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练习:古代文化常识(附详解答案)
【高中语文】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华总结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中语文】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华总结专题训练(含答案)科举制度【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试用,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
如《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聘用属吏。
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是孝顺父母、廉是办事廉正。
察举实行之初,选拔人才颇有成效,但沿用既久,弊病日生。
东汉后期,察举为世族大家所掌握,弄虚作假,浮夸勾连,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古代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300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从地方到中央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义,以“五经”或“四书”文句为题,阐释义理。
“五经”题须依据宋元人的注疏,“四书”题则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并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如《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会试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一56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
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
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奄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
《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
又称抚台。
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56.A(《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
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禁中,即宫禁。
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
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
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57.D(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
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16.(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150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150题答案及解析)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1.√ 2.√3.√[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5.×[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 7.√8.×[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9.√[拓展]“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11.×[拓展]“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
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12.√13.√[拓展]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备。
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
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
14.√15.×[拓展]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16.√(二)皇室官职17.×[拓展]“皇帝”始于秦王嬴政。
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
高考语文复习3-1-4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带答案解析

3-1-4 专题一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时间:45 分钟分值:60 分)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一部分文人是进士出身,如王维,但仍有很多不是,比如李白,杜甫。
B .大理寺,官署名。
掌刑狱案件审理。
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狄仁杰就曾在此任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制规定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姊妹去世,均要守丧,是为丁忧,时间视亲疏而定;丁忧期间不能为官,已为官者则需停职守制。
D .擢,提升官职,其他如“ 除”“ 拔”“ 拜” 也指官职的提升,“改”“徙”“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
解析 D 项,“拜”“除”不用来表示官职升迁,只是指任命官职。
答案 D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昨等等。
B.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如“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谥号”“庙号”,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解析 A 项,禅位:君王将帝位禅让给贤人或让位。
不是皇帝登临皇位。
答案 A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共25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贬官。
B.“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C.“侍郎”是汉代的官名,地位次于尚书。
“进士”指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
D.“未第”指应科举考试未中榜。
“及第”则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2.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是()A.“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左迁”一词。
B.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前的一天或两天。
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C.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
B.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
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
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士用四佾,大夫用二佾。
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
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
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
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两脚的距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
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
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docx

古代文化常识75 题(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
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B.“勒石”是碑刻术语。
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
C.“郊庙”是指帝王、诸侯在郊外祭祀。
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
D.“三十六年”、“四十年” 属于年号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等。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试题(附答案)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试题(附答案)1.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qí)、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hōng),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也称“丁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不同。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自号的人,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好。
3.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常用词语。
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则常用“右迁”一词。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4.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到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B(3分)(解析: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C(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题)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3.c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一、请判断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并指出错误之处。
