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之夜》 之二
四年级作文续写改写:又是一个风雨之夜
四年级作文续写改写:又是一个风雨之夜
经过那次漫漫而又可怕的长夜后,强强似乎已经变得勇敢起来了,然而,他不知道,还有一个巨大的考验在等着他。
很快,令人毛骨悚然的夜晚来临了,小闸屋又陷入了黑暗之中,身边的一切事物不由得又联想前晚发生的一切事情,心里哆嗦起来。
他想,爷爷到底在哪儿?爷爷会不会不再回来了呀?尽管强强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可令人恐惧的潮汛还是来了。
不一会儿,大海又变得像一个疯狂的雄师狂吼起来。
海面上掀起千万层雪白的浪花,毫不客气地猛打在屋顶上,窗户上,摔打在小闸屋的四面八方,几乎把这小屋淹没,盖上大大的白帆布。
这小屋宛如一粒小小的沙子,随时都有可能被大浪卷入海中。
强强不知为什么,已经不觉得那么害怕了,已经听惯了奔腾的海水声了,并决定出去找爷爷。
他猛地一推开门,海水就把他浇了个透心凉,把他浑身上下全都打湿了。
可强强并没有像上次那样退缩,而是勇敢地冲了出去。
于是,他便和大海赛跑起来,大海的攻击是那么的猛,而强强显得有是那么的渺小,可他还是躲过了。
雨不停地下,水不停地涨,强强不停地寻找爷爷,最后,
强强终于在一片芦苇丛中找到了爷爷。
此时,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形象变得高大起来了,变得像一个男子汉了。
直到这个时候,强强才明白爷爷的一片良苦用心,真是不经历风雨,难得梅花吐清香啊!。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中作者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 品味诗歌的意象,掌握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3.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对古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中关键句,体会诗人情感。
2. 难点:品味诗的意象,掌握诗词鉴赏方法。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人及背景介绍、诗词朗诵、相关图片等。
2. 制作教学PPT:诗词原文、注释、赏析等。
3. 课前安置学生预习诗词,查阅相关资料。
4. 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案,明确任务和要求。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古诗名句导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同砚们,我们学习古代诗歌,不仅要熟读成诵,还要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陆游的七言绝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二)明确学习目标1.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2.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 自由朗读,对照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 指名读诗,师生共同纠正错误读音。
3.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四)再读诗歌,质疑探究1. 小组讨论:(1) 说说诗人在风雨之夜梦游天姥的奇特想象中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2) 诗人为何如此痴迷于梦境?现实中的诗人是怎样的处境?2. 师生共同探究: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五)三读诗歌,迁移拓展1. 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2. 你喜欢这首诗的哪种表现手法?试举例说明。
3. 请学生当堂背诵这首诗。
(六)小结作业1. 小结:本诗通过雨夜梦游天姥的想象,表达了诗人爱国热情至老不衰,希望报效祖国,却报国无门的抑郁和忧愤,以及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2. 作业:课外练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相关习题。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作者通过风雨大作展现的心里情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核心考点集训】24 诗歌鉴赏之对比阅读类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
24 诗歌鉴赏之对比阅读类一、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双竹①湛师房二首(其二)苏轼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釭②。
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
楚桥秋暮阻雨张耒③水满城西钓艇横,云豪风弱晚冥冥。
天寒小店人愁雨,灯暗孤舟客卧听。
【注】①双竹:即杭州广严寺;广严寺“有双竹相比而生,举林皆然”,故又名双竹寺。
②红:油灯。
③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佛寺里傍晚击鼓,早晨敲钟,苏诗首句即点明寺庙的生活,照应了题目。
B.苏诗次句写诗人对着将熄的灯光闭门独卧,自然引出下面拨火的细节。
C.张诗写秋日的傍晚,虽然乌云密布,却因秋风的减弱延阻了秋雨的到来。
D.苏轼称赞张来的诗作“气韵雄拔”,张诗前两句可以体现这一风格特点。
2.同是写“卧听”雨声,苏诗恬静,张诗悲凄。
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华州太守花园徐积南园花谢北园开,红拂栏干翠拂苔。
却是梧桐且栽取,丹山相次凤凰来。
和毛君州宅八咏其一凤凰山苏辙山川蟠踞偶成形,威凤低回久未行。
更种梧桐真可致,高飞性似伯夷清。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诗着重描写了园中的花卉,在对比中巧妙地表现花叶的错落之貌。
B.苏诗妙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山川蟠踞之势,形如徘徊低飞的凤凰。
