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绪论篇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学总论ppt课件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的范 围
一、传统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周礼·天官篇》疡医:主治肿疡、溃疡、
金疡和折疡。 唐宋: 肿疡、溃疡、皮肤病、骨折、
创伤等。 元代: 金疮肿科,包括金镞与疮疡。 明清: 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
和肛肠疾 病为主体。
学科划分:发于体表,用肉眼可见,有 形可征
二、现代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 各地相继建立中医学院,编著中医外科学 的系列教材。
• 在各种外科疾病的治疗及研究上也有长足 的进步。
本章完
上篇 总论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
• 掌握中医外科名词术语解释。
• 熟悉中医外科的范围、特点。
• 了解中医外科疾病以部位、穴位、脏腑、 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 小、病程长短、传染性进行命名的原则, 并举例说明。
中医外科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 中医外科教研室 刘作龙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第二节 中医疾病的命名原则 第三节 外科基本术语 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致病因素 第二节 发病机理
第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 第一节 辨病 第二节 阴阳辩证 第三节 部位辨证 第四节 经络辨证(略) 第五节 局部辨证 第六节 辨善恶顺逆
中医外科学是运用中医药学的理论研究外科 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 医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起源
远古~春秋
砭石——最早的刺开排脓工具。
甲骨文:疾自(鼻)、疾耳、疾齿、 疥…
《周礼·天官》:疡医、食医、疾医、 兽医
的外科医生
疡医—最早
《五十二病方》:载有感染、创伤、冻伤
《中医外科学》课件
展望中医外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
技术创新、研究领域扩展等。
3
建设中医外科学学科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
探讨建设中医外科学学科对传统医学发 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中医外科学相关专业书 籍
推荐几本与中医外科学相关 的专业书籍,供进一步学习 和深入了解之用。
中医外科学相关期刊论 文
介绍一些与中医外科学相关 的期刊论文,并指导学生进 行学术论文阅读和写作。
中医外科病证及其诊治
病证分类
探讨中医外科疾病的分类方法,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病情判断和诊断。
诊断和治疗方法
介绍中医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和手术操作技术。
手术和操作技术
深入了解中医外科手术和操作技术,包括手术器械的使用和操作步骤。
中医外科学研究热点
中医外科与现代医学的交 叉研究
探索中医外科学与现代医学的 结合,研究二者之间的互补性 和发展方向。
中医外科学相关学术会 议论文
提供一些中医外科学领域的 学术会议论文,鼓励学生参 与学术交流和研究。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欢迎来到《中医外科学》课程的PPT课件!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 中国传统医学中外科学的理论与实践。让我们一起开启这段精彩的学习之旅!
中医外科学概述
1 定义和历史渊源
探索中医外科学的定义、起源及其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性。
2 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
详细介绍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如何应用于临床实践。
基于证候分类的中医外科 治疗研究
介绍基于证候分类的中医外科 治疗研究,探讨其在疾病治疗 中的应用。
中医外科药物疗效评价研 究
研究中医外科药物的疗效评价, 推动传统药物在外科学中的应 用。
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芎、桃仁、红花、地龙)加减。
9
3、祛寒活血法:适用于寒凝血淤证,其除 血说淤证外,局部或全身还有寒象(局 部苍白、怕冷发凉、症状得温则缓等); 方用阳和汤(肉桂、炮姜、麻黄、熟地、 鹿角胶、白芥子、炙甘草)合当归四逆 汤(当归、桂枝、白芍、大枣、甘草、 细辛、通草)加减。
4、清热活血法:适用于热蕴血淤证,其除
脉或小隐静脉属支分布区),也可见于 胸壁静脉。 二、局部表现:病变静脉处疼痛明显,呈 条索状红肿,按之较硬,压痛明显。经 治疗后,红肿减弱或消失,但仍有一硬 索条,经治疗2~3月后才能消散。 三、全身表现:急性期可有发热等症状。
18
青 蛇 毒
19
【治疗】 一、内治:同股肿。 二、外用药:基本同股肿。 【预防与护理】 注意静脉注射的护理。
(四)气血两虚证:主要见于三期久治不
愈伴有溃疡久不收口及一般气血两虚证
候者;治宜补养气血,活血通络,方用
十全大补汤加减,常规加用丹参、鸡血
藤、川牛膝等。
48
二、外用药 (一)一、二期: (二)三期: 三、针刺: 四、手术:
三、全身表现:坏死溃疡部位发生感染时, 可有高热等表现。
38
四、特殊检查 (一)肢体血流图:可了解血流通畅程度,
搏动性血流量的多少,血管壁本身状态 及神经对血管的作用等。其除可作为诊 断指标外,还能观察疗效。 (二)肢体多普勒超声检查: (三)动脉造影: (四)实验室检查:血脂、血糖等。 【鉴别诊断】
冷发凉为辨证要点;治宜温阳散寒,活 血通络,方用阳和汤合当归四逆汤(当 归、桂枝、白芍、甘草、大枣、细辛、 通草)加减。 (二)血淤证:主要见于二期,以持续性 静息痛为辨证要点;治宜活血化淤,通 络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味。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现代中医外科学在传统理论的基 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不断
创新和发展。
中医外科学在现代临床中广泛应 用,涉及的疾病范围不断扩大,
治疗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中医外科学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 重要进展,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
有力支持。
02
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
总结词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皮肤、肌肉、骨骼等人体外部 器官的疾病。
清淡易消化
药膳食疗
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采用药膳食疗, 调理身体状况。
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油 腻和刺激性食物。
05
中医外科疾病案例分析
案例一:痤疮的中医治疗
总结词
内外兼治,综合调理
详细描述