1.①给事中,为加官名,加此号得以出入宫禁,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
②国,战国时公卿及汉以后王侯的封地,家,古代卿大夫的统治区域,国家,“国”和“家”的合称。
③刺史,古代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后来成为一州的军事长官。
④首辅,明代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明代典制中虽未明文规定其名,但习惯上称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
⑤明经,汉代察举制中选举官员的科目之一,由于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得名。
⑥搢绅,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
⑦河朔,泛指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
相传汉武帝曾在此建立城池,名为朔方。
⑧章句,章节句子;也指研究分析古书章节句读。
⑨举子业,即举业,指科举时代为应试而准备的学业,明清以后也专指八股文。
⑩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现在泛指城或城市。
⑪疏,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的一种文书。
⑫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即采邑。
⑬篆字,篆书字体,是汉字字体之一,分为大篆和小篆,汉时多用于庄重场合。
⑭博士,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也指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后世沿置。
⑮羽林:指汉代禁卫军,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为皇帝护卫。
⑯考课,是对在职官吏的政绩和功过的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⑰谥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⑱幕客,幕府中的僚属,因古代以西东分宾主,故又称“西宾”“西席”,主人称为“东家”。
⑲仪同,仪同三司的省称,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南北朝时授予的人数甚多。
⑳言官,封建官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考核评定各级官吏的得失。
○21邸报,汉唐时的地方长官,皆在京师设邸,邸中传抄诏令奏章之属,以通报诸侯、藩镇。
后世又称朝廷的官报为“邸报”。
○22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读书人的称呼,如贾谊《过秦论》中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40题(含详解答案).doc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1.下列关于《诗经》的相关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后始称《诗经》。
B.《诗经》以四言为主,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C.《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按音乐及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各地民歌。
“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
“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D.《诗经》的赋、比、兴、风、雅、颂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风格文学创作的源头。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与杜甫齐名,杜甫曾夸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杜甫读罢李白的《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B.杜甫是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登高》被称为“七言律诗第一”,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 “望帝托心” “沧海泣珠” “蓝田玉烟”等典故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
成语“五音不全”就是嘲讽唱歌时走音、跑调的人。
B.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现在这些州名大多存在,但地域多有改变。
C.汉朝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等四郡,共为四十郡。
郡是比县高一级的行政区域名。
D.周朝实行封建制,所谓“诸侯有国,大夫有家”。
到了汉朝,“国”也存在,是诸侯王的封地,大小相当于“郡”,所以“郡国”并称。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轲:不是车子的组成部分,而是阻止车轮移动的一块木头。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选练习25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选练习25题(附答案解析)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十围,两臂合抱或两手拇指、食指相合为一围,一般形容树木或人腰身的粗大,在文中指许褚腰身粗壮。
B.太祖,古人对开国皇帝的通称,例如司马昭是晋太祖,后有宋太祖、明太祖、清太祖等,文中指的是曹操。
C.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爵位制度是古代的一种封赏制度,常用来赏赐皇亲功。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等死后朝廷赐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B(“太祖”,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
“古人对开国皇帝的通称”错误。
一般指开国之主或国家奠基者。
曹操并没有做过皇帝,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为“太祖”。
晋太祖、清太祖也没有称帝)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西汉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B.“服除”即为服阕,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
按封建礼制,父母死后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C.草书:“汉字七体”中的一体。
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D.号是人的别称,有“自号”与“别号”之分。
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
A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亦可单用“京”来表示,即现代所说的首都。
B.卜筮,文中指预测吉凶的活动,用蓍草称“卜”,用龟甲称“筮”。
C.公车,汉代官署名,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和臣民上书、征召等事。
D.九卿,指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具体所指历代各有不同。
B.“用著草称‘卜’,用龟甲称‘筮’”错误,应为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尔卜尔筮(shi ) :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
高中语文2023高考必考文化常识练习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面,古代君主面向南方而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向北方,因此“北面”一词有向别人臣服的意思。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 “秦伯”皆是用爵称。
C. 四书为儒家经典,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春秋》合为四书。
D.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盲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
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
C.按剑而跽,握着剑,挺直身子。
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
D.冠者,成年人。
古代女子和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童子。
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3.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全部采用了委婉讳饰说法的一组是( )①慈父见背②舅夺母志③猥以微贱④愿乞终养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 “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 “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命名,无论男女,都在二十岁时取字,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联系。
B.名、字与号: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C. 谥,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欧阳修谥号“文忠”,陶渊明被私谥“靖节征士”。
D.斋名,指用书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我国历代名流雅士大都建有自己的书斋,并为之起名为斋、屋、居、室、堂、馆、轩、园、亭、庐等雅号。
如“项脊轩”即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
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B. 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如“鄙人才疏学浅”。