C.徐诗和苏诗都符合起承转合的章法,第三句“转”出一层新的诗意。
D.徐诗和苏诗都虚实结合,既写眼前的景象,又写想象中飞翔的凤凰。
4.两首诗均写到了“种梧桐”,但表达的情感不同。
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秋夜李峤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中秋月张祜碧落【注】桂含姿,清秋是素期。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
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注】碧落:道家认为东方最高的天有碧霞遍布,故称为“碧落”,后用以指天空。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圆魄”“桂含姿”,都是喻指月亮,同时也都点明了诗歌中的所咏之物。
辛弃疾四字成语
辛弃疾四字成语辛弃疾——《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
摩娑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
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
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
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
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水调歌头盟鸥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履无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
水调歌头舟次扬洲和人韵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搂。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辛弃疾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
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朱瘦菊--鸳鸯蝴蝶文人对我国早期电影的探索
朱瘦菊——鸳鸯蝴蝶文人对我国早期电影的探索宋碧洋摘要:朱瘦菊作为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通俗作家最早成为电影编剧并胜任导演的第一人。
他接受传统文化的哺育,同时身处时代变迁的转型期。
朱瘦菊在早期小说、电影创作风格上既保留传统又具有现代性,叙事和美学风格兼具通俗与高雅、艺术与商业性的特质。
在面临现代化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时,朱瘦菊所创作的黑幕小说和社会伦理片对其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他的文学和电影作品对中国近代文学和早期电影创作进行了探索,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侏瘦菊;鸳鸯蝴蝶派;编剧研究;黑幕小说;社会伦理片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9-0088-05朱瘦菊(公元1892—1962年),生于上海,原名朱俊伯,朱瘦菊、海上说梦人均是他的笔名,他后来将朱瘦菊“升格”为本名。
朱瘦菊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既是一位报纸编辑和通俗小说家,又兼具电影编剧和导演的身份,一生共编导26部电影,主要活跃于1920年代。
同时,朱瘦菊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实业家,兴办钢铁厂、农场,他的一生命途多舛而富有传奇色彩。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由于科举制的取消和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封建社会中的士农工商阶层逐渐解体,传统士大夫一类人处于新旧时代的夹缝,失去了读书求取功名的上升途径,他们的社会角色由中心转向边缘。
鸳鸯蝴蝶派文人便是在这样的转型时期集传统与现代,“新”“旧”于一身的作家。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鸳鸯蝴蝶派文人在电影界极为活跃,他们参与电影编剧、导演、演出,或撰写电影评论、开办电影公司等,为早期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鸳鸯蝴蝶文人在电影界的贡献和地位曾一度被忽视和贬低,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学术界才更多关注他们与早期中国电影之间的联系。
盘剑在《论鸳鸯蝴蝶派文人的电影创作》⑴中指出,鸳鸯蝴蝶文人开创了自早期电影延续至今的传统,即一种新的“叙事”和“影像”,体现了高雅和通俗、商业和艺术、传统和现代的相互交融。
李清照十首顶级绝美诗
李清照十首顶级绝美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李清照,北宋女词人,才华横溢,作品传世千古。
她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从中可以感受到她对爱情、人生和自然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
以下将介绍李清照的十首顶级绝美诗,带领读者领略她优美的词作风采。
第一首,「如梦令」。
这首词写出了一个女子对梦中情人的深情思念之情,表达了对爱情的无限眷恋和依恋。
开头便道出“昨夜雨疏风骤”,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不安和萦绕不去的思念。
而“如梦令”这个词牌更是增添了诗意的浪漫氛围。
第二首,「声声慢」。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对离别情人的无限思念和痛苦。
每一句都充满了情感,深深触动人心的柔情之处,让人忍不住为她的痴情而动情。
第三首,「武陵春」。
这首词写出了春色的绚烂和诗人对美景的赞美,展现出了李清照对自然的敏锐感知和细腻表达的功力。
每一句都包含着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第四首,「如梦令二首」。
这首词是《如梦令》的续篇,情感更加深沉,描写了一个女子对失去情人的悲痛和哀伤。
