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读书报告
近代史实践教学报告模板(3篇)
第1篇一、报告标题近代史实践教学报告二、引言近代史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对于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践教学报告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查阅、小组讨论等方式,加深对近代史的认识,提高我们的历史素养。
三、实践内容1. 实地考察(1)考察地点:某历史文化名城(2)考察目的:了解近代史在该地区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遗产(3)考察内容:①参观历史博物馆,了解该地区近代史发展脉络;②参观历史名人故居,感受近代史人物的生平事迹;③参观历史遗迹,了解近代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影响。
2. 文献查阅(1)查阅资料:近代史教材、历史文献、学术论文等(2)查阅目的:掌握近代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同观点和研究成果(3)查阅内容:①梳理近代史重要事件、人物和时期;②分析近代史发展原因、特点和影响;③总结近代史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3. 小组讨论(1)讨论主题:近代史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讨论目的: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3)讨论内容:①分析近代史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②探讨近代史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③提出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近代史精神。
四、实践过程1. 实地考察阶段(1)考察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考察地点的历史背景;(2)考察过程:参观博物馆、故居、遗迹,拍照记录;(3)考察总结:整理考察照片、笔记,撰写考察报告。
2. 文献查阅阶段(1)查阅资料:挑选与近代史相关的教材、文献、学术论文;(2)查阅过程:阅读资料,做笔记,总结观点;(3)查阅总结:撰写文献综述,提炼研究重点。
3. 小组讨论阶段(1)讨论前准备:确定讨论主题,分配任务;(2)讨论过程:各成员分享观点,展开辩论;(3)讨论总结:形成共识,撰写讨论报告。
五、实践成果1. 实地考察报告2. 文献综述3. 小组讨论报告4. 个人总结六、实践体会通过本次实践教学,我深刻认识到近代史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000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000字篇一:读中国近代史有感中国近代学习心得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我感触颇深。
一方面,我对中国近代的这一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
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不能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资产阶级的确有发展甚至成功的机会,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最终没能把握住。
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却能在相同的历史舞台上脱颖而出,这就能说明中共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它们也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
《中国的现代化》读书报告
《中国的现代化》读书报告《中国的现代化》是美国一批著名学者近年研究中国现代化事业的综合性著作。
它从晚清中国与西方交手并着手现代化说起,一直写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发展、社会整合和科技进步等五方面展开论述。
文章结构清晰。
18世纪和19世纪,论述了“前现代化”时代受到的阻碍和推动;20世纪伴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论述了中国“现代化”产生的前提和条件。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又被迫到主动,主导由上层转变成为民众。
作者对于中国社会的分析客观、明了,文中的观点角度新颖,是西方研究近代中国的重要著作。
一、作者在本书中的观点作者认为现代化就是一个在科学和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社会正在发生变化的过程。
作者认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是清朝的中期,以1840年和1949年为分水岭,分为“前现代化阶段”和现代化阶段;“前现代化”阶段,即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
这一时期中国文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西方社会孕育着近代的因素,但不至于对当时的中国产生影响;政治上仍然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国家对人身的束缚并不严重,甚至在基层社会的管理中变现的“无能”,基层的发展依赖精英分子的领导。
而社会中的各个阶层没有法律规定其必须从事某一职业,分散性严重,职业的分化也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家庭方面,开放的社会环境导致民众只关心家而对社会意识的淡薄,人口过早的增长也使得中国在之后和现代化国家交往的过程中,市场狭小,后劲不足。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和观念都极大的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现代化是发展是伴随着20世纪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不得不借鉴西方的文化。
上层统治者转变畏手畏脚,留学回来的青年则发现想要服务的政体没有建立。
现代化的新世界观没有从上层中产生,公众的情绪成为了这个阶段大多数时候的推动力量。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经历了学习西方“器物”、“制度”、“思想”的阶段。
就整个国家而言,摆脱了当时旧制度的束缚,人们更多的注意力在于推翻一个旧的社会,而不是建立一个新的秩序。
中国史学史读书报告
中国史学史读书报告我本次读的书是《中国通史》。
这本书把中国有记录的历史,从盘古开天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全部记载在内。
看完这本书,我颇有感受。
必须说的一点,是我收获了很多很多知识。
