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贵州大方县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及形成条件浅析
RESOURCES/WESTERN RESOURCES2020年第三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1.引言大方县地处贵州高原西部,全县辖区总面积为3517.76km 2,辖34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22.3万人。
县境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人为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条件的破坏程度较强烈,尤以地下采煤工程活动最为突出,导致境内地质灾害频发。
2018年3月至6月,我单位开展了全县1∶5万地质灾害专业排查工作,初步已查明的现状地质灾害为162处,其中崩塌71处,滑坡37处,地面塌陷31处,不稳定斜坡23处。
本次排查工作手段有遥感解译、无人机航测、野外实地调查等工作方法,完成实物工作量有:1∶5万遥感解译核查面积3517.76km 2,1∶5万地质灾害隐患空间分布调查面积1363.86km 2,重点地区1∶2000无人机航测面积31.30km 2。
通过MAPGIS 软件将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与区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工程活动分布关系进行叠加分析,对区内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和形成条件形成了全面、系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划分了大方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对指导地方政府部门防灾、减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地质灾害基本特征2.1地质灾害类型通过本次排查,大方县现状地质灾害隐患点162处,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及不稳定斜坡等4种灾种,其中崩塌71处,滑坡37处,地面塌陷31处,不稳定斜坡23处,崩塌地质灾害为工作区主要灾种类型。
2.2地质灾害稳定性及危害性地质灾害稳定性分析以定性分析为主,划分为稳定、基本稳定、不稳定3种状态。
根据实际调查对工作区16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进行了统计分析,其分析结果为不稳定状态97处、基本稳定状态58处、稳定状态7处,工作区大部分地质灾害隐患点处于不稳定状态。
同时,通过调查统计,全县162处地质灾害隐患共造成109户村民172间房屋以及高店小学教学楼严重受损,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169.5万元。
【专业知识】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专业知识】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学员问题】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解答】地质灾害类型多时,则可分节描述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列表反映,文字指出整体、共性特性;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压灾害等,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分类描述。
(1)滑坡查明滑坡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预测发展趋势,评价其对矿山工程项目的危害,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①滑坡发育位置、地形地貌及规模(长、宽、厚,单位:m,估计方量,单位:m3);②滑坡的构成要素(滑坡周界、滑坡后壁、滑坡前缘、鼓丘、裂缝等)、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和变形迹象;③滑坡区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组合关系等)、地下水、泉点及流量、地表水及湿地;④滑坡类型、诱发因素,结合地质条件和降雨特征分析滑坡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⑤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及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⑥当地整治滑坡经验;⑦附典型点剖面、照片,附表(滑坡特征表)。
(2)泥石流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流条件、植被发育状况、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确定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规模、活动特征、侵蚀方式、破坏方式及程度,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对矿山工程项目的危害,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①发育位置及规模(流域面积,单位:k㎡)②地质条件: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地质构造;③地形地貌条件:沟谷长度(长、宽,单位:m),沟岸坡度,纵坡降(%),山坡坡度及植被发育状况,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并描述三区特征;④泥石流物质组成,堆积扇分布范围、形态,堆积层次、厚度、粒径,堆积历史、速度,一次最大堆积量估算;⑤汇水条件,流量(l/s)及特征⑥固体物质补给来源及方式:沟床类、坡面侵蚀类、重力类及人工土堆积等,沟谷内滑坡、崩塌、岩堆发育情况;⑦泥石流活动历史、活动特征(时间、频数、规模、冲淤、变迁)、破坏方式及程度;⑧结合地质条件、降雨条件(暴雨强度、点降雨量)和水动力条件及人类活动情况(开矿弃渣、修路地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过度放牧等)分析泥石流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⑨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及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⑩附典型点剖面、照片,附表(泥石流特征表)。
地质灾害特征及形成条件分析
地质灾害特征及形成条件分析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背景特殊,区内沟壑纵横,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
宁夏盐池县南部地处黄土高原,地质环境条件极为脆弱,是宁夏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进一步查明宁夏盐池县地质灾害隐患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宁夏地质调查院开展宁夏盐池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为盐池县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以及减灾防灾提供依据。
1地质环境条件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毛乌素沙漠南缘。
属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地带,东邻陕西定边县,南接甘肃环县,北靠内蒙鄂托克前旗,面积约8557.7km2,辖4乡4镇,全县总人口165474人。
境内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际降水变化大,同一年内降水分布极不均匀,一般多集中在6~9月份,雨季和旱季分明。
盐池县地形复杂,总体呈南部高、北部低,中部高、东西两侧低的特点。
地貌类型主要为低山丘陵、缓坡丘陵和黄土梁峁。
盐池县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以车道-阿色浪断裂为界,西侧为鄂尔多斯西缘地层分区之桌子山-青龙山地层小区,东侧为鄂尔多斯地层分区之盐池-环县地层小区;境内出露最老地层为中元古界王全口组,奥陶系、三叠系、二叠系、侏罗系仅零星出露,白垩系主要分布在县城东部苏步井-红沟梁-佟记圈-青山一带,新生代地层分布广泛。
地震烈度为Ⅵ-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0.20g,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高沙窝镇一带,震级为6.0级。
2地质灾害特征2.1地质灾害发育概况盐池县境内地质灾害较发育,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和地面塌陷5种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
境内地质灾害点共计426处,其中滑坡295处、崩塌92处、泥石流19处、不稳定斜坡17处、地面塌陷3处,分别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69%、22%、4%、4%、1%。
剖析广东省连平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剖析广东省连平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广东省连平县位于广东省北部,地处赤坎河与大浦河交汇处,是一个地势较为起伏的山地县。
连平县地质灾害频发,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一大困扰。
本文将通过对连平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的剖析,探讨其成因和解决方法。
一、地质概况连平县地处岭南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形起伏大。
全县地表岩性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页岩、石灰岩等,其中花岗岩分布较广,占总面积的70%以上。
连平县属于中国南方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质环境,在地质构造方面呈北西向拉张构造,地震活动频繁,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溪谷河川发育。