每一句都饱含着无尽的忧伤和对逝去爱情的眷恋。
第五首,「采桑子」。
这首词写出了女子的心情郁结和对离别情人的思念之情,仿佛在一夜之间,一切都变得陌生和孤寂。
每一个字眼都流露着深深的伤感和迷离之感。
第七首,「夏日绝句」。
这首词描绘了夏日的炎热和对清凉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生活的态度。
每一句都透露着清凉之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清照的词作中充满了对爱情、人生和自然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每一首词都如艺术品般细腻而动人。
通过欣赏她的词作,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她的才华横溢和情感细腻,更能从中领略到她的独特魅力和韵味。
让我们一同来品味李清照的诗意风采,感受她的深情款款和绝美词作给我们带来的感动与震撼。
【2000字】。
第二篇示例:李清照(1084年-1155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诗人之一,她的诗歌以清丽灵动、婉约细腻而著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绝代才女”。
风雨之夜母狼产下三只狼崽读后感
风雨之夜母狼产下三只狼崽读后感
读完这个故事,我就觉得这母狼可真是不容易啊。
你想啊,风雨之夜,那环境得多恶劣。
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就像老天爷在发脾气似的。
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母狼还得忍着剧痛产下三只狼崽。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狂风暴雨里,还得干一件特别难、特别累的事儿。
这母狼啊,肯定有着超强的毅力。
它在那么艰难的时刻,心里想的肯定是把自己的小宝贝们平安带到这个世界上。
我都能想象到它当时的样子,也许它的眼睛里既有生产的痛苦,又有对新生命的期待。
从这个故事里,我也想到了人类的母亲。
虽然人类和狼是不同的物种,但是当妈妈的那种伟大的感觉是一样的。
人类的妈妈在生孩子的时候,也像是在经历一场“风雨之夜”,要承受身体上的巨大痛苦,还要担心孩子是否健康。
而且啊,这三只狼崽的诞生,就像是新的希望。
对于母狼来说,这是它生命的延续,是它族群未来的希望。
这就跟人类家庭里新生命诞生的意义差不多,每个孩子的出生都给家庭带来了欢乐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却让我对生命的诞生有了更深的敬意,不管是狼还是人,每一个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不容易,背后都有着妈妈的辛苦付出。
归有光《容春堂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归有光《容春堂记》原文及翻译译文1、归有光《容春堂记》原文及翻译译文归有光《容春堂记》原文及翻译归有光原文:兵溪先生为令清漳之上,与监郡者不合,例得移官,即拂衣以归。
占园田于县之西小虞浦,去县治二里所。
盖自太湖东,吴淞江蜿蜒入海,江之南北,散为诸浦如百足,而小虞浦最近县,乘舟往来,一日可数十回。
园有堂,启北牖,则马鞍山如在檐际。
间植四时之花木,而户外清水绿畴如画,故先生名其堂曰容春。
其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崖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
诚以四时之景物,山水之名胜,必于宽闲寂寞之地;而金马玉堂,紫扉黄阁,不能兼而有也。
昔孔子与其门人,讲道于沂水之滨。
当春之时,相与鼓瑟而歌,悠然自适。
天下之乐,无以易于此矣。
夫子使二三子言志,乃皆舍目前之近,而驰心于冠冕佩玉之间。
曾点独能当此时而道此景,故夫子喟然叹之。
盖以春者众人之所同,而能知之者惟点也。
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渊明可以语此矣。
先生属余为堂记,因遂书之。
余之曾大父,与兵溪之考思南公,成化甲午,同举于乡。
是岁,王文恪公为举首。
而曾大父终城武令,思南公至郡太守。
余与兵溪同年生,而兵溪先举于乡者九年。
庚戌岁,同试南宫。
兵溪就官广平,甫三载,已倦游,而余至今犹系六馆之籍。
故为此记,非独以两家世契,与兵溪相知之厚,而于人生出处之际,盖有感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译文:兵溪先生在山西漳河上游任县令,因为和监督州郡的御史合不来,按例必须挪动职务,便愤怒地回到故乡。
他在昆山县西境的小虞浦购置了一块园田,离县城才两里左右。
吴淞江从太湖往东流,蜿蜒入海,江的南北,散布着许多连通江的河渠如同百足,其中的小虞浦离县城最近,坐船往来,一天可以走几十回。
园中有个大屋子,向北开了窗户,由此往外看,那马鞍山就如同在屋檐边一样。
园中间植有四季花木,园外河流、田野如画,所以先生给这座堂取名容春。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翻译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及注释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鉴赏《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
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
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
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
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
红楼梦每回内容梗概
红楼梦每回内容梗概《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描绘了众多人物的命运和复杂的社会生活。
以下是每回的内容梗概: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开篇介绍了神话背景,女娲炼石补天剩下一块石头,这块石头通了灵性。
后来,石头被一僧一道携入红尘。
甄士隐在梦中见到了这一僧一道,还见到了通灵宝玉。
在现实中,甄士隐资助穷书生贾雨村进京赶考。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贾雨村考中进士,当了官,不久因贪污被革职。
他到扬州林家给林黛玉当老师。
