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运动(水循环) 地理必修一全套教案
3.1水循环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3.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解决生活中与水循环相关的地理问题。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奥秘。
例如:为什么说水循环是维持地球生命系统的重要过程?水循环过程中,哪些环节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2.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解读能力,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水循环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主要环节及其作用,能运用地理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
(四)课堂练习
1.设计与水循环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分析当地水循环状况,并提出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互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从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环节、作用等方面进行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水循环”为主题,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真正理解和珍视水资源。
3.1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接着,讲解水循环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水分蒸散发、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通过地理图表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5.观看一部与水循环相关的纪录片,如《地球上的水循环》、《水资源危机》等,并撰写观后感,不少于500字。
1.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内容完整、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2.提交作业时,请统一使用规范的纸张,字迹清晰,以便批改;
3.作业提交截止时间为下周五,逾期将影响作业评分;
4.如有疑问,请及时与老师沟通,我会尽力为你解答。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尤其是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的作用和联系;
2.掌握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理图表、数据分析和实地考察等方法,研究水循环现象。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我提出以下教学设想:
4.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水资源的认识,树立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意识;
2.培养关注地球环境、关爱家园的情感,提高环保意识;
3.认识到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增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敬畏;
4.培养科学精神,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学情分析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水循环的过程、影响和规律。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过程。然后,我进行点评,强调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4.1水循环(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节水循环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水循环的完整讲解视频和“画一画”的活动,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名称和水循环过程2.通过“诗歌大赛”的活动,认识水循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推动学生能够利用水循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与综合思维能力。
3.通过例举人类对水循环各个环节的影响,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并能够针对各个现象提出合理办法解决,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4.通过学习不同区域的水循环的环节与过程,理解不同区域的水循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自主分析郑州的百年一遇洪水产生的原因,并能够由此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提高该城市预防洪水的能力,降低此类现象产生的几率6.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方式,通过探究学生身边的地理问题——“周南水循环”所存在的水循环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促进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的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同时通过播放周南的水循环的视频,不仅激发学生能够以地理视角来看待身边的事物,还激发学生对周南校园的热爱,促进学生对校园环境的保护。
教学重难点1.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学生能够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并能够自主的绘制出不同的环节2.本节课的难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针对性不同现象及问题,能够提出合理的解决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地理实践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2021年8月份郑州洪水的视频提问学生:为什么郑州会发生百年难以一遇的洪水灾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特大洪水灾害的发生?能否通过水循环来此地理现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该问题,从气候(降水)角度回答自然原因,从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角度回答人为原因新课讲授1.水循环的定义从郑州洪水原因的过程中,自然过渡到水循环,并介绍水循环的定义及其驱动水循环的内部动力2.水循环的过程讲解【活动“画一画”】播放视频之前,教师说明活动的要求:标注水体的运动方向;标明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标明水循环的类型。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详细)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3.1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课设计(详尽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①认识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互相转变的关系②能绘制表示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剖析常有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①经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种类、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得实用地理信息。
②课前部署活动题:黄河的断流现象,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睦发展的观点。
二、教课要点和难点1、陆地水体之间的互相补给关系;2、水循环的种类、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课方法启迪解说法、议论法、多媒体演示法、事例剖析法等等。
四、教具:多媒体教课平台五、课时安排: 1 节课六、课型:授新课教课过程:【导入新课】引用李白的诗《将进酒》此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黄河之水真的“奔腾到海不复回”了吗?引入新课自然界的水是不停循环运动的。
【板书】一、互相联系的水体【自学研究 1】联合图 3.1 ,自学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地球上的水体有哪几种存在形态?2、地球上的水体在存在空间上分为哪几种种类?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学生回答,老师增补小结(展现课件幻灯片4和 5)。
答案: 1、地球上的水体的形态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简单介绍散布);2、地球上的水体在存在空间上分为大海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陆地上的水体分为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板书】 1、水的存在形态:气态、液态、固态2、地球上的水体分类【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样水体之间拥有水源互相补给的关系。
