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说课讲解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说课课件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说课课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和方法,能够正确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
2. 教学难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结论的得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学生:氧气和氮气。
教师:那么,我们该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2. 实验探究教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需要用到红磷、集气瓶、橡皮塞、量筒和水。
实验步骤包括夹紧弹簧夹,将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倒立在水中,点燃红磷后迅速倒入集气瓶中,待燃烧结束,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集气瓶中液面上升,最终液面接近水面与刻度“1”处。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
教师:现在,我们来进行实验操作。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学生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 现象分析教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学生: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集气瓶中液面上升。
教师:液面上升了多少?学生:接近水面与刻度“1”处。
教师:这说明什么?学生:说明瓶中氧气被消耗掉了。
教师:那么,为什么液面会上升到刻度“1”处呢?学生:因为瓶内气压减小了,水被压进瓶内。
教师:非常好!这就是气压的变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
4. 知识拓展教师:除了红磷燃烧法,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学生:镁条燃烧法、木炭燃烧法等。
教师:非常好!这些方法都可以通过测定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来计算氧气的含量。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红磷要足量、装置要密封等。
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步骤
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步骤以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步骤为标题,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这个实验,并详细描述每一个步骤。
实验名称: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目的:通过红磷燃烧的反应,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器材:1. 红磷(P4):用于燃烧反应。
2. 称量器:用于称量红磷的质量。
3. 实验室平衡:用于精确称量红磷的质量。
4. 洗净干燥的烧杯:用于放置红磷和进行反应。
5. 点火器:用于点燃红磷。
6. 烧杯钳:用于固定烧杯。
实验步骤:1. 将红磷称量到实验室平衡上,并记录下红磷的质量。
2. 将红磷放入洗净干燥的烧杯中。
3. 使用烧杯钳将烧杯固定在实验台上。
4. 使用点火器点燃烧杯中的红磷,使其燃烧。
5. 等待红磷燃烧完全,并观察烧杯中的变化。
6. 记录下红磷燃烧完全后,烧杯中产生的白色固体的质量。
7. 使用实验室平衡准确称量红磷燃烧后的白色固体的质量。
8. 根据红磷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氧气的质量。
9. 通过计算氧气的质量与空气总质量的比值,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注意事项:1. 在进行实验时,应戴上实验室安全眼镜和手套,以确保安全。
2. 红磷是一种剧毒物质,应小心操作,避免接触皮肤和吸入其粉尘。
3. 在点燃红磷时,应迅速退开,并确保周围没有易燃物质。
4. 实验结束后,应将残留物安全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测得红磷燃烧后产生的白色固体质量为X克(假设为X),根据红磷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知道每1mol红磷燃烧产生5mol氧气。
因此,红磷燃烧后的白色固体质量X克对应的氧气质量为5X克。
而空气中除氧气外还有其他成分,因此需要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假设空气总质量为Y克(假设为Y),则空气中氧气的质量为:氧气质量 = (5X / Y)× 100%根据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总结:通过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实验原理:红磷是一种具有很强还原性的物质,它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P + 5O2 -> 2P2O5可以看出,1mol的红磷与5mol的氧气反应生成2mol的五氧化二磷。
根据化学计量关系,可知反应的摩尔比为1:5:2。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利用红磷与氧气的反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通过测量反应前后红磷的质量变化,可以计算出氧气的质量百分比。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红磷取出,清洗干净并研磨成细粉末,以增加反应速度。
2. 称量红磷:使用天平将红磷的质量称量出来,记录下来。
3. 反应装置:将红磷放入一个装有氧气的容器中,可以使用玻璃管或者试管等容器。
4. 加热反应:将容器加热至红磷与氧气发生反应,一般使用酒精灯或者Bunsen燃烧器进行加热。
5. 反应结束后,冷却容器,并称量红磷残留的质量。
6. 计算氧气的质量百分比:根据红磷的质量变化以及化学计量关系,可以计算出氧气的质量百分比。
实验注意事项:1. 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红磷粉末的吸入和接触皮肤、眼睛等部位。
2. 加热时要小心操作,避免产生危险。
3. 实验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设备,以避免反应产生的气体积聚。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可以得到红磷消耗的质量,进而计算出氧气的质量百分比。
假设红磷消耗了m克,初始红磷的质量为n克,氧气的质量百分比可以计算为:氧气质量百分比 = (n - m)/ n × 100%实验存在的误差:1. 实验中可能存在红磷未完全反应的情况,导致实际测得的氧气含量偏低。
2. 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红磷粉末被吹散,导致质量损失,进而影响氧气含量的计算结果。