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全部容纳进取的一本书,读完后能不收获知识吗?它记述了中国五千年来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中国古代各国家的兴起、发展与衰落,记载了各种军事谋略,赞颂了古代各国的英雄好汉,咏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诗人用自己的灵魂所书写的诗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或喜或悲的故事…这本书,无愧称为“人类历史比读经典”。
它把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的淋漓尽致。
当然,读完这本书后,我不止是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我还发现了,了解中国的历史,对于语文来说,是多么重要的。
先来说平时应用最广泛的成语吧。
中国文学里基本上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而这些故事,都是来自于古代的一些事情。
没有这些事情,也就没有现代丰富多彩的中文词汇。
我们要想充分了解一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就必须知道它背后的故事。
而这些故事去哪里找呢?不用看别处,就在这本书里。
之后,再来谈谈对于背书的作用。
看完了这本书,了解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就能够把那些平时背起来能烦死人的“作家作品”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
其实背作家作品,从某一方面来说,就像吃糖葫芦一样。
零零散散的诗歌作品,就像裹着糖的山楂。
而历史事件出现的顺序,就像是中间的那个棍。
单独噢缠山楂,的确挺好,但用棍子串成出来,喝着就更便利了。
看过这本书,把糖葫芦串成出来后,介绍了作者写诗写文章的背景,就能更深刻地体会至他的感情,以及诗歌想要抒发的思想。
有些诗歌,写下的就是在那个时代能够体会至,而现在我们无法体会至的一些感情,比如说对官场斗争的憎恨,战争中士兵报国的忠心,和家人与出外者相互的思念。
不晓得为什么写诗,诗认知出来就可以困难许多。
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演变过程.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尚无五千年.我们存有过绝望,也存有过光辉;当然,也存有过上百年的耻辱,绝望并使我们锐意进取,光辉并使我们自信心,耻辱并使我们冷静。
关于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
导语:这是一篇关于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的认识的调查报告,其中包含了一些对其他人的调查问卷,也包括我自己对这门课的认识和理解,还有上课的感受与收获。
什么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中国自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160多年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中国有重史的传统,有几千年不间断的历史记录,这在全世界是少有的。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中国人历史意识强,认识到历史学的重要性,以研究、编写历史作为自己的责任。
”对于学习历史和历史经验的重要性,从毛泽东到胡锦涛几代领导人都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为了使大学生了解更多的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我国专门要求本科高校都必须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呢?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是否重视历史教学, 小则影响该国国民道德品质修养和理论文化水准的高低,大则影响国民和执政者能否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关系到能否用科学的历史观和历史经验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正确决策,进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和个人事业的成败。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不论今后将从事何种专业工作,了解中国的历史都是必要的。
但是大学生应该对学习中国历史都抱有不同的态度和认我在学校针对在校大学生做了这个项目的调查。
根据两天的调查和交流,发现总体来说大家对历史的了解程度还是很深的,但部分人也对历史的态度不太相同。
以下将是我对这次的调查结果的分析。
第一个题是“您觉得学习历史有用么”,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有用,部分人还觉得是很重要的,有些人觉得一般,但是还是有少数人的人觉得是没用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报告(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孙中山先生所处的时代是民族危机加深,清朝几乎“破产”以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涌动的年代。
首先,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他们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
次之,在清朝的最后几年,各种赋税不断追加,新税层出不穷,官吏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
第二,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外国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他们甘当“洋人的朝廷”。
虽然清政府后来实施了一系列的变革,但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所以反而激化了矛盾。
事实表明,清政府已经无法统治了。
最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首先觉醒的是新兴知识分子群体。
与民主思潮广泛传播的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
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
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最早是发表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中,之后的《中国国民党党纲》和《建国大纲》中也有阐述三民主义以及五权宪法的相关内容。
主要内容如下:一、三民主义:(甲)民族主义:以本国现有民族构成大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国家。