【自学研究 2】阅读课本 P54 图 3.2 ,思虑以下问题:1、图中河流的补给方式有哪些?可能波及哪几种水体?2、假定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别,剖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环节、作用以及与我国水资源的关系。同时,强调水循环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本章节教学内容与过程紧密结合学科知识和课程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生活中涉及水循环的现象,提出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2.运用图表、数据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地理思维能力。
3.设计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水循环实验,体验水循环过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
2.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水循环在维持水资源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中来。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提高其运用所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幅水循环示意图,标注出各个环节,并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作用。
2.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地区,分析其水资源状况与水循环的关系,撰写一篇小论文,内容包括:
-该地区的水资源分布特点
-水循环对该地区水资源的影响
4.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的三种状态及空间分部及水体的各种类型、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2)分析水循环示意图中,掌握水循环的过程、类型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学习水的相互转化规律,联系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学生通过学习水循环,学会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能自己概括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通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认识到自然界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从而学会合理利用水资源,做到节约用水。
(2)通过学习认识水循环的客观规律,结合生活,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相互转化规律2.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教学难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课型】综合型【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教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引入新课我们第一章学习了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学生回答: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已经系统的学习了关于大气圈的知识,本节课进入新章节关于水圈的知识。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章的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三、讲授新课[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翻开54页课本,阅读第一第二段,思考下水圈由什么构成?水的存在形式,空间分布以及陆地水体的类型,在课本找出答案。
[板书]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相互联系的水体[学生回答]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存在。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才存在。
[提问]那同学们知道地球上的水体主要是哪几种吗?[学生回答]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讲述]对的。
地球上的水体主要包括这三种,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的96.53%。
陆地水次之,仅占3.47%。
大气水最少。
在图3.1我们也可以看到出来。
[提问]其中陆地水体的类型是?[学生回答]包括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3.1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图片等,形象生动地展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责任感,使其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
4.通过学习水循环,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思维能力,他们对水循环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但往往对水循环的具体环节和作用机理认识不够深入。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水循环的学习存在以下特点:
-设想活动:播放水循环过程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不同环节的变化。
2.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入具体地区的水循环实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中掌握水循环的影响因素和地理意义。
-设想活动:分析某一地区的水循环过程,探讨该地区水资源状况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设计互动式课堂练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问题解决和小组讨论,加深对水循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4.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热情。
2.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水资源状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用水观念。
过程:简要回顾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等知识,为新课水循环的学习搭建知识框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水循环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重难点:
(1)水循环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和作用,特别是植物蒸腾、地下径流等环节的理解;
(2)运用地理图表、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水循环过程;
(3)水循环在我国水资源分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重难点: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掌握水循环对我国水资源分布、气候变化等的影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水循环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
3.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水循环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课堂互动: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分组讨论水循环在我国水资源分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主题展开讨论。
(2)讨论主题:如水循环对南方地区水资源的影响、水循环与西北地区气候的关系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水循)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2.了解水循环在地球水文学、气候学、生态学等领域的重要意义。
3.学会运用地理图表、数据等分析水循环的过程,提高空间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1水循环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强调水循环在地球水资源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教学重点强调
-着重强调水循环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内容衔接
-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地球水圈的基本知识,如水圈的组成、特点等。
-阐述水循环在水圈中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内容。
(二)讲授新知
1.水循环基本过程
-讲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并通过图表进行展示。
-分析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水循环在维持地球水资源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4.掌握水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能够对某一地区的水资源状况进行初步分析和评价。
