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环境毒理学》简答题知识点总结手写版-环境工程考研适用

合集下载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简答1、情况科学的主要义务:①探究全球规模内情况演化的规律,相识人类情况变化的过程、情况的基本特性、情况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情况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举动同自然情况之间的干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情况保护的干系,令人类社会和情况协调发展;③探究情况变化对人类保存的影响,发挥情况科学的社会功用,探究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情况毒理学研究,为人类一般、健康的生活服务;④研究区域情况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情况科学的基本义务:揭示人类-情况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情况系统之间的协调干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情况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情况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情况之间的协调发展。

3、理论环境学的主要任务:运用有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工程考研重点知识点整理轻松备战

环境工程考研重点知识点整理轻松备战

环境工程考研重点知识点整理轻松备战为了帮助广大环境工程考研学子更好地备战考试,本文将整理环境工程考研的重点知识点,并提供一些备考建议,希望能够为大家轻松备战提供一些帮助。

一、废水处理技术废水处理技术是环境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方面。

1. 物理处理物理处理是指通过物理方法将废水中的悬浮物质、沉淀物、泡沫等进行分离和去除。

常用的物理处理方法有筛分、沉淀、过滤、吸附等。

2. 化学处理化学处理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无机物进行分解、转化或去除。

常用的化学处理方法有氧化、还原、中和、沉淀等。

3. 生物处理生物处理是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来降解和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

常见的生物处理方法有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

二、大气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保护大气环境质量。

1. 大气污染物种类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了解这些污染物的来源、特性以及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是重要的知识点。

2.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源头控制和尾气处理两个方面。

源头控制通过改善生产工艺、加强排放管理等手段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尾气处理则是对已经排放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常见的技术包括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等。

三、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存在有害物质超过环境质量标准,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土壤修复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减少土壤污染物含量,恢复土壤环境功能。

1. 土壤污染物种类常见的土壤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等。

了解这些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规律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重要的知识点。

2. 土壤修复技术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方法。

物理修复主要包括土壤剥离、覆盖、土壤通气等;化学修复主要包括盐酸浸泡、还原剂处理等;生物修复主要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

四、环境管理与规划环境管理与规划是环境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主要包括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管理系统与政策以及环境规划与预测等方面。

《环境学概论》__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__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__考研知识点归纳一、环境学基本概念和原理1.环境的概念和范围:环境是指自然界的一切存在,并包括人类社会和个体生活依赖的物质、能源和信息的全过程。

2.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环境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研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3.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人类活动、自然条件、资源利用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二、环境评价与监测1.环境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环境评价是对环境影响的预测、评估和管理的过程,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等内容。

2.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环境监测是通过收集有关环境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数据,分析和评价环境质量变化和污染源,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环境规划与管理1.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环境规划是通过综合考虑环境资源的利用、环境污染的防治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和措施,并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环境管理是通过合理地组织和管理人材、设备、财务和履行职责的能力,使环境保护实现最佳效益。

四、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治理的思想和方法:环境治理是针对环境问题而采取的改善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环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关系:生态学是环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环境科学与化学、物理学的关系: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为环境学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重点归纳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重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1.“环境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2. 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3. 简述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体系。

4. 简述废物资源化的技术体系。

5. 阐述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体系。

6. 一般情况下,污染物处理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利用隔离、分离和(或)转化技术原理,通过工程手段(利用各类装置),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快速去除。

试根据环境净化与污染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实现污染物高效、快速去除的基本技术路线。

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第一节常用物理量1.什么是换算因数?英尺和米的换算因素是多少?2.什么是量纲和无量纲准数?单位和量纲的区别是什么?3.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区别和关系如何?试举出质量比的应用实例。

4.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经常用体积分数表示污染物的浓度,试说明该单位的优点,并阐述与质量浓度的关系。

5.平均速度的涵义是什么?用管道输送水和空气时,较为经济的流速范围为多少?第二节质量衡算1.进行质量衡算的三个要素是什么?2.简述稳态系统和非稳态系统的特征。

3.质量衡算的基本关系是什么?4.以全部组分为对象进行质量衡算时,衡算方程具有什么特征?5.对存在一级反应过程的系统进行质量衡算时,物质的转化速率如何表示?第三节能量衡算1.物质的总能量由哪几部分组成?系统内部能量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如何?2.什么是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3.简述热量衡算方程的涵义。

4.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封闭系统,其内部能量的变化如何表现?5.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开放系统,系统能量能量变化率可如何表示?第四章热量传递第一节热量传递的方式1.什么是热传导?2.什么是对流传热?分别举出一个强制对流传热和自然对流传热的实例。

3.简述辐射传热的过程及其特点4.试分析在居室内人体所发生的传热过程,设室内空气处于流动状态。

5.若冬季和夏季的室温均为18℃,人对冷暖的感觉是否相同?在哪种情况下觉得更暖和?为什么?第二节热传导1. 简述傅立叶定律的意义和适用条件。

考研《环境毒理学》简答题知识点总结手写版-环境工程考研适用

考研《环境毒理学》简答题知识点总结手写版-环境工程考研适用

第一章1简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方法p241-08j1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以及一些环境物理因素如噪声、射频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等。

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1、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集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2、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定方法,即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一般毒性试验(急性、亚急性、慢性实验)、繁殖实验、代谢实验、蓄积实验等3、各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和有害物理因素对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实验和整体实验俩种基本类型。