这些地质条件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二、地质灾害类型连平县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其中滑坡和泥石流占据绝大多数,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滑坡是指岩石或土壤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面向下滑动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山体陡坡、松软土层、坡面流水冲刷等地方。
泥石流是指在暴雨等极端气候条件下,山体岩石土壤与大量积水混合形成的急流,对下游的村庄和农田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地面塌陷则是指地下水水位下降或者地下开采活动所致地质松散,导致地面下陷,给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带来了潜在危险。
三、地质灾害发育特征1.地形地貌复杂连平县的地形地貌复杂,山地地势起伏大,溪谷河川密布,这为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地表岩性多样,其中的页岩和石灰岩易受到水的侵蚀,导致山体稳定性较差,滑坡发生的概率较高。
而在暴雨等自然灾害的作用下,泥石流易在山体上形成并向下游冲刷,给沿途的村庄和农田带来巨大的损失。
2.地下水位下降长期以来,连平县的工农业生产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使得地下空洞增多,地质松散现象增加,地面塌陷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
3.地震活动频繁连平县位于广东省北部地震活动区域,地震频发,对当地地质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地震会导致地表岩石和土壤的松动,进而加剧了山体滑坡和地面塌陷的发生。
四、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1.加强监测预警针对连平县地质灾害频发的特点,应加强对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
探究崩滑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探究崩滑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崩滑灾害是崩塌与滑坡两种自然灾害的缩写。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指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崩塌与滑坡是在一定的地质、地形、气候、地震等条件下,由于重力作用产生的。
由于在成因上有较密切的联系,因而往往是共同发生的。
一、大理崩滑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崩滑地质灾害作为一种地质现象,在其发生、发展上有一定的规律性,云南大理崩滑地质灾害基本发育特征简述如下:1.在成因上由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大因素构成2.3.4.在空间上呈区、带分布崩滑分布地区都是沿着某一条或几条活动断裂带发育或控制。
据不完全统计,云南省有较大的滑坡1500多处,崩塌遍布全省,共有12条崩滑发育带。
其中以金沙江崩滑带,昆明(西山)崩滑带、漾濞江流域崩滑带最为严重。
而大理就位于漾濞江流域崩滑带内,每年雨季尤其是6—8月暴雨季节,崩滑、泥石流灾害多次爆发,阻断交通,淹没农田,破坏工程设施,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
1.3具有周期性及季节性据文献研究,云南强震具有50年左右的周期,而崩滑、泥石流等灾害大多发生在每年5-10月份的雨季。
云南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降水量季节分明,夏季降水丰富,冬季降水相对稀少。
所以崩滑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1.4具有相关性及转化性大理各类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诱发关系、因果关系。
如地震可以引起崩滑、泥石流等,进而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自然灾害;而崩滑也可以产生地震,泥石流等其他自然灾害。
1925年云南大理及凤仪、宾川、邓川等县发生了强大的地震火灾。
地震震级7级,由地震引起规模巨大的火灾,震中腾起烈焰,刹那间繁华街市尽成焦土。
震后下起了雨雪,寒冷得好比冬天来临。
安徽省铜陵某矿山引发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 安徽省铜陵某矿山引发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分析汪 璐摘要:地面塌陷在很多情况下会对周围的自然资源和项目建设带来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要深入分析地质灾害,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处理措施。
本文中,以安徽省铜陵某矿山发生的塌陷地质灾害为例,着重探讨塌陷事故的形成原因以及具体应采取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铜陵;水文地质条件;采矿排水;塌陷灾害;成因分析从综合角度来看,塌陷地质灾害通常会对其周边的建筑、工程结构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全面提高塌陷地区的防范能力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需要从多个方面提高塌陷预防和治理水平,包括灾害原因的深入研究和动态优化等多个层面。
在考虑预防和治理结合的前提下,全面规避塌陷地质灾害的发生也是至关重要的。
1 安徽省铜陵塌陷勘查区概述1.1 地质条件位于铜陵市狮子山区的塌陷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春夏多雨、气候温暖湿润、夏季炎热、秋季干旱、冬季温和等基本特征。
在温度和湿度方面,该区域一直以来秉持着16摄氏度的平均气温和40摄氏度的最高气温作为基本标准,在降水方面,平均降水量约为1375.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可达到1359.8毫米。
降水量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相隔6至8年左右就会出现丰水年,而在每年10月至次年2月期间,地下水位往往会不断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地表泉水流量也会因此而枯竭。
整体上看,该区域地貌条件主要为丘陵平原区,微地貌则包括岗地、低丘、冲积平原等。
1.2 水文地质条件1.2.1 地下水类型首先,勘查区地表结构的岩性为松散岩类,主要表现为可塑状粉质黏土,部分也包含少量碎石土,这种岩性具有较强的渗水性。
其次,碳酸盐盐类裂隙水也是一种地下水类型,其特点在于水量极其丰富,主要分布在灰色、肉红色厚状白云岩和灰岩中,在变质后则呈现为白云质大理岩和中粒大理岩。
这种地下水含水量并不均匀,更容易在岩体接触位置和不整合地面范围内的发育水平较高。
重庆涪陵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发生规律分析
重庆涪陵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发生规律分析李东林;王骏;张伟【摘要】Fuling District is an area with undulating terrain, complex landform, vast mountainous area,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layered strat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opography lithology, geological structure, rainfall and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geo-hazards frequently befall Fuling. By investigation of geo-hazards, we have the rough knowledg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geo-hazard in Fuling District. With these data,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geo-hazards is analyzed. And with the surveying of the occurrence regularities of geo-hazards, some proposals to control geo-hazards are put forward.%重庆市涪陵区地势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面积广大,地质构造较复杂,层状地层发育.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的影响下,涪陵区地质灾害十分发育.通过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初步认识了涪陵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其地质灾害形成条件,最后总结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期刊名称】《重庆三峡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8)003【总页数】6页(P84-89)【关键词】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形成条件;发生规律【作者】李东林;王骏;张伟【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0037;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重庆400000;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重庆40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涪陵区位于重庆市中部,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幅员面积2 941.46平方公里.涪陵东邻丰都县,南接武隆县、南川市,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垫江县.