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乡愁》教学反思
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音频和视 频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 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课堂氛围与互动情况
• 课堂氛围:我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 师生互动:我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探究问题。 • 生生互动: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促进了他们之间的合作与分享。 • 在这次《乡愁》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
《乡愁》教学反思
授课教师:
2023-12-20
目
CONTENCT
录
• 引言 • 教学内容与过程回顾 • 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 • 教学策略改进与优化 •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计划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反思的目的和意义
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对《乡愁》教学的反思,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 升教学质量。
果。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待提高,个别学生的情感体验 不够深入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努力提高教学质 量和效果。
03
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
学生表现及成绩分析
80%
学生参与度
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 与讨论,表现出对《乡愁》这一 主题的浓厚兴趣。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自身 教学实践的反思,教师可以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 学能力和素养。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对《乡愁》教学的反思,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课程背景及教学目标
课程背景
《乡愁》教案与教学反思
《乡愁》教案与教学反思【学习目标】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重点)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分析诗歌意象,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重点)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2015年1月1日起在中文国际频道开播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梳理传统村落的发展脉络,聚焦海内外华人记忆中的乡愁。
“乡愁”是一个容易引人伤感、叫人唏嘘的字眼,一首诗、一条家训或者一道美食,都能唤起中国人普遍的乡愁情绪。
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著名诗歌《乡愁》。
二、预习展示1.走近作者。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
当代诗人和诗评家,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
他的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本文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2.朗读诗歌,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和重读字词。
明确: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三、合作探究(一)把握诗歌结构思路,分析诗歌精巧构思1.朗读诗歌,理清诗歌顺序。
明确:2.“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四个词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明确:不能颠倒。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明确:如果去掉第四节,本诗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将“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
正如诗人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这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的特殊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二)分析诗歌意象,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明确: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都承载着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乡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对诗歌深情地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2、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
3、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4、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一、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听歌曲——余光中的《乡愁四韵》,罗大佑谱曲并演唱。
)师: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剪不断的乡愁总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永恒描写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你把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大声念出来。
(请生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乡愁》,看看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又是如何来倾吐心中的乡愁的!(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二、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1教师示范朗读。