C. 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如“卑职知罪”D.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孤家(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将、小吏、哀家、足下等。
C.古代读书人自谦小生、晚生、晚学、晚辈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D.古代读书人常称自己为不才、不佞、不肖,也表示自谦,说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B.“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C.古代女子对别人说话时,往往自称妾、臣妾、贱妾、奴婢、拙荆等。
D.中国人含蓄内敛,出家之人亦不例外。
老和尚自称“老衲”,尼姑自称“贫尼”,道士自称“贫道”。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民或官吏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殿下等。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2.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书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就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天子射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B.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C.除,一般指免去旧职且不授予新职。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D.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B.号,又称别号、表号。
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1.下列对古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B. “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写国史的材料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D.“词课”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深渊、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答案:A“布衣”是指平民;非读书之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B.“庶”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如“庶子”“庶母”“庶弟”等C.“大理”古代掌刑法的官..隋置大理寺卿、少卿、北齐置大理寺;历代相沿..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制事”“制政”“修政”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答案:A“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进”指旧时部署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政权..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廷有关的证据答案:B“藩镇”是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的节度使;掌管当地军政大权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A.武帝是皇帝的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指代辅佐国君的贤才..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那个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最高行政长官..D.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答案:C“南北朝时期;事实上为最高行政长官”错误..“尚书”作为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后各朝均有设置;清代相沿不该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在官员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难问题等时候;臣子可能会被要求入对..B.男、伯、都是中国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周代有公、候、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的爵位制度则因朝代而异..C.殁;表示死亡..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后;称呼也不同..如天子死称“崩”或“薨”..大夫死称“卒”D.奉辞;宋代五品以上的官员;不能任职或因年老退休后;任以宫观使;提科举宫观;提点宫观等职..答案:C薨指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伏合;唐朝大明宫中的紫宸殿称合;是天子朔望日接见群臣的便殿;后因以“伏合”指朝臣俯伏合下向天子奏事..B.工部尚书;古代官职名..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的大臣..C.家庙是为祖先立的庙..庙中供奉神位等;依时祭祀..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上古叫宗庙;唐朝为私庙;宋改为家庙..D.篆;即篆书;汉后的一种书体;通常包括大篆、小篆..大篆是秦统一后规定的书体写法..此处指篆体写法..答案:D小篆才是秦统一后规定的书体写法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指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比如文中“拜而出之”的“拜”B.“幸”指封建帝王亲临某地或宠爱妃嫔;“明宗行幸汴州”中的“幸”即前一个意思..C.“用事”指执掌政权;“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两词中的“事”均指政事..D.“崩”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表示天子的死;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答案:A“拜”的意思有:表示敬意的礼节恭敬地行礼祝贺④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等;“拜而出之”的“拜”是“叩拜”的意思;即表示敬意的礼节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有时也掌管科举、学校等..B.课;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也指赋税..有时考核、督促也叫课..C.乾兴;宋真宗年号之一..年号是封建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汉武帝即位;称建元元年;始有年号..D.服阙;古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称服阙..阙;终了..服终;为父亲服丧结束答案:A科举、学校是礼部掌管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监”或“国子寺”..B.“至顺”是年号;“元年”是一个皇帝登上帝位的第一年..用年号纪年的方法始于西汉汉武帝时..C.古时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丁忧”;“丁内艰”指遭遇母亲丧事;又称“丁内忧”D.元代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许多行中书省;行中书省总览各地政务;简称“行省”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答案:B元年是一个年号的第一年;一个皇帝可能有多个年号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学博士”中国宋朝时设立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教授学生兵书、弓马等军事方面的知识..B.“秩”在古代既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辞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又称“乞骸”..D.“太师”是官名;为辅弼国君之臣;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拥有实际的职权..答案:D太师;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三师”;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三少”;正二品 ..太子太师教文;太子太傅教武;太子太保保护其安全..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古代不少人的太子太保等头衔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不是真的给太子上课;有的皇帝根本就没太子;也封别人做太子太保..有的皇帝还是小孩;就封别人做太子太保..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眷遇;即礼遇、厚待之意;一般指古时皇帝优待大臣;给予大臣特殊的待遇..B.山陵;指山岳;旧指皇帝或皇后的陵墓..山陵崩是帝王或皇后死亡的委婉语..C.京师;通常指古代帝王所在的都城;如唐时的洛阳;北宋时的汴梁;南宋时的临安等..D.转运使;指古代帝王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首见于唐朝;以后各王朝均有设置..答案:C唐时的洛阳不是京师;是长安;今西安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秘书省”;古代官署名;“三省六部”中的“三省”之一;其余二省分别为“尚书省”和“门下省”..B.“京畿”中的“京”指国都;“京畿”指国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也作“京圻”..注: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出处:京畿一词出现于中国唐朝;当时将唐长安城周边地区分为京县赤县和畿县;京城所管辖的县为赤县;京城的旁邑为畿县;统称京畿..中国唐时有京畿道;宋时有京畿路..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各地实行郡县制;两级行政管理;在首都咸阳设内史;不属于任何郡县;直属中央政府..内史管辖京畿各县;行政区划与官职同名;为郡级建制;今西安市辖域属其管辖范围之内..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将右内史东部改为京兆尹;西部改为右扶风;左内史改为左冯翊;称"三辅";共治长安城中..这三者既为行政区划;也为官职名;与郡守相当;共同管辖京畿地区..C“兼旬”中“兼”为“二”之意;“旬”指“十天”;“兼旬”意为“二十天”..D.“提举”原意是“管理”;宋代以后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即以“提举”命名..答案:A秘书省不是三省六部中的三省之一;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在文中是“京官调任地方官”之意;“入”在文中是“地方官员进入中央任职”之意..B.