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活的隐喻

合集下载

关于“生活”的隐喻认知

关于“生活”的隐喻认知

二、 隐喻 本质 及 触 发机 制
Lk f的隐喻理论是认 知语 言学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一理论 的提 出在 隐 喻研 究 领域 具 有划 时代意 ao 这
义 。L kf和 Jh sn提 出的“ ao o no 隐喻认知观 ” 是对传 统 的“ 隐喻修 辞 观 ” 的一 种 挑 战 。L kf运用源 域与 ao f 目标域之 间的映射 以及 意象 图示来解 释隐 喻现象 , 为隐 喻 的本 质是 以一种 事 物去 理解 和体 验另 一种 认
戴 淑 君
( 波 大 学 , 江 宁波 3 5 1 ) 宁 浙 1 2 1

要 : 喻不 仅 是 一 种修 辞 现 象 , 是 一种 认 知 现象 , 隐 更 与人 的 思 维 密切 相 关 。 隐 喻 的 触 发 机 制 就 是 出 于 表 达 的 需
要。 对 于“ 生活 ” 们 有 不 同 的理 解 和 认 知 , 人 因而 创 造 了各 种 隐喻 。 本 文结 合 关 于 “ 活 ” 语 料 , 探 讨 隐 喻 的 本 质 和 生 的 试 触 发 机制 , 隐喻 的体验 性 、 主体 性和 隐喻 相 似 性及 认 知 突显 的 关 系 , 旨在 说 明不 同认 知 主 体 对 “ 活 ” 一 目标 域 会 创 造 生 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引言
隐 喻充斥 着我们 的 日常生 活 。在 广告里 , 在歌词里 , 在诗 歌里 , 作者 用 隐 喻这 一语 言现 象来 吸引 创
受众 。事实上 , 隐喻无 处不在 , 即便是 日常生 活里跟朋 友 的一个 小小 对话 , 也可 能 充满 了 隐喻。刘 宇红 ( 0 5 指出 , 20 ) 若人类 一旦离 开隐 喻 , 就会 患上“ 失语症 ” 因为人类 在 日常交 际 中大 概每 分钟要 使用 四个 , 隐喻 , 一生 中大概 使用 2 0 10多万个 隐 喻。据 统计 , 普通 语 言 中 , 约 7 % 的表 达方 式 是 隐喻 性 的。隐 大 0

life的隐喻

life的隐喻

life的隐喻一、引言生活是一种奇妙的存在,它以种种方式缠绕着我们的存在。

本文将探讨生活的隐喻,揭示生活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经历中显现出来,以及我们如何从中获得智慧和启示。

二、生活如怒江奔腾不息2.1 生活是如何奔腾不息的?生活犹如怒江,奔腾不息地流淌着。

无论是平静的日子还是激流的岁月,生活总是持续不断地向前推进。

就像怒江在山谷中蜿蜒流淌,生活也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

2.2 生活的坎坷与坚韧怒江的河床曲折而崎岖,经历了无数次的撞击和冲刷,依然咆哮着奔腾而下。

生活也是如此,我们会经历挫折、困难和痛苦,但正是这些坎坷磨砺了我们的意志和品质,使我们变得更加坚韧和强大。

2.3 生活的狂野与宁静怒江在山坡上破浪咆哮,奔腾而下;而在宽广的湖泊中,它又宁静如镜。

生活也有其狂野与宁静的一面。

有时,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挑战,挑战自己的极限;有时,我们需要放慢脚步,享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三、生活如花开花谢3.1 生活中的花朵花朵是生活中美丽的象征,它们以各种形状和颜色绽放。

生活中也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友情、爱情、和谐等等。

这些美好的事物使我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丽和价值。

3.2 花开的喜悦与希望当一朵花开始绽放时,它带给我们喜悦和希望。

生活也是如此,每一个新的开始都给予我们希望和憧憬。

我们应该珍惜每个美好的时刻,每一次新的尝试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3.3 花谢的离别与成长花朵终有凋谢的一天,但它们的离别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新生命的开始。

离别意味着成长和变化,正如生活中的每一次告别都为我们带来不同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要学会接受生活的离别,并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四、生活如迷雾弥漫4.1 生活的迷茫与寻找有时,生活就像是一片弥漫的迷雾,让我们感到困惑和迷茫。

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着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但正是这种寻找过程,让我们成长,让我们明白自我和世界的真谛。

4.2 迷雾中的启示与智慧正是在迷雾中,我们发现了生活的启示和智慧。

《生活的隐喻》读后感600字

《生活的隐喻》读后感600字

《生活的隐喻》读后感600字导读:读书笔记《生活的隐喻》读后感6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握住命运的缰绳——《生活的隐喻》读后感600字:得知安孜姐来西安办自己年初出版的《生活的隐喻》的读书会,准备了一箩筐得问题,根据自己的时间参加了昨晚和今天下午的两场,想了想,还是没有太贪心,只问了一个问题,来日方长。

《生活的隐喻》是一本散文集,与我们常见的散文集不同的是,它配了近七十张作者在中国、日本、希腊、巴基斯坦、尼泊尔拍的照片。

作者想用这些串联出她命运的地图,希望读者也能读懂生活的隐喻,并握住命运的缰绳。

怎样才能握住命运的缰绳?作者给出了自己的三个建议。

·永远保有好奇心巴基斯坦奎达(一个充斥着袭击、爆炸与死亡的地方)的一位姑娘,不畏生存环境的艰险,依旧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勇敢的孤身一人去找安孜姐学摄影。

·坚持再坚持一下作者8岁发表第一篇文字,一直坚持写作至今。

2007年拥有自己的第一部单反,在摄影上是完全的自学者,电影中的构图教给她很多。

所有的成就都不是白白得来的。

“一个领域超过10年的付出,是会看到结果的。

”读书会上作者云淡风轻的说出这句话,我想起一句歌词:“每一张笑脸,背后都有一张流泪的脸;每一个大声说话的人,背后都有难言的心声;每一次成功,都经历过矛盾抉择挣扎;每一次接受喝彩掌声,闭上眼睛回味无情的嘘声。

”·永远善良,永远闪亮如今的时代,能遇到讲求“善良”的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当珍惜。

就这样握住命运的缰绳,等待因缘成熟,一切变化自然发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250天,每天坚持写作之178/250,日拱一卒。

我问的问题是“照片配的哲理性文字是当时有感而发,还是后来为成书专门创作的?”你猜。

读书会上听到了三个书友自己的故事,感慨万千。

将来有机会写。

作者:日拱一卒的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浅谈生活中的隐喻现象

浅谈生活中的隐喻现象

浅谈生活中的隐喻现象兴湘学院 2009级汉语言文学班王洪浩学号:2009960101最近看了李亚伟写的一首诗:《中文系》,其中用了许多隐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浅滩边,一个教授和一群讲师正在撒网网住的鱼儿上岸就当助教,然后当屈原的秘书,当李白的随从当儿童们的故事大王,然后,再去撒网”其中将中文系的学生比喻成鱼儿,用的是隐喻的修辞手法。

这是在诗歌中用到隐喻的修辞的例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到许多的有关隐喻的修辞,现在我就日常生活的一些例子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校园文化的隐喻现象每个寝室都有各自的寝室文化,文化和语言是相通的,伴随而来的就是寝室语言。

我收集了一些同学们喜欢在寝室里讨论的话语,其中就用到过不少隐喻的修辞:1、兄弟们,生命不息。

(意思是晚上坚持奋战。

)2、今天有没有抽水?(意思是今天有没有点名?)3、甲:你快起床,要迟到了!乙:我今天不去了,给我顶上。

(意思是代我点到啊,写张请假条也行。

)4、谁借我点钱呀?江湖救急。

(形容情况紧急)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就不全部列出来了。

现在仅就几个例子来讨论,比如“兄弟们,生命不息。

”这一句语言使用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的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即深层隐喻。

正如朱军教授所说的: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创造新的意义;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

