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地理学(1)
地理与古诗词

其他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汇总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
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2、“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3、“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李白《日出入行》)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
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4、“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
”(徐玑《夏日怀友》)“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
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
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
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
古诗词地理解读知识大全

古诗词地理解读知识大全古诗词地理解读知识大全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表现的是一种由气团和锋面造成的天气变化,展现的是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势力之大,令人不寒而栗,过境之前,先出现大风。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说明冷风云层加厚,让人有“墨云压顶城欲摧”之感。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写的是大雨天气,锋面过境。
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此诗表现的是地方性阵雨天气:夏日的晴空,突然乌云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又风吹云散,雨过天晴。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此两诗表现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我国江南梅子黄熟时节(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有时多半月不见太阳的梅雨天气。
7、“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柳宗元《梅雨》)此诗点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入梅日期,大约在6月上旬开始。
8、“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
”(苏轼《船棹风》)此诗点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出梅日期。
“三时”指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东南季风,意指七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梅雨期结束。
9、“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况。
10、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惨莫惩?(《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此诗最早记载了我国的地震状况。
1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泽东《送瘟神》)此诗涉及到地球自转现象,赤道自转线速度,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km。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古诗词里的科学知识

古诗词里的科学知识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的例子: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这句诗中包含了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知识。
月亮和太阳同时升起或落下是春分和秋分这两天,也就是昼夜相等的日子,而黄昏是太阳从西方地平线沉下去的时候,也是气温开始降低的时刻。
在这个时候约会,气温适宜,既不会太热也不会太冷。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中包含了地理学的知识。
黄河是中国的一条主要河流,它从青藏高原流下来,经过九曲十八弯,最终注入渤海。
这句诗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象,也反映了中国西高东低的地理特征。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句诗中包含了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知识。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而落下的花朵会变成肥料,供给土壤营养,为植物提供更好的生长条件。
这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循环过程。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中包含了气候学的知识。
由于海拔较高,山地地区的气温比低地要低很多,因此山上的植物开花时间要比低地晚一些。
这句诗反映了这种现象。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句诗中包含了地形学的知识。
这是描绘山地的诗句,说明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座山,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句诗中包含了天文学的知识。
月亮是地球最大的卫星,它对地球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在不同的地方共同欣赏同一轮明月的情景。
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诗中包含了光学和物理学的知识。
光沿直线传播,而楼越高,视野越宽阔。
这句诗表达了人们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的决心。
8.“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句诗中包含了动物行为学的知识。
鸭子是水禽,对于水温的变化非常敏感。
当春天到来,河水开始变暖时,鸭子就能够感知到这种变化并率先下水。
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句诗中包含了生态学的知识。
草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即使被火烧成灰烬,只要有春风和雨露的滋润,它们也能重新生长出来。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的世界,感受诗词中蕴含的有趣的地理知识。
1.古诗词与月相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地理解析诗中“九月初三”是表示时间,“月似弓”是写月初的娥眉月,即上娥眉月。
上娥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形状为一反“C”字形。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地理解析诗中“夜半”而“月落”,描写的是“上弦月”。
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形状为一大写的“D”字形。
2.古诗词与气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地理解析该句诗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地理解析该诗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
在我国的江淮地区,每年六七月份都会出现持续阴天有雨的气候现象,持续时间能达到一个月左右。
由于这个时候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所以人们称其为“梅雨”。
初夏时节,从热带海洋北上的暖湿空气常常伸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到达淮河及其以北地区,与从寒带南下的冷空气相遇。
它们势均力敌,处于“拉锯”状态,形成一条稳定的降雨带,导致阴雨绵绵。
3.古诗词与河流将进酒(节选)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地理解析该诗句旨在说明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但黄河水奔流入海之后真的“不复回”了吗?从自然界水循环的角度分析,自然界的水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河流汇入海洋的水体,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降落到地面,成为地表径流,可能重新进入河流。
“天上”指巴彦克拉山脉。
“奔流到海”指渤海。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地理解析昔日的大江大河所流经之地,现在已经成了“数家新住处”,体现了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的现象,即河流的侵蚀与堆积作用。
五十个关于地理的古诗词