涪陵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城区位于乌江与长江汇合处,历来是川东南水上交通枢纽和乌江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1]涪陵区境内地势起伏较大,山高坡陡,峡谷深切,地势险峻,地层岩性多样,地质构造复杂,降雨集中.涪陵区山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随着涪陵区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山地斜坡岩土体的自然平衡易受破坏而失稳,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并呈现出规模和经济损失越来越大的趋势.本文在涪陵区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基础上,对涪陵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与发生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初步的防治建议.1 涪陵区地质环境背景1.1 地形地貌涪陵区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区和盆边巫山大娄山中山山地的过渡地带,一般海拔为 200~800米,最低点为南沱镇长江边的三块石,海拔138 m,最高处为武陵山主峰磨槽湾,海拔2 033 m,相对高差1 995 m.境内地势起伏较大,总的趋势是西北低东南高.西北部属盆东平行岭谷范围,碎屑岩广泛分布,以构造剥蚀地貌为主,多为河谷丘陵、低山,河谷为宽谷;东南部大片出露碳酸盐地层,以岩溶地貌为主,多为丘陵山地,河谷多为窄谷.[1]根据地质构造、地形趋势和地貌类型的组合特征,可将区境地貌分为沿江丘陵低山区、坪上低山带坝区和后山区.沿江丘陵低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共1 098.6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9.8%.地貌组合为:丘陵占56.8%,低山27.2%,台地12.1%,山原、平坝占3.9%.坪上低山带坝区主要分布在区境南部,共786.08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6.7%.地貌组合为:低山占50%,丘陵28.9%,平坝、台地、山原占21.1%.后山区主要分布在区境东南部,共985.32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3.5%.该区一般海拔400~1 200 m,地面高差大,多达200~700 m.地貌组合为:低山占67.2%,低中山占15.8%,山原6.6%,丘陵6.4%,平坝、台地4.0%.[1]1.2 地层岩性境内出露地层均为沉积岩类,主要为寒武系-侏罗系,岩性为一套海相~浅海相碳酸盐、碎屑岩和内陆湖相碎屑岩,地层总体上从东、东南往西、西北由老到新,第四系及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到二迭系下统茅口组(P1m)地层均有出露,缺失第三系地层(图1).区内第四系地层零星分布,主要分布在沿江两岸、河谷阶地及斜坡中、下部,为冲洪积层及残坡积层;基岩地层中,侏罗系地层分布最广,占总土地面积的66.1%,岩性以泥岩、砂岩、页岩为主,有少量生物灰岩出露;其次为三叠系灰岩和石英砂岩,占32.1%,二叠系地层仅在东南边缘武陵山区有局部出露,以岩屑砂岩、灰岩为主,次为泥岩、页岩.1.3 地质构造涪陵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川东南褶皱东垫江坳褶带,区境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形成于燕山运动的第二、三期.在喜马拉雅运动(即新构造运动)时期,地层再次受到挤压,呈间歇性上升,形成现有的地质构造形态,即川黔南北构造带向北延伸楔入川东褶皱带之中,于区境形成明显的复合构造.属川东褶皱带的地质构造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其构造线方向多在北东15°至45°之间,呈雁行排列,背斜紧束,向斜宽缓,即呈隔档式褶皱.断裂一般分布于靠背斜轴部.属川黔南北构造带的地质构造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含两个方向的褶皱,多为短轴状构造.断层多沿背斜轴部分布(图1).图1 涪陵区区域构造纲要图1.4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根据形成条件、岩性组合特征及工程地质性质,可将涪陵区岩土体分为三大工程地质岩类,即松散岩类、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类.碎屑岩类岩体根据岩性组合与结构特征又可以分为三类,即坚硬厚层砂岩组、软硬相间砂泥岩互层岩组和软弱薄层粘土岩组.[2-9]松散类岩组由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组成,厚度变化大,成分主要为粉质粘土,部分含碎石土,褐黄色,可塑~硬塑状,结构松散,具弱透水性,力学强度低.坚硬厚层砂岩组由厚层长石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夹少量泥岩等组成.岩组物理力学性质较好,砂岩属坚硬类岩石,强度高,但所夹薄层泥岩类岩体的工程性质差,抗压强度多在30 MPa以下,泥岩层面常构成软弱结构面.整个岩组属于坚固性中等——良好岩体.蓬莱镇组、部分上沙溪庙组、新田沟组、须家河组地层可归于此类.软硬相间砂泥岩互层岩组主要由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与黄灰色块状长石岩屑砂岩、长石砂岩不等厚互层组成,砂岩物理力学性质较好,泥岩则较差,具有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等性能.力学性质相差悬殊的砂岩、泥岩互层,使得斜坡易于发生崩塌滑坡.该类岩组包括遂宁组、部分上沙溪庙组、自流井组、珍珠冲组.软弱薄层粘土岩组主要由薄层泥岩、页岩、粉砂岩组成,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强度低,易风化.该类岩组包括下沙溪庙组、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坚硬岩组主要由灰岩、白云岩和少量泥岩组成,强度较高,物理力学性质较好.该类岩组包括嘉陵江组、飞仙关组和二叠系地层.2 涪陵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通过地质灾害排查,涪陵区(非库区)现有各类地质灾害共561处,其中滑坡509处,占90.7%,危岩崩塌38处,占6.8%,不稳定斜坡12处,占2.1%,泥石流1处,占0.2%,地面塌陷1处,占0.2%.按规模统计,以中小型为主,中型占5%,小型占94.8%.2.1 滑坡区内共发育509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90.7%,小型489处,中型20处.滑体外形多为阶梯状、微凸状,后缘拉裂缝发育,一般呈圈椅状,局部下错变形甚至滑塌,坡体裂缝一般和坡向斜交,呈直线状、之字形等形态,长短不一.部分滑坡前缘见鼓丘,部分滑坡上发育落水洞.滑坡按其物质组成分为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两大类,其中土质滑坡占绝大多数,共496处,占总数的97%,岩质滑坡13处,占总数的3%.土质滑坡滑体厚度大多在2~5 m之间,一般上薄下厚.滑面较为单一,均以松散盖层与下伏基岩接触面为滑移面,滑动面普遍与坡面近乎一致.区内滑坡成灾规模不大,但危险性较明显、危害性较大,多危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普遍表现为将房屋拉裂变形甚至歪斜倒塌,滑坡上房屋地基变形、院坝开裂下错普遍,易危及居民生命安全,如新妙镇塘坎滑坡等.区内滑坡的稳定性受到降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岩类、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据调查统计,区内509处滑坡中,目前有204处具有明显变形迹象,处于潜在不平衡状态或不平衡状态,主要表现为地面拉裂、沉降、隆起,建筑物变形等.每年雨季,这部分滑坡尤其是土质滑坡都会出现会出现明显的蠕滑变形.部分滑坡目前虽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在降雨、库水涨落、人类工程活动等外动力作用下,较易活动,形成整体滑动,从而造成危害.在没有对滑坡进行评估和采取可靠工程措施以前,应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监测、预报,以避免造成人员伤亡.2.2 危岩(崩塌)区内发育38 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6.8%.按规模划分,小型36处,中型1处,大型1处.多为自然因素诱发,多发生于高陡边坡坡肩坡角大于60 °的高临空面,一般发育于沉积岩地层中,在强降雨诱发和重力卸荷营力作用下产生崩塌.陡崖一般发育有多组陡倾裂隙,杂乱排列,不规则状,在主裂隙的控制及降雨的诱发下岩体裂隙进一步加长加宽,直至产生崩塌,典型如新妙镇乌龟堡崩塌.境内危岩(崩塌)全部为岩质,具突发性强、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多发生在持续强降雨之后,其发育过程缓慢而久长,易使人麻痹大意.此类崩塌发生时由于具有相当大的势能,顺坡而下,翻滚撞击,能摧毁其下任何建筑物,影响面较广.由此可见,崩塌灾害的危害大,也不易防治,且此类现象在涪陵区境内较为普遍,陡崖地貌多见,因而应将其列为重要防治对象.2.3 不稳定斜坡区内共发育12 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2.1%.不稳定斜坡多为自然边坡失稳和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其中中型1处,小型11处.不稳定斜坡变形迹象明显,潜在不稳定. 区内土质、岩质不稳定斜坡均有发育,土质潜在不稳定斜坡10处,占83%,岩质潜在不稳定斜坡2处,占17%.土质潜在不稳定斜坡多由降雨诱发,同时也有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土质潜在不稳定斜坡相对滑坡而言,变形迹象相对较小,变形体在应力集中部位常出现拉裂缝和局部坍塌现象,变形体上建筑物基础下沉,斜坡上房屋垮塌、歪斜、地基变形、院坝开裂下错.图2 涪陵区地质灾害分布图3 涪陵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3.1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涪陵区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西部石沱及新妙、中部马武、白涛、清溪、江东及白涛与北部江北一带(图2),东北及东南部地质灾害相对较少.地质灾害的分布受时空影响明显,年内、年际分布明显不均,在行政区域上也具一定差异性.3.1.1 按行政区域统计涪陵区 26个乡镇街道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发育,江东街道、白涛街道、李渡街道、龙潭镇、石沱镇、新妙镇、马武镇、大顺乡等乡镇较为发育,受地质灾害威胁较严重,地质灾害个数均超过 33个,最多为白涛街道60个.