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0《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实录(含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

2. 能够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3. 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4. 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文章的背诵和理解。

2. 重要词汇和句式的掌握。

3. 文章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教学难点:2. 文章中的文言文表达和特殊句式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文本。

2.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3. 准备课后习题答案和教学反思的模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相关知识,为本文的学习做铺垫。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2. 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2. 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的问题。

2.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写作练习。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课文的背诵和理解。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课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课堂讲解中,我特别注重对文言文句式的解释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

2. 能够掌握并运用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3. 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并能够进行相关的讨论和思考。

教学重点:1. 文章的背诵和理解。

2. 文章中重要词汇和句型的掌握。

3. 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准备:1. 准备《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的文本。

2.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材料。

3.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的背景和内容。

2. 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进行思考。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阅读文章,并回答相关的问题。

2.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进行理解和掌握。

三、文章讲解(20分钟)1. 对文章进行详细的讲解,解释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

2. 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四、课堂活动(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和收获。

2. 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反思和思考。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比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并能够运用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

但是在课堂活动中,我发现部分学生比较内向,不愿意主动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思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课后习题答案:1. A2. B3. C4. D5. A教案:唐雎不辱使命(续)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

2. 能够掌握并运用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3. 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并能够进行相关的讨论和思考。

教学重点:1. 文章的背诵和理解。

2. 文章中重要词汇和句型的掌握。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主要的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不辱使命。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主要的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教学准备:课文文本、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情节进行简要复习。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大家能简要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吗?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理解。

2.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对课文中的生僻词语进行学习和理解。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句式和语法,使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表达方式。

四、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精神内涵。

2.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讨论成果分享,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唐雎不辱使命的精神内涵。

2. 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A2. B3. C4. D5. A二、简答题1. 唐雎不辱使命的精神内涵是坚定的信念,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不辱使命。

2. 课文中的主要表达方式有描述、对话、叙述等。

三、论述题1. 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那就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不辱使命。

2. 课文中的对话和叙述方式,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教案:唐雎不辱使命六、课堂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一、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强秦,毫不畏惧,以其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勇气,挫败秦王企图以易地之名行兼并之实的阴谋,维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和尊严的故事,展现了唐雎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精神。

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言辞犀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教育意义。

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积累了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但对于文中一些较难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

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方面,学生能够把握基本情节,但对于人物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人物形象的多面性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如“辱”“易”“其”“以”“徒”“跣”“抢”“休祲”“缟素”“色挠”等。

2.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虽然”“休祲”“长跪”等。

3.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4.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借助注释、工具书及小组合作,自主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习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爱国情怀。

2.认识到在面对强权和困难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勇于捍卫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2.分析唐雎和秦王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部编版初中初三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初三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初三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及反思《唐雎不辱使命》课文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

(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

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有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有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和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1.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3.学习仁人志士的品格,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1.学习对比,衬托,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思考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要接触《战国策》里的又一个游侠勇士——唐雎。

二、了解作者,感知背景:1.了解作者及作品。

《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

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2.写作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三、反复朗读,把握内容:1.同学们学了不少文言文,也积累了不少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请介绍一下你常用的学习方法。

2.同学们交流学习方法。

本环节主要目的是温故知新,交流总结,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同学们可能会说到的方法有:(1)反复朗读,加强语感。

(2)借助写作背景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心。

(3)借助课文下面的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0《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实录(含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0《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实录(含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0《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实录(含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

2.学习课文“记言”的史家笔法和简洁传神的人物刻画方法。

3.理解和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欣赏精彩工整的叙述语言,用词的讲究,骈散结合的句式等。

3.学习仁人志士的品格,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师:“完璧归赵”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成语故事的主人公蔺相如以自己的机智和勇敢识破并粉碎了秦王的阴谋,保护了赵国的利益,并在后来的渑池会中进一步维护了赵王和赵国的尊严。

其实在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像蔺相如这样的谋士能臣还有很多,如墨子、烛之武、毛遂、唐雎等,他们以非凡的智慧和胆略维护和平,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看看弱国使臣唐雎在面对狡诈蛮横的秦王时是怎样处乱不惊,机智勇敢地挫败强秦的阴谋,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

