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相关概念辨析_李志永

合集下载

浅谈公共外交

浅谈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主要是由一国的政府为了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对国外民众展开的旨在创造有利于本国的国际环境的外交活动。

公共外交(又译作公众外交)作为一种外交实践古已有之,但理论层面上对公共外交的研究则是在二战之后,并且这一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尤其是美国。

冷战期间,美国政府实施的积极而广泛的公共外交对美国赢得冷战的胜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冷战之后,公共外交在美国一度受到冷落。

“9・11”之后,美国学界和政界反思美国的对外政策,公共外交研究重新受到重视。

从国外的公共外交实践看,公共外交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行为对象是另一国的公众。

公共外交的对象应当针对外国的公众舆论,通过影响外国的公众舆论,进而影响外国政府的外交政策。

二是行为主体是一国政府。

如果仅仅是民间的交流和社团之间的交往,不能看作是公共外交的内容。

比如企业之间的贸易联系,大学之间的友好往来,社会公众的旅游活动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联谊活动等等,都只能是民间交流,不能算作是公共外交。

也就是说,只有当一国政府出面组织或者幕后支持,按照政府的意志,向外国公众舆论和非政府组织提供消息,组织交流,间接影响外国政府外交政策制定的活动,才能算是公共外交。

三是行为方式是间接的。

开展公共外交,不是政府和政府之间的直接交往,而是通过非政府组织和公众舆论间接进行。

当然,信息的提供者可以是政府机构,也可以是民间组织,具体如何公布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

但是作用的着力点一定是外国的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舆论,通过他们影响他国政府的政策,进而实现自己的目的。

公共外交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改变另一国政治生态的做法,通过塑造有利于自己的政治生态,促进有利于自己的政策产出。

四是行为目的最终是维护和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

所有外交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国家利益的实现。

公共外交作为外交形式中的一种,当然也是以国家利益为最终目的。

只不过它是通过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进而促进国家利益的实现。

“公共外交”不同于“公共事务”,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公开外交”,有别于“政府外交”,不同于“民间外交”。

浅析中国公共外交战略

浅析中国公共外交战略

浅析中国公共外交战略摘要:本文是从国际战略视角来研究中国公共外交,论述了全球化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战略意义、战略目标、战略模式、战略布局和战略评估,并提出了推动中国公共外交的对策性建议。

文阐述了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三大战略目标,即夯实内外政策的社会基础、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认同。

关键词:中国;公共外交;战略一、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战略意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政治稳定,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升。

然而,由于冷战思维仍然存在,特别是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国际上散布着各种“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

对中国的这些误解和怀疑,以及不利的国际舆论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限制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空间。

为了消除这种不利的负面影响,塑造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中国迫切需要开展广泛的公共外交,全面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二、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战略目标从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战略目标上来看,整个目标主要分为夯实内部政策的社会基础,以及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最后就是在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文化的发展上的多元化理解。

诚然,正是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的多元化发展不断体现了更多的效益,需要凸显出整个当前建设的有序性。

(一)夯实内外政策的社会基础从夯实内外政策的社会基础角度来看,引导正确的公众认知,对于整个当前的国外的发展和国外正确的认识中国有着极大的意义。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确保整个当前的社会基础能够更好的得到落实和发挥。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促进全中国的世界形象,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主要是呈现出国际形象在当前的国际形象中的作用,需要面临的挑战主要是集中在依靠当前的技术性改进来呈现的多元化发展的结果。

必须要不断的按照当前的国际形象的基本发展来呈现出更多的发展性环节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当前发展的有序性。

另外,在对公共价值进行深究的时候,我们也同时能够看到整个价值理念所体现出来的差异性,正是在这样的差异性的基础上产生了更多的发展能力和构建能力,这样才凸显出整个当前的建设和发展的新目标。

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研究

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研究

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公共外交是指国家与外部各种主体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和合作的一种方式,旨在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声誉、推动国家利益的实现。

在新时期,中国的公共外交研究备受关注,因为这是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国际交往和合作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关键是理解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传达给世界。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中国必须通过公共外交来解释自己的发展模式、对外政策和国家愿景。

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推动文化交流与人民友好。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这是中国公共外交的独特优势。

通过展示中国的文化遗产、艺术、音乐和电影等,中国可以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此外,加强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也是中国公共外交的目标之一。

通过推动学术、青年和民间组织之间的交流,中国可以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受,加深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通过媒体和网络传播中国声音。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和互联网成为了公共外交的重要渠道。

中国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如社交媒体、视频分享网站和博客,来传达中国的立场和观点。

同时,中国也应加强国际媒体的合作,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以避免误解和偏见。

最后,中国公共外交研究需要关注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是解决全球性挑战的关键。

中国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倡议,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和一带一路倡议,来推动全球合作和发展。

此外,中国还应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对话和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总之,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研究至关重要,它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窗口。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的国家利益、核心价值观和发展模式,中国可以更好地传达自己的声音和愿景,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中国还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构建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

外交学中的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

外交学中的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

外交学中的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外交学是研究国家间外交关系、外交政策及外交实践的学科。

而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作为外交学中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概念,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文将就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在外交学中的含义、作用以及实践案例展开探讨。

一、公共外交的定义与作用公共外交是指国家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普通民众之间为了国家或国际社会利益而进行的互动与沟通。

其目的在于扩大国际影响力、塑造国家形象、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公共外交通过政府机构、媒体、学术机构等渠道,与公众进行信息交流,以影响外部观众对本国的看法和态度。

公共外交在外交学的研究与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帮助国家树立正确的形象与声誉。

通过精心策划的公共外交活动,国家可以展示自己的文化、科技、经济等优势,从而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与支持。

