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主义和第三条道路

合集下载

《第三条道路》读后感

《第三条道路》读后感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读后感吉登斯是“第三条道路”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一书分为五个部分:社会主义之后、五种两难困境、国家与公民社会、收回投资型国家、迈向全球化的时代。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吉登斯关于“第三条道路”的理论见解。

一、社会主义之后这一章简要介绍了“第三条道路”的产生背景,并且引出了第三条道路这一理论术语。

它的背景是:(一)社会主义的衰落。

从70年代中期到苏联解体这一段时间,社会民主制度越来越多地受到自由市场哲学的挑战,特别是受到撒切尔主义或里根主义(更一般的称谓是新自由主义)的挑战。

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理论从来都是很不完备的,这些理论低估了资本主义在创新、适应以及不断提高生产力方面的能力。

社会主义也未能把握市场作为一种向买卖双方提供基本信息的机制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的兴衰取决于它能否创造出这样一个社会的能力:与资本主义社会相比,这个社会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并且能够以更加公平的方式来分配这些财富。

如果说社会主义现在衰落了,则正是由于这些主张落空了,作为一种经济管理体制的社会主义——已经淡出了历史舞台。

(二)推行老派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引发的社会问题。

以凯恩斯老派社会民主主义认为自由资本主义导致了许多马克思所诊断出来的弊端,但又相信这些症状可以通过国家对市场的干预而得到缓解或克服。

国家有义务提供市场无法提供、或者只能以零散的方式提供的公共产品。

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和社会的其他领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应该的,因为公共权力在一个民主社会中代表着集体意志。

有政府、企业和工会等参与的集体决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市场机制。

国家对家庭生活的介入不仅必要,而且值得鼓励。

国家福利在救助贫困家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当个人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无法自食其力时,国家可以伸出手来助他们一臂之力。

福利国家有两项目标:首先是创造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同时也要保护各个生活领域中的个人。

中国第三条道路的名词解释

中国第三条道路的名词解释

中国第三条道路的名词解释近年来,中国的崛起已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中国日益强大的经济和国际地位,人们开始提出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讨论。

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概念就是"中国第三条道路"。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第三条道路"。

在这个概念背后,隐含着两种常见的发展道路模式:西方式的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和集权体制。

第三条道路则是一种超越这两种模式的独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中国第三条道路的核心思想是结合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价值观。

它突破了西方经济模式对个人利益的过于强调,以及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对集体主义思想的过度强调。

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市场经济自由度,同时强调国家的领导以及社会公平和稳定。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第三条道路的地位。

这一进一步强调了中国对自身发展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第三条道路的具体实践包括了许多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安排。

首先,国家的领导和党的领导是中国第三条道路的核心要素之一。

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仅仅依赖于政府的管理,也需要党对全局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持续强调自身领导地位的重要性,以确保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其次,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第三条道路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通过推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渐打破了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种束缚,引入了市场经济元素。

但与西方市场经济不同的是,中国在市场经济中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国家干预和调控,以维护经济的稳定和公平。

此外,中国的发展道路还注重国家的长远规划和平衡发展。

与西方模式不同,中国放弃了追求短期利益的盲目发展,而更加注重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积极倡导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最后,中国第三条道路还强调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中国一直致力于减少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现象,通过实施改革和政策,致力于提高发展机会的平等性。

第三条道路——精选推荐

第三条道路——精选推荐

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又称中间道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直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一条是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反动、独裁、卖国的反革命道路;另一条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的道路。

第三条道路的主张者是国、共两党之外的一些民主党派,他们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为基础,鼓吹中间路线。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们企图在国共两党之间“严守第三者立场”,幻想走第三条道路,即用和平改良的办法使国民党政府“刷新政治”。

实质上是要在祖国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1945年12月,施复亮发表了《论中间派》一文,他认为中国舓会有左中右的分野,左派要走的是舓会主义道路,右派要走的是殖民地资本主义道路,这都不是中国所应走和能走的,只有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中间派,“一百虽然要走民族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同时决不妨碍舓会主义的前途。

”1946年6月,张东荪发表了《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主张建立一个“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中间的政治臸度”。

1947年4月,张东荪在文章继续阐述其中间路线主张,他认为和平的死因是“国民党为右,共产党为左”,为挽救时局,中间派的责任就是“把他们偏右者稍稍拉到左转,偏左者稍稍拉到右转,这样右派向左,左派向右的情形,使中国得到一个和谐与团结并由团结得到统一”。

但是,国民党反动派对民主党派的压臸、迫害,使他们打破了走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1947年5月,国民党中央舓发表《中共地下斗争路线纲领》,诬蔑民盟、民建等民主党派已成了“暴乱工具”。