(乙)民权主义:谋直接民权之实现与完成男女平等之全民政治,人民有一下各权: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以及罢免权。
(丙)民生主义:防止劳资阶层之不平,求社会经济之调节,以全民之资历,开发全民之富源,其大要实施如下:1、国营实业:凡国中大规模之实业属于全民,有政府经营管理之;2、平均地权:有国家规定土地法、使用土地法及地价税法,以谋地权之平均;3、改革货币:革新货币制度,以谋国内经济之进步。
近代史读书报告
《晚清七十年》李杰 1120112515 10111102 《晚清七十年》洪秀全是个宗教狂热分子;李鸿章是个应与周恩来齐名的大外交家;康有为则是个自大狂,教条主义先驱;义和团那些刀枪不入的教民于今天的红卫兵无异,袁世凯则是治国强将,乱世枭雄,就连孙文都被挂上了独裁者的帽子,与袁世凯在某些方面一样,只不过老袁傻到把自己想当头的意思弄得太明显,轰轰烈烈搞一场复辟帝制,自掘了坟墓,怎么也应该借个更进步的制度作幌子。
中国国家转型论革命主题副题时代读《晚清七十年》作者:唐德剛唐老先生提出历史三段论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国四千年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其中自夏商周到秦皇汉武为中国的封建时代,从秦皇汉武到晚清为中国的帝制时代,而晚清民过之后则为中国的民治时代。
两次转型即为从商鞅变法到汉武帝确定以郡县制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的从封建时代到帝制时代的转型,和从鸦片战争到目前以及以后一直持续的从帝制时代到民治时代的转型。
在文中,唐老先生如此说到:“自夏禹家天下以后有记录可征之国史,凡四千余年(公元前2200至公元2000年)。
四千年中,如按我民族所特有之社会型态发展之程序而分析之,则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型态之发展.盖可综合之为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
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从帝制转民冶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吾侪及身而见之中国近现代史之阶段也。
笔者鄙见认为此一转型至少亦非二百年以上难见肤功也。
换言之,我民族于近代中国所受之苦难,至少需至下一世纪之中期,方可略见松动。
此不学所谓两大转型也。
”作者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渐进的,阶段性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在原文中这样说到:“鸦片战争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性,长话短说,便是它推动了上述从帝制阶段向民治阶段的转型。
在这两大阶段之间,它是个分水岭。
战前我国的社会政治制度(毛泽东所说的秦法政)是千年未变的;战后的中国那就十年一变了,甚至变得面目全非。
我们需要怎样的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读书报告
我们需要怎样的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读书报告1我们需要怎样的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评李进修先生《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近日拜读了李进修先生的著作《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①,使得笔者对近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本书除绪言外共分七个部分,大致以时间顺序而划分为清末政治制度、太平天国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北洋军阀政治制度、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政治制度、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和中国革命根据地政治制度七个章节。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对这一时期大多数政治机构的运行模式和政治职能介绍得十分清楚明了,堪称是一部官制史的教科书,对笔者学习这一时期的政治史提供了很大帮助。
本书的优点无需笔者画蛇添足,但在本文中笔者仅就读过全书特别是本书清末部分的一些疑惑提出,希望与对于该时期政治制度史有着深入研究的授课老师共同探讨。
同时结合笔者阅读的其它的一些近代政治制度方面的文献,对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应该以什么样的观念和方法来写,提出自己的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与老师交流。
政治制度的研究从古至今历来都是历史研究的重点之一。
由于历史的变化节奏很有可能重复,类似的前因也往往会导致类似的后果,因此在大多数史学家看来,借研究历史当中各朝各代的政治制度,可以对当时的社会政治起到一定借鉴作用,故一些历史研究者常常将政治制度的研究放在历史研究的核心地位。
同时不仅中国如此,西方的历史学家在18世纪初期于维柯的启示下也开始逐渐认识到政治制度研究在历史研究中的核心地位。
“维柯把历史的过程看作是人类由以建立起语言、习俗、法律、政府等等体系的一个过程;也就是,他把历史看作是人类社会和他们的制度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②政治制度研究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但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尤其是对近代政治制度的研究中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现状,即在理论与方法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在马克思主义史观和“毛泽东-翦伯赞”式的历史著作在史学界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的当今史学界,这种“百家争鸣”的趋势愈发明显。
读书报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读书报告《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法学院法学专业11级三班11306141 王嘉章一.人物介绍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生于原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1966年,毛泽东领导和发动"文化大革命"。
邓小平在这场长达十年的动乱中两次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并被撤销一切职务,经历了他革命生涯中最艰难、最曲折的时期。
1969年10月,他被送到江西省新建县。
他每天到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半天,做钳工活。
