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边塞诗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边塞诗史论先秦至隋唐

中国边塞诗史论先秦至隋唐
历史演变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边塞诗进行分析,本书揭示了边塞诗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和风格变化,以及各个时 期的社会背景对边塞诗创作的影响。
艺术特色
本书详细分析了边塞诗的艺术特色,包括豪放粗犷的诗歌风格、崇尚自然景观的表现手法、对战争的独特见解以及浓厚的 家国情怀等。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局限性
研究贡献与价值
学术价值
本书作为一部系统阐述中国先秦至隋唐时期边塞诗的学术著作,对于深入了解中 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认识边塞诗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拓展中 国古代文学的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文化意义
通过对边塞诗的研究,本书挖掘了中国古代诗歌中蕴含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同时,本书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衰落原因
随着宋代重文轻武、民族矛盾激化以及对外政策转变,边塞 诗逐渐失去了发展的土壤。同时,诗歌形式和风格的变化也 为边塞诗带来了挑战。尽管如此,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仍 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03
先秦至隋唐的边塞诗创作
先秦至汉代的边塞诗创作
总结词:初现雏形、数量较少、创作技 法尚不成熟。
3. 创作技法尚不成熟,以平铺直叙为主 ,缺乏深入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加工。
传承文化精髓
边塞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优秀传 统,为后人研究和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和欣赏边塞诗,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认同 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边塞诗的起源和定义
本书对边塞诗的起源和定义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表现与边疆战争相关的主题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有简答题论述唐朝边境诗派的发展要具体诗歌论述800字呢

有简答题论述唐朝边境诗派的发展要具体诗歌论述800字呢

有简答题论述唐朝边境诗派的发展要具体诗歌论述800字呢唐朝边塞诗的进展。

边塞诗的源头,向上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内容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

但那时“边塞”的涵义,与后来“边塞”的涵义有所区别。

一至到秦汉时期,对“边塞”的范畴才有了一个对比统一的看法。

边塞诗进展到汉魏时期作品逐步多起来,从内容风格上也已经定形化了。

这为唐代边塞诗的兴盛和昌盛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唐代的边塞诗,滥觞于隋朝,形成于唐朝。

初唐时期,边塞地区并不稳定,边境战役还相当频繁。

不少文人屡遭谪迁,远戍边塞。

此时的边塞诗大多苍凉阴郁,表达唐初征战定边的繁重。

其代表诗人有卢昭陵、杨炯,代表作有《陇头水》(卢昭陵),《从戎行》(杨炯)。

后来,随着唐朝的统一和强盛,又开启了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门。

为了守护边疆,养护交通安好。

朝廷便加强了边塞各城的守备。

大量文人学士投笔从戎,立功边塞,转变了过去对边塞看法,并感到边塞风光的希奇心爱.这一感情的变化,把边塞诗的创作,大大的推进了一步。

在内容和主题的开拓上,也更加深入和广泛∶打破了原来那种呈献、赠答、仿制固体的诗律形式,创作出了内容鲜明,题材多样的边塞诗章,展现了创作昌盛的新局面,成为边塞诗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广泛的内容和丰富多样的题材中,洋溢着豪迈的时代精神,表现了诗人们积极乐观,发愤而上的激情。

也充分显示了盛唐时期国力强盛。

人民斗志昂扬,和那种民族自信仰与爱国主义的精神。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代表作品《燕歌行》(高适)、《白雪歌》(岑参)、《古从戎行》(李颀)、《出塞》(王昌龄)。

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及其晚唐时期的边塞诗,与盛唐的边塞诗相比,在风格气韵上截然两样。

虽然也展现了一些边塞名篇,但在豪言壮语,激愤勇烈的篇什之中,那种悲凉苍劲,感伤沉郁的调子也跟随其后,反映出了中唐以后国力日衰,元气大丧,上下精神不振的时代特征,代表诗人李益、卢纶,代表作品《塞下曲》(李益)、《送李端》(卢纶)。

浅析中国古代边塞诗歌的兴盛与衰败

浅析中国古代边塞诗歌的兴盛与衰败

浅析中国古代边塞诗歌的兴盛与衰败作者:杨志鹏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5期摘要:边塞诗是中国诗史中的一大流派,展现出与其他古诗不一样的气魄与氛围,在远古为了保家卫国、同仇敌忾的精神一直延续,影响深远,自古以来的边塞诗人用那动情的笔触向我们展现边境恶劣的环境,诗中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建功立业、壮志难酬等思想,也出现了思乡恋家、厌战无奈的情感世界,这些全都来自于底层士兵心里的低吟。