但动物学实验须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哪些?p270-10j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实验和整体实验俩种基本类型。

但动物学实验须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虑体外实验包括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实验,整体实验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实验。

但动物学实验研究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往往不尽一致,假阳性、假阴性、过低或者过高估计毒物潜在危害程度等情况常存在。

因此单纯依靠动物实验或者流行病学调查都是不可靠的,完整的方法是将实验室研究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有机结合起来,用微观研究进行毒性筛选、机理探讨,并为宏观研究提供所学的观察指标,而宏观则为微观提供选题方向,并进行验证对一项具体的研究来讲,如果某种毒性已经被广泛生产或应用,应首先分析对人群的影响,发现对健康损害的迹象,然后用微观实验手段进行深入研究。

最后,将这些实验研究结过进一步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中加以验证,再确定病损的因果关系。

3什么叫环境毒理学?它是怎样产生的?p259-09w1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活居住环境日益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特别是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的教训,促使人们进行深入的毒理学研究,以阐明环境中某种污染物或几种污染物对生物体得作用及其机理,以致环境毒理学迅速发展为一门毒理的分支学科,成为环境科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4环境毒理学的产生对环境科学研究有什么作用?p271-10w1环境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正常生存,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科学的前沿领域,同时也是环境医学评价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基础。

江西省考研环境工程重点知识点整理

江西省考研环境工程重点知识点整理

江西省考研环境工程重点知识点整理环境工程是一门涉及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等领域的学科。

作为江西省考研环境工程的考生,了解并熟悉环境工程的重点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针对江西省考研环境工程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

1. 环境工程概述环境工程的定义、发展历程、工作内容与职责。

概述:环境工程是一门应用科学,致力于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活环境。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环境工程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展历程:从垃圾处理到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等领域的发展历程。

工作内容与职责:主要包括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和环境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工作内容与职责。

2. 环境质量与环境标准环境质量的概念与评价指标,环境标准的制定与应用。

环境质量:指环境中各种因素对人类和其他生物健康的影响程度。

包括空气质量、水质量、土壤质量等。

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环境监测指标、环境评价指标和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等。

环境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制定的,以控制、管理和保护环境质量为目标的技术规范。

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等。

3. 大气污染防治大气污染的来源与影响、大气污染物的分类和控制,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与措施。

大气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排放、燃煤排放等。

大气污染物的分类:主要包括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大气污染控制:主要包括源头控制、污染物减排、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等措施。

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政策与措施。

4. 水污染防治水污染的来源与影响、水质监测与评价,水污染防治的技术与措施。

水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城市污水等。

水质监测与评价:包括水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水质评价指标与标准等。

水污染防治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等技术与方法。

水污染防治措施:包括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控制标准等措施。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毒理学复习要点1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 外源化合物:指除了营养元素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需的物质以外,存在于环境中,可与机体接触并今天机体,引发机体发生生物学变化的物质。

3 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整体实验、调查研究、体外实验。

4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趋势:5 生物转运: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6 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膜只要有液晶态的脂质双分子层(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构成。

其在物质转运、能量代谢、细胞识别、信息传递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7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及其机理:(1)被动转运:简单扩散(驱动力为浓度梯度,受生物膜两侧化学物的浓度梯度、脂水分配系数、化合物质的解离度和体液的PH值影响)和滤过作用(环境化学物透过生物膜上的亲水性孔道,驱动力为渗透压);(2)特殊转运:主动运输、异化扩散、吞噬和胞饮。

8 吸收途径及其影响因素:主要吸收途径有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其次还可以同过静脉注射染毒。

消化道吸收:消化道中的多种酶类和菌从可使某些化学我转化成新的物质而改变其毒性;胃肠道内容物的种类和数量、排空时间及蠕动状态都会影响消化道对环境化学物的吸收;环境化学物的溶解度和分散度也是影响吸收的因素。

呼吸道吸收:分压差和血/气分配系数;溶解度和相对分子质量;肺的通气量和血流量;颗粒物的大小。

皮肤:化学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脂/水分配系数、角质层的厚度;动物的种属;温度及血流量;角质层损伤因子。

9 化学物在机体内的分布:在化学物分布的开始阶段,血液供应愈丰富的器官,分布的化学物愈多,其起始浓度愈高;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化学物在器官和组织的分布越来越受到化学物与组织器官亲和力的影响,形成再分布过程。

10、化学物的主要储存库:血浆蛋白、肝和肾、脂肪组织、骨骼组织。

11、生物转化:环境化学物在生物机体内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过程。

环境科学考研重点知识点整理轻松备战

环境科学考研重点知识点整理轻松备战

环境科学考研重点知识点整理轻松备战环境科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旨在研究环境问题的起源、演变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环境科学考研是对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招生考试,考察考生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为了帮助考生轻松备战环境科学考研,本文将重点整理环境科学考研的知识点,以供考生参考。

一、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点1. 环境科学概论:介绍了环境科学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内容。

2.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涉及环境问题的定义、分类、特征,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3. 环境生态学: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内容。

4. 环境化学:重点介绍了环境中的污染物种类、来源、传输和转化等内容,以及环境监测与分析的基本方法。

5. 环境监测与评价:包括环境监测的目的、方法、技术和管理等内容,以及环境评价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6. 环境管理与规划:介绍了环境管理的原则、方法和工具,以及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实施步骤。