“兄弟们,生命不息。

”就给我们提供了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因为根据日常习惯我们认为生命不息是一种向上的进去行为,但这一句表现的仅仅是一种活动的延续,这属于临时性隐喻,同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对语境具有一定的的依赖性。

再如“今天有没有抽水?” ,这里将人比喻成水,本来意图是说抽查人的意思,但“抽水”是日常惯用语,有与抽查在语音上有类似关联,故产生了隐喻的意象与思维。

这些新出现的事物以及相关的一套术语常会被借用到一般的生活领域,起到特殊的修辞和社会效果。

二、农事生产活动的隐喻现象我出生在农村,对农事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发现人们善于利用一些谚语来把握生活生产规律,人们对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事物之间关系的知识也是隐喻理解的一个重要依据。

浅谈生活中的隐喻现象

浅谈生活中的隐喻现象

浅谈生活中的隐喻现象兴湘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班王洪浩学号:2009960101 最近看了李亚伟写的一首诗:《中文系》,其中用了许多隐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浅滩边,一个教授和一群讲师正在撒网网住的鱼儿上岸就当助教,然后当屈原的秘书,当李白的随从当儿童们的故事大王,然后,再去撒网”其中将中文系的学生比喻成鱼儿,用的是隐喻的修辞手法。

这是在诗歌中用到隐喻的修辞的例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到许多的有关隐喻的修辞,现在我就日常生活的一些例子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校园文化的隐喻现象每个寝室都有各自的寝室文化,文化和语言是相通的,伴随而来的就是寝室语言。

我收集了一些同学们喜欢在寝室里讨论的话语,其中就用到过不少隐喻的修辞:1、兄弟们,生命不息。

(意思是晚上坚持奋战。

)2、今天有没有抽水?(意思是今天有没有点名?)3、甲:你快起床,要迟到了!乙:我今天不去了,给我顶上。

(意思是代我点到啊,写张请假条也行。

)4、谁借我点钱呀?江湖救急。

(形容情况紧急)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就不全部列出来了。

现在仅就几个例子来讨论,比如“兄弟们,生命不息。

”这一句语言使用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的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即深层隐喻。

正如朱军教授所说的: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创造新的意义;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

“兄弟们,生命不息。

”就给我们提供了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因为根据日常习惯我们认为生命不息是一种向上的进去行为,但这一句表现的仅仅是一种活动的延续,这属于临时性隐喻,同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对语境具有一定的的依赖性。

再如“今天有没有抽水?”,这里将人比喻成水,本来意图是说抽查人的意思,但“抽水”是日常惯用语,有与抽查在语音上有类似关联,故产生了隐喻的意象与思维。

这些新出现的事物以及相关的一套术语常会被借用到一般的生活领域,起到特殊的修辞和社会效果。

二、农事生产活动的隐喻现象我出生在农村,对农事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发现人们善于利用一些谚语来把握生活生产规律,人们对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事物之间关系的知识也是隐喻理解的一个重要依据。

活的隐喻

活的隐喻

对隐喻的理解及通过文学作品看隐喻从我们研究的书目大体可以窥见,在国内学术界对隐喻学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在我看来,隐喻在西方的发展到利科成熟程度已达顶峰。

首先我要谈一下我对换喻与隐喻的理解。

换喻与隐喻不是对立的,历史上认为换喻、隐喻都是修辞格中包含的,换喻以相邻性为特征,隐喻以相似性为特征,相邻性并不与相似性相对,而是与包含关系和排斥关系这对范畴相对。

“换喻”,“这个词源出于希腊文的metonymia,而这个希腊词又是由meta(转变)和onoma(名称)合成的。

在这类情况下,一事物的名称转而被用来取代另一与它相关联的事物:…白宫‟指美国总统,…王冠‟指君主等等。

”(特伦斯.霍克斯《论隐喻》)因此转喻(换喻)即“通过相近或相关的联想,用一种名称来代替另一种现象或事物的名称”(雷蒙德.查普曼《语言学与文学》);或者指“用最接近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某事物”(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雷纳.韦勒克以谢利的诗句为例:“权杖和皇冠,迟早要推翻。

贬入尘埃中,位同铲与镰。

”“说明了转喻(换喻)的传统用法,即以惯用的装备——用具和工具——代表社会地位”(《文学理论》)。

转喻(换喻)与明喻和隐喻不同,不需要两个事物相比,而靠联想用某物或概念来指示在经验中有紧密联系的另一物。

其表现形式也很多。

如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褐衫短裤总该向裙子显出一点勇气来才是”,是以特别的服饰表示男性和女性。

韦勒克说:“更引人注目的是转喻式的…转换形容词‟”,如格雷的诗句“昏昏欲睡的叮呤声”,弥尔顿诗句中牛蝇在“吹着它闷热的号角”等等。

这种意义上换喻就是近似于一种借代的修辞方式,像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红、绿就是代指花和叶。

在我的理解中换喻是不需要进行刻意的概念的想象,词语有种固有的客观的联系,很多花都是红色的,大多数叶子都是绿色,这都是花和叶本身客观具有的,不需要刻意的想象。

凤凰和天鹅似乎隐喻着两种极端的生活方式

凤凰和天鹅似乎隐喻着两种极端的生活方式

凤凰和天鹅似乎隐喻着两种极端的生活方式,一个火红,一个洁白,一个至热,一个至冷,一个上升,一个下降,一个高扬,一个沉静,这两个意象在视觉上和感受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对人生命净化过程来说,这两种方式似乎都是不可缺少的。

凤凰般生命理想的高扬,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烈追求与热爱,不问回报对生命的探索和追求过程中,生命因之而得到升华,但又不能流于肤浅的表面形式,而需要冷静的思考和深刻的反省,但这两种方式又存在着不可逃避的矛盾,凤凰的生活方式隐喻着积极、勇敢、热烈的人生态度,火既带给人以欣喜的希望,但也可能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天鹅的生存方式似乎倾向于隐士的生活,但因为脱离了世俗生活,沉静、深刻,能洗涤人的灵魂,但又摆脱不了深深的孤寂。

在诗歌的第一节,作者就提出了这一问题,这两种过程,我要选择哪一样?这表达出了诗人对生命意义和生存方式的思考和追问,而从这追问中,又可看到诗人对生存使命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意义的肯定,无论选择如何,都是对自我生命净化和升华的追求。

在诗歌第二节第三节,诗人明确表现出了自己的选择——凤凰的生存方式。

“火浴更可慕,火浴更难。

火比水更透明,比火更深”,虽然火浴可能会带来无比伦比的苦痛,但正因为经受这种非比寻常的苦痛,从而使生命和生活更富有意义。

诗歌中,“我”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决心以“咽火”的坚强意志去接受可能的挑战。