5.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如水资源开发、利用、污染等,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途径,探究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利用图表、案例、GIS等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根据课堂所学,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标注各环节及其相互关系,强化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2.实践性作业:
-结合所在地区实际情况,调查并分析当地水资源状况,包括水源、水质、水利用等方面,并提出合理的水资源保护措施。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节水行动”实践活动,设计节水宣传海报或小视频,提高同学们的节水意识。
3.探究性作业:
3.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服务社会的热情。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尝试画水循环图。
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个小组合作活动确立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思想。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去解释现象形成概念。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现阶段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小学阶段明显提高,但是逻辑思维不强、综合概括能力不高。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根、茎的结构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同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具体过程及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不了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前实验展示学习目标小组代表课前准备实验。
组长带领组员观察桌面装置,写下实验现象。
提出自己的猜测来解释现象。
活动2【活动】探究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径实验:观察红墨水在芹菜中的运输路径。
引导学生通过横切和纵切等多种方式来观察红墨水走向。
学生展示过后出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路径图。
给出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
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过程。
并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水分的运输路径。
小组讨论解释课前实验出现的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腾作用。
活动3【活动】蒸腾作用的意义1.视频资料:为什么树荫底下温度更低而湿度更高呢?2.介绍杏仁桉树;100多米高的树,水是如何运送到叶片上的呢?参照课本113页的内容,试着解释这些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蒸腾拉力学生较难得出的点,适当点拨。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水循环示范教案
《水循环》教学方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水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江河奔流不息,最终注入大海,为什么大海的水没有增多?几千年来很多先哲都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公元5世纪,《宋书·天文志》中有人对此问题作了解释:太阳加热海水,使海水蒸发;河流注入大海,补充蒸发的消耗,使海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这种对海水水量维持稳定的解释科学吗?蒸发的海水去哪儿了呢?这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水循环有关【讲授新课】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教师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学生活动:阅读水循环示意图。
一、水循环的过程和类型1.水循环的过程师:谁能简练的语言,表述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吗?生:地球上的海洋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大气降水、陆地径流等环节,最后又返回海洋,形成了海陆间水循环。
师:播放课件,展示主要环节。
2.水循环的类型师:水循环可分为几种类型?(配合课件讲解)海陆间循环是指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
水汽上升到空中,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部分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
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在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3.1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1节水循环【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针对一条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即“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这一“内容要求”的全部内容。
水循环有蒸发、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水汽输送多个环节,分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同时水循环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它在形成的过程中,受水的相态变化、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影响,这是认识水循环的基础。
在落实“内容要求”中“运用示意图”来“说明过程”之前,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这一基本认识,再通过“示意图”的学习来明确水循环的环节,并进一步认识三种分类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和要求】1.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结合实际,归纳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3.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重点和难点】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情境创设:导入情境:2023年7月8日,《长安三万里》上映。
《长安三万里》在历史脉络之下开展大唐的文人故事。
历史、诗文、神韵,共同构成了荡气回肠的长安,片中名场面之一是李白吟诵千古名篇《将进酒》,开篇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令大批观众瞬间魂穿李白,梦回大唐。
【问题】欣赏电影片段,并思考:黄河之水真的从天上来吗?在其东流入海之后就不再返回吗?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1.水循环的前提(1)水的三态变化(2)太阳辐射(3)重力作用2.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3.水循环的类型【情境1】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砂田作物的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问题:(1)分析砂石覆盖层对水的下渗的影响(2)读图3.4,比较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差异,说明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
(3)读图3.5,比较4月末砂田和裸田土壤含水量,归纳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及其作用。
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5篇编写教案的繁简,普通是有阅历的老师写得简略些,而新老师写得具体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按照详细状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节,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堆积教学阅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谢谢您的阅读,下列是我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内容,盼望能帮忙到您!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互相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进地表形态的演变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互相转化过程,控制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暗示图,推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暗示图来比拟表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别及形成缘由;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看法。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互相之间的关系。
