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看四找四注意做好诗歌鉴赏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看四找四注意做好诗歌鉴赏题

湖北枣阳一中肖红军

一、四看

1.看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诗歌的标题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对理解全诗往往有一定的指向作用。它们或点明季节时令,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或点明作品的主要内容,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日忆李白》;或点明作品的感情基调,如杜甫的《春夜喜雨》、白居易的《寒闺怨》。一般来说标题中含有“歌”“行”“咏”“吟”“抒怀”等字眼的诗歌常带有较强的抒情性,标题中含有“送”“过”“登”“览”“寄”等字眼的诗歌常先写景叙事后抒发见闻感受,如曹操的《短歌行》主要抒发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杜甫的《登高》写登高的所见所感;2007年高考江苏卷的诗歌鉴赏《鹧鸪天·送人》一个“送”字,表明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写送别及由此抒发的人生感慨,抓住这一点作答就不会发生偏差。

2.看作者孟子曾说:“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看作者就是要知人论世。文学即人学,是人的复杂情感的载体和外化,我们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时代、经历、创作风格及创作缘由,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把握情感。2006年高考北京卷的诗歌鉴赏是陶渊明的《移居》(其二),我们知道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诗人,其田园诗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黑暗官场的极端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及对劳动人民的友好的情感。有了这样的了解,第二题“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就迎刃而解了。

3.看注释诗歌鉴赏常会有一些注释,但很多人会忽视。试想如果一点作

用都没有,这些注释不是多余的吗?事实上,注释的文字量虽少,但多是对其中的疑难字词、用典引用、作者或时代背景或诗中人物的介绍等,其作用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虽然不是每道鉴赏题都有注释,但如果出现了就一定不可忽视。2005年高考天津卷的诗歌鉴赏考的是南宋汪元量的《湖州歌》,给出的注释是:“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通过这个注释,我们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结合内容——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不难看出诗歌表达的是国家灭亡时对故国的眷恋不舍及自己无能为力的无限哀痛的心情,这样再解答第二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就易如反掌了。

4.看题目看清题目,读懂题干对正确解答至关重要。题目往往暗示了命题意图、破题方向、答题范围,所以若不审好题就盲目作答,势必会答非所问、要点不全、混乱无序。2007年高考湖南卷考查的是王安石的《示长安君》,题目是“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这里限定了三点:答题对象——怆情,答题范围——中间两联,答题顺序——逐联赏析,所以考生如果不就中间两联而是就其他两联或全诗,不是逐联赏析而是整体赏析,不是分析怆情而是分析别的内容,很显然是难得全分甚至不得分。

二、四找

1.找名词找出诗中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弄清写了什么。而诗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往往是为了表达某种特定的感情,即所谓的意向。如“菊花”多表高洁,“鸿雁”常表相思,“梧桐”多表凄凉,“日暮”常表感伤等。如此2006

年高考浙江卷考的是元曲《正宫·叨叨令》,其中有这样一题:“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向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向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向则给人飘逸渺远的感受。”通过寻找,前四句有“溪边”“小径”“舟”“门前”“流水”“玉”“青山”“红尘路”“白云”等景物,根据题目提示,不难看出前者为“流水”,后者为“白云”。

2.找诗眼诗眼是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词语,抓住了它就等于抓住了诗歌的主旨。如何找诗眼?一般说来那些能够反映诗人情感的、运用了修辞手法,尤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的动词或形容词常常就是诗眼。在题型上可以是:“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如2003年全国卷﹚;“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如2002年全国卷﹚;“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妙在那里?”

3.找转折句诗歌讲究“起承转合”,即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在内容或写法上往往有所变化,往往回由前面的描写叙述转为议论抒情,抓住了这一点常常也就抓住了诗歌的内容主体。例如杜甫的《登高》前两联写景,第三联转而抒情,抒发了诗人的家国之愁,抒发了自我失意之恨,而前面的景很好地衬托了这种情。

4.找隐含信息“诗人贵含蓄。”诗歌中的许多信息是含而不露的,因此我们要善于从诗歌的表面内容去挖掘其深层的内涵。比如送别诗多表达别时的不舍和别后的相思,咏物诗多借物明志,怀古诗多吊古伤今,用典或化用又多自况、反衬,写景有正衬和反衬……

三、四注意

1.注意扣题,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忌不看题目,答所非问。

2.注意问题个数,顺序作答;忌回答不全,条理混乱。

3.注意结合内容,具体作答;忌抛离文本,空泛作答。4.注意用语规范,如实作答;忌乱造词语,故意拔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