中医治疗痤疮注重内外兼治,综合调理。内治法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等,旨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排脓。 外治法包括中药面膜、熏洗、涂擦等,以消炎、杀菌、止痒、收敛为原则。同时,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情志调 护等综合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全面改善痤疮症状。
03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中药内服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方剂,通过煎煮或中成药的 方式进行治疗。中药内服主要针对全身症状进行调理,改善 患者体质,增强抵抗力。
中药外敷
将中药研成粉末或制成膏药,直接敷于患处,以达到局部治 疗的效果。中药外敷常用于疮疡、跌打损伤等外科疾病,具 有消炎、消肿、止痛的作用。
针灸治疗
针刺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以达 到治疗目的。针刺疗法对于各种痛证 、痹证等有较好的疗效。
艾灸疗法
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炷,在穴位 上施灸,以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艾 灸疗法常用于治疗慢性虚弱性疾病及 寒证。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课件
•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与治疗原则 • 中医外科治疗方法与技术 •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
01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 时的外科治疗方法主要基于针灸和简单的外科手术。
发展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医外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 立的学科。在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许 多著名的外科医家涌现,治疗方法也更加丰富和多样。
非药物治疗
要点一
总结词
非药物治疗是中医外科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包括针灸、 推拿、拔罐、刮痧等多种手段,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 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 疾病的效果。推拿治疗通过手法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和新陈代谢,缓解疼痛和不适感。拔罐治疗通过负压吸引 ,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起到舒经活络、祛湿排毒的作 用。刮痧治疗通过刮拭皮肤,使皮下出血、淤血,起到清 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整体观念
中医外科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各个部位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 在治疗外科疾病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而不是仅仅针对病变部位 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
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不同的病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中医外科学的特色与优势
特色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以及 中药内服、外敷、熏洗等药物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不 易复发等优点。
•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与治疗原则 • 中医外科治疗方法与技术 •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
01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 时的外科治疗方法主要基于针灸和简单的外科手术。
发展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医外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 立的学科。在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许 多著名的外科医家涌现,治疗方法也更加丰富和多样。
非药物治疗
要点一
总结词
非药物治疗是中医外科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包括针灸、 推拿、拔罐、刮痧等多种手段,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 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 疾病的效果。推拿治疗通过手法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和新陈代谢,缓解疼痛和不适感。拔罐治疗通过负压吸引 ,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起到舒经活络、祛湿排毒的作 用。刮痧治疗通过刮拭皮肤,使皮下出血、淤血,起到清 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整体观念
中医外科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各个部位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 在治疗外科疾病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而不是仅仅针对病变部位 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
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不同的病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中医外科学的特色与优势
特色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以及 中药内服、外敷、熏洗等药物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不 易复发等优点。
发—中医外科学ppt
放血疗法
其他特色疗法
05
中医外科学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一:瘰疬的中医外治疗法
中医外治疗法对瘰疬有显著疗效
总结词
瘰疬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淋巴结炎症,中医外治疗法可以通过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原理,有效缓解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外敷、中药导入、针灸等。
