客 中国“雪鹰 12”直升机转移乘客 “雪龙”号总长 167.0 米,型宽 22.6 米,型深 13.5 米,满载吃水 9.0 米,自重 11400 吨,总吨位 14997 吨, 满载排水量 21025 吨,最大航速 17.9 节,续航力 19000 海里。该船原设计为北极地区多用途运输船。主机 13200 千瓦*1 台,副机 880 千瓦*3 台、载重量 10225 吨。“雪龙”船属 B1*级破冰船,能以 1.5 节航速连 续破冰 1.2 米(含 0.2 米雪)前行。 经升级改造后,“雪龙”号主甲板以上的所有设备设施全部更新。船上的洁净实验室面积也从原来的 200 多平方米扩大到 580 平方米,并全部更换了实验室设备,还新建了大气取样室、数据处理中心、样品 间、伸缩吊车等科研设施。改造后的“雪龙”号具有先进的导航、定位、自动驾驶系统,配备有先进的通 讯系统及能容纳两架 Ka-32 直升飞机的机库和 1 个停机坪及配套设备。船上设有大气、水文、生物、计算
4
雪龙号科考船出发开赴南极 1985 年 2 月 20 日,中国南极长城站落成。 1986 年 3 月 30 日至 1987 年 1 月 2 日,由 12 名队员组成的越冬队在长城站越冬,并进行科学考察和 观测。 1989 年 1 月 26 日,中国南极中山站奠基。2 月 26 日,中山站落成。同年,一支 20 人的越冬队首次 在中山站越冬并进行科考。 1999 年 7 月至 9 月,中国政府组织了对北极地区的首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极地考察船“雪龙号” 搭载着 124 名考察队员首航北极,历时 71 天,航行 14180 海里,对北极海洋、大气、生物、地质、渔业 和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综合考察。“雪龙”号最北航行到北纬 75 度 02 分; 2002 年,中国第 19 次南极考察历时 121 天,是中国历次南极考察时间最短的一次。但科考队首次在 南极埃默里冰架钻探成功,并收集了大量陨石,在南极冰盖研究、地质研究、陨石研究和南大洋研究方面 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3 年 7 月,中国政府组织了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搭载 109 名考察队员远征北极,破冰 挺进北纬 80 度,全程历时 74 天,航行 12600 海里,开展了海洋、大气、海冰和生化等多学科的综合考察, 并运用了水下机器人等高新技术,深化了对北极海洋、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雪龙”号在中国航 海史上首次跨越北纬 80 度; 2005 年 3 月 24 日,中国第 21 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胜利归来,150 天中,南极考察队完 成了 27 项科考工作,包括开展中山站至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内陆冰盖考察;在中山站和长城站开展南大洋 生态环境及其生物多样性研究;开展首次普里兹湾-威德尔海 4000 海里断面综合调查以及达尔克冰川动力 学监测研究、臭氧观测、高空大气物理观测研究等。 2007 年 11 月 12 日上午 10 时,“雪龙”号首次从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专用码头出发,开赴南极执行 第 24 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此前,“雪龙”号已从上海港张华浜码头完成了包括首台南极天文望远镜阵 CSTAR,南极长城站改造工程所需的二千一百余吨钢筋构件、多辆雪地车和工程车等各种科考必需物资的 装载任务。这次南极科考在南极冰穹 A 地区进行冰盖典型断面综合考察、冰穹 A 冰芯钻探、地球物理探 测和天文学观测等,冰穹 A 是南极冰盖的最高区域,气候环境极其严酷,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 在冰穹 A 大本营及周围六千平方公里范围内考察,测定南极内陆考察站址及环境参数,为建设中国第三个 南极科考站奠定基础。除这些科研任务外,随队的建筑人员将负责对长城站、中山站的大修工作,对原有 站点进行拆除、改造、新建等工作。 在 2008 年的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继续向北挺进到北纬 85 度 25 分。随着“雪龙”号航 行的纬度越来越高,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的范围越来越广,但同时也充分表明北极海冰正在快速融化。了解 北极冰情对于认识北极至关重要。一旦北极冰川融化,将在地球上出现一条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西北 航道",这将成为连接亚洲和欧洲之间最短的海上通道,大大降低航运成本。"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 海冰加速消融,加上中国科考能力的提升,预计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将有望突破第二次科考到达的最北纬 度(北纬 80 度),前进到北纬 82 度至 85 度之间。"这将为人类探寻"西北航道"作出重要贡献。 2012 年,帝度与“雪龙号”在南极极地 2012 年,帝度与“雪龙号”在南极极地 南极中山站时间 2009 年 3 月 9 日 15 时 30 分,中国第 25 次南极考察队撤离中山站,踏上归程。雪龙 号极地考察船驶离满布冰山和浮冰的中山站近岸海域,这意味着在顺利完成昆仑站建设和各项度夏任务 后,第 25 次南极科考期间,中国建成了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并对中山站的科考能力进行了 扩建。 2009 年 10 月至 2010 年 4 月间,中国成功开展第 26 次南极科学考察,考察队经历 182 天考验,第 26 次南极考察队由 249 名队员组成,共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59 项、后勤保障工程 21 项。本次考察安全航行 32000 余海里,又一次刷新了“雪龙”号的航行纪录。途中,考察船先后 6 次穿越西风带,是“雪龙”号历年来 穿越西风带最多的一次。在“雪龙”号带回的珍贵样本中,冰芯和陨石最为抢眼。在南极“冰盖之巅”――― 海拔 4093 米的冰穹 A 地区,内陆考察队员钻取了一支超过 130 米长的冰芯,创造了冰穹 A 地区浅冰芯钻 探的新纪录。 2010 年 06 月 25 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 25 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驶离上海,北
参观雪龙号感想
参观雪龙号感想登上雪龙号,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神秘而又令人敬畏的巨人国度。