其次,公共外交为国家提供了与外部观众直接对话的平台,能够传递本国政策的理念与动机,增进相互理解与认同。

此外,公共外交还有助于建立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推动国际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

二、民间外交的定义与作用民间外交是指由民间组织、个人等非官方渠道进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它不同于传统的政府间外交,更加注重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民间外交强调基于平等、友好的原则,通过文化、教育、旅游、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促进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与合作。

在外交学中,民间外交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它在促进国际间相互理解与友好关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由于民间外交的活动更加接地气,能够更好地传达人民的愿望与声音,因此更容易产生共鸣与连接。

其次,民间外交为各国间的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

通过民间组织和个人的努力,可以推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利益与共同发展。

此外,民间外交还可以缓解政治上的紧张关系,有助于促进和平与稳定。

三、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的实践案例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典型的公共外交案例。

中国政府通过大规模的国际宣传活动,向世界展示了这一倡议的目标、原则和成果。

SIR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志永第一章学科论

SIR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志永第一章学科论

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
1、事实:什么是事实?
即真实存在 ●真实存在的事情; ●反映真实情况的信息; ●通过相关信息被认为是真实存在的事情;
●被证实的观察,即经过科学研究被证实的事 情。
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
国际关系事实: ●客观性事实:真实存在。 ●主观性事实:相信存在。
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
2、理论:对世界的反思性思考,以理解或解释事情
公民外交;
参与全民公决:公决是否独立;公决加入某个国际组织。2000年瑞 士人全民公决加入联合国
导论:国际关系学学科
第二节 国际关系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国际关系学
1、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 A、望文生义
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国际关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国际政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
2、二次大战后国际政治作为独立学科的确立(确立时期)
●尼古拉斯· 斯拜克曼(Nicolas Spykman):《美国在世界政治 中的策略——美国和均势》,1942; ●汉斯· 摩根索(Hans Morgenthau):《国家间政治》,1948; ●昆西· 赖特(Quincy Wright):《国际关系研究》,1955; 上述成果标志着国际政治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诞生。
1、我们必须主动影响国际关系
“这个世界是一个舞台,但戏却演得很槽糕 。” —— 爱尔兰文学天才奥斯卡 · 王尔德( Oscar Wilde, 1854-1900)
“你可以有所作为,你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
!脚本并没有设定,这是一场即兴表演,还 有许多空间可供自由发挥,甚至可以更改故 事情节。 “——罗尔克(John T. Rourke)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涉及对数学、图形和符号方法的使用。博弈论最为普 遍

公共外交相关概念辨析_李志永

公共外交相关概念辨析_李志永

年 4月 2 日在波士顿国际会议上的发言中说: 试图 控制 其他国家的公众舆论本
身并不是一个新想法 早已被人们称之为 宣传
令人遗憾的是, 该词由于
为狡猾的戈培尔等人所用, 而带上贬义的色彩。 宣的外交。 可见, 公共外交与传统的对外宣传是既
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它们的载体是一样的, 都是对外新闻传播和对
外文化交流活动; 目的也是一样的, 为了传播信息, 影响、改变受众的观念。其区别
在于, 传统的对外宣传为了灌输某种意识形态, 可以不顾事实说假话, 而公共外交必
须说真话。当然, 实践中的公共外交是否完全达到、符合这个要求, 那是另外一回
肖佳灵: 当代中国外交研究 中国化 : 问题与思考 , 第 5页。 A l len C. H an sen, US IA: P ublic D ip lom acy in the C ompu ter Age, N ew Y ork: Praeger, 1989, p 10.
外交评论 2009 年 第 2 期 57
公共外交相关概念辨析
李志永
摘 要 对于公共外交、人民外交、公民外交、民间外交、公众外交这 些概念, 国内外一直没有进行较好的区分, 以致出现混用的现象。事实上, 这些概念在历史起源与发展、行为主体与客体、理论依据、时代认知、宗旨 目标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别。认识、理解这些差别, 对于理解中国外交话语 的历史变迁与中国当下的外交转型, 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页。
60 外交评论 2009年 第 2期
织的存在为开展民间外交做好了组织准备。 作为中国特色的外交形式, 人民外交和民间外交事实上具有同一个历史源头,
因为在新中国早期, 我们认为中国建立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人民与国家的根 本利益是一致的, 因而对政府行为与社会行为并不严格区分。因此, 只要是对外国 人民开展的外交工作, 都属于 人民外交 范畴, 虽然也使用过 民间 话语, 但 民间 外交 一词还未曾出现。可以说, 在早期人民外交与民间外交是等同的。

浅谈对中国公共外交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公共外交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公共外交的认识【摘要】在全球化时代,公共外交的主体逐渐由单一的政府变成了“政府——公众”和“公众——公众”的二元模式,这使得公共外交的内容更加丰富也使得公共外交的工作更加复杂。

中国的公共外交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印迹,并一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成立。

在现阶段,中国更加注重公共外交在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重大作用。

积极争取举行和参与各种国际重大活动,向外界展示中国。

在现阶段,中国的公共外交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中国在发展公共外交时首要的工作还应该是积极拓展中国公共外交的平台。

在发展中国公共外交时,要注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发挥中国深厚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

同时,应该避免公共外交“万能”的倾向,清醒认识“硬实力”的根本性作用。

【关键词】公共外交历史与现状公共外交平台协调合作硬实力一、关于公共外交概念的界定对公共外交概念、内容的界定,学术界已经有了诸多详尽的介绍和分析,而且似乎有了基本统一的结论。