关键词:中国古代;边塞诗歌;兴盛与衰败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012-01一、边塞诗的萌芽与发展以军旅、征战等边塞日常生活为题材的边塞诗,在我国诗歌史上涂上了绚烂的色彩,这色彩最初的一笔就是《诗经》,一首《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表现出斗争的决心,言辞慷慨、情绪激昂,鼓舞人心,也表现出对战斗的热情和豪迈,诗的言语朴实无华,但是所传达出来的昂扬斗志是非常令人震撼的,奠定了后世边塞诗歌的基础和格调。

悉数《诗经》中的边塞诗,缺少了对边塞风景和人文环境的描写,多注重情感的抒发,抒发一种战争的豪情或者赞美军队的壮大纪律严明,即使有类似“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景物描写,也只是以细腻的笔触以景衬情,并未描写边塞特有的风光和习俗。

二、边塞诗的丰富和成长在先秦时期边塞诗的萌芽,开创边塞诗的风潮,而在之后的两汉时期边塞诗的内容大大地丰富了起来,呈现出多彩的气息。

紧接着边塞诗慢慢成长起来,就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诗发展成熟起来。

汉朝的汉大赋十分流行,因此诗歌流传下来的相对较少,虽然在汉朝出现了不少有名的将军,让后人记住的李广、卫青、霍去病等良将,但是边塞诗留给后世的确没有做出什么突出的开拓。

边塞将领的诗作多是对战争起因、经过、结果的阐释与感慨。

如李陵《别歌》: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颓。

浅论盛唐边塞诗兴盛

浅论盛唐边塞诗兴盛

诚信承诺书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浅论盛唐边塞诗兴盛的原因及意义》由本人独立完成,保证不存在任何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

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如出现抄袭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务必手写签名承诺人:年月日毕业论文评审表浅论盛唐边塞诗兴盛的原因及意义摘要“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边塞诗作为文学的主要形式,在充分体现将士戍边征战、保家卫国等内容的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风土文化。

边塞诗,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缩影,产生于时代背景,受影响于时代环境。

唐代边塞诗,特别是盛唐时期边塞诗的繁荣兴盛,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唐朝的文治武功达到了历史性的空前强大,二是古典诗歌在高度发展之后趋于成熟的必然性,二者相辅相成,最终造就了盛唐时期边塞诗的繁荣兴盛,同时也对我国诗歌体系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边塞诗盛唐文化意义装订线目 录引言...........................................................................1 一边塞诗的含义...............................................................1 二边塞诗在盛唐兴盛的原因 (2)2.1诗歌的自身因素 (2)2.2特定的社会条件............................................................4 三盛唐边塞诗的意义 (5)3.1彰显唐诗特殊的历史地位 (5)3.2彰显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6)3.3彰显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6 结论..............................................................................6 参考文献 (7)装订线引言大唐是一个诗的国度,特别是盛唐时期描写边塞生活,雄浑奔放、慷慨悲壮的边塞诗与描写山水田园,清新自然、明朗恬静的山水田园诗争奇斗妍,并立诗坛,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独特景观,令后人追慕。

(完整版)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

(完整版)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

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极其辉煌的朝代之一,政治上清明,相继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封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大兴科举制,加强对外的文化交流,兼收并蓄,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积累。

强盛的唐帝国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边塞诗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来说,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

唐边塞诗的发展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

初唐时期诗人写作的边塞诗,约略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李世民、虞世南的边塞诗作品为代表,是"洗濯浮夸,兴寄独远"之作,以雄放的境界,奠基了盛唐之音。

二是由于贬谪而写作的边塞诗作,可以骆宾王为代表,因为是贬谪生活,同时,也因为初唐时代尚未形成盛唐的胸襟气势,所以,其边塞诗作中多有悲凉气氛,在雄奇的西域风光中融入了个人离国别乡、羁旅边地的愁怨;三是并没有到达过边塞,而写作对于边塞生活的渴望,是想象中的边塞诗,以所闻地名为点缀,以虚拟的故事或人物为背景,可以初唐四杰中王勃、杨炯、卢照临为代表。

初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郁勃。

这种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一是对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