实验的应用:红磷测定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法可以用于分析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也可以用于其他气体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此外,在工业生产中,红磷还可以用于脱氧剂、磷化剂等方面。
总结: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基于红磷与氧气的化学反应,通过测量红磷的质量变化,可以计算出氧气的质量百分比。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说课稿(全国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说课稿(全国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说课稿一、使用教材科粤版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一节二、实验仪器50mL针筒、单孔橡胶塞、玻璃导管、橡胶导管、吸管、100ml锥形瓶、50mL量筒、止水夹、镊子、滤纸三、实验药品白磷、红墨水、热水80ºC四、实验改进创新点1.对教材传统实验进行部分改进。
①将药品“红磷”换成“白磷”,采用水浴加热引燃,增加针筒部分的设计,改进了空气由于受热膨胀引发的逸出问题和燃烧时的白烟污染,这样既减少原来实验的装置的误差,也具有环保意识。
②用带有精密刻度的量筒代替烧杯,直接读出精确数值,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2.在正式实验之前,增加学生分组实验一:针筒抽气实验。
常规的理论分析,对于部分学生理解实验原理还是有难度的,而这个小实验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宏观事实,直接让学生感受客观规律,加深理解。
3.实验讲授过程中以问题作线索,以实验为依托,层层递进,学生“快”又“乐”地通过“问题引领探究”掌握知识。
5、实验讲授价值从教材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小学科学课程研究中对空气知识的认识,并且为后续混合物纯净物概念、氧气、二氧化碳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启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化学实验教学,本身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为学生提供宏观事实依据,创设真实的科学探究情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从而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实验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知识构建方面,本节课要求学生会用科学方法定量地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同时了解空气中重要气体的性质,教会学生分析混合物组成的实验方法。
②研究方法指导方面,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实验是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途径,发展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能力,转变了研究方式。
③情感科学价值方面,科学探究的整个实验过程,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科学体验。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说课稿
图5 图6
感悟经典
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26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经典实验,看看拉瓦锡是怎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图7
(六)整理总结,达标检测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检测自己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课后作业: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通过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巩固再深化。不搞一刀切,体现自主与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空间。
3.心理特点:鉴于九年级的学生处于善于发问,善于质疑的阶段,在教学中,通过教材实验与个人改进实验的对比,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冲击,引发求知欲望。
三、说模式
我的教学采取“高效课堂六环节”模式,整个教学分为六个步骤即:
情境引入,提出问题——剖析原理,设计实验——分组探究,论证猜想——
交流评价,发现问题——反思改进,横向拓展——整理总结,达标检测
五、说板书设计
空 气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现象: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量筒中的水面下降8ml,进入试管中水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结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文字表达式: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实验注意事项:
二、走进拉瓦锡
六、说反思与评价
四、说教学流程(说设计)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本堂课的设计以(奇怪的现象)小瓶口吞大鸡蛋导入,首先让学生肯定空气中含有氧气这一
图1
事实,并且对测定氧气的原理有一定的暗示效果,又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学生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可谓一举三得。
小瓶口吞大鸡蛋认为难以想象,那是什么原因导致鸡蛋进入瓶内呢?消耗瓶内中空气中的氧气,同学们本节课你们愿意亲手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红磷燃烧法测空气中氧气含量 ppt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红磷燃烧法测空气中氧气含量
9
练一练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在集气瓶中加少量水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
在燃烧匙中装足量红磷,夹紧止水夹④点燃红
磷,伸入集气瓶中塞紧橡皮塞⑤待集气瓶冷却
后打开止水夹
(1)步骤④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2)步骤⑤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为
红磷燃烧法测空气中氧气含量
7
想一想
1、集气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 答: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集气瓶内压强小于 外界大气压,水被压入集气瓶。
2.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瓶内剩余气体具有怎样 的性质?