7. 环境工程学:涉及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包括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等内容。

8. 环境法与政策:介绍了环境法律体系、环境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内容。

二、环境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知识点1. 统计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和多元统计等内容。

2. 数据采集与处理:介绍了环境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处理方法,包括现场观测、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内容。

3. 模型与模拟:涉及环境模型的建立、参数估计和模拟分析等内容,以及模型的应用和评估方法。

4. GIS与遥感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5. 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介绍了环境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以及环境风险管理的策略和实施步骤。

6. 环境模拟与优化设计:包括环境模拟软件的应用、优化设计方法和技术,以及环境系统的模型构建与分析等内容。

考研-811《微生物学》简答题知识点总结手写版-环境工程考研适用

考研-811《微生物学》简答题知识点总结手写版-环境工程考研适用

第一章1影响病毒在环境中存活的理化因素主要有哪些?在一般的污水随处理厂得污水处理工艺过程中,病毒的去除效果如何?p232-07L1影响细菌存活的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主要是抗生素)三种。

其中物理因素主要有温度、光和其他辐射、干燥等;化学因素有各种对病毒有毒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如:酚类、醛类、醚类等,生物因素主要有链霉菌,青霉菌和藻类分泌的一些抗生物质。

这些因素能导致病毒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以致使病毒失活。

污水处理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处理。

一级处理是物理过程,以筛选、除渣、初级沉淀为主,其中去除病毒的效果很差,越去除30%。

二级处理是生物处理方法,是生物吸附、生物降解和絮凝沉淀过程,以去除有机物、脱氮和去除磷为目的,同时对污水中病毒的去除率较高,去除病毒率在90%~99%。

病毒被吸附在活性污泥中,只是由液相转为固相,对病毒的灭活率不高。

三级处理是继生物处理后的深度处理,有生物、化学和物理处理过程。

它包括絮凝、沉淀、过滤和消毒的过程,进一步去除有机物、脱氮和除磷。

三级处理可使病毒的滴度常用对数值下降4~6第二章1叙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和步骤.P233-07L2革兰氏染色法,又称鉴别染色法,是用俩种以上的染料染色,将菌体不同结构染成不同的颜色,以便观察的复合染色方法。

其主要染色步骤如下:a)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的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固定;b)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min,水洗去掉浮色;c)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min,顷去多余溶液;d)用中性脱色剂如乙醇或丙醇脱色,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成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成无色。

e)用番红溶液复染1min,革兰氏阳性菌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色。

至此,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被区分开革兰氏染色机制一般认为有俩点:1)革兰氏染色与细菌等电点有关系,已知革兰氏阳性菌的等电点为PH2~3,革兰氏阴性菌的等电点为PH4~5,这说明革兰氏阳性菌的负电荷比革兰氏阴性菌多,它与草酸铵结晶紫的结合力大,故与草酸铵结晶紫结合得更牢固,对乙醇脱色的抵抗力更强。

环境毒理学考试整理重点

环境毒理学考试整理重点

第一章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1)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可能危害及其剂量—反应关系,进行毒性和安全性评价。

2)阐明环境污染物毒作用机理及影响其毒作用的各种因素,探索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健康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

3)——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4)为制定环境标准、环境卫生标准,为预防、治疗环境污染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以及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与毒性大小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相关因素。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试验和整体内实验,结合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体外试验分为器官、细胞、亚细胞、分子四种水平;整体实验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毒性实验。

1、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是什么?答:主要任务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答:体外实验: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

生物学中的环境毒理学知识点

生物学中的环境毒理学知识点

生物学中的环境毒理学知识点生物学中的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在环境中接触到的化学物质所产生的毒性效应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机制和评估,并研究如何减少或消除毒理效应。

本文将介绍一些环境毒理学的知识点。

一、毒物的分类1. 有机毒物和无机毒物:有机毒物是由碳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如农药、柴胡酮等;无机毒物是无机物质,如重金属(铅、汞)、酸碱等。

2. 急性毒物和慢性毒物:急性毒物是在短时间内接触下产生急性毒性的物质,如氰化物;慢性毒物是长期接触或低剂量接触下产生慢性毒性的物质,如苯等。

二、毒性评估1. 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毒物通过吸入、经皮肤吸收、摄入等途径进入生物体后,会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这些过程直接影响毒物的毒性程度和持续时间。

2. 毒物对细胞的作用机制:毒物可以对细胞和器官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毒性作用,如损害细胞膜、干扰细胞代谢等。

3. 毒性评估方法:毒性评估是判断化学物质毒性及其潜在危害的过程。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实验动物模型、细胞毒性实验和体外试验等。

三、环境毒理学的应用领域1. 环境污染监测:环境毒理学可以用于监测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污染情况,对于发现和评估潜在的污染源及其对生物体的危害起到重要作用。

2. 毒性评估与风险评估:环境毒理学可以对环境中存在的化学物质进行毒性评估,并结合暴露评估,综合判断其对人类及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

3. 毒物治疗与防护:环境毒理学还涉及对毒物中毒的治疗和防护措施的研究,寻找相应的解毒剂及防护手段。

四、环境毒理学的挑战与前景1. 多因素交互作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需要考虑到化学物质之间、化学物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因素对化学物质毒理的调节作用。

2. 系统毒理学的发展:系统毒理学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将多学科知识相结合,从分子水平到整体水平,全面了解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