文体常识《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书名为西汉末刘向所拟定,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

作品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主张和策略,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其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并且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

现在我们来读一下课文,我们这样读:这边三排同学读秦王,凡是秦王做主语的句子你们读;这边三排同学读另一个阵营,凡是安陵君与唐雎做主语的句子你们读。

在读之前我请同学说说读安陵君与唐雎要读出什么语气?生:沉着坚决。

师:两人可有区别?生:安陵君语气弱一点,毕竟他对秦王还是比较害怕。

师:委婉一点,是吧。

秦王呢?生:强横。

师:是从头到尾的强横吗?生:最后一节应该读出对唐雎的尊敬与害怕。

师:关于最后一节,有另一个版本:先生坐,先生何至于此!,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一个先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10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10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唐雎不辱使命》,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课堂评价、教学反思”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近几年来,安徽省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都是50篇优秀诗文篇目中的选文,考查内容基本稳定。

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实词则常常考查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多在注释中,应要求学生背这些重要的注释);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

从字、词、句到内容理解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共计15分。

近7年文言文考查篇目涉及篇目《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马说》,《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比较阅读,《鱼我所欲也》《过零丁洋》比较阅读,《三峡》,《爱莲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再看近三年高考全国课标卷一2013《明史?马文升传》647字,2014《旧唐书·于休烈传》584字,2015《宋史?孙傅传》601字。

选材特点:经史子集四部中以史部为主,史部中以二十四史为主,二十四史中以人物传记为主;篇幅以600字左右为主。

设题特点:第6、7题三年相同,第6题为文意理解,第7题为句子翻译;变化在第4、5题,内容有实词理解,断句,文化常识,表现传主品格的句子。

为什么还要提及高考,因为高考是最高指挥棒呀,再者也要做好中考与高考的无缝对接,就像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的完美对接。

【2】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文意。

2多种方式诵读课文,读出人物语气,学习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通过对比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3美读课文,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习唐雎不畏强暴,责任感强,有胆有识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是:7—9年级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培养文言语感,了解并积累课文所涉及的文学常识,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并能够进行创造性表达。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重要知识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唐雎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古代礼仪和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考。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简要介绍唐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发布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读课文,理解大意,找出学习中遇到的疑问。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唐雎的形象特点。

2. 分享成果: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课文重点内容:分析唐雎的言行举止,阐述其不辱使命的精神品质。

2. 解析课文中的古代礼仪和文化背景。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唐雎的形象特点。

但在课堂上,对于古代礼仪和文化背景的讲解还不够深入,今后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课后习题答案:1. 唐雎是谁?他有什么历史背景?答:唐雎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外交家。

他曾出使秦国,成功地说服秦王放弃了侵略魏国的计划,被后人称为“不辱使命”。

2. 唐雎在课文中展现了哪些品质?答:唐雎展现了机智勇敢、临危不惧、忠诚爱国等品质。

3. 课文中的唐雎是如何说服秦王的?答:唐雎运用了智慧与勇气,先是自残以示忠诚,以理服人,最终说服秦王放弃了侵略魏国的计划。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领悟到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唐雎不辱使命》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人公唐雎及其使命。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在课堂上分享。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讨唐雎完成使命的过程和原因。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朗读感悟(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唐雎的忠诚、勇敢和智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唐雎的品质和价值观。

二、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与唐雎类似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完成使命的。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反思(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反思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后习题答案解析(10分钟)1. 教师给出课后习题的答案,并引导学生理解答案的依据和意义。

2.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

最新-《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精选9篇】

最新-《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精选9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精选9篇】《唐雎不辱使命》讲述了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不辱使命,保全自己的国家安陵国的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了解战国时期历史背景,了解《战国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代大文豪苏轼有段名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不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大诗人李白也有诗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一位英雄豪杰——唐睢。

