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和参数理论下第二语言习得实证的分析初探:汉语母语者英语学习中pro-drop参数的主语缺省属性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
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
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
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完整版)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研究序言: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现象既属于语言学范围,亦属于心理学范围。
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为二语习得,平时指母语习得此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
“母语迁移〞指的是,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搅乱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学习第二语言,这里主要指的是英语,已经是一股不能阻截的潮流。
但是,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人们或多或少的碰到母语的影响,以致不理想的结果。
“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母语迁移的负效应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由于碰到自己母语知识系统的影响,在潜意识中把母语的知识系统移植到英语应用上。
关于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研究,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供应了新思路;有利于国内英语授课的张开,启示教师帮助学生战胜母语迁移的搅乱,促进迁移,从而提高外语授课的见效。
1.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研究的方面在相关文件中,全局部专家学者都是从语言迁移的理论,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表现以及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现象对教与学的启示这四个方面张开论述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张开论述1.1 母语迁移的研究历理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控制语言学习以及语言授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Lado 行家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照解析假说。
20 世纪 60年关到70年代初,乔姆斯基宽泛语法见解,过渡语 ( inter —language ,也称中介语 ) 理论、错误解析 ( error analysis ,也称偏误解析 ) 流行。
在对照解析研究中张开了大量实证研究,其中相当一局部研究结果确实证了然 Lado 等人的理论但是,也有一些实证研究指出了“距离 = 难度〞理论所不能够讲解的现象,发现学习者经常是在母语与目的语表面上相似的地方更简单犯错误等,同时对照解析关于学习者错误的展望能力也碰到了思疑。
1970 年代末、 1980 年代初,标记理论被引入母语迁移现象研究领域。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要略
母语者的语言系统的规律; • SLA研究者采取特定的描写方法分析发现
“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规律。 • 比如:偏误分析的方法、习得顺序研究、
学习策略研究等。
1.3 “SLA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关 系
• 1.3.1 SLA与语言学的关系
2.1.2 Corder关于描写方法的分类
• 1. “前系统偏误” • 学习者不知道目的语规则,也不知道为什
么选择了某种规则形式; • 2. “系统偏误” • 学习者能够发现一些规则,但往往是错的,
学习者不能纠正错用的规则; • 3. “后系统偏误” • 学习者知道正确的目的语规则,但常出错。
2.1.3 关于学习者偏误的解释
1.2 “SLA研究” 的学科性质
• 1.2.2 SLA研究的目的 Cook(1993)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
目的有三: (1)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进行描
写; (2)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机制进行解
释; (3)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怎样运用第二语言
的。
1.2 “SLA研究” 的学科性质
(4)中介语定义的基本含义
• (1)中介语是与学习者的语言表达相 关的言语行为系统;
• (2)中介语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系统; • (3)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而
不是彼此孤立的错误的混合体。
2.2.2 Selinker对中介语系统的描述
• 五个“中心过程”: • (1)语言迁移过程 • (2)训练造成的迁移过程 • (3)目的语规则泛化过程 • (4)学习策略 • (5)交际策略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 1.1 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的概念 • 1.2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的学科性质 • 1.3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关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实证研究纵观显性与隐性学习、知识、教学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实证研究纵观显性与隐性学习、知识、教学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与学习需求日益旺盛。
在这一背景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实证研究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审视显性与隐性学习、知识、教学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将回顾并梳理相关研究成果,以期提供对汉语二语习得领域更深入的理解,并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首先将介绍显性与隐性学习的概念及其在汉语二语习得中的应用。
显性学习指的是学习者通过明确的指导、规则学习和练习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而隐性学习则是指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通过接触和理解大量的语言材料,逐渐获得语言知识和技能。
我们将探讨这两种学习方式在汉语学习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分析它们如何影响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
接下来,本文将探讨显性与隐性知识在汉语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