3. 毒性预测与替代方法:为了减少动物实验的使用,环境毒理学研究也在不断发展替代方法,如体外试验、计算机模拟等,以更准确地预测化学物质的毒性。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一、环境学的基本概念
1.环境学的概念和特点
2.环境和生态的定义
3.环境学的发展历程
二、环境要素与资源
1.大气环境
-包括大气组成、大气层结构、大气环境污染等内容
2.水环境
-包括水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污染治理等内容
3.土壤环境
-包括土壤的形成、分类、性质、土壤退化、土壤污染等内容
4.生物资源与生态系统
-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等内容
三、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1.环境问题的分类与评价
-包括环境质量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
2.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3.环境法规与环境管理
-包括环境法律法规体系、环境管理与监测、环境规划与评价等内容
4.环境保护技术与工程
-包括环境监测与分析、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修复与治理等内容
四、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生态足迹与生态延续能力
3.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
4.绿色发展与环境可持续性
五、环境伦理与环境教育
1.环境伦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环境伦理与道德责任
3.环境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4.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
以上是《环境学概论》的主要知识点归纳,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进行系统学习和备考。

除了理论知识,考生还应该关注环境问题的最新动态和研究进展,了解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的变化,以及环境保护技术与工程的最新发展。

希望以上内容对考生在《环境学概论》的备考过程中有所帮助。

环境毒理学汇总解析

环境毒理学汇总解析

环境毒理学☆1.环境毒理学: 是利用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土壤中已经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poison)。

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可分为暴露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

暴露生物学标志:是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

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

易感生物学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3.半数致死剂量: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4.过敏反应也称变态反应: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5.毒物兴奋效应:是指生物体在最初接受低剂量毒物时,表现为适当的兴奋作用。

6.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 Zch 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毒作用(毒效应):化学物引起物体损害的总称。

分类(1)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2)局部或全部作用(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4)超敏反应(5)特异质反应7.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8.毒性: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中毒: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环境毒理学总结

环境毒理学总结

环境毒理学总结第一篇:环境毒理学总结一章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外源化学物: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或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通过一定的途径与人体接触并从环境中进入人体,从而产生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二章1、生物转运:化学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2、生物转化代谢转化:环境化学物在组织细胞中发生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过程。

3、生物膜主要由液晶态的脂质双分子层(骨架)和蛋白质(完成膜功能)构成,具有流动性。

生物膜在物质转换、能量转换、物质代谢、细胞识别和信息传递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4、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分为: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特殊转运(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吞噬作用、胞饮作用)5、影响简单扩散的主要因素:⑴生物膜两侧化学物的浓度梯度越大,扩散速度越大。

⑵脂水分配系数:只有脂溶性和水溶性均较高的物质更易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透过生物膜。

系数越大,一般越易,但若系数过大,也不易。

⑶化学物解离度和pH:解离度越大,越难。

pH降低,弱酸易,弱碱类难,升高则相反。

6、主动转运:低浓度—高浓度,需能量,需载体,载体对转运物质有选择性,载体有一定容量,若两化学物相似且需要同种载体出现竞争性抑制。

如Na Ka Ca As Cr转运。

7、易化扩散帮助扩散载体扩散:高浓度—低浓度,无需能量,需载体。

如葡萄糖转运。

8、环境化学物吸收方式: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吸收。

经消化道:有机酸在胃内吸收,有机碱在在小肠,但小肠也可吸收相当数量的有机酸化合物。

呼吸道:经呼吸道吸收的化学物质不经门静脉血液进入肝脏,故未经肝脏的生物转化过程而直接进入体循环并分布到全身。

血/气分配系数:当肺泡膜两侧该气态物质动态平衡时,吸收量不再增加,此时气态物质在血液内的浓度(饱和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的浓度比。

系数越大气体越容易吸收进血液。

环境毒理学题库

环境毒理学题库

一、填空题1.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处置包括__吸收___、_分布__、代谢__和_排泄____四个过程。

2.毒物排出体外的主要途径有_经肾脏随尿排出__、经胆汁随粪便排泄__、__经肺随呼出气体排泄___和_其他排泄途径_ _。

3.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是:肾4.外来化合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简单扩散)。

5.有机酸主要在内被吸收,有机碱主要在被吸收。

6.凡是分子量小的水溶性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7.凡是逆浓度梯度而转运需要载体能量,脂溶性大分子量的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8.脂/水分配系数大,非离子性化合物通过生物膜方式()9.凡是水溶性的化合物,分子量大的利用载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的通过生物膜方式(主动运输)10.凡是液滴或大颗粒的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胞饮或吞饮)11.铅、锰、镉、砷、铊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主动转运12.主要的体内屏障有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营养物质通过的方式透过胎盘进入胎儿,而大部分环境化学物透过胎盘的方式是。

13.化学物危险度评价主要由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个部分组成。

14.外来化合物联合作用的类型有: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15.化学致癌的三阶段论中的三阶段是指:引发阶段、促长阶段、进展阶段16.与细胞恶性转化有关的基因主要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17.体内的铅90%以上存在于(红细胞)。