继枪杀李公朴、闻一多之后,5月31日,国民党政权在成都、重庆实行大搜捕,逮捕了数十名民盟盟员。

10月7日,著名民主人士杜斌丞又在西安被杀害,民主同盟的许多成员被逮捕、绑架,所办的几家报舓被捣毁或遭袭击。

国民党当局宣布民主同盟为“非法团体”,明令对该盟及其成员的一切活动“严加取缔”。

11月6日,民盟总部在上海被迫发表公告,通告盟员:“自即日起一律停止政治活动,本盟总部同人即日起总辞职,总部亦即日解散”。

对第三条道路的评析

对第三条道路的评析

对“第三条道路”评析进入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出现的一个重要政治现象就是"第三条道路"的兴起。

在西欧,主要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包括社会民主党、工党、社会党等,以下简称"社民党")都打出了"第三条道路"的旗号,要走一条即不同于以国家干预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也不同于右翼政党所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的道路。

在美国,克林顿所领导的民主党政府虽然不信奉社会民主主义,但是也声称要走一条能够将自由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结合在一起的"第三条道路"。

新世纪到来之际,俄罗斯新领导人普京也提出要走不同于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目前,"第三条道路"成了各国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预计它在21世纪初期将对西方社会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拟以欧洲社民党的第三条道路为主要对象,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第三条道路":老词语,新概念"第三条道路"并不是什么新鲜词语,本世纪曾出现过许多版本的"第三条道路"。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就被称为是介于布尔什维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政治力量;东欧的农村平民主义也这样描述自己;法西斯主义的知识分子也声称法西斯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和"共产主义专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民族独立国家,比如印度,就试图走一条既不依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也不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三条道路。

新中国成立前,一些民主党派也曾建议中国走第三条道路,不倒向两大阵营的任何一方。

1951年,社会党国际在其成立宣言中宣称,民主社会主义要走一条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1968年"布拉格之春"期间,捷共领导人提出要实现没有私有制的市场经济,走介于民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道路。

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
CONTENTS
什么是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的历史命运 二 第三条道路的历史作用 三
第三条道路的失败原因和 四 启示
目 录
一、什么是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路线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也就是后期民主联盟)提出的社会民主
主义路线,在它两边一直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一条是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
独裁、卖国的反革命道路;另一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这些 民主党派企图在国共两党之间“严守第三者立场”,幻想走第三条道路,即用和平 改良的办法使国民党政府“刷新政治”。其中民族党派人士张东荪在文章中提出和 平的死敌是“国民党为右,共产党为左”,为挽救时局,中间派的责任就是“把他 们偏右者稍稍拉到左转,偏左者稍稍拉到右转,这样右派向左,左派向右的情形, 使中国得到一个和谐与团结并由团结得到统一。” 他们幻想着如效仿西方美国,在 中国实行议会制,责任内阁制和地方自治制 ,把中国建立成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共 和国.
3、第三条道路的政治内容
所谓第三条道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他们自认为超然于国共两党之外,是第三者。 二是他们认为第三条道路“不偏不倚”,是“最公正和最正确的”,“是进步的、温和
的、不用厮杀而把国家纳入正常的轨道。而且合乎人道的,具有实效的。”为实现第三
条道路,他们宣称“中间派在政治上强大独立的地位,不仅对于促进和平……甚至对于 实现民主可能都有决定的作用”。为实现其政治路线,他们呼吁,全国中间阶层在政治
5、第三条道路怎样建国的问题 第三条道路只提倡和平改良,反对暴力革命。他们只赞同用和平的方法来改变国 民党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只想通过改良的方法使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取代国民党的 法西斯专政。如民盟主席张澜就说“我一直在劝国民党改良,不是要革命”。施 复亮也说:“改良的道路是今天中国一切中间派要走的道路,因为中间派在政治 上是改良派”。

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福利思想述评

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福利思想述评

“ 第三条道路” 思想做 了全面阐述 。
1“ 第三条 道路 ” 的提 出
进入 9 0年代 以来 , 世界政治发生 了重大变革 。全球化 进程加速 , 科技革命来势迅猛 , 知识经济兴起 。而此时 , 苏联 社会主义模式遭遇重大挫折 , 世界两极格局结束。针对此种 情况 ,社会 民主主义流派与新 自由主义流派都对其思想进 行 了修正 、 完善 , 二者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呈现 出趋 同的倾 向。但从现实情况来看 , 二者都存在未 能突破 的瓶颈 , 社会 民主党衰落。“ 第三条道路 ” 思想便是在此大背景下提出的 , 旨在突破“ 与 “ , 左” 右”走一条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道路 。
社 会 福 利 的 思想 。 “ 三 条 道 路 ” 一 条 力 罔 在 左 翼 与 右 翼 、 守 主 义 与 第 是 保 激 进 主 义 、 会 主 义 和 资本 主 义 之 间找 到 融 合 的 中间 道路 。 社 ① 吉登斯在 19 年 出版的《 94 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 的未来 》 及 其后 出版的《 三条道路 : 会 民主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复 兴》 , 第 社 中 对
在不断 自我修正和完善 , 但二者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民主 社会 主义经历 了由主张公有 制到鼓 吹混合经济 , 推崇私 即“ 营企业和国有企业 并存 、计划与市场并存的混合经济 和社 会市场经济” 的过程 。其特点是维持 国家全面干预 。为了实 现社会公正 、 维持福利 国家, 执行高税收 、 高政府 开支的经济 政策 , 把充分就业作为 目标 , 主张政府运用积极的财政与货 币政策 , 以确保足够 的有效需求 。而新 自由主义坚持 “ 市场 至上、 个人至上 ” 的原则 , 主张实行私有化和 自由经济。认为 通过控制货币的供 给量 和利率的调节可 以刺激经济 ,强调 要由市场 引导经济 , 实现完全的 自由经济 。 “ 第三 条道路” 在全面 分析二者 优缺点 的基 础上 , 主张 建立 “ 新的混合经济 ” 。较之民主社会主义 , 更为重视市场作 用; 而较之新 自由主义 , 国家作用则 更为显著 。“ 三条道 第 路” 为创造财 富和就业 的是私营部 门而不是政 府 , 认 但政府 在促 进市场竞 争 、 鼓励长期研究和投资 、 帮助公 民在现代经 济 中取 得 成 功 方 面 可 以 发挥 极 其 重 要 的作 用 。