显性知识指的是学习者可以明确表述和解释的语言规则和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学习者在语言使用中无意识地运用的知识和技能。
我们将分析这两种知识类型如何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习者的汉语习得。
本文将重点讨论显性与隐性教学在汉语二语习得中的实践应用。
显性教学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明确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习者掌握语言规则;而隐性教学则更注重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体验,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和实践活动,使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言能力。
我们将分析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并探讨如何结合使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的汉语习得。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与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汉语二语习得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显性与隐性学习在汉语二语习得中的实证研究显性与隐性学习在汉语二语习得中的实证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显性学习强调学习者对语言规则的有意识掌握,而隐性学习则注重学习者通过大量接触语言实例而自然习得语言。
在汉语二语习得中,显性与隐性学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互为补充的。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_原则_参数_实验与方法
外国语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文章编号 1004-5139 2001 03-0023-08
中图分类号
总第 133 期 General Serial No.133
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文献标识码 A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
原则 参数 实验与方法
experimentalmethodslinguisticcompetence主要关注以下三个基本问题语言知识是由什么组成的语言知识是怎样习得的人们是怎样运用语言知在研究第二个问题时chomsky主要考察儿童的母语习得情况他发现不论儿童出生和成长在何地他们均能在不太长的时期内成功地习得当地的语言并且最终所获得的语言知识往往远远超出他们在习得过程中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即儿童在完成母语的习得以谈论并理解以往从未谈论过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即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logicalproblem他提出12儿童的语言习得之所柏拉图问题柏拉图曾提出疑问人的一生是有限可为何能获取如此多的知识24以可能是因为受到某种与生俱来的语言机制的导引这种语言机制就是由原则和参数principlesparameters构成的普遍语法universalgrammar为验证普遍语法的真正普遍性学者们展开了对成人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他们认假如普遍语法存在于母语习得那么它应同样存在于第二语言的习得因为第二语言习得也存在着逻辑问题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第二语言输入input实际上相当有限但最后也常常照样能说出以往从未学到过的话语谈论并理解以往从未谈论过的问题为此学者们作出了许多努力采用各种方法从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方面考察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通达accessibility情况如果说普遍语法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也起作那么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语法心理表征mentalrepresentation应该与母语习得者的语法心理表征一致其中介语语法interlanguagegrammar应该受到普遍语法中各项原则和参数的导引否则普遍语法就不起作本文拟对这一领域所研究的问题及研究的方法作一番检讨普遍语法中的原则及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检验普遍语法到底由哪些内容构成chomskybindingtheory中认为普遍语法由两大系统组成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原则系统又由若干子系统构成这里的普遍语法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一部语法而是指一系列的原则参数用来限制人类语法的可能范围原则为一切语言所共有参数则因语言而异人们也称普遍语法原则和参数理论我们不普遍语法实际上是指语法的语法参见chomsky12指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产生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第二语言的过渡性transitional语法这些子系统是指不同的模块module所以也有人称管约论为模块理论论旨理论
二语习得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母语习得理论(Theories of Acquisition of the Maternal Language)关于儿童对母语,主要是口语中的听和说的能力之获得的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理论,“先天伦”和认知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urist theory)的基础是“强化”论或刺激--反应论,代表人物有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和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人类行为,要观察语言行为就必须找出话语和产生它的环境之间的规律,找出话语和对它做出反应的话语之间的规律性,以便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母语习得理论。
斯金纳在他的代表作《语言行为》一书中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思维现象,而是一种行为。
儿童母语习得要经过模仿--强化--成形三个阶段。
儿童首先模仿自己周围的语言,对环境或成人的话语做出反应。
如果反应是正确的,即说出的句子符合语法规律,成人就会给予赞扬或以其他方式进行鼓励,以便强化儿童的语言,增加儿童说话的正确性。
为了得到更多的赞扬和鼓励,儿童会重复说过的话,逐步养成习惯,并把它巩固下来。
这样,儿童言语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其习惯与成年人的说话方式相吻合。
行为主义理论并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出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和心理特点。
行为主义者所理解的语言无非是声音的刺激和反应,而且把语言和思维(思想)等同起来。
布龙菲尔德的公式S(实际刺激)—r(言语反应)……s(言语刺激)R(实际反应)就表明了这一点。
行为主义语言观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反映了母语习得阶段的阶段性成果,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