一踏上甲板,一种别样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这可不是一般的船,这是雪龙号啊!它就像一位饱经风霜却依然坚毅的勇士,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梦想。
你瞧那巨大的船身,仿佛是一座钢铁铸成的山峰,坚固而又可靠。
站在它旁边,自己都显得那么渺小。
这雪龙号不就是中国极地科考的脊梁吗?它一次又一次地冲向那寒冷而遥远的极地,为我们探索未知,带回珍贵的信息和发现。
走进船舱里面,各种仪器设备让人眼花缭乱。
这可不是玩具啊,都是高科技的宝贝!每一个按钮、每一个仪表盘,都好像在诉说着它们的重要性。
这里的科学家们,就是凭借着这些家伙,在极地的恶劣环境中奋勇前行。
来到驾驶舱,那感觉就更不一样了。
想象一下,船长就是在这里指挥着雪龙号破浪前行,驶向那神秘的极地。
那一个个操纵杆,就像是掌握着雪龙号命运的魔杖,多神奇啊!在雪龙号上走一圈,你能感受到那种浓厚的科考氛围。
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探索的欲望和对未知的渴望。
这里的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着,那就是解开极地的秘密。
你说,这雪龙号是不是特别了不起?它就像是中国在极地的一面旗帜,高高飘扬,向世界展示着我们的实力和决心。
每次想到雪龙号在极地破冰前行的画面,我心里就忍不住涌起一股敬佩之情。
它经历过暴风雪的洗礼,也面对过冰山的挑战,但它从来没有退缩过。
这不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吗?勇往直前,永不放弃!我真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跟着雪龙号一起去极地探险,去亲身感受那极地的魅力和科考的艰辛。
那该是多么刺激和难忘的经历啊!雪龙号,你就是极地的英雄,是我们的骄傲!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会继续创造更多的奇迹,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让我们一起为雪龙号加油,为中国的极地科考事业加油!。
列举雪龙二号极地考察船的破冰方法
列举雪龙二号极地考察船的破冰方法
雪龙二号极地考察船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艏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
为了突破不同厚度的海面“冰盖”,破冰船破冰大致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叫连续破冰法,即依靠船艉的巨大动力,将船头抬起,上插到前方冰面上,同时利用船头配重和坚硬的结构压碎冰面,使船只顺利前行。
第二种是冲撞式破冰法,即破冰船短暂后退后,开足马力向前冲撞,撞碎前方冰层后再倒退,如此反复循环,直至突破困境。
此外,“雪龙2”号还可以艉向破冰,但不是只依靠冲击力,而是利用艉部螺旋桨在海面下削冰,使一定范围“冰盖”的冰面塌陷碎裂,从而使船只破冰前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雪龙二号的相关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参观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的感受小学生作文
参观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的感受小学生作文前几天,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了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哎呀,那可真是一次让我终身难忘的经历!一听说能去参观雪龙号,我兴奋得前一天晚上差点没睡着觉。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迫不及待地赶到了集合地点,和同学们一起坐上大巴车出发了。
当我们终于到达港口,远远地看到雪龙号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钢铁怪兽,静静地停泊在那里。
雪龙号可真大啊!那白色的船身,红色的舷窗,还有高高耸立的桅杆,都让它看起来威风凛凛。
我们排着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登上了雪龙号。
一上船,我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仪器和设备,还有密密麻麻的管道和线路。
我感觉自己就像走进了一个科幻电影里的场景。
工作人员先带我们参观了驾驶舱。
哇,那里的仪器可真多!有大大的方向盘,还有各种各样的仪表盘和屏幕。
工作人员给我们介绍了这些仪器的作用,还让我们体验了一下模拟驾驶。
我坐在驾驶座上,握着方向盘,心里别提有多激动了,仿佛自己真的在驾驶着雪龙号在极地航行。
接着,我们来到了实验室。
这里摆满了各种先进的科学仪器,有测量海水温度和盐度的,有分析大气成分的,还有研究极地生物的。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科学家们就是在这里进行各种科学实验,获取宝贵的数据和样本,为研究极地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的依据。
我看着那些复杂的仪器,心里对科学家们充满了敬佩。
然后,我们又参观了船员们的生活区。
这里有宿舍、餐厅、健身房,还有医务室。
宿舍虽然不大,但是很整洁。
餐厅里的饭菜看起来也很美味。
健身房里有跑步机、哑铃等各种健身器材,让船员们在漫长的航行中也能保持身体健康。
医务室里的药品和设备也很齐全,能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注意到船的墙壁上挂着很多照片和海报,都是关于雪龙号在极地考察的经历。
有美丽的极光,有可爱的企鹅,还有壮观的冰山。
看着这些照片,我仿佛也跟着雪龙号一起经历了那些惊险刺激的考察之旅。
最让我兴奋的是,我们还参观了雪龙号的直升机停机坪。
雪龙号对学生的意义
雪龙号对学生的意义摘要:一、引言二、雪龙号的基本信息三、雪龙号对学生的意义四、雪龙号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五、实例分析六、总结正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在极地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其中,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雪龙号不仅是一艘具有重要意义的科研船只,更是学习polar science 和探索极地奥秘的生动课堂。
二、雪龙号的基本信息雪龙号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船,于1994 年投入使用。
船长167.4 米,宽22.6 米,吃水9.2 米,排水量1.19 万吨。
雪龙号具备耐寒、抗冰、全天候航行等特性,可搭载直升机、无人机等设备,开展多项极地科学研究。