诗歌中有表达了诗人理想的高扬和乐观主义精神,经受住考验,必将迎来凤凰辉煌的新生。

最后诗歌用“乱曰”来点明主题,抒发了自己誓用生命来追寻的理想,而这理想,也正是诗人探索的生命意义之所在。

要用歌、诗行来追求不灭的向往,这种追求将超越时间,超越生死。

从这个角度看来,这里似乎带有一点萨特存在主义意识,在生活中要勇敢地、乐观地进行选择,而生命的意义正是存在于追寻的过程之中。

生活中10个隐喻的例子

生活中10个隐喻的例子

生活中10个隐喻的例子
1. 生活就像一场旅行:每一步都是一个新的经历,每一个地方都是一个新的发现。

2. 生活就像一本书:每一页都是一段新的故事,每一个章节都是一段新的经历。

3. 生活就像一把钥匙:它可以帮助你打开你的心灵,解开你的梦想。

4.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它反映出你的真实内心,提醒你做出正确的选择。

5. 生活就像一幅画:它可以把你的心情和情绪描绘出来,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

6. 生活就像一把尺子:它可以帮助你衡量你的行为是否正确。

7. 生活就像一支笔:它可以帮助你把你的想法和感受写下来,留下永恒的印记。

8. 生活就像一把锤子:它可以帮助你打破旧有的思维定势,思考新的可能性。

9. 生活就像一张网:它可以把你和你所爱的人联系在一起,让你们永远不会分离。

10. 生活就像一把雨伞:它可以把你遮挡在安全的地方,让你免受风雨的侵袭。

“婴儿”早期道家关于本真生活的隐喻

“婴儿”早期道家关于本真生活的隐喻

2021年5月中州学刊May,2021第5期(总第293期)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No.5ʌ哲学研究ɔ婴儿 :早期道家关于本真生活的隐喻李晓英摘㊀要: 赤子 婴儿 是早期道家的重要意象和完美象征,既是道之载体,亦是道之比喻体㊂作为理想人格的形象化代称, 婴儿 具有如下特性:天性完满,活力充沛,蕴含勃勃生机;超脱机心纷扰,解构分化芜杂的精神形态;作为一个可能性存在,它隐含着对可能性的肯定及未来的关注筹划㊂ 复归于婴儿 是道家精神修为的重要课题㊂关键词:道家; 婴儿 ;玄览;渊中图分类号:B223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0751(2021)05-0115-07㊀㊀ 婴儿 是早期道家的重要意象和完美象征, 复归于婴儿 是道家精神修炼的重要课题㊂学界对老庄的 婴儿 概念进行过初步解读㊂①但 婴儿 在文献中的本然状态㊁所隐含的本真生活㊁所喻示的价值判断及其与道㊁自然和无为的关系并没有揭示出来㊂因此,重提道家的 婴儿 概念,发掘它所蕴含的守柔示弱㊁少私无欲㊁素朴纯愚的真义,揭示其所具有的无欲无争㊁致柔守一等意蕴,展现所蕴含的未分化的㊁原始的本然的价值,是探赜早期道家研究的重要指向㊂一㊁早期道家文献 婴儿 概念的提出婴儿 赤子 是早期道家的理想人格㊂人在出生之初最能保持自然本性,因而最为纯朴㊂婴儿既是道之载体,与圣人㊁神人一样是道家理想人格的代称,亦是道之喻体,具有和水㊁镜㊁朴等物一样阐论道之本然特征的功效㊂ 婴儿 赤子 孺子 等形象成为理想精神境界的喻体,在早期道家文献中有生动描述㊂道家为何要以婴儿喻道,以婴儿载道?原因在于道之境界最高,难以言传,特别是一般人理解道之境界更加困难,道家以婴儿为形象来阐论道体易于接受㊂现实中接近道的有两种人,一是体道之圣人,二是婴儿㊂体道之人寥若晨星,且微妙玄通,以他们来比喻道,飘幻渺远㊂婴儿则生活在人们身边,现实而又亲近㊂以婴儿喻道,易为世俗理解㊂同时还有一层深刻含义:婴儿所喻之道是原始未分化之道,它既是世界本源,亦是人的理想存在形态;作为蕴含无限可能的形态,婴儿尚未定格在某一点上,预示着多样的发展途径㊂早期道家文献真正从哲学上阐释了 赤子 婴儿 ㊂‘老子“最早关注婴儿概念,其中五个章节出现 婴儿 意象,形象揭示出老子 道 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意义㊂婴儿既是修道抟气㊁身体柔顺的典范,开启道教修炼的方向路径,亦是杜绝炫耀夸示的象征,是上位者( 我 )践行无为而治的指引;婴儿既是知雄守雌㊁与人无争的形象,亦是绝伪弃诈㊁淳厚质朴的角色,更引领上位者精神修为的方向㊂老子视域中婴儿的理想人格,强调的是价值层面的当然性,而不是事实层面的实然性㊂②对婴儿的关注,体现出老子对未来理想状态的推崇㊂婴儿作为可能性形态的象征,超越了在场的现时状态,既是对未来选择和自由的憧憬,又是向作为出发点的本源复归㊂‘庄子“更加细致地展现了婴儿特性,扩展了婴儿内涵㊂‘庄子㊃外物“: 仲尼曰: 婴儿生无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㊂ 婴儿无师能言,是 与能言者处 的结果,是天性完满的象征㊂‘庄子㊃人间收稿日期:2020-10-11作者简介:李晓英,女,周口师范学院老子暨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士(周口㊀466000)㊂511世“: 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㊂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㊂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㊂达之,入于无疵㊂ 无町畦 无崖 ,指的是婴儿没有自我意识,与外界无分无对,谓 无疵 ㊂‘庄子㊃天地“: 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㊂四海之内共利之谓悦,共给之谓安,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倘乎若行而失其道也㊂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此谓德人之容㊂ 婴儿与 德人 并现,是对 德人 的形象化说明㊂在庄子看来,思虑和是非等对人类生活更多具有负面意义,只有摈弃世俗价值判断才能积德体道,恢复社会淳朴的风尚,人才能更好地生存㊂除 婴儿 外,早期道家还以孺子㊁儿子㊁童子㊁赤子等相近的形象来辅助比喻㊂‘庄子“所创 孺子 一词为后世沿用不衰㊂‘庄子㊃大宗师“: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 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曰: 吾闻道矣㊂ 孺子是闻道体道的形象化显现,具有强大生命力,对应了老子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的思想㊂‘庄子㊃庚桑楚“: 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终日握而不捏,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㊂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㊂是卫生之经已㊂ 儿子 终日 哭而不哑 ,手握拳头,视物而不眨眼转睛,无求无作,毫无功利动机,是 卫生之经 的体现者㊂‘庄子㊃庚桑楚“: 儿子动不知所以,行不知所之㊂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㊂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㊂祸福无有,恶有人灾也! 婴儿精神宁静平和,消解了知识背景和功利基础上的谋划;其内在意图是守护存在的自然和可能形态,避免对自然的偏离,避免 人灾 ㊂‘庄子㊃人间世“: 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㊂ 童子天性完满,活力充沛, 与天为徒 ㊂‘庄子㊃山木“:子桑雽曰: 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㊂或曰: 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 林回曰: 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㊂ 庄子之 天 流露出对自然状态的向往, 天 的更内在意向则是避免对目的性和动机性的过度追求㊂由此出发,庄子倡导超越形名㊁尊重民意的治理方式㊂结合婴儿的事实义,早期道家重点阐论其天性完满的价值意义:既体察存在意义,也关切本真生活㊂正是以人的存在形态为关注之点,道家盛赞婴儿的 与天为徒 ,即以 与物委蛇 心若死灰 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人 , 天 构成了其内在规定或本质㊂在道家看来,作为人的在世形态,人具有对于物的优先性;同样,作为人的内在属性, 天 之性也高于名利等世俗追求㊂一旦将人消解在物之中,或使人的内在规定陷于名利的追求,便意味着人与物㊁性与俗关系的颠倒㊂‘列子㊃天瑞“提到 婴孩 概念四例:㊀㊀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耋也,死亡也㊂亦如人自生至老,貌色智态,亡日不异,皮肤爪发,随生随落,非婴孩时有停而不易也㊂间不可觉,俟至后至㊂虽未及婴孩之全,方于少壮,间矣㊂其在婴孩,气专志一,和之至也;物不伤焉,德莫加焉㊂其在少壮,则血气飘溢,欲虑充起;物所攻焉,德故衰焉㊂‘列子“继承老庄婴儿 和之至也 的观点,将精神本然之序称为 和 ㊂作为精神存在形态, 和 有平和㊁宁静之意㊂精神宁静体现了 和 的品格, 气专志一 ,超越利害计较,在行为中达到精神之和㊂‘列子“认为,作为人之初,婴儿喻示了人之理想状态 和之至也 ,它蕴含以后发展的全部可能,亦提供了以后生长阶段的基础㊂‘列子㊃仲尼“出现 儿童 童儿 各一次,指幼童㊂ 闻儿童谣曰: 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㊂ 尧喜问曰: 谁教尔为此言? 童儿曰: 我闻之大夫㊂ ‘列子㊃杨朱“出现 孩抱 一例: 得百年者,千无一焉㊂设有一者,孩抱以逮昏老,几居其半矣㊂ 孩抱 意同孩提㊂ 孩抱 儿童 延续老庄婴儿概念的内涵:婴儿是人生历程中最初阶段,其完美性在于内在的生机和活力㊂婴儿 概念在早期道家文献中蕴藏着丰富的含义,隐含着道家对本真生活和理想状态的尊崇,意味着道家对人为和人化的超越,彰显着道家对人之天性和本性的复归㊂二㊁早期道家文献中 婴儿 的特性早期道家文献中的 婴儿 意象具有以下特性㊂1.