美国学者埃蒙德·格里恩在1965年首次使用“公共外交”一词时,将其定义为:“公共外交旨在处理公众态度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实施所产生的影响,它包括超越传统外交的国际关系领域:政府对其他国家舆论的开发、一国私人集团与他国的互动、外交使者与国外记者的联络等。

公共外交的中心是信息和观点的流通。

”美国国务院编的《国际关系术语词典》中认为,公共外交是指“由一国政府支持的主要通过出版物、电影、文化交流、广播和电视告知、影响他国公众舆论的项目”。

我国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基本没有大的分歧。

百度百科对公共外交所下定义比较有代表性:“公共外交”是一种面对外国公众,以文化传播为主要方式,说明本国国情和本国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活动。

它对政府的外交工作有相辅相成的支持性意义。

一般认为公共外交有两大基本特征。

一是行为对象是另一国的公众。

公共外交的对象应当针对外国的公众舆论,通过影响外国的公众舆论,进而影响外国政府的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分析与模式

外交政策分析与模式

外交政策分析的路径与模式[①]《外交评论》2011年第6期内容摘要:虽然外交政策是我们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但与国际政治研究相比,外交政策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本文对外交政策分析的特征、价值进行了总结,并从社会科学研究的四种分析模式出发,对现有外交政策分析文献进行了分类归纳。

根据本文的归纳,外交政策分析存在四种路径九种模式。

但是,不管那种路径与模式都未能解决外交政策分析的三个关键难题,因而并不能对外交政策提供令人满意的分析。

为此,本文最后指出,如何整合不同路径与不同模式以提供一个综合分析框架是外交政策分析面临的难题。

关键词:外交政策分析、施动者-结构、解释、理解[作者简介]李志永,湖北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理论、外交政策分析、中国外交、公共外交等,lizhiyong0424@。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诚信楼8层72号信箱(100029)。

克里斯托夫·希尔指出,“外交政策是我们理解国际关系的核心部分,即使它远难称得上这一问题的全部。

由于某些好的和坏的理由,它目前被忽视了,但它必须回答中心位置。

”[②]保罗·科维特(Paul Kowert)也指出,“由利益可能截然不同的公民所组成的民族国家怎样才能选择合适的外交(或任何其他)政策以服务于‘公共’利益呢?这一集体行为问题以及与其相关的国家合作途径问题,都是国际关系的主导性问题。

”[③]换句话说,国家的外交政策到底是如何决定的及其行为规律构成了国际关系研究的主导性问题,这正是外交政策分析要回答的根本主题。

本文将从方法论与认识论入手,对外交政策分析的主要路径与模式进行回顾与总结,以推动我们对外交政策的理解,促进外交政策分析研究的深化。

一、外交政策分析的特征与价值国际关系是行为体(现今主要是国家)互动造就的人类现象,而就单个行为体而言,任何由国家引起的重大国际政治现象均是不同外交决策或决策[④]相互作用的结果。

公共外交的界定 形成条件及其作用

公共外交的界定 形成条件及其作用

三、公共外交的作用
4、提升国家形象:公共外交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树立良好的国家形 象。通过与国内外公众、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国家可以展示其负 责任大国形象,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支持。
四、结论
四、结论
公共外交作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手段,其界定、形成条件及作用涉及到多个 层面。为了充分发挥公共外交的优势,各国政府需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 和技术条件,制定合适的公共外交策略,以促进国家间的合作与发展。公共外交 也需不断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创新交流方式,提升国际影响力。未来的研究 可进一步探讨公共外交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实践及其效果,以及如何通过公 共外交推动全球治理的发展。
公共外交的界定 形成条件及 其作用
目录
01 一、公共外交的界定
02
二、公共外交的形成 条件
03 三、公共外交的作用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公共外交已成为国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 次演示将探讨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及其作用,旨在深入理解这一重要概念。
一、公共外交的界定
一、公共外交的界定
3、平等性:公共外交倡导平等交流,尊重多元文化,不以强力或威胁为手段。 4、长期性:公共外交追求长期效果,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他人,而非短 期内的迅速改变。
二、公共外交的形成条件
二、公共外交的形成条件
1、政治条件:国家必须拥有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以保证公共外交的顺利开 展。政治体制的稳定与成熟是国家进行公共外交的基础。
三、公共外交的作用
2、增强国际组织影响力:公共外交可以帮助国际组织扩大影响力,提高其制 定和执行国际规则的能力。例如,各国政府可通过公共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 共同推动全球治理的发展。

公共外交的概念

公共外交的概念

公共外交的概念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或地区政府与外国公众、组织和媒体进行的持续性、系统性的交流和互动活动。

公共外交旨在通过外交手段促进国家形象塑造、意识形态传播、利益协调和国际合作,以实现国家的外交目标。

公共外交的核心理念是以民间为基础、受众导向的外交。

它强调了公众参与和互动,并通过合适的沟通渠道和平台,向外界传递国家的信息、政策和理念,改善国家形象,争取支持和合作。

公共外交强调跨国界的合作和理解,促进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共谋,增进友谊和互信。

公共外交的手段主要包括文化交流、学术交流、媒体外交、网络外交、公众外交等。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艺术展览、学术会议,派遣艺术家、学者和文化代表团赴外交流,国家可以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艺术和学问。

媒体和网络是公共外交的重要渠道,通过发表文章、新闻报道、社交媒体互动,国家可以向外界传递信息和观点,形塑和维护国家形象。

公共外交的目标是增进国家利益,促进国际和谐与合作。

它可以为国家赢得国际上的声誉和支持,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促进国际合作和经济发展。