前者代表是骆宾王,后者代表是陈子昂。

他们参加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有亲身体会和深刻感触。

唐初政治经济开始发展,知识分子积极参政,诗人们关心国家大事,对边塞战事有一定的关注。

他们有对爱国精神的颂扬,有对征戍苦难的申诉,初唐边塞诗得到一定发展。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

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

边塞诗的发展史以及边塞诗人的出塞经历

边塞诗的发展史以及边塞诗人的出塞经历

边塞诗的发展史以及边塞诗人的出塞经历第一篇:边塞诗的发展史以及边塞诗人的出塞经历唐代的边塞诗(一)概况:1、边塞诗和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

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中国古代诗歌中「边塞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诗歌中「边塞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詩歌中「边塞诗」的起源与发展1. 介绍边塞诗的背景与概念中国古代边塞诗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诗歌,它产生于古代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的边疆地带。

因为这些地区经常遭受外族入侵和战争,所以边塞诗往往具有战争、离别、孤独等主题。

这些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动荡、人们生活艰苦以及对家园的情感深厚。

2. 边塞诗的起源边塞诗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非常早的时期,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

那个时候,南朝和北朝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并且南方王朝需要招募士兵到北方作战。

许多文人士兵身临其境,在军队中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来记录自己或他人的经历。

3. 边塞诗的典型主题3.1 战争与英雄主义由于处于边塞地区的特殊环境,边塞诗常常描写战争的残酷和英雄主义的崇高。

诗人以热血沸腾、不屈不挠的战士形象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3.2 孤寂与离别在边塞地区,士兵常常被远离故乡分隔,与家人或恋人分别。

因此,边塞诗也经常表达思乡之情和深切的离别感。

3.3 自然景观边塞地区既有苍茫无际的戈壁沙漠,又有峰峦叠嶂的雪山草原。

这些自然景观成为了边塞诗中重要的意象和背景。

4. 边塞诗风格与表现手法4.1 简洁而豪放的语言边塞诗通常采用简练而直接的表达方式,用精炼凝练而又富有激情的语言来描绘战争场面或真实感受。

4.2 壮丽而豪放的意境在边塞诗中,常常通过描绘劲松有力的画面和形象来表现壮丽与豪放的气氛。

这种宏大的意境给人以震撼和深刻印象。

4.3 表现感情真挚与深沉边塞诗往往通过描述士兵在战场上的伤痛和心理压力,表达了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同时也表现了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深情厚意。

5. 边塞诗流派与代表作品一些著名的唐代边塞诗人如王之涣、岑参、王昌龄等,他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边塞诗作。

其中,《登鹳雀楼》(王之涣)、《出塞》(月落乌啼霜满天)(王昌龄)等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代表作品。

6. 边塞诗对中国古典文学及今日文化影响边塞诗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学艺术,也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渴望和平稳定生活的愿望。

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

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

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极其辉煌的朝代之一,政治上清明,相继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封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大兴科举制,加强对外的文化交流,兼收并蓄,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积累。

强盛的唐帝国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边塞诗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来说,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

唐边塞诗的发展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

初唐时期诗人写作的边塞诗,约略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李世民、虞世南的边塞诗作品为代表,是"洗濯浮夸,兴寄独远"之作,以雄放的境界,奠基了盛唐之音。

二是由于贬谪而写作的边塞诗作,可以骆宾王为代表,因为是贬谪生活,同时,也因为初唐时代尚未形成盛唐的胸襟气势,所以,其边塞诗作中多有悲凉气氛,在雄奇的西域风光中融入了个人离国别乡、羁旅边地的愁怨;三是并没有到达过边塞,而写作对于边塞生活的渴望,是想象中的边塞诗,以所闻地名为点缀,以虚拟的故事或人物为背景,可以初唐四杰中王勃、杨炯、卢照临为代表。

初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郁勃。

这种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一是对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

前者代表是骆宾王,后者代表是陈子昂。

他们参加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有亲身体会和深刻感触。

唐初政治经济开始发展,知识分子积极参政,诗人们关心国家大事,对边塞战事有一定的关注。

他们有对爱国精神的颂扬,有对征戍苦难的申诉,初唐边塞诗得到一定发展。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

