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近代教育
德国近代、现代教育发展对比
![德国近代、现代教育发展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f06143b1960590c69ec3765c.png)
1、国民教育的作用于目的
培养国民素质;培养全新的完人
2、国民教育的途径
全民教育;全面教育;学者;大众;反对死记硬背
3第斯多惠
德国师范教育之父
1、论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天性/资、教育、自由自主
2、教育的目的
与人类的目的一致(宗教的观点—相信上帝;哲学的观点---理性、真理;教育的观点---完善教育)
得出的最终目的:自我完善
3、教学论
(1)形式教学与实质教学
前者:智力发展
后者:传授知识
(2)教学原则
自然;文化;连续性与彻底性;直观教学
4、论教师
尊师重教;教师的要求3
4赫尔巴特
1、教育理论基础
伦理学(5德: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与报偿);心理学(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研究;统觉、兴趣、注意)
2、初等:为纳粹服务
3、中等:年限缩短(9变8);招生、在校人数减少
4、高等:削减人数(犹太人和女生)
(三)《总纲计划》及其修订
1、初等:4年基础学校教育+2年促进教育
2、中等:设3种学校(主要、实科、高级)
3、《汉堡协定》:9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学校教育
(四)《高等学校总纲法》
1、《教育结构计划》:把学前教育纳入学校系统
2、道德教育理论
道德教育最重要
(1)教育的目的
可能的目的;必要的目的
(2)教育性教学原则
含义;如何做到(养成德行;“多方面的兴趣”)
(3)道德教育
训育—美德、“儿童管理”—防止恶行
训育阶段:判断、热情、决定、自制;方法:限制;赞许;责备;惩罚;生活制度
儿童管理方法:威胁;监督;惩罚;活动
近代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对我们的启示
![近代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对我们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4081359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0.png)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德国教育改革是近年来欧洲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教育改革的核心 思想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本次演示将介绍德国教育 改革的思想,以及它对我们的启示。
一、德国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
1、自治原则
德国没有统一的教育体制,各州享有课程设置的自治权,受宪法保护。每个 州的文化事务部根据州内政治、经济和人文情况制定教学大纲,这种自主权也反 映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各州的文化自治权受到重视,不同的州可以有不同的教育 项目。
二、德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1、重视自治权
德国教育改革的自治原则启示我们,自治权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也 应该给予各地区和学校更多的自治权,允许不同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个性化的 教育。这样有助于激发学校和教师的创造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注重灵活性
德国教育改革的灵活性原则启示我们,教育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 应该及时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使其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同时,教师也应该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谢谢观看
近代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对我们 的启示
基本内容
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丰富的历史,其中充满了各种不同的元素和特点。 特别是在近代,德国教育经历了显著的变革和发展,这些变革和发展不仅展现了 德国教育的实力和活力,而且对于我们的教育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名。其核心特点就是“双元制” 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于,学生既在学校学习,也在企业实践。在企业实 践的时间大约占70%,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大概占30%。这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 习,
生将来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学术基础知识。同时,德国文化教育部于2004年12 月16日颁发的《教师教育新标准的决议》,强调了在职前培养阶段进行职业能力 的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学术知识的同时,也能具备一 定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教育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近现代德国教育(总结)
![近现代德国教育(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4ea3a01cc1755270722081c.png)
三、德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一)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笼络人心及扩充军队,德意志各邦的王公们都非常重视国民教育。
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各封建公国把初等学校由教会管理改为国家管理,并颁布一些学校法令,规定实行初等强迫教育,如德国最大的一个邦国——普鲁士,于1717年和1763年先后两次颁布此类法令,规定5~12岁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甚至儿童缺课,也要对其家长加以罚款。
从而德国在西欧率先将学校管理权国家化。
德国的初等学校主要是由路德派倡导和兴办起来的,学校设施一般非常简陋,师资水平也不高,大多由裁缝、鞋匠和退伍士兵担任或兼任。
宗教教育是其主要内容,同时也教一些简易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和体罚。
后来,经虔信派努力,这类学校得到较大发展,手工科列入学校课程,直观性原则和学生自主性原则受到重视。