三、雪龙号对学生的意义1.丰富极地科学知识:雪龙号承担着极地科学考察任务,学生们可以通过关注雪龙号的活动,了解极地生态、气候变化、冰川融化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2.激发科研兴趣:雪龙号上的科学家们开展的多项极地研究课题,可以激发学生们对科研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增强环保意识:极地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雪龙号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环保意识。
4.提升科学素养:雪龙号上的科普教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四、雪龙号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雪龙号不仅是一艘科研船只,更是极地科普教育的载体。
近年来,雪龙号积极开展极地科普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船,邀请科学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让更多学生了解极地科学知识。
五、实例分析以某次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为例,船上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参加了极地科普教育活动。
学生们参观了船上的实验室、观测设备,了解了极地考察的各项任务。
同时,雪龙号上的科学家们还为学生们讲解了极地气候变化、冰川融化等科学问题,激发了学生们对极地科学的浓厚兴趣。
六、总结雪龙号作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素养、激发科研兴趣和提高环保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阅读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材料一: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
这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断的突破。
据“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介绍,它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
双向破冰均具有以2-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加0.2米积雪的能力,艉部破冰能实现在20米当年冰冰脊(含4m堆积层)加20厘米雪层不被卡住,可实现无限航区包括极区航行和作业。
该船融合了国际新一代考察船的技术、功能需求和绿色环保理念,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
“雪龙2”号作为科考破冰船,装备有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能实现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洽,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生物多样性调查等科学考察,进而成为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这艘极地科考船交付后,将正式加入我国极地考察序列,开展船载科考设备调试等工作,计划今年下半年和“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摘编自陆雪苑《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今交付使用》,《人民日报》2019年7月11日)材料二:今天上午,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顺利返回上海码头。
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于2018年11月2日从上海出发,先后4次穿越西风带,总航程30800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2102海里,历时131天。
今年1月19日,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中,“雪龙”号因受浓雾影响与冰山碰撞,船艏桅杆及部分舷墙受损,无人员受伤,船上设备运行正常。
科考期间,考察队克服了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
雪龙号冷知识
雪龙号冷知识雪龙号是中国第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是中国第一艘能够在南极冰区长时间航行的科考船舶,也是全球少数几艘能够在极寒环境下进行科学研究的船只之一。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关于雪龙号的冷知识。
1. 雪龙号的命名雪龙号是以中国传说中的神兽“雪龙”命名的。
雪龙是一种能够在极寒环境下生存的神奇生物,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力量和智慧。
雪龙号的命名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南极科学考察事业的重视和支持。
2. 雪龙号的设计雪龙号采用了双壳结构,船身由两个钢质壳体组成,中间填充着泡沫材料,以增加船体的强度和隔热性能。
这种设计可以有效保护船体免受冰山的碰撞和极寒环境的侵蚀。
3. 雪龙号的破冰能力雪龙号拥有强大的破冰能力,可以在冰厚 1.2米的冰层中航行。
它采用了特殊的船体形状和强大的动力系统,能够以较高的速度穿越冰层,保证科考任务的顺利进行。
4. 雪龙号的科学设备雪龙号装备了先进的科学设备,包括声纳、测深仪、多波束测量系统等,可以对海洋、大气、地质等多个领域进行综合观测和研究。
这些设备不仅能够提供科学家们所需要的数据支持,还能帮助他们了解南极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5. 雪龙号的科考任务雪龙号每年都会执行多次科考任务,包括海洋调查、生物采样、气象观测等。
通过这些科考任务,科学家们可以研究南极的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系统、极地地质等重要问题,为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6. 雪龙号的生活条件雪龙号不仅是一艘科考船,也是科考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场所。
船上设有实验室、办公室、餐厅、卧室等生活设施,满足科考人员的工作和生活需要。
同时,船上还配备了先进的供暖和通风系统,确保船上的环境舒适。
7. 雪龙号的国际合作雪龙号不仅参与中国自己的科考任务,还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共同开展科考任务,雪龙号为国际科学研究合作做出了贡献,促进了全球科学事业的发展。