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边塞诗知识点总结

边塞诗知识点总结

边塞诗知识点总结1. 边塞诗的起源和发展边塞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发展。

在那个时期,北方边塞地区经常发生战争,并且受到外族侵扰,因此古代诗人纷纷以边塞地区为诗歌创作的主题,创作了大量的关于边塞地区的诗歌作品。

随着唐代文学的繁荣,边塞诗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品有《塞下曲》、《塞上》等,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音调和对边疆生活的真实描写成为了当时文坛的佳话。

2. 边塞诗的特点边塞诗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 描写边塞风光。

边塞地区的风光十分独特,起伏的山峦、广袤的原野、狂暴的风雪、伟大的长城等,都是边塞诗中常见的题材。

诗人们以精湛的笔墨描绘这些景色,展现了边塞地区的壮丽和辽阔。

(2) 反映边塞战争。

边塞地区常年饱受外族侵扰,常常发生战事。

因此,边塞诗也经常通过战争的描写来表达对国家的关怀和对战士的赞颂。

这些作品中充满了悲壮和英雄气概,给人以深刻的震撼。

(3) 表达对边塞生活的感情。

边塞地区的生活条件艰苦,诗人们常常以对边塞生活的关怀和敬仰为题材,表达对边塞人民的同情和敬佩。

他们在诗中常常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于战乱的悲哀心情。

3. 边塞诗的艺术意义边塞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以辉煌的诗句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后人,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同时,边塞诗还通过对边塞地区的真实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4. 边塞诗的影响边塞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边塞诗的独特情感和题材,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珍贵遗产。

同时,边塞诗也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为中外文学的相互渗透和交流奠定了基础。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边塞乐府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边塞地区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防线。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边塞乐府诗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

边塞乐府诗的主题以军事、征战、边塞生活为主,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战争的思考和对边塞生活的描绘。

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动人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将边塞的艰苦与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诗歌不仅是士兵们壮丽事迹的记录,也是民众对战争的思考和对边疆的向往。

边塞乐府诗的艺术形式独特,一般由乐府诗的形式演变而来,采用了双调形式,曲调起伏跌宕,富有音乐性。

这种形式适合表达边塞的战斗气氛和边塞人民的情感。

同时,边塞乐府诗还融入了当地方言和习俗,使诗歌更加地真实和贴近生活。

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乐府诗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著名的乐府诗集《乐府杂曲》就是这一时期的杰作,其中收录了大量边塞乐府诗。

这些诗歌以其雄浑的气势、深刻的思想和动人的情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诗歌不仅表达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展示了中国古代边塞文化的独特魅力。

边塞乐府诗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民思想和文化传统。

同时,边塞乐府诗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资源和文化遗产,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具有借鉴意义。

在今天,边塞乐府诗的研究仍在继续。

学者们通过对古籍的考证和对诗歌的解读,对边塞乐府诗进行深入研究,使其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

同时,边塞乐府诗也在当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作家通过借鉴边塞乐府诗的艺术手法和主题,创作出了许多优。

浅析唐代边塞诗的发展

浅析唐代边塞诗的发展

浅析唐代边塞诗的发展
唐代边塞诗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唐代边塞文化的特点,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唐代边塞诗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李白为代表的“豪放派”,他们以豪放的语言和激昂的情绪,表达了边塞文化的精神,抒发了边塞人民的英雄气概;第二阶段是以王维为代表的“婉约派”,他们以婉约的语言和温柔的情绪,表达了边塞文化的精神,抒发了边塞人民的淡雅情怀;第三阶段是以杜甫为代表的“抒情派”,他们以抒情的语言和深沉的情绪,表达了边塞文化的精神,抒发了边塞人民的悲凉情怀。

唐代边塞诗的发展,不仅反映了唐代边塞文化的特点,而且也为唐代文学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不仅把边塞文化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且也为唐代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新的灵感。

总之,唐代边塞诗的发展为唐代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它不仅反映了唐代
边塞文化的特点,而且也为唐代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新的灵感。

浅谈古代边塞诗的发展

浅谈古代边塞诗的发展

浅谈古代边塞诗的发展第一篇:浅谈古代边塞诗的发展浅谈古代边塞诗的发展古代的边塞诗是从题材的角度分类的。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唐代的边塞诗有2000余首,几乎所有的重要诗人都创作过此类作品。

边塞诗被誉为“更能代表盛唐精神和诗风”;“这些慷慨豪迈的诗歌最能代表那个时代昂扬开展的精神”;“以高适、岑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颀、李益等人共同形成了边塞诗派,这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文学史上称他们为“边塞诗派”,个人为“边塞诗人”。

