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
都江堰工作原理
都江堰工作原理
首先,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灌溉和防洪。
它利用岷江水源,通过引水、分水、灌溉等一系列工程措施,将水资源合理分配到灌区,从而实现了农田的灌溉。
在防洪方面,都江堰能够有效地控制岷江的水位,减少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这种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引水和分水工程来实现的。
其次,都江堰的工作原理还涉及到水的调节和输送。
在干旱季节,都江堰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水源,保证农田的灌溉需求;在雨季,它又可以通过排洪渠将多余的水排出,防止洪灾发生。
同时,都江堰还可以将水资源输送到远处的地区,满足更广泛的灌溉需求。
另外,都江堰的工作原理还涉及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它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了下游地区的生态平衡,保护了植被和动物的生存环境。
同时,都江堰还能够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地质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总的来说,都江堰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科学的水利工程原理和技术手段,通过引水、分水、灌溉、排洪等工程措施,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从而实现了灌溉、防洪、水调节和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
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都江堰的工作原理不仅在古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至今仍然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都江堰的工作原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提起都江堰水利工程,那可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颗璀璨明珠,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造福着一方百姓。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它的修建,源于古代蜀地人民与水患的长期斗争。
在都江堰建成之前,岷江江水常常泛滥成灾,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这三大工程相互配合,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和水流特点,实现了自动分水、排沙和灌溉的功能。
先来说说鱼嘴分水堤。
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主要用于排洪,内江则用于引水灌溉。
鱼嘴的设计十分精妙,它的形状就像一条大鱼的嘴巴,前端尖尖地伸向江心。
由于内江处于凹岸,外江处于凸岸,根据弯道环流的原理,表层水流会流向凹岸,底层水流则流向凸岸。
这样,约六成的江水会自动流入内江,而剩下的四成则流向了外江,实现了按比例分水。
再看飞沙堰溢洪道。
这可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排沙设施。
当内江的水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多余的水就会通过飞沙堰溢到外江。
而且,飞沙堰还能利用水流的旋转离心力,将水中携带的泥沙和石块抛过飞沙堰,排入外江,有效地减少了内江的泥沙淤积。
宝瓶口进水口则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
它是人工开凿的一个口子,其作用是约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
宝瓶口的宽度和深度经过精心设计,既能保证足够的水量灌溉农田,又能防止洪水泛滥。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和工具的年代,他们凭借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艰苦的劳动,创造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奇迹。
都江堰的建成,极大地改变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条件。
源源不断的岷江水通过内江引入成都平原,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了“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
而且,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运行不依赖于外力,而是利用自然之力实现自我调节和管理,这在世界水利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经历了无数次的自然灾害和战乱,但它始终屹立不倒,不断得到修缮和完善。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项传统的水利工程,它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
这项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在审判都江堰的水资源的同时,保护鱼类的生态环境和加强对洪水的防御。
工程历史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由当时的三星堆氏族首领李冰主持设计与建造,旨在解决当时的水灾问题。
工程采用了结合自然地理环境与人工筑堤的策略,将水流自然分配到灌溉区域,并用活动堤坝与积淀池进行水库管理。
整个设计是非常科学且适应性强的,考虑到了长期运行过程中的考虑及自然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都江堰工程在这几千年的运行中保持了良好的运行状态。
在宋朝时期,为了提高水利设施的效率和质量,都江堰的上游和下游处加设了一个宝瓶口和蟹洲堰,进一步加强了工程的安全性,提高了效率。
同时工程的维护、疏通也逐渐成为周边的长江流域一个重要的维稳事务。
1975年,都江堰水利工程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0年6月28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工程结构都江堰水利工程总长度约50公里,主要可分为分水口、堰塞和灌溉沟渠三部分构成。
分水口分水口位于都江堰的主河道上,主要起到将成都平原数量庞大的水流分为两个分水系统的作用。
从这里分出的一部分水流被引至龙池,也就是上游积淀池,然后经过蟹洲口流出,供给成都平原地区进行灌溉用途。
另一部分水流则通过宝相口,也就是下游补库、补河口汇入大江口。
堰塞堰塞又被称作“公元前256年李冰堰”,总长约370米,紧贴着都江堰的下游,可视为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的“核心设施”。
堰塞主要是由大量的石头与碎石拼成的石坝,与寿池相连,于此调节水位,使水流平稳。
堰塞两侧的石堤可随需调节水位,同时该堰塞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石坝建筑之一,至今仍保持完好。
除此之外,堰塞还有其他一些辅助设施,例如洩洪孔、进水口、倒导坎等。