第三条道路-搜狗百科

第三条道路-搜狗百科

第三条道路-搜狗百科第三条道路-搜狗百科第三条道路也经常被评论为原有的“带有少数社会主义性质的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民主主义观念,以及社会民主党派为了赢得选举而选择的一种手段。

批评家认为第三条道路理论最终是以劳动阶层和穷人的牺牲来换取大企业的利益和社会福利。

在现实政策中,英国的托尼·布莱尔和德国的格哈特·施罗德是实行这种政策的典型政治家。

无论在东德、东欧或其他地区国家,其结论都是一致的,即人民都希望有一个真正全力为民服务,保护人民,以民为中心的政府。

我们必须留意,这种情况在过去是不可能的。

以欧洲为例,东欧企图避开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社会;西欧则试着躲避一个由市场主导的社会。

所以无论东欧或西欧彼此都在寻求一个最有活力和能力的政府,一个最可以平衡两者,支持人民生活最大福祉的政府。

过去十年的经验里,东欧各国发现虽然拥有了自由思想与舆论,却仍无法压抑或摒弃官僚积习。

这正是“第三条路”主要的讨论问题。

1、在当代是指一种适应科技、经济、社会、阶级和生存环境等各方面全球性变化的“中间偏左”的社会民主主义政治哲学或理论。

它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家伯恩斯坦那里。

此后经常被社会民主党人和欧洲社会主义者所使用,以显示自己的观点与美国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差异。

即在传统的左派与右派之间,不放任自流也不像左派过分干预,是中间偏左的一种道路(偏向干预),出现在90年代。

2、第三条道路概括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外其他选择的思想。

它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另外一种意识形态,该意识形态吸引了来自不同传统——包括法西斯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以及近来的后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家。

现代形态的第三条道路是老式的社会民主主义及新自由主义的替代选择。

前者之所以遭到排斥,是因为它嵌入到了国家主义结构中,这种结构难以适应以知识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经济;而后者遭到拒绝,是因为它造成了混乱,损害了社会道义基础。

浅论“第三条道路”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回归

浅论“第三条道路”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回归
五 . 联 东 欧剧 变 给 欧 洲 的 社 会 民主 主 义 以沉 重 打 击 . 翼 势 力 苏 右
9 0年 代 中 期 开 始 .社 会 民 主 主义 在 西 欧 政 治 舞 台上 出现 了
复 兴 的 趋 势 . 0世 纪 7 2 0年 代 以后 , 球 化 新 形 势 下 , 统 福 利 也 趁 机 向社 会 民主 主 义 展 开 咄 咄逼 人 的 攻 势 .许 多 左 派 知 识 分 全 传 国家 模 式 难 以为 继 . 以新 自由 主 义 为 旗 帜 的 新 右 派 崛 起 . 在 整 子 和 原 社 会 民主 主 义 的追 随者 对 社 会 民 主 主 义 模 式 的 前 途 失 去 并 个8 0年代 主导 欧 美 政 治 舞 台 8 0年 代 末 苏 东 剧 变 . 右 派 阵营 信 心 . 至 对 社 会 民 主 主义 理 念 产 生 怀 疑 新 甚 进一步得势 . 吹“ 史终结” 鼓 历 论 如果 不 是 安 东 尼 . 登 斯 对 “ 吉 第 在 危 机 面 前 . 欧 的 社 会 民 主 主 义 者 必 须 反 思 过 去 的路 线 . 西
9 年 代 中期 以 来 . 欧政 坛 形 势 大 变 . 会 民 主 主 义在 整个 话 说 就是 “ 脱 党 内- 4部 分 人 所持 有 的标 准 马 克思 主 义传 统 . O 西 社 摆 - , 使 , 2 1 欧 洲 卷 土 重来 . 会 民 主 党 人 告 别 了似 乎 遥 遥 无 期 的在 野 生 涯 , 本 党 重构 基 本 价值 观 ” 以全 新 的 面貌 出现 在英 国政 治 舞 台 上[ 社 个 接一 个 组 织 政 府 . 积 极 参加 联 合 政 府 。 9 7年 5月 . 尼 ・ 或 l9 托 放 弃 传 统 路 线 只是 个 “ ” 过程 . 破 的 还存 在着 个 怎 样 “ ” 问 立 的 布 莱 尔 领 导 下 的新 工 党 以 压倒 优 势 的 胜 利 组 成 英 国战 后 历 史 上 题 . 个 问 题 最 先 是 由 被 誉 为 布 莱 尔 的精 神 导 师 的安 东 尼 . 这 吉登 支 持率 最 高 的一 届 政府 . 捣保 守 主义 的老 巢 在 英 国工 党 组 阁 斯 在 理 论 上 做 出解 答 直