8. 雪龙号的未来发展雪龙号目前已经服役多年,在南极科考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雪龙号
雪龙号我国第三代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号于1993年从乌克兰进口。
前苏联解体后,因为这条船是乌克兰赫尔松船厂造的,没办法继续,中国以1750万美元低价购得,然后船厂按照中国的需求于1993年3月25日改造完工。
自1994年10月首航南极以来,“雪龙”号已先后11次赴南极、3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
北京时间2010年8月6日凌晨4时29分,雪龙号“轻松”打破了中国航海史最高纬度纪录——北纬85度25分。
简介该船耐寒,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技术性能先进,属国际领先水平,也是我国进行极区科学考察的唯一的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
“雪龙”号前后投入了将近2亿人民币的改造,据国内有关权威估算,该船现价应在7亿人民币左右。
自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至2012年已5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
名字由来中文名“雪龙号”这个名字是第一任南极考察的主任武恒起的名字,‘龙’代表中国,‘雪’意味着南极的冰雪世界。
英文名为chinare。
“地图”多在“雪龙号”上的餐厅、会议室、驾驶室、走廊,都能见到各种各样的地图,有世界地图、北极地图、南极地图、科学考察航次图、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路线图,还有南极中山站、长城站的地形图……不少队员还自带了地图,甚至地球仪。
驾驶室内还有大量的海图。
“规矩”多雪龙号上有好多好多“守则”。
环保守则:垃圾实行分类管理,不准将垃圾倾倒入海;安全守则:居住舱外不准穿拖鞋,因为在船上穿拖鞋不方便,也容易受伤;消防守则:船上居住舱外禁止吸烟。
由于科考携带了直升机,并携带了航空汽油,因此严禁吸烟。
节水守则:要节约用水,原因不用说。
“照片”多雪龙号上关于极地的照片很多,有企鹅、冰山、中山站、长城站等,历届科考队员们拍摄的这些照片,都用镜框挂在墙上,构成了雪龙号上独特的风景。
参加极地科考队的科技人员分别来自多个不同领域。
为增进了解,增加对各学科和课题的认识,考察队经常举办各式各样的讲座。
“雪龙”号驶入我国海域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雪龙”号驶入我国海域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作者:来源:《科学家》2019年第04期科考“雪龙”号驶入我国海域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取得多项重要成果“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载着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3月6日航行在我国南海海域,预计6天后靠泊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本次科考期间,考察队经受南极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克服“雪龙”号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科考队在泰山站新建了我国在南极的首个雪下工程、在阿蒙森海初步发现磷虾繁殖地、发现可能会获取最古老冰芯的新区域,本次考察从基础研究到核心技术研发也取得了一些新突破,正在重塑我国南极考察优势学科和前沿领域格局。
航天航天科工三院飞云工程完成多架次自主飞行验证近日,国家航天局通过官方网站宣布,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主导的飞云工程顺利完成了多架次自主飞行验证,取得阶段性成果。
飞云工程是由中国航天科工三院提出的基于临近空间太阳能无人机来构建空中局域网,可实现超过一周时间的应急通信保障。
所谓“临近空间”,是指“空”和“天”的结合部,普遍将其定位为海拔20千米至100千米空域。
该领域已成为世界大国战略博弈和角逐的新兴战略空间。
临近空间超长航时无人机是支撑临近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目前航天科工、航天科技、中航工业等单位正在开展其研发工作,部分已进展至飞行验证阶段。
科研科学家让水滴跳起“芭蕾”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合作,通过对固体表面的特殊设计,实现了液滴撞击后的高速旋转行为。
该研究于3月5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宋延林说,研究人员通过在疏水低黏附表面构筑特殊图案化的高黏附区域,对液滴碰撞行为进行诱导,使液滴撞击后形成各向异性回缩,且回缩过程中在液滴内部产生角动量,形成旋转运动,跳起了“芭蕾”。
首航“天鲲号”投产首航从南京海关获悉,亚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3月12日完成通关手续,从江苏连云港开启首航之旅,标志着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疏浚重器“天鲲号”正式投产。
新教材高中物理专题二弹力摩擦力有无和方向的判断课堂达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专题二弹力、摩擦力有无和方向的判断课堂素养达标1.如图所示是我国的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号”。
为满足破冰航行的要求,其船体结构经过特殊设计,船体下部与竖直方向成特殊角度。
则船体对冰块的弹力示意图正确的是( )【解析】选C。
船体对冰块的弹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故选项C正确。
2.(多选)如图所示,物体A放在水平桌面上,通过定滑轮用细线悬挂一重为10 N的物体B,已知物体A与桌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4 N。
要使A处于静止状态,需要给A加一水平向左的力F1,则力F1的取值可以为( )A.4 NB.6 NC.10 ND.18 N【解析】选B、C。
设绳上拉力为F2,A静止时,F2=10 N,当F1=4 N时,静摩擦力为F f=F2-F1=6 N>4 N,物体A不能静止,A错误;当F1=6 N时,静摩擦力为F f=F2-F1=4 N,即达到最大值且方向向左,B 正确;当F1=10 N时,静摩擦力为F f=F2-F1=0,C正确;当F1=18 N时,由于最大静摩擦力为4 N,所以4 N<F1-F2=8 N,物体A不再静止,向左运动,D错误。