另外,班级教学和本族语教学等在这一时期也得以实施。
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这一时期,德国的中等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古典文科中学、武士学校和实科中学。
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据重要地位,由宗教改革时期梅兰克吞创立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谟创建的文法中学演变而来,主要是为了把贵族子弟训练成政府官吏,与劳动人民无关。
武士学校则沿袭中世纪骑士教育而来,其任务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文武官职及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
学习的内容较宽泛,但很肤浅。
18世纪出现的实科中学则适应了工商业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既具普通教育性质,又具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中学。
实科中学主要讲授一些接近实际生活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实用知识,这促进了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实科中学曾盛极一时。
此时,德国大学受国家的影响日渐增强,人文主义精神逐渐排斥着欧洲大学传统的中世纪学风。
学校增加了新人文主义学科和实用学科。
国语授课、教学方法的改进,打破了旧大学沉闷的氛围,给大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此外,这一时期的德国还创办了许多新大学,如圣·尼古拉大学、哈利大学、赫丁根大学等,这为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德国教育发展史
![德国教育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9233b50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12.png)
德国教育发展史德国教育发展史是一部悠久且富有成果的历史。
从古代到近现代,德国教育在不断变革中发展,为培养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系特点、成就与挑战以及对中国教育的启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1.古代德国教育古代德国教育主要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教育体制以寺院学校为主。
公元8世纪,查理曼帝国时期,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
然而,在随后的中世纪,教育发展陷入停滞。
2.近现代德国教育近现代德国教育始于18世纪初。
在此背景下,德国教育家夸美纽斯等人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理念。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奠定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
3.20世纪以来的德国教育改革20世纪以来,德国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
其中,1955年颁布的《基本法》明确了联邦德国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
2005年,德国政府又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二、德国教育体系的特点1.双元制教育德国教育体系最显著的特点是双元制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职业发展机会。
2.高等教育体制德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包括综合性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和职业学院等。
这里的高等教育以研究型大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德国的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体系世界闻名。
在这里,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此外,德国政府还为在职人员提供多种继续教育途径,提高了整个国家的职业素养。
三、德国教育的成就与挑战1.教育质量德国教育在质量上具有较高水平,尤其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
这得益于德国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大力投入。
2.国际化程度德国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吸引了众多国际学生。
德国高校也为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
3.教育公平与多样性尽管德国教育在整体上表现出色,但仍面临教育公平与多样性方面的挑战。
为解决这个问题,德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教育投入、改革教育体制等。
德国的近代学前教育
![德国的近代学前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e004ea36137ee06eff91871.png)
三、福禄培尔幼儿园运动
(一)福禄培尔幼儿园的产生与发展
福禄培尔(Froebel,1782—1852),德国 教育家,幼儿园运动的创始人。其教育理论以德 国古典哲学和早期进化思想为主要根据,以裴斯 泰洛齐的教育主张为教育思想的主要渊源, 1840年将该机构正式命名为“幼儿园”。福禄 培尔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根据福禄培尔的设想,幼
学前教育简史
德国的近代学前教 育
德国是近代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地,但其近代学前教育 起步却晚于英法等国。
一、保育所与托儿学校
1.巴乌利勒保育所 19世纪初期,德国已经有了一些幼儿教育机构,
其中最早出现的是由侯爵夫人巴乌利勒(Pauline, 1769—1820)设立的巴乌利勒保育所。巴乌利勒侯爵夫 人从慈善家立场出发,致力于贫民救济工作。为孩子们 安排有规律的生活,促进了孩子们的柏林最早的托儿学校 1819年,德国的幼儿教育家、《柏林工农周刊》
杂志编辑瓦德切克(Wozzeck,1762—1823)创立了柏 林最早的托儿学校。这所托儿学校面向的是城市劳动阶 级的子弟,是常设托儿所,目的是为幼儿提供营养膳食、 细心照料、良好管理和整洁环境。
二、弗利托娜的幼儿学校运动
三、福禄培尔幼儿园运动
(一)福禄培尔幼儿园的产生与发展
幼儿园有以下几项任务: (1) 幼儿教育机构。 (2) 幼儿师资培训机构。 (3) 幼儿教育宣传机构。 (4) 幼儿教育研究机构。
三、福禄培尔幼儿园运动
(二)别劳夫人的历史贡献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https://img.taocdn.com/s3/m/ee5ce80f43323968011c92ec.png)
