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附件3:导学案(民族大团结)

合集下载

(统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导学案)

(统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导学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导学案)班级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能说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自治制度的意义。

2.能归纳我国政府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采取的措施。

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人民政府实行的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学习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自主学习】●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________领导下,在__________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在自治区域内,由_________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实行:1947年成立的________自治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个民族自治区,30多个民族自治州,100多个自治县(旗)。

3.意义: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②对维护__________、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③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1.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作用: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_________社会。

2.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①国家采取许多________政策,②派出大批人员,③还通过________________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敃地区的经济建设。

3.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与发展①帮助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________。

②保护少数民族的___________遗产。

③国家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__________的搜集、出版工作。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导学案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导学案

初中历史教学资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程标准】通过民族团结,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的重要意义;【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含义、确立、实施情况。

难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60—64页,完成下列填空:一、民族区域自治:1.含义:在下,在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按照民族聚居的多少和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2.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也是我国的一项。

3. 1984年,我国颁布实施了《》。

4.意义: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巩固和促进具有重大的意义,为奠定了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2.举措及成效:(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2)经济上:国家采取许多,通过人员、资金、技术、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

(3)文化上:国家重视的保护和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战略上: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为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合作探究与学习】探究一:研究历史,需要借助不同类型的资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口述资料】藏民达旦卓玛说:“爷爷曾告诉我,他们以前是农奴,受到奴隶主的盘剥,生活极其艰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翻身做了主人,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新制度、新地位、新的民族关系引领他们走向了新生活。

”问题:根据口述资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农奴翻身走向新生活的原因。

【强化训练】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2.正在建设的川藏铁路是“天路”即“进藏路线”的五条铁路之一(另外四条是青藏铁路、滇藏铁路、新藏铁路、甘藏铁路),列入国家《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预计2026年通车。

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导学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导学案)八年级历史下册

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2课民族大团结【学习目标】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依据、原因、含义、确立的过程;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知道我国民族自治区的分布;通过研读相关史料,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通过研读相关史料和教材内容,了解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背景、民族政策;知道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给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激发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历史责任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意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

◆学习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原因,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夯实基础课前阅读课文正文,参考学习目标,独立标识提纲并勾画重点后填空、熟记所填内容:知识点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背景(1)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民族分布特点。

(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2.含义(1)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民族聚居的人口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2)在自治区域内,由__________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3.法律依据(1)1949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2)______ ,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实施情况(1)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2)全国已经先后建立了_____________、广西、宁夏、西藏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5.地位:是我国的一项________________。

6.意义(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导学案设计+习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导学案设计+习题

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重要意义。

2.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主学习】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背景: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和,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领导下,在少数民族的地方实行,按照民族聚居的多少和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和。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

3.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

4.法律化过程:①1949年通过的,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②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

③1984年,颁布实施。

5.实施情况:民族自治地方分为、、。

1947年,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

6.重要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精神,对、和具有重大意义,为奠定了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1.原因: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和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2.主要措施:①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和,结果: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社会主义社会。

②促进经济发展。

具体表现: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还通过、、等多种方式支持。

结果: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③保护民族文化。

具体表现: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保护与发展,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

④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

具体表现:建设大批项目,如2006年,全线通车。

结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

⑤国家还实施了行动,结果:进一步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导学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导学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2) 材料二中提到的是哪几条公路?是在什么期间修 筑的? 青藏、川藏、新藏三条公路;“一五”计划期间。
(3) 材料三中提到的这条铁路是实施什么战略的标志 性工程? 西部大开发战略。
感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听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 域自治,目前已建立几个省级自治区?本项制度的实 施有何重大意义? 五个;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 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 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 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
——一九五四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由于恶劣的交通状况,直至上世纪初,地处 “世界屋脊”的西藏仍是难以进入之地。上世纪50年 代中国解放军修通了青藏、川藏、新藏等公路,结束 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材料三:进入新世纪,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对少数民族 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某铁路计划投资约262亿元。 这条铁路全长1142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 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工程在2001年6 月29日开工,于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2.某同学为班会准备了以下方面的素材。下列各项
中较适合作为本次班会主题的是( C )
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D.“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二、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 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金牌导学案
第四单元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初中历史民族大团结教案

初中历史民族大团结教案

初中历史民族大团结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掌握相关知识,理解其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民族团结精神。

教学内容:
1. 民族大团结的概念和意义;
2. 辛亥革命及其对民族大团结的影响;
3. 民族英雄孙中山及其在推动民族团结中的作用;
4. 民族大团结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活动: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和意义;
2. 梳理知识:教师讲解辛亥革命及孙中山在其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事件背景和重要人物;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民族团结的意义和影响,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4. 视频欣赏:观看相关历史视频,并让学生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5. 小结:教师做总结,概括民族大团结的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感悟。

