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资料
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
【导语】《道德经》⽂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治国、⽤兵、养⽣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意深奥,包涵⼴博,被誉为万经。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
欢迎阅读参考!1.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 《道德经》,春秋时期⽼⼦(李⽿)的哲学作品,⼜称《道德真经》、《⽼⼦》、《五千⾔》、《⽼⼦五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治国、⽤兵、养⽣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意深奥,包涵⼴博,被誉为万经。
《道德经》是中国历最伟⼤的名著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字发布量极多的⽂化名著。
2.《道德经》内容简介 《道德经》,⼜称《道德真经》、《⽼⼦》、《五千⾔》、《⽼⼦五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部著作,为其时诸⼦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李⽿)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1]。
⽂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治国、⽤兵、养⽣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意深奥,包涵⼴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本为5342字(外加重⽂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94字),王弼《⽼⼦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老子道德经资料
老子道德经资料导入:老子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道德经》、《论语》和《易经》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也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大量的民本思想,“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解读[原文]上善若水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
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
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本性柔弱,顺其自然而不争,二是蓄居流注于人所厌恶的卑下之处。
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水处于卑下的地方,有道德的人为人谦下,水,渊深清明,有道德的人虚静沉默,水施于万物,有道德的人博施不望报,水照万物,各如其形,有道德的人,所言至诚,绝不虚伪,水性柔弱,能方能圆,人能效法水的不争,就能产生利万物,谦下的效果,于是就接近【道】了。
老子及其《道德经》复习资料
老子及其《道德经》复习资料单选老子生存的年代距今2500多年春秋时代的末期我国春秋时期发生的特定群,被称作“降生”的。
书中第6页,降生者为隐士老子通过道德经创立了什么学说。
无为而治?老子文化是什么文化道文化老子学说中的核心概念就是什么?“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道化生了阴阳末分的什么太极?道存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什么?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天道存有两种属性,一种就是自然属性,二就是什么?人文属性老子的辩证法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决定了什么?行事方式?“柔”的反概念?自己理解则是刚强,或者强者老子反者道之动的意思就是什么?任何事物都就是在相反相成的状态中发生的?古代中国人把道德经叫做什么经?道德真经?黄老之说道中道家打著谁的旗帜?黄帝和老子道文化和什么文化同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典范。
儒文化道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道的创造力,并无隐道什么的过程?自然变化,或者我们人生长天地不仁是道德什么品德?心中坦荡,不偏执一物,才能海纳百川?水的美德一是利性,二是什么?不争不言、之教指的就是什么?它必须人们在心中坚信或确实某件事时,只要回去搞就能够接到效果,多说道反而无益.圣人皆孩子体验了老子的人权思想和什么思想?公仆思想?不见之明说明了什么意思?圣人俗人不同的认识观,p233天地间的造主就是谁?指出宇宙天地万物的产生运动变化消失就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水的品德最接近什么精神?大道精神p155老子阐明了相反相成,除了什么的变证法则?物极必反老子应为事物向他的相反方向转化,这是什么的属性?矛盾属性?“反”是什么词?动词,运用逆向思维?“无为”的真精神是什么?善其所为什么就是无为之政?利民之政,公国之政,就是以民为本之政?道家以什么为立学之本?“虚空”?赋能归属于真的目的就是什么?回归自然老子的生活年代?(西周,老子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春秋出现的特殊群体?《左传》儒学孔子老子创作的道德经奠定了哲学学说?老子文化就是什么文化?老子学说中的核心概念是?老子指出道化为阴阳的就是什么?我试过古代人把道德经称作?徐老子说道中道家打著谁的旗号?道文化和什么文化称作5.中华文化的骨干?道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道的创造力由?天地不仁即天道的什么特性?水的美德一是逆他性而是?不仁不教指??圣人皆孩之体现人权思想和什么思想?不见自明指什么道理?老子三宝,一宝,二宝,三宝指?老子的辩证法同意了什么思维方式,还同意了什么方式?指出“由”的反概念?多项:求解说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的恰当内涵?书上25页,最后一段,跟26页第段和无为的概念相相的是什么?艹蛋题目课堂教学老子辩法的方法就是什么?p43至p46黑体字老子因为事物转化的原因有几个?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圣人无常有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意思就是什么?劝告君王的。
道德经简介及概要
道德经简介及概要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重要文献之一,被认为是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一。
它的作者传统上被认为是老子,但关于老子的真实身份和生平历史上存在很多争议。
简介:
《道德经》是一部充满哲学智慧和诗意表达的文学作品,它包含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追求自然和谐,主张“道”和“德”的重要性。
全书分为两部分,分别为《道德经·道经》和《道德经·德经》。
主要思想概要:
道的理念:《道德经》强调“道”(Dao)的概念,指的是宇宙的原则、万物的本源。
