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政治经济学知识总结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政治经济学概述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制度、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政策的一门学科。
它旨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政治经济学分为两部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二、价值与价格价值是商品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体现,而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它调节着社会资源的配置。
三、货币与信用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信用是借贷行为的总和。
货币政策和信用政策是调控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
货币供应量、利率和信贷规模等因素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行。
四、国民经济循环与增长国民经济循环是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连续运动。
经济增长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生产率的提高。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五、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旨在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发展。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种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
财政政策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调节总需求,货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运行。
六、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关系是指各国在经济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合作。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国际经济关系愈发紧密。
对外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是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运行规律和政策。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总结: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政治经济学复习总结(精华版)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生产对象,生产资料,劳动者)。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属的地位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发展,旧的生产关系难以适应,会建立起新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会积极的反作用于生产力。
同生产力适应的成产关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式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
2、政经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
3、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统称为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制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建立怎样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发生变话就要求改变旧的上层建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与其相适应的能起保护和巩固的作用,与其不适应的则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不过,经济基础的发展最终会摧毁旧的上层建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上层建筑。
4、政经的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解释各种生产关系生产、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揭示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5、经济规律是关于生产关系运动变化的规律。
他是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具有客观性,它发挥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不能改造规律,应该逐渐发现和认识规律,自觉利用经济规律。
一般经济规律: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共有经济规律:在某几个社会形态中起作用。
特有经济规律:在某一社会形态中起作用。
在一个社会形态里有一个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经济规律,基本经济规律。
它表明了社会生产的目的,并决定着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内容,能体现该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政治经济学重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重点总结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即经济关系。
(3)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作用。
2.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人类社会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力与生产力。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4.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1)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所有。
5.商品两因素(由劳动二重性决定):(1)使用价值(即物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6.价值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的关系(1)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①统一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
②矛盾性:对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
7.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1)联系: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既不是两种劳动,也不是两次劳动。
(2)区别:具体劳动考察的是劳动的特性,在质上相异,因而在量上无法比较,表明的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问题;抽象劳动考察的是劳动的共性,在质上相同,在量上有异,表明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
9.商品的价值是质与量的统一,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作为计量标准的。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名词解释(50个)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规律;商品、使用价值、价值、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通货膨胀、价值规律;资本、劳动力商品、必要劳动、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工资;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资本有机构成、相对人口过剩、无产阶级的贫困、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产业资本、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预付资本总周转;经济周期、经济危机;成本价格、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金融资本、金融寡头、商业信用、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土地价格。
二、问答题(45个)1、简述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
2、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3、商品经济的含义、产生条件和特点是什么?4、怎样理解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重性?5、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6、试述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7、什么是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8、为什么说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9、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何意义?1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何联系和区别?11、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12、为什么说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13、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的源泉问题?1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的商品性?15、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6、在资本主义下,商品所有权规律是如何转化的?17、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怎样影响资本积累。
18、如何理解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必然性。
19、相对人口过剩是怎样形成的。
20、什么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21、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过哪几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它要采取哪几种职能形式,其职能又各式什么?22、产业资本的循环形式有哪些?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23、如何衡量资本周转速度,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24、简述生产资本两种划分方法的依据、内涵和意义有什么不同?25、什么是固定资本磨损,造成固定资本磨损的原因有哪些?36、怎样考察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37、“不变资本与固定资本都表现为生产资料,具有完全相同的物质内容,因而不变资本实际上就是固定资本。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归纳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以及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途径和方式。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4.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时,应重视对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和运行机制的研究,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某些有效措施。
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1.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劳动过程的三要素是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生产工具是最重要的,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水平。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
3.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其中劳动者在生产力中起着根本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因是因为它能提高生产力。