第三条道路的名词解释

第三条道路的名词解释

第三条道路的名词解释第三条道路是一个经常被提及和讨论的概念,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和哲学领域。

这个概念指的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左右两派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

它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传统二元对立的新的政策和观点而提出的。

第三条道路最早被提出是在20世纪中期,当时西方国家的政治地理局势正处于冷战的高度。

传统的政治极端主义,即共产主义和自由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分裂了各个国家和社会。

面临着如此紧张的局势,一些学者和政治家开始反思并提出一些全新的政策理念,以解决这些对立的问题。

第三条道路的主要特点是寻求一种在保持经济繁荣和社会公正之间达成平衡的政策。

它主张通过结合彼此竞争的意识形态来实现这一目标。

它认为在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是关键,并认为两者都具有优点和局限性。

第三条道路的核心理念是追求可持续的发展和社会和谐。

它强调经济增长不仅仅是追求财富的最终目标,而是应该为社会福祉服务。

与此同时,它也不主张完全取消市场机制,而是鼓励政府在经济中发挥一定的调控作用。

这种调控旨在确保市场公平竞争、促进社会包容性和减少贫富差距。

在实践中,第三条道路的政策取向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

一种常见的方式是通过运用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德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经济自由和社会福利并重,政府在经济运行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德国的成功证明了第三条道路的政策模式可以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公正的双赢。

第三条道路的理念也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紧密相关。

它主张在经济发展中重视环境可持续性、社会公正和人类福祉。

这要求政策制定者在决策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指标。

然而,第三条道路并非没有争议。

批评者认为它的理念过于抽象,缺乏具体可行的政策措施。

他们指出,在实践中,平衡经济和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困难,且在不同国家和文化环境下的应用也会有所不同。

尽管如此,第三条道路的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以在不同的观点和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当代社会民主主义的新选择——“第三条道路”

当代社会民主主义的新选择——“第三条道路”

当代社会民主主义的新选择——“第三条道路”及其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兴起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三条道路”思潮,是要走一条介于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之间的道路。

“第三条道路”是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自身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的不平等和非正义等社会和经济危机,从国家政治和执政党的角度提出的一种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理论和实践,“第三条道路”试图在继承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公正、自由和机会平等、相互责任和国际主义等基本价值观基础上,吸收自由主义市场的积极成分,既使经济富有活力,又让社会团结和谐。

因此,科学合理地借鉴和吸收“第三条道路”理论,对于我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解决公平的教育、就业及社会资源分配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一)“第三条道路”的概念“第三条道路”既是欧美发达国家政党政治竞争的产物,也是社会民主主义运动顺应时代变化的又一次革新尝试。

它是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率先提出,后由英国首相布莱尔大力倡导并亲自实践,最后又由德国社会民主党、荷兰工党、意大利左翼民主党等纷纷响应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治国思想。

其根本出发点就是要在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之间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所以称为“第三条道路”。

经济学家吉登斯认为:“‘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思维框架或政策制定框架,它试图适应过去二三十年来这个天翻地覆的世界。

这种‘第三条道路’的意义在于:它试图超越老派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二)“第三条道路”的产生背景1、政治竞争的压力。

冷战结束初期,西欧政坛出现了两种新情况:一是左翼政党受到疏远,纷纷下台沦为在野党;二是无论左派右派,均对新形势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感到束手无策。

比如,既要提供社会福利以维护社会稳定,又要寻求经济活力以加强国际竞争力,既要鼓励生产线外移以降低成本,又要解决长期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思潮

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思潮

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思潮光明日报驻伦敦记者张鸣“第三条道路”作为一种重建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或思潮,近年来开始在欧美各国风行起来,尤其受到英国首相布莱尔的竭力推崇。

早在今年2月,布莱尔就提出要建立一个面向21世纪的“中间偏左”的国际共识。

9月21日,他通过著名的工党思想库“费边社”,发表长文《第三条道路:面向新世纪的新政治》。

同日,他利用出席联合国大会的机会,与克林顿等一起参加了纽约大学的一个专门研讨“第三条道路”的学术会议。

在刚刚结束的工党年度代表大会上,他再提“第三条道路”,并与其他工党领导人发誓说,“撒切尔主义”已经消亡,新工党也决不会再回到老工党的道路上去,将坚持和继续进行现代化改革。

