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驴皮记》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驴皮记》有感
导读:本文读《驴皮记》有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当我在《驴皮记》里,读到金钱、欲望、爱情、死亡时,当我读到所有的这一切纠葛在一起,变成一张巨大的缚在人身上的难以挣脱的网时,我惊讶至极。巴尔扎克确实是一个天才!他在180年前就写下了一个如此伟大的预言!
《驴皮记》是巴尔扎克在1831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哲理小说,也是他首次引起轰动效应的长篇作品。属于其代表作《人间喜剧》中的“哲学研究”范畴。小说别出心裁的用一张驴皮来象征人的欲望和生命的矛盾,充分反映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反映了他对当代种种社会现象的总体分析,并借此概括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哲理思考。
一本研究巴尔扎克的书中讲道,写这部作品时,他经历了十年艰苦奋斗,尝尽了人生的辛酸,深刻地体验了金钱的威力和贫穷的痛苦。他从自已的切身感受中,得出了这样一条痛苦的结论:人类为了谋求生存,尚且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若想追求某种大的快乐,满足某种强烈的欲望,则无疑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我想,正如他在《驴皮记》中说:“对于某些生不逢时的人来说,他们所需要的不是天堂即是地狱。”
小说的主人公拉法埃尔·瓦朗坦,就是人的欲望和生命的这种精神矛盾的化身,他是一个痛苦的挣扎着的灵魂。他不幸身无分文而又
不安与贫困。他曾经在治学和思考中耗尽心血,一心想凭借才能取得财富和荣誉,然而这种努力几乎保证不了维持生命的最低需要。他继而接受拉斯提尼的指引,到上流社会去闯江山,指望娶一个有钱的贵妇,结果受到无情的嘲弄。他日夜受着欲望的煎熬,欲望因得不到满足而变得更加疯狂。他在失去一切之后,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想在纵欲中了此残生。所以,当古董商告诉他,这张嵌有灵符的驴皮可以满足他的一切愿望,只是每实现一个愿望,驴皮就会缩小一圈,意味着生命也随之缩短时,他毫不犹豫地抓过驴皮,嚷道:“我就喜欢过非同寻常的生活。”既然他已打算投身塞纳河,又怎会畏惧以生命去换取欲望的满足呢?
古董商以自己长寿的秘诀去开导他,劝他以精神上的享受代替物质上的追求,瓦朗坦丝毫不为所动。古董商继而劝说:“人类因他的两种行为而自行衰竭,那便是欲和能。欲焚烧我们,能毁灭我们,但是知却使我们软弱的机体永远处于宁静的境界。”而瓦朗坦回答:“希望您爱上一个舞女,那时您就会懂得放荡生活的快乐,也许您会变成一个绘图如今的浪子,把您以哲学家风度攒积的全部财产统统花光。”此时的瓦朗坦,恰如那些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的浪子,为了获得欲望的满足,不惜以寿命做交易。
但事实上,瓦朗坦的第一个愿望得到满足,获得了一笔巨额遗产时,他所感受到的不是快乐而是恐怖,因为他看到驴皮已经明显的缩小了一圈,意味着他的寿命也相应的缩短。之后,死亡的威胁使他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他不敢再有欲望,不再寻求任何快乐,他只是努
力过一种机械的、无欲的生活。他深居简出,把自己的全部生活需求都托付给仆人去考虑,甚至吃饭穿衣这种最简单的需求,他都竭力回避。他禁止仆人向他提出“您愿意吗”“您想要吗”之类的问题。他再也不能享受乐趣,只觉“人生的种种乐趣纷纷在我的死床周围嬉戏,好像美女般在我面前翩翩起舞,要是我召唤她们,我就会死去。”这种垂死病人才会体验到的临终痛苦,终于摧毁了他的健康,把他变成了一具活尸。然而,他毕竟不能抵御爱情的诱惑,终于在一次欲念的挣扎中结束了生命。瓦朗坦悲剧性的结局让人毛骨悚然,他在欲望中焚烧了自己,临死时躺在波利娜的怀里。他为了欲望,把灵魂交给魔鬼,最后欲念化身魔鬼出卖灵魂。他,如芸芸众生中的绝大多数一般,还是没有逃脱欲念催化后的悲剧,永恒地循环着自己悲剧。