教学评价:
1.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表现,展现对民族大团结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输出成果,评价学生的表现;
3. 学生完成相关作业,检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拓展延伸:
1. 每日一句:每节课结束前让学生分享一句关于民族团结的名言或格言;
2.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或小说,加深对民族团结的理解;
3. 研究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和民族团结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和展示。

历史《民族大团结》导学案

历史《民族大团结》导学案

历史《民族大团结》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2. 了解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3.通过学习本课要懂得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学习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将___________________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含义:是在_______领导下,在___________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__________,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________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确立过程:(1)1949年通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2)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______。

(3)1984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布实施。

3.民族自治地方:(1)民族自治地方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级。

(2)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民族自治区。

其中,最早建立的是_______自治区。

4.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______、巩固_______和促进_________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结合课本P61材料研读,谈谈你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12《民族大团结》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12《民族大团结》导学案 新人教版

《民族大团结》
一、学习目标
目标1:掌握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了解我国为实行民族政策而采取的措施;
目标2: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及其作用;
目标3:明确我国是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
目标4:了解民族知识,关心民族问题,尊重少数民族是青少年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
目标5:通过回顾知识、动手建构知识体系,培养综合归纳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自主学习
根据教师提前发来的网上作业:随堂训练——自学检测—《民族大团结》,学生依据教材《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寻找答案。

自主学习,及时检测,夯实基础。

三、合作探究
1.民族区域自治是如何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哪一年颁布的相关法律条文?
2.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我国现有多少个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原因?
3.了解解放前,我国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怎样?面对这种状况,党和政府制定了哪些政策和措施?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课件
五、当堂达标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
随堂训练——当堂达标
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六、学后反思
我还要努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导学案

部编版: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原因、含义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西部大开发等。

2、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学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重点难点】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政策。

2.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自主学习】知识点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实行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解①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②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

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③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2、性质/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确立过程:(1)1949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2)1954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载入宪法。

(3)(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导学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学期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导学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学期

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导学案【学前抽查】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学习目标】1.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掌握我国的民族政策2.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概况和意义3.知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成就和影响【学习重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学生自学自研】(独学预习)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原因:2.含义:3.历史地位:4.确立过程:5.民族自治地方分为:6.全国建立的五个自治区:7.当今社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8我国实行民族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二、共同繁荣发展1.我国为了发展民族地区经济采取的措施:2.我国对西部实施的战略: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4.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就:【课堂总结】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的政策合乎国情,顺应民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板书设计】【基础知识巩固提升】一.选择题1.“56个星座,56枝花,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表达的主旨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共同繁荣 D.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2.一些国外学者认为,这是对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模式的发展创新,是独特的“中国经验”。

这里的“中国经验”指的是下列哪一政策或方针()A.民族区域自治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科教兴国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3.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赛中,主持人宣读了当晚原生态唱法组的比赛名单。

以下选手不是来自于省级民族自治区的是()A.广西壮族选手B.新疆维吾尔族选手C.宁夏回族选手D.云南白族选手4.中央人民政府抽调大批干部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事业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民族团结B.达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C.维护祖国统一D.促进民族和解5.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根据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实行了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导学案导学案《民族大团结》导学目标:1. 理解“民族大团结”的含义和重要性。

2. 掌握清朝末年的民族矛盾和抗争。

3. 了解民主革命的特点和进程。

4. 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

5. 培养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

知识准备:1. 清朝末年,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民族矛盾?2. 清政府在民族矛盾面前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3. 辛亥革命与先前的革命有什么不同之处?4. 辛亥革命的胜利对中国有何重大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师生互动:请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他们讲解一下《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的主要内容。

2. 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什么是民族大团结?为什么民族大团结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二、新课内容呈现1. 出示课题:“民族大团结”2. 课堂讲解:由老师简要介绍《民族大团结》的含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

3. 展示图片:通过图片展示清朝末年的社会情况和民族矛盾,让学生感受当时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4. 授课板书:清朝末年的民族矛盾和抗争五族共和:中国各个民族和睦相处,团结一致3. 引导思考:请学生阐述清朝末年的民族矛盾和抗争。

4. 小组讨论: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清政府在民族矛盾面前的态度。

三、新课精讲1. 教师点拨:对学生的小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2. 授课板书:辛亥革命的影响民主革命:建立民主国家的革命,以民主制度为目标宪政:国家政治制度基于宪法和法治的政治形态4. 课堂讲解:利用板书讲解辛亥革命的特点和进程。

四、巩固练习1. 解答问题:请学生回答:“辛亥革命与先前的革命有什么不同之处?请举例说明。

”2. 小组讨论: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辛亥革命的胜利对中国有何重大意义。

五、拓展延伸1. 文章阅读:请学生阅读《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然后写一篇读后感。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部编初二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2课 民族大团结【名师导学】

【部编初二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2课 民族大团结【名师导学】

第12课民族大团结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知道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及少数民族如何跨入社会主义2.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的意义3.了解民族工作的成就【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学习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的地方实行。