所谓“第三条道路”,在当代是指一种适应科技、经济、社会、阶级和生存环境等各方面全球性变化的“中间偏左”的社会民主主义政治哲学或理论。

它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家伯恩斯坦那里。

此后经常被社会民主党人和欧洲社会主义者所使用,以显示自己的观点与美国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差异。

英国曾处于美国与大陆欧洲思潮相互作用的交汇点上。

老工党的政治主张要比大陆社会民主党更左更极端,致使它长期在野。

而大陆国家又没有像英国那样,曾经历过撒切尔主义的多年统治。

有此深层社会历史原因,“第三条道路”在英国新工党和布莱尔那里因而得到“厚爱”。

与老左派的“国家全面干预”、“高税收、高政府开支”和“完全福利国家”,以及新右派的“个人主义和自由市场经济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主张不同,“第三条道路”鼓吹要以新的现代化精神驾驭我们时代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即全球化、个人生活的转换以及人与自然的新关系。

它的主张包括:机会而不是财富的平等和社会包容;自律式的自由;摒弃无责任的权利;摒弃无民主的权威;世界主义的多元论;哲学上的保守主义;以中间阶层为社会主流与基础;不断的再民主化过程;建立适应全球化趋势的结构机制;发挥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的作用,增进政府的公开性、透明性和高效率;实行国家宏观调控的新混合经济;积极的福利体制;国家注重对人的资源的投资;世界主义的国家;放权自治;等等。

中国的第三条道路名词解释

中国的第三条道路名词解释

中国的第三条道路名词解释当谈及中国的发展道路时,往往会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然而,近年来,有一种新的概念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即中国的第三条道路。

本文将对中国的第三条道路进行解释和探讨。

第三条道路,顾名思义,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西方多党制民主道路之外的一种新的发展道路。

它并非是对前两种道路的否定,而是在吸取其优点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以及时代变化而形成的一种创新发展模式。

首先,第三条道路强调了中国发展的独特性与个体价值。

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发展道路必须尊重和体现中国人民的意愿和价值观。

传统的多党制民主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但却可能忽略了中国人民团结和稳定的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更注重公平与发展,但也对个人权利有一定限制。

第三条道路致力于将这两种价值观相结合,既强调个体的价值和权益,又注重社会稳定和公平。

第三条道路还强调中国的内外平衡发展。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不仅面临着经济的发展挑战,还要应对国内外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压力。

传统的多党制民主可能无法有效应对中国多元化社会的需求,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可能引发西方民主国家的不解和批评。

第三条道路则寻求在确保国内稳定和繁荣的同时,寻求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共赢。

它鼓励中国在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与世界接轨,同时坚守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

此外,第三条道路还强调了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

随着全球资源的枯竭和环境压力的增加,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但也因市场导向的发展模式而存在一些风险。

第三条道路探索了一种既注重经济发展又重视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的发展路径,推动中国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最后,第三条道路也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作为一个新的概念,第三条道路的具体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实践。

中国的特殊国情和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决定了中国必须走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第三条道路及其批判

第三条道路及其批判

《第三条道路及其批判》安东尼·吉登斯1、第三条道路的六条原则:1)超越左—右划分的思维影响;(2)国家、市场和市民社会之间的有效平衡;(3)责任与权利相对平衡的新的社会契约;(4)发展一套广泛的供给经济学的政策以使经济增长与福利国家的结构性改革协调一致;(5)平等与社会多样性原则的统一;(6)重视全球化。

2、老左派:官僚主义与自上而下的政府控制;右派:取消政府管制3、第三条道路在美国:“新进步主义”:机会均等、个人责任和公民与社群动员。

权利必须与责任相伴。

两届克林顿政府采用或准备采用的政策:如紧缩财政、医疗保障改革、城市新建计划。

4、第三条道路在英国:新民主党人和新工党特别重视家庭生活你,犯罪和社群的衰退这些问题。

托尼·布莱尔的领导下,将左派与市民关注相联系,“既严惩犯罪,又严防犯罪”。

中—左政党,布莱尔和施罗德“政治行动必须补充和改善市场的基本功能,而不是妨碍它”。

----政府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新公共管理运动(分权化、企业化与市场化的改革)5、来自左派内部的批评:一位不拿手袋的撒切尔夫人----本质上是右翼的哲学---理论上是虚无缥缈的。