故事的最后,作者没有违反现实对这样一个人给于人间的制裁,备受良心的谴责。正如《驴皮记》里瓦朗坦得到六百万遗产以后,泰伊番所说的:“瓦朗坦先生已成为六百万法郎的富翁,登上了权的宝座。他是国王,他可以为所欲为,他凌驾一切,像所有的富翁那样。对他来说,从今以后,所谓‘法国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过是记载在大宪章里的一句谎言。他不会服从法律,法律倒要服从他。没有为百万富翁而设的断头台,也没有对他们的行刑的刽子手。”瓦朗坦回答道:“他们都是给自己行刑的刽子手。”
下面,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分析一下《驴皮记》的创作手法。
首先,整个故事框架结构与众不同。巴尔扎克采取了一种如此特别的方式:欲望的满足要以生命的缩短为期限,并且这种缩短是可看
的,是量化的!用此种方式来表现欲望、享乐、爱情、死亡的永恒话题。然而,在《驴皮记》里,瓦朗坦再也不能拥有这样的时刻了,虽然在刚得到驴皮的时候,他豪气地说,有了它,即使明天就死去也情愿。但当真正地见识了它的魔力,真正发现他的愿望可以全部得到满足,而他的生命也将在片刻凋零时,他完全变了,他谨言慎行,深居简出,唯恐说出“我要”。我完全相信这种转变的真实性,试想一下,让一个人在自己的手中看到自己生命的期限,看到因为自己的一个欲望而导致生命地那么明显地缩短,谁不会恐惧?有些人在临死的时候,总会问:“是谁害死了我?”现在驴皮告诉你,不是别人,是你杀死了你自己,这样的揭秘是否让你感到比死更痛苦呢:原来我就是杀死自己的凶手。
其次,对照法的使用。《驴皮记》中使用对照法最明显的就是馥多拉和波利娜之间的对比。两个人虽然同样美丽——其实她们的美也是不同的,一个是“修饰”出来的,是世俗中的美,另一个是自然的,是纯真之美——但是,她们的内心是如此的不同。馥多拉是一个习惯了隐藏自己情绪的人,人们看到的永远是她的一副面具,谁也看不到她的内心;波利娜却几乎是个透明的人儿,她对自己的感情一点也不遮掩,她总是把自己的情绪完全倾泻出来;馥多拉只谈情,从来都不论及爱,她喜欢被男士们包围着,却从来不让他们走进自己的心里,波利娜却炽烈地爱着,爱情是她的全部,甚至她可以为爱而死;馥多拉是幽深的,崎岖的,是有心机的,懂手段的,是了解世态人情的,精明的,是步步小心,不愿意被欺骗的,同时又是可怜的,波利娜是
剔透的,清浅的,是不懂得人情世故,毫不做作的,是狂热的,任性的,是为爱痴狂,为爱盲目的,是近乎不真实的,同时又是可爱的。
除了她们两个之间的对比外,拉法埃尔和古董商之间也形成一种对比,之前是古董商的禁欲、谨慎,拉法埃尔的愿意用生命置换欢乐的理论,之后是古董商的为爱痴迷,拉法埃尔的为了生命的延续决定放弃所有的情欲。不得不承认这种对照法确实很有震撼力,确实比起平常的叙述更让人觉得痛快,有一种浪漫主义的追求在里面。
最后,传奇式手法的采用。其实,《驴皮记》中那张具有寓言性的神奇的驴皮,并不是什么不可或缺的东西。没有它,瓦朗坦的经历仍然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他的奋斗、失败、纵欲,直至死亡,完全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他早年的艰辛和后来过度的纵欲使他未老先衰,过早地接受了死神的召唤,这也不算什么出人意料的结局。但是,巴尔扎克将驴皮作为瓦朗坦的生命的物质象征。把欲望与生命的长短联系起来,用具化的东西反映深刻的意化内容。
《驴皮记》的结论是什么?是通过瓦朗坦的形象劝诫世人节制情欲、修养心灵,提倡一种清静无为的人生哲学吗?似乎如此,其实不然。在这部小说中,真正让人产生深刻印象的,究竟是死的恐怖,还是那种行尸走肉式的生活的痛苦呢?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判断,作者不打算代替读者作判断,他只是将矛盾摆出来:要么为长寿扼杀激情,要么甘愿做激情的牺牲品而夭折,这就是我们的宿命。让每个人自已去选择自已的生活方式吧!
至于巴尔扎克自已,显然早已做好了选择。他明知满足欲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