公共外交也有助于减少误解和冲突,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共识,为国际事务作出贡献。

公共外交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公共外交策略:1. 文化外交:通过推广本国的文化、艺术、音乐、电影等,展示国家的独特魅力,增进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2. 智库外交:与本国的智库、学者和专家进行合作,共同研究解决共同问题,为国际社会提供有影响力的智力支持。

3. 媒体外交:与国际媒体合作,通过发表文章、接受采访等途径,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国家的政策和观点。

4. 网络外交: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与外国公众进行互动,传递信息、回应疑问,调整认知和观点。

5. 公众外交:通过公众外交活动,如公众演讲、访问学者、交流项目等,增进外国公众对本国政府和文化的了解和支持。

此外,公共外交还涉及国际形象建设、公共外交网络建设、媒体和网络监测与分析等方面的工作。

公共外交第一讲

公共外交第一讲

公共外交第一讲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愈发紧密,公共外交作为一种新型的外交形式,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维护国家利益、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

本讲将从公共外交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性等方面展开论述,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公共外交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二、公共外交的定义与内涵1. 定义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是指政府或非政府组织通过传播、交流、合作等方式,影响外国公众、民间组织、媒体等,以塑造国家形象、推动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外交活动。

2. 内涵(1)公共外交的主体:政府、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个人等。

(2)公共外交的客体:外国公众、民间组织、媒体等。

(3)公共外交的手段:传播、交流、合作等。

(4)公共外交的目的:塑造国家形象、推动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外交活动。

三、公共外交的特点1. 跨界性:公共外交不受地域、国界限制,涉及政府、民间、国际等多个领域。

2. 多元性:公共外交的主体、客体和手段具有多样性,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个人等。

3. 互动性:公共外交强调双向交流、互动,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4. 软实力:公共外交是一种软实力,通过传播、交流、合作等方式,提升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四、公共外交的发展历程1. 萌芽阶段:20世纪初,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各国开始关注公共外交的重要性。

2. 发展阶段:二战后,公共外交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成熟阶段:20世纪末以来,公共外交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各国维护国家利益、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

五、公共外交的重要性1. 塑造国家形象公共外交有助于塑造一个国家的形象,提升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为国家带来更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

2. 推动国家利益公共外交通过传播、交流、合作等方式,为国家争取更多的资源、市场、技术等利益。

3. 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公共外交有助于各国之间建立互信、合作的关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浅析我国的公共外交

浅析我国的公共外交


提 到公共外交 , 一般认为其直接起源 于 国际宣传 , 如果 追根 溯源 的话 , 文化外 交是早 期公 共外交 的主要 表现形 式 。文 化外交 最早 是欧洲 传教 士为配合 早期 的 殖 民活动而 赴 国外 宣传 基督教 的传教 活
妖魔化” 的国家形 象有积极的作用 , 可以 达2 4 0 0 万人次, 如此 频 繁 的人员往 来需 “ 在政 府 的主导下 , 充 分动员 各种资源 , 向 要 我们更 加重视 在政府 主导下 与他 国民 展 众 的沟通 , 积 极展现 我 国的真实面 貌 , 加 他 国民众展 现我国的真实的 国家形象 , 示我 国的和平 崛起 , 展 现我 国的民主政治 深他 国人们 对我国的了解 。以前 , 我们的 这 是提 高我国国际形 外交重视 的是政 府外交 , 民间外 交力量相 和和谐世 界的理念 , 对 薄弱 , 外交 体系相 对不完 善 , 更多 的表 象 的一种很好 的方式 。
向 主 动
加强公共 外交是我国 国力增 长的反应 , 也是 对 国 的外 交体 系 , 人们 习惯用历史先例 使我国外 交逐渐 由被 动转 合 国力 的不断提高 , 我 国 目前公共外交不足 的探索。
来套 中国, 认 为大 国崛起总是带来腥风血
关键词 : 公共外交 ; 政府 ; 公众
葶 喜 静 菇
◇ 社 会 观 察
浅析 我 国的公共外交
田艳 华
国家政策等 。 摘 要 : 十八大会 议上 , 胡锦涛 同志提 出 家形象 、
“ 扎实推进公 共外交” , 标 志着我国公共外 交开
3 . 公共 外 交有利 于 改变部 分 国家对
二 、 我 国 重 视 公 共 外 交 的
动, 继 而这种宣传活动扩大 到二 战时期 希 现 出来 的是被动外 交 。而今天 , 4 . 向 世 界 积 极 说 明 中 国 不 断 为 中 国 “ 弱 国无 特 勒 为 进 行 战 争 而 大 力 宣 传 其 战 争 思 外 交” 也有利于增进世界 的历史 在我 国 已走 向终结 , 以公共 发展 创造 良好的条件 。

关于公共外交的重要论述

关于公共外交的重要论述

关于公共外交的重要论述关于公共外交的重要论述公共外交是指国家或地区通过外交手段与民众进行交流、合作和对话的一种途径。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公共外交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有助于增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还能够传递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政策立场,影响国际舆论的走向。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公共外交的重要性,并提出个人观点。

一、公共外交的外部价值1. 增进国际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公共外交通过文化交流、教育交流、民间组织交流等途径,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

通过互访、交流项目和文化展示等活动,国家可以向其他国家民众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价值观念,拉近国际关系的距离,增进友谊和合作的可能性。

2. 传递国家核心价值观和政策立场公共外交还能够成为国家传达核心价值观和政策立场的重要渠道。

通过对外宣传、外交演讲、媒体交流等方式,国家可以向世界传递自身的价值观念、愿景和政策导向,提升其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增加国际社会对其立场的认同和理解。