1)美国,杰夫·福克斯,“主流左派”必须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

而第三条道路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

2)英国,斯蒂特·赫尔,第三条道路避开了激进主义,采取“中庸的态度”。

至高无上的消费者取代了公民和公共领域。

---界定一个左派政党的不是他的价值观,二是其一贯的对市场的不满态度。

英国,阿兰·瑞安,第三条道路就是20世纪初新自由主义的回归,不接受自由放任的市场,同时反对国家对社会和经济生活的过度控制。

3)欧洲大陆:德国前财政部长,拉芳丹,第三条道路根本没有提供任何出路。

将经济考虑置于社会目标之上。

芬兰,艾其·德米加,北欧国家,大多数人受惠于公共福利,发达的市民社会。

反自由的威权主义烙印。

4)环境主义者: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关注,忽略了生态保护。

“第三条道路”与社群主义政治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第三条道路”与社群主义政治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本质 上都 还是 资本 主义 主流 政治 哲学 思想—— 自
由主义—— 的反 映 。
“ 三条道 路 ” 第 与社 群 主义 虽 然 历 史悠 久 , 但
作 为一种 政 治 哲 学 思潮 , 第 三 条道 路 ” “ 与社
在西 方历史 上却 并 没有 一路高 歌 , 而是 时断 时续 ,
维普资讯
20 0 7年 1月
第3 9卷第 1期
云南 师 范大学 学报 ( 学社 会科 学版 ) 哲
J n ,2 0 a. 07
Vo . 9 No 1 I3 .
“ 三条 道 路 " 社 群 主 义 政 治 哲 学 思 想 之 比较 研 究 第 与
起, 具有相 似 的理论 与现 实背 景 。 从二 者 在 当 代 西 方 社 会 复 兴 的 理论 来 源 来
看, 主要 来源 于对 自由主 义 尤其 是对 新 自由主义
*[ 收稿 日期3 o 6 i 0 2 o -i - 1 [ 基金项 目] 文系国家社科 基金青年项 目“ 本 吉登斯社会历史观评析——兼论马克思 主义 的当代价值” 项 目编号 : (
手, 旨在揭 示其 都是 资 本主义 意识 形态 的反 映 , 在
社 群 就是“ 城邦 ” 他认 为社 群 团体 不 仅可 以使 人 ,
类 获 得更 广泛 的经 济 自给 , 且 可 以使人 们 能 够 而 向往 共 同体优 秀的道 德生 活 。此后 这种 思想在 西
方历 史上 就一 直没有 中断过
第 3 卷 9
的批判 。二 者 的政治 哲学 思想 都建 立 于对新 自由 主 义理 论 弊端 的批 判 基 础 之 上 , 以说 离 开 了 自 可 由主 义 , 就 无 所 谓 “ 三条 道 路 ” 社 群 主 义 。 也 第 与 从历 史的视角来 看 , 可否认 , 不 自由主 义在 资本 主

第三条道路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国家理论

第三条道路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国家理论

第三条道路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国家理论内容提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民主主义国家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现存国家及其政治制度的明确认同,逐步放弃生产资料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化的主张。

国家理论是社会民主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作者认为,在这一点上,第三条道路并不是超越新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道路,而是两者的批判性综合,因此目前社会民主主义的国家理论不可能停留在原来的一些观点上,而是必须吸收各家理论中有利于实现社会民主主义价值并切实可行的部分,用来指导自己的政策实践。

关键词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新自由主义国家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在国家观方面的相互趋同和差别比较完整的社会民主主义国家理论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在原第二国际各社会党内改良主义派别的国家观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它的主要内容是:只要巩固和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就可以过渡到社会主义;把国家的镇压职能同社会职能或管理职能区别开来,突出后者在民主共和国中的作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新特点的分析从经济学角度为国家理论提供论据(如“有组织的资本主义”) 。

也有一部分社会党理论家强调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本质,但并不因此放弃和平过渡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民主主义国家理论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对现存国家及其政治制度明确表示认同,逐步放弃生产资料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化主张。

社会民主党对国家的性质及其经济和职能的理解也转化为党的政策,在党的基本纲领、竞选纲领、施政纲领等等中都作了详细表述。

上世纪90 年代,西欧各国的理论界和政治界盛行这样一种看法,认为传统的区分左派和右派的标志已经过时,已不再适于说明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不同政治取向和方案。

这也是目前社会民主主义方面提出第三条道路的主要论据之一。

实际上,无论是社会民主主义方面还是自由主义方面都认为,过去代表各种派别的那些“大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概念,如“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已不再能确切地表示它们之间的差别。

国统区宣扬“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结局如何?

国统区宣扬“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结局如何?

国统区宣扬“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
的?结局如何?
国统区宣扬“第三条道路”的报刊在国共内战期间和抗战胜利后的政治局势背景下出现。

在国共内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存在严重的对立与冲突,两党对于国家发展和政权掌控的理念存在明显分歧。

中国共产党追求的是社会主义革命和民主政治,而中国国民党则主张资本主义社会和威权主义政治。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报刊开始宣扬“第三条道路”。

这一理念提出了一个独立于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中间思想,主张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追求一种独特的道路。