在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古今中外的书籍。
林彪反革命政变阴谋被粉碎后,毛泽东有意让邓小平出来工作,在周恩来支持下,邓小平于1973年恢复了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奥莉娅娜·法拉奇(Oriana Fallaci),意大利女记者,作家。
1929年6月29日生于佛罗伦萨。
她1950年任《晚邮报》驻外记者。
1967年开始任《欧洲人》周刊战地记者,采访过越南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战争、中东战争和南非动乱。
两次获得圣·文森特新闻奖,一次获得班卡瑞拉畅销书作者奖。
她还获得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法拉奇以写著名政治人物的访问记蜚声于世。
出版过数本小说,代表作《男子汉》于1979年7 月出版,累计印数超过 150万册,有14种译本。
80年代初期为自由撰稿人。
二、背景分析一九八零年,时值改革开放之初,将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要务。
随着“拨乱反正”工作的全面深入展开,“文化大革命”以来造成的大量的冤假错案被平冤昭雪,很多被冤枉批斗的同志也恢复了名誉,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也开始逐渐被打破。
中国近代史论著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论著读书报告第一章:引言《中国近代史论著》是一本系统性较强的中国近代史论著,由历史学家王守义编写而成。
该书主要探讨了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思想,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和主要事件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和变革。
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事件,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变革,对中国近代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近代史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一系列思想,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
其中,文化保守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种典型思想,其代表人物为康有为和梁启超。
康有为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通过中西文化融合,实现中国现代化。
而梁启超则主张在传统文化基础上改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第四章:中国近代史的启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首先,要深刻认识到中国近代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下的历史任务。
其次,要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最后,要充分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促进中华民族的全面发展。
第五章:结论《中国近代史论著》是一本系统性较强的中国近代史论著,它主要探讨了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思想,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更好地指导现实的发展,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报告交流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报告交流稿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中国近代史又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一部分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目光投向青年。
这些文字可谓耳熟能详,字字珠玑,充满了革命先辈对青年人的信任和希冀。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那作为我们青年一代,该如何身体力行,接过前辈们手中的接力棒,为实现中国梦而奔跑呢?概括说来便是独立自主、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实事求是、崇尚科学。
这就要求我们年人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青年力量,把学习作为自己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
当然这里的学习应该是广义上的学习,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和人民群众学习,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去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
要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以青年人特有的锐气和潜能,怀揣中国梦想,“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第二部分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毫无疑问,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与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书籍读书报告
与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书籍读书报告一、引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学习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深入了解了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还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报告将简要介绍本书的内容、作者及阅读体验,并重点阐述我从阅读本书中获得的主要收获。
二、内容概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书籍,涵盖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本书共分为八个章节,按照时间顺序,详细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和思想。