18.化学物在体内的初次分布取决于血流量,二次分布取决于化学物和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二、选择题1吸收速度最快的是:cA:皮下注射B皮肤涂布C:经口摄入D:腹腔注射2.以下那些物质不容易在骨骼中沉积:(d )A:氟B:铅C:锶D:Hg3.生物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器官是:(c)A.心脏B.肾脏C.肝脏D.肠胃4.急性毒性实验的观察时间是:( )bA:7天B:14天C:30天D:24h5.外来化合物的概念是( e )。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D.并非人体成分和营养物质E.以上都是6.接触化合物的途径不同,其毒性大小的顺序是( e )。

20061114-环境毒理学复习要点

20061114-环境毒理学复习要点

20061114-环境毒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篇:20061114-环境毒理学复习要点;;kiv《环境毒理学》复习要点1.环境毒理学;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意义;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常用的实验动物;毒性的类型;流行病学调查的类型;环境毒理学的发展趋势、2.污染物的迁移、迁移的方式、迁移的结果;生物迁移;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生物浓缩系数;污染物的转化及其主要类型;生物降解及其类型;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污染物透过生物膜的方式及其异同点;污染物的吸收及其方式;污染物的分布及其特点;污染物的排泄及主要方式;生物蓄积;污染物生物转化的主要类型;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半衰期;毒性等多个基本概念;毒性作用的类型;联合作用及其类型(4种);联合作用的评定方法;污染毒性作用的主要机理类型;污染物结果与毒性的关系;影响污染物毒性的因素;复合污染的概念及其类型;复合污染的研究意义;选择实验动物的依据;毒性实验的染毒途径及其优缺点;急性毒性及其实验设计(实验动物、剂量、观察时间及指标、数据统计等)和评价;长期毒性及其实验设计和评价;有关的概念;蓄积作用、类型及评价;6.大气污染及大气环境毒理学;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类型;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主要危害;颗粒物的主要危害;7.水体及水体污染;水体自净作用及其机理;水体主要污染物类型;污染物在水体中转化的主要类型;赤潮及其形成与危害;酸雨及其形成与危害;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成因及其危害、防控措施等;8.土壤污染及其特点;土壤自净及其机理;土壤中主要污染物类型;污染物在土壤中的主要环境行为;污染物对植物的影响与植物修复;污染在土壤中的降解转化;土壤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效应9.农药残留及其危害;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与哪些主要因素有关;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农药环境毒性的主要表现;农药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方面;10.人们关心的影响环境的重金属主要是哪些;重金属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11.肥料使用对环境的影响第二篇:期末环境毒理学考试复习总结环境毒理学【选择题】1.环境毒理学研究对象是 AA.有机污染物B.细菌 C.病毒 D.各种化学物质2.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D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以上都是1.外源化学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CA.通过营养物质作载体 B.滤过 C.简单扩散 D.载体扩散2.影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是 D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B.溶解度C.气血分配系数D.以上都是3.pKa为4.2的有机酸(苯甲酸)在消化道中吸收最好的部位是 AA.胃 B.十二指肠 C.小肠 D.结肠4.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DA.动物种属 B.年龄 C.生理状态 D.以上都是5.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 DA.肠道 B.唾液 C.汗液 D.肾脏6.肾脏排泄主要的机理是 DA.肾小球简单扩散 B.肾小球主动转运 C.肾小球滤过 D.肾小管主动转运7.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两重性表现在 DA.N一氧化.苯胺 N羟基苯胺(毒性增强)B.脱硫反应,对硫磷对氧磷(水溶性增加,毒性增强)C.环氧化,苯并(α)芘 7,8-二醇-9,10环氧化物(致癌)D.以上都是生物转化两重性的典型例子8.外来化合物代谢酶的诱导是指 DA.某些化合物可使某些代谢酶活力增强 B.酶的含量增加 C.生物转化速度增高 D.以上都是9.对于呈气体状态或易挥发的化学毒物的排泄,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 DA.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经肺泡壁排出气体B.排出的速度与吸收的速度成正比C.血液中溶解度低可减缓其排除速度 D.肺通气量加大可加速其排除速度10.能沿浓度梯度扩散,需要载体参加但不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 CA.简单扩散 B.主动转运C.易化扩散 D.滤过11.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最主要器官是 AA.肝 B.肾 C.肺 D.小肠12.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I相反应,不包括下列哪一种反应 AA.甲基化 B.羟化 C.共氧化 D.环氧化13.外源化学物在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最主要受哪项因素影响 AA.化学毒物与器官的亲和力 B.血流量 C.特定部位的屏障作用D.器官和组织所在部位14.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方式为 AA.简单扩散 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胞吞15.外源化学物经皮吸收必须具备下述哪项条件 CA.水溶性 B.脂溶性 C.水溶性和脂溶性 D.分子量小于10016.外源化学物在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CA.食管 B.胃 C.小肠 D.大肠17.外源化学物体内生物转化I相反应的酶主要存在于 AA.微粒体B.线粒体 C.细胞膜 D.细胞核18.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肠肝循环可影响化学毒物的 DA.毒作用发生快慢 B.毒作用性质 C.代谢解毒 D.毒作用持续时间1.毒物是 D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2.LD50的概念是 DA.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C.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的剂量D.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统计值)3.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 BA.LD100 B.LD50 C.LD01 D.LD04.最大无作用剂量是 BA.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B.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C.人类终身摄入该化合物未能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D.一种化学物在环境中存在而不引起物体的损害的剂量5.最小有作用剂量是 DA.