3.如图所示, 质量为m的物块在质量为M的木板上滑行, 木板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1, 物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为μ2, 已知木板处于静止状态, 那么木板所受地面摩擦力的大小是( )A.μ1MgB.μ1Mg+μ2mgC.μ2mgD.μ1(m+M)g【解析】选C。
因为物块在木板上滑行,所以物块受到木板给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f1=μ2mg,方向向左,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木板受到物块给的向右的摩擦力,大小为f2=μ2mg,对木板受力分析,木板在水平方向上合力为零,所以受到地面给的向左的静摩擦力,大小等于μ2mg,C正确。
雪龙号冷知识
雪龙号冷知识雪龙号是中国第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于1993年开始建造,于1994年下水,1995年正式交付使用。
它是中国国家海洋局拥有的多功能海洋研究船,也是中国极地科考的重要平台之一。
雪龙号主要用于南极科学考察和科学研究,具备极地冰情观测、科学调查、科考破冰、生态环境监测等功能。
雪龙号的建造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以应对极地恶劣的气候和海况。
船体结构强度高,具备良好的耐冰性能,能够承受较大的冰压力。
船体采用双壳结构,外壳采用钢铁材料,内壳采用玻璃钢材料,能够有效隔绝极寒海域的寒冷温度,保持船体内部的温暖。
此外,雪龙号还配备了先进的导航设备、通信系统和科研设备,为科考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科研环境。
雪龙号的船长为167.6米,船宽为22.5米,船体高度为10.5米,总吨位为21,000吨。
船上配备有船员宿舍、实验室、办公室、餐厅、健身房等设施,以满足科考人员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船上还配备有直升机甲板和直升机库,方便科考人员进行空中考察和科研工作。
此外,雪龙号还能搭载大型科考设备和载人潜水器,进行深海科学考察和研究。
雪龙号每年都会执行多次南极科考任务,主要包括海洋调查、气象观测、生态环境监测、地质勘察等。
科考人员通过搜集、分析和研究南极海域的海洋、气象、地质等数据,可以揭示南极地区的自然特征、生态环境变化和气候演变趋势,为保护南极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雪龙号还参与了多次南极科考历史性任务,如2014年中国第一次南极科考航次,成功开展了多项重要科学研究,为中国极地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雪龙号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的科考船共同开展科研合作项目,促进了南极科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作为中国极地科考的标志性船只,雪龙号见证了中国极地科学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未来,雪龙号将继续承担南极科考任务,为推动南极科学研究和保护南极生态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雪龙号也将成为中国极地科学事业的重要窗口和使者,向世界展示中国在极地科学领域的实力和成就。
国之重器——“雪龙”号极地考察船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国之重器这次制作的是2006年“雪龙”号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以后的状态,此时的“雪龙”号与初建时外观大不相同,给人以现代游艇的美感,外观也由黑白改为红白配色。
使用的套件是望远模型出品的1/700树脂套件,拿到手后包装给人十分可靠的感觉,实际上板件的质量也如同包装一样精细。
美中不足的是蚀刻片的组合度差强人意,想做到严丝合缝需要花点精力。
模型说明书全彩色印刷,排版一目了然,作为海报单独展示也是毫不夸张的。
随着套件还附赠了两枚“雪龙”号邮票和明信片让我倍感意外。
套件提供了全船底或水线样式,按照喜好我选择制作为水线版。
反复对比照片以后发现,由于破冰船工作时,在船体中需要注水增加船重用于破冰,所以在清水区平时航行的破冰船水线一般在水面以上。
为了还原这个细节,我在船体下增加了一块3毫米厚的胶板,沿船体打磨平整即可。
开始制作上层建筑,首先是飞行甲板,如果单使用套件提供的蚀刻片会导致飞行甲板与船体甲板间有细微落差,为了弥补这个落差,我在飞行甲板蚀刻片下面垫了胶板增加高度。
为了增加模型的观赏性与细节密度,我决定掏空机库并制作机库内部细节;重新制作机库门,还原了机库开启的状态;在机库前放置了一架直-9型直升机增加看点;停机坪上放置的直升机使用了Pit 出品的俄制卡-32型直升机。
船体货物方面除了使用套件给的集装箱以外,我还增加了3D 打印的储油罐来增加多样性。
舰桥上的雷达用胶板自制还原了大量套件中没做到的细节。
截止2018年“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唯一一艘在役的破冰考察船,乌克兰赫尔松船厂于1993年3月25日完成建造的一艘维他斯·白令级破冰船由我国进口后按照需求进行改造而来。
“雪龙”号名字中,“龙”带代表中国,“雪”意味着极地的冰雪世界。
自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任务以来,至今“雪龙”号已先后36次奔赴极地,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并且多次参与国际救援任务,中间营救被困俄罗斯船只的事迹被翻拍成电影《雪龙号》。
p极地科考(知识点)
1.知识点:1985年,‘向阳红10号’首次驶入南极圈。
在这次南极考察中建立了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
2.知识点:2004年7月28日,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3.知识点:1983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批准中国加入《南极条约》组织。
4.知识点:北极熊、北极狼和北极狐号称“北极三霸”,是横行于寒冷世界里的“杀手”。
5.知识点:“雪龙”号是我国在1993年从乌克兰购买并改装的,于1994年开始投入使用。
6.知识点:我国在1999年组织了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科学考察队于7月1日乘“雪龙”号从上海出发。
7.知识点:1768年,英国航海家库克率领团队开启了人类探索南方大陆的第一次远航。
在之后的若干年中,库克船队多次进入南极圈。
8.知识点:1985年1月24日,“向阳红10”号船在西经69度15分驶入南极圈。