五十个关于地理的古诗词哎呀,说起地理相关的古诗词,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就像一个装满奇珍异宝的百宝箱!“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黄河的冰、太行的雪,不就把那险峻的地势给描绘得活灵活现?你想想,那黄河上结的冰,得多厚多冷,才能把人的去路给挡住?而太行山的雪,又得下得多大,才能让人望而却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白帝城在那彩云之间,多美的画面呀!还有那千里江陵,一天就能抵达,这速度,不正体现了水流的湍急和路途的顺畅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广袤的沙漠像雪一样洁白,燕山的月亮弯得像钩子。
这大漠的辽阔、月光的清冷,难道不让你心生向往或者敬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上泰山的绝顶,俯瞰其他的山峰都变得渺小。
这种站在高处,征服一切的感觉,难道你不想体验一下?“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黄河弯弯曲曲,携带着万里的泥沙,一路波涛汹涌从天涯而来。
那气势,简直如同千军万马奔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庐山从不同角度看,样子都不一样。
这不就像我们看人生,换个角度,风景就完全不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西湖在晴天和雨天,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美。
这就像人的心情,有时阳光灿烂,有时又细雨迷蒙。
……这么多关于地理的古诗词,它们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把大地的壮丽、山川的雄伟、水流的奔腾都展现在我们眼前。
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欣赏、细细品味,从中学到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吗?我觉得呀,这些古诗词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了解地理、感受大自然魅力的重要窗口!。
古诗词里的地理知识

秋怀四首·其二[宋]陆游园丁傍架摘黄瓜,村女沿篱采碧花。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秋天来了,农人们忙着采摘架上的黄瓜,村里的姑娘们也在篱边采撷着一朵一朵青碧色的花儿。
当城里还残留着三伏天的炎热的时候,那凉爽的秋光已经先给野外村民的家里送去了舒适与欢乐。
文/沐琪儿图/刘淼地理是一门自然科学,严谨深奥,讲究理性,而文学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
地理和文学看似毫不搭边,却在诗人的笔下奇妙地结合在一起,带给人无限遐想。
回农村纳凉去7城市里为什么比野外和郊区热呢?在地理学上,这种现象常被称为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市里的气温比外围的郊区高。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城市里的人口、建筑非常密集,混凝土、柏油马路、水泥建筑墙面的吸热能力比土壤和自然植被强。
二是城区内大气污染物浓度较高,这些污染物会附着在空气中,增强大气层的保温作用,降低空气的循环速度。
也许你觉得城市“热岛效应”是暂时的,对我们的生活没什么影响,但事实并非如此。
它不仅会让大气污染物聚集在城区上空,无法及时扩散,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还会使城市里的气温不断升高,引起恶性循环,加重大气污染。
这次我真没夸张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市奉节东白帝山上),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远在千里之外,一天就走完了。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8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
在流经四川盆地时,长江夺路奔流,磅礴的水势环绕于两岸群山之间,形成了壮丽奔腾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其中,瞿塘峡以雄、奇、险、峻的特色著称于世,有“长江三峡第一峡”的美誉。
白帝城就位于瞿塘峡口长江北岸的白帝山上,三峡大坝建成后,这里变成了一座四面环水的小岛。
9《早发白帝城》是一首借长江三峡水势的浩荡湍急来表达诗人欢快心情的诗。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上千公里的路程,“千里江陵一日还”虽是李白略显夸张的表达,但江流迅疾,“一日还”似乎也不是没有可能。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古诗描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地理现象:描述了黄河的源头和流向。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多个省份,最终汇入渤海。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河流的起源和流向。
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其源头位于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冰雪融水形成河流,经过长途奔流,最终汇入海洋。
古诗描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地理现象:描述了从山顶俯瞰周围山脉的景象。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地势的相对高度。
站在山顶,由于周围的山峰都比自己低,所以能够一览众山小。
古诗描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地理现象:描述了锋面雨带的移动。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天气系统的移动。
当锋面雨带从东向西移动时,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象。
古诗描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地理现象: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详细说明:这首诗表达了即使距离遥远,但只要有知己,就像在身边一样。
这体现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尽管距离遥远,但在地球表面,人们仍然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
古诗描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地理现象:描述了长江的流速和水流的方向。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长江的流速之快,使得船只可以在一天之内从江陵返回白帝城。
古诗描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蜀道难》地理现象:描述了四川地区的地形和地势。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四川地区地势的险峻和复杂,使得道路难以通行,反映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古诗描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地理现象:描述了山脉、河流和船只的景观。
详细说明:这首诗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描述了山脉的景观,而“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描述了河流和船只的景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古诗描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地理现象:描述了观察点的不同对景观的影响。
古诗句中的地理知识精1