这些设施主要是为了加强堰塞的稳定性与防御性,防止水位升高款型变形,将水库边坡处的坡面稀土拦截,提高了施工质量。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第一部分:都江堰的历史背景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一项古老而神奇的水利工程。
它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之一,也是世界水利史上的里程碑。
都江堰以其卓越的设计和巧妙的水利工程而闻名,如今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第二部分:都江堰的重要性1. 自然灾害防控都江堰主要用来调节水利灌溉和防洪。
它利用自然地势,通过人工开凿渠道,将岷江和都江的水引入耕地和城市。
这种有效的水利系统不仅可以保证农田的灌溉需求,还能减少洪水对周边地区的危害,降低灾害风险。
2. 农业发展都江堰的建设使当地的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灌溉系统将水源带到农田,保证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品质。
这对于满足当地居民的食物需求,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都江堰在文化和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代表了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和进步。
都江堰的建设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历史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并被广泛研究和传承。
第三部分:都江堰的建设与影响1. 建设过程都江堰的建设历时几十年,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
当时的建设者经过细致的勘测和规划,借助人工开凿渠道,修建堤坝和分水口,将水源引导到各个农田和城市。
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
2. 对当地生活的影响都江堰的建成使当地的居民生活得到改善。
农田得到正常的灌溉,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水利系统的建设还带来了灌溉设施、运输工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
3. 对水利工程的影响都江堰的成功建设推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
在都江堰之后,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水利工程的规模和技术不断提升,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国家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都江堰水利工程维护方案
都江堰水利工程维护方案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都江堰水利工程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其在水资源利用、防洪抗旱、农田灌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自建成以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当地乃至整个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农田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都江堰水利工程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和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然而,由于长期使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都江堰水利工程面临着种种挑战,如水质问题、结构老化、泥沙淤积等。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维护措施,保证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安全和持续利用。
二、都江堰水利工程维护的现状与问题1. 水质问题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所在地区的人口增加和工业化进程,水质污染日益严重,这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维护和利用造成了严重威胁。
此外,洪水、地质灾害等自然因素也会对水质造成影响。
2. 结构老化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构件如堰堤、引水渠、分水闸等建筑物由于长期使用和自然风化,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影响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安全。
3. 泥沙淤积长期以来,由于上游水土流失的严重和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水库和河道淤积问题比较普遍。
泥沙淤积不仅影响了水域的利用,还对水利工程的安全和运行产生了不利影响。
4. 虫害病害由于气候条件和环境特点,都江堰水利工程容易受到各类虫害和病害的影响,这对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生态环境的维护造成了极大威胁。
例如,水生植被的大面积枯萎和藻类的过度生长都会对水利工程的安全和利用产生影响。
三、都江堰水利工程维护的主要内容针对都江堰水利工程面临的问题,维护工作主要需包括以下内容:1. 水质维护为了解决都江堰水利工程水质问题,必须加强污染源治理和水质监测工作,控制污染源的排放,消除水域污染物,确保水质符合国家标准。
同时,要加强水域治理,增强水域自净能力,维护水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都江堰的功能
都江堰的功能都江堰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中国水利工程的奇迹。
它地处西南地区,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之一,集灌溉、水利、防洪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灌溉。
它修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6年之间,是世界上最古老且仍在使用的水利工程之一。
都江堰通过引江入蓉、引水灌溉的方式,将岷江的水引入平原地区,为周边的农田提供充足的水源,解决了农业灌溉的难题,大大提高了农田的耕作效率,保障了粮食生产的稳定。
其次,都江堰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具有防洪和涵水的功能。
它通过岷江的中国特色的工程技术,将岷江的径流分成内、外两道水流,其中外水从摩岩山脉上奔涌而下,形成巨大的水压,可以有效地抵御洪水,起到了防洪的作用。
而内水顺流而下,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质和水量的稳定,给城市及周边地区提供清洁的饮用水。
此外,都江堰还具有水运的功能。
由于都江堰修建在交通干线上,它可以将运输船只从岷江引入大运河,为沧江、岷江两大水系之间的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物资的流通。
最后,都江堰还是一处重要的景点和旅游胜地。