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不能溶于水
3、红磷燃烧后生成的“大量白烟”可以说“大 量白雾”吗?
答:不能,烟是固体微粒;雾是小液滴。
红磷燃烧法测空气中氧气含量
8
4.在实验中如果进入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总体 积的1/5,会有什么原因呢?
答:(1)红磷熄灭后未冷却到室温;
(2)装置漏气;
(3)红磷的量不足;
((42))有装部置分漏水气留在;导管中未进入集气瓶
(5)燃烧一定程度时,瓶内氧气含量小,
(5)红燃磷烧不一能定继程续度燃时烧。,瓶内氧气含量小, 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红磷燃烧法测空气中氧气含量
5
4.实验现象:
1、红磷在集气瓶内燃烧,生成大量白烟(五氧化二 磷小颗粒) 2、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水经导管进入集气瓶 内,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约占瓶内原有空气总体积 的1/5
5.实验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红磷燃烧法测空气中氧气含量
6
6.实验成功的关键:
红磷燃烧法测空气中氧气含量ppt课件
想一想
1、集气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 答: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集气瓶内压强小于 外界大气压,水被压入集气瓶。 2.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瓶内剩余气体具有怎样 的性质?
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不能溶于水
3、红磷燃烧后生成的“大量白烟”可以说“大 量白雾”吗?
答:不能,烟是固体微粒;雾是小液滴。
8
3
2.选择红磷的原因:
1、选择的药品在空气中能燃烧并且只与氧气反应; 2、该药品燃烧后生成物为固态或液态,所占空间体 积可忽略不计。
4
3.实验步骤:
① 连接装置; ② 检查装置气密性; ③ 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后,把集气瓶剩余容积五
等分; ④ 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⑤ 点燃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并把塞子塞紧; ⑥ 燃烧结束待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6)点燃红磷后燃烧匙未立即伸入集气瓶中
9
练一练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在集气瓶中加少量水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
在燃烧匙中装足量红磷,夹紧止水夹④点燃红
磷,伸入集气瓶中塞紧橡皮塞⑤待集气瓶冷却
后打开止水夹
(1)步骤④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2)步骤⑤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为
;
(3)该实验得出空气组成的结论是
5
4.实验现象:
1、红磷在集气瓶内燃烧,生成大量白烟(五氧化二 磷小颗粒) 2、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水经导管进入集气瓶 内,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约占瓶内原有空气总体积 的1/5
5.实验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6
6.实验成功的关键:
(1)装置气密性良好 (2)集气瓶中加少量水(防止高温熔融物使瓶底炸裂) (3)红磷应过量 (4)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5)待红磷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6)导管内应提前注满水 (7)烧杯内的水要足量
红磷测定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1、实验原理
利用某些物质与空气中氧气反应(不生成气体),使容器内压强减小,让水进入容器。
测定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2、实验装置和方法
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实验,以水槽中水水面为基准线,将钟罩水面以上容积分为5等份。
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用酒精灯点燃后,立即插入钟罩内,同时塞紧橡皮塞,观察红磷燃烧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3、实验现象
(1)钟罩内充满白烟;(2)片刻后白烟消失,钟罩内水面上升了约占钟罩体积的1/5。
4、实验结论
红磷燃烧消耗的是空气中的氧气,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5、实验注意事项
(1)可用来反应的物质必须是易与氧气反应且没有气体生成的物质(如红磷),木炭、硫不能用作测定氧气含量的反应物。
(2)若所用液体不是水,而是碱溶液(如NaOH溶液),用碳、硫作反应物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因为生成的气体CO2、SO2能与NaOH溶液反应而被吸收。
(3)所用来反应的物质必须足量或过量。
(4)容器的气密性必须良好。
(5)应冷却到室温时才测定进入容器内的水的体积,否则钟罩内水面上升的体积小于钟罩容积的1/5。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用红磷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教学设计
《用红磷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教学设计《《用红磷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用红磷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一、实验主要疑难点及原因分析1、实验原理: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生成固体,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
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进入的水的体积=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表达式:P+O2→P2O52、实验疑难点讨论:(1)、在实验中如果进入水的体积小于1/5,会有什么原因呢?(2)、在实验中如果进入水的体积大于1/5,会有什么原因呢?(3)、在红磷燃烧过程中,生成的白烟P2O5有毒,若逸散到空气中会污染大气。