它解释了一些母语习得的现象,特别是“语言时习惯”这一观点是不容易被否定的。
语言学习的“天性论”(innateness theory)用典型的理性主义的方法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
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和马克奈尔(D. McNeil)。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于学习语言的、人类独有的能力,即儿童天赋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知识。
浅谈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浅谈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摘要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为对外汉语教学与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本文从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分析入手,对目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结合实际教探讨该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借助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或模式来指导和探讨汉语教与学的过程,这对改革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语言学大师克拉申针对第二外语的习得提出了语言监控理论。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由五个假设组成:习得-学得假设,监控假设,输入假设,情感过滤假设和自然顺序假设。
1.习得-学得假设。
习得-学得假设认为,二语习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习得,即通过无意识的方式地构建语言体系,从而获得语言能力。
习得者将注意力放在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上而非其载体语言形式上,很自然的、无意识的用目的语进行交流,从而掌握语言能力。
另一种是语言的学得,学习者完全意识到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他们通过努力有目的地掌握语言。
2.监控假设。
监控假说是对习得―学习假说中习得与学习的关系做进一步解释。
根据这个假设,语言习得系统,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
在口头交谈中,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去考虑斟酌语法,注重的是说话内容而不是形式,语法规则一时也用不上。
因此,在口头交流中,如果一方过多地使用语法监控,不时地纠正自己讲话中的语法错误,就会说起话来结结巴巴,使对方失去交谈的兴趣,因而达不到交流思想的目的。
3.输入假设。
输入假设是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核心。
克拉申认为,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抛开对形式的理解,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
二语习得研究
二语习得研究:从普遍语法到认知处理* 摘要:普遍语法认为母语习得就是设置参数、学习母语边缘内容的过程,它在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基于普遍语法的二语习得研究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普遍语法是针对母语习得而提出来的,而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有本质的不同,机械地以普遍语法指导二语习得研究可能会存在理论上的不适应性。
二语习得的过程同时也是认知处理过程。
基于普遍语法的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关注二语知识的表征形式,而认知处理则更关注语言信息的计算和处理过程。
两种理论取向的结合更全面地解释了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探究二语知识的本质0.引言以Chomsky(1995,2000,2005)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所提出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UG)是20世纪语言学界最深刻的一场变革,并对认知语言学1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从而由对语言的描写转向对语言本质的探究。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也试图以UG理论为基础,或为UG理论提供证据,或探究二语习得的本质。
UG一方面对二语习得研究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理论上的不适应性。
为了能更全面地解释二语习得的本质,基于UG的二语习得必然要与认知语言学相结合。
1.UG理论的语言习得UG首先是针对母语习得而提出的,人类语言具有形式与功能上的共性,这种推论源于贫乏刺激假说(impoverished hypothesis)或语言习得逻辑问题(logical problem of language acquisition),即正面证据(positive evidence)不能成功地解释儿童习得母语。
此外,人类都是在具有遗传性质的、专司语言处理或习得的生理机制)))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的基础上习得语言(Chomsky,1995),不同语言习得的差异只是参数的设置不同。
由原则与参数构成的UG是人与生俱来的语言初始状态(S0):原则是语言中最本质的部分,即核心语法(core grammar),人类无需学习它,语言的其他部分属于边缘内容。
二语习得研究精讲知识分享
(4)偏误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迁移是其中 之一。
(5)相近语言更易发生语言迁移。 (6)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
第二节 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衰落于
70年代后期。复苏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 四方面介绍偏误分析: 一、产生背景 二 、五个步骤 三、相关研究 四、意义与局限
习得方式:交际方式&教学指导方式
习得环境:自然的社会环境&课堂教学环境
Klein:“自然发生的习得”&“有指导的 习得”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competence): 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
所依据的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表达”(performance): 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
二语习得研究正处于学科发展的十字路口, 可能延续下去,也可能分裂或者合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与发展的