都江堰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程技术,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学习。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古老的水利工程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到古代聪明智慧的结晶,体验到传统的农耕文化。
此外,都江堰还举办着各种相关的节庆活动,如灌溉节、防洪纪念日等,吸引着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庆祝。
总而言之,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具有灌溉、防洪、涵水、水运等多种功能。
它不仅解决了农业灌溉的难题,保障了农田的耕作效率,也为城市提供了清洁的饮用水,同时还为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
此外,都江堰作为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学习。
无论从实用还是观赏的角度来看,都江堰都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一、背景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由邓至、李冰等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历时6年修建完成。
二、工程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成都平原的灌溉和防洪问题。
通过引江入蜀,使成都平原的农田得到充分灌溉,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同时,工程还起到了排涝和防洪的作用,有效减少了洪水灾害的发生。
三、工程规模1、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蜀江引水、岷江引水两个渠道。
2、蜀江引水渠长约60公里,自蜀江源头引水至郫县县城,最终流入都江堰。
3、岷江引水渠长约28公里,自岷江源头引水至都江堰。
4、都江堰工程总引水量为1730立方米每秒。
四、工程特点1、都江堰水利工程采取堰坝式引水方式,主要由堰坝、引水渠和分水口组成。
2、堰坝由石坝和土坝组成,石坝采用了梯级式布置,以减少对水流的阻碍。
3、引水渠沿山脚修建,采用了凿石和开凿截梁两种方式,以适应地势的变化。
4、分水口处设置堰门和闸门,实现对引水量的调节和分配。
五、社会影响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成都平原农田得到了及时有效的灌溉,使农业生产大幅提高。
2、工程也起到了防洪的作用,保护了成都平原的居民免受洪水灾害的侵害。
3、都江堰成为了蜀地经济的重要支撑,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六、附件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图纸。
2、相关的水位监测数据和工程实施报告。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水利工程:指以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为目的,对河流、湖泊和海洋进行开发、改造和利用的工程。
2、引水渠:指将水从水源引入目标区域的渠道。
3、分水口:指将引入的水按需分配的地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一项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
建造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之间,都江堰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早的官方水利工程之一。
它以其精巧的设计和长久的实用价值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历史都江堰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建设背景都江堰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在干旱季节保证农田的灌溉,保证成都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
在古代,成都平原雨水资源不足,夏季干旱,农作物生长不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蜀国政府决定修建都江堰,引水灌溉农田。
2. 主要功能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调水和灌溉农田。
它通过引水渠将岷江水引入都江堰,并通过堰坝的调节,分流一部分水贯彻到成都平原,滋润农田。
这不仅解决了农业的灌溉问题,也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 设计和布局都江堰由堰坝、引水渠和分水口组成。
堰坝位于岷江与青城山之间的狮子山和龙王山之间,这个位置具备了引水的有利条件。
引水渠从堰坝的两侧往上游延伸,直至成都平原。
在途径青城山的地方设置了分水口,将水分为内江和外江两个渠道。
4. 工程特点都江堰以其独特的工程设计和优秀的建筑技术而闻名。
它采用了藏式石材拱坝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分流水流,并防止水流过大冲击村庄和农田。
堰坝的石材采用了特殊的凿制技术,使其稳固耐用,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依然屹立不倒。
5. 社会意义都江堰的建设对当地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确保了成都平原农田的灌溉,使农业生产得到改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都江堰也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周边的农村聚居点和商业中心。
6. 文化价值都江堰作为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它是古代中国工程技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重要遗产。
都江堰的建设和运营经验对后来的水利工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被誉为“水利文化的活化石”。
7. 旅游景点如今,都江堰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游客可以欣赏到它壮观的堰坝建筑、优美的水景和周边山水的美丽。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郊区的都江堰市境内。
下面将为你介绍一些历史都江堰的知识点。
一、都江堰的历史背景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1年间,是蜀汉时期著名政治家李冰所主持修建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
当时,成都平原一直饱受洪水灾害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冰主动请缨修建都江堰。
二、都江堰的建设意义都江堰的修建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洪涝问题,使得这片土地可持续利用。
它的主要作用有:1. 水利灌溉:通过引水分配和水轮灌溉,都江堰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可靠的灌溉水源,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得成都平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和棉花产区之一。