详细描述
总结词
中医外治疗法对瘿有良好疗效
04
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
口服中药
根据病情需要,采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制定中药方剂,通过口服方式进行治疗。
外用中药
将中药制成膏、丹、丸、散等剂型,直接应用于患处,以达到消炎、止痛、化瘀、散结等作用。
中药治疗
针刺疗法
通过针刺穴位,达到调和气血、舒通经络、止痛消炎等作用。
灸法
采用艾灸或温针灸等方式,作用于穴位,以温通气血、散寒止痛。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循环、调和阴阳平衡等方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治疗原则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和外用、针灸、推拿、拔罐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03
常见中医外科学疾病
疮疡
中医外科学是传统中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内科识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要点三
发病机理
发病机理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是中医外科学研究的基础。
要点一
要点二
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病理变化,是中医外科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病理性质
病理性质是指疾病的性质,是中医外科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瘰疬分类
瘰疬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其中原发性瘰疬指病变部位没有其他原发性病变,继发性瘰疬指病变部位存在其他原发性病变。
其他特色疗法
05
中医外科学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一:瘰疬的中医外治疗法
中医外治疗法对瘰疬有显著疗效
总结词
瘰疬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淋巴结炎症,中医外治疗法可以通过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原理,有效缓解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外敷、中药导入、针灸等。
详细描述
总结词
中医外治疗法对瘿有良好疗效
04
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
口服中药
根据病情需要,采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制定中药方剂,通过口服方式进行治疗。
外用中药
将中药制成膏、丹、丸、散等剂型,直接应用于患处,以达到消炎、止痛、化瘀、散结等作用。
中药治疗
针刺疗法
通过针刺穴位,达到调和气血、舒通经络、止痛消炎等作用。
灸法
采用艾灸或温针灸等方式,作用于穴位,以温通气血、散寒止痛。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循环、调和阴阳平衡等方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治疗原则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和外用、针灸、推拿、拔罐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03
常见中医外科学疾病
疮疡
中医外科学是传统中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内科识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要点三
发病机理
发病机理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是中医外科学研究的基础。
要点一
要点二
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病理变化,是中医外科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病理性质
病理性质是指疾病的性质,是中医外科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瘰疬分类
瘰疬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其中原发性瘰疬指病变部位没有其他原发性病变,继发性瘰疬指病变部位存在其他原发性病变。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传统中医在外科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中医外科学的定义
中医外科学是将传统中医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外科领域的一门医学学科。
中医外科学的历史
1
与中医整体理论相结合
2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外科学逐渐融入
了中医整体理论,并形成了独特的外科
治疗方法。
3
古代外科技术
中医外科学的独特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独特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以及中草药的内服外敷治疗。
中医外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中医外科学的更深入研究,未来中医外科学有望发展出更多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总结和展望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广阔前景的学科,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为患者提供了独特的 治疗选择。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医家开展 了一系列的外科手术和治疗。
现代中医外科学的发展
在现代,中医外科学得到了更多的研究 和应用,为临床外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1 阴阳平衡
中医外科学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以维护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
2 气血调理
通过调理气血的流动,促进身体组织的修复和康复。
3 经络通畅
通过舒通经络,增强身体的循环系统功能。
中医外科学的临床应用
创伤外科
中医外科学在创伤外科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 包括创伤处理和伤口愈合。
整形外科
中医外科学可以通过推拿和穴位按摩等方法, 改善面部和身体的整形效果。
骨科
通过中医的草药和针灸疗法,治疗和预防骨科 疾病。
肿瘤外科
中医外科学可以辅助传统肿瘤治疗,缓解治疗 副作用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传统中医在外科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中医外科学的定义
中医外科学是将传统中医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外科领域的一门医学学科。