活力充沛柔 是道家 婴儿 的最明显特性㊂‘老子㊃10章“: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河上公注: 专守精气611中州学刊2021年第5期使不乱,则形体应至而柔顺㊂ 婴儿之柔导致全身柔软㊁气息和顺,因而守护了道所内含的可能,元气满满,活力充沛,达到了人的理想状态㊂‘老子㊃55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㊂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㊂骨弱筋柔而握固㊂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㊂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㊂ 含德之厚 意为 赤子 之德,包括 骨弱筋柔而握固 精之至也 和之至也 , 精之至 指人之最初所秉受于天地者,此处意谓婴儿保存了天然状态和本然之性,生命力强大,绵绵不绝,故谓 含德之厚 ㊂老子把婴儿看成 精之至 的体现,是得道之象征㊂‘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说, 治身者,当爱惜精气,不为放逸 , 专守精气使不乱 ,将 精气 说充分运用和阐发到生命存养方面,强调了精气对人之生命的至关重要㊂老子说婴儿 和之至 ,‘列子㊃天瑞“延续这种思想: 其在婴孩,气专志一,和之至也㊂ 精神的本然之序或自然之序在道家里又称为 和 ㊂‘庄子㊃人间世“说 心莫若和 ,‘庄子㊃缮性“说 夫德,和也 ㊂作为心或精神的存在形态, 和 的含义之一为超越对峙对立,心平气和㊁轻松宁静,在精神层面与大道统一于和谐之境㊂ 和之至 的表现是肉体的柔软无僵和气色的平和淡定,‘庄子㊃大宗师“对 和之至 做出解释: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 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曰: 吾闻道矣㊂ 闻道的结果是 色若孺子 ,婴儿是道的象征,潜藏着道之寓意㊂进一步,‘庄子“将 和 视为 抱一 的 卫生之经 ㊂‘庄子㊃庚桑楚“: 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是卫生之经已㊂ 儿子 身体柔顺㊁身心和谐,隐含了尚未同世界分化的统一或混沌状态,展示了婴儿完满不亏损的天性以及十分充实和健全的德性,这恰恰是婴儿活力充沛的表现,是道家所强调的回归本真生活状态㊂2.素朴纯净婴儿身体柔顺的原因在于少私寡欲㊁不计得失㊂在道家看来,上位者如能像婴儿一样少私寡欲㊁宽谅万物,百姓就不会奸巧耍滑㊁浇薄好斗㊂郭店楚简‘老子㊃19章“甲本: 绝伪弃诈,民复季子㊂ 季子指小儿,与 比于赤子 相应㊂ 伪 诈 与自然㊁素朴相对,主要涉及人化世界和人为的过程㊂季子具有愚厚素朴㊁不算计㊁不逞强㊁不争执的特点,老子以季子的天真无邪召唤人们返璞归真㊁复归本性,这种观点为后世道家学派所继承㊂‘庄子“继续倡扬‘老子“婴儿与世无争的思想观点㊂‘庄子㊃达生“说 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犹有婴儿之色 ,单豹行年七十而犹如婴儿,原因在于其不与民争,利物而不争㊂利物不争就是要消除是非㊁善恶㊁美丑㊁高低对峙的执念㊂‘庄子㊃人间世“: 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㊂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㊂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㊂达之,入于无疵㊂ 万物追到本源之处,则是一体的,亦是等位的㊂ 町畦 则是纷然淆乱的根源㊂婴儿与 无町畦 无崖 铺排对应,隐含着 同于大通 (与道为一)的意涵㊂‘庄子㊃天地“: 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㊂四海之内共利之谓悦,共给之谓安,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 未分化的道体现在价值领域,就是超越是非善恶的对峙,德人 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 与道为一的自然状态恰恰是通过婴儿这个喻象体现出来的㊂黄老道家继续倡扬慈爱万物㊁福佑四方的观点㊂‘吕氏春秋㊃审应览㊃具备“: 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城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㊂ 婴儿以无目的无意向为取向,超越轩冕和斧钺之别,完全顺乎自然㊂庄子将 至德之世 想象成人类社会的婴儿状态,其共居㊁共老㊁共乐㊁共食㊁共享的原始状态符合婴儿与世无争㊁合乎天性的特点㊂无欲无求的状态赋予婴儿不与人争㊁人亦不伤害的神秘特性㊂何以如此呢?河上公注: 赤子不害于物,物亦不害之㊂ 王弼注55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 赤子,无求无欲,不犯众物 含德之厚者,不犯于物,故无物以损其全也㊂ ③婴儿与世无争,外物无意加害于他㊂杜光庭曰: 至道之士 如赤子之沌粹,若婴儿之未孩,其德既然,所以物不能害㊂物不能害者,以至人无害物之心故也㊂赤子者,子生三月而眼转,睛微眴,能分别人㊂其未分别之前,即号为赤子,和气全也㊂既有所别,和气分矣,不可谓为赤子也㊂ ④世俗之智长于分辨,婴儿则体现了道的智慧,注重把握统一的整体,以合而未分之貌趋向于与天地为一之境㊂ 无人害 看似神秘神奇,实则是合乎天性的体现㊂‘列子㊃天瑞“: 其在耄耋,则欲虑柔焉,体将休焉,物莫先焉;虽未及婴孩之全,方于少壮,间矣㊂ 婴儿无欲无求㊁素朴纯净,蕴含着整全的品格,711婴儿 :早期道家关于本真生活的隐喻隐含着强大的生命力㊂‘文子㊃精诚“: 三月婴儿未知利害,而慈母爱之愈笃者,情也㊂ 婴儿未知利害,与人无争,愈发促使慈母对之无限关爱㊂‘庄子㊃天地“ 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圣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㊂ 嗜欲深者则陷于名利之争,容易走向衰老和死亡㊂从理性分析来看,少私寡欲㊁素朴纯净是婴儿神秘传奇的原因所在㊂素朴纯净原有本然㊁自我统一之义,与 知 故 相对,而后者是文明演进的伴生物㊂ 含德之厚 未知利害 同时强调了婴儿远离文明世故发展的影响,从容守护了精神层面的统一性㊁整体性和强大性, 无思无虑始知道 ,故而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㊂3.天性完满道家的 婴儿 是天性完满的象征㊂‘老子㊃28章“将婴儿与朴㊁无极㊁常德对举,表现出浑然未分的天性㊂与世俗对仁义德性的强调不同,道家趋于从德性之伪回归本然之性或自然的潜能㊂道家对婴儿的生理㊁心理㊁行为方式和日常状态进行了不少细致的体察和观摩,从婴儿柔弱㊁天真㊁纯朴㊁无欲的特性中得到启发,有感于仁义礼乐泯灭个性㊁干预个体可能导致的消极后果,提出了 以婴儿为典范 的价值观㊂‘庄子“从对 天 的观察中得到启发,产生 师法天 的价值观,盛赞童子 与天为徒 ㊂‘庄子㊃人间世“: 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薪乎而人善之,薪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㊂外曲者,与人为徒也㊂擎踞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㊂ 内直 就是与天为徒,既不求人誉以为善,也不忧虑人以为不善㊂ 外曲 就是与人为徒,遵从人臣应行的礼节㊂ 外曲而内直 的处世方法,就是既要坚守正道㊁维护独立人格,又要虚与委蛇㊁苦心孤诣地去诱导㊂完整保存天性的,则可视为人格健全的人㊂我们还可以借助庄子对至人不热不溺之状况的描述,来理解其天性完满之状态及其为人的安然 在世 提供的担保㊂‘庄子㊃齐物论“: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互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㊂ ‘庄子㊃大宗师“: 不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㊂ 至人不热㊁不溺㊁不惊的状态已走向神话之境,既展示出道与经验现象之间的不同,也凸显了把握形上之道与了解经验知识在前提和方式上的区别,揭示了至人与道为一的境界㊂‘秋水“篇把至人不热不溺解释为善于规避危险,即 察乎安危 谨于去就 ㊂‘达生“则用内篇观点解答疑问,把至人不热不溺归结为 纯气之守 , 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 的原因在于 藏于天 全于天 ,具体来说就是要坚守天然之性,保持精神世界的浑然不分㊂人处于素朴纯净㊁心灵纯白的状态,精神世界统一未分,体现了得道之境界,即‘庄子㊃让王“所说 致道者忘心矣 的境地㊂从逻辑上讲,万物源于 道 ,道分别寄存展现于万物中,体现为物之 德 ,‘文子㊃精诚“说 道散而为德 ㊂婴儿处于人生初始,天性完满,保存了从道中分得的 德 ,存留了本然天性㊂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道家区分了人的理想存在形态与外在礼乐的拂染状态,与之相应的是 内 与 外 之别及 天 与 人 之分: 内 天 体现人的本真存在形态即天性, 外 人 则伴随礼乐演进而来的功利动机㊂随着历史的衍化,礼乐文明的内容不断发展,与理想存在形态渐行渐远, 外曲 与 内直 成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㊂这里既指示着对合乎人性的存在形态的追思,又点出了外在礼乐的演进导致天性的失落这一历史悖论㊂4.可能性的存在和发展婴儿作为人的元点,隐含着人特殊㊁独到的本然之性,喻示了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性㊂ 婴儿是人之朴㊁人之本㊁人之根,以后的什么人,是从这里生长出来的㊂ ⑤‘庄子㊃外物“: 婴儿生而无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㊂ ‘淮南子㊃齐俗训“: 今三月婴儿,生而徙国,则不能知其故俗㊂ 婴儿的适应能力很强,其潜藏的可能性预示了以后不同的发展途径㊂婴儿成长是一个不断获得具体规定的过程,也是逐渐落实有限现实性的过程㊂从人的发展来看,婴儿体现为人的一种可能形态,在婴儿阶段,人究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尚未预定㊂‘吕氏春秋㊃慎大览㊃察今“: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㊂人问其故㊂曰:此其父善游㊂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㊂ 萨特曾言,人并非既定存在,而是通过自己选择谋划,经过一定过程才能成为其所是,811中州学刊2021年第5期如上文所言的因其父善游婴儿亦善游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而且这种可能必须通过选择或筹划努力才能实现㊂婴儿是未来之在或可能之在,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展㊂这种可能性对道家而言非常珍贵㊂对婴儿的看重,体现出对人的可能形态的肯定㊂复归婴儿作为对原初的守护,以天性为出发点;万物的形成发展,总是表现为天性的展开㊂推崇婴儿在逻辑上意味着对终极存在和未来筹划的双重确认,蕴含着对未来意识和发展过程的关注㊂三、婴儿与道的其他比喻体的关系除了婴儿之外,道家之 道 还被比喻成水(或者渊)㊁木㊁朴㊁山谷㊁玄览㊁根,它们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㊂婴儿作为道之体现和象征,是道之特性和体道境界的形象化说明㊂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既是道之比喻体之一,亦是体道之最高境界㊂1.