笔者就古代边塞诗的发展,谈一下个人的认识。

一、先秦军歌源头。

边塞诗虽然在盛唐发展到顶峰,但它的渊源却非常久远,我们不能割断历史。

在先秦集体歌唱的时代,由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诗经》、《楚辞》中保存不少征战之歌如《无衣》、《东山》、《采薇》、《伯兮》、《国殇》等,可以说,它们就是先秦时的边塞诗,或至少是边塞诗的直接源头。

这些早期的边塞诗,基本还属于集体歌唱的性质,民歌味较浓,写实性很强,显得古朴、自然,与“风人”们“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其雄壮豪放与悲慨苍凉的风格特征已较明显。

二、汉乐魏晋序幕。

到武帝时,国家到达空前强盛的阶段,汉武帝凭借这强盛的国力,再加上他雄才大略的本性和在位五十四年的长久时间,掀开了和匈奴决战的大幕,在长城一线上演了一幕幕最雄壮悲怆的英雄活剧,汉民族以巨大的牺牲,彻底击败了匈奴,一洗上千年中原农耕民族所蒙受的屈辱,使汉王朝一度登上了历史辉煌的顶点。

汉乐府中,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就从另一方面说明汉民族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付出的巨大牺牲。

“汉博望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

后汉以给边将,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

魏、晋以来,有《关山月》等八曲,后世之所加。

以上十八曲中,至少有十一曲是边塞乐府,其题多为后人所沿用。

边塞诗的发展研究报告总结

边塞诗的发展研究报告总结

边塞诗的发展研究报告总结
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形式,起源于北朝时期,随后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边塞诗的发展研究报告主要总结如下:
1. 起源背景:边塞诗起源于北朝时期,当时北方边界频繁发生战乱,士兵壮怀激烈,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成了一种常见的方式。

2. 唐代巅峰:在唐代,边塞诗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唐代边塞地区的重要战事和边境生活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许多著名的诗人通过边塞诗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和国家忧虑。

3. 内容特点:边塞诗多以军事战争、英雄豪杰、离别别离等为主题,展现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和边塞生活的苦楚。

4. 艺术特色:边塞诗以语言简练、形象鲜明为特点,常常使用具有感染力的抒情手法,使读者产生共鸣。

此外,边塞诗还注重音韵的运用,使诗歌更有节奏感和美感。

5. 影响与传承:边塞诗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和传播,也对后代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边塞诗的题材和表达方式都得到了积极借鉴和发展。

总之,边塞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达到了巅峰,其内容特点和艺术特色对后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边塞诗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边塞地区的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边塞诗发展历史及其研究

边塞诗发展历史及其研究

唐朝时期,边塞诗派以岑参、高适为首,此外,还有李顾、崔颢、王之涣、王昌龄等人并存。

这些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展示了大漠及边塞的奇绝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渴望及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作品中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气息及积极向上的心态,洋溢着蓬勃朝气及昂扬斗志,处处都诠释着盛唐精神,是极盛时期的体现。

从边塞诗派的发展历史来看,边塞诗派早期时的诗经征戍诗,其思恋故土的情节十分明显,有三十余篇诗作,是对战争的正面描写。

在这些作品中,就有三分之一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这些作品抒情的特点有两个:第一,对季节更替及草木枯荣的敏感成为了触发乡思之情的导火索,有明显的田园文化特色,故此,战士的内心中充满了强烈的解甲归田之意。

第二,思乡之情不只是对家乡,还包括亲朋好友、妻子儿女、父母宗族、甚至还有家乡的树木、花草、农作物。

这些作品具有思恋之情宽广而具体的特点,代表作品有魏风渉古、北风击鼓等。

因为征戍诗多为军中将士所作,非文人墨客的作品,另一方面,这些诗与古代时期的农耕文明有关。

中国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土地和庄稼的是古人赖以生存的根本。

不仅与生存有关,而且古人将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花朵果实,都融入到了自己的生命和情感之中。

因此,季节更替及草木枯荣为触发点的思想之情和明显的农耕文化特色就成了汉朝到唐朝,随着个人诗作渐渐代替了集体歌唱,农耕文明浓厚的边塞思乡诗渐渐消逝,具有浓厚边关风情的夕阳、月色、霜雪、胡笛等意象取代了对季节更替及草木枯荣,成为了思乡诗中思乡之情的体现。