道是无形无象、无名无物的,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通过追随道,人们可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谐和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
无为而治:《道德经》倡导“无为而治”,强调在自然流动中寻找生活的智慧,避免过度干预,以达到事事顺畅的境地。
这并不意味着不做事,而是指遵从自然规律,追求不强求、不逆流而动的生活态度。
德的重要性:书中也涉及“德”(De)的概念,强调品德和道德的价值。
德是符合道的行为,追求道德的修养和完善是人生的关键。
无名之名:《道德经》中提到“无名之名”,强调真实的力量往往是无名而无形的,而追求虚无的名誉和权势反而可能导致失衡。
自然之道:强调人应该效法自然的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不去强求改变自然的本性。
《道德经》语言深奥,充满诗意和比喻,因此不同的解读可能存在,但其核心思想都强调追随道,追求自然与和谐的生活方式。
这部古老的经典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老子《道德经》(全文诵读+释义)
《道德经》 简介:《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老子 道德经(国学经典上课用)
——原典解读
1
2
老子其人
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俗称老子。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任周 朝守藏室的史吏。
孔子问礼,评价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著书始由
3
老子其书——《道德经》
《道德经》
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被奉为道 教最高经典。
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全面地 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老子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 展。《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 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7
《道德经》文本解读
论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 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 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0
小结
在对立面如何转化这个问题上,老子提出了 另外一个命题:柔弱胜刚强。老子认为,柔 弱是生命的一个特征。凡具有生命,表现为 柔弱,凡丧失生命,表现为坚硬。水最柔弱, 却具有克制坚强的巨大力量。事实上,自然 界也好,人类社会也好,以柔弱战刚强,实 现转化的事例不少,但并不是所有的柔弱都 能胜过刚强,这里需要条件。
②二:指阴气、阳气。“道”的本身包含着
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
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
“一”中。
10
③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 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
④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⑤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 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 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经典古籍《道德经》介绍
经典古籍《道德经》介绍老子的经典《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道德经》,在其流传过程中,不断有后人增删、意改,而在其传抄刊印过程中又有错置等情况发生,从而形成了老子道德经一书极其复杂的版本问题。
《道德经》,东周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在陕西写成,据《楼观先师传》和《楼观本记》载,周昭王二十五年,尹喜候西游入秦的老子至函谷关,在楼南高冈筑台(位于现陕西周至县终南山北麓楼观台),老子述《道德经》五千言以授之,在这里写出了这部凝结了华夏智慧的绝世之作,故此处胜迹又称楼观台。
《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
老子,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
与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同时,长孔子20余岁。
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
国学油画RSD组合—刘念创作的《老子归来》老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证实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于河南鹿邑县。
具体姓名史料中也颇为不全。
“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楚简老子道德经》窦中亮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甲乙两本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德经》在《道经》之前。
现在可见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版本最为原始、古朴。
此本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
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
老子《道德经》全文.doc
⽼⼦《道德经》全⽂.doc⽼⼦《道德经》全⽂第⼀章原⽂:道,可道,⾮常道。
名,可名,⾮常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
⽞之⼜⽞,众妙之门。
译⽂:可以⽤⾔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
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
所以,如果⼀个⼈经常保持宁静⽆欲的⼼态,就可以深⼊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
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
那神秘⼜深远的极处,便是产⽣天地万物之所在。
第⼆章原⽂: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盈,⾳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
万物作,焉⽽弗辞,⽣⽽弗有,为⽽弗恃,功成⽽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如果世间的⼈都明了美的东西是美的,那么丑恶的东西就暴露出来了;都知道善良的⾏为是善的,那么不善良的⾏为就显露出来了。
有和⽆产⽣于相互对⽴,难和易形成于相互对应。