在酒肆中,他遇见了旧友冷子兴,冷子兴向他讲述了荣国府的情况。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林如海写信给贾政,为贾雨村谋求复职。
林黛玉因母亲去世,外祖母贾母派人来接她进贾府。
她初进贾府,小心翼翼,见到了众多人物,包括贾母、王熙凤等。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贾雨村复职后,接手了一起人命官司。
原来被拐卖的英莲被薛蟠强占,冯家告到官府。
贾雨村在门子的提示下,胡乱判了此案,包庇了薛蟠。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贾宝玉在宁国府秦可卿房中睡觉,梦游太虚幻境。
在幻境中,他看到了“金陵十二钗”的判词,还聆听了十二支曲子,暗示了众多女子的命运。
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袭人发现宝玉梦遗,与宝玉有了云雨之事。
刘姥姥因家境贫寒,到荣国府打秋风,得到王熙凤的接济。
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周瑞家的替薛姨妈送宫花,展现了各房的生活场景。
王熙凤与贾琏在房中的举动被隐隐透露。
宝玉在宁国府见到了秦钟,两人一见如故。
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宝玉到梨香院看望薛宝钗,两人互相赏鉴通灵宝玉和金锁。
林黛玉随后到来,言语中透露出对宝玉和宝钗亲近的不满。
第九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宝玉和秦钟一起去家塾读书,学堂里的学生们因一些琐事发生争执,闹得不可开交。
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穷源金荣的母亲因儿子在学堂受了气,到尤氏那里告状。
风雨之夜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
风雨之夜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李商隐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内容丰富多样,风格独特,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受。
其中,他的诗作《风雨之夜》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深深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和喜爱。
本文将对这首李商隐的诗作进行赏析,解读其意境、意义以及表达所带来的感受。
在《风雨之夜》这首诗中,李商隐以丰富的描写手法,展现了一个夜晚的风雨场景。
首先,诗中描绘了狂风肆虐的景象:“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李商隐通过银烛和轻罗小扇的寒冷暗示了秋冬的季节,而独自扑灭飞舞的流萤更加凸显了夜晚的凄凉与荒凉。
其次,诗中写到了细雨纷纷:“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李商隐通过这一描写,刻画出夜晚细雨落下的情景,使读者感受到了夜晚的凉意与湿润。
然而,这首诗并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这个夜雨的背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首先,诗人通过“独卧”一词表现了他内心的孤寂和思索:“独卧梦里寒灯看,杨柳堤边十里荷。
”这种孤寂和冷漠的环境,使得他的思绪更加深沉和悲伤。
其次,诗人通过“牵牛织女星”的描绘,表达了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李商隐用这一意象暗示了他对于爱情和幸福的嚮往,但却似乎让他感到无法实现,因而带来了更深的思考和痛苦。
总体来说,《风雨之夜》这首诗作以其独特的描写方式和内心情感的表达,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触动和共鸣。
通过对风雨夜晚的凄凉景象的描绘,李商隐深刻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孤寂和对爱情的向往。
在这个孤独而寒冷的夜晚,诗人凭借着自己的敏锐感悟和思考,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的挣扎融入其中,使这首诗作充满了思考与情感的力量。
通过对《风雨之夜》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李商隐的诗作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重要的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他通过细腻而独特的描写手法,成功地表达了对孤独、爱情和幸福等复杂情感的思考和痛苦。
这种内心独白式的表达方式,使得诗人与读者之间建立了深刻的情感共鸣和对话,给读者带来了心灵上的触动和思考。
归有光《送狄承式青田教谕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归有光《送狄承式青田教谕序》原文及翻译译文1、归有光《送狄承式青田教谕序》原文及翻译译文归有光《送狄承式青田教谕序》原文及翻译归有光原文:予与承式同举于乡,试于礼部,皆不第。
而承式独以禄养为急,徘徊都下。
送予出崇文门外,谓当得官浙中,因约余游钱塘西湖,远则在天台、雁荡之间,欲为东道主人,然又数不果。
今年,始得处之青田。
青田在万山中,足以读书谈道,优游自适。
而浙东学者,近岁浸被阳明之教,为致良知之学。
承式为人敦朴敛约,不喜论说,而中有自得者。
今为人师,不容默默,亦将出其所有,以考论其同不同何如也。
浙东道学之盛,盖自宋之季世。
高皇帝初定建康,青田刘文成公,实与景濂及丽水叶景渊、龙泉章三益四人,首先应聘而至。
当是时,居礼贤馆,日与密议。
浙东儒者皆在。
盖国家兴礼乐,定制度,建学养士,科举之法,一出于宋儒。
其渊源之所自如此。
近岁以来,处之科第,至阖郡不见一人。
或者遂目为深山荒绝之区,而不知假令县岁贡数十辈,岂尽谓之才贤得人耶?以瓯粤区区二百年,有文成公为帝者师,不可谓之乏人也矣。
天下承平日久,士大夫不知兵,一旦边圉有警,束手无策,徒望之勇猛强力之人。
如此,则古所谓合射献馘于学宫者,何事耶?文成以书生,当方谷珍起海上,毅然建剿灭之策。
佐石抹元师擒殄山寇,卒以保障乡里,挈全城以归兴王之运。
其文武大略,且未可以一乡一国之士概之矣。
承式入公之里,而与其子弟游,能无慨然有感矣乎!夫山川之气,积二百年,当有发者。
况以先王之道,六经孔孟之语训迪之。