另一方面,思父兄、思儿女的多元思恋之情聚拢为了思恋爱人、抒发爱情的单纯之恋。

这种变化,使汉朝以后抒发思乡情的程度从征夫的小气升华为士人的大气。

乡恋的主体也由农民变为士人。

汉朝以后,边塞诗中的思乡之情,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以将士的角度为主的思乡之情,一种是诗人将自己代入将士身份的思乡之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诗的创作以想象为主,失去了现实支撑,作者以边关月色、塞上霜雪、胡茄羌笛为触发点,抒发将士的思乡之情,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如吴迈远的诗作胡茄曲中,以上的因素全部有所体现。

论唐朝社会与边塞诗的发展

论唐朝社会与边塞诗的发展

论唐朝社会与边塞诗的发展我们纵观唐以前的文学历史,可以发现,文学题材往往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从意蕴深远的先秦文学到华丽宏大的汉赋,再到乐府诗歌,建安风骨与魏晋文学。

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紧密相连。

从内容到体裁都在不断发展。

中国诗歌在唐代以前就拥有了丰富的题材,无论是山水田园还是抒情咏史,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所涉及,但是在题材的深入方面则参差不齐。

比如说南朝好闺阁、游仙,汉朝好咏史言志,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偏好。

其中边塞诗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汉时社会战争连年不休,边塞常年收到匈奴侵扰,但由于社会环境所限,所以战争虽然规模宏伟,却没有多少文人墨客来歌咏边塞。

魏晋南北朝时期仍然多有争斗,这时的文人们注意到了这一社会现实,对于边塞诗的描写数量上有所提高,但因为基础薄弱而仍较稚嫩。

直到唐代,边塞诗才得以真正发展,这与社会环境、国家地位、诗人本身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唐诗代表着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太宗皇帝李世民首开风气,在边塞诗的创作上首开风气。

欣赏唐诗不仅仅在于它的量多质高和意蕴深远,也在于它在原有的诗歌基础上的创新,赋予了诗歌更多的内涵。

我们讲文学史上的唐朝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以及晚唐。

作为唐朝边塞诗的先锋者,初唐四杰中陈子昂的功劳不可磨灭,他的《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以及《感遇诗》三十八首中的“苍苍丁零塞”、“丁亥岁云暮”、“朔风吹海树”、“本为贵公子”、“朝入云中郡”都深刻的体现了他的边塞情怀。

众所周知,唐代从初期开始就一直保持着兼容并包的国策,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积极关注时政,而诗歌作文唐代最为推崇的文学形式,往往承载了许多文人们对社会时政以及民生的关注,在字里行间体现着但是的社会现实以及诗人参政的愿望。

其中边塞战争与国家的兴旺与否直接相关,所以更多的人加入了边塞诗的写作之中。

这就造成了边塞诗人在唐代达到繁盛的必然趋势。

作为初唐四杰的陈子昂当仁不让,在他的边塞诗里有对爱国精神的颂扬,有对远征边塞的苦闷,更还有对当权者错误判断的指责。

诗歌鉴赏——边塞诗

诗歌鉴赏——边塞诗

诗歌鉴赏——边塞诗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以描写北方边疆地区风景、战争和生活为主题。

这些诗歌往往表达了作者对于家园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下坚韧不拔的精神。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边塞诗概述、历史背景与发展、典型作品赏析及影响等。

1. 边塞诗概述1.1 定义边塞诗指创作或描述位于国界附近或交通要道上城市和农村所产生出来的各类形式化咏唱。

1.2 特点- 描述性强:通过丰富多样而具体真实感观去反映事物;- 深入浅出:用简洁明晰语言直接传递信息;- 抒发情怀: 表达作者内心深处关乎自身经验与人格价值追求之意愿。

2. 历史背景与发展在汉朝时期, 长安成为东西南北四路大使必须过境口岸;隋唐时期,边塞地区的战争频繁;宋代以后,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不断侵扰和西夏、金朝等国家崛起,使得边塞诗逐渐兴盛。