因此,长和短显现于相互⽐较,⾼和下存在于相互依赖,⾳和声和谐于相互应和,前和后出现于相互对⽐。
所以圣⼈所做的事就是顺其⾃然,不主张⼈为。
圣⼈的教育就是顺应⼈⼼⽽不倡导⾔语教化,随任万物⽣长⽽不加以限制,孕育了万物⽽不占为⼰有,帮助了万物⽽不依赖它们,建⽴了功劳⽽不倨傲。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原⽂: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常使民⽆知⽆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为,则⽆不治。
译⽂:不尊崇贤能的⼈,使百姓不争邀功名;不珍藏贵重物品,使百姓不做盗贼夺利;不显露那些可以引起贪⼼私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混杂迷乱。
因此圣⼈治国的办法是:减少百姓的焦虑⽽使他们能温饱,削弱百姓的欲望⽽增强他们的体质。
老子简介以及道德经
整理课件
3
老子之书《道德经》
据后世的考察,《老子》并非老子自著。而如同《孔子》为孔子语录一 番,老子也大体荟萃了老子的语录,从基本上反映了他的思想。其书晚 与《论语》,约在战国前期由道家后学簒辑,加工而成。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 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 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 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 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 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老子》五千文,文约而意丰。其文谈玄论道,义蕴深邃,具有较为完 整的思想体系。
整理课件
4
老子的哲学思想
一, 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 核心。
二, 老子的思想精髓,是辩证法 的思想
三, 老子的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
整理课件
5
一 道的思想
下面我们走进老子的道德经,走进老子的道德经首先接触的就是道,道在老子 书中提出了70多次
道家学派创始人,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 思想家之一。
整理课件
2
《史记•老子列传》:“孔子问礼于老子”。
孔子曾经问礼过老子
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 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 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 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 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整理经典-老子道德经(word打印版)
整理经典-老子道德经(word打印版)经典诵读-老子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一章第七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故能成其私。
之門。
第八章第二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後相隨。
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第九章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去。
驕,自遺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三章第十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
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十一章第四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道盅,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五章第十二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 1 页共 8 页==经典诵读-老子道德经得之貨,令人行妨。
道德经经典篇章
道德经经典篇章摘要:一、道德经简介1.道德经的起源2.作者老子及其时代背景3.道德经的地位与影响二、道德经的核心思想1.道2.德3.道德关系三、经典篇章解析1.第一章:道可道2.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3.第八十章:小国寡民四、道德经的现实意义1.个人修养2.社会伦理3.国家治理正文:《道德经》是古代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作者为道家学派创立者老子。
该书以哲学、道德、政治等方面的论述,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治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是无形、无名的。
德是道的表现,是道在人类社会的具体体现。
道德关系是道与德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关系。
在道德经中,老子通过阐述道与德的关系,揭示了宇宙、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奥秘。
本书有许多经典篇章,如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一章揭示了道的本质,表明道是无法用言语和概念来表述的。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这一章描述了道的存在形态,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母。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这一章提出了老子的理想国家,强调国家要实现无为而治,让民众过上安宁的生活。
道德经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对于个人来说,道德经教导我们追求道德的完善,培养内心的宁静和善良。
对于社会来说,道德经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倡人们互相关爱、互相尊重。
对于国家来说,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让国家政治回归简单、自然的状态,使民众过上幸福的生活。
总之,《道德经》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智慧的著作,为我们提供了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启示。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ào 道kě可dào道,fēi非chánɡ常dào道。
mínɡ名kě可mínɡ名,fēi非chánɡ常mínɡ名。
wú无mínɡ名tiān天dì地zhī之shǐ始;yǒu有mínɡ名wàn 万wù物zhī之mǔ母。
ɡù故chánɡ常wú无,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miào妙;chánɡ常yǒu有,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jiǎo徼。