将见括苍之士,必有文武忠孝出而为国家之用者矣。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节)【注】①教谕:明清时,县设“县儒学”,内设教谕一人,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译文:我和承式在乡试中同时中举,又一起参加礼部的考试,都没有考中。
承式因为急于用官俸养亲,徘徊逗留在京城。
他把我送出崇文门外,说倘若能够在浙东得官,就约我游览钱塘西湖,远一点的就到天台、雁荡之间,想要作为东道主(来接待我),然而又屡次没能实现。
2021高考语文文本解读:《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三重奏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2013高考语文文本解读:《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三重奏欧·亨利借《最后的常春藤叶》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精神”、“生命”、“自我牺牲”之类的东西,从更深层次而言,他要表达的核心主题应该是“艺术”,围绕艺术这一核心的是三个关键词,即“批判”、“捍卫”和“救赎”。
换句话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揭示的是艺术的三重主题:对于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的含泪批判、老艺术家对于艺术生命的誓死捍卫和艺术可以使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一、对于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的含泪批判我们都知道,欧·亨利的小说用笔简省到有时候惜墨如金的地步。
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即便是本该重重渲染的贝尔曼在风雨之夜画藤叶的情节,也只是点到为止。
然而在小说开篇,作者却浓墨重彩、郑重其事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1.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它可贵之处,如果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2.他们逛来逛去,寻找朝北的窗户……组成了一个“艺术区”。
3.在这错综复杂、苔藓遍地、狭窄的“巷子”里……4.“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
一个弱小的女人,已经被加利福尼亚的西风吹得没有什么血色了,当然经不起那个有着红拳头、气吁吁的老家伙的赏识。
作者用繁笔极力渲染的是怎样的社会背景呢?是画家为躲避债务而成天尴尬地东躲西藏,是艺术家因为贫穷而不得不住进“贫民窟”般的“艺术区”,是画家因为生存重压而导致营养不良没有血色。
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组鲜明的对比:画家与商人、艺术区与贫民窟、肺炎先生与弱小女人。
作者一开篇就以这样的方式揭示了这样一个社会背景,这不能不让读者深思:作为良知和正义化身的、为人类创造丰富精神食粮的艺术家,原本应该过着无衣食之虞、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然而现在却连维持正常的工作、生计都很艰难,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啊!艺术家无安身立命之所、无立锥之地,艺术被弃置到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夜书所见古诗及解释
夜书所见古诗及解释夜书所见古诗及解释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鉴赏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一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
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
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
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
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
一个送字与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与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与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
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与愁思。
时间征文风雨之夜-作文
[时间征文]风雨之夜又是一场雨,每当下雨我总会想起各种事物,给我带来不同的感悟。
每当夜晚来临时,我总会联想起一幅耐人寻味的景象:夜晚降临,星星盘旋在上空不停地在问候着每个人;月亮照在黑暗的地方引领路人迈向回家的道路;微风轻轻吹过人们疲惫的身影,好像要向人们说些什么似的。
这样的景象是值得每个人去留恋的,可是,生活上的不如意难以成为现实。
风雨之夜,能让我们所有人去深思;风雨之夜,能让我们回忆那些酸、甜、苦、辣。
就是这样的风雨之夜,让我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叛逆走向懵懂,从懵懂走向成熟。
事情发生在我刚上初中时,我正在经历人生第一个转折点——叛逆。
所有人都知道,如果在这个时候不从悬崖边上走下来,很可能以后的人生是跌入万丈深渊。
有一天,因为一些事情我和爸爸吵了起来,我们互不相让,愈吵愈烈,最后,我冲出了家门。
冲出家门的那一刻我后悔了,倔强的我头也不回地走到了外面。
那时候,天色很晚,外面下着倾盆大雨,冷风一阵阵地侵入我的身体,正如寒风吹彻。
那时的我第一次感到那么无助、那么孤独、那么寒冷。
这时,我想到了爸爸。
也许,在我冲出家门说的那些话,更让他寒心,和这寒风相比,他显得更无助、更心痛。
不知过了多久,我的脚步停了下来,抬头一看,在不远处站了一个人,这个人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那么的让人依赖。
走近一看,他和我一样全身被雨水浸透,那寒风钻到骨子里去了,让人彻骨铭心!这时,爸爸对我说:回去吧!别浇感冒了。
这句话,瞬间让我痛哭起来,回到家,我看到了爸爸疲惫的身影,这个身影突然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这个身影让我渡过了永生不忘的叛逆期。