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出现了亚临床症状的最小剂量B.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造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损伤的最小剂量C.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小剂量D.一种化合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使某项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6.最敏感的致死剂量指标是 CA.绝对致死剂量 B.半数致死剂量 C.最小致死剂量 D.以上都是7.对LD50 描述错误的是 DA.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B.是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C.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 D.毒物的急性毒性与LD50 呈正比8.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是 A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9.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 B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10.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C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11.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 D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12.对阈剂量描述错误的是 DA.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DB.与毒物一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为急性阈剂量C.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毒物所得的阈剂量为慢性阈剂量D.毒物的急性阈剂量比慢性阈剂量要低13.对于同一种化学物,在相同的条件下,下列哪项毒性指标数值最大 DA.LD50 B.LD0 C.LD01 E.LD10014.对于同一种化学物,在相同的条件下,下列哪项毒性指标数值最小 BA.LD50 B.LD0 C.LD01 D.LD10015.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 DA.直线型曲线 B.抛物线型曲线 C.对称S状曲线 D.非对称S 状曲线16.用“阳性或阴性”、“有或无”来表示化学毒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称为 DA.效应 B.反应 C.量效应 D.质效应17.影响化学毒物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是化学毒物的AA.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B.吸收途径 C.剂量 D.作用时间18.化学毒物对不同个体毒作用的敏感性不同,其原因不包括: AA.化学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B.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 C.机体修复能力差异 D.宿主的其它因素19.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毒物作用于机体表现出独立作用,主要是由于 AA.化学毒物各自作用的受体、靶不同,出现各自不同的毒效应B.化学毒物在化学结构上为同系物C.化学毒物毒作用的靶器官相同 D.化学毒物在对机体毒作用方面存在竞争作用20.化学结构与毒效应 DA.化合物的化学活性决定理化性质B.理化性质决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C.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决定该化合物的化学活性 D.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其化学活性及理化性质21.化学物质的哪些物理性质影响毒效应 DA.电离度 B.熔点 C.挥发度 D.以上都是22.研究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之间关系的目的是 DA.寻找毒作用规律.有助于通过比较,预测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B.预测毒牲大小 C.推测毒作用机理 D.以上都是23.甲烷(CH4)若用Cl取代CH4上H后,其毒性最大的是 DA.CH3Cl B.CH2Cl2 C.CHCl3 D.CCl41.毒理学体外试验常选用A.大鼠和小鼠 AB.果蝇 C.游离器官,细胞,细胞器 D.鸟类2.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分别选择动物年龄为 AA.初成年,性刚成熟,初断乳 B.初断乳,性刚成熟,初成年C.初断乳,初成年,性刚成熟 D.初成年,初断乳,性刚成熟3.急性毒性是 CA.机体连续多次接触化合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B.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融化合物后引起快速而猛烈的中毒效应C.机体(人或动物)一次大剂量或24 小时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死亡效应D.一次是指瞬间给予动物快速出现中毒效应4.由于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化学毒物的反应存在差别,所以在急性毒性试验时,最好选用两种动物是 AA.大鼠和小鼠 B.大鼠和家兔 C.大鼠和狗 D.狗和猴5.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 DA.对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 B.易于饲养管理 C.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 D.以上都是6.急性经口染毒,为了准确地将受试物染入消化道中,多采用 AA.灌胃 B.喂饲 C.吞咽胶囊 D.饮水7.接触化合物的途径不同,其毒性大小的顺序是 DA.静脉注射﹥经呼吸道 B.静脉注射﹥腹腔注射 C.腹腔注射﹥经口D.经口﹥经皮8.经呼吸道静式染毒主要优点是 DA.设备简单 B.操作方便 C.消耗受试物少 D.以上都是9.动式染毒主要优点是 DA.装置备有新鲜空气补充 B.受试化合物保持浓度不变 C.保证染毒柜内和二氧化碳分压恒定 D.以上都是10.急性毒性研究的接触时间是 CA.一次B.一次或8小时内多次 C.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 D.一次或14天内多次11.化学物的一般急性毒性试验,如无特殊要求,则动物性别选择为: BA.雌雄多少都可以 B.雌雄各半 C.全部为雄性 D.全部为雌性12.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 CA.1天 B.1周 C.2周 D.3周13.亚慢性毒性试验主要目的是AA.探讨阈剂量及最大无作用剂量 B.探讨剂量反应关系 C.预测有无潜在性危害 D.为其它试验剂量设计提供数据14.亚慢性毒性试验期限是 EA.环境毒理学3~6个月 B.食品毒理学3~6个月 C.工业毒理学1~3个月 D.食品毒理学90天喂养E.以上都对15.亚慢性毒性试验对动物的要求是 DA.成年动物 B.大鼠100g左右,小鼠15g左右 C.大、小鼠,狗,家兔均可用 D.必须为啮齿类或非啮齿类动物16.亚慢性毒性试验中一般化验指标有 AA.血象、肝、肾功能 B.病理学检查 C.灵敏指标的检查 D.特异指标的检查17.慢性毒性试验主要目的是 DA.确定阈计量 B.确定最大无作用计量 C.进行该化合物的危险度评价 D.以上AB正确18.慢性毒性试验设有四个计量组(高、中、低、最低)及对照组,哪个计量组为最大无作用计量 DA.高计量组出现了明显的中毒症状,与对照组相比P<0.01 B.中计量组出现了轻微中毒的症状,与对照相比P<0.05C.低计量组出现了个别动物极轻微中毒症状,与对照组相比P>0.05 D.最低计量无任何中毒症状,与对照组相比P>0.05【名词解释】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环境毒理学简答题