作者在书中不仅客观地描述了历史事件,还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三、作者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李侃。
李侃先生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
他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四、阅读体验阅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学习经历。
本书的叙述方式简洁明了,语言生动易懂,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同时,书中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图片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还对历史人物和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作者在书中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也让我受益匪浅。
五、主要收获通过阅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我获得了以下主要收获:1. 深入了解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和思想,帮助我全面地认识这段历史时期。
2. 增强了历史思维能力。
作者在书中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让我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培养了我的历史思维能力。
3. 认识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内在逻辑。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我认识到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和内在逻辑对于我们理解当今社会和预测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激发了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兴趣。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这段历史时期。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目录1. 中国近代史概述1.1 清朝末期1.2 辛亥革命1.2.1 辛亥革命的背景1.2.2 辛亥革命的影响1.3 民国时期2. 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斗争2.1 国民党的崛起2.2 共产党的发展2.2.1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2.2.2 共产党在长征中的表现3.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3.1 抗日战争3.2 解放战争3.2.1 解放区的建设3.2.2 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建设4.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4.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4.2.1 对私有制度的改革4.2.2 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中国近代史概述中国近代史是指从清朝晚期至20世纪中叶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经历了清朝的衰落、辛亥革命的推翻封建专制、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颠扑不破的一页,在这段历史中,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朝末期清朝末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时期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外国列强的侵略、民间起义的频繁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动荡。
光绪皇帝的挂名统治,使得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清朝逐渐走向了灭亡的边缘。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和政治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政治变革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的背景是清政府的腐朽和外国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国国内的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
许多知识分子和革命者为了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积极投入到辛亥革命的洪流之中。
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的影响深远,不仅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奠定了基础,也促使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加速。
辛亥革命的胜利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事件相继发生,为中国迈向现代化社会打下了基础。
民国时期的变革和动荡,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那一段历史,我们都习惯了吗?》专业:临床医学一系xx班学号:139800xx在中国近代史的吴炜老师推荐下,我拜读了由张鸣前辈写的书《重说中国近代史》,该书语言诙谐,让本来稍带点枯燥无味的历史带上了趣味性。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脑海中一直响起了“弱国无外交”这句话,那一段历史,不得不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耻辱,但是反观当代,似乎越来越多的人遗忘了这一段深沉的历史,不管是真的没有涉及,或者不感兴趣,抑或了解这段史料但无法正面面对这段惨痛的历史,这些都是危险的,其中我们难道没有觉察到这个危险的信号吗?难道那一段历史,我们都习惯了吗?习惯逃避,习惯抵触,习惯无视,习惯抛弃吗?如果不想再重蹈覆辙,我们应该认真把这段历史当为警钟,时刻警醒我们要自强不息,时刻记住曾经民族的伤痛吧。
而这也是研究历史想带来的效果;正如张鸣前辈在文中所说:冷静的审视过去,然后去看待我们的未来,尽早学得聪明一些,不要总在一个坑里反复折腾、反复跌倒。
如果我们不能很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很难吸取教训,很难避免过去的悲剧。