18世纪后期,为了改变以往教会控制中高等 教育的局面,加强国家对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的控制,各邦国专门设立了管理中高等教育的 部门。如普鲁士成立了高级学校委员会,负责 管理其境内的中高等学校。
从此中、高等教育由国家管理起来,教育进一 步世俗化,更加符合资产阶级的要求。
由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冲击,结束了宗教神学思想垄断大 学讲坛的局面,人文主义精神在大学也居有一定的地位。 改革的发源地在威登堡大学。它一方面注重学术探讨,开设历史、 政治、哲学、法律等人文主义学科,一方面注重讲授贴近实际生活的 课程,如物理、地理、数学及实验等,并提倡用德语进行教学,突破 了拉丁语、希腊语的教学。
国外:1806年普法战争,拿破仑战败了德国 诸侯,强迫小邦合并,宣布工业自由等一系列 资产阶级的改革。
泛 爱 主 义 教 育 : 代 表 人 物 巴 西 多 ( J.H.Bacedow 1724-1790);他深受卢梭和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影响, 反对压制儿童的封建教育,提倡自然教育,主张让儿 童自由发展。在1774年,他创办了“泛爱学校”;这 是一种以户外活动和游戏为主要课程的学校。
管理教育。5—12岁儿童必须入学,否则罚其父母。设立学校要经国 家允许,所有公立学校都要接受政府的监督和观察。
在世界教育史上,德国最早实施强迫义务初等教育;
西欧教育史上,将学校教育的管辖权从教会转归国家的开端。
⑴教师未受过专业训练,教师地位低。由仆 人、手工业者(裁缝师、鞋匠)、残废军 人等兼任;
此后,实科中学相继在其它城市出现,文科中学也添设了实科班或专 科。
实科中学的开办是国民教育发展的进步,是西欧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 近代科学兴起趋势的新要求,是对传统教育中古典主义倾向的冲击。 教学内容均和实际生活、国民经济部门直接相联系,适应了德国发展 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方针,为德国后来成为工业强国培养了大批经济 管理人才。但近代,德国实科中学始终未能争得与古典文科中学的平 等地位。
近现代德国教育发展
![近现代德国教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301e24bc5da50e2524d7fa8.png)
到了18世纪初叶,虔信派仅在普鲁士就开办了 2000多所学校,还办了许多贫民学校、拉丁语 学校、初等学校、师范学校、孤儿院,等等。
新教派的这些教育举措,主观上是为新教派揽 民心、争地盘,扩大影响,客观上却起到了一 个发展民族教育的作用。
(二)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
同泛爱主义学校运动相呼应的是新人文主义 教育。它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出现于德国 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当时新人文主义运动的 重要组成部分。
新人文主义教育主张发扬古希腊文化中一切 珍贵的和有用的东西,强调复兴古希腊文化 的内容和精神,注重领会其中积极的世界观 和人生观,而不在于对古代语言和生活样式 的模仿;强调在教育中尊重人性,重视人性 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均衡发 展;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 一切力量。
各封建公国(公国)除了通过立法加强对学 校的管理外,还设立必要的机构,直接 把学校管理权掌握起来,1787年普鲁士 成立的高级学校委员会就是负责管理中 等和高等学校的专门机构。
(三)兴办实科中学
实科中学的兴办和骑士学校的衰亡也是这一时期德 国中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
从18世纪初开始,德国则出现了适应工商资产阶级 活动需要的实科中学,它比英国、法国的实科中学 早建一个世纪。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 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二、各封建公国分权管理教育的 时期
(一)颁布强迫义务教育法
17世纪初,各封建公国已经把初等教育 由教会控制变为国家管理,并开始颁布 自己的强迫义务教育法。然而,真正全 面实现城邦国(公国)分管教育还是18世 纪以后。最有代表性的是18世纪初,普 鲁士两次颁布的实施强迫教育法令。
学前比较教育-第三章德国学前教育
![学前比较教育-第三章德国学前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9c05ab9f2b160b4e777fcf29.png)
第二节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二)德国幼儿园的教育实际活动(P72) 幼儿园的教育大纲和教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幼儿园开办者自主决定的。 德国的幼儿园一般并没有正规的课程,不进行读、写、算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也不教 授外语,而是以游戏等自由活动为主。 如今,游戏仍是德国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学前比较教育-第三章德国学前教育
第三章 德国学前教育
第一节 德国学前教育沿革 第二节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第三节 德国学前教育改革动向
第一节 德国学前教育沿革
一、近代德国学前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第一阶段,19世纪的最初20年,其中最早且最负盛名的是侯爵夫人巴乌利美开设的保 育所。它招收母亲从事日间农业劳动并已断奶的1—5岁的婴幼儿,重点在于保护其健 康。(P60) 1819年,幼儿教育家德切克设立了柏林最早的常设托儿所,以城市劳动阶级的子女为 对象,招收9个月至2岁的婴儿。 19世纪20年代以前的德国幼教设施,具有一下特点: ①以保护婴幼儿的健康和解决父母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照顾的问题为主,教育是附 带的。 ②幼教设施的费用主要靠慈善捐款,在未能捐款时才由地方公费负担。 ③这些幼教设施没有统一的名称,并且多无固定场所。 ④担任保育的工作的人多半不是正规保育员和教师,而通常是孤儿院里年长的女 孩子或失业居民及老妇人。
第三节 德国学前教育改革动向
二、德国学前教育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对策: (P78-P80)
①努力统一两种幼儿教育模式,原西德地区在园所数量上向原东德地区靠拢,但从教 育观念上影响远东的地区的学前教育。
②现在德国幼儿园教师的学历被认为至少应在大专以上。教师带着问题参加培训,做 到“共同构成,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第一节 德国学前教育沿革
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
![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a2c4057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7c.png)