4.劳动生产率提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了解生产力状况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其中生产居于首要位置,起决定作用,其他三个方面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6.社会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7.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经济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作用,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点在于它们是由人类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经济规律的类型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阶段共有的经济规律、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和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第三章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本章主要讨论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社会再生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了维持和扩大社会生产,必须重复进行的生产过程。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总结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很多,它不仅涉及传统的经济领域,也涉及到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点如下:一、价值理论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它是研究经济问题的基础。
价值理论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其中,使用价值是商品对人们实际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具有的作用价值,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在市场上实际交换的价格,也是商品在生产和交换中发挥的一种社会功能。
二、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价格决定、竞争机制等各方面的发挥作用。
市场经济可以带来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促进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市场经济也会带来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分配问题,因此需要政府的干预与调节。
三、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国民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增加的过程。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内需、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式实现。
但是经济增长也面临着资源的限制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问题。
四、国际经济国际经济主要涉及国际贸易、外资流入、国际金融等领域。
国际贸易和外资流入的优劣决定了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产业的兴衰,而国际金融则主要影响着货币政策和国际汇率的稳定性。
五、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改革企业组织等方式。
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相比,优点在于体现了社会公平和资源公共使用的特点。
六、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市场流动性,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控制财政收支来影响全局经济增长和分配,产业政策则是通过政府指导和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实现。
以上是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学科,需要关注市场经济、经济增长、国际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并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宏观调控,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政治经济常用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常用知识点总结一、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1.政治经济学的定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资源配置和分配的科学,研究人类活动的一门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
2.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价值理论、供求关系、成本效益分析、市场均衡和政府干预等内容。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经济活动,以及政府的政治行为和经济政策等内容。
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分析、统计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和理论建模等方法。
二、政治经济学理论1.边际分析边际分析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研究单位数量的变化对整体效果的影响,分析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确定最优决策。
2.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根据资源投入和产出效益的关系,分析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问题,确定最优决策。
3.市场供求关系市场供求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根据商品的需求和供应情况,确定商品的价格和数量,分析市场均衡和资源配置的问题。
4.政府干预政府干预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税收和补贴、管制和监管等手段,调整市场秩序和资源配置,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目标。
三、经济制度1.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自由竞争和自由交易的经济制度,通过价格机制和利润动机,调节资源配置和分配。
2.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一种以国家计划和指导为基础,实行垄断和垄断经营的经济制度,通过行政指令和资源配置,实现国家利益和社会目标。
3.混合经济混合经济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结合体,既有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又有国家干预和调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的目标。
四、经济发展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国民经济总量的扩大和提高,通过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效率的提高,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
2.经济循环经济循环是一种经济活动的循环和流动,包括生产和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过程,实现资源的再生和利用。
政治经济学四章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四章知识点总结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科学,旨在探索经济活动与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总结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知识点。
第一章: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体系,其核心是市场经济和私有制。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特点包括:自由市场、私人财产、盈利动机、竞争等。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市场供求决定价格和资源配置,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经济行为的基础。
第二章: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经济发展则是指经济结构和质量的变化,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开发、社会福利提高等方面。
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密切,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
第三章: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经济波动是经济周期内的短期起伏,通常由经济供求关系、政府政策等因素引起。
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对个人和企业的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预测和管理至关重要。
第四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间经济联系的深化和全球范围内资源和市场的整合。
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技术传播和经济增长。
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格局、国家利益和民众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和政治力量关系的重要学科,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以及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是其核心知识点。
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制定经济政策以及个人和企业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深化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政治经济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1、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或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价值---商品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而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枢纽。
具体劳动也称做有用劳动。
具体劳动的多样性,形成了使用价值的多样性。
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
3、私人劳动(个别劳动):商品生产者按着自己的打算和利益而进行的劳动。
社会劳动:为生产他人需要的使用价值而进行的劳动。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根源。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中各种矛盾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基础。
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4、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简单劳动:事先不需要经过任何专门的训练和学习、每个体魄健全的人都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5、商品价值的大小即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劳动量决定。
衡量劳动量的单位是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是由生成商品的劳动时间长短决定。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规律和价值实现规律的统一。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②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
马太效应:穷者越穷,富者越富。
7、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②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③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形式1、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产生货币。
政 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总名称,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以下是对政治经济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商品与货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其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二、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生产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后果包括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以及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剧。