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
当然惨痛的历史亦然!回首一段史实,首先要摆正态度,如果带着扭曲的心态去看历史,很多人最后会陷入过度的意淫世界中,这样的醉生梦死、纸醉金迷毫无疑问会危害这个人,最后会沉迷在这种自欺欺人的走火入魔状态中,这与历史是促人进步已经是背道而驰,问题固然不是很大;但是倘若整个民族使然都带有这样的心态,灭族的命运会逃脱不掉吧。
不过当代的国人对待这段历史没有上述的心态,但是却有着三种较为奇异的心态,作者也有趣地把这三种心态分别比喻为‘怨妇’、‘泼妇’、‘情妇’心态,前两种心态明显带有着偏激的态度,要不就是怨恨世界列强欺负我们弱小,要不就是一直不服世界列强的欺凌,认为历史上我们一直都在反抗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
抱有第一种心态的人,你们怎么能带有这么幼稚的想法呢?‘弱肉强食’这样的规则似乎一直都存在吧,所以弱小的自己怎么可以怨恨对方欺凌自己,你能选择的只有两条路:要不逐渐强大起来,能够和它们分庭抗礼;要不就静静等待灭亡的命运。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600字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600字摘要:一、读书报告概述二、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背景三、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四、中国近代史对我们的启示五、总结与建议正文:一、读书报告概述近期,我阅读了一本名为《中国近代史》的书籍,作者为知名历史学家。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围绕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结合自己的思考,对中国近代史进行概括和分析。
二、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背景中国近代史一般是指从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为止的这一段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时期,也是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众反抗斗争此起彼伏的时期。
三、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这个时期的历史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1840-1894年):这一阶段的历史事件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
这个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始,西方列强通过武力侵略和强制通商,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2.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1895-1911年):这一阶段的历史事件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这个时期是中国民众对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抵抗运动不断发展的时期。
3.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11-1949年):这一阶段的历史事件有北洋政府时期、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这个时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取得胜利的时期。
四、中国近代史对我们的启示通过阅读《中国近代史》,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落后就要挨打。
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危机,归根结底是由于国家的落后。
只有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才能真正摆脱被侵略的命运。
2.民众的力量是伟大的。
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历史事件,都是由民众的力量推动的。
只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3.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
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才能把握机遇,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五、总结与建议《中国近代史》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
国史大纲读书报告
国史大纲读书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国史大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80年颁布的一项重要文件,旨在系统梳理中国历史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进程,侧重于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主要思想等进行概括和总结,以便于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
作为一部涵盖了漫长历史的重要文件,国史大纲的阅读对于了解中国历史、深刻理解中国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史大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本报告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史大纲进行了阐释和评价。
国史大纲在全面梳理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上具有独特价值。
国史大纲以史为鉴,自秦汉至清末,系统梳理了中国历史上各个重大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面貌,准确地描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
在此基础上,国史大纲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和总结,使得读者可以系统地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国史大纲在凸显中国历史文化特质上有其独到之处。
作为一个历史性文件,国史大纲在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上,始终坚持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强调历史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精神内涵。