怎么才能防止白烟散失到空气中呢?(4)、怎样才能使生成的酸性氧化物P2O5尽量被吸收完?(5)、水无色,不便于观察瓶内页面上升的准确高度,怎么解决?二、疑难问题解决思路及处理方法疑难问题解决思路:进入水的体积小于1/5可能原因有;①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读数;②装置漏气;③红磷量不足;④有部分水留在导管中,未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大于1/5可能原因有;①、止水夹未夹紧,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口逸出。
②、燃烧的红磷伸入太慢,部分空气受热,从瓶口逸出;解决处理方法:1、装置不能漏气,气密性必须良好。
2、改用着火点低的白磷代替红磷做这个燃烧实验,并将集气瓶放入热水中进行加热,以便较快达到白磷的着火点40℃.(整个实验过程装置不需要打开,防止了P2O5进入空气造成污染。
)3、检查完气密性后要先用止水夹夹紧胶皮管,再装白磷。
(这样就能避免止水夹未夹紧或者忘记先夹紧止水夹,使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造成测出的氧气体积小于1/5的误差)。
4、红磷必须过量(保证瓶内的氧气尽量被消耗完,避免进入水的体积小于1/5这个误差出现。
)5、要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6、实验中事先在集气瓶内加入一些NaOH溶液,以便于完全吸收生成的P2O5,进一步减小对空气的污染。
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原理
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基于红磷与氧气的反应特性。
在密闭的容器中,红磷燃烧时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固体的五氧化二磷( P4O10)。
这个反应过程中,红磷消耗了容器内的氧气,导致容器内的气压下降。
由于容器内气压的降低,外部大气压会推动烧杯中的水进入容器,以平衡内外的气压差。
进入容器的水的体积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相等,因此可以通过测量进入容器的水的体积来间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中,红磷燃烧产生的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
实验结束后,需要等待容器冷却至室温,然后打开连接烧杯和容器的止水夹,观察水被压入容器的情况。
如果实验操作正确,进入容器的水的体积约占容器内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这是因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大约为21%。
这个实验结果可以用来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说课稿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说课稿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介绍本节课的内容:一、实验教学价值分析本课题是鲁教版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节《空气的成分》中的内容。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过程及误差分析,掌握实验原理、装置、现象及结论,提高实验探究能力;构建从性质不同的混合物中测定某一成分的含量的一般思路;初步形成定量研究化学问题的思想以及科学认识和控制误差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初三刚学化学不久的学生,认识起点有以下特征:一、学生对空气中含有氧气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缺乏了解;二、学生已经会使用一些基本的实验仪器,但缺乏应用实验手段来研究具体的物质的学习经验。
三、对化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渴望自主探究,展示自我。
但多以经验型的思维方式为主,缺乏理性的思维方法。
所以学生认识的障碍点是对本实验方法和原理的理解,这也是我们教学的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了解实验原理,认识研究物质成分的方法;2、能依据探究目的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收集信息,分析误差并提炼结论;3、通过科学探究实验,提高观察现象、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初步体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描述实验现象、获取信息的方法,并且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3、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共享,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4、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及控制误差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培养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
3、在实验中构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一种测定混合气体中某一气体含量方法。
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现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现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中含有人体需要的氧气,那么同学们知道空气中氧气含量为多少?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目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常用仪器及药品】集气瓶、燃烧匙、橡胶塞、弹簧夹、乳胶管、玻璃导管、烧杯、红磷。
【实验原理】红磷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利用某些物质,如:磷,与空气中氧气反应(不生成气体,生成固体),使容器内压强减小,让水进入容器.测定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红磷+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实验装置】【实验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在集气瓶中装入少量的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并用橡皮筋做上记号;(3)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4)红磷燃烧停止,慢慢白烟消失,等瓶内恢复到常温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及结论】现象:(1)红磷燃烧时发黄白光,放热并产生大量的白烟。