中医外科学的历史
1
与中医整体理论相结合
2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外科学逐渐融入
了中医整体理论,并形成了独特的外科
治疗方法。
3
古代外科技术
中医外科学的独特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独特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以及中草药的内服外敷治疗。
中医外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中医外科学的更深入研究,未来中医外科学有望发展出更多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总结和展望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广阔前景的学科,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为患者提供了独特的 治疗选择。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医家开展 了一系列的外科手术和治疗。
现代中医外科学的发展
在现代,中医外科学得到了更多的研究 和应用,为临床外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1 阴阳平衡
中医外科学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以维护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
2 气血调理
通过调理气血的流动,促进身体组织的修复和康复。
3 经络通畅
通过舒通经络,增强身体的循环系统功能。
中医外科学的临床应用
创伤外科
中医外科学在创伤外科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 包括创伤处理和伤口愈合。
整形外科
中医外科学可以通过推拿和穴位按摩等方法, 改善面部和身体的整形效果。
骨科
通过中医的草药和针灸疗法,治疗和预防骨科 疾病。
肿瘤外科
中医外科学可以辅助传统肿瘤治疗,缓解治疗 副作用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在历史上经历了多 个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的特点与优势
中医外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注重内外兼治和预防保健
。
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多样,包括 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可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
法。
中医外科学对于一些常见病和疑 难杂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 在软组织损伤、骨折和关节脱位
其他外科疾病
总结词
其他外科疾病包括烧伤、冻伤、疮疡等,这些疾病的治疗也需要中医外科的参与。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对于烧伤、冻伤、疮疡等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如中药外敷、拔罐等,能够有效地缓 解症状和促进愈合。
CHAPTER
04
中医外科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01
02
03
中药内服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 的中药方剂进行内服,以 调节身体内部环境,达到 治疗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认为人体内部 脏腑和外部形态是相互关联的,人体 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可以通过观察外部 形态和表现来推断。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方法
总结词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针灸、推拿、拔罐等治 疗手段。
详细描述
中医外科学的方法包括通过观察病人的外部形态和表现,询问病人的病情和症 状,以及通过切脉等手段来诊断疾病。同时,中医外科学也采用针灸、推拿、 拔罐等治疗手段来治疗疾病。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的现代应用
临床应用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尤其在慢性病、老年病、康复期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
跨学科合作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需要与现代医学的多个学科进行合作 ,如骨科、神经科、心血管科等,以实现优势互补和最佳 治疗效果。
外科学:绪论
在19世纪,进一步完善了对人体器官结构解剖的认识,解决了麻 醉、止血和输血、术后感染以及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技术等问题,奠定 了现代外科学发展的基础。
20世纪中期以后,低温麻醉、体外循环、显微外科技术、新型材 料和技术设备、微创外科技术等不断发展,使外科学的发展达到全新的 阶段。
3. 微创医学与21世纪外科学
(1)能否连续、成功地完成多种器官移植手术; (2)能否成功地实施组织工程、器官再造与功能重建的现代外科技 术; (3)能否开展各种微创手术及具备多种微创诊疗技能; (4)能否具有将传统的外科技术和内镜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自 动控制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地加 以融合的技能。
代开始,欧洲文化受宗教统治,陷入黑暗时期,医学发展 甚少。远远落后于中国的医学水准。
2.现代外科学
1846年—乙醚全麻(美国)和消毒抗菌观念(匈牙利)
1872年—止血钳(英国)、止血带(德国) 1901年—发现血型,开始输血。 1929年—发现青霉素(美国)
进入19世纪,随着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外科学迎 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1800年英国伦敦皇家外科学院成立,1880年 美国外科协会成立。这反映了当时欧美外科医师的地位得到提高。
第二阶段——师徒式教育阶段,其起自公元前21世纪,止于南北 朝时期。在经历了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文字和书本的问世,特别是医巫的分离,出现了专职医师,师承 家传的教育形成。扁鹊用毒酒作麻药进行外科手术,华佗使用酒服麻 沸散为病人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张仲景对肠痈(阑尾炎)、肺 痈(肺脓肿)、阴吹(阴道直肠瘘)等诊断和治疗,并创造了人工呼 吸法抢救自缢者,(比西方早1500年)以及灌肠法等,他们即是这一 时期的古代中医外科学的代表人物。
2024年度-外科学(Surgery)第一章绪论ppt课件
23
06 外科护理理念与 实践 24
整体护理观念在外科护理中应用
强调以患者为中心
整体护理观念要求医护人员将患者视为一个整体,关注患 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等各个层面的需求。
01
跨学科协作
整体护理需要外科护士与其他医疗团队 成员紧密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 护理服务。
02
03
个性化护理计划