二、整体感知: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2、正音,范读。

检查预习。

再读。

3、请同学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弄懂文意。

请至少两至三位同学说一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实。

4、学生概括,归纳。

师进而点出全文故事情节。

(文章写了秦王赢政向安陵君挑衅。

以换地为名企图挑起战争。

安陵君的大臣唐睢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赢政,终于使秦王赢政屈服的事。

故事情节:开端(第一段)秦王设下骗局,唐睢临危出使。

发展(第二段)秦王严厉指责,炫耀实力;唐睢重申立场,断然拒绝。

沉着应对。

高潮(第三段)秦王威吓,唐睢反击。

针锋相对。

结局(第四段)秦王长跪而谢,唐睢不辱使命。

前倨后恭。

三、分段再读课文。

串解文意。

注意重点字词。

穿插写作的背景,《战国策》。

简明扼要。

书中的专诸,要离,聂政资料,可加以引用一点,以提高兴趣。

四、问题探讨。

根据课后习题一,全面理解内容。

并会用原文回答。

四、品读。

注意语气。

根据课后习题二,人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要把握住。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0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与反思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0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与反思

10* 唐雎不辱使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文学常识,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揣摩通过在矛盾冲突和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用语言、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2.联系生活探讨唐雎这种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培养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揣摩通过在矛盾冲突和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准确理解外交辞令中隐藏的“潜台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但有一个人偏不这样,他就是战国时安陵国的使者唐雎。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面对威武四方的秦王,是如何做到“人在屋檐下,偏偏不低头”的。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剪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2.知识链接《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而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全书载录了战国时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件,重点记录了众多谋臣策士的策论。

3.文体知识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小说化的传记,等等。

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作史料看待。

从创作方法看,有的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称为“历史性传记”;有的传记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称为“传记文学”。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唐雎的使命感和忠诚精神,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唐雎的使命感和忠诚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孟子》中的故事,提醒学生注意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2. 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的故事《唐雎不辱使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在小组内交流。

三、合作学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唐雎的使命感和忠诚精神。

2.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2. 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五、课后习题答案(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习题。

2. 教师讲解课后习题答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课堂讲解等方式,让学生全面理解了《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后习题的解答中,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技巧仍需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案:唐雎不辱使命(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唐雎的使命感和忠诚精神,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4. 审美情趣:通过欣赏文言文的语言美和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5. 人生观念:通过学习唐雎的不畏强暴、勇敢维护国家利益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明白个人责任与使命的重要性。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了九年级语文下册的前几个单元之后,学生已经对文言文有了基本的认识和理解,能够运用一些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同时,学生对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本背景。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事物。在学习风格上,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互动和讨论来学习,喜欢用实例来理解抽象的概念。在能力上,他们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了《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言文之后,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首先,文言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以理解,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其次,对于唐雎的言行举止和心理活动的理解可能也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此外,学生可能还需要克服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熟悉,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唐雎不辱使命》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唐雎不辱使命》的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和古代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唐雎不辱使命》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0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与反思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0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与反思

10唐雎不辱使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大课堂》第10课课前预习卡第1课时1.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积累重点字词,理解文意。

一、故事导入晏子出使楚国,楚国的君臣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故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

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现在我出使到楚国,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

”迎接宾客的人只好带晏子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

楚王说:“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呢?”晏子不卑不亢地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君那里去,无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无能的国君那里去。

我晏婴是齐国最无能的人,所以只能出使到楚国来了。

”楚王自讨没趣。

师:古往今来,有许多优秀的外交家凭借他们的勇气和智慧,维护了国家尊严,解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上面故事中的晏子就是其中一位。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认识《战国策》里的一位外交家——唐雎,他凭借个人能力,取得了外交抗争的胜利,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中国古代的一个外交小故事切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主人公——唐雎。

二、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历史背景1.检查预习情况。

(1)生课前预习本课,读准字音。

(2)师指名生朗读,纠正易错的字音。

唐雎.(jū)怫.然(fú)徒跣.(xiǎn)抢.地(qiānɡ)韩傀.(ɡuī)要.离(yāo)休祲.(jìn)缟.素(ɡǎo)2.了解《战国策》以及课文的历史背景。

(1)《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又叫《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

《战国策》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次序,编订为33篇。

《唐雎不辱使命》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唐雎不辱使命》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10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方法指导1.本文除了用对话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外,文中还体现出哪些艺术特色?(1)鲜明的对比手法:①秦王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使人易地――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②唐雎的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临危受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③秦王与安陵君的性格对比:秦王(狡诈狂妄、盛气凌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头脑清醒、不卑不亢)愿终守之,弗敢易(2)衬托手法的使用:用秦王的狡诈骄横衬托唐雎的果敢与胆识。