2. 防洪排涝:都江堰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有效地控制了灌溉用水,减少了洪水的发生和危害,改善了当地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
3. 水运交通:都江堰成为古代水上交通的重要通道,方便了湖广地区与西南地区之间的货物运输,推动了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三、都江堰的修建过程李冰修建都江堰的主要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土木勘探:李冰率领团队对当地的地形、水文地质等进行详细勘探,选择了合适的地点和河道,确定了工程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方案。
2. 修建堤坝:首先修建两座堰坝,分别位于都江堰和摆沙,将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
3. 开凿渠道:在摆沙附近修建引流渠道,经过细心计算,使得水能平缓地逐级引入各条支流,供给农田灌溉。
4. 设计水闸:李冰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分水闸,通过开启或关闭闸门来调节水流,确保农田得到适量的灌溉水,同时平息洪水。
5. 完善配套设施:修建了水轮灌溉设备、河道疏浚工具等,为都江堰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四、都江堰的影响和传承都江堰的建设不仅解决了洪水问题,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它的建设和运营经验也为古代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目前,都江堰已成为中国和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都江堰水利工程
保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需求。
促进绿色发展
03
推广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等绿色发展模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科技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智能化监控与管理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 实时监控、数据分析和智能管理。
新型材料与技术的应用
研发和应用新型材料与技术,提高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耐久性和安全 性。
都江堰的成功修建为成都平原的农业 生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使 成都成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文化遗产,也 是中国水利工程的重要代表之一,具 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03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原 理
水文学原理
水的循环
都江堰利用水的循环原理,通过自然流动和人工引导,将水 从岷江引到成都平原,再通过灌溉渠道输送到农田。
工程的维护和修缮
定期检查与评估
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定期检查 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
题。
维修与保养
定期进行保养和维护,确保工程设 施的正常运转。
应急抢险
建立应急抢险机制,应对自然灾害 等突发事件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 响。
工程的管理经验和挑战
管理经验总结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管理经验表明, 科学规划、严格管理、持续投入 是确保工程安全和可持续运行的
宝瓶口:控制内江的进水量,满足灌溉 需求。
鱼嘴: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利用地形 实现排沙和分水功能。
飞沙堰:调节洪水流量,将多余的洪水 排入外江,同时将泥沙冲入外江。
工程的影响和意义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 的结晶,代表了当时水利工程的最高 水平。
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 展和人口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也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四川都江堰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程
四川都江堰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程四川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一项由人工修建的灌溉系统,被誉为“水利工程的奇迹”。
都江堰的建设始于公元前256年,历时四十多年才完成。
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水流,防止洪水灾害,并为农田提供灌溉水源。
这项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水资源问题,也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都江堰的建设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师李冰和他的儿子李贺。
他们利用当地的地形地势,通过修建堤坝、挖掘渠道和开凿水闸等方式,将岷江和都江水源引入成灌溉系统。
这个系统由两条主要渠道组成,一条是岷江引水渠,另一条是都江引水渠。
岷江引水渠主要负责引水,而都江引水渠则负责分水和灌溉。
这两条渠道相互衔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灌溉系统。
都江堰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水资源问题,还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
在都江堰的灌溉下,农田的产量大幅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此外,都江堰还起到了防洪的作用。
在洪水来临时,都江堰可以通过调节水流的方式,将洪水引入渠道,避免了洪水对农田和居民的破坏。
这种防洪措施在古代是非常先进的,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安全的生活环境。
都江堰的建设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后来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都江堰的启发下,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工程项目。
这些工程项目不仅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也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今天的都江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欣赏这个古代水利工程的壮丽景观。