三、资本循环与周转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从某种职能形式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资本周转是指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包括资本周转时间和生产资本的构成。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四、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Ⅰ(v + m)=Ⅱc ;Ⅰ(c + v + m)=Ⅰc +Ⅱc ;Ⅱ(c + v + m)=Ⅰ(v + m)+Ⅱ(v+ m)。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概念1、产权:①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的排他性的占有或归属关系。
②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③产权对财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2、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
3、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一方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在量上难以比较;另一方面,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因此,各种不同的的商品能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
5、抽象劳动:是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是劳动的特殊社会形势。
6、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因此,劳动生产率同劳动生产率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8、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机制时,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7、主要的市场机制有:价格机制。
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9、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这样的价值进行等价交换。
10、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第二,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三,优胜劣汰。
11、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2、信用货币:指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
13、资本循环: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货币资本的职能就是通过购买生产要素为资本价值增殖做准备。
购买阶段一旦完成,资本的职能形态也随之从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资本循环就进入了第二阶段即资本的生产阶段。
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是资本的销售阶段。
15、资本的周转:资本这种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就叫做资本周转。
14、资本集中:指若干个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政治经济学整理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政治经济
学整理
1. 定义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分析经济活动的政治背景和对政治的影响。
2. 经济制度
- 市场经济制度:由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决定资源分配的经济制度。
- 计划经济制度:由中央计划机构安排资源分配的经济制度。
- 混合经济制度:结合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经济制度。
3. 经济增长与发展
- 经济增长:指国民经济总量的扩大和实际产出的增加。
- 经济发展:指国民经济结构的不断改善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
4. 经济循环
- 市场经济循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
- 社会主义经济循环:包括计划、配置、分配和再生产等环节。
5. 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
- 政府干预:指政府通过税收、补贴等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和
干预。
- 市场调节:指市场机制自身运行对经济进行调节和分配资源。
6. 政治经济学理论
- 古典经济学:强调自由市场和个人利益为基础的经济体系。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注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和社会主
义革命等议题。
-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制度变迁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以上是对政治经济学知识点的简要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深入了解,请查阅相关资料。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一、主要概念:1. 生产: 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 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 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 生产关系: 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 生产方式: 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 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 即经济规律。
2. 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 生产起决定作用, 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
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 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 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 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 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 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 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 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 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 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政治经济学重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重点总结导论1.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
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
生产究其单方面形式也决定于其他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 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 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3.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的要研究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任务是揭示经济活动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 也就是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即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经济规律的层次:由经济规律所以存的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 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第二个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 如存在于几个社会的市场经济规律, 包括价值规律、市场竞争等各种市场经济的规律。
第三层次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规律, 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起作用的剩余价值规律,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起作用的按劳分配规律。
(小简答)名词解释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就是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社会属性。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 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称为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 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 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总是受
第三章 基本概念 ①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一般用
剩余价值m与可变资本v的比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表示剩余价值总量即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相对剩余价值假定工作日长短已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改变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比例生产剩余价值和提高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基本原理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联系
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
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商品价值 =c+v+m
⑤剩余价值率( m’):剩余价值 (m)与可变资本 (v)的比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m’=m/v) 即(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 / 可变资本 或 =剩余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
用 M 表示剩余价值总量, V 表示可变资本总量,则 M=m ’*V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 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1、自然经济:指自给自足经济,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2、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条件:(1)社会分工的出现。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4、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5、使用价值:商品的有用性,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6、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关系或比例由价值决定)7、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本质上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8、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1)对立性:两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2)统一性:商品必须同时具有这两个属性。
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9、劳动二重性:(1)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2)抽象劳动,创造价值(3)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4)两者对立统一关系:a统一性:两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b对立性:具体劳动是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关系;抽象劳动是社会属性,体现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10、商品价值的质: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11、商品价值的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劳动量由劳动时间计算1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决定商品的价值量1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14、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1)平均熟练程度(2)科学技术(3)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合(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四)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15、价值形式的四个阶段:(1)简单的或偶然的(2)总和的或扩大的(3)一般价值形式(4)货币(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货币本身有价值)16、货币:商品交换的媒介,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