3.地质结构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入新课】(放映幻灯片)地球外表有千奇百怪、丰盛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
我们如今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向来处于不断的改变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改变,有哪些实例可表明地球外表发生过“沧海桑田〞的改变呢?【学生研究答复】略。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10: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考纲内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1.理解并能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理解影响水循环各个环节的主要因素,并用以解释生活中与之相关的地理问题。
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4.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①陆地水的相互关系,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③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难点:运用水循环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设问: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包括那些呢?学生答: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
呈现下图:设问:从上图我们知道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那么各种水体是通过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呢?学生答:水循环以及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水循环。
二、主要教学过程设计(一)水循环的过程和类型1.水循环的过程和类型活动一:请学生拿出草稿本,在草稿纸上画出三类水循环的示意图。
用时大约1到2分钟。
请一个学生上黑板画图。
呈现以下图片。
活动二:据图分析,自然界的水循环所经过的圈层,并说出水循环的定义。
活动三:指出海陆间循环的各个环节。
教师小结:自然界的水循环运动时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即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其中海陆间循环是最重要的一种循环运动,它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四个环节。
承转: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2.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呈现水循环各个环节图如下:活动四:讨论分析影响蒸发的因素。
教师总结如下:活动五:讨论分析影响水汽输送因素和降水的形成条件。
教师总结如下:水汽的输送主要靠大气环流(包括季风环流和三圈环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水的运动
教学设计
深圳市松岗中学唐小军
第一课时:《水循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主要类型、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各种水循环类型的示意图,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的表述水循环的过程;能够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德育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通过问题
讨论,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及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过程及成因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问题讨论法;
学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学生实验、问题讨论、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
【激趣设悬引入】
李白诗《将进酒》中有两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其实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错误,你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吗?违背了地理学中的什么原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二节水的运动的第一课时:水循环
板书:水循环
【实验探究】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做好教材上“模拟水循环”的实验。
为了让实验更明显、快速,可以适当改变实验条件,把“将器皿放在阳光下直晒或用台灯直接照射”的条件改为在“器皿下用酒精灯加热”。
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如下一些问题:
1、器皿中的水和小瓶中装的沙分别相当于现实中的什么?
2、为什么要在塑料纸盖上压放石头,且要放在装沙小瓶的正上方,其作用是什么?
3、要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归纳: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水从器皿中蒸发,然后在塑料纸上凝结,并沿压放石头的正下方滴落到小瓶中的沙上,这就类似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课件展示】
J
1、从水循环的发生领域来看,水循环可以分哪几类?;图中的A—B—C过程,
A—D—E—G、H过程,I—J—E过程分别属于何种水循环类型?
学生回答: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
2、各种水循环的完成,各要通过哪些主要的环节?
学生回答:
海陆间大循环: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地表、地下)——海洋
海上内循环: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到海洋
陆地内循环:陆地水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到陆地
3、根据水循环的过程,你能给水循环下个定义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自然界中的水,通过各个环节,在各种水体之间连续运动的过程叫水
循环。
4、讨论水循环的意义。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①水循环联系了地球的各个圈层,并在各个圈层间进行物质和
能量的交换。
②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再生,并能持续利用③塑造了千姿
百态的地表形态。
【问题回放】
学生回答,新课引入时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学习水循环的知识,李白诗句中的“奔流到海不
复回”违背了水循环的原理。
【知识扩展】
为了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水资源,趋利避害,人类根据水循环的原理,修建了众多
的水利工程。
如我国举世闻名的三峡水利工程;我国21世纪实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超大型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它们都是利用水循环的原理,通过影响水循环地表径流这个环节,从而改变了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和空间分配,实现了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配置,达到了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学生活动】
讨论题:既然水是可以循环并能不断更新、再生,所以说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这个观点。
说一说你的理由。
讨论过程略。
【信息反馈】
课件展示下列问题:是非题(正确的划“√”,错误的打“×”)
1、修水库可以起到调节河川径流变化、防洪抗旱的作用。
2、塔里木河主要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
3、我国东南地区夏季的东南风属于水循环过程中的水汽输送环节。
4、水循环能使海陆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5、水资源的不断更新和再生主要通过陆地内循环来实现。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一、水循环的定义和类型: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
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海陆间大循环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地表、地下)——海洋
海上内循环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到海洋
陆地内循环陆地水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到陆地
四、水循环的主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