婴儿和 水道的另一比喻体是水㊂道家推崇水㊂道家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是直观的,以经验界中婴儿和水的特点阐述超验界中道的功能属性㊂‘老子㊃8章“说 上善若水 ,水 几于道 ,认为水是最接近道的,善于利物不争, 故几于道 ㊂‘老子㊃28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㊂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㊂ 婴儿和水都具有雌柔之属性,而这种属性正是老子所凸显的 常德 ,是道所体现的属性㊂婴儿守雌,水利物不争,都是对道的形象的最贴切表达㊂‘老子㊃78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㊂ 强调了水因善于处下而具有的攻破㊁渗透万物的属性㊂‘老子㊃55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㊂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暗示婴儿不为万物所伤害的特质,隐含婴儿对外界的抵御能力㊂水从积极主动的层面体现出道创生万物而决定万物的属性;婴儿则从消极被动的层面提示着道因浑然无缺的特性而显示的强大无敌㊂老子以无欲无求故无害的婴儿借喻道之实体,‘庄子“接下来则以水来揭示体道养神之功夫㊂‘庄子㊃刻意“: 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 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 此养神之道也㊂ ‘庄子“所列的 不杂 清 莫动 纯粹 静 平 的特征,既是 天德 的体现,又是水 止而不外荡 的特性,更是人修道体道的功夫体现㊂‘庄子㊃田子方“: 水之于沟也,无为而才自然矣㊂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忘㊂ 水 纯粹而不杂 的德性品格被誉为纯白纯素之道,既是道体之象征,又是修道之比喻㊂谓之纯白纯素是因为消除了动机意识和目的意识,剔除了人的有意图作为,解除了人在一定知识背景和功利目的而展开的算计和谋划㊂‘庄子㊃天地“: 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㊂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㊂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㊂ 机心意指较强的功利意识,隐含着向 伪 故 沉沦的可能,意味着与得道的背离和紧张㊂去除机心的过程正如婴儿的 抟气致柔 ,其结果是对天性的保留㊂2.婴儿和 玄览婴儿超乎人之常态,其纯净无瑕之状态可以比作玄览㊂‘老子㊃10章“: 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无疵即是没有瑕疵,包括人之偏见㊁成见㊁物欲沉沦和功利动机等㊂对于人之修道体道之境界,老子追问 能如婴儿乎 ,能无疵至玄览乎?庄子说至人 用心若镜 ,都强调了心灵和精神世界的纯白和无杂,婴儿㊁玄览(镜)不再具有客观意义了,而是体道之标准和象征,是主观性㊁境界性的价值意义㊂‘管子㊃内业“: 人能正静 鉴于大清,视于大明㊂ ‘文子㊃十守“: 人莫鉴于流潦于澄水,以其清且静也㊂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故用之者必假于不用者㊂夫鉴明者,则尘垢不污也㊂ ‘列子㊃上德“: 夫道者,内视而自反,故人不小觉,不大迷,不小惠,不大愚㊂莫鉴于流潦,而见于止水,以其内保之,止而不外荡㊂ 玄览之喻,一方面肯定体道过程应如其所是地表现外在对象的自身规定,另一方面体现了对人为意向的剔除㊂具体而论,需要避免以自身目的为出发点,剔除人的有意图作为,防止为外物所蔽或受限于物㊂3.婴儿和 谷山谷亦是道之比喻体㊂高亨说,谷神者,道之别名也㊂谷读为,‘尔雅㊃释言“: ,生也㊂ ‘广雅㊃释诂“: ,养也㊂ 谷神者,生养之神㊂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说, 谷神 不是偏正结构,是联合结构㊂谷,形容 道 虚空博大,像山谷;神,形容 道 变化无穷,神奇不已㊂福光永司说 宿于谷间凹地之神灵 ,空旷㊁幽深㊁宁静的山谷,体现了道的开放㊁旷远㊁豁达的状态㊂道被比喻成谷,有空旷无我㊁豁达开阔㊁包容万物之意㊂‘老子㊃15章“:911婴儿 :早期道家关于本真生活的隐喻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㊂ ‘老子㊃41章“: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㊂ 王弼注: 不德其德,无所怀也㊂ ‘老子㊃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不标榜㊁不炫耀是人之 上德 之体现,具有空虚无我之意,而这也是山谷之特征㊂这种特征甚至用来概括道家的特点,如‘庄子㊃天下“称老子一派的特点是 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㊂谷的品格是宽容和虚怀,婴儿的特点是无欲无求㊁与物无争,二者同样彰显了道空虚不毁万物㊁成就万物和宽谅万物的特点㊂4.婴儿和 渊道亦被比喻成 渊 ㊂小川环树认为 谷神即水神 ⑥㊂在道家眼里,道如渊静深无底,玄妙难测,人得道后的精神世界也如渊一样淡定安宁㊁渊深难测㊂‘老子㊃8章“说 心善渊 ,老子以 渊 形容人心的渊深沉静,这种渊深沉静具有无为不争的意涵,是得道之体现㊂‘庄子“多用 渊 来释得道,如‘庄子㊃天地“: 无为而物化,渊静而百姓定㊂ ‘庄子㊃在宥“: 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㊂ ‘庄子㊃天运“: 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㊂ 渊 既有深㊁静㊁定之意,也有深静之下的多变莫测和复杂多样之意㊂‘老子㊃36章“说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因为渊的复杂难测而要求人必须像面临深渊一样对待道体㊂婴儿是理想人格,其境界是无欲无求㊁安闲宁静㊁不骄不躁,这恰与深静无澜的渊水相应㊂对 渊 做更全面解析的是‘庄子“中列子与其师壶子的一段对话㊂‘庄子㊃应帝王“: 壶子曰: 乡吾示之以太冲莫胜㊂是殆见吾衡气机也㊂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㊂渊有九名,此处三焉㊂尝又与来㊂ 壶子列举三个 渊 之相㊂所谓 渊 ,如郭象所言, 静然之谓也 ,是指返归为静的深水㊂但把 渊 比为人体内部的生命力,比较特殊㊂ 渊 与人之精神世界亦有相通之处,他进一步以 深渊 喻精神世界㊂‘老子㊃15章“说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 渊 变化多端,深不可测,暗示精神世界的复杂难测和多种表现,巫术之士只能推测其外在行迹和形态,对于精神世界的内在则不能真正理解㊂作为道之比喻体,作为得道的象征,渊之静深与婴儿之静定类似,渊之变化多端和复杂难测与婴儿所潜藏的多种适应性,以及婴儿所隐含的多方面可能和复杂具有一致性㊂5.婴儿和 朴道还被比喻成 朴 ㊂‘尚书㊃梓材“认为, 朴 意为 未成器也 ,指未经砍凿的树木㊂‘淮南子㊃齐俗训“: 伐楩楠豫樟而剖梨之,或为棺椁,或为柱梁,披断拨檖,所用万方,然一木之朴也㊂ 一段 素木 (朴)既可以做成棺椁,也可以做成柱梁㊂未被削砍雕琢的 朴 (木),是融棺椁㊁柱梁等一切可能性于其中的 朴 (木)㊂道的原初状态就如朴这种未经雕琢的本然状态㊂‘老子㊃15章“: 敦兮其若朴㊂ ‘老子㊃19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㊂ ‘老子㊃28章“: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㊂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㊂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㊂ 朴 是未被雕琢的,近乎‘淮南子㊃诠言训“所言 混混滑滑 浑浑苍苍 冯冯翼翼 窈窈冥冥 的未分化之状态㊂婴儿和朴作为道之比喻,即是以二者的未分化㊁未定型的特性喻示道的本然性和浑朴性㊂从本体论上,可能的形态尚未被凝固在某一点上,它隐含着多样不同的复杂方向㊂就人和事的存在而言,可能的形态也提供更广的价值选择空间和表现形态㊂婴儿和朴从时间上来说意味着原点,从状态上来说意味着未分化和未定型,二者都预示着有无限可能的未来㊂和陷于僵化㊁走向终结的现实形态相比,可能性更为重要㊂作为道的比喻体,婴儿和朴所蕴含的未定型未分化形态为以后发展谋划提供了根据㊂6.婴儿和 根道还被比喻成根㊂道作为天地之根,构成了万物的统一性根源和依据㊂ 根 有根本㊁本根㊁根据之意,也有起源和本源㊁来源之意,体现出趋向性和决定性㊂从这个方面来说,映衬出婴儿所具有的起始和起源之意,都是对道之本根和本体的比喻㊂‘老子㊃16章“: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㊂复命曰常,知常曰明㊂ ‘庄子㊃在宥“: 万物云云,各复归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㊂ ‘庄子㊃知北游“: 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㊂ ‘庄子㊃则阳“: 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有乎出而莫见其门㊂ 根即本根,宇宙中之至极究竟者,万物之所从出㊂在老子眼里, 道 既是万物的生成者,又是万物的最高养育者,有至上的美德㊂万物既然根源于 道 ,道即是万物之根㊂每一物皆是对道的分属,都分有了 道 ,都具有 道 的根据: 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㊂ 万物都有它们的 种子 ,而021中州学刊2021年第5期。