这些报刊试图超越国共对立,通过倡导中间路线来实现国家的和谐与进步,减少国内矛盾和尝试构建一个统一的中国。

然而,“第三条道路”的宣扬在实际中并未取得成功。

国共内战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则撤离中国大陆。

因此,国统区宣扬“第三条道路”的报刊在政权的分裂和胜负已定的情况下,逐渐失去了影响力和存在的基础。

总而言之,“第三条道路”的宣扬是在国共内战期间和国家政权尚未决定的时期出现的,试图超越国共对立,但最终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然而,它作为一个政治思想的探索仍然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具有一定的研究和讨论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间接的来源上,它是在批评以罗尔斯为 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如果说,自由主义是与个人和国家或政府 的关系有关的政治哲学,那么社群主义则 被认为主要是与个人和社群或社会的关系 有关的一种政治哲学。
社群主义也是一个复杂的政治思潮,
“社群主义本身有几个版本——从社会主
义的左翼到保守主义的右翼……。这种立 场的代表人物有罗纳德· 贝纳(Ronald Beiner)、阿拉斯戴尔· 麦金太尔、玛格利 特· 穆尔(Margaret Moore)、迈克尔· 桑德
策制定框架,它试图适应过去二三十年来这 个天翻地覆的世界。这种‘第三条道路’的 意义在于:它试图超越老派的社会民主主义 和新自由主义。”(吉登斯:《第三条道 路》,作者序、P27)
二、“第三条道路”的政治观
“第三条道路”的政治目标
基本目标:建立新型的民主国家与
积极的公民社会,帮助公民在我们这个 时代的重大变革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基于这些原因,我们认为,没有一个涉群 的观念,个人的权利就无法长期存在。社 群观念既承认个人的尊严,也承认人的生 存的社会性。”(丹尼尔· 贝尔:《社群主
义及其批评者》,引言)
三种构成性社群
地区性社群:以地理位置为基础的社群
(地方共同体或社区);
记忆性社群:共有一个具有深刻道德意义
的历史的不相识的人的社群(种族或民族 共同体);
公民社会的复兴 作为合作伙伴的政府和公民社会 通过激发地方的主动性而实现社区复兴 第三部门的介入 地方公共领域的保护 以社区为基础预防犯罪 民主的家庭 (吉登斯:《第三条道路》,P81/83)
三、新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思想 社会投资型国家 吉登斯说:“古典的社会民主主义主要关注于 经济安全和再分配,而把财富创造视为一件不 太重要的事。新自由主义者则把竞争和财富创 造放在首位。‘第三条道路’政治也十分重视 所有这些因素。
心理性社群:为信任、合作与利他主义意 识所支配的、面对面的有人际交往的社群 (政党、教会及各种发生密切关系和互动 的团体与组织)。 (丹尼尔· 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 ,P19;应奇:《从自由主义到后自由主义 》,P64)
社群主义的概念
社群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在直接的知识 来源上,社群主义是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 中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到滕尼斯的社群 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第八讲 社群主义和第三条道路
第一节 社群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社群主义的兴起 什么是“社群”? “美国的男人、女人和儿童属于许多不 同类型的社群,如家庭、邻里;这些社团 表现为无数社会的、宗教的、种族的、工 作地点的、行业协会的,以及政治的等各 种形式。
我们都属于各种互相依存的重叠的社群。 如果置身这些社群之外,人类就不能长久 生存,个人自由也不能长久维护。不论哪 个社群,假如它的成员不关注并将精力和 资源奉献给共同事业,它亦不能长久生存 下去。单纯追求私利会腐蚀我们赖以生存 的社会环境体系,并将破坏我们共同进行 的民主自治实验。
变“消极的福利”观为“积极的福利”观,
培养个人对自己的福利负责的意识,将福利 国家改革为“社会投资型国家”;
建立新的混合经济,重新定位国家的职能; 混合经济与旧的经济的最大区别,不是平
衡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的比重,而是实行
管制和解除管制、经济生活和非经济生活 之间的平衡,因此,要对国家的职能加以 调整,使之适合于新的经济形式。
新型混合经济中的国家职能 有管制的竞争是市场调节的基础,当 垄断威胁到竞争时,保持经济的竞争力; 控制自然垄断,在发生垄断时,政 府必须实施反托拉斯的措施; 建立并维护市场的制度基础,建立 公平的竞争机制和环境;
保护公共的、政治的和文化的产品,使之 免受市场的冲击; 利用市场实现各种战略的和战术的目标;
二、社群主义的政治观 哲学基础 新自由主义认为,自我是一个个人占有性 概念,它优先于目的和价值,即优先于 “善(good)”,因此,个人权利优先于目 的和价值。但是,社群主义认为,自我不 是个人占有性的概念,而是社会占有性的;
自我是由他所属的社群规定的,家庭、社区、
民族、宗教、国家等赋予自我以社会特性,塑
具体目标:
(1)建立合作包容的新型社会关系:在尊
重个人价值的基础上,倡导建立共同体意识; 协调资本-劳工关系,提倡双方建立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协调国内居民和外来移 民之间的关系,提倡包容,反对排斥,塑造 “一个国家”来激发国家精神,将人民凝聚在 一起。
(2)形成能够团结各种政治力量的新政治中心:
第三条道路的纲领 激进派的中心(超越“左”与“右”的激
进政治纲领)
新型的民主国家(没有了敌人的国家)
积极的公民社会
民主的家庭 新型的混合经济
作为包容的平等
积极的福利政策
社会投资型国家
世界性的国家