“给事中”是古代官职名;秦汉时为加官;晋以后为正官..唐宋以来;居门下省要职;随从规谏皇上..C.“左授”译为“降官、贬职”;因为古代交际场合的座次讲究尊卑有别;崇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D.“陈乞”在文中可译为“请求退休”;常见的类似称谓还有“乞身”“致仕”“致事”“致政”“乞骸骨”“请老”等..答案:C古代交际场合;座次以左为尊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大德六年”就用了就用了帝王纪年的方法;“大德”是帝王的谥号..B.“北面”即面向北..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则面朝北;表示对皇帝的尊敬..注: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C.“城郭”指城墙或城邑;“城”指内城的墙或内城;“郭”指外城的墙或外城..D.“谢事”指辞职、免除俗事;和前文的“请老”一样都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答案:A“大德”是帝王的年号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意为选拔、提拔人员;使其担任更重要的职务;与“迁”意思相同..B.“巡抚”;古代官职名;明代时始设立;指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C.“按察使”;明代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的司法..D.“乘传归”指乘坐驿车告老还乡;这是皇上给予退休臣子的一种殊荣..答案:A“迁”不专指晋升;还有贬谪、调动官职等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2018浙江学考)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匾上大书“敕造..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宁国府”五个大字 B.寡人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寡人:古代君王的自称。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句读:句子末尾的停顿。
君子:先秦儒家著作中常指古代贤人。
2、(2018浙江学考)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道.芷阳间行C.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3、(2018浙江学考)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青山白水相互萦绕,远处与天交会。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猪狗吃人吃的食物却不知道检讨。
C.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于是酒喝得很欢畅,拍打着船舷赞美它。
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只有您会考虑这么做。
4、(2018浙江学考) 下列对《琵琶行》节选部分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卧病”“地僻”等词语点出诗人也是“沦落人”。
A.“辞京”“苦竹”“杜鹃”等意象营造了住地凄清的氛围。
B.“黄芦”C.两处问答照应“终岁不闻丝竹声”,写出诗人“无音乐”的苦闷。
D.春花秋月的美景让诗人暂时忘却痛苦,自斟自饮中独得其乐。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6、下列对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7、中国古代小说,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向受到封建正统文人的鄙视。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的过程。
下列关于古代小说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A.滥觞期——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B.高峰期——明清——章回小说C.雏形期——唐代——传奇小说D.高峰期——宋代——话本小说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10、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种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从隋唐到清代,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度中参加县府考试、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及其合格者,分别称为()。
A.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院试——秀才B.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C.会试——贡士殿试——进士院试——秀才乡试——举人D.殿试——进士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11、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
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法分别是()。
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1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
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1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是宫殿。
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
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
合称“三秦”。
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
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
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14、“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基础性性质的学说。
可以理解为:太阳光能照到的地方为阳,照不到的地方为阴。
山北当然照不到,为阴;水的北岸正对着太阳,为阳。
反之亦然。
所以,水南为阴,水北为阳。
例如:“江阴”、“汉阳”、“衡阳”、“华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长江南岸、汉水的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B.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北边、华山的南边C.长江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D.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南边1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
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16、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唐诗是汉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诗人众多,许多诗篇还是被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称为“诗魔”“诗鬼”“诗佛”“诗仙”“诗圣”“诗豪”的诗人分别是()。
A.王维、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李贺B.李贺、王维、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C.白居易、李贺、王维、李白、杜甫、刘禹锡D.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李贺、王维17、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下面理解“一代之文学”作品正确的是()。
A.楚之骚——屈原《离骚》汉之赋——司马相如《上林赋》B.汉之赋——贾谊《吊屈原赋》唐之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C.唐之诗——李白《忆秦娥》宋之词——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D.宋之词——李煜《虞美人》元之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8、下列选项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19、在我国花卉史上,很多花卉享誉中外,是我们珍贵的鲜花物种。
被称为“四大名花”的是()。
A.月季、杜鹃、茶花、荷花B.梅花、牡丹、菊花、兰花C.茶花、杜鹃、桂花、水仙D.牡丹、水仙、菊花、山茶20、下列选项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21、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下面成语与人物搭配理解正确的是()。
A.投笔从戎(祖逖)韦编三绝(苏秦)B.鞠躬尽瘁(诸葛亮)闻鸡起舞(班超)C.高山流水(俞伯牙)胯下之辱(韩信)D.悬梁刺股(孔子)洛阳纸贵(左思)22、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指的是貂蝉、西施、王昭君和杨玉环,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美誉。
下面描述“四大美女”正确的一项是()。
A.貂蝉——闭月B.西施——落雁C.王昭君——羞花D.杨玉环——沉鱼23、下列选项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子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
冠礼在宗庙里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24、下列选项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
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君主侍从之官。
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C.奉钱即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
D.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25、下列关于李白、杜甫、苏轼、白居易的姓名、字、号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东坡居士子瞻香山居士乐天B.太白少陵野老子瞻香山居士C.乐天东坡居士青莲居士子美D.少陵野老太白子美香山居士26、下列选项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