简要回顾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 二十世纪60年代末: 1. Corder:《学习者偏误的意义》 2. Selinker:《中介语》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 1. 50-60年代:理论初创 2. 70年代:理论大发展 3. 80年代中期至今:新兴研究领域与方法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80年代、90年代和90年代后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虽然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新兴学科但是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语言学理论对二语习得的发展的影响日渐深远有些理论模式即是建立在当地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现代语言教学的十大原则
靳洪刚: 现代语言教学的十大原则
习者进一步明确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生活中的各种任务,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任务教学设计一般须包含三个任务阶段及五个基本组成部分。任务的三个阶段分别
是:前期任务、核心任务、后期任务。前期阶段是任务准备阶段,多在课下完成。前期任务的 目的是激活学习者已有知识,为新的语言学习奠定基础。从语言输入、信息来源、交际背景 等方面为学生提供语言及交际框架( scaffolding) ,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核心任务阶段。因此, 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以激活已有知识、处理语言输入为主,活动多以理解诠释性阅读、听力 为主。核心任务阶段包含两个方面的教学,一是以语言形式为中心的教学,目的是给学习者 建立完成核心任务的交际框架,帮助学习者整合信息;二是以语言使用为中心的任务模拟、 教学实施,多以口语输出、人际交流的方式在课上完成。核心任务的目的是提供具有一定认 知及语言复杂度的模拟任务,让学习者有目的地使用目标语言,完成任务,取得预期结果。 主要形式为,首先采用合班学习语言形式,然后分组互动,完成信息交换、信息组合、意见交 换等任务。后期阶段是任务总结、反思、实际生活应用阶段,多以实地操作、书面输出或口头 演说的方式在课上或课下完成,主要采用书面总结、实地调查、口头报告等形式。
一 引言 现代语言教育在近二十年来受到了三大领域科学研究成果的极大影响。这三大领域分 别是:语言习得研究、认知心理学以及教育学。就第二语言习得领域而言,在过去的五十年 中,研究者通过各种实验研究,如语言对比、错误分析、语言普遍原则、认知心理学、语言获 得过程等方面的实验,对不同语言的习得顺序、习得速度、语言输入及输出的作用、课堂过 程、学习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不少定论。这些研究成果形成了第二语言教学 领域的部分教学原则。就认知心理学来看,研究者从普遍学习理论,人类认知过程,大脑记 忆、储存、加工等语言的处理过程,记忆储存方式,输入频率,视觉、听觉凸显性,反例对比等 方面,提出具体的语言学习理论及第二语言教学策略,极大地影响了第二语言课堂过程及学 习过程的教学原则。就教育学来看,研究者强调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要让学习者参与学 习过程,进行各种合作及个人化的教学,强调与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从这一理论出发形成了 多种第二语言教学方法,它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沟通为目的,通过任务教学的方式达到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 这些领域的科学研究及学科发展成果引入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后,语言教学领域发生了 巨大变革和根本性转变。这一根本性转变表现在语言教学的六个方面:第一,就语言教学原 则(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而言,现代语言教学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更重视借鉴科学的 实证研究来指导教学( empirically motivated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第二,就教学内容( instructional content) 而言,现代语言教学不再是单一的语言知识的学习,而是跨越三种交际模
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与范式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中介语特征理论和生成语法新范式的内在和互动机制。 同时,可以运用这两种理论来深入探究二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学习环境、教 学方法等因素对二语习得过程的影响。此外,还可以尝试将这两种理论与其它 语言学理论相结合,以产生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解释。
谢谢观看
中介语特征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 中的应用
中介语特征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 地理解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过程。在语音方面,中介语特征理论可以解释学习者 在习得目标语言发音时的困难和挑战。例如,对于某些学习者来说,发出目标 语言中的某些音可能会很困难,这会导致他们在中介语阶段使用类似的音来代 替。此外,该理论还可以应用于词汇和句法方面的研究。
中介语特征理论概述
中介语特征理论主要二语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和语言特征。该理 论认为,二语学习者在向目标语言靠近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 我们称之为“中介语”。中介语是一种混合了母语和目标语言的特征的语言现 象,它反映了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认知和理解。例如,一个英语学习者可能会 在中介语阶段使用“主语+动词+宾语”的语法结构,这种结构既不同于母语, 也不同于目标语言。
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与范式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目录0Fra bibliotek 理论引言
二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通过学习第二语言,逐渐获得语言 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二语习得研究旨在揭示第二语言学习的本质、过程和规律, 为语言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次演示将探讨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与 范式,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理论
1、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
语言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触到语言材料后,通过各种方式学 习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语言习得则是指学习者在自然语言环境中,通过与 他人的交流和互动,逐渐掌握语言的过程。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学习者在课堂内 外如何学习第二语言。
第九章 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研究解读
(2)“功能语类”中的“参数” 设置
• 有研究表明,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大约在一岁半左 右似乎就已经了解英语是中心语前置。 • 但是,儿童首先获得的是词汇语类,而不是功能 语类。 • 在双词句阶段,儿童掌握的大都是“实词”,缺 少指示词、时态标记这些功能语类。 • 如play ball,dolly drink。 • 按照最简方案的观点,这是因为控制语法表层结 构的功能语类尚未习得的原因。