利事业,并规划青少年福利部门管辖。 强调锻炼健壮的体魄和对领袖的“感
该法提出,要建立“白天的幼儿之 家”、训练修女担任看护工作并要求 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
情”,体育比赛成为幼儿园的中心工 作。
三 二战后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二战后德国学前教育 的发展与改革
④担任保育的工作的人多半不是正 规保育员和教师,而通常是孤儿院 里年长的女孩子或失业居民及老妇 人。
20世纪中期以后 至40年代末
在英国幼儿学校的影响下, 德国也出现以佛利托娜为代 表的幼儿学校运动。
20世纪中期以后 至40年代末基本倾向
①政府并不设立幼教机构,而是采 取鼓励私人开办并加以监督管理的 政策。
②认为这些幼教设施不应像英国的 幼儿学校那样进行读、写、算等方 面的正规教学,而应以护养为主要 目的,鼓励室外活动。
③强调宗教和道德教育,以培养守 法劳动者。
19世纪下半期 福禄倍尔
1837年,福禄倍尔在德国创 办了一所学前教育机构。 1840年,将其命名为“幼儿 园”。
以中上层家庭的儿童为对象。 由此,德国幼儿教育机构的 发展逐渐呈现出双轨的趋 势。
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
目录
1 近代德国学前教育的创立与发展 2 20世纪初至二战前的德国学前教育 3 二战后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一 近代德国学前教育的创立与发展
近代德国学前教育的创立与发展
19世纪的最初 20年
20世纪中期以 后至40年代末
19世纪下半期 福禄倍尔
19世纪的最初20年
侯爵夫人巴乌利美开设的 保育所。
联邦德国政府确定了改革初等教育的目标
十年内,进入学前教 育机构的人数要增加
德国学前教育
![德国学前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3c3d7a45e45c3b3567ec8b67.png)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在德国,幼儿园实行双向管理: 其一,从主办部门和政府的关系来看,一方面联邦的《青少 年福利法》和各州的幼儿园法是幼儿园工作的法律依据。 另一方面,法律条文也赋予主办部门一定的自主性。 其二,从家庭和幼儿园的关系来看,两者的关系是通过合同 来体现的。家长有权利和义务通过参加家长会的方式,参 与幼儿园各项事宜的讨论。 幼儿园通常有三种类型的工作人员:一是社会教员,必须是 专科高等教育毕业。二是教育员,实科中学或相当于实科 中学毕业,通过实习和国家考试,取得国家承认的教育员 资格。三是护理员)德国幼儿园的教育实际活动
幼儿园的教育大纲和教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幼儿园 开办者自主决定的。 德国的幼儿园一般并没有正规的课程,不进行读、写、 算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也不教授外语,而是以游戏等自 由活动为主。 如今,游戏仍是德国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特征。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三、德国学前教师教育 德国学前教师训练有三个不同的层次: 1.大学:培养在德国学前教育机构中工作的一小部 分、专注于社会教育的人。接受为期4年的被作“社 会专科教育“方面的专业训练,其中1年用于实践方 面的培训。入学者的资格要求是10年级毕业生或具 有2年职业训练的同等学历者.毕业生大多数在较大 的日间学前教育机构中担任领导工作.
。
德国学前教育沿革
二、20世纪初至战前德国学前教育 20世纪初,德国的学前教育政策有一定的进步性,德国 的幼儿园继续朝着多轨的方向发展。一战后,建立了魏 玛共和国。 1924 年,德国政府制定了《青少年福利法》,规定了儿 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优先地位。 该法案定下了现代德国学前儿童教育的基调,即把学前 儿童的教育视为青少年福利事业并划归青少年福利部门 管辖。这种影响持续至今。该法案提出,要建立“白天 的幼儿之家”,包括幼儿园、托儿所以及其他幼儿保护 机构。该方案还提出了训练修女担任看护工作,并要求 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 (P62) 这一时期,政府还颁布了幼儿园条例。
近代德国初等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近代德国初等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https://img.taocdn.com/s3/m/fbd6146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f.png)
近代德国初等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教育对象:第一阶段教育是对学龄前儿童的幼儿教育。
幼儿园是德国首创的设施,已为许多国家采用。
它不属于国家的学校体制,而属于青少年福利救济事业。
教育的中心内容是社会教育,目的在于发展能合群的个性。
儿童主要以游戏方式学习。
有的儿童只是上午来幼儿园,下午就在家里;有的儿童整天在幼儿园,下午很晚回家。
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是合法的要求,从1996年起,这个权利已运用于整个国家。
然而,上幼儿园仍然是自愿的,现在3岁至6岁的儿童大约80%.上幼儿园。
第二、第三、第四阶段教育是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从6周岁开始到18周岁,共12年。
在此.期间,必须有9年(有的联邦州为10年).上全日制学校,然后上非全日制的职业学校或者继续上全日制学校。
此阶段,所有公立学校都是免费的,教学用具,主要是教科书,-部分也免费使用。
在学习中,如果学生成绩跟不上,便何-级-级往下降,不会出现”- 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的现象。
假如私立学校想替代公立学校,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
承力者创建的私立学校,在财政上得到州的资助。
小学毕业后,一部分儿童升入普通中学,通常包括5年级至9年级的5个年级。
在普通中学毕业后,大多数学生开始职业培训(与此同时,至少要上一所职业学校至18岁为止);一部分儿升入实科中学,实科中学介于普通中学和更高的学校之间,以中等教育程度结束,賂上职业专科学校或高级专科学校资格;一般为9年制的文理中学是德国传统的高级中学,取得文理中学毕业证书就有资格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另-种类型是综合了3种传统的学校类型的综合学校。
第五阶段教育主要是大学教育和职业培训。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上半叶,具有特色的高等学府(如柏林大学)只着眼于少数学生,这越来越不符合现代工业社会的要求。
近年,德国教育政策发生了变化,高等学校向各阶层人士开放。
初次入学不收学费,如果大学生或其家长无力负担学生的生活费用,则可根据教育促进法得到助学金,助学金的一半作为奖学金,另-半作为无息贷款,通常须在资助最长期限到期后5年归还。
外国教育史第15章 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
![外国教育史第15章 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348f21dc5fbfc77da269b178.png)