2.(1)1949年《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制度;(2)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3)年,《》颁布实施。

3.全国已建立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巩固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迈进了社会。

6.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保护与发展。

7.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

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二、合作探究想一想,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练习巩固1.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是()A.民族团结B.民族区域自治C.民族沟通D.发展民族经济2.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前提是()A.祖国大陆统一B.设置自治政府C.在国家统一领导下D.民族团结3.我国设置的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A.4个B.5个C.6个D.7个4.“雪山啊闪银光,雅鲁藏布江翻波浪;驱散乌云见太阳,幸福的歌儿传四方。

”这首藏族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

“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A.西藏的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B.抗日战争的胜利C.解放战争的胜利D.新中国的成立5.什么战略的实施使我国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发展的新气象()A.科教兴国B.西部大开发C.人才强国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6.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重大意义?四、课后反思参考答案:一、1.聚居区域自治 2.(1)基本政治(2)宪法(3)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3.5 4.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5.民主改革社会主义 6.经济文化 7.西部大开发二、(1)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导学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导学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西部大开发等基础知识。

2、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

【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

【学习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学习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歌曲《爱我中华》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

当那优美的旋律在运动场上回荡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知识点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中国是由______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格局。

内容在__________________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

提出__________________时提出实行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

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意义对祖国统一、____________、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____________和基本政治制度。

知识点二共同繁荣发展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____________的政策。

2.表现:(1)藏族: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完成民主改革,废除____________,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民族大团结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民族大团结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民族大团结》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民族大团结》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析《民族大团结》对于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3. 探讨《民族大团结》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影响。

导学内容:一、《民族大团结》背景介绍《民族大团结》是一部由鲁迅创作的小说,于1935年发表。

这部小说以中国东北的满族社会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家族、民族和社会的故事。

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李渊石在家族、民族和社会中的遭遇,探讨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二、《民族大团结》主要内容李渊石是一个生活在东北满族社会的汉族青年,他在家族和社会中经历了许多折磨和挫折。

在家族内部,他面对着家族成员的欺凌和排挤;在民族之间,他感受到了满族对汉族的歧视和排斥;在社会底层,他看到了无数无助的人们被剥削和压迫。

然而,李渊石并没有放弃,他通过自己的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三、《民族大团结》对民族团结的意义《民族大团结》通过描绘家族、民族和社会的干系,强调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李渊石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不分族裔、不分阶级、不分地域地团结起来,才能战胜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

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四、《民族大团结》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影响《民族大团结》虽然是在上世纪30年代创作的作品,但其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面临着各种族裔、阶级和地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才能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

同时,我们也需要进修李渊石的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放弃、不气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导学练习:1. 你对《民族大团结》的主要内容有什么理解?2. 你认为《民族大团结》对于当代社会有何启迪?3. 你如何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拓展阅读:1. 了解更多关于鲁迅和《民族大团结》的相关资料。

2. 阅读其他有关民族团结和社会团结的文学作品,如《围城》、《平凡的世界》等。

导学案总结:通过进修《民族大团结》,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我们面对当代社会的挑战提供启迪和指导。

八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大团结》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大团结》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大团结》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及少数民族如何跨入社会主义
2.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的意义
3.了解民族工作的成就
【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学习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的地方实行。

2.(1)1949年《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制度;(2)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
(3)年,《》颁布实施。

3.全国已建立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巩固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迈进了社会。

6.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保护与发展。

7.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

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二、合作探究
想一想,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12课时《民族大团结》导学案/任务单
一、学习目标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学法指导
1、阅读法(认真阅读课本,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含义、法律依据、实施情况和历史意义找出来)
2、思维导图法(试着把本课内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3.地图和图片分析法(本课有大量的图片和地图,请根据提示和教师的讲解进行理解分析)
4、解题方法指导:(审题、圈出关键词、整合答案)
四、预习案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______________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________多少和________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自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________。

2.1949年通过的《________________ 》,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1984年颁布了《》,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

3.目前全国已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广西、宁夏________5个省级自治区,100多个自治县(旗)。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________、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________奠定了基础。

(二)各民族共同繁荣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________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先后跨入了________。

2.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________、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3.国家重视少数民族________保护与发展。

4.20世纪末,中央决定在西部地区实行________战略。

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006年,________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五、课堂学习指引或辅助资料
1.第一步:看书标记,完成上面的填空题;
2.第二步:边看授课视频,边看书做笔记;
3.配套课件: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件
4.辅助资料:视频《民族团结一家亲》和《石榴花开》等;
5.完成课后练习相关题目,根据参考答案来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6.完成课后练习,自己更正答案,总结本课,试试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

六、学生学习收获
请试试用思维导图来总结本课。

七、学生质疑
学习本课后,还有什么疑问?请列出来,课后与教师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