涪陵区地质灾害平均发育密度为19个/ 100 km2,灾害密度较大的乡镇有江东街道、龙桥街道、新妙阵、马武镇、大顺乡,超过30个/100 km2,最大为大顺乡38个/100 km2. 3.1.2 按时间统计区内灾害具有群发性,一般集中在6月~8月,其中发生于7月份的有160处,占31.9%,其次为8月份,共有100处,占19.9%,再次为6月份,共计83处,占16.5%.由此可见,灾害在年内明显分布不均,且多分布于雨季.地质灾害在年际分布具有不均性,以 2008年最多,共163处,其次为2009年,共75处.地质灾害的发生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有所增强,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工程活动的范围和领域不断增大,地质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逐渐加大.3.1.3 按高程统计受地形地貌的控制,区内地质灾害的分布在垂直高程上具明显不均性.地质灾害多发育于高程200~800 m之间,此高程区间内灾害点共计 488处,占灾害总数的87%,其余高程段共有灾害点73处,为滑坡、崩塌等,多中小型.越往高处地质灾害越少,发育密度越低.地质灾害与高程的分布关系与人类经济和工程活动有直接关系3.2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地质灾害的形成往往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其形成条件也不尽相同.涪陵区发育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数量的多少,与该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生态环境、人类工程活动等密切相关.3.2.1 地形地貌对地质灾害的控制3.2.1.1 滑坡滑坡主要发生在地形坡度为20°~59°的地段,该类坡度的滑坡数量为438处,约占滑坡总数的86%,低于20°和大于60°地段滑坡数量仅为72处,占总数的14%. 滑坡受地形地貌的控制明显,低于10°的地段不发育滑坡,随着地形坡度的增加,滑坡数量急剧增多,但超过50°以后,则呈下降趋势,滑坡多集中发育于20°~40°的地段,大于70°的地段滑坡数量很少(图3).由于集中降雨的影响,坡积物在势能的作用下易产生缓慢变形,地形坡度小,相对高差小,坡积物势能相对较小,滑坡变形则小,反之势能较大,则易于产生滑坡,且变形明显,在25°以上的坡体则易产生较快的滑移变形.在40°以上的地段,由于此类斜坡坡积物较薄,物源不丰富,不利于滑坡的产生,因而此类地段滑坡灾害较少且规模小.图3 涪陵区滑坡与地形坡度关系统计图(2)危岩(崩塌)崩塌主要发生于坡度大于60°的自然陡坡地段,多陡崖,在该类地区有31 处,占80%,小于60°有7处,占20%,地形坡度越陡越易引发崩塌灾害,一般为自然因素诱发,如降雨等.此类边坡多为硬质岩强风化带组成,高差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风化强烈,加之构造裂隙发育,岩层被裂隙切割分离,为崩塌易发区段,多分布于区内沿河沿沟两岸,分布广泛.由于岩体具有高势能态势,且具有高陡临空面的有利条件,发育多组卸荷裂隙,与岩层面斜交或垂直,久而久之,裂隙常将山体呈刀削状分割剥离,致使临空面岩体处于孤立临界状态,一旦条件成熟则形成崩塌.3.2.1.2 不稳定斜坡地形坡度是决定潜在不稳定斜坡的类型及规模的主要因素之一,地形坡度不一,斜坡的种类及规模则不同.超过60°的地段则易诱发岩质潜在不稳定斜坡,易形成崩塌灾害,且规模大、潜在危害大,隐蔽性强,影响面广,区内存在2处;低于60°易形成土质潜在不稳定斜坡,变形相对较小较缓,规模相对较小,进一步发展则易形成滑坡灾害,境内发现10处.3.2.2 地质条件对地质灾害的控制涪陵区地质灾害有89.9%发育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表1),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广布于涪陵区境内,其表现形式多为粉质粘土和碎石土.该类地层发生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和潜在不稳定斜坡,多为滑坡,以中小型为主.表1 涪陵区地质灾害与岩土体关系统计表岩性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合计土体496 - 10 506碎屑岩 13 31 2 46碳酸盐岩 - 7 - 7同时,松散土体的性质却与下伏基岩性质有很大关系,明显受其控制.涪陵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与下伏基岩关系密切,统计表明随地层岩性的差异而发生显著变化(表2、表3).侏罗系中统上、下沙溪庙组和上统遂宁组、蓬莱镇组地层常构成滑坡基座,地质灾害点分布比例为60%(表 2).在此地层分布的灾害表现特点为多且集中,类型齐全,这与地层的岩性关系极为密切(表3).表2 地质灾害与地层关系统计表地层灾害数量/个所占比例/% J3P 30 5.4 J3S 78 14 J2S 193 34.7 J2XS 31 5.6 J1x 41 7.4 J1~2Z 10 1.8 J1Z 46 8.3 T3XJ 24 4.3 T2l 82 14.7 T1J 14 2.5 T1f 7 1.3地质灾害小面积分布的地层有三迭系上统须家河组,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和珍珠冲组、三叠系须家河组、雷口坡组、嘉陵江组、飞仙关组.地质灾害点分布比例为40%.表3 地质灾害与岩性关系统计表岩性砂泥岩互层砂岩泥岩灰岩泥灰岩数量(个)332 52 107 52 3所占比例(%) 60.8 9.5 19.6 9.5 0.53.2.3 降雨对地质灾害的控制涪陵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 072.3 mm,四季降雨量分配,夏秋两季最多,占全年的66%;冬春次之,占34%.夏季常年平均雨量422.4毫米,占年总量的39%;降雨日数38天,占全年降雨日数的25%.秋季常年降雨量为284.7毫米,占全年的27%;降雨日数42天,占全年的28%.冬季常年降雨量56.7毫米,约占全年的5%;降水日数26天,占全年的17%.春季常年降雨量308.4 mm,占全年的29%,其中一半以上降于5月据.[10]涪陵区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此时段雨强较高、日降雨量大、降雨集中,多夜雨、暴雨.降雨不但软化滑动带,而且增加了坡体自重,沿节理裂隙下渗运移,浸泡软化润滑岩体,改变了斜坡内部应力状态,应力局部集中,致使坡体局部出现各种变形,如裂缝、膨胀、下挫、地面沉降等.因此,降雨是本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统计资料表明,区内大部分灾害都发生于这三个月(图4),其他月份发生的地质灾害明显减少.因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达到533处,占总数的95%.图4 涪陵区地质灾害与降雨关系统计图3.2.4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控制近年来,涪陵区因不良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并呈现出规模和经济损失越来越大的趋势.随着经济建设的力度加大,公路的改扩建频繁,村民修房筑屋切坡削坡现象普遍,坡地农垦耕作频繁,植被破坏严重,因切坡削坡时放坡不规范,局部形成陡边坡,进而改变了斜坡的原始状态,对滑坡类地质灾害的发生产生了明显的诱发作用.区内受公路切坡削坡影响的地质灾害点共有80处,修房切坡削坡影响的地质灾害点共有178处(表4).境内属农耕垦植频繁区,人为边坡开挖垦植频繁,植被人为破坏较普遍,对边坡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促使其进一步发展为滑坡或滑坡变形体.区内受坡耕地人为开挖影响的灾害点共202处.表4 涪陵区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的关系统计表(单位:处)工程活动类型滑坡不稳定斜坡合计公路切坡削坡 79 1 80农业耕种开挖 197 5 202修房切坡削坡 174 4 178引水渠修筑 11 1 12人为加载 36 1 37结合涪陵区城市、交通、水利建设规划及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分析,涪陵区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三峡库区沿江城镇建设、交通工程建设、重要水利工程建设、矿山开发等活动日益频繁,对地质环境扰动也日益强烈,可能诱发新地质灾害.总之,随着各类工程建设活动的加剧,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若防范不当,可能造成较大的损失.4 结论通过地质灾害排查,基本查明涪陵区地质灾害发生规律如下:1)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上,多集中于每年的 6月~8月,与集中持续降雨、暴雨、大暴雨有关.2)地质灾害与地层岩性的关系较紧密.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侏罗系中统上、下沙溪庙组和上统遂宁组、蓬莱组地层出露地区.3)地质灾害随高程的增大而变少,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海拔200~800 m之间. 4)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关系也较密切.地质灾害一般多发育于地形陡坡的过渡地带,如低山山麓带、丘陵斜坡带.5)人类工程活动如筑路削坡、修房削坡和坡地耕种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涪陵区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在逐年提高.防治地质灾害,必须加强地质灾害基本防治知识的宣传,加大群测群防监测力度,建立健全监测预警系统,做好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作,科学制定专项防灾预案,这样才能减小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危害.参考文献:[1]苏健建,冯星贵,熊蜀黔.涪陵年鉴[Z].重庆:涪陵年鉴编辑部,2005.[2]王思敬,黄鼎成.中国工程地质世纪成就[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3]郑颖人,赵尚毅.岩土工程极限分析有限元法及其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2005(1):91-98.[4]李智毅,杨裕云.工程地质学概论[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5]陈祖煜.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原理和方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3.[6]钱家欢,殷宗泽.土工原理与计算:第二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7]崔政权,李宁.边坡工程:理论与实践最新发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8]李功伯,谢建清.滑坡稳定性分析与工程治理[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9]姜得义,朱合华,杜云贵.斜坡稳定性分析与滑坡防治[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10]廖晓荔,黄跃华,吴波.重庆涪陵区近 56年气候变化特征研究[J].高原山地气候研究,2009(增刊):35-39.。