隐喻的六种模板作文素材

隐喻的六种模板作文素材

隐喻的六种模板作文素材模板一,以“大海”为隐喻的文章素材。

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就像一片浩瀚的大海。

大海有时波涛汹涌,有时风平浪静,而我们每个人也在这个大海中航行,面对着各种挑战和困难。

首先,大海的广阔给人一种无限可能的感觉。

就像生活中的机会和选择一样,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航向,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无论是蔚蓝的天空还是浩瀚的海洋,都是我们可以探索的领域。

只要我们有勇气,就能够在这片大海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其次,大海也有时会遇到风暴和巨浪。

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就像大海中的风暴一样,让人感到束手无策。

但正是这些风暴,让我们更加坚强,让我们更加珍惜平静的时刻。

就像大海一样,我们也能够在风暴过后重新找到平静,重新出发。

再者,大海也是一个充满宝藏的地方。

在大海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和珍宝,而生活中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只要我们有耐心和勇气,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大海也是一个需要尊重和保护的地方。

我们每个人都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我们的行为和选择都会影响着整个大海的生态。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尊重大海,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才能够让这片大海更加美丽和宁静。

总之,生活就像一片大海,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和挑战。

我们需要学会在大海中航行,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去面对生活中的风暴,去发现生活中的宝藏,同时也需要学会尊重和保护这片大海,让它变得更加美丽和宁静。

模板二,以“大树”为隐喻的文章素材。

生活就像一棵大树,它有着坚实的根基和茂盛的枝叶,承载着我们的梦想和希望。

首先,大树的根基是我们生活的基础。

就像大树的根系一样,我们需要有坚实的基础和信念,才能够在生活中立足。

只有有了坚实的根基,我们才能够在风雨中挺立,不被生活的波折所击倒。

其次,大树的枝叶是我们的梦想和希望。

就像大树的枝叶一样,我们的梦想和希望也是我们生活的支撑。

只有有了梦想和希望,我们才能够在生活中前行,不会迷失方向。

无论是风雨还是阳光,我们都能够坚定地向前,不断地成长。

2024最短诗歌北岛《生活》解读

2024最短诗歌北岛《生活》解读

最短诗歌北岛《生活》解读•网传北岛最短诗歌《生活》•诗歌《生活》主题思想探讨•诗歌《生活》艺术手法分析•诗歌《生活》在当代社会的意义目•诗歌《生活》与其他作品比较研究•诗歌《生活》的跨文化解读与传播录01网传北岛最短诗歌《生活》诗歌原文呈现原文一个字的诗歌,"网"。

诠释此诗以极简的方式,通过"网"这个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是北岛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精神产物。

作者简介北岛,原名赵振开,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时代变迁和个人精神追求。

诗歌风格与特点概述风格简洁明了,寓意深刻,是北岛诗歌一贯的风格特点。

特点该诗以一个字成诗,展现了北岛诗歌的凝练和深邃,同时也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审美和创作理念。

通过"网"这个字,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复杂纷繁、交织纠缠的深刻描绘,以及其中蕴含的无奈和反思。

02诗歌《生活》主题思想探讨诗歌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困境和挣扎。

通过描绘人们在生活中的无奈、苦闷和迷茫,诗歌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带来的压力。