古诗句中的地理知识精选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c)A、塔里木盆地B、柴达木盆地C、四川盆地D、准葛尔盆地2、杜甫的著名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的是:(c)A、安徽黄山B、江西庐山C、山东泰山D、四川峨眉山分析:此诗描写的是我国著名的东岳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座落在山东丘陵之中,周围山地高低起伏,低山连绵,唯泰山突颖面出,海拔1532米,为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号称五岳之首。
泰山历受各朝帝王重视,不少帝王登基之初,大多到泰山进行封禅,表示改制应天,以告太平。
历代文人学士亦慕名而来,留下不少赞美泰山的诗篇和题字或游记,以致泰山成为闻名中外的五岳之尊。
3、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形容的是:(d)A、四川九寨沟B、长江三峡C、海南“天崖海角”D、桂林山水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过去的:(b)A、东北平原B、河套平原C、华北平原D、成都平原分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描绘了我国内蒙古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色。
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枯藤和老树,小桥和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的对比写照。
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给我们描绘了冬天的自然景色。
毛泽东的《昆仑》一词中写道“横空出世,莽昆仑。
飞出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既写出了昆仑山之高,又写出了山上茫茫苍苍的积雪,被狂风一吹,沸沸扬扬的景象。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a)A、江西庐山B、安徽黄山C、青藏高原D、桂林猫儿山分析: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从横看、侧看,从远视、近视一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人在庐山之中。
诗词中的地理现象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绚丽瑰宝。
从文学角度来看,它们字字珠玑、句句传情,表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从地理学的角度,这些诗词中,描述了地理现象、揭示了地理规律,现将有关诗词摘录如下:一、诗词与天气1、唐·王之涣《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了我国夏季风不能到达西北地区;2、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来》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冷风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3、唐·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史短的特点;4、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来形容山脚下已是芳菲落尽,大地春归,而山上的大林寺才桃花盛开,可见山下的气温比山上高,形象的反映了山地的垂直地带性规律;5、唐·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西夜雨时”反映了四川北部的大巴山区,因水汽含量大,秋季日温差大,晚上气温下降,水汽凝结而形成降雨。
二、诗词与月亮1、唐·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2、唐·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影射了娥眉月;3、宋·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规律。
三、诗词与地貌1、唐·李白《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理解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2、北朝民歌中的“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河套平原坦荡辽阔的地形和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温带草原景观;3、唐·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绘了我国长江三峡江水湍急、一泻千里的气势;4、宋·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了我国丘陵地区山环水绕,道路复杂的情况。
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妙用介绍