上台,才解除幼儿园禁令。此后,各地福禄倍尔团体纷纷建立,将
幼儿园运动推向深入
3.第三阶段:19世纪下半期福禄倍尔幼儿园运动的发展 别劳夫人推广福禄贝尔幼儿园及教育方法 1860年“柏林福禄培尔主义幼儿园促进妇女协会” 1861年该协会建立四所幼儿园和一个幼儿园教师培训机构 1863年“家庭教育和民众教育协会” 1874年,两个协会合并为“柏林福禄培尔协会”
长的女孩子或失业居民及老妇人。
2.第二阶段:19世纪中期以后至40年代末以佛利托娜为代表的幼 儿学校运动。
佛利托娜的幼儿学校运动 建立:1835年建立奥柏林试的编织学校,后改名为幼儿学校 招收对象: 办学目的:
教育内容:
教学方法: 师资: 历史意义:
2.第二阶段:20世纪中期以后至40年代末以佛利托娜为代表的幼 儿学校运动。
设立目的:
招收对象: 保育时间: 师资: 教育内容: 历史地位:
1.第一阶段:19世纪最初20年——保育所、托儿所的建立
1819年、幼儿教育家瓦德切克,以城市劳动阶级的子女为对象,设立了柏林
最早的托儿所(或称“托儿学校”),开始招收9个月至2岁的婴儿。后由于父
母和社会的需要,大部分招收13岁以下的孤儿,并实行24小时保育。这时它 已不再是单纯的“托儿学校”,而成了“接收一切年龄的孩子的孤儿院”。 瓦德切克的“托儿学校”和以前的季节性托儿所有所不同,它是常设的托儿 所,以城市贫民的子女为对象。
余年;在此期间创办教育研究所及实验学校
1809年—1833年,担任柯尼斯堡大学哲学教授
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伦理学)与 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 手段”
6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
![6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9b042241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0a.png)
6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在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德国的学前教育扮演着重要且独特的角色。
这一时期的德国学前教育,不仅为德国教育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也对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 世纪初期,德国的学前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当时,社会对于学前教育的认识还较为有限,学前教育机构也相对较少。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社会的变革,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福禄贝尔是德国近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先驱。
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为德国乃至全球的学前教育开辟了新的道路。
福禄贝尔强调,儿童具有内在的发展潜力,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
他主张通过“恩物”和“作业”来激发儿童的自我活动和创造力。
“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套玩具,通过这些玩具,儿童能够在游戏中认识世界、发展智力和创造力。
“作业”则是指儿童在手工制作等活动中培养动手能力和专注力。
在福禄贝尔的影响下,德国陆续出现了一批以他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学前教育机构。
这些机构注重为儿童创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儿童自主探索和发现。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儿童学习的引导者和观察者。
除了福禄贝尔的贡献,德国政府也逐渐意识到学前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开始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
19 世纪中期,德国的一些城市开始设立公立的学前教育机构,为更多的儿童提供了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
这些公立机构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在课程设置方面,德国的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
除了基础的语言、数学等知识,还包括艺术、音乐、体育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德国学前教育强调实践和体验。
教师会组织儿童进行各种游戏和活动,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成长。
例如,在手工制作活动中,儿童可以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和创造力;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儿童能够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
德国近代学前教育还注重家园合作。
近代德国教育讲义
![近代德国教育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cdcf22e4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8d.png)
近代德国教育讲义第一节德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概况一、政治经济背景17~19世纪初,英国、法国都经历了资产阶级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其时,德国还是由普鲁士、奥地利等大小城邦国组成的封建联盟式的农业国。
农业人口占70%以上,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软弱但向往革命。
1848年3月建立二元制君主立宪之后,工业高速发展,到50、60年代形成了重工业为先导的模式,成为居美国之后的第二工业强国。
二、教育制度的发展1、新教派控制教育时期16世纪中叶,路德宗教改革产生的路德派和后来的虔信派为发展新教势力十分重视教育。
二派的教育势力各有侧重:路德派:初等学校、拉丁中学和文法中学(文科中学的前身)、大学。
虔信派:贫民学校(免费)、初等学校、拉丁学校和师范学校。
2、各城邦国分权管理时期1)颁布教育法令实现国家化①腓特烈二世学校教育法令(1763)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实行罚款。
②1794年普鲁士颁布《民法》被称为世俗教育的“大宪章”规定各级学校均系国家机构,管理和教育青年是学校的职责,设立学校要经国家允许,所有公立学校都要接受政府的监督、观察。
2)设立学校教育管理机构1787年普鲁士成立高级学校委员会负责管理中等、高等学校。
3)实科中学的建立实科中学最早出现了18世纪的德国,比英国、法国早了一个世纪。