• Cook和Newson(1996:11)指出: • 结构依存可以作为语言的一条原则:句子成分的 移位,无论是构成被动句还是疑问句,或者其他 句子,这种移位都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关系,而不 是词与词之间的线性关系。” •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结构依存原则并不是某些特 定语言的规则,而是适用于所有语言的一种语言 知识,这种知识反映了人类语言一种内在的心理 结构。
第二节 普遍语法
• “普遍语法”的概念并不始于乔姆斯基。 • 早在17世纪以前就有学者提出普遍语法的概念。 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概念的含义有所不 同。 • 正如乔姆斯基所说,普遍语法,“这是一个传统 的概念,我们又在新的意义上使用。” • 20世纪60年代中期,乔姆斯基在生成语法的框架 内开始重新构建“普遍语法”这一概念,并赋予 特定的内容和含义。
一、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
•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儿童母语习得与第二 语言习得所面临的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有 很大的不同。 • Schachter(1988)认为,许多第二语言学习 者能够用目的语流利的交际,但是并没有 完全掌握正确的语法规则。 • 她甚至怀疑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否能够 达到母语者的那种稳定状态(mental state)。
“结构依存原则”举例
• (1a)老板解雇了在公司效力十年而且业绩显 著的张三。 • (1b)谁被老板解雇了? • (1c)在公司效力十年而且业绩显著的张三被 老板解雇了。 • *(1d)张三被老板解雇了在公司效力十年而且 业绩显著的。
精华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二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第三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问题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二者的差别:研究对象不同语言学家把把母语者的语言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他们所关注的是语言系统本身的规律。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以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为研究对象。
他们关注的是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规律。
“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举例(1)我吃饭在五道口。
(2)我把飞机坐到我们国家去。
(3)我在北京学习汉语一个年。
语法学家与L2研究者的不同解释语法学家习惯从母语规则的角度对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作出解释;L2习得研究则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对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作出解释。
二者的差别:研究目的不同语言学家语言研究的目的在于描写和解释语言现象的普遍规律;如:普遍语法中的“原则与参数”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借助语言学理论来描写和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
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参数重设”理论(parameter resetting)二者的差别:研究方法不同语言学家通常采用描写的方法分析和发现母语者的语言系统的规律;SLA研究者采取特定的描写方法分析发现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规律。
比如:对比分析的方法、偏误分析的方法、习得顺序研究、学习策略研究等。
结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一个与语言学密切相关但又不同于语言学研究的独立学科。
Ellis(1994)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是相依共生的关系。
二者彼此借鉴。
因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不仅仅是语言学理论的消费者,而且是一个贡献者。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二者的差别:研究目的不同心理学研究言语活动、语言获得、语言运用,其目的是深入了解人类的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语言获得及其心理机制,目的而是为了揭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
二者的差别:研究的范围不同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人类个体的心理动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概况
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概况原创施家炜世图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国外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现在已经跨越了40余年的历史。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本质,其基本问题可归纳为四个方面:①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获得了什么?即关于学习者语言的研究。
②学习者是怎样获得第二语言的?即关于习得过程的研究。
③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即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④语言教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即关于语言教学与语言习得关系的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总体框架涵盖了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特征研究、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学习者内部习得机制研究和第二语言学习者研究四个方面。
其主要目标首先是描述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描述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整体语言能力和各项具体语言技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第二是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现象,解释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的,为什么学习者能够习得第二语言,为什么第二语言遵循其特有的规律而习得,哪些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对第二语言的习得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或负面的阻碍作用,等等。
纵观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四个凸显的特点:①两个发展阶段:早期先研究后理论的阶段发展到目前的以理论为导向的研究阶段。