(多媒体配乐)⒉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小小”)我/在这头(重读“这”,以下类推)母亲/在那头(重读“那”,以下类推)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重读“窄窄”)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而/现在(语气转平和)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浅浅”)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⒉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小学语文_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课【教学目标】1.通过拓展学习课外思乡诗词,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在读中感受思乡情感,进行文化熏陶。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朗读,感悟思乡情怀。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有一句诗,大家耳熟能详,“露从今夜白”——生接“月是故乡明”。
远离故乡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并将这种真切的情感融入到了一首首思乡的诗词中。
前面我们学习了这三首诗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虽然这三首诗词作者不同、朝代不同,体裁也不同,但都向我们展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那是什么引起了他们的思乡情怀呢?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做了总结回顾,请拿出你的课前学习单,我们来交流一下。
(交流的时候,先读一读这首诗,然后说说诗人借助了什么景或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分析意象(一)泊船瓜州学生交流,是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时春风明月就成为王安石乡愁的寄托。
拓展明月。
(1)那老师发现,在很多诗中,都有一轮明月。
手势齐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中有月亮;手势齐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有月亮;手势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指——月亮,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也有月亮。
那就奇怪了,为什么诗人如此地钟情于明月啊?——月亮很圆、很美。
——嫦娥——柔和,让人安静(2)是啊。
月亮的圆满象征着中国人追求的家庭团圆!“以月寄情,抒发感想”,表达对家人、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就是中国诗人的月亮情结。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诗中的月亮——你看春风、明月就像是思乡的符号,让人看到,不由得就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品味着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二)第二首诗《秋思》谁来汇报?生:家书。
(秋风)(“秋风惹愁思,落叶人断肠”。
秋风的萧瑟也给诗人带来了内心的孤凉。
除了秋风,还有什么也寄托着张籍的乡愁啊。
)——家书1.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啊?(纸短情长,道不尽对家人的思念。
《乡愁》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反思《乡愁》教学反思「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将诗歌意象与生活情景的联想相结合,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抓住这首诗“真挚的感情、鲜明的形象和优美的韵律”这三个明显特征,初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深切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2.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感受并理解诗歌优美的韵律。
[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综合运用反复诵读、师生互动和教师总结归纳的方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结合学生刚刚学过的《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指出“乡愁” 在中华儿女的身上代代相传,而台湾人民的思乡之情更深切、更感人,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先齐读,再听配乐朗诵,找出差别,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听后师生一起评价,特别注意朗诵时的语气和节奏。
提问: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发乡愁?(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作者是如何安排这些形象的?(以时间为顺序)二、师生互动,想象构图1.教师范读诗歌的第一节。
(1)让同学们联系自己在外上学、思念母亲的实际情况理解诗歌内容。
(2)请同学说出自己的联想。
2.请同学朗读诗歌的第二节,教师进行指导。
(1)构建生活场景理解内容。
(2)补充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加强同学们的语文知识积累。
3.请同学深情地朗读诗歌的第三节,教师进行指导。
(1)让同学们想象三五十年之后,母亲去世后自己的内心感受,加深对诗歌第三节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味。
(2)回顾前三节意象选择的典型性,加深学生对作文选材典型性的.认识。
4.第四节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也是同学们在内容理解上的重难点。
(1)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作者思念故乡、想念亲人,那为什么不回到他们身边呢?仅仅是由于有一道台湾海峡吗?(2)再从作者生世和写作背景出发,结合生活中的事例,使同学们真切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课堂练习]结合自己的真情实感,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模仿造句。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乡愁》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利用多媒体资源,借助大量的图片,创设情境,引 教学策略选
导学生入境入情,品读课文,以达到体会画中之情,文 择与设计
中之意的目的,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一、导入新课 1972 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空, 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满房间。有一位诗人倚窗而立, 抬头远眺远方,不禁泪眼朦胧,于是一首小诗便从他的 笔尖流淌而出。 二、诵读欣赏 1、教师朗读课文,小小的一首诗融入了作者浓浓 的乡愁。这位诗人就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那我们就 一起走进余光中那浓情似雾的乡愁。 2、你感觉诗人是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来写下这首 教学过程 诗呢? 生回答如:惆怅悲伤眷恋深情。(一缕缕乡愁向我 袭来) 3、同学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和语速来读这首 歌? 惆怅缓慢的 4、师生一起来读读诗歌,老师大声学生小声跟读。 5、语调和语速都是技巧对朗读来说都很重要,但 更重要的要读出诗歌的情韵。余光中笔下的乡愁十分具 体形象。作者用了哪些物件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教学目标 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通过对诗