(2)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水的体积约等于集气瓶中原空气体积的1/5。
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剩余气体具有不燃烧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的性质。
【实验误差】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有:(1)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耗尽;(2)装置漏气(如塞子未塞紧、燃烧匙与橡皮塞之间有缝隙等),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3)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减少.体积比1/5.偏大的原因可能是:(1)点燃红磷后,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子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溢出.(2)实验开始时,没有夹或没夹紧止水夹。
注意: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持整个装置的气密性保持良好,否则会导致无法达成我们的实验预期。
红磷燃烧法测空气中氧气含量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准备灭火器材实验室内应配备灭火器、 灭火沙等灭火器材,并定 期检查其有效性。
佩戴防护用具
实验人员需佩戴实验服、 实验手套、口罩等防护用 具。
紧急处理方法
火灾处理
一旦发生火灾,应立即切 断电源,使用灭火器材进 行扑救,同时拨打火警电 话。
烫伤处理
若发生烫伤,应立即用冷 水冲洗受伤部位,并涂抹 烫伤药膏。
红磷燃烧法测空气中 氧气含量课件
目录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果分析 • 实验结论 • 安全注意事项
01
实验原理
实验目的
掌握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 01
学会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 02
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误差分析。 03
实验原理概述
• 红磷燃烧法是一种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经典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消耗 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通过测量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来计算氧气的含量。
02
数据处理
使用表格或图表展示实验数据,便于观察和分析 。
结果分析
氧气含量计算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结果分析
对比理论值和实验值,分析误差来源,评估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误差分析
误差来源
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来源,如装置气密性、 温度变化等。
减小误差
提出减小误差的方法,如提高装置气密性、控制实验温 度等。
误差分析: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包括温度计读数不准确、气体膨胀系数 不一致、红磷用量不足等。为减小误差,应确保实验操作规范,选择精 确的测量仪器,并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02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说课课件
手持立有一截蜡烛的培养皿,然后向培养 皿中注入一些水。
设置问题情景:如果现在点燃蜡烛,然后罩上 烧杯,现象又会如何?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物质燃烧消耗氧气体积与 水上升体积的关系,为后面设计实验作了铺垫。同时 也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教学过程
实 验 探 究
提出问题:如何用实验来测
磷+氧气 P O2
点燃
五氧化二磷(固体) P2O5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二、走近拉瓦锡
教学感悟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涉及知识、能力、情感三 方面,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学面向“全体”,注重“过程”,使学生在一个一个的 探究过程中,通过思考与交流,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 以实验探究为载体,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探究 中学习,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升华了情感.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 能让每一位学生:在心旷神怡的情境中学化学, 在积极的思考中学化学, 在动手和交流中学化学. 能让每一位学生:用化学视角来观察世界, 用化学思维来认识世界.
3、把氧气消耗,看体积少了多少。
教学过程
实 验 探 究
启发探究2:用什么方法消耗 空气中的氧气呢? 学生提出的方案: 1、用动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2、用可燃物燃烧消耗氧气。
经过讨论学生决定用蜡烛燃烧来消 耗氧气。
教学过程
实 验 探 究
启发探究3:燃烧结束后,你怎么知道 空气中到底少了多少气体呢?
思考:
1、每次吸入水的体积都相同吗? 2、怎样才能吸入更多的水? 3、吸入水的体积与挤出的空气有什么关系?
问题很简单,却能四两拨千斤!
教学过程
实 验 探 究
学生分组讨论很快设计出如下 的装置,并进行了实验。
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实验原理:利用足量红磷燃烧消耗密闭集气瓶中的氧气,集气瓶中氧气被消耗,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就是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
2红磷燃烧实验现象:产生大量白烟。
(易错,注意是白烟,不是白雾,也不是烟雾。
因为红磷燃烧产生的是五氧化二磷,是固体。
固体是烟。
而雾指的是液体。
这里容易出错!)