陕北黄土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
陕北黄土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摘要: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发育,沟壑纵横,地形切割强烈,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特殊的地形、地貌及人类工程活动,造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本文通过对地质灾害调查及资料分析,综合研究区域内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对防灾减灾,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陕北地区,黄土高原,地质灾害,滑坡,崩塌,防治对策引言地质灾害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地质灾害亦呈上升趋势,陕北黄土高原是我国典型的地质环境脆弱区,地质灾害易发,其中以滑坡、崩塌灾害最为突出,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1-2]。
以往工作成果尤其是地质灾害调查与研究工作程度相对滞后,已不能满足当地防灾减灾的需要,因此需要对该区的地质灾害成因和防止措施进行总结分析。
一、区域概况陕北北部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吕梁山南端的边缘地带,行政隶属于延安市、榆林市地区,境内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砂、泥岩互层,晚更新世上更新统黄土和中更新世离石黄土在中生代三叠系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侏罗系及新生界红土和黄土层,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造成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
该区域地质灾害发育频繁;其中滑坡灾害与地层岩性有直接关系,崩塌发生的位置多分布在公路两侧和村庄房屋附近,这两类地质灾害都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
二、地质灾害种类特征(一)地质灾害类型本文中陕北黄土地区的地质灾害指的是引起灾害或具有潜在危害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三类。
1.滑坡按照物质组成、滑体厚度、滑体体积、运动形式、发生原因、稳定状态、发生年代等方面分类,区内滑坡主要是由前缘牵引作用下,在自然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浅层小型土质滑坡,大部分滑坡处在基本稳定状态、其次为不稳定。
1.崩塌按照物质组成、崩塌体体积、稳定性等方面对崩塌进行了分类。
河南省汝阳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2 0 1 5笠
中 国
水
运
V 0I . 1 5
N o. 5
5月
O h i n a W a t er T r a n s p o r t
M ay
2 O 1 5
河南省汝阳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李沛 莹 ,黄 继超 ,宋 高举 .
主要 出露地层 有太古界 、 中元古界 、上元 古界 、下古生界 、 上古生界、 中生界和新生界 。
4 .地 质 构造
雨量 6 7 4 mm 左右 ,受地 形地 貌、森林植 被的影响 ,区内降
水量 地域分布差异较大 ,自南向北逐渐递减 ,南部 中低 山 区 平均 9 5 3 . 5 mm,中部 河谷地貌 区平均 7 2 9 . 9 mm,北部倾
(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矿 局 第二地质环境调查院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3)
摘
要 :汝阳县地 处外 方山区 ,地形复杂 ,人类工程活动强烈 ,导致地质灾 害频发 。县 域内地 质灾害宏观发育特征
有 明显 的分 区性 和季节性 ,本文采用遥感解译、地面测绘、野外调查、物探 、勘察和 室内试验等多种手段相结合 的
辅 以必要 的钻探、物探和 山地工程 ;采用点、线、面结合 ,
重点和一 般调查相结合 ,专 业调查 与地方政府部 门参与相结
合 的方式开展工作 ,查 明地质灾 害及隐患形成 的地质环境条
件、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 ,为减灾 防灾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
二 、 自然地 理 情 况
1 . 气 象水 文
一
、
前 言
汝阳县位于河 南省 西部 ,属洛阳市管辖 ,地理 坐标为 :
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研究
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研究摘要:论文以“宁陕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为依托,在经历野外调查、室内工作阶段后充分总结并掌握了宁陕县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论文对各类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发育特征进行剖析,全面认识了宁陕县地质灾害发育总体特征,进而分析其形成机理及成灾模式,为后续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滑坡;崩塌;泥石流;形成机理;成灾模式1.引言宁陕县地处秦岭中段南麓山地,主要为山地地貌,包括低山河谷、中山、高中山三类;境内地质构造复杂,褶皱和断裂发育;区内岩体较破碎,风化强烈,第四系堆积物较为松散,地质环境条件较差,加之区内降雨量较大,易导致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其分布广、造成的损失大,是我省地质灾害重灾县之一,严重地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2.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2.1地质灾害类型宁陕县现有地质灾害调查点208处,其中有滑坡139处,崩塌30处,泥石流39处,分别占灾害点总数的66.837%、14.42%、18.75%。
灾害点规模以小型为主,共有176处,占比84.62%;中型31处,占比14.90%;大型1处,占比0.48%。
2.2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滑坡为宁陕县最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具有分布面广、数量多、活动性强、破坏性大、普遍受人类活动影响等特点,已查明的滑坡隐患共139处,物质组成主要为第四系堆积层粘性土、碎石土,按其物质组成、厚度、规模进行分类统计(见表1)。
表1 工作区滑坡发育类型统计表境内30处崩塌均为岩质崩塌,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小型崩塌20处,占崩塌总数的66.67%,中型崩塌9处,占崩塌总数的30.00%,大型1处,占崩塌总数的3.33%。
境内现有泥石流有39处,规模均为小型,沟谷型泥石流34处,坡面型泥石流5处,属于暴雨性泥石流,泥石流体多由粘粒、粉粒、砂粒、砾石、碎块石等大小不等粒径混杂组成,偶夹砂和砾石,单一成分的泥流和水石流较少。
贵州省赫章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形成因素
现代矿业MODERN MINING总第64期2420年8月第8期SeOal No.74August.2420贵州省赫章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形成因素杨磊(贵州省煤田地质局一七四队)摘要近年来,我国高位地质灾害频繁,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通过对赫章县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发现境内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147处。
通过分析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主要形成因素,获得了区内地灾隐患点的数量、类型、分布规律及发育特征等信息,为该区地灾防治工作提供了基础依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形成因素DOI:12.3969/j.issn.474-6282.2222.28.211赫章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属于中亚热带暖温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县年平均气温约4-1°C左右,处于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A]o本研究结合区内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对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形成因素进行分析,为该区后续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有益参考。
1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赫章县县域地貌按成因主要为溶蚀一侵蚀地貌O 区内地层以二叠系和三叠系出露最广泛。
从构造形迹和空间分布情况看,区内构造主要为NW向构造和NE向构造(图1)[6F0]°赫章县地质灾害具有隐患点多、面积大、分布密集和威胁对象广等特征。