困境与挣扎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诗歌通过呈现这些情感,引起了读者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010203生活中的困境与挣扎追求自由与解脱的渴望01在诗歌中,北岛表达了对自由和解脱的强烈渴望。

02这种渴望体现了人们对束缚和限制的反抗,以及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03通过追求自由和解脱,人们可以摆脱生活中的困境和挣扎,实现自我价值和精神追求。

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与批判01诗歌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描绘,暗示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批判。

02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物质和欲望所束缚,失去了内心的自由和追求。

03诗歌呼吁人们反思现实生活,关注内心的真实需求,追求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生。

03诗歌《生活》艺术手法分析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一字诗全诗仅有一个字“网”,却通过精准的选字,表达了生活的复杂与多元。

“工农兵小说”:通俗外观下的生活隐喻——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说起

“工农兵小说”:通俗外观下的生活隐喻——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说起

于 人文 学科 , 特别 是 当我们 处在 由古老 的传统 社会 转 变为现 代 社会 的历 史剧 变过程 , 从 集 中反 映这 一 变 局 的文 艺 作 品 中寻 求 答案 和 动 力 , 所 谓“ 人 同此 心, 心 同此 理” 吧 。而 且 在 知识 信 息 迅速 密 集 传播 的 网络 时代 , 大家 阅读 文学 作 品的广 博是 我难 以想 象的。 总之, 站 在这 里 , 对于 我 , 是一场 严 峻 的挑 战 。 应 中科 院研 究 生 院邀请 , 我把 自己 阅读 和研 究 的一 些心 得加 以整 理 , 从 中选 取现 代 文学 史上 一位
能牵 动人 思 绪 的 东西 , 都 统 统被 略 去 了 。 针对 现 当 代 文学存 在 的这 种情况 , 我 打算讲 三个 问题 , 一, 视 角 改 变视 界 ( 阅读 角 度 ) ; 二, 让小说“ 一 寸 一寸 都 是活 的 ”( 写实 小说 的现代 含 义 ) ; 三; 观 念 与规 约
董 之 林
(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 , 北京 1 0 0 0 0 0 )

要: 在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中, 《 小二黑结婚》 并不是一部 “ 为政 治服 的样板之作。那些绵密的细节描写 ,
Hale Waihona Puke 作 家对 其讽喻 色彩 浓 淡 的把握 , 基层 乡土社 会 人 士对 社会 转 型期 微 妙 的感 受 , 以及 这感 受 所 包含 的 生 活隐喻 , 均 有 别于 “ 工 农兵 小说” 所 倡 导 的政 治 品格 。 而赵 树 理对 人 物 焦 点 的细 致叙 述 和 对 写实 小说 现代 含 义的深 入 理 解 , 也 造 成 了理 论 界对 其作 品 的 某种 政治 误 读 。 更为 重要 的 是 , 一旦 当我们 承 认 理论 概 念 的 系统性 、 连 贯性 和 因果性 , 并用 这 些概 念 来讲 述 现 当代 文 学 史 的话 , 那 么叙 述 就再 也 无 法 囊括 和解 释作 品 的 多元性 、 差 异性 与增殖 性 。 关键 词 : 工 农 兵 小说 视界 生 活 隐喻 文学 史叙 述

生活中10个隐喻的例子

生活中10个隐喻的例子

生活中10个隐喻的例子
标题,生活中的10个隐喻。

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隐喻,它们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的一种表达方式。

下面我将分享生活中的10个隐喻,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1. 生活就像一杯咖啡,有时浓郁,有时清淡。

我们需要学会享受每一种味道,包括苦涩和甜蜜。

2. 友情就像一棵树,需要精心照料才能茁壮成长。

在困难时,朋友就像树根一样支撑着我们。

3. 爱情就像一场旅行,有时充满了风景和美好,有时会遇到坎坷和波折。

但只要心中有爱,就能走得更远。

4. 成功就像一座冰山,只有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其下的付出和努力却是无法想象的。

5. 失败就像一面镜子,它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也能让我们更加坚强和成熟。

6. 时间就像一条河流,它总是向前流淌,不会停留。

我们要学会珍惜每一刻,因为时间的流逝是无法挽回的。

7. 希望就像一盏灯,它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披荆斩棘,迎接未来的挑战。

8. 心灵就像一片田地,需要不断的耕耘和播种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只有用心去呵护,才能收获丰收的喜悦。

9. 知识就像一把钥匙,它能打开我们心灵的大门,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思考。

10. 生命就像一场旅程,充满了未知和惊喜。

我们要学会珍惜每一次相遇,每一次离别,因为生命的旅程是短暂而宝贵的。

生活中的隐喻是无处不在的,它们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世界,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希望这些隐喻能够给你一些启发和思考,让你更加热爱生活,珍惜每一刻。

生活是什么比喻句

生活是什么比喻句

生活是什么比喻句
1、生活像一个万花筒,你身在其中有时却不知道它有多精彩。

2、生活像一盘棋,棋局中的每一步,都需要你认真思考,谨慎而行。

3、生活像一束光芒万丈的火焰,它的光芒照亮了你我他。

4、生活像一条山路,虽然崎岖,但总是在往前行。

5、生活像一团雾,暂时走不出迷雾的你可能会很迷茫。

6、生活像一座座入云的险峰,只有毅力坚强的.人才能不断地征服它们。

7、生活像一杯酒,需要你慢慢的酿造、品味。

8、生活像一场戏,需要你投入全部精力去演好你自己的角色。

9、生活像一道道菜,菜的美味否,那就要看你这个掌勺的师傅的水平了。

10、生活像一栋你生活的大房子,它可能空虚无物,它也可能被你布置的丰富多彩。

11、生活就像一杯水,本身就无色无味感觉不到它,但是你却不能离开它。

12、生活就像一张纸,你要用一生的时间来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画卷。

13、生活是一杯茶,只有用心去品尝,才知道其中的滋味。

14、生活是一个百花园,这里有无限的风景。

15、生活是一股清泉,虽然无色无味,但是平淡而真实。

16、生活是一支歌,悠扬的旋律谱写你春天的耕耘和秋天的收获。

田园垛满满仓顶的隐喻

田园垛满满仓顶的隐喻

田园垛满满仓顶的隐喻田园垛满满仓顶的隐喻,其实就是在说生活中的那些小幸福和烦恼。

想象一下,田野间一片金黄,稻穗低头,像是在向风道个别,真是美得让人心醉。

每当这个时候,农民们的脸上总是挂着那种朴实无华的笑容,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他们的丰收而欢呼。

说真的,这种感觉可不是光用金钱能买到的,是一种心灵深处的满足,像是喝了碗热汤,暖和透心。

可生活嘛,总是有点儿起伏的,就像那趟不靠谱的公交车,有时候就是晚点,有时候则是让你大失所望。

你知道吗,农田里的那一垛垛稻谷,其实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有时候丰收,有时候干旱。

想当年,我家那小院儿,种了点菜,收成的时候总是乐开了花。

每天都想着:今天又能吃上新鲜的西红柿了,真是太幸福了!可碰上个霜降,哎,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种的心血一朝化为乌有。

不过,咱也不能太悲观,毕竟生活就是这样,有得必有失,关键是看你怎么面对。

说到仓顶的隐喻,那可真是一幅画呀。

屋顶上堆满了粮食,显得格外壮观。

可想而知,那是多少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多少个日夜的坚持,才有了这满仓的丰盈。