环境毒理学简答题

环境毒理学简答题第一章1、试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

(1)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假如对各样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样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主假如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

(2)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伤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伤害的初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记物,进而为拟订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供给理论依照;别的,依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余生物(包含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伤害作用和机理、初期伤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举措。

环境毒理学的最后任务是保护包含人类在内的各样生物的生计和连续健康的发展。

(3)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变产物对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含毒物在体内的汲取、散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变等生物转变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构造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样有关要素。

2、简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发展进展。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

( 1)体外试验:器官水平(包含器官浇灌和组织培育,基本保持器官完好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研究);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含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一样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的毒性和致癌性的各样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商讨);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惹起伤害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长处:简单、迅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弊端:缺少神经—体液调理要素等的控制,不可以全面反应整体状况下的生物学效应。

( 2)体内试验:急性毒性实验(指一次染毒或24h 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亚急性毒性实验(或称为亚慢性毒性实验一般以为 1~3 个月为宜,但详细实验限期随实验要求而异)慢性毒性实验(一般指六个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简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方法p241-08j1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以及一些环境物理因素如噪声、射频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等。

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1、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集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2、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定方法,即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一般毒性试验(急性、亚急性、慢性实验)、繁殖实验、代谢实验、蓄积实验等3、各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和有害物理因素对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实验和整体实验俩种基本类型。

但动物学实验须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哪些?p270-10j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实验和整体实验俩种基本类型。

但动物学实验须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虑体外实验包括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实验,整体实验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实验。

但动物学实验研究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往往不尽一致,假阳性、假阴性、过低或者过高估计毒物潜在危害程度等情况常存在。

因此单纯依靠动物实验或者流行病学调查都是不可靠的,完整的方法是将实验室研究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有机结合起来,用微观研究进行毒性筛选、机理探讨,并为宏观研究提供所学的观察指标,而宏观则为微观提供选题方向,并进行验证对一项具体的研究来讲,如果某种毒性已经被广泛生产或应用,应首先分析对人群的影响,发现对健康损害的迹象,然后用微观实验手段进行深入研究。

最后,将这些实验研究结过进一步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中加以验证,再确定病损的因果关系。

3什么叫环境毒理学?它是怎样产生的?p259-09w1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活居住环境日益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特别是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的教训,促使人们进行深入的毒理学研究,以阐明环境中某种污染物或几种污染物对生物体得作用及其机理,以致环境毒理学迅速发展为一门毒理的分支学科,成为环境科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4环境毒理学的产生对环境科学研究有什么作用?p271-10w1环境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正常生存,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科学的前沿领域,同时也是环境医学评价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基础。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活居住环境日益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特别是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的教训,促使人们进行深入的毒理学研究,以阐明环境中某种污染物或几种污染物对生物体得作用及其机理,以致环境毒理学迅速发展为一门毒理的分支学科,成为环境科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5环境毒理学主要任务是什么?p284-11w3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有三点:1、判明环境污染物和其他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不断不要对现有物质进行研究,而且还必须对所有新的化学物质,在普遍应用之前,予以检测。

2、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即用最灵敏的探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与机体作用后最初出现的生物学变化3、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6环境毒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p298-12.1第二章1简述环境中污染物的转化规律p241-08j2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叫污染物的转化。

根据其转化形式可以分为:物理转化、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三种类型,物理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蒸发、凝聚、吸附以及放射性元素蜕变等一种或几种物理过程实现的转化;化学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化学反应过程发生的转化,如: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络合反应、光化学反应等;生物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生物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2什么是生物性迁移?如何定量研究生物性迁移?p271-10w2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附、吸收、代谢、死亡等过程而发生的迁移叫做生物性迁移,根据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三种。

研究生物性迁移的方法主要是研究生物浓缩系数(BCF)、生物积累系数(BAF)和生物放大系数(BMF).BCF是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与环境中该污染物的浓度的比值。

BAF是某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较后阶段体内蓄积的污染物浓度与同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较前阶段体内蓄积的同种污染物的浓度的比值。

BMF是较高营养剂生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与较低营养级生物体内同种污染物浓度的比值。

研究这些比值从而定量得表征生物性迁移的影响3污染物在环境中有几种主要的迁移类型,各种迁移类型有什么特点?p300-12.6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的过程。

各种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机械性迁移、物理化学性迁移和生物性迁移。

机械性迁移是依靠自然界大气,水力以及人力等的作用使污染物发生位置的改变。

物理化学性迁移依靠的是物质之间的物理过程或化学反应使污染物发生了位置、形态或种类的改变。

生物性迁移是依靠生物的吸收、吞噬、降解过程,使污染物发生了位置、形态和种类的改变第三章1、简述肾脏排泄毒物的机理?p224-o7j1肾脏排泄毒物的机理可分为以下几步:(1)肾小球滤过作用已知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有较大的膜孔,越40-80纳米,通透性较大,故不论是脂溶性还是水溶性物质,只要分子量小于69000的物质都能通过肾小球滤过作用到达肾小管。