经调查发现全县共有16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崩塌44处,不稳定斜坡52处,滑坡51处,地面塌陷4处,泥石流8处,共威胁3327户4239人的生命安全,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9233万元[liF5]°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为:(4赫章县地质灾害在发生在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和大气降水规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其地质灾害主要发生于每年5—9月,与赫章县年内降水集中期及暴雨期完全一致。
(2)赫章县地质灾害在地层岩性上的分布特征为:滑坡及不稳定斜坡主要分布于区内碎屑岩分布区及软硬相间质岩类分布区,主要分布于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f)、二叠系乐平统龙潭组(Psi)等;崩塌主要发育于硬质岩组及软硬相间质岩组组合地层和强风化地层中,如三叠系飞仙关组(Tf)与嘉陵江组组(T-j)组合、T2g等;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龙潭组和飞仙关组中。
大关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探讨
县之一 。近年来 , 构造运动强 烈 , 新 地震活 动频繁 , 发大量 诱 的地质灾 害 ,9 7年 6月 , 19 黄葛乡人 民政府驻地 大滑坡 , 积 面
县境属 于中低 山构造 侵蚀 溶蚀 峡 谷地 貌 , 地势 南 北高 ,
中间低 ; 最高 点在南部 与昭通市接界 的高家 梁子 , 海拔 27 5 8
n最 I; 低处海拔 42I 相 对高差 223I, 9 , n 平均 1 5 。境 内 9n 0m 6
De eo m e tCh a trsiso oo ia a a d i g n u y a t u eDic s in v lp n ar c e itc fGe lgc lH z r n Da ua Co nt nd Is Ca s s u so
T ANG h Ca n
安 徽 农 业科 学 ,ora o A h i g .Si2 0 3 (5) 16 6—16 7 174 Junl f n u A n c.08。6 3 :5 8 5 8 。5 0
责 任 编辑
江西省铜鼓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成因分析
江西省铜鼓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成因分析摘要:铜鼓县是位于江西省西北部的山区县,山地高丘约占总面积的87%,低丘、盆地约占13%。
是地质灾害多发县之一,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具点多面广的特点。
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对县域内的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以及成因进行分析,大致圈定今后的铜鼓县域内地质灾害调查、防治与监测的重点范围。
关键词: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成因工作重点1、地质灾害成生条件1.1 降雨铜鼓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西与湖南省平江县、浏阳市接壤,全县总面积1548.98km2。
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1817.59mm(1954—2001年),最大降雨量2848.5 mm(1998年),月最大降雨量788.9 mm(1998年6月),日最大降雨量288.8 mm (1995年6月23日)。
年内降雨变幅大,其中4—6月降雨量居多,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7%。
十一月至翌年元月为枯季,月降雨量少,约占全年降雨量的9%。
1.2 地形地貌县域内的地貌成因类型大致分为构造侵蚀中山、构造侵蚀低山、构造剥蚀丘陵、构造侵蚀丹霞地貌、河谷堆积地貌,特征简述如下:(1)构造侵蚀中山:分布在县内东南和西北部,由花岗闪长岩及双桥山群浅变质岩组成,呈北东向展布,山顶标高一般在1000—1400米,相对高差500—700米,自然坡角30—40度,山势挺拔陡峭,河谷深切呈“v”字形。
(2)构造侵蚀低山:广泛分布在金沙河流域和定江河流域东南部,由双桥山群浅变质岩组成,呈北东向展布,山顶标高600—800米,相对高差300—500米。
谷地多呈“v”字形峡谷,坡角25—35度。
山麓处地表风化残坡积层厚度可达15米,在强降雨条件下极易产生滑坡、泥石流。
(3)构造剥蚀丘陵:分布于县内南部和东部的大段、带溪地区,由花岗闪长岩组成,山顶标高300—500米,相对高差100—200米,丘顶浑圆,且不连续,山坡较缓,坡角15—28度。
河北省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规律分析
河北省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规律分析本文通过对河北省泥石流的分布情况及形成条件的分析,提出泥石流的发育规律主要受构造岩性、地形地貌、降雨、植被覆盖率、人为因素等原因的影响,且具有周期性和间歇性。
标签:河北;泥石流;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引言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大量且急促的地表径流激发、含有大量固体物质、爆发突然、具有很大冲击力的、危害十分严重、破坏力极大的特殊洪流,是河北省山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
根据发育泥石流的流域特征,可将泥石流分为标准型、河谷型、山坡型等三种;根据泥石流的物质组成,可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等三种;根据泥石流性状和成分,可分为粘性、稀性两种;根据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可分为暴雨型、冰川型两种。
河北省的泥石流,由于固相物质相对较少,多为稀性泥石流,多因暴雨激发而形成,以沟蚀为主。
1、泥石流分布情况及形成条件河北省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太行山、燕山中低山地区,在太行山、燕山暴雨中心區尤为发育,其中以承德市、张家口市、石家庄市、唐山市居多。
泥石流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少数为大型,极少数为巨型。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主要概括为物源条件、水源条件、地貌条件等三个方面。
其中物源条件主要是指沟谷山坡中有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如岩石风化物质、第四系残坡积物等;水源条件主要指有足够的水源能够提供动力和物质,可激发泥石流的发生,如大气强降水、冰雪融水等。
同时因采矿、过度开荒砍伐等人为活动破坏造成的水土保持变坏极易在强降雨时形成山洪,激发泥石流;地貌条件主要指有利于泥石流形成和运动的地形地貌等。
2、泥石流发育规律泥石流的形成、发育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岩性、构造、降雨量及降雨强度、植被覆盖率等,而人为因素主要指人为活动强弱及对自然的改造程度等。
2.1 泥石流与构造、岩性的关系。
受构造体系的影响,河北省基底构造活跃,强烈的构造活动加剧了岩体的破碎程度,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固体物质补给。
在地质构造控制下,岩性的结构、抗风化能力、软弱程度等均与泥石流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低山丘陵区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防灾经验——以江门市为例
地质环境DI ZHI HUAN JING1031 引言2江门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沿海,面积9541km ,江门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西北部山地丘陵分布广泛。
截至2020年8月,全市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62处,威胁群众1027人,以崩塌、滑坡为主。
全市连续15年未发生因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的情况,现以江门市为例,分析在低山丘陵区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经验。
2 江门市地质灾害发育现状2.1 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截至2020年8月,全市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别为崩塌34处,滑坡22处,泥石流2处,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各1处。
地质灾害分布情况为蓬江区11处、江海区16处、新会区14处、开平市3处、台山市16处、恩平市2处。
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情况见表1。
2.2 地质灾害分布与微地貌耦合关系全市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除台山市浮月村地面沉降(软土沉降)和恩平市顶冲村地面塌陷(岩溶塌陷)2处灾害点是由地质特性直接引发的以外,其余60处地灾点所处的地貌类型均为丘陵地貌。
根据这60处地灾点所处的地面相对高差、地表覆盖层厚度、工程地质单元、与人类活动密切关系等因素综合划定其微地貌,类型为剥蚀残丘43处,低山丘陵14处,剥蚀准平原3处(见表2)。
2.3 地质灾害/隐患点与工程地质岩组耦合关系江门地区工程地质岩组按其成因类型、物质组成、结构郝 麟(广东省地质局第六地质大队,广东 江门 529040)摘要:江门市地处广东省中南部,全市连续15年未发生因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的情况,其在册地质灾害点绝大部分分布在低山丘陵地貌单元中,特总结该市地质灾害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和防治工作经验,为处于相同地貌类型地区提供地质灾害防治经验。
关键词:江门市;地质灾害;发育现状;防灾经验中图分类号:P694 文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519(2020)06-103-3作者简介:郝麟(1987—),男,山西平遥人,工程师,硕士,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主要从事灾害地质、矿产地质工作。
怀化市鹤城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怀化市鹤城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作者简介:柳 宇(1986-),男,湖南岳阳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岩土体稳定性分析和评价研究。