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护理计划,以满足患者的特殊需 求。
10
器官功能障碍性疾病
01
器官衰竭
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由各 种原因引起的器官功能严重障碍 。
功能亢进
02
03
功能减退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等,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器官功能过度 增强。
如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等,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器官功能降低 。
11
03 外科治疗原则与 方法 12
手术治疗原则
基础学科
桥梁学科
实践性强
不断创新
外科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为其 他临床医学学科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 术支持。
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 要医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 实践经验。
6
02 外科疾病分类与 特点 7
损伤性疾病
创伤
包括各种机械性损伤,如切割伤、挫伤来自刺伤等 。烧伤由热力、电流、化学物质等引起的组织损伤。
、呕吐等问题。
22
术后镇痛和康复治疗方法
术后镇痛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疼痛程度,合理选择镇 痛药物和镇痛方式,如口服镇痛药、静脉镇 痛泵等。
康复治疗
针对患者术后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 案,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心理干预等。
06 外科护理理念与 实践 24
整体护理观念在外科护理中应用
强调以患者为中心
整体护理观念要求医护人员将患者视为一个整体,关注患 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等各个层面的需求。
01
跨学科协作
整体护理需要外科护士与其他医疗团队 成员紧密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 护理服务。
02
03
个性化护理计划
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护理计划,以满足患者的特殊需 求。
10
器官功能障碍性疾病
01
器官衰竭
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由各 种原因引起的器官功能严重障碍 。
功能亢进
02
03
功能减退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等,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器官功能过度 增强。
如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等,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器官功能降低 。
11
03 外科治疗原则与 方法 12
手术治疗原则
基础学科
桥梁学科
实践性强
不断创新
外科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为其 他临床医学学科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 术支持。
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 要医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 实践经验。
6
02 外科疾病分类与 特点 7
损伤性疾病
创伤
包括各种机械性损伤,如切割伤、挫伤来自刺伤等 。烧伤由热力、电流、化学物质等引起的组织损伤。
、呕吐等问题。
22
术后镇痛和康复治疗方法
术后镇痛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疼痛程度,合理选择镇 痛药物和镇痛方式,如口服镇痛药、静脉镇 痛泵等。
康复治疗
针对患者术后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 案,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心理干预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肌收口药 具有解毒、收敛、促进新肉生长的作用 适应症:腐肉已脱、脓水将尽时 药物:生肌散、八宝丹、皮粘散 注意:使用时机
止血药 具有收涩凝血的作用 适用于小络损伤出血者 药物:云南白药、三七粉等
清热收涩药 具有清热收涩止痒的作用
适用于一切皮肤病急性或亚急性皮炎而 渗液不多时
根据阴阳辨证的不同选择相应调剂引子 阳证-菊花汁、银花露、冷开水 半阴半阳证-葱、姜、韭汁、蜂蜜
(还能保湿) 阴证疮疡-醋、酒
(5)注意点 初期肿疡掩顶敷,肿势已成或溃后留顶
敷
敷药时时保持湿润
4、草药 生药 药源丰富、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疗效
较好 清热解毒消肿-阳证疮疡 止血-浅表创伤出血 止痒-瘙痒性皮肤病 解虫兽之毒-毒蛇咬伤 注意:用时洗净,外敷注意湿度
外治法
定义
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 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 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 法。
重要性
《医学源流》“外科之法,最重外治” 轻浅疾病单用即可收功 如:疖肿
疥疮
机理
《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 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 耳”
如何理解“法”?
(3)切开原则 深浅适度 得脓为度
大小适宜 脓流通畅
(4)操作方法 (5)注意点:避免关节和筋脉汇集部
位;颜面疔疮、有头疽忌早开;切忌挤 压;操作宜轻以防晕厥;严格无菌操作 。
2、火针烙法 现在用得很少(病人害怕,现多功能电
子治疗机)
阴证疮疡、赘疣等
3、砭镰法 俗称飞针
急性阳证疮疡 四肢远端,主要是下肢 ;病种主要是丹毒、红丝疔
局部常规消毒,迅速移动击刺,患处微 令出血,有如露珠之状
注意:阴证、虚证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击刺宜轻、准、浅、快;疔疮走黄、 疽毒内陷忌
4、挑治疗法 皮科用的不多
用三棱针挑破皮肤、皮下组织,刺激皮 肤经络等使脏腑得到调理 有一定效果
升丹过敏-黑虎丹 面积过大时小心汞中毒,应慎用 薄嫩部位慎用 黑瓶贮藏,越陈越好
腐蚀药与平胬药
脓未溃时,代刀破头;腐蚀赘疣;扩创 引流;平复胬肉
白降丹、枯痔散、三品一条枪;平胬丹
腐蚀性过强 注意使用部位、面积、时 间
祛腐生肌药
具有提脓祛腐、解毒活血、生肌收敛的 作用
适应症:其一腐肉难脱,新肉不生 其二腐肉已脱,新肉不长
药物:青黛散
注意:不用于糜烂、渗出较多者;不用 于毛发较多之处
酊剂
一种剂型,不应放在掺药中
用于疮疡未破及无明显糜烂渗出的皮肤 病等
药物:红灵酒、复方土槿皮酊、补骨脂 酊等
注意:酊剂具有刺激性,时机、部位; 保存应遮光密闭
洗剂 一种剂型,又混悬液,混合振荡剂或振
荡洗剂 一般用于急性皮肤病渗出少时 药物:三黄洗剂、颠倒散洗剂 注意:充分摇匀;糜烂渗出多时禁用
药或油膏上,贴于患处使用 适用于肿疡初起而肿势局限尚未成脓者 阳证:阳毒内消散、红灵丹 阴证: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黑退消 在使用时如何与箍围药区别?