雨还在下,但这件事已深深烙在我的心里,让我时刻不忘,让我铭记在心。
风雨之夜,让我知道父母把最无私的爱给了自己的儿女,儿女回报父母的不是金钱和物质,而是一颗永不变的心!高二:我的理想我实现点评:文章来源于生活,语言虽然不怎么优美,感情却很真实,入情入理;边叙事边抒情,结尾处集中表达情感,既照应开头又总结全文,首尾连贯,一气呵成。
韦应物《五言古律》古诗三首赏析
韦应物《五言古律》古诗三首赏析本文是关于韦应物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韦应物《五言古律》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
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这三首韦应物的诗,写在一处,乍看时,很象都是五言律诗。
如果读一遍,辨辨音节,就知道前二首是五言古诗,末一首才是五言律诗。
不过这二首五言古诗,完全采取律诗的篇法句法,同样是四韵八句,不过用的是仄声韵。
同样有两联对句,不过次序小有移动。
同样把四联分为起承转合。
因此,也有人以为这是仄韵的律诗。
不过,再研究研究,如果说它们是律诗,尽管用了仄声韵,平仄还得粘缀,第一、三、五、七句,应该都以平声字收尾,上下句中间的平仄也该协调,而这两首诗都不具备这个条件,所以,归根结蒂,还是古诗。
第一首是作者从扬子津乘船回洛阳时,给一位朋友告别。
这位朋友姓元,排行老大,官职是校书郎,故称元大校书。
按韦应物诗集中提到过不少姓元的,有元侍御、元仓曹、元六昆季、元伟、元锡、元常,还有弹琴的元老师、吹笛子的元昌。
韦应物的哥哥住在广陵。
韦家与元氏是姻亲,元家也住在广陵。
韦应物有一首《滁州园池宴元氏亲属》,诗中有一句道:“竹亭列广筵,一展私姻礼。
”可以从而揣测这些情况。
还有一首“送元锡、杨凌”的诗,其一联云:“况别亲与爱,欢筵慊未足”,和此诗首句同。
这位元校书,可能就是元锡。
第一联就点明和亲爱的朋友凄然分别,泛船在江天烟雾中。
第二联接着说泛船者是归洛阳去的人,怀念的是广陵城的钟声树影。
广陵就是扬州。
第三联说今天彼此分别,不知将来还能在何处相遇。
最后一联因离情别绪而引起感伤:人世间的事情也正象江上的船,跟着水淌去,永远飘浮无定。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译文鉴赏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译文|鉴赏《寄全椒山中道士》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
此诗抒写秋风秋雨之夕,诗人怀念山中的一位道士,想携酒去安慰老友又无从寻觅的惆怅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挚的情愫和淡远的情趣。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译文及注释译文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注释1.寄:寄赠。
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
2.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3.涧:山间流水的沟。
束:捆。
荆薪:杂柴。
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4.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风雨夕:风雨之夜。
5.空山:空寂的深山。
行迹:来去的踪迹。
鉴赏此诗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
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古诗张自新,初名鸿翻译赏析
古诗张自新,初名鸿翻译赏析“张自新,初名鸿”出自《张自新传》,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原文】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
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
古经中疑义,群弟子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然。
性方简,无文饰。
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
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如捕风影,期望青紫,万不得一。
且命已至此,何以书为?”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
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
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
”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弱冠,授徒他所。
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
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
与之语,不答。
议论古今,意气慷慨。
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
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人无知之者。
予尝以示吴纯甫,纯甫好奖士类,然其中所许可者,不过一二人,顾独称自新。
自新之卒也,纯甫买棺葬焉。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
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
笑骂纷集,殊不为意。
其自信如此。
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
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世之乘时得势,意气扬扬,自谓己能者,亦可以省矣。
语曰:“丛兰欲茂,秋风败之。
”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自新家在新洋江口,风雨之夜,江涛有声,震动数里。
野老相语,以为自新不亡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1:2014年元宵节,我们中国许多市县搞灯会,猜灯谜,比新年还快乐呢?