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妙用介绍1.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妙用(6)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描绘气候特征)(7)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气候类型的分布)(8)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王冕的《梅雨》,(描写南方受到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影响的风光)2、天气(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湿(江淮准静止锋)(2)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出塞曲》(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影响小)(3)南枝向阳北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唐·宋之问(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与热量的差异)(4)蜀犬吠日(形容四川盆地很少能看到太阳,夸张说法)(5)贵阳“天无三日晴”(形容在昆明准静止锋作用下贵阳冬季多雨)(6)华北平原“十年九春旱”(7)华北平原“春雨贵如油”(8)十雾九晴(9)高处不胜寒(10)风打山梁霜打洼(1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描写对流雨)(12)山雨欲来风满楼(形容锋面雨)二、描写月相1. 丰子恺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2.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上弦月)3.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满月)4.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娥眉月)三、河流1、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形容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海”是指渤海,“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3、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形容淮河)另外,宋陆游的“城市尚余三分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的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
唐代李白的“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说明了地球绕日公转所产生的四季变化等等。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古诗词及农谚俗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这些古诗词和农谚俗语理解的更加透彻,另一方面,也让所涉及的地理知识被学生形象的理解、记忆,真正做到学习上的“双赢”。
如果我们地理老师能够充分的运用这些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及农谚俗语,对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地理古诗词

一、古诗与气候知识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快行冷锋或寒潮2、“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宋.陆游)-------城市热岛效应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唐.刘禹锡)------对流雨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岭南地区暖锋锋面雨5、“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地形雨6、“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有可能是台风7、“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
”(唐.宋之问)-----向阳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差异8、“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
”(宋.苏轼)------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9、“三九要冷,三伏要热,不冷不热,五谷不结”,“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腊雪是宝,春雪不好”------气候资源对农作物的作用10、“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效果11、“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
------春城昆明年均温14.7℃,一月和七月月均温分别为7.8℃和19.9℃12、“春风摇荡自东来,折尽樱桃绽尽梅”,“凉风有信,秋日无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鲜明的季节周期性之美!13、“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
”《北国之春》------春季风风向与感受14、“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
”《白毛女》------冬季风风向与严寒15、“白露秋风夜,一夜冷一夜”。
-------极地冷气团逐渐南侵16、“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西北地区日温差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1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既表示锋面雨中的暖锋,又体现了节律美之周期性18、“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江淮流域准静止锋形成的梅雨19、“冬朦(雾)晴,春朦(雾)雨,夏朦(雾)晒死鬼”(谚语)------冬夏多雾的原因是无云或少云导致的大气逆辐射弱,春雾是因为暖湿水汽足,极易形成锋面雨。
初一上跟着古诗学地理八首

初一上跟着古诗学地理八首(一)古诗词中的地名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唐·李白《峨眉山月歌》嚋史“乎羞”即青农江;在蛾眉山东北;“清溪”即清溪驿,在蛾眉山附近:“逾州”指重庆: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它描绘的是我国泰山自然旅游风景区。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中的“阳关”指今甘肃敦煌西南。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此句诗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二)古诗词中的地理演变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它描写了春天的到来。
春天到来,气温回升,万物复苏,春莺和燕子等动物开始出来活动。
这些迹象告诉我们季节已经演变到春季。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宋·辛弃疾《西江月》它描写了天气的变化:刚才天空还是月明星稀,天外还有七八个星,但到了山前却下起了雨。
(三)古诗词中的地理景观1、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曲中的“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唐·杜甫《望岳》它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最高的山。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唐·杜甫《望岳》它揭示了泰山地势高。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它描述了塔里木盆地内沙漠漫漫的景色。
【高中地理】语文古诗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高中地理】语文古诗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在我们高中的地理学习中,我们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但我们在学习和高中三年级1、李白的《蜀道难》:“……蜀道难攀蓝天,让人丢脸!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奔的急流、瀑布和溪流争相遮荫,悬崖变成石头和沟壑。
蜀道很难爬上蓝天。
向西边看,你会看到长长的哭声!"此诗生动地描写了四川省西部崎岖的地形。
四川盆地西部邛崃山等山脉属于横断山脉的部分,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削壁深壑,连山耸立,地形非常复杂。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该地区的地形特征。
地理地势高低起伏,导致道路只能围绕山峰盘旋,所以历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2.王志寰的《梁周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玉门关外的柳树之所以不绿,是因为春风,这里指的是夏风。
地理季风是由海陆温差引起的海陆压力中心的季节性变化,它使盛行风的方向随季节有规律地朝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
夏季,季风从太平洋北部流向东南部,沿亚洲大陆西部边缘形成温暖的季风。
夏季,太平洋东南边缘的季风强度大大增强。
在中国,受夏季风影响的区域分为季风区,不受夏季风影响的区域为非季风区。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边界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彦卡拉山-冈底斯山。
季风区位于该线的南至东,非季风区位于该线的北至西。
因为玉门关就在这条边界线的西边,所以不会被关外的夏季风弄湿。
3、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当世界上四月的芬芳耗尽时,山庙里的桃花开始绽放。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整首诗只有四句话,描述了平原和山区气候的差异。
世界上的四月是大地春天归来,香气扑鼻的时候。
山上的古庙中,庙里的桃花开始绽放。
这主要是由高山地理高度引起的气候垂直变化造成的。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
因此,大气离地面越高,加热越少,温度越低;平均温度每100米下降0.6度。
由于平原和山脉的相对高度较大,山顶的温度是山脚的温度减去相对温差,因此山顶的温度远低于山脚的温度。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绚丽瑰宝。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们字字珠玑、句句传情,表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从地理学的角度,这些诗篇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
如果我们地理教师能够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这些富含地理知识的古今诗词和农谚俗语,不但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会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大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做到跨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还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地理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大有帮助。
在一位朋友的空间中摘录以下知识:现将有关地理诗词摘录如下:u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了我国夏季风不能到达西北地区;u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u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u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u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反映了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u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表示四季更替,年年往复。
u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理解为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u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u“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u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u “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 影射了满月;u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影射了残月;u“月皎惊鸟栖不定,更漏将阑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 影射了满月;u“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影射了娥眉月。
古诗词在地理学习中的妙用