都江堰的建设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人类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它的存在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们意识到水利工程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都江堰的成功建设为后来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始建于公元前256年,位于中国四川都江堰市。
整个水利工程覆盖了都江堰市和成都市的一部分地区,它的建设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家、数学家和工程师的高度关注,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成都平原地区常年干旱,缺水问题。
几千年前,大雪山脉高冷的地区,并没有人居住,而居住在平原上的人们,生活难以为继。
因此,为了改善这些民众的生活,引水工程就凭借中国古代工程师们的创造予以出现,并被视为中国的水利工程艺术的代表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总长达65.7千米,穿过了都江堰市到成都市,穿过崇山峻岭、流动的江河、沟壑和田间地头,沿途建有灌溉、排水、保护山体等70余处设施,当时用来传输涓涓细流的竹管,是我们现代平民渴求大量水源的关键,它的建造成就了历史的壮举,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伟大的遗产。
整个工程的建造遵循的是一种巧妙的设计理念,主要是通过水库、引水、灌溉系统,来收集、存储和分配水源。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引进了滋润下游农田的金沙江水,这为当地的农业和工业发展带来了莫大的改变。
在当时,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西蜀地形复杂,土石流灾害频繁,土质的松散性也是一个大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工程师采取了各种战略和技术,如旋转木材、石鼓法、木匠法等。
在实践过程中,工程师们的技能和耐性已经得到了提高,并留下了许多创造性的高地和壮观的实物遗产,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响在近几百年间,对中国的农业、商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工程系统仍然在使用,为成都平原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有力的贡献。
因此,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项世界级的水利工程,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拥有极高的地位。
它不仅在工程建设等方面走在了同一时代的前沿,同时也在灌溉和实践方面做出了有力的改变,让人们看到了一项重要的创造和发明。
都江堰的作用与功能主治
都江堰的作用与功能主治1. 灌溉水利•都江堰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且仍在使用的人工水利工程之一。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距离成都市约50公里,是以水利工程为核心的古代灌溉系统。
•都江堰以自然引水和分洪的方法将岷江水引入灌区,解决了这个地区长期以来的水荒问题,并为远离江河的农田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都江堰的建设和运行为四川盆地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提高了灌区的农田产量,并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繁荣。
2. 防洪减灾•都江堰在灌溉的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防洪减灾作用。
•都江堰在岷江上建有堤防和分水河,通过挖掘运河和隧洞的方式分流岷江水,减少了洪水对灌区的冲击。
•都江堰的建设主要考虑了降低岷江洪峰流量的目标,通过人工调节水量和流速,有效减小了洪水对周边地区以及成都市的影响。
•都江堰因此被誉为“雅砻江的剑”,保护了成都平原和周边地区的安全。
3. 天然景观•都江堰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被群山环绕,风景秀丽。
•都江堰的建设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利用了周边地形,形成了一系列美丽的自然景观。
•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分洪水道、泄洪渠、分水井、分洪堰等设施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都江堰周边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如灌县古城、杜甫草堂等,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研究者。
4. 生态保护•都江堰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工程案例,以其独特的生态功能和资源保护而闻名。
•都江堰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都江堰的建设和运行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综合考虑,保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都江堰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和恢复,成为了植被茂盛、动物丰富的重要生态区域。
5. 旅游资源•都江堰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还是一个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方。
•都江堰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而成为了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游客可以欣赏到壮观的山水风景,游览古城、古迹,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都江堰的影响
都江堰的影响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
建于秦朝时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都江堰的建造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灌溉和防洪问题,还对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水利效益都江堰利用岷江和都江两河的水资源,利用大坝、堰和渠道将水引入农田,解决了灌溉问题,带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灌溉水能够让农田保持湿润,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防洪效益都江堰不只是解决了灌溉问题,还有效地防止了洪水的发生。
大坝和堰能够调节河流的水量,减少了洪水的暴发频率,保护了沿岷江和都江两岸的人民和农田免受洪灾侵害,提高了当地的安全系数。
生态环境影响都江堰的建造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