3. 典型作品赏析3.1 王之涣《登鹳雀楼》- 内容:描绘了作者在长安城中远眺高耸入云的骊山,并表达对故乡及其人民思念之情。

- 特点:语言简洁明晰,意境深远。

通过描述壮丽景色与个体感受相结合来展现主题。

3.2 杨万里《世界无穷》- 内容: 描述了作者身处荒凉沙漠中但仍然保持豁达心态并欣赏大自然美好风景;- 特点: 抒发出积极向上精神状态,在困难环境下寻找生活希望。

4. 影响与启示边塞诗既是中国文学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变革过程记录者。

这些作品传递着勇气、坚毅和爱国主义精神,并为今天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启示。

附件:1. 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2. 杨万里《世界无穷》全诗法律名词及注释:- 作者权益:指对于边塞诗中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所有者拥有合法保护权利。

- 文化遗产: 指具有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代表着人类智慧与创造力,并为后代传承保存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料。

中国古代边塞诗史

中国古代边塞诗史

中国古代边塞诗的发展史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大体思想感情是乡愁、边塞生活的困苦和对祖国的热爱,主要包含: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描绘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边塞诗发展历程如下:1.春秋时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我们学过《关雎》《蒹葭》等名篇便出于此。

2.战国时期:屈原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体。

代表作是《离骚》。

3.两汉时期:汉代诗歌以“乐府”为代表,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深刻。

代表作品《十五从军征》《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4.魏晋南北朝时期:(1)建安文学: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

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代表作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王粲《七哀诗》,蔡文姬《悲愤诗》(2)田园诗:东晋陶渊明,代表作《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

5.唐朝时期: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

(1)初唐: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2)盛唐:诗歌成就最大,诗人辈出。

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二人合成“王孟”;边塞诗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以及“七绝圣手”王昌龄。

但众多诗人中当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成就最高。

李白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

杜甫的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中唐:诗坛倡导诗歌要反映生活,代表人物白居易、刘禹锡。

唐代边塞诗的演化历程

唐代边塞诗的演化历程

唐代边塞诗的演化历程
唐代边塞诗是指唐朝时期在边疆地区创作的一类诗歌,主题主要以边
塞之战、边疆风光、马匹战具、边民生活等为主。

其演化历程可以大致分
为以下阶段:
1.先秦到两汉时期:边疆地区的文学作品已经出现“关山形胜”的句式,其中《离骚》等作品就展现了边境多动荡,人们生活在强敌环伺的战
乱之中的形象。

2.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作品逐渐具化为“表现边塞苦难”的类型。

此时期的边疆,与前期相比,更加游牧特色十分明显,像《陈情表》重拍Liu Yuxi的格调,再加以更具特色的“锵锵三句话”样式,使作品的极
富感染力,流传广泛。

3.唐代:唐代的边疆地区战乱不断,边塞诗大量涌现。

该时期的边塞
诗主要表现边塞生活、和平和战争等主题。

在这段时期中,军国主义思想
和时政因素对边塞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千古良材诗选》、《全
唐诗》为常识的文学宝库依次展现边地苦难及其人民的英勇顽强,形象地
描绘了唐代边疆英雄的丰功伟绩。

4.宋代以后:宋代时期,边疆时有和平,边塞诗的题材也发生了变化。

宋代之后,边疆地区由较为平静发展至资源富集,诗歌风格变得更加概括,抒情色彩加重。

总的来说,唐代边塞诗从先秦到两汉时期的“关山形胜”到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表现边塞苦难”,再到唐代的“边塞生活、和平和战争”主题,不断演化和深入挖掘边疆文化内涵,不仅展示了边塞人民的质朴力量,也
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军事形势及文化特点。

浅谈边塞诗——精选推荐

浅谈边塞诗——精选推荐

浅谈边塞诗本文资料、图片全部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谢谢。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边塞诗以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最为知名,合称“边塞四诗人”。

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另边塞诗人还有崔颢、李颀、王翰、卢纶等。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

1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

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

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有文集二十卷。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2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代边塞诗的发展
古代的边塞诗是从题材的角度分类的。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唐代的边塞诗有2000余首,几乎所有的重要诗人都创作过此类作品。

边塞诗被誉为“更能代表盛唐精神和诗风”;“这些慷慨豪迈的诗歌最能代表那个时代昂扬开展的精神”;“以高适、岑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颀、李益等人共同形成了边塞诗派,这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文学史上称他们为“边塞诗派”,个人为“边塞诗人”。