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按三步走:(1)不看注释根据自己文言积累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结合课文下方注释再译课文。

(3)借助参考书规范译文。

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本文的文言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朗读法、指导法、比较法。

相关教具。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雎不辱使命》。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

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2)作品简介《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编辑的国别体史书,共33篇。

2.生难字词(1)字音弗(fú)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傀(guī)。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与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与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与反思《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目标: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二、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三、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教学重点:重要词句,文意理解教学设想《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

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核舟记》等来说,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难度,《战国策》又是以记言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

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过,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

但是,有些涉及到专门性知识如历史知识的地方,教师则必须讲解、点拨到位。

其次,在古文的教学中仍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安排不同要求的读书,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教学方法:加强诵读,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双向互动地学习古文,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晏子使楚等故事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

说的是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读注释,了解《战国策》二.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请四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四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为下一步顺畅地朗读全文做准备以长句为例,读准节奏。

选择例句,指导朗读语气。

分角色读,注意人物对话语气。

余生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0《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实录(含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

2.学习课文“记言”的史家笔法和简洁传神的人物刻画方法。

3.理解和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欣赏精彩工整的叙述语言,用词的讲究,骈散结合的句式等。

3.学习仁人志士的品格,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师:“完璧归赵”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成语故事的主人公蔺相如以自己的机智和勇敢识破并粉碎了秦王的阴谋,保护了赵国的利益,并在后来的渑池会中进一步维护了赵王和赵国的尊严。

其实在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像蔺相如这样的谋士能臣还有很多,如墨子、烛之武、毛遂、唐雎等,他们以非凡的智慧和胆略维护和平,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看看弱国使臣唐雎在面对狡诈蛮横的秦王时是怎样处乱不惊,机智勇敢地挫败强秦的阴谋,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

文体常识《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书名为西汉末刘向所拟定,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

作品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主张和策略,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其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并且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

现在我们来读一下课文,我们这样读:这边三排同学读秦王,凡是秦王做主语的句子你们读;这边三排同学读另一个阵营,凡是安陵君与唐雎做主语的句子你们读。

在读之前我请同学说说读安陵君与唐雎要读出什么语气?生:沉着坚决。

师:两人可有区别?生:安陵君语气弱一点,毕竟他对秦王还是比较害怕。

师:委婉一点,是吧。

秦王呢?生:强横。

师:是从头到尾的强横吗?生:最后一节应该读出对唐雎的尊敬与害怕。

师:关于最后一节,有另一个版本:先生坐,先生何至于此!,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一个先生。

师:大家小声读一下,比较一下多了一个词以后有什么不一样。

生:多了一个词感觉更显出了秦王的害怕。

师:重复一次可以感觉到秦王的哆嗦,是吧。

现在请读秦王的同学选择一下,是读书上版本呢还是读屏幕上这个版本。

喜欢屏幕版的举手。

(出我料外的,只有3个人举手。

)看来大家还是喜欢那个不怎么害怕的秦王,那我们就读书上版吧。

(学生分组朗读)师:今天我们借这篇课文学一种新的阅读方法,我们以前一般用这样三种阅读方法阅读课文(出示字幕,师读并略加解释):一,积累性阅读, 指以积累新知识为目的的阅读。

二,感受性阅读,指以感受文本的美与善为目的的阅读。

三,理解性阅读,指以弄懂作品写作方法、思想内容等为目的的阅读。

这三种阅读方法我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板书:仰视)。

问一下同学,这个词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向作者学习的意思。

师:古人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无疑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就像一座高山,他们值得我们仰视。

但如果我们只是仰视他们,那也不行的。

后面那个同学说说,只用仰视的方法阅读,会有什么坏处?生:那就看不到他们的缺点。

生:缺少批判性。

(学生读过我的教学手记,所以有此一答。

)生:古人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师:永远仰视,我们就只能永远跟在他们屁股后面,无法超越他们。