引水灌溉使得沿岷江两岸的植被得到充分滋润,保护了植被的生长,维护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但是,大规模的灌溉也造成了一些生态问题,如水资源过度利用、水土流失等,需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文化影响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
都江堰的建造技术和水利理论对后世的水利工程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世界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都江堰也成为当地文化的象征和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经济影响都江堰的建设和运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通过灌溉和防洪,提高了农业产值和稳定了粮食供应,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都江堰也成为当地旅游业的支柱,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了就业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综上所述,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不仅在水利、灌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对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和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
都江堰的作用是什么
都江堰的作用是什么都江堰是位于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的一座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还对当地农业发展、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管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都江堰的作用。
一、农业灌溉都江堰是由春熙山上的岷江取水分流,沿路引灌到成灌两地的一项巨大工程。
通过都江堰修建的渠道,岷江水源得以引导并分配到1800多万亩农田,为西部地区解决了长期面临的水源问题。
在干旱的黄土高坡上,得以实现多年多水次灌溉,改变了原来农作无水就会松场、水稻少收,很难获得较高收益的局面。
因此,都江堰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农田的灌溉效率,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稳定产量,对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防洪减灾都江堰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防洪减灾。
岷江水负责供养成灌两地的农田,而都江堰把岷江的一半水流引向都江堰渠道,使沿途的千家万户有了防洪抗灾的希望。
通过精确的水流分配和灌溉,将洪水引导到山区,有效地减少了成都平原地区的洪水灾害,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都江堰的防洪功能在历史上多次得到验证,在面临洪水威胁时,堤坝和水道的灌排水功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水资源管理都江堰不仅为农业提供了稳定的灌溉水源,还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精确的水文观测和水流调控,都江堰能够及时调节水量,保持水质和供水稳定性。
同时,都江堰也具备水库的功能,在雨季大量降雨和洪水来临时,可以调节水位,避免水库泄洪过度,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结语都江堰的作用包括农业灌溉、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
它改变了古代西部地区的农田灌溉模式,提高了灌溉效率,为农民带来了收益。
同时,也减少了成都平原地区的洪水灾害,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都江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还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都江堰的作用
都江堰的作用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灌溉和水利技术的杰出代表。
它的建造年代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代,至今仍然在运行中。
都江堰的作用在于解决了长期以来四川盆地严重的水旱和洪涝灾害问题,不仅为成灌区和周边地区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都江堰的最大作用之一是解决了水旱灾害问题。
由于都江堰位于岷江和嘉陵江交汇处,是岷江上游最大的支流-都江沟的过渡入岷江的地方,因此年均径流量达到了100亿立方米以上。
通过都江堰工程的修建,它能够有效地调节岷江水流,使之顺利进入成灌区,为这片干旱的土地提供了充足的灌溉用水。
这个区域因此得以大规模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产量,解决了长期以来的水旱灾害问题。
其次,都江堰还能够解决洪涝灾害。
四川地区地势陡峭,水流湍急,数百年来,这里频繁发生洪水和泥石流。
通过修建都江堰工程,它能够将岷江的水流引导入灌区,提高了灌区的排涝能力,有效地减少了洪涝灾害对当地农田和居民的影响。
同时,都江堰还修建了大量的溢洪道,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投石撒渠”排洪方式,使得堰塞湖、闸门和溢洪道共同作用,将洪水引入西南二郎山水库,从而实现了对洪水的最大程度控制。
此外,都江堰还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都江堰的影响下,成灌区的农田面积大幅度增加,并且农业生产的效益明显提高。
成灌区以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茶叶、饲料、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成为四川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此外,都江堰还发展了一些与水利工程相关的产业,如水力发电、水湾旅游等,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总之,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它的建造和运行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高超水平,更解决了当地长期以来的水旱和洪涝灾害问题。
它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保护农田和居民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都江堰的成功经验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人工水利工程文化遗产,也为今后继续推动灌溉和水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都江堰的原理和应用
都江堰的原理和应用原理都江堰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水利工程,用于控制灌溉水源的分配和防止洪水。