3. 影响国际舆论的走向公共外交的受众不仅仅是其他国家的民众,还包括国际媒体、智库研究人员等。

通过正确利用公共外交的方式和渠道,国家可以在国际舆论中占据有利地位,引导和影响国际舆论的走向。

这在国际间的冲突解决、重大议题的交涉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公共外交的内部价值1. 增强国民认同感与国家凝聚力公共外交活动有助于国家内部形成团结与凝聚力。

通过向国内民众传递国家形象,展示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可以激发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增强国家统一与稳定的基础。

2. 促进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公共外交的开展有助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外国政府、民间组织、企业等进行交流合作,可以吸引外国投资、引进先进技术与人才,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与创新,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3. 加强民主与政府公信力公共外交的实施过程中,民众的意见和参与非常重要。

通过民意调查、公众演讲、网络互动等方式,国家可以更好地听取民众意见和反馈,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促进民主和参与式外交的发展。

外交学中的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

外交学中的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

外交学中的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外交学作为一门涉及国家间交往和国际关系的学科,探讨了外交政策、外交手段以及外交官员的角色等诸多议题。

其中,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作为外交学中的重要概念,扮演着推动国际合作与理解的关键角色。

本文将就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在外交学中的地位、特点和影响展开讨论。

一、公共外交的概念和意义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是指国家或组织通过与外国公众进行直接对话、表达自身立场和政策,以及传播和塑造国家形象的全过程。

与传统外交强调政府间交往不同,公共外交注重通过非政府渠道与外国公众建立联系,增进彼此了解和沟通。

公共外交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为国家间的合作提供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通过直接与外国公众沟通,国家可以打破传统外交的限制,培养友好合作的氛围,增加国际间的互信。

其次,公共外交有助于传递国家的信息和政策。

通过有效的传播策略,国家可以向外界传达其价值观、政治立场和发展目标,塑造和强化自身的形象。

此外,公共外交还能够应对国际社会的质疑和误解,为国际事务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国际传播的方式和工具在公共外交中,国际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际传播是指国家间或跨国组织之间通过不同渠道传递信息和观点的过程。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国际传播已经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国际传播方式和工具。

1. 媒体传播:媒体是国际传播中最重要的渠道之一。

通过新闻报道、电视节目、网络平台等方式,国家可以向全球公众传播自身的观点和政策。

同时,媒体也是国家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了解国际舆论和国外政策动向。

2. 强文化活动:强文化活动是指通过文化交流方式传播国家的文化和传统。

例如,举办艺术展览、音乐会和电影节等活动,向外国公众展示国家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3. 教育交流:教育交流作为一种软实力手段,为国家建立起持久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通过提供奖学金、互派学生和学者等方式,国家可以培养人文交流和相互理解,更好地传递自身的价值观和政策。

中国公共外交的内外维度:争论、概念、关系

中国公共外交的内外维度:争论、概念、关系
共 外交 ” 则 以 外 公众 为客 体 ,在 中 国的对应 物 是 “ 人民外交” ; “ 公众外交”和 “ 人 民外交 ”属 于中 国
事机构也 因此对工作 思路作 了相应的调整 ,公共外 交
民间组织 建设 得到 了极 大 的推 动 。2 0 0 9 年 l 0门 ,外 交部强化 了公共外交 的机制建设 ,将公共外交处升格 为新 闻司公共外 交办公 室 , “ 建 立公共 外交 的部 内 、
众 ( 公共)外交的 国内和 国外维度 问题 。例如 ,金灿
荣教授指 出: “ 在存在公众外交 的国家 ,外交部 门要 有两个面 向。一方面 ,要面 向国际 ,要发 挥一切才智 争取本 国利益最大化 ;另一方 面 ,要 面向 国内,争取
困内公众和其他政府部门对外交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 ①
上 述争论于 2 0 0 9年下半年 开始 出现 了一些 显 著
的变化 :1 . 人们 自觉地放弃 了 “ 公众外交 ”一语 而代 之以 “ 公共外 交”一语 ;2 . 在 中国公共外交得 到了极
大的发 展的同时 ,人 们弱化 了公共外交维度 的内涵之
较早关注市 民社会 与外交 之间关系 的王逸 舟教授也指 出: “ 真正建立一个 以人 为本 的公 共外交还有一些薄
家 、学 者否认 中 公 共外交 的这种 内向性维度 ,主张 严格区分 “ 公 众 外交 ”与 “ 公 共 外 交 ” 两个 概 念 : “ 公众 外交 ”不 同于美 国的公 共外 交 ( P u b l i c
涵 ,但 是 ,这 种平衡 的措辞方式在用语 的顺序 口渐 发生了变化 :将 以前前置 国内维度而后置 外维 度 的
交 因对 国内与国外公众 舆论保 持的高度敏感 而不 同于传统 的政府 间外交 ,往往也具有

公共外交_精品文档

公共外交_精品文档

公共外交引言:公共外交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倡导和推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来实现和平与发展。

公共外交不仅是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包括跨国组织、非政府组织和个人之间的互动,以达到增进民众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公共外交的概念、意义以及实践,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推动公共外交的发展。

一、公共外交的定义和意义公共外交是指国家或国际组织为了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通过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国家和民众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行为。

公共外交旨在通过对外沟通、文化交流、公共外援等手段,传播国家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推动和平与发展。

公共外交的意义在于倡导和推动国际间的对话与合作,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平台和机制。

通过公共外交,国家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减少误解和猜忌,化解冲突和摩擦,最终达到推动和平与发展的目标。