3实验成功关键:装置气密性要好;红磷要足量;操作迅速,燃烧的红磷要迅速伸入集气瓶内;装置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
4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注意1这里指的是体积,不能说质量。
第二在本实验中只能说是五分之一,不能说是百分之二十一)
5实验误差分析:如果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于五分之一的原因有可能是:
红磷不足;
装置气密性不好;
装置未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
6从本实验得出氮气的性质有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难溶于水(物理性质)
7药品选择需要满足的条件:能够和氧气反应,并且只能消耗氧气;产物必须是固体,不能是气体。
举一反三: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因为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
不能用镁条代替红磷,因为镁在空气中不但会消耗氧气,还能和氮气以及二氧化碳反应。
不能用铁丝代替红磷,因为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初三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说课课件
4
教学过程
——知识总结
教学活动
•知识回顾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
设计意图
•梳理本堂课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4
教学过程
课后巩固过关
批阅
辅导
目录
教学内容
Contents
教学对象
1
教学反思 2 3 4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5
5 教学反思
• 课堂有效学习时间得以外延 • 实践了“以学生为主体”的 理念,让学生的潜能得以挖 掘。 • 没有注意挖掘合作高效的 “师友”组合,及时予以肯 定和宣传,错失了一个成长 点。
4.镁 + 氧气 → 氧化镁(固) 镁 + 氮气→ 氮化镁(固)
3.红/白磷 + 氧气 → 五氧化二磷(固)【白磷的燃点40℃,红磷的燃点240 ℃ 】
4
教学过程
——小组讨论
给合教材所给的实验2-5的设计,总结实验主要步骤。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点燃红磷,迅速放入集气瓶中 3.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
课后
上课ing
3
教法学法
——说学法 注重培养三种能力
自主学习
体验探究
总结反思
目录
教学内容
Contents
教学对象
1
教学过程 2 3 4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5
4
教学过程 知识总结
教学环节
体验探究
展示点评
小组讨论 情境导学
4
教学过程
——情境导学
“滴酒法”拔火罐
教学活动
•小组讨论思考: 1.“拔火罐”的原理是怎样的?
1.将红磷下方置少量白磷,用水浴加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同时也是历年各地中考命题的热点。
近年来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创新,旨在考查同学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中考命题的趋势。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原理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将瓶内氧气消耗掉,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使空气内压强减少,在大气压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4P + 5O22P2O5
装置
步骤①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把集气瓶的容积分成5等份,做好记号。
③用止水夹夹紧胶管。
④在燃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
⑤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把塞子塞紧
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阀
现象①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生成,并放出热量
②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到约1/5处
结
论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5。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所用物质应满足的条件:
①此物质能够在空气中中燃烧,不能用铁丝代替,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②此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的时只能消耗氧气,不能消耗其他气体。
不能选用镁代替红磷,因为
镁不仅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还和二氧化碳反应。
③此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只能生成固体,而不能生成气体,一般不用木炭,硫代替红磷。
• 2.实验失败与成功的原因:
①装置不漏气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所以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如果气密性不好,外
界空气会进入容器,使测定结果低于1/5。
②实验中红磷要过量,以消耗容器内全部氧气,否则会使测定结果低于1/5.
③实验完毕,待容器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观察进水的体积,避免因温度高,气体
膨胀,使测定结果低于1/5.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改进:
1.测定原理:
(1)红磷(白磷)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
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水压入容器,通过测定容器中的水的量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
(2)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消耗密闭容器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推动刻度器上的活塞移动,测出氧气体积。
2.装置
3.实验现象
(1)红磷(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2)a中睡眠上升约占钟罩内空气体积的1/5
b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液面以上容积的1/5
c中活塞移动到4处
d中U形管左侧液面上升至刻度1处
e中试管中液面上升至刻度1处
f中右侧的活塞会左移
• 4.结论
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5.注意事项
(1)实验中红磷要过量,以消耗容器内全部氧气,否则会使测定结果低于1/5.
(2)装置不漏气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所以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如果气密性不好,外界空气会进入容器,使测定结果低于1/5。
(3)不能用硫、木炭、铁丝等代替红磷(白磷)。
因为硫或木炭燃烧后产生的气体会弥补反应所消耗的氧气,导致测得的体积不准确,而细铁丝在空气中难以燃烧,氧气体积几乎不变,因此密闭空气内水面不上升。
(4)导气管要夹紧,燃烧匙放入集气瓶时要迅速,防止空气受热膨胀,从导气管或集气瓶逸出,导致进入水的体积增多,使实验结果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