它的原理基于重力和水的自然流动。
1.重力引导:都江堰利用山脉的高差,利用重力将水引导入灌溉渠道。
主要通过建造堤坝和开挖渠道,将上游山区的水源引导到农田中,实现灌溉。
2.分水结构:为了控制水流分配,都江堰采用了分水结构。
主要是在引水渠道上设置一系列闸门和水门,根据需要将水流分配到不同的灌溉渠道中。
3.洪水控制:都江堰还能有效地控制洪水。
通过设置堤坝和堰门,可以把来自山区的洪水引流到下游的河道中,减少农田的洪涝灾害。
应用都江堰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都江堰的几个主要应用领域:1. 灌溉农田都江堰最主要的应用就是灌溉农田。
通过引导上游的水源,都江堰将水流引入分布在下游地区的农田中。
这种有效的灌溉系统能够确保农田得到充足的水源,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
都江堰的灌溉系统不仅提供了农田所需的水源,还可以分配不同的农田灌溉水量,以适应不同作物的需求。
2. 防洪都江堰的分水结构和堤坝设计,使其能够有效地控制洪水。
当山区发生洪水时,堤坝和堰门可以阻挡洪水冲入农田和村庄,将洪水引到下游河道中。
这不仅保护了下游地区的安全,还能减少洪涝灾害对农田的破坏。
3. 水资源利用都江堰充分利用了山区的水资源,将其引到农田中进行灌溉。
这有助于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通过定量分配灌溉水量,也可以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4. 文化旅游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水利工程,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都江堰所在地区也因此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游客可以参观都江堰的灌溉系统,了解其原理和历史背景,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勤劳。
结论都江堰作为一项古老而有效的水利工程,通过重力引导、分水结构和洪水控制等原理,实现了灌溉农田、防洪、水资源利用和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的应用。
它不仅满足了农田的水资源需求,还保护了农田和下游地区的安全,并且通过文化旅游将古代工程的智慧传承给后人。
都江堰 原理
都江堰原理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被誉为“水利工程的活化石”。
都江堰是一项由人工开凿的水利工程,其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防洪排涝。
都江堰的建设原理主要包括引水、分水、控水、排水四个方面,下面将对都江堰的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都江堰的引水原理。
都江堰利用岷江水力资源,通过人工开凿引水渠,将岷江的水引入灌溉用水渠道。
引水渠道经过精心设计和修建,使得岷江的水能够顺利地流入到灌溉用水渠道中,为农田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
其次,都江堰的分水原理。
在引入水源后,都江堰通过巧妙的分水工程,将引入的水源分为主要灌溉用水和次要灌溉用水。
主要灌溉用水被引入到农田中,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水源,而次要灌溉用水则被用于其他用途,如家庭生活、畜牧业等。
接着,都江堰的控水原理。
为了保证引入的水源能够有效地被利用,都江堰设置了一系列的水闸和堰坝,通过控制水流的大小和方向,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利用。
这样可以确保水资源既能够满足农田的灌溉需求,又能够避免因水灾而造成的灾害。
最后,都江堰的排水原理。
在引入水源并完成灌溉后,都江堰需要及时排除多余的水源,以防止农田积水和水库溢出。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都江堰设置了排水渠道和排水口,将多余的水源排放到下游的河流中,保持灌溉用水渠道的畅通和农田的排水畅通。
总的来说,都江堰的建设原理是基于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调配,通过引水、分水、控水、排水等工程措施,实现了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都江堰的建设原理不仅在古代展现了中国人民智慧和勇气,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都江堰的原理不仅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世界水利工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都江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人类智慧和勇气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都江堰的作用
都江堰的作用
都江堰的作用是防洪灌溉。
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
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历史意义: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
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由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论文关键词】都江堰水利岷江排沙洪灌溉【论文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都江堰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构造原理,浅析了修建都江堰的重大意义。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区以西的岷江上游。
是在战国末年,由时任秦国蜀郡郡守的李冰及其子主持建造的。
它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唯一以无坝引水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具有引水灌溉、防洪排沙以及水运、城市供水的多重效用。
整个工程可分为渠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渠首又由鱼嘴(分水堤坝)、飞沙堰(泄洪排沙道)和宝瓶口(引水口)等三项主体工程以及金刚堤、人字堤等附属建筑组成。
两千多年来,由于都江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
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
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为什么称都江堰,都江是哪条江呢?《蜀水考》说:“府合,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
”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
《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
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为什么要修宝瓶口?只要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这样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