9.知识点:2014年7月11日中国第六次北及科学考察从上海启程,于9月22日靠港,抵达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10.知识点:自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共有5艘船到过南极海域,它们是“向阳红10”号、“J121”号、“海洋4”号、“极地”号和“雪龙”号。
11.知识点:目前中国在南极建有4个考察站,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
12.知识点:“泰山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之后中国的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于2014年完成主体封顶。
13.知识点:1989年7月秦大河参加国际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科学考察,1990年3月3日抵达这次考察终点—苏联和平站。
成为中国第一个横穿南极大陆的人。
14.知识点:1909年4月6日皮尔里到达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北极点,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探险家。
15.知识点: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刘少创2002年从亚洲大陆最北端的共青团员岛出发,单人无后援穿越北冰洋到北极点,成为中国第一个独自北极探险的科学家。
“雪龙2”号开启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之行
NAVIGATION 航海3
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首批队员,于2022年10月26日上午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出征。
据介绍,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共255名队员,分两批出征南极,第二批于10月31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
这是我国第三次谱写“双龙探极”的新篇章,考察队预计2023年4月上旬返回国内。
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将围绕南大洋重点海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大气成分、水体环境、沉积环境、生态系统等相关领域的调查研究工作。
中国自1984年首次踏足南极起,用三十多年时间建
“雪龙2”号开启中国第39次
南极考察之行
立起较为完善的极地立体监测体系,科学探测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拓展。
考察队还将在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沿线进行冰雪环境监测、天文观测;利用“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开展对伊丽莎白公主地等区域的冰下地形进行探测;对中山站、长城站进行越冬人员轮换及物资补给。
“雪龙2”号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总长约122 m,宽约22 m,设计排水量近1.4万t,续航力达到2万 n mile。
(航 辑
)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阅读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材料一: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
这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断的突破。
据“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介绍,它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
双向破冰均具有以2-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加0.2米积雪的能力,艉部破冰能实现在20米当年冰冰脊(含4m堆积层)加20厘米雪层不被卡住,可实现无限航区包括极区航行和作业。
该船融合了国际新一代考察船的技术、功能需求和绿色环保理念,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
“雪龙2”号作为科考破冰船,装备有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能实现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洽,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生物多样性调查等科学考察,进而成为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这艘极地科考船交付后,将正式加入我国极地考察序列,开展船载科考设备调试等工作,计划今年下半年和“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摘编自陆雪苑《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今交付使用》,《人民日报》2019年7月11日)材料二:今天上午,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顺利返回上海码头。
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于2018年11月2日从上海出发,先后4次穿越西风带,总航程30800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2102海里,历时131天。
今年1月19日,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中,“雪龙”号因受浓雾影响与冰山碰撞,船艏桅杆及部分舷墙受损,无人员受伤,船上设备运行正常。
科考期间,考察队克服了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
2025年中考地理热点聚焦(2)
2025年中考地理热点聚焦(2)编者按临近地理中考,有哪些热点事件可能成为今年中考关注的焦点呢?一起来看看我们的整理吧,希望能对大家的考试有所帮助。
中国南极秦岭站建成热点事件:4月10日,“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停靠青岛奥帆基地码头,标志着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返回国内。