提脓祛腐药
具有提脓祛腐作用
适用于溃疡早期脓性分泌物太多,坏死 组织太多等
药物:三仙丹-汞化合物
兑丹:在升丹中加入赋形药(药性过猛 ,加熟石膏)九一、八二、七三、五五 丹
5、掺药 散剂,粉剂 与箍围药有何不同? 极细,种类更多,应用范围更广
配制注意事项:
必须研为极细粉末,研至无声为度(何 谓无声?)
植物类药品粉碎过筛(200目) 矿物类药品宜水飞
芳香贵重药品宜另研(熔)后下
注意芳香的药物宜黑色瓷瓶贮藏,塞紧 瓶盖
消散药 将具有渗透和消散作用的药粉掺布于膏
3、箍围药 敷贴,用药粉和液体调制 成的糊剂
(1)制法:
药物洗净-烘干-称重-粉碎-过筛 (100目)-贮存
(2)作用: 箍集围聚、收束疮毒
与“护场”有何联系? (3)适应症 适用于外疡各期及皮肤病渗液不多者
(4)使用 根据阴阳辨证的不同选择相应药性药物
阳证疮疡-金黄散、玉露散 半阴半阳证-冲和散 阴证疮疡-回阳玉龙散
液不多者,以及肛门病等
(4)使用 根据阴阳辨证的不同选择相应药性膏药
阳证疮疡-金黄膏、玉露膏 半阴半阳证-冲和膏 阴证疮疡-回阳玉龙膏 根据局部表现不同选择相应药效的膏药 生肌玉红膏、红油膏、生肌白玉膏; 疯油膏、青黛散油膏;消痔膏等
(5)注意点 疮疡疾病使用时摊于纸或纱布上,肿疡
厚涂掩顶敷,溃疡薄涂留顶敷 疮疡脓水过多或胬肉突出不宜使用 过敏停用:基质或药物
(2)作用: 固定患部 保护创面 热疗作用 (3)适应症 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
段,均可应用
(4)使用 根据阴阳辨证的不同选择相应药性膏药
阳证疮疡-太乙膏、千捶膏
阴证疮疡-阳和解凝膏
根据疾病所处阶段不同选择相应药效膏 药 初期 中期 后期
根据局部表现不同确定膏药厚薄及换药 时间
二、手术疗法
应用各种器械进行手法操作的一种治疗 方法
注意:严格消毒 无菌操作 防止意外
1、切开法 手术刀切开脓肿 适应症:脓成 用法: (1)选择适宜的时机 辨减少后遗症 一般疮疡 循经直切 乳房部、肛旁 放射状切口 面部 皮纹 手指部 侧切 关节区 避免越关节 横切、弧形、“S”形
特点
消-初起-金黄散等 腐-中期-九一、八二丹等 收-溃后-生肌散等
具体运用
药物疗法 手术疗法 其他疗法 辨治过程中始终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
一、药物疗法
1、膏药 薄贴,硬膏 (1)制法: 药物洗、晾、称-浸泡-煎熬(外焦内
黄)-过滤-药油 将药油烧开-加入黄丹-溶化-冷却
(搅拌)-药肉 摊膏(用料、贮存)
(5)注意点 膏药风 局部表现
2、油膏 软膏,临床应用很多
(1)制法:
药物洗、晾、称-浸泡-煎熬(外焦内 黄)-过滤-药油
将药油烧开-加入赋形剂(猪脂、羊 脂、松脂、麻油、白蜡、黄蜡、凡士林 等)-溶化-冷却(搅拌)-油膏
(2)作用: 保护创面 滋润作用 (3)适应症 适用于肿疡、溃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