我们要超越古人,长江后浪推前浪,所以我们需要学一种新的阅读方法(出示文字)。

它就是“批判、创造性阅读”。

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来解释这种阅读方法,第一句就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说的,请刚才那个同学解释一下这句话。

生: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师:孟子告诉我们,对书要持什么态度。

生:半信半疑。

师:不错,对古人我们要保留一点怀疑。

第二句话非常有名,大家一起念。

生(读):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牛顿师:牛顿告诉我们,要取得伟大成就,需要吸收前人的知识,然后站上去,创造出比前人更伟大的文明。

现在我们来学习批判性阅读。

第一步,按照孟子的说法,我们需要怀疑与考证。

怀疑谁呢?怀疑作者说的对不对,但在怀疑作者之前,我们需要先怀疑另一个人,一个站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人。

一个把作者的文章放到读者面前的人,这个人是谁?生:编者。

师:不错。

编者对我们帮助很大,大家可以看书,关于这篇文章,作者给了我们哪些帮助——有课文前面的话,里面介绍了主要内容,中心思想;还有很多很多的课下注释。

编者是我们与作者之间的一道(学生答:桥梁)。

不错,是一道桥梁。

但编者也是人啊,他也会出错,一旦他出错,桥梁就(学生:断了),他会成为我们与作者之间的一块(学生:绊脚石)。

所以我们要怀疑他,考证他,怎么考证呢,我们先来判断一下这个文章的文本,不同文本有不同的考证方法。

我们需要判断一下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我们学过的文体有哪些?生: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童话,寓言,诗歌。

(师写在黑板上)师:这篇文章可能是什么文体?生:记叙文,小说。

师:记叙文与小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生:小说可以编造,记叙文记录一个真实的故事。

师:编造太难听了,换一个词。

生:虚构。

师:好,小说允许虚构,记叙文则要真实。

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呢?我们来看一下编者的意见。

大家一起读课文题目下面编者写给我们的文字。

生(读):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秦王显然包藏祸心,以强凌弱。

安陵国的使臣唐雎不畏强暴,冒死与秦王抗争,终于使秦王辞穷色挠。

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师:“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编者告诉我们,唐雎是一个什么人物。

生:历史人物。

师:好,他是一个历史人物。

本文选自《战国策》,我们再来看看编者对《战国策》的注释。

注释1,第二行,大家一起念。

生(读):《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师:《战国策》是一本什么书?生:历史书。

师:好了,人物是历史人物,书是历史书,历史写的都是(学生答:真实的事)那么编者告诉我们这个文章是什么文体?生:记叙文。

师:好,记叙文就要考证它的三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我们现在来考证一下时间,本故事发生于几几年?一段时间后生:亡魏在公元前225年。

(师板书,公元前225)师:好,现在再看地点。

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有两个。

一个是安陵,一个是在秦王殿上。

大家看有关安陵的资料,安陵又叫鄢陵,大家看看有什么发现。

一段时间后。

师:有关安陵的文字有哪些?生:魏旦暮亡,不能爱鄢陵,魏割以与秦,秦兵去陈百六十里。

师:这个告诉我们什么?字词看不懂的现场提问。

生:“爱”是什么意思?师:吝啬,可惜。

生:这说明安陵被割让给秦国了。

师:发生在哪一年。

生:公元前241年。

师:就是说在唐雎这个故事前(学生答:16年),安陵已经是秦国的了。

咱们再来看看有关秦王殿的资料。

这个资料选自荆轲传。

生:老师,这里说“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也就是说秦王殿里不能带兵器,课文里却说唐雎挺剑而起,这个有矛盾。

师:好,又发现问题了。

我们再来看人物,本文主人公是唐雎,这个人物在《战国策》里一共出现了4次(其实是5次),除了课文,还有三次都在资料里了,请同学快速阅读,找找里面的问题。

一段时间后。

生:年纪不对,这里说唐雎在公元前266年的时候已经有90多岁了,那么他在公元前225年的时候就有130多岁了,这个不大可能。

师:130多岁了,这个人能活着已经是一个(学生答:奇迹。

)何况还拿了一把剑指着秦始皇,大家想想看秦王会有什么反应?昏倒了,可能,呵呵。

(生笑)通过对记叙文三大要素的考证,我们已经可以得出结论:本文不是记叙文,而是(学生答:小说!)师:小说就得有小说的研究方法,我想问问同学:在你心目中,小说是什么?生:小说是有离奇的情节的。