②研究重心的转移:从描述型转向解释型。
③研究方法的转变: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
④多元化的理论支撑:从单学科支撑到多学科支撑。
国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上升的趋势,但涵盖面还不够广,存在语言变异性研究、语言的语用特征研究、社会环境研究、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认知过程的研究、交际策略的研究、语言普遍性的研究、一般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学习者策略的研究等九个盲区。
尽管有些领域进入新世纪后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如认知过程的研究、一般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学习者策略的研究等,但这些领域的研究仍相对薄弱。
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偏误分析和母语迁移等有限的几个方面,现在仍有余温。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PPT课件
-
21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competence / performance)
• Competence: (in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a person’s
internalized grammar of a language. This
means a person’s ability to create and
understand sentences, including sentences
they have never heard before. It also
includes a person’s knowledge of what are
and what are not sentences of a particular
-
1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 的第二语言习得
• Naturalistic SLA: It may happen in natural settings, as when children acquire their mother tongue: no one teaches children any grammar rules, but by age five or six, they are said to be in good command of almost all the basics of their mother tongue.
-
16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 的差异
• 习得方式的差异:母语习得者先口语后 书面语;二语习得者常口头语言和书面 语言同时起步,增加了学习难度。
第二语言习得克拉申学习理论评析
南昌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 ~2015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论文课程名称:语言习得研究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学生姓名:学号:学院:人文学院得分:任课教师签:时间:《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评析克拉申的理论模式被称为“语言监控模式”,它包括“五个中心假说”,即“习得与学习的假说”、“自然习得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以及“情感过滤假说”。
一、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概述1、“习得”与“学习”的假说克拉申认为,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通过“习得”与“学习”这两种独立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规则。
“习得”的过程是自然产生的过程,是指学习者在运用第二语言进行自然的交际,关注的是语言传达的意思;而“学习”则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于第二语言的形式特征上,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规则的知识。
2、自然习得顺序假说克拉申认为,儿童或成人,无论在学习母语还是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都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尽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母语背景不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但是他们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却非常相似,这种自然习得顺序是可以预测的。
在克拉申看来,课堂教学对自然习得顺序是无法改变的,习得过程只能在即时的言语表达得到体现。
3、监控假说在克拉申看来,学习者的言语输出主要是依靠习得的知识生成的,而“学习”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在成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相当与一个监控器和编辑器。
通过“习得”获得的语言能力使学习者可以把要表达的意思流利得表达出来,而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知识使学习者在说话之前有意识地判断和调整语言形式。
克拉申提出使用监控的三种条件:充足的时间、注意语言的形式、懂得语法规则。
4、输入假说输入假说回答了人们是怎样习得一门语言的重大语言教学问题。
人们习得一门语言,必须通过理解信息或者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学习者习得按照自然顺序、通过理解在下个阶段将要习得的结构来进行,同时输入的语言难度要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能力,若学习者现有水平为“i”,那么语言输入应该为“i+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推荐文档)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3 中介语研究§4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6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8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9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10 多元发展模式§11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母语VS目的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
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 VS学习learning(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 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 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
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促使学习者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 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