二、公共外交的实践方式1. 文化交流与教育合作文化交流是公共外交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展览、文化节、艺术演出等形式,国家可以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历史和传统,增进其他国家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同时,教育合作也是推动公共外交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互派学生、教师和学者,加强学术研究和教育交流,促进彼此间的文化交融和理解。

2. 媒体和信息传播媒体和信息传播是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国家媒体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国家和政府可以传递自己的声音和观点,向全球传播自己的政策、文化和价值观念。

同时,国际媒体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报道和呈现国际事件,加深各国民众对全球问题的理解和关注。

3. 对外援助和人道主义行动对外援助和人道主义行动是公共外交的实践方式之一。

通过提供援助和救灾等行动,国家可以展示自己的善意和友好,增进国际社会对本国的认同和尊重。

同时,对外援助和人道主义行动也可以促进国际间的相互合作和共同发展。

三、公共外交的挑战与应对尽管公共外交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力,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浅析中国特色公共外交

浅析中国特色公共外交

浅析中国特色公共外交作者:冯燕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33期【摘要】十八大首次将“公共外交”写入党代会报告,将公共外交提高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这对新形势下我国深入开展和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公共外交的主要任务是立足本国外交实践,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崇高的治世理念以及价值追求传播到世界,积极推动并引导国际舆论客观看待我国的发展,让外界更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和对外政策,树立和维护我国和平、发展、合作、负责任的国家形象,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确保国家发展战略和外交方针政策顺利实施。

【关键词】中国特色;公共外交;传统文化;价值追求一、公共外交的定义及特征公共外交是一个来自西方的外交学概念。

目前国内外关于公共外交的定义尚无一致看法,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外交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但其基本内涵没有变,即公共外交一直是一国政府为争取他国民心而采取的各种公关行为。

主要包含以下因素: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以外国公众为对象;以国际传播、人文交流、公关、援助等为手段;以影响外国的公众态度、推进本国的外交政策为目的。

杨洁篪部长这样定义公共外交:“作为对传统外交的继承和发展,通常由一国政府主导,借助各种传播和交流手段,向国外公众借绍本国国情和政策理念,向国内公众介绍本国外交方针政策及相关举措,旨在获取国内外公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争取民心民意,树立国家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维护和促进国家根本利益。

公共外交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具体表现出几个基本特征:一是广泛性,它是面向社会各阶层公众群体开展的各种双边或者多边对话交流,内容涵盖也比较广泛,包括科技、人文、教育、经贸、传媒、体育、军事等多个领域;二是互动性,公共外交有别于传统外交的单向性和形式比较单一的宣传,它更推崇互动双方进行交流,通过交流相互理解并达成共识,比如说政府通过公共外交对公众心理、舆论以及民意产生影响,同时舆论和民意对政府的决策与行为也产生反作用;三是间接性,在公共外交活动中,政府本身可以担当行为主体,但是更多的是居于幕后,发挥策划、组织、推动和支持作用,由媒体、智库、民间组织等非政府组织和知名人士以及普通民众在一线活动;四是渐进性,公共外交是一项争取人心、循序渐进、细水长流的系统工程,不能急于求成,只有通过与公众进行长期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取得实质效果。

侨务公共外交内涵界定与特点辨析

侨务公共外交内涵界定与特点辨析

s o U T H E A s T A s l A N s T UD I Es东南亚研究2013年第3期侨务公共外交:内涵界定与特点辨析潮龙起(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广州510630)[关键词]侨务公共外交;华侨华人[摘要]侨务公共外交是侨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开展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渠道,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镶嵌在侨务资源涵养、侨务文宣、侨务经科、华侨和侨眷权益保护等各项侨务工作中。

侨务公共外交具有主体广泛性、客体多样性、路径复杂性、内容丰富性和作用间接性的特点。

[中图分类号]116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099(2013)03—0065—05Public Diplomacy in Ov er se as C h in es e A ff a ir s:It s Co nn ot a ti on a n d Ch ara cte ris tic sCha o Longqi(Academy of Overseas Chinese S tu die s,Ji na n Universi ty,Guangzhou510630,China)Key wor ds:P ub lic Diplomacy in Overse as Chinese Af fa irs;Ov ers ea s ChineseAbstract:Public diplomacy in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is a n imp orta nt part of th e Overs eas Chinese affairs,and it’S also a n imp orta nt channel for Chi na’S public diplomacy.It is a k ind of comprehensive work,including the c o n- servation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resources,cultural and propagandistic affairs,economic and scientific affairs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an d in t e re s t s of Overseas Chinese.The followings a r e the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ub—lic diplomacy in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extensive subjects,vBxious objects,complex routes,rich co nt en ts and indirect effects.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媒体和信息传播技术的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经营网络等,是中国开展公共外兴起、中产阶级的壮大、全球公民社会在现代外交交的宝贵资源。

浅析中国与印度的公共外交

浅析中国与印度的公共外交

浅析中国与印度的公共外交作者:李凯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5年第07期[摘要]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正处于转型的特殊阶段,来自于国际各国的压力日趋增加。

而作为我们近邻的印度对我们的发展也保留着谨慎的态度。

本文旨在论述发展中印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开展对印公共外交提出建议。

本文强调,在中印相互依赖加深与双方互信不足并存的背景下,加强公共外交正当其时。

[关键词]公共外交;中国;印度;中印关系;策略一、公共外交的概念1987年,美国国务院《国际关系术语词典》把公共外交定义为:“由政府发起交流项目,利用电台等信息传播手段,了解、获悉和影响其他国家的舆论,减少其他国家政府和民众对美国产生的错误观念,避免引起关系复杂化,提高美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形象和影响力,进而增加美国国家利益的活动”。