古诗词在地理学习中的妙用一、古诗词与气候古诗词中描写气候的句子很多,例如: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也可用来说明天气短时、范围小的特点。
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在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
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
7.“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8.“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
”: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
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说明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相同的。
10.“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王之涣《出塞曲》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
“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
12.“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 (后人)本诗说的是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至今已百年过后,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
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环境。
13.“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 是我国新疆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
语文古诗词中蕴涵着的地理知识

语文古诗词中蕴涵着的地理知识文科的各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比如语文和地理,我们在阅读语文古诗词的时候,会发现其中有很多诗句蕴含着地理知识,而我们在做地理题的时候,经常会以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来举例。
小编搜集到了一份关于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的整理,我们一同来学习。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了我国夏季风不能到达西北地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反映了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表示四季更替,年年往复。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理解为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影射了满月;“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影射了残月;“月皎惊鸟栖不定,更漏将阑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影射了满月;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影射了娥眉月。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来形容庐山脚下已是芳菲落尽、大地春归,而山上的大林寺才桃花盛开,可见山下的气温比山上高。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绘。
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中国古代的诗歌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从文学的角度看,它们自然是表现了人生的各种悲欢离合,从地理学的角度,这些诗篇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现将有关地理诗词摘录如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了我国夏季风不能到达西北地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反映了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表示四季更替,年年往复;“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理解为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影射了满月;“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影射了残月;“月皎惊鸟栖不定,更漏将阑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影射了满月;“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影射了娥眉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来形容庐山脚下已是芳菲落尽、大地春归,而山上的大林寺才桃花盛开,可见山下的气温比山上高;“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绘河套平原坦荡辽阔的地形和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温带草原景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少的城乡差别;“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域分布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描述解放前淮河的水文状况;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管归来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黎花开”——描绘的是大雪天气现象;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扬州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如今由于海运和京沪铁路的发展,扬州的交通地位大大地下降,城市发展缓慢;“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描绘的是秋天晴夜的天气现象;宋赵师秀有约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我国江淮地区春末夏初时节的梅雨准静止锋天气,以及江南水乡景观;晋傅云歌中的“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反映出日影的周日变化规律北半球夏半年太阳早上从东北升起,日影朝西南;黄昏太阳在西北落下,日影朝东南,正午时影子朝正北或正南或缩小为一个点,冬半年相反;注意北极及其附近的特殊情况。
《古诗词中的地理课》 读书感悟和读书摘抄