cǐ此liǎnɡ两zhě者,tónɡ同chū出ér而yì异mínɡ名,tónɡ同wèi谓zhī之xuán玄。
xuán玄zhī之yòu又xuán玄,zhònɡ众miào妙zhī之mén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iān 天xià下jiē皆zhī知měi美zhī之wéi为měi美,sī斯è恶yǐ已。
jiē皆zhī知shàn善zhī之wéi为shàn善,sī斯bú不shàn善yǐ已。
yǒu 有wú无xiānɡ相shēnɡ生,nán难yì易xiānɡ相chénɡ成,chánɡ长duǎn短xiānɡ相xínɡ形,ɡāo高xià下xiānɡ相yínɡ盈,yīn音shēnɡ声xiānɡ相hé和,qián前hòu后xiānɡ相suí随。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道德经》——《老子道德经》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品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品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六合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六合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品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
六合以是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品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成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品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认识打听四达,能蒙昧乎。
老子:「品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简介道德经简介《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
根据《史记》记载,此书为为春秋时代周王朝史官老子所撰。
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楚国人。
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著作,后来为道教所吸纳,于是成为道教主要经典之一。
《道德经》历代流传版本多种,全文五千余字。
今日流行的版本分为81章,据考始自东汉河上公注解本。
《道德经》包含上、下二经。
上经,又称《道经》,共37章;下经,又称《德经》,共44章。
1993年中国湖北省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本,共有甲、乙、丙三本,年代大约战国中期,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传本。
1973年中国湖南省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本,有甲、乙两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不分章,年代为秦末至西汉初之际。
另外可能抄写于西汉武帝后期的北京大学藏汉竹简本,注明老子上经、老子下经之标题,共分为77章,也属于《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之传本。
关于《道德经》的注解,唐代以后,以东汉河上公、三国魏王弼二注本最为广传。
而从魏晋至隋唐,根据唐末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统计共有六十余家,其中多半为道士。
宋代以下,《道德经》的集注本形式逐渐兴起,如元代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大旨》便参考了唐宋注解130多家。
明清时期注家辈出。
自战国以后,历代注解本计有1600多家,蔚为大观。
至于道教的注本,则以敦煌写本《老子想尔注》最具代表性。
其中王弼注本,属于哲学性的著作。
而河上公注,则发挥了养生思想。
想尔注本,多以道教神学、戒律等观点作诠释。
所以《道德经》不只在中国历史上拥有不可抹灭的地位,也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而且发行量最多的世界名著。
《道德经》是因应当时礼坏乐崩、政治社会失序的时代难题,而被创作出来的。
所以全书的内容,虽然偏重哲学议题,但是也涉及政治、社会、军事、教育、文化、礼乐、道德、伦理等范围,并希望透过无为、自然的方法,根本解决上述各种问题,以便政治社会秩序回归正轨。
老子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太清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道德经》在道教史上更是一部根本大经。
老子道德经名篇
老子道德经名篇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国文化和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整部《道德经》由81章组成,主要探讨道家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其中有许多章节被认为是重要的篇章,包括:
1. 第一章:以无为而治
2. 第二章:道德无为
3. 第三章:不争之道
4. 第四章:道德经典
5. 第八章:上善若水
6. 第十章:保持危机感
7. 第十六章:归于无物
8. 第十八章:知止不殆
9. 第二十章:虚而不屈
10. 第二十三章:相者众恶之门
11. 第二十四章:不为名教
12. 第二十五章:无为而无不为
13. 第三十六章:虚无洞明,能见于物
14.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
15. 第四十三章:减法之道
16. 第四十六章:知足不辱
17. 第四十九章:视若失常
18. 第五十一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这些篇章中的每一章都涵盖了道德经哲学的重要主题,如治国
理政、个人修养、道德观念等,对于理解和研究《道德经》具有重要意义。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译文《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无形的大道如果能说清楚,就不就是至高无上的规律了;有形的认知如果一成不变,就不就是正常的有形世界了。
无形就是天地混沌未开的状;有形就是万物产生区别的开始。
善用“无”可以观察其中的奥妙;再用“有”来分析它们的来龙去脉。
两种方法并驾齐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们都觉得深奥啊,它就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与,前后相就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就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就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就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就就是因为她不矜居功名,所以她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就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文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老子道德经介绍