1997年美国政府将新闻署并入国务院时的政策设计小组认为公共外交是通过理解、增进和影响外国公众的方式来促进美国国家利益的实现[1]。

二、开展公共外交对中印关系的重要意义有学者指出,“鉴于目前中国尚无成熟的对印度公共外交体系,因此不断提升中国对印度公共外交水平,使其作为首脑外交、经济外交的重要补充,有利于推动中印两国及人民间友谊的持续发展。

”[2]尤其是结合近年中印交往的表现来看,加强在中印公共外交方面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推动,确有非常现实而紧迫的意义。

其一,塑造中国良好国家形象的需要。

众所周知的是,由于中国的文化和外交方针,导致了外部环境并没有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做好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威胁论”甚喧嚣其上。

英国广播公司(BBC)对28个国家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3],对中国国际形象的评价是多元化的。

中国的形象仅在非洲和巴基斯坦保持正面,而在亚洲其他国家、北美和拉美等地区,对中国的形象评级是从中到差。

在整个欧洲,中国的形象是完全负面的。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有必要通过发展公共外交,帮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 4月 2 日在波士顿国际会议上的发言中说: 试图 控制 其他国家的公众舆论本
身并不是一个新想法 早已被人们称之为 宣传
令人遗憾的是, 该词由于
为狡猾的戈培尔等人所用, 而带上贬义的色彩。 宣传 一词其涵义无论如何 不适
合用来界定大多数美国人所承认的外交。 可见, 公共外交与传统的对外宣传是既
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它们的载体是一样的, 都是对外新闻传播和对
关键词 公共外交 人民外交 公民外交 民间外交 公众外交
9 11 以来, 在反思 世界为何仇恨美国 的背景下, 美国学者要求政府反思和 矫正美国对外政策的呼声愈来愈高, 一场争取世界人民之 民心 的公共外交 ( pub lic d iplom acy) 在美国重新兴起。 在美国掌控世界话语霸权的背景下, 公共外交自然会 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 在中国亦不例外。故此, 近几年来, 公共外交成为不少研究者 关注的热点, 有关论著日渐增多。 然而, 仔细阅读这些文章, 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基本 问题, 即对于公共外交、人民外交、公民外交、民间外交、公众外交这些概念, 虽然有 的作了很好的区分, 但多数没有这么做, 有的要么没有界定, 有的要么作出了一定努 力却仍然让人困惑, 有的则显然在混用这些概念。正如肖佳灵所言, 中国一些研究
德 托马斯 海贝勒、诺拉 绍斯米卡特: 西方公 民社会观适合中 国吗? , 卿志琼、吴志成编 译, 南 开学报 (哲社版 ) , 2005年第 2期, 第 64页。
新华网: h ttp: / /n ew s. x inhuanet. com / new scenter/ 2006 08 / 02 / con tent_4906982. h tm。 加 罗纳德 C 基思: 周恩 来外交 生涯 , 封 长虹 译, 北 京: 中共 中央 党校 出版 社, 1992 年, 第 122
外交评论 2009 年 第 2 期 57
公共外交相关概念辨析
李志永
摘 要 对于公共外交、人民外交、公民外交、民间外交、公众外交这 些概念, 国内外一直没有进行较好的区分, 以致出现混用的现象。事实上, 这些概念在历史起源与发展、行为主体与客体、理论依据、时代认知、宗旨 目标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别。认识、理解这些差别, 对于理解中国外交话语 的历史变迁与中国当下的外交转型, 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宣传是用虚假信息、手段影响公众舆论, 欺骗人民, 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 是不光
彩的行为。故在美国政界和学界从一开始就有人避免直接使用宣传一词, 而多以信
息或文化事务来指称。 1965年美国学者格里恩 ( Gullion)首次使用 公共外交 ( pub
lic a ffairs) 一词以替代实际上的国际宣传活动。前美国新闻署署长赖因哈特于 1979