想象一下,满屋的粮食就像是生活中的小确幸,一点一滴积累起来,才有了如今的满足。

每当朋友们来串门,看着我家的仓库,都会说:“哇,你这可真是有钱人啊!”谁又能知道背后藏着多少心酸呢?田园生活,除了丰收,还有那份从容与淡然,真是一种难得的状态。

满仓的粮食也象征着希望。

试想一下,生活不如意时,我们总能从那些看似平常的东西中找到慰藉。

就像那堆在仓顶的稻谷,虽然平常,但它们都是希望的象征。

每当我心情不好,就会去看看那些储备的粮食,心里总会觉得踏实多了。

虽然生活有时候让人觉得无奈,但只要心中有希望,咱就能从中找到力量。

再说说那些日常的小烦恼吧。

谁的生活是风平浪静的呢?就像有时候田里收成好,心里却在想着下雨了,收割会不会受影响。

常常一边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一边又担心着其他的事儿,这就是生活的百味啊。

心里总是琢磨着:“哎,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说吧。

”说到底,日子就是在这样的小忧虑中,一点一点磨练出来的。

用骆驼祥子中的语言比喻当代社会

用骆驼祥子中的语言比喻当代社会

用骆驼祥子中的语言比喻当代社会
我们可以将祥子比作关在笼子中的兔子,表达了他内心渴望自由的焦躁和懊丧。

这可以比喻当代社会中,许多人虽然生活在物质丰富的环境中,但内心却渴望精神的自由和解脱。

老舍在书中写道:“原先,他以为拉车是他最理想的事,由拉车他可以成家立业。

现在他暗暗摇头了。

不怪虎妞欺侮他,他原来不过是连个小水桶也不如的人。

”这可以比喻当代社会中,许多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却忽视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甚至对自我价值产生了怀疑。

老舍在书中写道:“高妈可以很和气,也可以很毒辣,她知道非如此不能在这个世界上活着。

”这可以比喻当代社会中,许多人为了生存和竞争,不得不做出一些违背自我原则的事情。

“苏式生活”的丰富意象

“苏式生活”的丰富意象

今年以来,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纷纷关注“苏式生活”,从不同侧面进行深入宣传报道,让这个词汇频繁进入公众视野。

所谓的“苏式生活”,大体就是苏州人传统的、寻常的生活方式。

当我们说到这个词的时候,心中自然是充满着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

介绍“苏式生活”,必然绕不开《浮生六记》。

这是清朝文学家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

该书以作者和夫人芸娘的美好爱情为主线,记述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

其特点在于真纯率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富有创造性。

沈复主要生活在苏州,书中描述的正是清代苏州人的寻常市井生活,即“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远游”的舒适典雅的“苏式生活”。

近年来,《浮生六记》成为青年人追捧的畅销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人的审美趣味。

如今,在苏州著名古迹沧浪亭,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定期上演,以新的艺术形式展现“苏式生活”。

沧浪亭,曾是沈复和芸娘生活的重要场景。

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在这里实景演出,将园林和昆曲相结合进行“浸入式表演”,使演出成为呈现“园林生活”“艺术生活”和精致典雅的一站式观赏方案。

戏随景易,人随戏走,演员们在园林空间里移步换景,观众一边领略苏州园林的古典意蕴,一边享受昆曲的细腻优雅,沈复笔下的“苏式生活”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报道表示,苏州市姑苏区打造昆曲《浮生六记》的目的,就是为了还原和再现这种人们读来、看来、听来、品来就热了眼眶、满怀憧憬的“苏式生活”;这是“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真成烟火神仙”的不被物质条件所束缚,依然能活出真趣的“苏式生活”;这是用一花一叶的诗意,用一心一意的真心,去过柴米油盐的“苏式生活”。

而美不胜收的生活背后,是对朝夕光阴的珍视,是对生命的热爱,是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将生活深入每一个细节,投入其中、享受其中的人生态度。

而这,也是当下很多人想得到的理想生活的境界。

该剧于2018年8月17日首演,至今已接待观众5000余人,受到广泛好评。

生命的隐喻句

生命的隐喻句

生命的隐喻句人生比喻句1.生活是燃烧的火炬。

2.人生是一朵灿烂的花,充满了芬芳和旺盛,但如果不精心培育,花就会枯萎;生活是一团飘动的火焰,燃烧得明亮而炽热,但如果不加燃料,火焰就会熄灭。

是的,生命是宝贵的,炽热的,积极的。

让我们珍惜生命,让它像花一样绽放。

3.人们的生活就像洪水。

不遇到岛礁,很难激起美丽的浪花。

人的一生就像一部小说,它的价值在于它的贡献而不是它的篇幅短。

我们的生活就是三月的天气,一个小时之内就可以狂暴平静。

人生充满了起起落落。

——生活强大而精彩!4.人生很小,就像大海里的金沙;生活是伟大的,就像泰山上高大的松树。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中这美好的东西,很珍贵,只属于我们一次。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会遇到很多磨难。

有的人在苦难面前倒下,有的人在根本不苦难面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5.人生很小,就像沙漠中的一粒金色细沙,根本微不足道;生命更伟大,就像夜晚一颗璀璨的明珠,无比珍贵。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生命。

6.生活就像一条河,静静地流淌,欣赏着沿途的风景。

7.生活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在寒冷的冬天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前进的力量。

在饥寒交迫中给我们安慰,满足我们心灵的祈祷。

遇到困难和障碍时给我们希望,鼓励我们努力。

但是,这需要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去对待生活,对待生活中的一切。

8.生命的花苞缓缓展开它优雅的姿态,优雅地起舞,将希望的曙光撒在每一条街小巷。

抚慰折断的翅膀,让他重新展开。

人类有着不屈不挠的毅力,坚定的信念,顽强地撑起不朽的灵魂。

他们面对的现实是严峻的,盛开的生命奇迹般地重生,生命之花再次盛开!生命之光永不熄灭!9.生活,像一道绚丽的彩虹,成了天空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生活,就像一轮灿烂的阳光,把一切都变成了一套亮丽的xx装;生活就像一朵倔强的玫瑰,尽管寒冷,依然盛开;也许,生活就像一束野草,春绿的秋天是黄色的,一年又一年。

10.人生如竹笋。

它从土壤中孕育生命力,顽强地从土壤中破土而出,最终长成健壮的绿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人生在有志者眼里是登山的运动。

这诚然说明,人总在努力,总在攀登,但卢梭更想说的是,这种攀登是没有终点的,当人们到达一座山峰的顶点,那时才会发现,更高的山更远的路还在前边。

这还不是最悲哀的,最悲哀的是,按照李宗盛《山丘》里的意思,就算越過一座又一座山丘,才发现,当初为了谁去登山,那谁已经不再等候。

总是在攀登。

总是望不到边,好不容易越过山丘,见到别样的风景,也没有谁懂得分享。

但是根据另一种看法,不管人怎么折腾,其实走的都是下坡路。

斯威夫特有言:“人活一世。

不过一柄长把扫帚而已。

”原本生机勃勃的一棵树,枝叶蓬勃在上,树干支撑在下,及至被制成长把扫帚,便失去了青叶,颠倒了上下,杆在上,枝在下。

他好像想说,人之初生,本来完整,活过人世一遭,没有得到,只有失去。

失去了什么呢?除了青翠、性灵,还有秩序。

在西方文明中,人生被看作一系列的克服和战斗。

17世纪德国诗人格羽菲乌斯在《夜晚》中写道:“这生活在我面前展开,犹如一条跑道。

”只有在浪漫主义那里,事情才颠倒过来。

人生的最高形式成为佛教式的无所作为。

于是,最高贵的生命是植物一般静止的。

施莱格尔在《卢琴德》中说:“最高、最完善的生活无非是一种纯粹的植物化。

”一切对立都被遗忘,一切奋争都得到了止息。

最后一组可以对比的感觉是钩子和坑的不同。

它们表达的都是一种人生的不平整感,不是凸出来,就是凹下去。

据说塞尚后来把自己身边的人称作“钩子”,好像活着的基本感觉就是被牵扯住。

这是一种古老的感觉,在佛经里会经常见到,比如被欲念牵扯住。

现在我们经常见到的“嗨”和“坑”,也都有典可依。

在明代冯惟敏《河西六娘子·笑园六咏》中的第二咏写有“每日笑胎嗨”,其六写过“处处赚人坑,只落得山翁笑了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