本次考察历时5个多月,首次由“雪龙”号、“雪龙2”号、“天惠”轮3船保障实施,累计总航程8.1万海里,完成中国南极秦岭站建设,实施“五海五站”科学考察,围绕南极重点海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影响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了大范围、多学科、系统化综合调查,取得了丰硕成果。
(2024·山西·一模)2024年2月7日,中国南极第五站秦岭站建成开站。
下图示意南极地区和秦岭站。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秦岭站位于()A.北极圈以内B.昆仑站的西北方向C.太平洋西岸D.中山站的东南方向2.施工人员在秦岭站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A.酷寒、干燥与烈风B.台风、干旱与洪涝C.海啸、地震与火山D.暴雨、低温与极夜3.秦岭站的建设和运行践行了低碳环保理念,这里可全年利用的清洁能源是()A.水能B.风能C.太阳能D.地热能【答案】1.D2.A3.B新疆海鲜火爆出圈热点事件:近日,新疆海鲜火爆出圈,成了网络热门话题。
作为中国离海最远的内陆省份,坐拥沙漠和戈壁滩的新疆利用现代技术,让海鲜“搬家”到这里谋生,实现了海鲜和陆地养殖的“双向奔赴”。
(2024·山西太原·一模)【新疆“海鲜”真“新鲜”】2023年9月以来,新疆“海鲜”成网络热门话题,大量的水产品销往全国及俄罗斯、东南亚国家。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内容。
探究一自然环境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地处亚欧大陆腹地,素有“离海洋最远的地方”之称,温带大陆性气候显著、地形以山地和盆地为主,一向以出产瓜果、牛羊肉和棉花而闻名。
新疆海鲜养殖区分布示意图(1)新疆地形“三山夹两盆”,自北向南依次说出其三条山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第三代极地考察破冰船。
原为苏联解体前准备建造的供给北冰洋地区一个运输公司使用的8条同型破冰船之一。
前苏联解体后,中国以1750万美元低价购得,船厂按照中国的需求于1993年3月25日改造完工。
该船耐寒,能以0.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技术性能先进,属国际领先水平。
2014年11月18日,习近平访问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和夫人彭丽媛登上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并与南极科考站视频连线。
大家在关注∙new∙习近平登船考察∙参观中国极地考察30周年图片展∙2014-11-19∙基本信息∙中文名称∙雪龙号科考船∙∙英文名∙CHINARE∙∙船舶性质∙极地破冰船、科学考察船∙∙所属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制造国∙乌克兰∙∙购入年份∙1993年∙∙现价∙7亿人民币左右∙∙最北航行∙到北纬85度25分∙∙最南航行∙到南纬70度21分目录展开基本简介雪龙号是中国的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在1993年3月25日完成建造的一艘维他斯·白令级破冰船,雪龙号姐妹号是俄罗斯VasiliyGolovnin号。
除了可搭载直升机外,该船还配有北极级定期自主水下载具。
“雪龙号”由中国第一任南极考察的主任武恒命名,“龙”代表中国,“雪”意味着南极的冰雪世界。
改造历程“雪龙”号原为苏联解体前准备建造的供给北冰洋地区一个运输公司使用的8条同型破冰船之一。
苏联解体后,因为这条船是在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制造的,无法继续,中国以1750万美元低价购得,船厂按照中国的需求于1993年3月25日改造完工。
“雪龙”号前后投入了将近2亿人民币的改造,据国内有关权威估算,该船现价应在7亿人民币左右。
“雪龙”号第一次改造时中国海洋局投入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约了3000万人民币;1994-1995年,、“雪龙”号进行了第二次改造,再次投入了近3000万人民币;2006年,“雪龙”号进行了大规模的彻底改造,前后投入了将近2亿多人民币;2007年3月,“雪龙号”驶进上海浦西修船码头再次进行升级改造,耗资1亿多元人民币。
经过改造,“雪龙号”的通讯导航设备全部更新,摒弃了原有的指南针指引航向,采取激光路径引航。
改造后的“雪龙号”成为世界上第一艘配有“宽带全球区域网络”(BGAN)系统的科考船。
这种移动通讯系统可以实现每秒钟512K比特的上网速率。
改造后的“雪龙号”安装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舱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无人值班,船舶的主机、副机、锅炉及相关辅助设备全部可以在驾驶室内进行控制。
船上的海洋科学考察设备也全部升级换代,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表面海水采集分析系统,这一系统应用在船上在中国还数首次,在国际上也只有美国等极少数国家使用。
特点介绍“地图”多在“雪龙号”上的餐厅、会议室、驾驶室、走廊,都能见到各种各样的地图,有世界地图、北极地图、南极地图、科学考察航次图、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路线图,还有南极中山站、长城站的地形图……不少队员还自带了地图,甚至地球仪。
驾驶室内还有大量的海图。
“规矩”多环保守则:垃圾实行分类管理,不准将垃圾倾倒入海。
安全守则:居住舱外不准穿拖鞋,因为在船上穿拖鞋不方便,也容易受伤。
消防守则:船上居住舱外禁止吸烟。
由于科考携带了直升机,并携带了航空汽油,因此严禁吸烟。
节水守则:要节约用水,原因不用说。
“照片”多雪龙号上关于极地的照片很多,有企鹅、冰山、中山站、长城站等,历届科考队员们拍摄的这些照片,都用镜框挂在墙上,构成了雪龙号上独特的风景。
“讲座”多参加极地科考队的科技人员分别来自多个不同领域。
为增进了解,增加对各学科和课题的认识,考察队经常举办各式各样的讲座。
基本设施船上的实验室面积达580平方米,拥有先进的导航、定位、自动驾驶系统,配备有先进的通讯系统及能容纳两架直升机的平台、机库和配套设备。
船上设有大气、水文、生物、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计算机数据处理中心、气象分析预报中心和海洋物理、化学、生物、地质、气象等一系列科学考察实验室。
可航行于世界任何海区。
雪龙号的水文资料采集室中安装了可以用来探寻磷虾及其他极区水生动物的鱼探仪;可在航行时测定海水流速、方向的多谱勒海流计;以及用于测量海水温度、盐度、深度的“CTD”等一大批先进的仪器设备。
船上设有海洋物理、海洋化学、生物、气象和洁净实验室面积200平方米。
另外还新建了大气取样室、数据处理中心、样品间、伸缩吊车等科研设施。
全船共6层,可乘载人员130人。
一般考察队员两人一屋,每间10平方米左右,有中央空调,有24小时供应热水的卫生间,冰箱、衣柜、写字台等一应俱全,房间里还有端口可供上网发邮件。
雪龙号还设有游泳池、图书馆、健身房、室内篮球场、网吧、卡拉OK、洗衣房、手术室等。
另外船上配有一架救援运输#直升机和三艘工作小艇。