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玉垒山山石坚硬,民工们用铁具凿、挖、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
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应当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在柴草的燃烧下就会暴裂,可以加快挖的速度。
实践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40米高、80米长的口子,因形状很像瓶口,因此叫“宝瓶口”。
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这样,东部的农田得到了灌溉。
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终于完成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室瓶口,怎样才能让水更多地往东流入宝瓶口呢?从而引出要修分水鱼嘴。
为什么要修分水鱼嘴?为了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
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在江心修筑分水堰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因为江心水高涌大,水流急速,筑成的堰提要很坚固,否则随时都会被洪水冲走。
开始修筑分水堰时,他们采用往江心抛石块的办法,结果没有成功。
因为,抛下去的石块,经不住洪水的冲击,不断地被洪水冲走。
怎么办?岷山一带盛产大竹,当地人用竹子盖房、编竹笼来装东西的方法,使李冰大受启发。
他请来许多竹工,让他们编成长3丈、宽2尺的大竹笼,再往里面装满鹅卵石,然后让民工将沉重的大竹笼一个一个地沉大江底。
结果大竹笼在湍流的水中安然不动,稳稳地固定在那里,周围再用大石头加固,就这样分水大提终于建成。
由于大提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江水经大大小小的渠道,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灌溉网。
从此以后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难,用竹笼装卵石来截流的办法也沿用至今。
为什么还要修飞沙堰?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
飞沙堰同样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
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室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至此,都江堰工程基本完成。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具体地说,利用鱼嘴分水堤从岷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动将眠江60%的水引入内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时,又自动将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内江。
都江堰建于岷江弯道处,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层水流向凸岸,将洪水冲下来的沙石大部分从外江排走。
进入内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头岩的支引、宝瓶口的节制和"离堆"的顶托,将大部分沙石从飞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宝瓶口引水口和灌区干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宝瓶口引水口控制进水量,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过量洪水涌入内江灌区,造成灾害。
都江堰能自动调节进入灌区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成为天府粮仓。
都江堰是成功运用自然弯道形成的流体引力,自动引水、泄洪、排沙的典范。
建堰时,李冰还在江中埋石马作淘滩标志,立"三石人"观察水情消长,开创了中国古代水情测量的先例。
历代对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视,逐步完善了管理机构,建立了岁修、防洪等维护制度,积累和总结了"六字诀"、"三字经"、"八字格言"等宝贵的治水经验,使古堰持续发展,相沿不废。
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
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
其工程结构主要由渠首工程、附属工程和灌渠系统工程组成。
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组成;附属工程由百丈堤、人字溢洪堰组成;渠系工程主要由内江总干渠、沙黑总干渠、金马河干渠等组成。
建国后,为解决都江堰工程维修期间的城市供水问题,又特别设计增建了工业引水暗渠。
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
具体讲,以三维空间巧妙构筑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渠首“三大工程”,优化岷江特定区段的硬约束,形成不同流量条件下的主流走势、环流力度,造成岷江不同流量条件下的内、外江不同的水沙分配比,克服川西自然地理劣势,优化岷江和成都平原的关系,发展水利网络化,使其最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其三维空间的关系是:平面布局是基础、是前提;立面结构是在平面布局的基础上历经千载,反复优化逐步形成的。
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
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
1 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扩建和改造都江堰,将灌溉区域扩大到1000多万亩,范围扩展到龙泉山以东,使之成为目前世界上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同时,也重新规划了灌溉沟渠,用混凝土加固河岸,并兴建了多座节制闸和外江枢纽闸,还在岷江上游建设了紫坪铺等多座大型水电站控制来水。
目前都江堰的运行方式与两千年前相比,已有着不小的差别。
汶川大地震对都江堰的影响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000多年,经受住2008年5月12日8级的汶川地震。
汶川地震不仅危及震区人们的生命和生活,也严重威胁着包括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内的世界遗产地及1000多处文物的安全。
重灾地区都江堰水利工程完好,二王庙、青城山道观受损。
2000年底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青城山与都江堰地处此次地震发生的中心地带,四川省文物局有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当地余震不断,但处于岷江中的水利工程尚未有受损的迹象,目前,仅有报告称景区大门受到轻微损坏。
已知的消息是,处于岷江中的这几处设施,目前基本无恙,虽然近日余震不断,但因为其设计具有相当的防震性,相信鱼嘴、宝瓶口、飞沙堰这几处重要设施应无大碍。
这也是都江堰历经2000多年,仍能在今天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