指《老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
但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抄写本,《德经》在《道经》之前。
道教奉为主要经典之一。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著在卷帙浩繁的中国书海当中,有一卷薄而又薄可能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这本书名叫《老子》或《道德经》。
《道德经》是解释道教哲学的主要经文。
这是一本微妙费解的书,文笔极其隐晦,可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道”这个主要概念通常被译为“方法”或“道路”。
但是这个概念有点儿含糊其辞,因为《道德经》本身一开始就说:“‘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①但是我们可以说,道的大体意思是“自然”或“自然法则”。
道教认为,人不应该与道作斗争,而应该服从道,按照道来办事。
积极追求得到权力或积极寻求行使权力,与其说是不道德的倒不如说是愚昧无知和徒劳无益的。
道是不可消灭的,人们在生活中应力求顺道而行。
一个道教徒可能会指出水是无限柔软的,它驯顺地流向最低点,甚至对最弱的力也不加抵制,但是它却是不可毁灭的,而最硬的岩石是最终会被磨掉的。
对个人来说,通常应提倡纯朴和自然,应避免使用暴力,如同避免一切追名逐利的行为一样。
人们不应该寻求改造世界,而应该尊敬世界。
对政府来说,稍有消极的政策通常也是最英明的政策。
规章繁冗,通过更多的法律或严厉施行旧法律通常会使事情弄得更糟。
高税赋,雄心勃勃的政府计划和发动战争,这一切都是与道教哲学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按照中国的传说,《道德经》的作者是一位名叫老子的人。
据说他是孔子的同时代人,但比孔子年长。
孔子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从《道德经》的内容和风格上来看,没有几个现代学者认为它是这么早期的作品;有关该书的实际创作日期问题,存在着许多争论(《道德经》本身未提到一个具体的人物、地点、日期或历史事件)。
老子道德经名篇
老子道德经名篇
【实用版】
目录
1.老子道德经概述
2.老子道德经名篇介绍
3.老子道德经的价值观
4.老子道德经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正文
老子道德经概述
《道德经》是古代中国道家学派创立者老子的主要著作,是道家学说的经典之一。
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五千言,以道为核心,论述了道家的哲学、道德、政治、人生等各方面的思想。
老子道德经名篇介绍
在《道德经》中,有许多著名的篇章,如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五章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
这些名篇,语言精炼,思想深邃,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老子道德经的价值观
老子的道德经,以道为核心,强调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提出了一系列的价值观念。
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阐述了道的创生万物的观念;“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提出了以自身的道德修养来治理天下的政治观念;“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强调了人应当知足、知止的生活态度。
老子道德经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虽然《道德经》是古代的著作,但它的思想观念对现代社会仍有深远的影响。
如老子的“道法自然”,提醒我们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无为而治”,提示我们在治理国家、管理企业时,要尊重规律,不过度干预,使事物自然发展;“知足知止”,告诫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过分追求物质,保持内心的平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入:老子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道德经》、《论语》和《易经》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也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大量的民本思想,“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解读[原文]上善若水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
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
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本性柔弱,顺其自然而不争,二是蓄居流注于人所厌恶的卑下之处。
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水处于卑下的地方,有道德的人为人谦下,水,渊深清明,有道德的人虚静沉默,水施于万物,有道德的人博施不望报,水照万物,各如其形,有道德的人,所言至诚,绝不虚伪,水性柔弱,能方能圆,人能效法水的不争,就能产生利万物,谦下的效果,于是就接近【道】了。
修水观的水道,与物无争,谦下自处,如果能作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 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作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担当作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动善时”;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过患“平常心是道”佛学中讲:“理可顿悟,事须渐修”,老子《道德經》第九章解读[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解读]盛在任何器皿里的水,太满了就会溢出来,人骄傲自满也会变得一天不如一天;刀锋能够用就可以了,如果磨得太锐利了,就会折断,一个人锋芒太露,就很容易引来祸害,而不能保持原有的地位;一个人金银财宝太多了,会遭到别人的观窥而虎视眈眈,或会因为生活糜烂,挥霍无度,最后不能保有这些财宝。
应傅贵而骄奢淫逸,就会走向堕落的道路。
所以,一个人在成功之后,就要急流勇退,这才合乎与自然之道。
本章的主旨在于写“盈”。
“盈”即是满溢、过度的意思。
自满、自骄、富贵、功名、利禄等都是“盈”的表现。
持“盈”的结果,将招致倾覆的祸患。
所以老子谆谆告诫人们不可“盈”,一个人在成就了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
“身退”并不是隐身而去,更不是隐匿形迹,而是不居功自傲,不露锋芒,不咄咄逼人。
老子说的“身退”,不是要人去做隐士,只是要人在功成后,不自我膨胀。
[心灵药方]为人之道,主旨是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分,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度,而应该适可即止。
锋芒毕露,富贵而骄,居功贪位,都是过度的表现,难免招致灾祸。
遇到名利当头的时候,心醉神往,趋之若鹜,也会招来祸害。