我的感悟: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古诗词和地理相结合是如此的有趣。
通过这本书,既可以了解到当时诗人写诗的环境,还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地理知识。
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更加了解诗人写诗的契机。
古诗词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途径,培养孩子从小去了解、懂得古诗词中的含义以及所蕴含的道理。
同时,语文不仅仅要教会孩子们写字、读书,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收获快乐的同时还可以获取更多有意义的知识。
读书摘抄:1.风的本质是空气的流动。
在地理学中,又偏重于指空气的水平运动。
温暖的太阳光照在地面上,地面的温度随之升高。
受热多的,升温快;受热少的,升温慢。
地表的空气受热后,膨胀变轻而上升,周边温度比较低的空气趁机横向“溜” 过来。
这种横向流动就形成了风。
2.风变幻莫测,时如游丝,行迹难察;时如崩山,震天动地。
可以说,要比变化,世间少有能跟它匹敌的。
如果翻遍古诗,我们会发现历朝历代的诗人几乎把风的每一个毛孔都刻画清楚了,声音、力量、方向、影响...真是无所不包,简直让人怀疑他们是如假包换的科学家。
3.李峤将风写得活灵活现。
“ 解落三秋叶”就是吹落秋天枯黄的树叶的风。
“三秋”即孟秋、仲秋、季秋。
古人常用“孟仲季”作为一种排序,类似于我们说的“老大老二老三”,大家可以将“孟秋、仲秋、季秋”理解为“早秋、中秋、晚秋”。
秋日天气转凉,大多数植物都慢慢凋零,凉风吹落枯黄的树叶,吹在大家的脸上、手上,顿生一股萧瑟与肃杀之气。
4.如果夏季去庐山,由于光照强烈,庐山北面和南面分别有长江、九江和鄱阳湖,水汽蒸发旺盛,形成云雾。
所以,苏轼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说当你离得太近,流连于变幻万千的具象细节时,再加上云山雾罩,就很难在整体上把握庐山的样貌。
这个看似浅显、实则深刻的道理,不仅旅游、观景、写诗如此,做人做事同样适用。
5.水对一个地区的作用可大着呢!人们饮茶、做饭、洗衣、种田都离不开它。
在没有高铁和飞机的古代,水更是当时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航运一的重要载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蛮
南宋 朱淑真
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 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月下独酌四首
上半月:
初二、三 弯月/娥眉月
初一 新月/朔
初七、八 上弦月
正午月出, 子夜月落
十三、四 凸月
正午后月 出,黎明 前月落
十五、六 满月/望
太阳落山 月出,子夜 正南天空 清晨月落
所以,上半月,选择傍晚观察月相。
下半月:
十五、六 满月/望
十八、九 凸月
太阳落山 月出,子夜 正南天空 清晨月落
黄昏后月 出,正午 前月落
古诗词中的地理学(一)
月相的成因
《水调歌头·中秋》
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 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 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为什么“月有阴晴圆缺”?
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 东半天空。
《生查子》
北宋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月上柳梢头”中的月是农历几时的月?
《雨霖铃》
北宋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 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 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 人说!
唐 李白
【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球是一个不发光、 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 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 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 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 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 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 小、方向也就不同。
二十二、三 下弦月
子夜月出 黎明高悬 正午月落
二十六、七 弯月/残月
子夜后月出 黄昏前月落
三十 朔
所以,下半月选择清晨观察月相。
农历上半月月相规律
由缺逐渐变圆
亮面在右边 亮面朝西 上上上西西:
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 西半天空。
பைடு நூலகம் 农历下半月月相规律
亮面在左边
由圆逐渐变缺
亮面朝东 下下下东东:
1、黑板模拟太阳光的方向; 用一半白一半黑的乒乓球模 拟月球;自己的头模拟地球。
2、手持乒乓球模拟月球运行, 转动时必须保证“月球”的 亮 面始终对着“太阳”,转到 相 应位置时记录看到的“月 相”。
3、完成后,比较组内同学所记 录的月相有没有显著的差异。
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 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