笔者就古代边塞诗的发展,谈一下个人的认识。

一、先秦军歌源头。

边塞诗虽然在盛唐发展到顶峰,但它的渊源却非常久远,我们不能割断历史。

在先秦集体歌唱的时代,由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诗经》、《楚辞》中保存不少征战之歌如《无衣》、《东山》、《采薇》、《伯兮》、《国殇》等,可以说,它们就是先秦时的边塞诗,或至少是边塞诗的直接源头。

这些早期的边塞诗,基本还属于集体歌唱的性质,民歌味较浓,写实性很强,显得古朴、自然,与“风人”们“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其雄壮豪放与悲慨苍凉的风格特征已较明显。

二、汉乐魏晋序幕。

到武帝时,国家到达空前强盛的阶段,汉武帝凭借这强盛的国力,再加上他雄才大略的本性和在位五十四年的长久时间,掀开了和匈奴决战的大幕,在长城一线上演了一幕幕最雄壮悲怆的英雄活剧,汉民族以巨大的牺牲,彻底击败了匈奴,一洗上千年中原农耕民族所蒙受的屈辱,使汉王朝一度登上了历史辉煌的顶点。

汉乐府中,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就从另一方面说明汉民族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付出的巨大牺牲。

“汉博望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

后汉以给边将,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

魏、晋以来,有《关山月》等八曲,后世之所加。

以上十八曲中,至少有十一曲是边塞乐府,其题多为后人所沿用。

六朝时还出现了对边塞诗创作的一些理论探讨,如著名的诗歌评论家钟嵘曾列举非用诗不足以表达思想情感的数件强烈
感人之情事,边塞题材就是其中的代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在这里钟嵘不仅强调了人们的边塞生活经历非得借助诗歌不能表达,同时对边塞诗的内容亦作了明显的概括,这是六朝人对边塞诗内容界定的一大进步。

三、唐代边塞高潮。

边塞诗经过先秦、两汉、魏晋六朝的长期积累与发展,到了唐代,人们吸取了先秦两汉边塞诗的现实主义精神、悲壮质朴的诗风和魏晋六朝长于抒情、讲究辞藻、声律等形式美,与唐代特定的时代风云相际会,厚积薄发,才产生了风骨声律极佳,文质彬彬的唐代边塞诗,并使之登上了辉煌的顶峰。

第一个阶段为中唐前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用语简洁,以凄清寒苍的边地景色描写见长。

卢照邻的《陇头水》写道:“陇阪高无极,征人望故乡。

关河别去水,沙塞断归肠。

”初唐四杰,以其低调、沉着的诗风,开唐代诗歌之先河。

哀婉的诗风中略带些许苍劲的笔调,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

第二个阶段是中唐后期,这一阶段是整个中晚唐时期乐府题边塞诗创作的高潮。

安史之乱是唐代边塞诗风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以后,国势衰弱、边疆内缩、经济凋敝、军事处于劣势,唐代诗人的诗歌气势也随着唐王朝的没落而失去了盛唐时
的雄壮豪迈。

此时的边塞诗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哀婉的基调。

王昌龄的《从军行》中有:“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盛唐时唐王朝国力强盛,军人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诗人更是充满胜利的自豪。

盛唐诗人在歌颂战争、赞美英雄的同时,也毫不隐瞒战争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对战争表现了厌恶甚至反对的态度。

李白《关山月》中有:“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在诗人
笔下,无论是战争的残酷、边地的荒寒,还是将士从军征战的艰辛、久役远戍的悲凉,或是统治者的赏罚不公、边策失当,军中的腐败,诗人内心对时局的忧虑等,都有广泛而深刻的反映,生动展现了当时祖国边地丰富复杂的现实斗争生活画面。

第三个阶段是晚唐时期,这一阶段的乐府题边塞诗情调凄苦,呈现出低沉黯淡的氛围。

四、宋明清时的尾声。

宋明时边塞诗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一直不太景气。

清时边塞诗又枯木逢春,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景象。

特别是歌颂大统一的题材,张问陶的《西征曲》中有:“更闻猛将趋康卫,神箭人人说海侯。

”施补华的《马上闲吟》中有:“老人犹说胡将军,跃马生擒张格尔。

”但“学人之诗”、“学者之诗”的特征比较鲜明。

“边塞诗”绝非一种孤立的文学现象,远非一种狭义的内容界定所能包容,它的内容(包括题材主题)相当广泛而深刻,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