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也会带来祸害。
为人,处世都要把握好度,要适可而止。
当你功成名就之后,要功成而不骄,急流勇退,结果可以保全天年。
然而有些人则贪心不足,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结果身败名裂。
从古至今居功自傲者均没有好下场!作为普通人,要做到淡泊名利与地位,也就是“功成身退”。
事物的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的反面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否泰相参、祸福相位,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常盛不衰能有几人?“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却也含有引发祸水的因素。
老子已经悟出辩证法的道理,正确指出了进退、荣辱、正反等互相转化的关系,他奉劝人们做事须见好即收,否则便会招致灾祸。
在事情做好之后,不要贪婪、更不要争名夺利,不要居功自傲,而要收敛意欲,含藏动力,这才是有道德的人之所为。
备注:孔子在《礼记》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体道入门阶段部分元精转化为元气,气足则神充“内丹术”分为四个层次,即“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
本章抛却绝妙的修身方法不谈,就我们的现实人生、社会而言,亦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从文字表象而言,“持而盈之”可理解为积累而达到盈满,满则受损;“揣而锐之”为锤炼而变得锐利,尖锐之物失去圆滑而不能长久保全;“金玉满堂”为财宝多,必会被他人窥视盗取;“富贵而骄”为惹人嫉妒、憎恨,必招祸央;“功遂身退”是建立功勋业迹之后,功业会使上下产生威撮震动和祟拜景仰的心理,加之易生自骄自傲之心,以古代社会而言,必被杀头无疑,所以要退身,不可居于高官厚位。
故本章老子所言,是自然之道的规律,也是断代社会的规律。
老子《道德经》第33章解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①。
知足者富。
强行②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③。
死而不亡者寿④。
注释:①强:果决。
②强行:应物而动。
③所:宜、适宜。
久:持久。
④死而不亡:身亡而道犹存。
意译:能认清别人叫做智,能认清自己才叫明。
能战胜别人叫做有力,能战胜自己才叫强。
知足的人富有,坚持做下去的人有志。
不失去根基的人能保持长久,虽死而不被遗忘的人才是永生。
点题:老子在这一章通篇是在谈个人修养,只有做到老子所要求的“智”、“明”、“强”、“富有”和“有志”,才能进入“死而不亡”的境界,并最终成为得道之人。
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异同比较“道不同不相为谋”,为什么儒道能共生互补?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有哪些异同?老子为道家,孔子为儒家。
道家以自然为本,儒家以人为本。
老子思想的中心是道,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老子是道家创始人,后来有庄子,被合称老庄。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后来有孟子,被合称孔孟。
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超越了国家、民族和宗教。
当代中国和人类面临的许多突出难题,需要运用中国古代和人类历史上积累储存的智慧与力量才能解决。
人类历史进步是由杰出思想家引领的,当今中国和世界需要杰出的伟大精神领䄂引领前行。
一、老子其人其书其道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国乡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后来有庄子,被合称老庄。
老子思想的中心是道,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老子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道德经》、《论语》和《易经》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也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大量的民本思想,“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二、孔子其人其书其道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出生地今属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
“礼治”就是要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三、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超越了国家、民族和宗教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源头,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常大群教授对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的异同进行比较后认为:老子和孔子的思想超越了国家、民族和宗教,都是中国文化的根,对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都是具有建设性。
道家和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大学派,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
对于这些思想,学界更多地是注意到了两者的差异,而对其统一性的认识并不深入。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大道倡行的社会,人们都自然地遵从大道的要求,所想所做都符合道,提倡仁义反而是多余的。
老子认为,道有天道,有人道,天道生养自然万物,而人道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人类社会失去了道德的制衡能力而只能靠僵硬的礼来强人就范时,祸乱就不可避免。
老子思想的中心是道,世界万物,包括人、人类社会的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发展是道的一种表现。
道生成涵养万物的本性就是德,道和德是宇宙最根本的物质及其最根本的性质。
自然道德和社会道德在生之大德上是相通的,这就是老子和孔子思想统一性之根本。
朱熹在解释《道德经》时候认为,程伊川的“生生之意”的思想取自老子。
他承认仁爱的“生生之意”说来自老子的道的生长之功能德性的思想。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
孔子把天道与人道结合起来,把道落实到人间,以仁爱作为人间伦理道德法则的根本。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涵义就是爱人,爱自己,爱他人都是爱人,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礼记·礼运》说:“圣人所以治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七情指喜、怒、哀、惧、爱、恶、欲,十义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节、长惠、幼顺、君仁、臣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