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通过对诗歌线索的
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3、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初中学生有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能对诗歌
作出正确的评价。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 学生学习能
结构美;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力分析
人类四分之一的相思泪
倾泻在那里。
2、同学们在处在青春悦动的年龄段想必也有离家
的时候。下面就请同学也动笔谢谢,这个阶段你的乡愁
是______________。
《乡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学设想1、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氛围,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共同探疑、解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
《乡愁》一诗的内容不算太难懂,教学中应加强朗读,借助多媒体增强可感性,并在与其它乡愁诗的比较中去体会内容、感悟乡愁,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⑵理解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⑶明确祖国的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2、教学思路定位为:⑴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⑵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⑶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⑷点拔释疑,拓展延伸。
⑸朗读指导,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课前活动: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往往十天半月才能回家一次,那么,在这期间,当你想家、想父母的时候是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说。
一、情感导入,创设情景二、自读质疑,整体感知1、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比看谁字音读的准。
如有读错字音的,请其它同学举手帮助更正。
2、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
〔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并板书;如无,则罢。
〕(可能读错的字音:一枚méi;海峡xiá)3、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4、检查自学:师:会背的同学举手,比比谁背得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如不多,则再给2分钟)(生若背错了,请其它同学更正;背的比较流利的要多加表扬,坚持鼓励性评价)三、合作探究,品味研读师:谁来回答第1题?〔结合课文,说说你由“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而产生的联想〕生:“这头”指自己,“那头”指思念的对方。
生:“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是指自己在不同时间段的思念。
生:前三种乡愁,是衬托第四种乡愁,使爱国之情更加突出。
《乡愁》教学设计与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与反思【课程标准相关论述】能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协助阅读。
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实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教材与学情分析】余光中的《乡愁》以个人的经历为线索,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恋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盼望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就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来说,也能够看到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子,值得一品。
但因为学生缺乏背井离乡的体验,要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却不容易。
为此,要做好两种准备:一是让学生提前搜集余光中的生平资料,阅读他的诗歌作品;二是创设情境,反复朗读,体验诗人的乡愁情结,了解诗歌的结构体式特点,体验思家念国之情,并尝试使用本课所学去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前预习】1.搜集余光中的生平资料,阅读他的代表作品,初步了解作品的主题,感受作品的风格。
2.练习朗读《乡愁》。
【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与韵味。
2. 了解诗歌的意象,并能通过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
3. 联系作者生平理解诗歌的情感,感悟中国人所特有的乡愁情结。
【评价设计】1. 随着学生对诗歌理解的持续深入,在朗读上应有不同层次的朗读表现。
2. 用示例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意象,并能用画面描述其他的意象。
3. 学完本诗后,选择一个意象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1.课前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诗作《乡愁四韵》,营造一种深沉而忧愁的氛围。
2.通过多媒体播放朗读《乡愁》。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渲染氛围。
从学生“想家”联系历史引出“两岸分离”的故事。
乡愁优秀教案及反思
乡愁优秀教案及反思《乡愁》是一篇布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老师胜利之处在于专心去教,用感情教,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同学,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
下面是第一我为你带来《乡愁》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乡愁》教案【教学设想】通过简介,了解诗人情感根源,反复诵读,体会诗人肤浅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一、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二、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三、体会肤浅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同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肤浅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教学过程】一、导入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很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请同学们将收集的"乡愁'诗和大家共享。