它是一种即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1708年虔信派教徒席姆勒在哈勒创办“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1747年赫克在柏林开办“经济学、数学实科中学”。
3、洪堡德教育改革时期1)泛爱主义学校运动泛爱主义学校运动是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启蒙教育运动,以学习、移植卢梭教育思想为宗旨,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
代表人物是巴西多。
泛爱主义学校以户外活动和游戏为重要课程。
2)新人文主义运动新人文主义运动与泛爱主义学校运动相呼应,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革命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它打着学习和发扬古希腊文化一切珍贵和有用东西的旗号,被称为第二文艺复兴运动。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1bda7ad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1.png)
高辍学率与低完成率
部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选择辍学,高 等教育阶段也有较高的辍学率,这成为德 国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移民和多元文化教育
随着移民人口的增加,德国教育需要更好 地融入多元文化,满足不同背景学生的需 求。
德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德国教育体系正逐 步实现数字化和信息化,提高教学质 量和效率。
教育机构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教会学校,德 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公立 学校和私立学校。
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教育的影响
教育重建
教育改革
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教育系统遭 受严重破坏,需要进行大规模的重建 。
在战后,德国政府进行了多次教育改 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适应社会发 展的需求。
美国教育理念影响
在二战后,美国对德国进行了大量援 助,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引入了美 国式教育理念。
德国教育体系鼓励学生终身学习,提供各 种成人教育和进修机会,满足不同年龄段 和职业人群的学习需求。
德国教育面临的挑战
教育资源不均衡
虽然德国教育体系整体上较为完善,但地 区间和学校间的教育资源存在不均衡现象
,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
职业教育改革需求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德国职业教育体 系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技能需求和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促 进个性发展,为高等教育和职业
发展做好准备。
教育形式
包括小学、中学和特殊教育等类 型,实行免费教育。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定义
高等教育是德国教育体系中的高级阶段,提供学 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教育目标
培养具有创新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科 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德国近代教育思想家
![德国近代教育思想家](https://img.taocdn.com/s3/m/f7895bfabd64783e09122bfb.png)
德国近代教育思想家(1)康德论教育康德是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18世纪德国重要的教育家,代表作《论教育》,其教育思想如下:①论教育与人的关系第一,康德认为教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人为创造性的活动,所以只有人才能对人实施教育;第二,同时,康德认为教育必须是有目的、有标准、有计划的,要灵活地运用适当的方法;第三,与卢梭的比较* 相同点:都推崇人性,肯定人的尊严,人的价值;* 不同点:康德认为教育必须去恶扬善,特别要用理性抑制人性中的野性,进而发展人的自然天赋;卢梭则认为要适应儿童的发展,让儿童顺应自然,进而适应自然的发展。
②论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
着眼于婴儿的饮食和抚育;管束。
着眼于抑制儿童的野性,防止兽性超越人性;训导。
身体的训导,着眼于各种身体的能力,包括感官能力的发展以心理的训导;管束和训导又被称为“广义的体育”;道德陶冶。
着眼于各种智能,如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等,又称“实际教育”。
③论道德教育第一,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有道德的人;而道德教育的目的既要注意儿童自然而自由地成长,又要让他们自觉接受理性的引导;第二,道德教育的方法:管束。
要求儿童遵守规则,防止受动物冲动性的支配;训导。
积极地教育儿童逐渐自觉达到自律,从而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宗教教育。
康德不反对宗教教育,但认为应该放在道德教育之后。
评价:康德的教育思想是裴斯泰洛齐认识论和感官训练的来源,是赫尔巴特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理论和统觉论的基础。
(2)费希特论教育费希特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代表作《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和《论学者的使命》,其教育思想如下:①国民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作用:提高国民的精神素养、培养国民的爱国精神、理性意识和独立人格;*目的:造就合格的国民,即具有良好德行的人、个性完善的人、身心协调与平衡发展的人。
②国民教育的实践第一,实施主体:政府。
政府应该广泛设立国民学校,提供宽敞的校舍和充足的经费;第二,实施内容:完整的国民教育应包括全民教育与全面教育;第三,实施途径:把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费希特认为智育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理智训练发展理性,从而最终促进道德的发展;第四,教学方法:费希特反对机械背诵,要求改行一种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智力发展的新方法,以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的目的。
德国教育