生2:元宵节我家放焰火、燃炮竹全家人开开心心地在一起吃汤圆、看晚会。
生3:2014年元宵节,恰逢情人节。妈妈给爸爸发了微信:祝你双节快乐,有情人,过个情人节;没情人,就在家过个元宵节。我爸回信道:有情已经成眷属,情人妇人同一人,你让去找谁人?我把他们的信息读给姑姑他们听,一家人都笑翻了。
总之,在小学节日专题训练中,要将文本、生活与创意联系在一起,打开思维比直接描写更重要。
《狼牙山五壮士》疑导式.教案设计
魏培兴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个“疑——思——学”的读书顺序,揭示了学生求知规律,也启示我们教师要把“疑”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去。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巧设疑问,以疑激学,让学生在疑中思,思中学,学中疑,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下面谈谈我是怎样运用这个“疑”字来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
妙用节日创意习作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从低年级的说话到中高年级的习作,有关节日的内容多次出现,多次训练,多次考到。妙用节日,创意习作,可以很好地桥接生本和文本,有话写,写真情,可以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一、紧贴文本,打开思维
在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一单元就有许多有关节日的文章,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讲的是中秋节。而在第一单元的习作中,直接以“我心中的节日”为主题让学生习作。由课文到习作,读写结合,两翼一体,我们要的是弹离,而不是模仿。我们在训练时,要紧贴文本,打开思维。以下是教学的部分内容:
1.五壮士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掩护任务的?这说明了什么?
2.五壮士是怎样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表观了什么?
3.准备转移时,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他们选择了哪一条?为什么?
4.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后,是怎样高喊着口号与英勇跳崖的?这表现了什么?
通过以上四个问题引导学生逐层品味,步步深入,体会五壮士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受任于危难之际的“壮志”;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壮行”;面对生与死两条道路抉择时的“壮举”以及宁死不屈、英勇跳崖的“壮烈”。这样,学生对五壮士“壮”的光辉形象便有了一个较深刻的认识。
生4:端午节,老师让我们写过屈原,去年还带我们一起搞了个赛诗会。
师:传统节日有很多,其他类型的节日也不少,你知道吗?
生:我们班级有“斗蛋节”是立夏时搞的,很好玩的。
师:让学生想象自己想设立一个什么样的节日,为什么想设这个节日。在这个节日中,你准备开展一些什么活动。
生:我想设立无作业节,这一天,大家尽情创意,不受书本和作业的限制。
大年初五,我家先在盱眙“凤悦天晴”看中了一套房子,是18层的,光线好,站在楼上,盱眙风景一览无余,爸爸说,18层好,我们又“要发”了,“18层,不就是18层地狱吗?”妈妈忽有所悟似的,自言自语道。最后,我家在盱眙的“山水明都”定了一套二手房。
大年初六,妈妈亲了亲我,抱了抱奶奶,又和爸爸开上了马踏飞燕的行程。
(三)质疑
这个层次的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课文内容和中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着眼全文,围绕“壮”字这个中心,把还存在的疑问提出来。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和点拨,主要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去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五壮士“壮”的内涵。
设疑教学,能使每位学生的学习真正指向自己的疑难处,而且疑难问题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狼牙山五壮士》疑导式教案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表现童心和童趣,理解一般叙述与典型介绍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练习选用指定的词语写一篇短文,介绍魔术表演的情况。
第一步:听句子,指出句子中的错误并改正,把改正后的句子说一说。
(1)我家的小白兔,雪白的眼睛,雪白的毛毛,长长的尾巴,多好看啊!
听后指名辨别错在哪里,怎么改。
(这句话错在小白兔的眼睛不是“雪白的”而是“红红的”尾巴不是“长长大海放声歌唱。
听后讨论,教师小结,指出这个句子缺少“谁”,句子不完整。
如:《我家幸福年》片断
听说,我爸在外地是“包工头”,我妈是跟他们几个一起去烧饭的。爷爷奶奶就在家里做了我的伴读。我们这一家子,妈妈说他们四个是花瓣,我是花蕊儿。
晚上,爸爸和爷爷拉家常,妈妈和奶奶在厨房里有说有笑的做饭,我这个小“跑堂的”,就在大人中穿梭。开饭了,爷爷端起大汤碗里的勺子先喝了几口汤,连说真鲜、好喝,我也习惯性像爷爷一样,端起勺子喝了几口汤,然后把勺子放回汤碗里。妈妈端起酒杯,站起来,先碰了下爷爷的酒杯,又响了下奶奶的酒杯,说:“爸、妈,你们带欣欣辛苦了,祝你们永远健康……”
大年初一,一大早我们就拜年,先拜爷爷奶奶,然后到外公家里拜,他们听说我得了一大把证书,给了我好多的压岁钱。给钱的开心,拿钱的更开心。晚上,我们又回到家里,开饭前,妈妈给每个人加了一套餐具——调羹和碟子。爸爸先拿起调羹尝了一口汤,看大家不动,爸爸拿着调羹在汤碗前比划着说:“一起来啊!”我们大家都拿起了小调羹尝起了鲜汤。我端起酒杯又拜年,妈妈打趣地说:“又来了,还想再要一把压岁钱啊”她一边说着,一边还用手指点了一下我的小脑门子,我一个趔趄,倒在了爸爸的怀里,全家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提出哪些问题呢?(估计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
(1)“快手刘”是干什么的快手?他干这个玩意儿的目的是什么?