国史大纲通过对汉唐宋元明清等重要历史时期的文化传统、思想风貌等的全面梳理和总结,突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传统的延续与创新。
国史大纲在推崇中国特色历史观念上具有引领意义。
国史大纲凝练了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主要思想,突出了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和特色,传承了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念。
国史大纲所弘扬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对于推崇中国特色历史观念,树立正确历史观念具有积极的引领意义。
国史大纲在传承发展中国历史学科上有着特殊作用。
国史大纲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历史学科的重大发展,为中国历史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依据。
国史大纲强调中国历史学科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上,强调了对中国历史的尊重和思考,有助于推动中国历史学科的传承和发展,为传承和发掘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提供了强大动力。
史纲小组作业《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笔记报告]用哲学的思维一个不一样的中国近代史——读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组组长:组员:2022年8月29日摘要本文以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为主要参考书目。
小组成员在阅读完本书后相互交流、讨论,最终形成了本份读书笔记报告。
正文部分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路线思考谈起,以陈旭麓先生在书中的针对“孙袁矛盾”和“中国的工人阶级”部分的论述来分析陈旭麓先生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过程中的研究思路。
接着,解释了哲学的思辨性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历史研究的两个领域理论。
最后,分析了这种哲学的思辨思维对我们的启示。
用哲学的思维一个不一样的中国近代史——读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所选章节:序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七章、第十七章近代中国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各式各样的历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
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欧风美雨席卷而来。
台湾史学家蒋廷黻说近代中国社会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能近代化吗?谈及中国近代史,我们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范文澜和胡绳先生提出的“两条线索”理论。
即中国的近代史是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向前发展的,就是我们在历史学习中常常提及的“侵略史”和“抗争史”。
可是中国长达109年的近代史就一直是在“侵略-抗争-侵略-侵略……”这样的循环往复中度过的吗?陈旭麓先生说“只有肥瘦的差异,很少有不同风格和个性的显现,而且被大家援用的三次革命高潮也未必都称得上具有完全意义的革命高潮。
这就促使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再认识,由原来认同的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三次革命高潮的线索之外探讨新的线索”。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范文澜和胡绳两位先生提出的“侵略-抗争”理论是不正确的。
侵略和抗争确实是贯穿于整个中国近代史,“侵略-抗争”本身也是陈旭麓先生所提及的一种“线索”。
只是在历史学术研究的领域我们不应长期为一种理论而约束,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历史研究正是在多方面、多论点、多角度的思考与研究中前进与发展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报告----读《京华烟云》有感在老师布置作业后不久,我们组的组长就带领大家开始各自的阅读。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去百度阅读和超星图书找了一些书籍看,一共有以下六本:《围城》,《家》,《京华烟云》,《呐喊》,《平凡的世界》,《活着》。
1.A在百度阅读看的是钱钟书的《围城》。
该书写于1944~1946年,诚如夏志清先生所说,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部小说,首先《围城》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揭示一个存在困境,故事又发生在动荡的抗战年代,小说里人物的命运随着时代迁流,真切地反映出那个战争年代的人的生存状态,有一种实实的在场感。
其次《围城》最为人称道的是精彩生动的描写,一个个妙喻把作者的想像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
《围城》还包含深刻的文化寓意,作者本身就是渊博的大学者,他把一些文化批判巧妙地寄寓在小说中,彰显精湛的艺术造诣。
总之,《围城》是部浅的人读来有趣、深的人读来有味的伟大的小说。
2.B在百度阅读看的是林语堂的《京华烟云》。
该书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仿照《红楼梦》的结构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对于这本书,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此言不假,作者以有力的笔法,将整个时代缩影到小小的北平,缩影到曾、姚、牛三大家族。
书中写得最出彩的是女子,落落大方、温良恭俭的木兰,率真可爱、敢爱敢恨的莫愁,多愁善感的红玉,贤良传统的曼娘……她们或古典、或现代、或保守、或开放、或老实本分、或工于心计,一个个鲜活生动,有血有肉。
在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近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下,家族兴衰、个人荣辱终归于尘土。
读至文末,描述木兰一家在逃难途中看到道路上整齐地驶过一列军车,上面年轻血性的士兵高歌着: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
木兰在广大的缓缓移动的人群中深深地震撼了!这场面不仅仅是一场逃难,更是一个民族深厚耐心和雄伟力量的体现。