性能介绍“雪龙”号考察船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
能以0.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
船装有可调式螺旋桨,航行时操作灵活,有利于破冰。
船体用E级钢板制作,即使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气候条件下,也不会变形。
该船可运输杂货、大型重型货物及各种车辆(带滚装仓)、冷藏货物、贵重货物、炸药、矿物、标准集装箱以及各种油料。
参数介绍总长:167.0米型宽:22.6米型深:13.5米满载吃水:9.0米满载排水量:雪龙号极地考察船21025吨最大航速:17.9节续航力:12000海里主机一台:132000千瓦副机三台:3800千瓦载重量:10225吨抗风能力:大于12级破冰能力:1.2米(另加0.5米积雪)核定船员:128人娱乐设施:船上娱乐方面主要有一个局域网吧(可收发邮件);一个对外开放的藏有上千册图书的小型图书馆;一个小型游泳池(泡泡不同海域的海水放松放松);一个标准苏式桑拿室;一个小型篮球场;三个大小不等的餐厅(最小的拥有先进的影音设备,常用于召开记者招待会)。
其它:一架救援运输直升机;三艘工作小艇。
科学考察南极科考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2010年11月11日-2011年4月初(预计全程142天)。
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2011年10月29日-2012年4月5日。
2011年10月29日,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于上海港启航奔赴南极。
此次考察经历了西风带的惊涛骇浪和浮冰区的艰难航行,历时5个多月,总航程超过2.8万海里。
内陆队员在昆仑站期间完成了钻取了深冰芯顶部120米深冰芯的作业计划,完成了深冰芯钻探导向管的安装;安装并调试了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南极巡天望远镜”。
大洋队首次在南极半岛海域进行大规模的大洋考察,成功完成了南极半岛67个站位的调查,收集了约1.1万个样品和基本数据。
2012年3月6日20时,科考队乘坐“雪龙”号从南极启程回国。
2012年4月5日晚21:00左右“雪龙”抵达中国上海长江口2号锚地。
北极科考第2次北极科学考察:2003年7月15日-9月26日。
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2010年7月1日-9月23日返回上海,历时85天。
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2012年7月2日-10月2日(预计历时3个月)。
首次穿越北冰洋2012年7月2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从青岛出发,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乘坐“雪龙号”科考船前往北极进行科考任务。
考察历时三个月,总航程3万公里。
雪龙号此行,为中国北极科考历史上,历时最长、航程最远、考察内容最丰富的航次。
原来去北极地区要走马六甲、苏伊士运河,而这次“雪龙号”走东北航道,也就是从太平洋进入北冰洋,再尝试沿着东北航道进入大西洋,这也是中国考察船之前没有走过的航线。
截至2012年8月10日,“雪龙”号已结束首航北极东北航道任务,科考队开始在挪威海展开大气水文、地质地球物理、海洋大气化学、海洋生物生态等考察,并在挪威海盆成功布放了中国首套极地大型海气耦合浮标系统,这也是中国首次在北冰洋大西洋扇区展开多学科综合考察。
2012年8月18日,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历时6周、航行1.7万海里,首次完成北冰洋穿越航程,新航线的开辟有望大大缩短中国到欧洲的海运距离。
首环南极科考“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将于雪龙号极地考察船2013年11月7日从其母港——位于上海浦东外高桥港区的中国极地科考码头起航,开始其第30次南极之行。
目前,“雪龙”号出征万事俱备,蓄势待发,外高桥边检站将在“雪龙”号出境时开辟“绿色通道”,快速为该轮和科考人员办理边防检查手续,助其顺利出境。
据了解,此次南极科考是“雪龙”号首次执行环南极航行任务,将执行30项科学考察任务、15项后勤保障及工程建设项目,其重中之重便是在伊利莎白公主地新建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中国南极泰山站。
泰山站为夏季站,位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海拔2621米,今后不仅是昆仑站科学考察的前沿支撑,还将成为格罗夫山地区南极科考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拓展我国南极科考的领域和范围。
此次南极科考队由256人组成,总航程将达3.15万海里,历时155天,预计2014年4月10日返回上海母港[1]。
救援被困2014年1月2日19时30分,我国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科考船在澳大利亚“南极光”号极地考察破冰船配合下,成功营救在南极遇险的俄罗斯籍“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客船上的52名乘客。
“雪龙”号船准备撤离浮冰区继续执行后续考察任务时,所在地区受强大气旋影响浮冰范围迅速扩大,造成“雪龙”号船及船上101名人员被困。
据悉,为了实施救援,雪龙船第一次来到该陌生海域。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在1月2日完成救援行动后,雪龙船准备离开浮冰区继续执行原计划科考任务,但由于复杂严重冰情和恶劣天气的影响,撤离受阻。
之后由于气旋和海流影响,浮冰面积不断扩大,不断挤压、叠加和堆积,加上冰上还有浮雪,大大超出了雪龙船的破冰能力。
同时周围还出现快速移动的冰山,对突围带来一定风险。
雪龙船因此决定在原地等待,待分析预测未来天气和海冰变化情况后,再行突破冰区围困。
雪龙船上的气象预报员于海鹏告诉记者,目前气象条件对破冰不利,浮冰堆积严重。
1月3日有一个气旋靠近雪龙船并加大,浮冰堆积越发严重,对雪龙船造成不利影响,气旋目前正在发展,使浮冰堆积更加密集,浮冰之间的缝隙更小,增加了雪龙船破冰的难度。
由于雪龙船此次受阻冰区,对我国第三十次南极考察原计划的大洋考察和航行任务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
但考察队其他计划仍在按计划推进,目前南极中山站科考、格罗夫山考察和南极泰山站建设正有序推进,泰山站主体建筑结构框架搭建基本完成。
目前,国家海洋局已成立雪龙船脱困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研究部署脱困措施,全力组织雪龙船救援脱困工作。
择机突围2014年1月4日17时,记者通过与雪龙船前方连线获悉,船上补给物资充足,101名队员情绪稳定,身体健康,船舶设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