生:小说有人物情节,是刻画人物性格的。

生:小说是表达作者某种想法的。

师:我们来看两个名作家最小说的看法,大家一起读。

生(读):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巴尔扎克;小说是可以做梦的地方——赵本夫。

师:赵本夫,听说过吗?(生摇头)他做了一个梦,叫“天下无贼”,他的这句话容易理解。

巴尔扎克,这个法国大作家的话就难懂了。

我们刚考证了这个文章不是历史而是小说,现在他又来说小说是历史,什么意思?生:小说里面可以看出时代背景。

生:小说都是根据真实的事情改编的,所以从里面可以看出真事。

师:不错。

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它可以反映真实。

中国最虚构名著是哪一本?生:《西游记》师:《西游记》里有哪些真事。

生:唐玄奘取经。

师:还有呢(生茫然),西游记里最大的虚构是虚构了一帮神仙,佛。

但大家看清楚了。

那里的神仙是怕死的,佛呢?会收受贿赂。

神仙手下那些狗阿猫阿会到人间兴风作浪。

他写天上,其实是在(学生答:写人间)。

不错,所以小说有很多东西似乎是虚构的,其实却又是真实的。

这两位作家告诉我们,看小说要注意“现实—梦想”(出示文字),现在我们先来寻找一下这篇文章里面的现实。

生:专诸、聂证、要离这些人都是真实的。

生:秦王以强凌弱也是真实的。

师:具体说一下他怎么以强凌弱。

生:他用一种欺诈的手段,对方不答应就威逼。

师:先欺诈,欺诈不成就用强威逼,威逼不成呢?生:用武力。

(师:用课文里的话说)“流血千里,伏尸百万”。

师:不错,这个就是作者面对的现实。

面对这样的王,作者感到在现实中无法消灭他,于是只有做梦。

现在我们再来寻找一下作者的梦想。

生: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这段文字说明作者希望这个王是一个有弱点,通情达理的王。

师:好,他希望秦王是个软弱的王,不像现实中那么不好对付。

生:他希望唐雎那样的人能活130岁,好人长命。

(学生笑)生:他希望小国家的君王面对秦王能够反抗,不投降。

师:好的。

所谓梦想,就是现实中不可能或者不大可能发生的事,作者却当真事写下来了。

大家再找一下,还有没有?(生沉默)大家一起把唐雎最后说的那段文字读一下。

生(读):……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师:思考一下。

生:这里说白虹贯日什么的,这些都是不可能的,表明作者希望天能感应,天知道了人间的事,做出反应,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

师:就是说面对残暴的统治者,作者想不出办法,最后只能依靠天了,他希望天能“晓得”——天晓得!希望天能拍下一个英雄来除暴。

这个梦想一直流传着,2000多年来它一直是中国人的一个梦想,很多作家,包括当代作家在作品里表达了这个梦想。

大家一起读一段文字: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师:现在我想让同学从这段(指“武林至尊……)中挑出一个词来概括这个梦想。

之梦生:制龙之梦。

师:应该是屠龙吧,要求从这段文字中找。

解释一下,为什么用屠龙。

生:因为唐雎的梦想就是制服王,王就是龙。

师:不错,不过还不够好,因为在这段文字中屠龙的意思其实是统一天下,唐雎可没有这个梦想。

谁再来说?生:倚天之梦。

(师:理由。

)倚就是依靠。

倚天之梦就是依靠天来制服皇帝,这个与课文是一样的。

(在自己班上的时候,学生提了4个词,如“天下”“至尊”全被我否定之后才有同学想到应该是“倚天”,我觉得这里其实是一个标准答案)师:很好,倚天不仅仅是剑的名字,对吧?金庸把剑取名为“倚天”其实包含着一个中国人从古到今的梦想——依靠天!那么我想请同学来评价一下这个梦想,(出示文字:评判“唐雎”与“倚天”之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