柳 宇(湖南省煤田地质局水工环地质勘探队,湖南长沙410014)摘 要:通过对鹤城区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成因,地质灾害主要孕灾因子可以归为地形地貌、岩土工程类型、区域地质构造、降水、水系、人类工程活动等几大类。
关键词: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成因机制;鹤城区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339(2019)04-0134-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工程活动日趋强烈,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根据鹤城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共调查发现地质灾害点40处,对该40处灾点进行了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调查为鹤城区地质灾害的形成和特征提供了基础数据。
1 地质背景鹤城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多年年平均气温16.8℃。
境内年均降水量1370.9mm,春夏两季降雨量占年降雨总量的70%,其中4~9月(鹤城区汛期)占年降雨总量的68%。
鹤城区地貌类型多样,以低山丘陵为主。
境内自元古界至新生界,除寒武系上统(部分)、奥陶系、志留系缺失外,其余均有分布。
鹤城区境内北东向构造比较发育,北东东向构造次之,北北东向不发育。
2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2.1 地质灾害类型根据鹤城区调查数据统计,地质灾害点(隐患)40处中不稳定斜坡调查点有4处,占灾害点总数10%;滑坡调查点有31处,占灾害点总数77.5%;崩塌调查点有1处,占灾害点总数2.5%;地面塌陷调查点有3处(其中岩溶塌陷调查点1处,采空地面塌陷2处),占灾害点总数7.5%(图1)。
鹤城区在地质灾害类型中,滑坡发育数量居多。
图1 鹤城区各类地质灾害数量柱状图2.2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从鹤城区全区分布看,地质灾害呈片状或带状集中分布,主要沿交通沿线、采矿区等人类工程活动频繁的地带分布。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地质灾害是指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下,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受到威胁或破坏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时空特征: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明显的时空规律。
一般来说,地质灾害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而且在特定的区域和地形条件下更容易发生。
2. 形态特征:地质灾害的形态多种多样,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
不同形态的地质灾害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成因。
3. 规模特征:地质灾害的规模大小与其发生的成因、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大规模地质灾害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危害特征:地质灾害的危害性非常大,对人民群众和社会经济带来极大的影响。
特别是在一些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受到非常严重的制约。
5. 预测预防特征: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防是避免灾害损失的重要措施。
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找到其规律,提高预测能力,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 1 -。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地质灾害是指地壳运动、地形变化、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自然灾害,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
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且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
地质灾害的种类非常多,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地震等。
它们之间有着共性和特殊性,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发育特征。
首先,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
地质灾害往往是在短时间内发生的,比如滑坡、崩塌等。
这些灾害的发生通常具有不可预测性,很难提前发现和防范。
其次,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区域性。
不同的地质灾害发生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因此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比如滑坡和崩塌往往发生在高山区和丘陵地带,泥石流则多发生在陡峭的沟谷地带。
第三,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季节性。
有些地质灾害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比如雨季时滑坡、泥石流等发生概率往往会增加。
第四,地质灾害的发生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对地球的改造、破坏、开发等人类活动日益增多,不良的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比如在不适当的地方建造房屋或道路,长期的矿山开采等都可能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是多方面的,不同类型的灾害有着不同的特征。
要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必须了解其特征,准确地评估灾害风险等级,并采取合适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比如对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规划限制,对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勘查和监测,采取有效的工程防治措施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1. 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导致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地球是一个动态的行星,地壳中存在着各种地质构造和过程,这些构造和过程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了解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对于预测、防范和减轻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2. 地震2.1 发育特征•地震是由于地壳中断层活动引起的振动。
•发生在板块边界附近或活动断层上。
•具有突发性、瞬间性和不可预测性。
•可导致建筑物倒塌、土壤液化等严重后果。
2.2 形成原因•板块运动引起断层应力积累。
•断层达到破裂强度时释放能量。
2.3 防范措施•加强对地震活动区域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
•建设抗震设施,如抗震建筑、抗震支撑等。
•加强对地震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
3. 滑坡3.1 发育特征•滑坡是由于边坡土壤和岩石失稳而导致的地表下滑现象。
•发生在陡坡、松散土壤和水分饱和的地区。
•受降雨、地震等外力影响较大。
•可导致房屋破坏、道路中断等严重后果。
3.2 形成原因•地表水侵蚀导致土壤流失。
•地震活动引起断层破裂,使边坡失稳。
3.3 防范措施•加强对滑坡易发区域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
•控制土地开发,避免过度开采和过度开发。
•进行边坡加固和植被恢复工程。
4. 泥石流4.1 发育特征•泥石流是由于山体上的泥沙混合物流动而形成的自然灾害。
•发生在陡坡、多雨地区和火山喷发区域。
•具有流速快、冲击力强的特点。
•可导致房屋破坏、道路中断等严重后果。
4.2 形成原因•山体土壤和岩石松散,易受雨水侵蚀。
•大雨或地震等外力刺激导致山体崩塌。
4.3 防范措施•加强对泥石流易发区域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
•建设防护工程,如拦河堰、挡土墙等。
•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加强灾害应对能力。
5. 总结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是由于地球内部构造和过程所决定的。
了解这些特征对于预测、防范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加强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同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以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正安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并对存在隐患提出了防治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正安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成因Abstract:In this paper, it narrates the development features and causes of the geologic hazard in Zheng’an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and carries out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Key Words:Zheng’an county ; geologic disaster;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causes1概况正安县位于贵州北部,遵义地区东北部,大娄山东麓。