![德国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f30a91cc4028915f804dc23b.png)
(二)纳粹统治时期的教育制度
四、二战后德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1964年的《联邦共和国关于实行教 育统一的协定》(简称《汉堡协定》)
1.所有学校统一学年,即从每年的8月1日开 始,于次年的7月31日结束。 2.普通义务教育统一为9年。
3.统一学校名称。
4.所有学生统一从第五年级开始必修一门外 语。 5.设立达第十二年级的两年制专科高中。
2.联邦德国特点 (1)当其他国家实现了义务教育的一体 化时,德国仍然保留了三类不同的中学。
(2)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独具特色,为世界
各国所称道和模仿。
(3)文化教育管理上的联邦主义导致全国教
育管理的多中心。
(4)联邦德国的各级各类学校,绝大多数是
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在数量上是很次要 的。
(5)在德国,国家与教会之间没有冲 突,国家允许教会在公立学校中有 一定的影响。 (6)联邦德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半日 制的,全日制的学校极少,公立住 宿学校几乎没有。 (7)与中小学相反,联邦德国各地区的 高等学校结构基本相同。
6.完全中学的毕业生要进入一般大学必须符合 下列条件,即从第五学年开始接受第一外语 的教学,从第七学年开始学习第二外语,从 第九学年开始学习第三外语。
(二)1970年的《教育结构计划》
1.把学前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系统,称为“初步 教育领域”。 2.改组普通中学,让儿童提前一年入学,即儿 童5周岁开始义务教育,这个阶段称为“初 等 教育领域”。 3.把中等教育称为“中等教育领域”,分为两 个 阶段。第一阶段包括第五到第十年级,毕业 生可获得“中学毕业证书I”;第二阶段包 括第
(一)泛爱主义教育思潮
反对压抑儿童身心发展的经院主 义和古典主义的教育,强调教育的目 的在于增进人类的现世幸福,培养掌 握实际知识和健康乐观的人 。
德国学前教育详解
![德国学前教育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ecd60b479b6648d7c1c7462c.png)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德国的学前教育突出的有两点:
1、家长是教育的主体; 2、孩子就是孩子,幼儿园是孩子发展的地方,要对孩子提供帮 助,支持、鼓励,引导孩子用自已的方式来获得自我发展的 能力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在德国,幼儿园不属于国家的学校体制,而属于青少年福利救济事业。 德国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社会教育,旨在培养儿童既对自己负责 又能合群的个性。德国幼儿园不是义务教育,幼儿自愿入学,因此要 收费。 德国幼儿园的数量很多。2002年,德国人口8253.7万,幼儿园 27830所,平均2966个居民就有1所幼儿园。但在德国西11州(前西 德)幼儿园的规模较小,平均每园不到80个儿童。这主要是因为德国 西部出生率极低,很多家长自认为家庭教育更好,因此较少送孩子人 园。而在德国东部,由于历史原因,平均每园有642名儿童
。
德国学前教育沿革
二、20世纪初至战前德国学前教育 20世纪初,德国的学前教育政策有一定的进步性,德国 的幼儿园继续朝着多轨的方向发展。一战后,建立了魏 玛共和国。 1924 年,德国政府制定了《青少年福利法》,规定了儿 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优先地位。 该法案定下了现代德国学前儿童教育的基调,即把学前 儿童的教育视为青少年福利事业并划归青少年福利部门 管辖。这种影响持续至今。该法案提出,要建立“白天 的幼儿之家”,包括幼儿看护工作,并要求 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 (P62) 这一时期,政府还颁布了幼儿园条例。
德国的学前教育
德国学前教育沿革
一、近代德国学前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第一阶段,19世纪的最初20年,其中最早且最负盛名的是侯爵夫人 巴乌利美开设的保育所。它招收母亲从事日间农业劳动并已断奶 的1—5岁的婴幼儿,重点在于保护其健康。 1819年,幼儿教育家德切克设立了柏林最早的常设托儿所,以城市 劳动阶级的子女为对象,招收9个月至2岁的婴儿。 19世纪20年代以前的德国幼教设施,具有一下特点: ①以保护婴幼儿的健康和解决父母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照顾的问 题为主,教育是附带的。 ②幼教设施的费用主要靠慈善捐款,在未能捐款时才由地方公 费负担。 ③这些幼教设施没有统一的名称,并且多无固定场所。 ④担任保育的工作的人多半不是正规保育员和教师,而通常是 孤儿院里年长的女孩子或失业居民及老妇人。
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5ab07113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cb.png)
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素质教育:德国近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力、社交能力等。
学校不仅关注学术知识,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
2. 跨学科教育:德国近代教育倡导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
学校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项目和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知识和经验。
3. 科技教育:德国近代教育对科技的应用越来越注重,学校配备了现代化的科技设备和实验室,将科技与教学相结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各种科技应用,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
4. 个性化教育:德国近代教育注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学校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课程,支持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和能力的学习内容。
5. 国际化教育:德国近代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项目,拓宽视野,增加跨文化认知。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跨文化能力,让学生适应全球化的社会和职业环境。
总体来说,德国近代教育在保留传统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化需求,将综合素质、跨学科、科技、个性化和国际化等多个方面纳入教育体系,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等教育的发展
• 泛爱学校:18世纪末受法国启蒙运动和国