尽管有数不尽的艰难困苦,但每一个人都怀有坚强的抗战精神,不把日本人赶走,誓不罢休!3.C在百度阅读看的是巴金的《家》。
《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8位)。
其他两部为《春》、《秋》,《家》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
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
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
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4.D在超星图书看的是鲁迅的《呐喊》。
鲁迅小说集《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5.E在百度阅读看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部小说形式的家族史。
作者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在小说中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当代城乡的社会生活。
在近十年的广阔背景下,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6.F在百度阅读看的是余华的《活着》。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在我们小组成员各自看完自己的书籍之后,我们的小组长就召集小组成员开会讨论,因为《京华烟云》在以前被拍成过电视剧,再加上该书是林语堂先生所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所以我们也有一定了解,再加上我们组的组员对那个时期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等比较了解,在我们小组各成员查找了资料之后,最终,我们组就一致决定看林语堂的《京华烟云》。
然后我们的小组长就《京华烟云》带领小组成员进行了激励的讨论,小组成员积极发言,激烈争论,讨论氛围十分活跃。
在小组各成员激烈讨论的过程中,小组长对小组成员的讨论次数、发言内容等都做了详细记录,小组长就小组成员对该书的总体评价、该书的看法与认识、各成员提出的创造性见解等进行了整理、撰写。
一、作者简介:林语堂(1895.10.10-1976.3.26)福建尤溪(现福建漳州)人。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
林语堂,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在香港逝世。
二、《京华烟云》写作背景:《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他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
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
内容概述:《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书中人物差不多可以代表中国社会各种人物。
此书内可以看见旧派人物慢慢的消灭,新式的人物跟着出来。
代表最旧的是牛夫妇,曾老爷;代表新的是环儿,陈三,黛云。
三、基本观点:1.要知恩报恩:作者通过姚木兰这一形象时时的心存感激和处处的体味感动,把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得到了不断地净化与升华。
2.要具有深怀国家与民族大义的爱情:绝不伤害他人,也绝不伤害自己,一个女性要能把道德情感与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妥善处理好。
3.要以孝道侍奉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弟兄姐妹;要有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
四、心得评论:《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仿照《红楼梦》的结构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对于这本书,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此言不假,作者以有力的笔法,将整个时代缩影到小小的北平,缩影到曾、姚、牛三大家族。
书中写得最出彩的是女子,落落大方、温良恭俭的木兰,率真可爱、敢爱敢恨的莫愁,多愁善感的红玉,贤良传统的曼娘……她们或古典、或现代、或保守、或开放、或老实本分、或工于心计,一个个鲜活生动,有血有肉。
在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近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下,家族兴衰、个人荣辱终归于尘土。
读至文末,描述木兰一家在逃难途中看到道路上整齐地驶过一列军车,上面年轻血性的士兵高歌着: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
木兰在广大的缓缓移动的人群中深深地震撼了!这场面不仅仅是一场逃难,更是一个民族深厚耐心和雄伟力量的体现。
尽管有数不尽的艰难困苦,但每一个人都怀有坚强的抗战精神,不把日本人赶走,誓不罢休!即使们依旧不能忘记历史,也不会忘记历史。
我们会牢记历史,牢记耻辱,只有牢是今天,我记,才能使我们更强大,也只有更强大才能洗刷耻辱!五、同类作品:《风声鹤唳》(林语堂长篇小说)本书是林语堂《京华烟云》续篇,被《纽约时报》誉为中国的《飘》,故事就发生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夜。
这段中国抗战史和所有伟大运动的历史一样,铭刻在这一代的脑海和心里。
五十年或一百年后,茶楼闲话和老太太聊天时一定会把几千个风飘弱絮的故事流传下来。
他们的任务是追溯战争对一个女人的影响,主角丹妮是《飘》中郝思佳式的人物,同样的放荡不羁、个性飞扬,同样都经历了战争的磨难,仍然坚强不屈。
乱世见真情,战争年代丹妮和博雅的爱情令人动容。
1.内容梗概《风声鹤唳》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江南名城,丝绸业界大户姚家和张家因争夺名利而互相争斗,姚家二少爷博雅风流倜傥沉溺于江南名伶梅玲的万种风情中……但所有的一切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中,都显得那么渺小,书中人物的感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也经历了重重考验。
女主角丹妮放荡不羁、个性飞扬,虽然经历了战争的磨难,仍然坚强不屈。
就如作者所说:“战争就像大风暴,扫着千百万落叶般的男女和小孩,让他们在某一个安全的角落躺一会儿,直到新的风暴又把他们卷入另一旋风里。
因为暴风不能马上吹遍每一个角落,通常会有些落叶安定下来,停在太阳照得到的地方,那就是暂时的安息所2.点评鉴赏《风声鹤唳》的主角丹妮是《飘》中郝思佳式的人物,同样的放荡不羁、个性飞扬,同样都经历了战争的磨难,仍然坚强不屈。
乱世见真情,战争年代丹妮和博雅的爱情令人动容。
战争就像大风暴,扫着千百万落叶般的男女和小孩,把他们刮得四处飘散,让他们在某一个安全的角落躺一会儿,直到新的风暴又把他们卷入另一旋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