东经107°04′~107°42′,北纬28°08′~28°51′。
该县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
东抵务川,东南靠凤冈,南邻湄潭,西南接绥阳,西北毗邻桐梓,北与四川省南川县相连,东北与道真县接壤,是贵州襟联重庆的前沿,素有“黔北门户”之称。
全县总面积2595km2,辖11镇8乡,总人口62.38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240.39[1]。
正安县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的北部,属上扬子地层分区黔北地层小区[2]。
大部分为中低山侵蚀剥蚀斜坡沟谷、河谷地形地貌。
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复杂,区内构造以新华夏系北北东向复式褶皱断裂构造为主。
2 正安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地质灾害在特殊的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下才得以形成[2]。
起主导作用的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其决定了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
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多与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且两者控制着地质灾害的分布。
目前,区内有3类地质灾害共119 处,其中滑坡95 处、占80%,崩塌23 处、占19%,地面塌陷1 处、占1%。
全县地质灾害共威胁2446户11262人,潜在经济损失共2.31亿元,其威胁人数多,经济损失大,危险性及危害性巨大。
正安县共有滑坡(潜在)95处,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占全县地质灾害80%;多为浅表层土质滑坡。
2.1.1滑坡总体特征:从时间上看,多发生在每年汛期,以6、7月份为主。
从空间上看,主要分布在地形切割强烈、地面坡度较陡的芙蓉江及支流沿岸和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地区,总体呈树枝状分布,局部呈群集式分布。
从地层岩性上看,主要分布在碎屑岩为主的地层中: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S1l)地层和奥陶系下统湄潭组(O1m)地层等,岩性主要为砂岩、砂质页岩、泥岩、泥岩夹泥灰岩等。
2.1.2滑坡的分类、规模、形态特征及稳定性分析区内滑坡种类齐全,形态各异,规模大小不一,由于所处地质环境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3](见表2)。
从表2看出,区内滑坡以小型为主,占81.1%;就物质成分而言,境内滑坡以土质滑坡为主,占94.7%,滑体物质多为碎石土、碎块石或残坡积粘土、亚粘土;就诱发因素上看,以自然因素为主,占98.9%;从形态上看,平面上主要为弧形,剖面上主要为线形和阶形;从力学性质分析,主要为混合式滑坡,其次为牵引式和推移式。
2.2崩塌崩塌主要发生在坚硬的岩石分布区,具有突发性强的特点。
本次调查共发现崩塌23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19%。
2.2.1区内崩塌分布总体特征:从类型上看,有倾倒式崩塌12处,拉裂式4处,滑移式崩塌7处;从时间和空间分析,多发生汛期和地形切割强烈的陡斜坡地带;从地层岩性看,主要分布在软硬相间岩类与硬质岩类中,分布地层主要为P2m、S2sh、S1l、O2s,岩性主要为灰岩;诱发因素主要为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两者相辅相成。
2.2.2崩塌规模、形态特征及稳定性分析区内共23处崩塌,其中小型有17处,中型6处,人为因素形成的有2处,自然因素形成21处。
崩塌体平面形态以不规则为主;剖面形态以直线形为主,次为凹形;崩塌堆积体的平面形态以凸形和扇形为主,其次为不规则形为主,基本由碎块石组成,含量65%以上;控制结构面主要为节理裂隙面与强风化层与基岩接触面。
区内23处崩塌中,稳定性较差的有3处,占崩塌总数的13%,稳定性差的有20处,占崩塌总数的87%;险情等级为中型的有5处,占崩塌总数的21.7%,为小型的有18处,占崩塌总数的78.3%。
2.3地面塌陷区内共发现地面塌陷1处,类型为采空地面塌陷,规模为小型,单体陷坑形状多为圆形,其次为不规则形状,群体线图呈并列式排列,伴生的单体裂缝形态呈曲线和不规则形态,险情等级为中型,稳定性差。
3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3.1滑坡境内滑坡形成主要受地形地貌、地质条件、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和制约。
3.1.1地形地貌条件地形条件的复杂程度及斜坡坡度控制了滑坡产生的临空条件。
各级阶地和剥夷面之间的斜坡地带,易产生滑坡,上下陡中部缓的折线山坡,当山坡上部呈圈椅状的环状地形,且汇水面积较大,易产生沿基岩面的土质滑坡,受水流冲蚀、淘蚀的河流凹岸,易产生滑坡[4]。
地形上,滑坡多产生于坡度在25°~40°的斜坡上,有68处,占滑坡总数的71.6%,坡度小于25°产生的滑坡有27处,占滑坡总数的18.4%;坡积物在势能的作用下易产生缓慢变形,地形坡度小,相对高差小,坡积物势能相对较小,滑坡变形则小,反之势能较大,则易于产生滑坡,且变形明显,在25°以上的坡体则易产生较快的滑移变形。
在40°以上的地段,由于此类斜坡坡积物较薄,物源不丰富,不利于滑坡的产生,因而此类地段滑坡灾害较少且规模小。
地貌上,滑坡主要集中发生在侵蚀浅切、中切低中山斜坡上(即中部、西南部),此种地貌区的斜坡,松散物质堆积厚度较大,冲沟发育,松散物质受降雨等因素影响易形成滑坡。
3.1.2地层岩性条件地层岩性决定了滑坡的物质基础。
不同地层岩性,其抗剪强度不同,则发生滑坡的难易程度不同。
岩性软弱地层,在雨蚀、风蚀等其他外力作用影响下,易形成土状或泥状的软弱层,成为潜在的滑动面或滑动带,同时,在岩性软弱地层中,由于抗风化能力弱,易形成大量的松散物质;反之,硬质岩类,岩体抗风化能力强,不易形成潜在滑移面和松散物质。
软弱地层易风化形成松散堆积体,为滑坡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在一定坡度下,在雨水的冲蚀作用下易产生局部滑动,该种滑坡具有规模小、滑动速度慢等特点。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正安县滑坡基本发育于碎屑岩地层,岩体易风化,易形成厚度较大的强风化层。
3.1.3地质构造条件地质构造对滑坡的形成有多方面影响[4]:(1)褶皱控制着地形地貌及滑坡易发地层的延伸方向,宏观上就控制了滑坡发育地带的延伸方向;(2)断裂破坏了岩体结构,受构造断裂带构造应力释放带的影响,岩层受挤压变形,岩体易破碎,易风化,为滑坡提供了物源;(3)各类构造结构面控制了滑动面的空间位置和滑坡范围。
正安县大型断裂及大型活动断裂发育,构造复杂,受构造断裂带构造应力释放带的影响,区内部分地质灾害具有与构造形迹相伴生的特征。
区内褶皱众多,性质变化多样,在褶皱两翼是滑坡、崩塌的多发地段,经统计,受褶皱控制的滑坡共32处,发育于断裂构造内的滑坡有34处,其周围发生较多的滑坡灾害。
3.1.4影响因素滑坡形成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影响因素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两者相互相成[4]。
降雨是促使滑坡产生的最直接诱发因素之一,境内滑坡多属暴雨型,且主要发生在丰水季节6、7月份,2008年尤为突出。
一方面,大量地表水入渗岩土体使其重量增加,增大了滑体的下滑力,且岩土体被水软化、潜蚀,导致其抗剪强度降低;另一方面入渗地表水浸泡软化岩体,改变了斜坡体内部应力状态,应力局部集中,致使坡体局部出现各种变形等。
3.2崩塌境内崩塌形成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条件以及地质构造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3.2.1地形地貌条件境内崩塌一般发生在高陡坡、高势能以及软弱结构面暴露的高陡斜坡地带,主要发生在>60°的陡斜坡地带,占崩塌灾害点的78%。
3.2.2地层岩性条件在自然条件下,岩性组合特征是发生崩塌的重要条件。
主要表现为上硬下软的岩性组合,由于抗风化能力的差异性,下伏软质岩层抗风化能力弱,使上部坚硬岩体失去支撑,在重力作用下,被节理裂隙切割的岩块由于重心失稳而产生崩塌。
境内大部分崩塌(17处)分布在P2m,其下伏地层为P1l,构成上硬下软的岩性组合。
3.2.3地质构造条件地质构造对崩塌的形成控制作用明显,尤其是逆冲断层和压扭性断层,其岩层受挤压变形极为破碎。
构造破碎带中岩体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岩层中节理裂隙相当发育,易形成崩塌。
境内有8处崩塌灾害隐患点受断裂构造控制,且规模较大,危险性及危害性较大。
3.2.4影响因素引发区内崩塌发生的主要因素为人类工程活动,其次是降雨,两者相辅相成。
(1)人类工程活动切坡修路、采矿采砂等对斜坡的开挖,形成高陡边坡,破坏岩体原有结构,使岩体应力重组,另外岩体多年风化剥蚀,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变得十分脆弱;加之降雨从危岩后缘裂缝充水,加速裂缝的变大,导致危岩体与母岩分离加剧,易形成崩塌(如老鹰关崩塌)。
(2)降雨降雨形成地表地下水泥化、软化下部软质岩层,形成良好的临空面和凹岩腔,并且降水沿裂隙渗入到岩体内,一方面增大了对斜坡岩体的动水压力和静水压力,软化或掏蚀了裂隙中的充填物,增加了岩体自重,另一方面降低了危岩体与母岩内应力,从而诱发崩塌的发生。
参考文献:[1]贵州地矿局106地质大队,贵州省正安县重点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详细调查报告[R]. 2011.[2]吕天权,郑文祥.剑河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J].贵州地质2009,12(4):260-264.[3]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S].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2008.10.[4]杨胜元,等.贵州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探索与实践[J].贵州地质2005,12(4):260-264.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