具有5种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17、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五)价值规律18、价值规律:(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3)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是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一般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来表示。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必然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不同生产部门的分配,即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②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③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实现优胜劣汰。
6.货币的职能
答:①价值尺度。用货币来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而不必是现实的货币。②流通手段。指货币用作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货真价实的货币或法定的纸币。③贮藏手段。是指人们把货币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加以贮藏,以备后用。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货真价实的贵金属为质地的货币。④支付手段。是指因赊账买卖而发生的延期支付的手段。⑤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发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时,执行的就是世界货币的职能。作为世界货币,只能是以重量计算的黄金或白银。
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⑥公平:指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力分配的合理化。
⑦效率:指在资源有效配置前提下经济效益的较快增长,也就是投入与产出比率的较快提高。
⑧企业资本循环:企业的现实资本运动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要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企业资本分别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态。企业资本在运动中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最后回到原来形态的过程叫做企业资本的循环。
①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使用价值,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社会财富的物质代表,是一个永恒范畴。
②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着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取决于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⑧不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只能发生价值转移,而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⑨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自身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大于自身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
⑩资本积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以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追加资本的前提的,马克思赋予追加为资本的剩余价值以新的名称——资本积累,并定义为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其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为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答: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另一方面,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的经济范畴。
12.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答:①资本家把资本投入不同的生产部门,由于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变资本等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利润率。②追求高利润率是每个资本家的投资目的和动力。不同的利润率促使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家为获取高利润率而竞争,部分资本由利润率低的生产部门转移到利润高的生产部门。③资本转移的结果即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指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利润率。它是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预付资本总额之间的比率。④形成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各部门按平均利润率分别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既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资本家竞争的结果,也是每个资本家的最低要求。
⑥货币流通规律: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不断地运动就是货币流通。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就是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⑦剩余价值:是指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价值。
9.资本价值增殖的过程
答:价值形成过程是指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而价值增值过程是指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的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增值过程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所在。
④货币: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⑤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就是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很容易出现的经济现象。
⑨固定资本:固定资本是指投在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劳动资料上面的生产资本。其周转方式的特点:资本一次预付出去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其价格随着物质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商品中去,未转移价值仍固着在原使用价值形态上,经过若干年后预付资本价值才能一部分一部分地周转回来。
⑩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原料、材料、燃料等劳动对象和劳动力上面的生产资本。其周转方式的特点:其使用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全部消耗掉,其价值全部转移到新商品中去和劳动力价值再生产出来,商品售出后,预付资本价值一次全部流转回来。
③垄断:垄断是指少数大企业为获取垄断高额利润而联合起来,对某个或几个生产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控制或独占。它是生产集中的必然结果。 ④垄断利润:是指通过垄断地位,操控市价获得的高于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的基本来源是垄断企业中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除此之外还包括利用垄断价格等垄断组织行为占有的非垄断企业雇佣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普通消费者工资收入以及不发达国家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的剩余价值。
11.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区别与联系
答: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增加自己的资本总额,即本来意义的基本积累;资本集中是通过在竞争中大资本兼并中、小资本,或者通过若干资本联合成为股份公司的方法,把原来分散的资本合并成更大的资本。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表现在:①资本积聚表现为资本“增量”,由于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从而增加了全社会资本的总量;而资本集中则是社会资本存量的调整与重组。②资本积聚受到剩余价值量绝对增长的限制,因而增长缓慢;而资本集中通过合并或联合中小资本可以在短时间内使企业集中大量资本。联系表现在:一方面资本积聚水平决定着资本集中的能力。资本的积聚越多,大资本经济力量增长越迅速,能够增强资本竞争的力量,因而可以通过竞争加速资本集中,支配更多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随着资本集中,使得大资本的生产和经营的规模、范围不断扩大,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利润的增加可以促进资本积累,从而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进行资本积聚。
10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答 :所谓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二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所谓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以此种方法获取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劳动日延长的上限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生理因素;二是社会的和道德的界限。所谓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以此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则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所谓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①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主要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推动,则称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1.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答: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它们都凝结着相同的人类劳动。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就是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而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获得表现。而交换价值则是外在的、具体的现象形式。价值是一种绝对的量,而交换价值则是一种相对的量,即通过两种商品的价值比较而相对地表现出来的量。它可以与价值相一致,也可以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与价值相背离。
5.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
答: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发展到一点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点: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三,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第二阶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在这一价值形式中,出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其价值被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体上,使它真正成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第三阶段,一般价值形式。一般等价物使用价值,成为商品价值的一般形式,生产一班等价物的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一般形式,他可以和其他一切劳动相对等;生产一般等价物的私人劳动,直接当做一般的社会劳动而存在;第四阶段,货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