(2)他有没有当众表演?怎么表演的?
2.同学们提出的几个问题,课文已经给我们做了回答。现在,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阅读课文。
3.速读课文,读后组织讨论。
(3)爱句讨论。
(4)小结:
①“我吃完晚饭,正在做作业时候,一陈雷声突然被我吓了一跳。”这话错在词序错乱,可改为“……突然一阵雷声,我吓了一跳,”或“……突然一阵雷声,把我吓了一跳。”
②“我想,值日生会不会把教室的门窗都不关好呢。”这话错在语音表达不清,应当改为“我想,值日生会不会把教室的门窗关好了呢。”
2.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五壮士“壮”在哪里呢?(造成悬念,激发兴趣)
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给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急于读课文,去寻求答案。
(二)思疑
这个层次的教学是学生从分析问题过渡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思维待以发展和提高的好时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思疑解惑呢?现代认识学派认为:“教师不把学习的主要内容现成地告诉学生,而必须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去内化。”教学中,紧扣“壮”字这个疑点,抓住文中体现“壮”的语言、动作和心里活动,引导学生认真研读,分析探讨,多方品味,让学生在议中思疑,思中释疑。
生2:我想在春节里出去过,出去玩,去年过年的时候,大人天天打麻将,小孩就看电视,太没劲了。
二、突破拘泥,写出新意
节日习作要扎根生活,生活是多层面的,我们颂扬光明,也不掩饰蒙昧,这样的习作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看到希望。在苏教版习作教学中,关于节日的习作更多地被分配到了探究类和想象类的。探究类如,研究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三上习作8的内容;()三下习作5的内容是关于端午节的,可以入习作,可以出板报。想象类的如四下习作1的要求学生按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并写出。可以写是什么事情让你想到要设立这个节日,也可以写想象中自己或别人是怎样度过这个节日的。在过程中,要突破拘泥,写出新意。
大年初二,我缠着爸爸去看海,我看过课本上《烟台的海》总想看下真的大海,爸爸说,听说连云港有海,那里离我们近,我们一家五口,正好开私家车去。到了连云港,我看到海滩,没找着书本烟台海的气魄,连云港的海太过平静,安静得就像个小姑娘。连云港的花果山,倒是个热闹的去处,人看景,人挤人,爷爷说,以前过年人往家里蹲,现在过年人往外面走。上花果山的路就像迷宫,上山就像上云梯,我在山下看到一只猴子,山上看到一只猴子,花果山上有花果,水帘洞里无天堂,就这么个地方,吴承恩成就了半部西游。看了《西游记》,再去花果山,你不得不佩服施耐庵的想象力。
(3)在联欢会上,李小红演唱动听的歌声。
听后讨论,教师小结时指出,这句话错在搭配不当,“演唱”的不该是歌声,而应是“歌曲”。
(4)他穿着一件艰苦朴素的衣服。
听后讨论,教师小结时指出,这句话也错在搭配不当,“衣服”只能用“朴素”来修饰,而不能用“艰苦”来形容,因此,要删去“艰苦”。
(5)昨天傍晚刮了一夜大风。
《风雨之夜》之二
《风雨之夜》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1、能听出别人说话中内容或语句的错误,并帮助改正。
2、初步培养专心听讲,细心分辩的习惯。
重点:训练专心听别人说话,仔细分辩别人说话中内容和语句的错误。
难点:语句上的错误,学生辨别起来有一定难度,听出了错误要改正,这个难度更大。
教学过程:
1、揭题、解题。
习作要扎根生活,生活是多层面的,我们颂扬光明,也不掩饰蒙昧,这样的习作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看到希望。小作者在《我家幸福年》中,点出了家庭的物质幸福,也写出看山看水看历史的精神享受和敬老爱幼的融融亲情。但我们又隐隐地感觉诸多的不协调:如爷爷用公用汤勺直接喝汤,爸爸抽烟,妈妈迷信等,让我们看到生活的真实,就像看到一幅素描,在明暗衬托中,更逼真,更亲切。
教学重难点
1.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抓住描写变戏法的过程及“我”的心理活动,感悟快手刘纯熟的技巧和出神入化的手技。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一、板书课题,引导质疑教者先板书“快手”,提问:什么叫“快手”?(做事敏捷的人) (比如有两个人电脑打字,甲一分钟打40个字,乙一分钟打80多个字,乙就是—快手)接着板书“刘”,指出这“刘”是一个人的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