任何概念均有一个从无到有和内涵外延渐进演化的过程。因此, 搞清楚各个概
念的历史起源与变迁, 既可以帮助我们明白各个概念的来龙去脉, 也可以帮助我们
理解其内涵与外延。
1. 公共外交
关于公共外交的起源, 一般认为直接起源于国际宣传, 但追根溯源, 文化外交是
公共外交的最早形式。文化外交可以追溯到早期欧洲传教士赴国外宣扬基督教信
页。
60 外交评论 2009年 第 2期
织的存在为开展民间外交做好了组织准具有同一个历史源头,
因为在新中国早期, 我们认为中国建立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人民与国家的根 本利益是一致的, 因而对政府行为与社会行为并不严格区分。因此, 只要是对外国 人民开展的外交工作, 都属于 人民外交 范畴, 虽然也使用过 民间 话语, 但 民间 外交 一词还未曾出现。可以说, 在早期人民外交与民间外交是等同的。
与此同时, 由政府开展的针对外国公众的人民外交更多的是以 对外宣传 和后 来的公共外交体现出来的。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是应运 (开放 ) 而生, 要对外开放就 要对外宣传, 越开放就越要对外宣传。正是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 1980年 3月, 中央书记处专门讨论了对外宣传工作, 决定成立中央对外宣传小组, 协助中央统一 领导整个对外宣传工作。 4月, 中央对外宣传小组正式成立。 1990年该小组经历短 暂的两年 ( 1988、1989年 ) 撤销后再度恢复。 1991年 1月, 根据工作需要中央组建了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是国务院统筹协调全国对外介绍中国的综 合性机构, 但不代替任何其他部门的对外工作。其主要职责是推动中国媒体向世界 说明中国, 包括介绍中国的内外方针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以及中国的历史和中 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发展情况。 从国新办的机构设置及其下属格局的职责来看, 宣传的痕迹逐步减少, 日益接近于公共外交的运作方式。事实上根据相关文件规 定, 其职能是向外国介绍和说明中国, 而不再提对外宣传中国。 1997年, 中共中央宣 传部发出通知, 宣传 一词在英译中由 propaganda改为 publicity, 以此为标志, 可以
* 李志永,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 2007级博士生 ( 北京 100872 )。 比如 华盛顿季刊 2002年 春季号一 下刊登了 四篇探讨公 共外交 的文章, 见 Th e W a shing ton Q uarterly,
Sp ring 2002, pp 85 127。对于 Pub lic D ip lom acy, 国内通常有两种译法, 即公众外交和公共外交, 前一种 译法大 体出现在较早的书刊中, 后一种译法一般出现在较晚的书 刊中。在我国 于 2004年 设立 公众 外交处 之 后, 外 交部的公众外交与国务院新闻办的公共外交显然指称不同内 容。故采用 公共外交 的译法更 科学, 因为 公共 外交与公众外交, 正如本文将要分析的, 事实上有很大区别。
代表性文献主要有: 高飞: 公共外 交的界定、形成条件 及其作 用 , 外交 评论 , 2005年 第 6 期; 钟 龙 彪、王俊: 中国公共外交的演进: 内容与形式 , 外交评 论 , 2006年第 3 期; 唐小松: 论中国公 共外交的 两条 战线 , 现代国际关系 , 2007年第 8 期; 肖 佳灵: 当代 中国外 交研究 中国化 : 问题 与思考 , 国际观 察 , 2008年第 2期; 刘建平: 中国的民间外交: 历史反思与学术 规范 , 国际观察 , 2008 年第 5 期; 刘建平: 战后 中日关系之 人民外交 的生成: 过程与 概念 , 开放 时代 , 2008 年第 3期; 张志洲: 民间 外交涵义 的学理 分 析 , 国际观察 , 2008年第 5期; 张胜军: 新世纪民间 外交研究: 问题、理论 和意义 , 国际观察 , 2008 年第 5 期。
外文化交流活动; 目的也是一样的, 为了传播信息, 影响、改变受众的观念。其区别
在于, 传统的对外宣传为了灌输某种意识形态, 可以不顾事实说假话, 而公共外交必
须说真话。当然, 实践中的公共外交是否完全达到、符合这个要求, 那是另外一回
肖佳灵: 当代中国外交研究 中国化 : 问题与思考 , 第 5页。 A l len C. H an sen, US IA: P ublic D ip lom acy in the C ompu ter Age, N ew Y ork: Praeger, 1989, p 10.
公共外交相关概念辨析 59
事。自苏联解体之后, 宣传在国际上的使用频率已经大为下降, 公共外交话语几乎 完全替代了它的位置。
2. 公民外交 公民外交 ( civ ilian diplom acy或 civil d ip lom acy) 一词显然与公民社会一词联系在 一起, 是公民社会在外交领域的产物。主张社会独立于国家而存在的公民社会理念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就已经萌发, 并且在法国大革命后得到不断拓展, 但在冷战中 受到抑制。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公民社会理念才再度流行起来, 并逐渐成为学术研 究的热点。公民社会是指社会独立于国家的部分, 即它是多种多样 自治的、公共的 舞台 , 它需要独立于国家 (确切地说是执政党 )的组织来保障其作用的发挥。 虽然 公民外交起源的具体时间很难说清楚, 但很显然, 在美国遭受 9 11 恐怖袭击之 后, 公民外交开始广受关注, 许多非政府组织开始提出普通公民也应该行动起来以 改善美国的国际形象。美国 30多个公民组织的领导人为此早在 2004年前就成立了 公民外交联盟 。 2006年 7月, 公民外交联盟 在华盛顿召开了首届全国最高会 议, 进一步讨论如何把美国人变成 公民外交家 , 促使美国人利用与外国人见面的 机会, 改变美国在一系列跨国民意测验中显示出的负面形象, 让外国人了解美国 不 仅只有战争、超级大国的傲慢和穿短裤衩的游客 。另一个名叫 外交行动企业组 织 的民间团体, 则正在争取美国公司对商务旅行人士从事 公民外交活动的支持。 该团体从 2005年 5月开始向进行海外商务旅行的美国人发放 世界公民指南 。指 南提出 16点建议, 劝诫出国旅行的美国人不要重蹈那些败坏美国形象的行为模式。 该组织主席基思莱因 哈德在华盛顿参加大会时说: 美国公司应该关心美国在世 界上的名声, 因为反美情绪迟早会对商业不利。 可见, 正是随着公民社会的逐步兴 起, 各种非政府或非赢利组织甚至普通公民开始参与到国家形象的塑造或世界和平 的缔造中来, 由此促进了公民外交的发展。在中国, 随着公民社会的不断成熟, 我们 也在见证公民外交的萌芽。 3. 人民外交、民间外交 我国知名外交官裴默农曾有研究指出, 民间外交形成一定的组织和规模, 始自 20世纪 20年代的苏联。然而, 发展规模性的民间外交, 在历史上开辟一个外交新天 地, 则应归功于周恩来。有国外学者认为, 1938年周恩来在武汉建立国际宣传机构, 就是 1949年以后他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 人民外交 的前兆。 新中国一诞生, 除了原有的工、青、妇和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四大组织仍然发挥传统的对外交流的作 用之外, 又新成立了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 会, 以及国别民间组织如中苏友好协会和稍后成立的中日友好协会等。这些民间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