(2)肾小管的主动分泌某些有机阴离子和有机阳离子毒物可以通过俩种不同的机制进行分泌,使毒物由近曲肾小管细胞一侧主动分泌到尿液中(3)肾小管的重吸收肾小球滤过液进入肾小管,有俩条去路:一是肾小管中解离的、极性的水溶性物质不再被重吸收,而随尿液排出;二是未解离、非极性和脂水分配系数大,可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回到血液但是尿液中的PH可决定毒物的解离度,影响毒物在肾小管中的重吸收。

无论以哪一种方式排出的毒物,尿液中毒物的浓度一般与血液中的毒物浓度呈正相关。

2简述污染物代谢动力学的意义。

p242-08j3毒物代谢动力学是用数学的方法研究毒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随时间而发生的量变的动态规律,即研究毒物代谢量变的经时过程,目的在于了解毒物在体内的消长规律,从而对毒物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3毒物在体内的重要储存库有哪些?p269-10j1毒物在体内的分布表现为相对集中的形式。

当毒物对蓄积地点相对无害时,此时蓄积地点就成为储存库,一般认为储存库对急性毒性有保护作用。

但储存库中的毒物浓度常常与血浆中游离毒物保持动态平衡,因此,储存库能在体内不断提供毒物来源,这是慢性毒性的一个重要条件。

体内的储存库主要有四种:血浆蛋白储存库,肝,肾储存库,脂肪组织储存库以及骨骼组织储存库。

4环境污染物吸收主要有哪几条途径?影响吸收的因素有哪些?p284-11w1吸收就是毒物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自皮肤接触部位透过体内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毒物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三条途径进行吸收。

呼吸道吸收是生产性毒物侵入机体的主要途径。

影响呼吸道吸收的因素主要是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气候条件等。

消化道也是吸收环境毒物的主要途径,毒物在消化道吸收多少与其浓度和性质有关,浓度高吸收愈多,脂溶性物质较易吸收。

有些毒物还可通过皮肤进行吸收,如多数有机磷农药可透过完整的皮肤引起中毒或死亡。

毒物经皮吸收的俩条途径,一是通过表皮脂质屏障是主要的吸收途径,二是通过汗腺、皮脂腺和毛囊腺等皮肤附属绕过表皮屏障进入真皮。

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毒物经皮吸收的速度除与皮肤完整与否以及不同部位的皮肤有关外,还取决于化合物本身的理化性状,如油水分配系数接近1的物质最容易经皮吸收,以及化合物与皮肤接触的条件。

第四章1简述靶位点学说p225-07j2当污染物到达某一浓度,并足以引发一系列有害生物效应的部位,或者是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发生的部位。

生物体的不同部位不仅具有结构上的明显差别,而且其功能也各不相同,如肝脏是许多污染物的代谢转化部位,肾脏是机体排泄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的重要器官。

靶位点的生理学功能不同,对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也不同,肝脏是许多毒物的代谢活化部位,故肝脏是许多毒物的靶器官2多种化学物间对机体产生的联合作用主要有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独立作用四种类型,请分别论述p226-07j4多种外来化合物同时产生或先后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毒作用,称为外来化合物的联合作用。

联合作用的类型有以下几种:(!)相加作用指多种化合物的联合作用等于每一种化合物的单独作用总和。

(2)协同和增强作用协同作用是指几种化合物的联合作用大与各种化合物单独作用之和。

如果一种物质本身无毒害,但与令一种有毒害的物质同时存在时可使该物质毒性增强,这种作用称为增强作用。

(3)拮抗作用指几种化合物的联合作用小于每种化合物单独作用之和。

凡是能使另一种化学物的生物学作用减弱的物质称为拮抗物在毒理学或药理学中,常以一种物质抑制另一种物质的毒性或生物学效应,这种作用也称为抑制作用。

(4)独立作用指多种化学物对机体产生不同的效应,其作用的方式、途径和部位也不相同,彼此之间毫无影响。

3简述影响环境污染物毒作用的因素。

p242-08j4毒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毒物本身的理化性质,其次是机体的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

(1) 毒物因素A化学结构和毒作用✧烷、醇、酮等碳氢化合物与其同系物相比,碳原子数目越多则毒性愈大(甲醇与甲醛除外)。

但当碳原子数超过一定限度时(7-9个),毒性反而迅速降低。

同系物当碳原子数目相同时直链的毒性比支链的大✧卤素取代;烷烃类物质可因取代的卤素原子数的增加而使分子的极化程度增加,易与酶系统结合而使毒性增加✧同分异构体;俩个基团的苯环化合物,其毒性是对位大于邻位,邻位大于间位,旋光异构体之间的毒性也不相同✧分子饱和度;分子中不饱和键增加时,其毒性也增加B物理性状与毒作用毒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愈大,则毒性愈大。

脂溶性物质毒性大。

分散度越大,即粒子越小分散度越大,比表面积也就越大,生物活性也就越强。

挥发性物质易经呼吸道进入机体。

C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与毒性作用毒物侵入机体的途径不同,在体内的分布和吸收速率也就不同,吸收量大的毒性大,产生的毒性反应越强。

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或组织也不同,不同器官或组织对毒物的耐受力不一样,因此,尽管进入机体的毒物浓度相等,其毒性反应在程度上却因进入的途径不同表现出极大的差异(2)环境因素生活与劳动环境中的一切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都有可能成为毒物产生毒性的条件,不同毒物之间可能具有联合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独立作用(3)机体因素机体因素包括种属、品系与个体感受差异、年龄、性别、饮食营养状况、健康状况、遗传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