内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德国兴起了泛 爱主义思潮,主要代表人物为巴西多,创 办了“泛爱学校”。
• 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 • 教学中注重直观 • 教学内容广泛
• 1774年巴西多编写《初级读本》。
中等教育的发展
这一时期德国中等教育的形式有: • 骑士学院——异于其他欧美国家的特点
高等教育改革
• 现代大学的雏形出现 • 新大学的特征:
1、积极吸收最新的哲学和科研成果,排除宗教教 条 2、提倡“教自由”和“学自由” 3、首开高等教育民族语讲课风气,重视现代外 国语。
• 1694年建立第一所新式大学——哈勒大学
• 在弗兰克创办哈勒学院后,又相继设 立了科学学校、师范学校和文科中学 等。
十九世纪的德国教育
• 18世纪末,德国政治、经济都相当落后, 国家还没有统一。新人文主义思潮的出现 开始了德国教育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改革。
幼儿教育
• 1840年福禄贝尔设立的幼儿园的正式命名 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教育改革
• 1949年和1953年联邦德国先后成立了联邦各州教 育部长常务会议和德国教育委员会。
• 1959年德国教育委员会公布《总纲计划》。其内 容主要探讨如何改进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问题, 没有涉及高等教育。
• 《总纲计划》既保留了传统等级性,又适应了战 后的实际要求。
• 1964年10月28日签订《汉堡协定》,这是联邦德 国为使教育在新形势下更好的适应现代工业社会 需要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主要针对初等和中等教 育。
1、整合五种古典中学统称为文科中学 2、规定教师资格 3、推行新的课程体系,试图实现一种“全面教育”
• 十九世纪实科中学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德 国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机构。主要传授内 容为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知识。
• 1832年,普鲁士率先颁布《实科中学毕业 考试章程》,它标志着实科中学这一形式 得到政府的承认。
• 职业教育:1978年联邦德国开始推行职业基础教 育年的计划。提供“双元制”的机会。
• 师范教育:1974年通过《报告和建议》,要求各 州师范教育都遵循统一的规定培养教师。
• 八十年代的改革包括了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和 师范教育的多方面。重视发掘儿童智力潜能,加 强个别化教学,较强大学的实习实践环节,创办 名牌大学。并且综合大学开始承担培养各级学校 教师的主要任务。
初等教育
• 自1806年普法战争失败以来,随着政治、 经济、民族振兴的需要,德国重视初等教 育的发展。
• 部分公国颁布《初等义务教育法》 • 1855年普鲁士实行免费初等义务教育 • 初等教育内容扩展 • 为提高初等教育质量,师范教育也得到较
大发展
中等教育
• 洪堡 新人文主义代表 历史学家 教育家 • 中等教育机构——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 • 文科中学的改革
• 60年代中期以后,联邦德国出现了一种称为综合 学校的中等教育机构。发展缓慢。
• 1970年提出《教育结构计划》,把学前教育列入 学校教育系统。这是联邦德国开始重视早期人才 培养和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迹象。
• 高等教育:1976年联邦政府正式颁布《高等学校 总纲法》。这是战后联邦德国第一个有权威的高 等教育方面的法案。
• 这一时期的教育史可分为三个时期:
1、德意志帝国时期 2、魏玛共和时期 3、纳粹统治时期
• 信仰主义、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民族主 义思想成为德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特征和指 导思想。
德意志帝国时期
• 在德意志帝国时期,德国教育就已经形成 了典型的三轨制。
• 魏玛共和国时期: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 教育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 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 提出了彻底改革小学教师培养方案
纳粹德国时期的教育
• 德国教育被纳入法西斯化的轨道,成为纳粹实施 法西斯专政的工具。
• 初、中、高等教育都发生了变化
• 总之,20世纪初到30年代,德国教育从领导体制 和学校制度上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但在发 展中,也出现了教育民族主义和政治化的倾向。 在纳粹政府统治时期,德国的学校教育被纳入法 西斯教育轨道,成为法西斯专政的工具。
德国近代教育
一、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二、19世纪的德国教育 三、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时期的教育 四、纳粹德国时期的教育 五、二战后德国的教育改革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有关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法令:
早在十六世纪中期就开始颁布一系列强制入学的 法令。
1763年《普通学校规章》,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年 龄。 17、18世纪的法令表明德国是较早由世俗掌握教
• 柏林大学的新的办学思路:
1、柏林大学具有充分的自治权 2、聘请既有精深的学术造诣又有高超教学技能的 教授 3、重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 复辟时期受到压制,70年代后进一步发扬, 总体发展迅速。
20世纪前期德国教育的发展
• 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国为德意志帝国,在 20世纪初成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 生产尤其快,跃居世界第二。
• 但不管怎么说,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并不 高。
• 40~60年代中等教育出现倒退和反复。70年 代以后自然科学再度被加强,中等教育水 平得到恢复。
• 总之,从数量和规模来看,19世纪德国中 等教育发展的速度较快。
高等教育的发展
• 十九世纪对德国高等教育发展最有影响的 是1810年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
魏玛共和时期的教育改革
• 《魏玛宪法》主张废除等级性的双轨学校制度, 建立统一的公立学校系统。
• 初等教育方面,在全国实施了建立四年制统一初 等学校的基本法律,废除帝国时期的双轨制。还 实施了八年义务教育后的教育。
• 中等教育方面,首先取消了中学的预备学校阶段, 其次新增两种学校:德意志中学和上层建筑学校。
感谢小组成员 陈子吟、王辙、牛海燕、彭小凤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