二、走近余光中,中国台湾当代闻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0xx年诞生于南京。
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陵少年'。
历任中国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高校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
作品多次获文学大奖,诗文皆有很深造诣,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诗集有《舟子悲歌》《蓝色的羽毛》《五陵少年》等。
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掌上雨》《听听那冷雨》等。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诞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中国台湾。
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
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
而席慕容,她的家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
但是,由于命运的支配,她不在那儿长大。
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家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家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课【教学目标】1.通过拓展学习课外思乡诗词,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在读中感受思乡情感,进行文化熏陶。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朗读,感悟思乡情怀。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有一句诗,大家耳熟能详,“露从今夜白”——生接“月是故乡明”。
远离故乡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并将这种真切的情感融入到了一首首思乡的诗词中。
前面我们学习了这三首诗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虽然这三首诗词作者不同、朝代不同,体裁也不同,但都向我们展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那是什么引起了他们的思乡情怀呢?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做了总结回顾,请拿出你的课前学习单,我们来交流一下。
(交流的时候,先读一读这首诗,然后说说诗人借助了什么景或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分析意象(一)泊船瓜州学生交流,是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时春风明月就成为王安石乡愁的寄托。
拓展明月。
(1)那老师发现,在很多诗中,都有一轮明月。
手势齐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中有月亮;手势齐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有月亮;手势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指——月亮,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也有月亮。
那就奇怪了,为什么诗人如此地钟情于明月啊?——月亮很圆、很美。
——嫦娥——柔和,让人安静(2)是啊。
月亮的圆满象征着中国人追求的家庭团圆!“以月寄情,抒发感想”,表达对家人、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就是中国诗人的月亮情结。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诗中的月亮——你看春风、明月就像是思乡的符号,让人看到,不由得就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品味着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二)第二首诗《秋思》谁来汇报?生:家书。
(秋风)(“秋风惹愁思,落叶人断肠”。
秋风的萧瑟也给诗人带来了内心的孤凉。
除了秋风,还有什么也寄托着张籍的乡愁啊。
)——家书1.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啊?(纸短情长,道不尽对家人的思念。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古代,山遥路远,离别容易相聚难!浪迹天涯的游子就只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家书中。
一封家书寄托了多少相思和牵挂啊!这样沉甸甸的家书,在古诗中也随处可见。
3.师:杜甫在《春望》中这样写道:课件出示:(齐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1)家书抵万金,你感受到什么?——珍贵(2)课件出示: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陆游《渔家傲》流清泪啊,谁再来读读?4.同学们,一封家书,往来一万三千里;一封家书,万金不换;一封家书拆了又封、封了又拆,道不尽对家人的万千思念。
秋思,(手势)。
(三)长相思1.纳兰性德写的《长相思》,又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呢?谁来汇报。
学生汇报。
2.这都是哪里的景物呀?(边塞之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正是看到这些边塞之景才不由得引起了浓浓的思乡情。
我们一起来感受着读一读。
三、对比发现1.刚才,我们交流了这三首诗词,那你发现这些诗词有什么共同点?——借助景或物表达感情。
2.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借助的是——张籍在《秋思》中借助的是,纳兰性德在《长相思》中借助的是——。
作者正是借助春风、明月、家书、边塞之景等物象(板书:物象),抒发无限的思乡情。
而这些物象就成为思乡的载体,将这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得真实、含蓄,这就是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
(板书:思乡文化)四.拓展古诗1.有了这样的发现,我们就可以借助物象这一思乡符号读懂诗词背后的深情。
请同学们拿出课堂共学单,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三首古诗词,哪个同学来读一下学习提示。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习提示,完成共学单。
(课件共学单)2.同学们请坐好,我们交流一下。
交流的时候首先读一下这首诗,然后说说作者借助了那种物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夜雨寄北》(1)读。
(2)李商隐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哪些物象表现出来的?——巴山夜雨、秋池。
诗人看到巴山的夜雨涨满秋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3)是巴山夜雨、秋池(课件点红)让他想象起和妻子相见时,两人坐在西窗之下,共剪烛花、彻夜长谈的情景。
多么温馨,体会着,齐读。
《天净沙·秋思》(1)读。