世界性的民主 (吉登斯:《第三条道路》,P74)
新型的民主国家 权力下放 双向的民主 公共领域的更新:透明度 行政效率 直接民主机制 作为风险管理者的政府
益,必须提倡公民的美德和利他主义的精神,
否则就不可能达到公共的善。同样,公民也不
应该对国家保持冷淡,要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促进公益的发展。 社群主义的国家理论是一种强国家理论,而 自由主义主张的是弱国家理论。
三、社群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共同的善 社群主义的福利思想主要通过其公益理论 表达出来。这种理论认为: 首先,从个人和社群的关系来看,个人生活 在社群中,并从社群获得个人的目的和价值, 形成善的观念。
由此产生出权利优先于公益的判断。而社群主
义主张法律权利论,认为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
关系的法律规定。它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要求
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离开规范,个人的正当
行为就无法作为权利而受到保护。
社群主义主张积极的权利(positive rights)而
反对消极的权利(negative rights,是指无须
公共利益的另一个特征是相关性。公共
利益受到损害,不仅仅是某一个人受害, 也是同一社群的所有成员受害。
公共利益的这种特征,使得一种社会福利的
实施常常会产生搭便车(free ride)现象。
使人们不愿意为增加社会福利作奉献,而只 愿等待“免费的午餐”,坐享公共利益带来 的好处。结果出现所谓的“囚徒困境”(俞 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P245)。
真正的善是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结合,是 一种包含个人利益与社群利益的共同善。共 同的善是一种评价个人偏好的标准。它规定 社群的生活方式,并使公众获得善的观念,
引导公众的偏好趋向于共同善。
共同善的物化形式
共同善的物化形式可分为两大类:非产品形 式的公共利益和产品形式的公共利益。前者是 指那些人们可以共同分享,但却不能为某个人 或某些人单独享有的公共利益。后者则是指具
造自我的人格,使自我从属于一定的目的和价
值体系。因此,目的和价值优先于自我,“善
(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权利。 基于此,社群主义主张放弃“权利的政治学”, 建立“公益的政治学”。
权利理论
权利(right)在英文兼有“正当”和“权利”
的含义。在西方政治哲学里,权利和正当常常
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以表达个人与社会和国家
政府或集体的作为而获得的个人权利,他人也
不得侵犯这些权利;这些权利包括个人的居住、
迁徙、信仰、言论、结社、集会……等方面的 自由权)。
所谓积极的权利是指个人对国家或集体的要求
权。它要求国家或集体采取积极行动来实现并
保护个人的权利。这些权利是指公民权利或福
利权。
社群主义者也倡导集体权利而反对将个人权利
凌驾于集体之上。他们提出道德义务说来解释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强调社群对个人有一种强
制性的从善要求,个人对社群有一种从善的责
任,即有利于公益的责任。
国家理论 社群主义的国家观针对自由主义的国家理论 的两个基本原则:国家中立和公民对国家政治 生 活的中立而形成自己的国家理论。
自由主义认为,国家中立的原则是确社会
中的公众同意的根本政治原则。它要求国家应 对各种政治意识形态保持中立,不用某种价值 观去影响、要求公民做任何公民不愿意做的事 ,哪怕这种事是社会公认的善事或公益事业; 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中立则是说在公民参与 国家事务或政治生活的态度上,应该由公民自 己选择,不鼓励、不动员,更不能强迫。
社群主义反对这种国家观。他们认为,国家不 可能保持价值中立的态度,因为国家要实现公
在政治思维上打破“左与右”的两分法,团结各
种政治力量,尤其是中间力量和边缘社群,扩大
左翼的社会政治基础;坚持社会正义的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以重新形成社会团结的凝聚力;改革 现行的封闭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扩大制度的 包容性,推动国家政治制度的改革。
(3)推动政府由管理型向治理型转变:建立 政府与市民社会之间互动与合作关系,培养公
在宏观和微观的层面上减少市场波动;
保护工人的健康和合同关系; 应付和处理各种灾难及其后果。
总之,在新型的混合经济中,国家的职责就 在于建立合理的经济秩序,保持市场的活力, 平衡效率与公平,把经济发展的标准建立在
对广泛的社会后果的衡量之上。
“第三条道路”的政治价值观 平等; 对弱者保护; 作为自主的自由 无责任即无权利; 无民主即无权威; 世界性得多元化; 哲学上的保守主义。 (吉登斯:《第三条道路》,P70)
“华盛顿共识”所取代后,西方左派为了把自己 与传统左派和新右派相区别,标明自己的理论实 践创新而作的自我标签。
“这个标签不仅有象征意义,而且更重要的
是反映了西方左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尝试
努力,折射了9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的变迁。”
(杨冬雪、薛晓源:《第三条道路与新的理
论》,P1)
“‘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思维框架或政
体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福利。
在所有的共同善中,不论它有多少种表 现形式,基本的就是安全和福利两大类, 而各种人类社群,就其基本意义来说, 就是提供安全和福利的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