(2)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思乡情怀寄托在哪些物象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课件点红)(3)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读到这样的物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生描述(4)一幅充满孤独悲凉气息的《游子思乡图》展现在我们面前。
夕阳西下,昏鸦有老树可归,劳作的人有家可回,而游子却漂泊无落,有家难归,这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你来读。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1)读。
(2)你们是从哪些物象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的?——海边尖山(课件点红)(3)本是奇幻的山峰,但是在作者的眼里却变成了————剑铓。
为什么海畔的尖山在作者的眼里就变成了剑铓?学生回答。
(4)是呀!因为作者万分思念家乡。
在这浓烈的思乡情绪中,作者产生了奇特的幻想,自己望故乡还不够,想要变出千千万万个自己望故乡。
这剑铓不仅割着作者的愁肠,也割着了我们读者的心!再读这首诗,(指生)4.带着我们的发现和理解,一起读一下这三首诗词。
男生读第一首,女生读第二首,第三首大家一起读。
男生。
5.古往今来,像这样借助物象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还有很多,它们成为千古绝唱,流传至今。
五、拓展现代诗1.师: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
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
这首《乡愁》读过吗?谁来展示下,指名读——乡愁2.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22岁时,跟随父亲去了台湾,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写下满怀深情,写下了这动人诗篇。
从刚才的朗读当中,你们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生:思乡,盼望祖国回归3.这种情感作者又是借助哪些物象表达出来的呢?——邮票、船票、坟墓、海峡4.是的,作者正是借助这四种物象抒发了对家乡和祖国的思念之情。
让我们合作着来读一读。
(配乐)5.你看,不仅古人喜欢借助物象,表达思乡之情,现代诗人也喜欢用这种方法表达思乡情怀。
有的诗歌还被谱上了曲子,进行传唱,你们听。
(播放《月之故乡》)六、结语师:(合着音乐)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读了几组诗,体会到了浓浓的思乡情,认识了这种借助物象来表达思乡之情的手法,感受到了含蓄而绵长的思乡文化。
你们长大后,也许要远离家乡和亲人去追寻心中的梦想。
到那时候,你就会更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份难以割舍的思乡情,更能真切地体会到这厚重而独特的思想文化。
《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学情分析古时候,山遥路远,通讯不便,游子们的思乡之情无以诉说,只能寄托于诗,寄托于物。
于是,便产生了大量以思乡为主题的诗词,为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
五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意境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利用走进画面,创设意境,感情朗读,电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乡愁形象具体,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本节课是思乡诗群文阅读,是基础阅读课之后的拓展课。
因此,其目的不是简单的朗读、理解和体悟,而是给学生一把钥匙,一把理解思乡诗的钥匙。
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到了《泊船瓜洲》《天净沙•秋思》《长相思》中春风、明月、秋风、家书、边塞之景等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并在对比中发现诗词中所运用的借景抒情或者借物抒情的手法,进而利用这一发现进行自学,感受我国含蓄而深沉的思乡文化。
在教学中宜采用创设情景导入,激发情感,营造气氛。
还宜采用配乐朗读,学生练读,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诗歌的优美语言和意蕴。
《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课》效果分析本节是思乡诗群文阅读课,是基础阅读课之后的拓展课。
因此,其目的不是简单的朗读、理解和体悟,而是给学生一把钥匙,一把理解思乡诗的钥匙。
为达到这一目的,授课教师引导学生找到了《泊船瓜洲》《天净沙•秋思》《长相思》中春风、明月、秋风、家书、边塞之景等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并在对比中发现诗词中所运用的借景抒情或者借物抒情的手法,进而利用这一发现进行自学,感受我国含蓄而深沉的思乡文化。
通过本节课的群文阅读,学生读了十几首思乡的诗歌,感受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认识了这种借助物象来表达思乡情怀的方法,体会了厚重而独特的思想文化。
通过群文拓展,激发学生延伸阅读的兴趣,《思乡诗群文阅读课》的交流也带给学生一定的读诗歌的启示,引导学生再根据其他物象来理解其他类别的诗歌,如咏物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等诗歌特点,深入体会中国诗歌文化。
《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教材分析我国的诗词文化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
根据内容的不同,人们将诗词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咏物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思乡诗等等。
古时候,山遥路远,通讯不便,游子们的思乡之情无以诉说,只能寄托于诗,寄托于物。
于是,便产生了大量以思乡为主题的诗词,为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
本节课是思乡诗群文阅读课,是基础阅读课之后的拓展课。
因此,其目的不是简单的朗读、理解和体悟,而是给学生一把钥匙,一把理解思乡诗的钥匙。
本节课引入的课外诗词多达12首,有诗有词,有古有今,诗诗相扣,互为印证。
课外诗词既是学习的内容,也是学习的工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也帮助学生理解借物抒情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视野是开阔的,思维是开放的。
他们突破了教室的空间限制,跨越了时间的鸿沟,与古人形成了视域和心灵的融合,共同体悟着思乡诗中的秘密。
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到了《泊船瓜洲》《天净沙•秋思》《长相思》中春风、明月、秋风、家书、边塞之景等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并在对比中发现诗词中所运用的借景抒情或者借物抒情的手法,进而利用这一发现进行自学,感受我国含蓄而深沉的思乡文化。
在教学中宜采用创设情景导入,激发情感,营造气氛。
宜采用配乐朗读,学生练读,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诗歌的优美语言和意蕴。
《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课》评测练习课前学习单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课前学习:朗读三首古诗词,根据理解,完成表格。
课堂共学单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