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圣才出品】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3-14章)[1]1
第四章社会化:社会行为的模塑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1、对社会化的理解2、社会化的社会文化因素3、人格、自我与社会化4、社会化的类型5、社会化的历程对社会化的理解:⏹1、关于天性与教养之争“我们的个性和社会行为究竟是遗传的产物还是学习的产物?” 这场社会科学家们旷日持久的争辩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19世纪—20世纪初:天性论占主要地位。
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就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对社会科学领域的渗透,发展成为社会达尔文主义。
由于遗传的作用,不同的阶级、国家或种族也有优劣之分。
许多心理学家罗列出他们设想中的“本能”战争——侵犯本能;社会——群集的本能;资本主义——贪婪的本能。
⏹20世纪:教养论的观点占主导地位。
理论基础来自巴浦洛的关于“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的实验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沃森论证人的行为和个性完全可以改变,可以朝任何一个方向熏陶和训练。
“给我12名身体健康的婴儿,并让他们在我指定的环境成长,我保证能把其中任意挑选出来的婴儿培养成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领袖,甚至培养成乞丐和强盗,而不管他的天资、能力、才能,以及他的祖先的种族情况如何”关于天性与教养之争的结论⏹如今,人们一致认为天性与教养之争是好无意义的,因为它将两个密不可分的因素完全对立起来,我们并不是单纯的遗传或学习的产物,而四这两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生物学上的因素提供了一种可能,而实现这种可能性要靠后天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社会化过程是我们籍以理解“天性与教养相互作用的关键,生物的和社会的因素正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彼此相遇并融为一体。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婴儿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周围的人和环境发生了联系。
首先是母亲对他爱护和照料,提供奶汁和食品满足他生理上的需求;以温暖的母爱去抚慰他,满足他情感上的需求。
他则以哭声反映饥饿与病痛,以满足生理需求或解除痛苦;以注视与亲人发生感情交往,获得亲人的喜爱。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第十一章-PPT课件
现代社会心理学
任课教师
周晓虹教授 翟伟教授 朱 虹博士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 1、集群行为及其理论 2、群众行为:未经组织的集群行为 3、大众行为:分散的集群行为 4、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 5、社会运动:社会变革的非制度化尝试
第一节 集群行为: 一种特殊的群体行为
集群行为的理论(1)
最早进行这种理论尝试的是古斯塔夫 · 黎朋,他的着眼点 是集群行为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群众(Crowd)。黎 朋将群众视为“一群人的聚合”,而由个人聚合而成的 群众具有“完全不同于组成它的个体特征的新特 征 …… ”。“他们已转化为群众这一事实会使他们具有 一种集体心理,使他们以一种与他们各自独处时完全不 同的方式去感受、思考和行动。” 黎朋认为群众具有神经质的感染因素,并具有以下三大 特征:( 1 )去个性化, • 即由于置身于许多人中,个人 便确信有一种难以克服的力量使自己不能不屈服于本能; ( 2 )感情作用大于理智作用 , 这容易导致群众易受相互 间的暗示与感染;( 3 )失去个人责任感, • 这容易导致 对情欲和行为缺乏控制。
聚会:集群行为的合适空间场所
集群行为的五大条件(2)
社会控制机制的解体。•这是比较重要的促成集群行为的社 会条件。因为许多集群行为是危害现存制度的,所以,维 护这种制度的机构也自然会努力制止这类行为的发生。但 是,一旦当社会控制机制减弱并且看来将要崩溃时,便为 集群行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相对剥夺。当人们实际所有的东西不能达到他们自己认为 应该获得的程度时,便会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特别 是在一个长期的不断上升的满足和期望之后,突然来一个 倒退,这种相对剥夺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因为人们习惯了 期待更多的东西。 权力斗争。一些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策划者,常常会 把集群行为作为一种政治策略,这是某些集群行为尤其是 以集体暴力为主要形式的集群行为产生的政治条件。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 权力斗争。一些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策划者,常常会 把集群行为作为一种政治策略,这是某些集群行为尤其是 以集体暴力为主要形式的集群行为产生的政治条件。
• 黎朋认为群众具有神经质的感染因素,并具有以下三大 特征:(1)去个性化, 即由于置身于许多人中,个人 便确信有一种难以克服的力量使自己不能不屈服于本能 ;(2)感情作用大于理智作用,这容易导致群众易受相 互间的暗示与感染;(3)失去个人责任感, 这容易导 致对情欲和行为缺乏控制。
2020/6/30
• 社会失范。任何环境或任何场合, 只要是一大批人失去了 必要的行为规范,就有可能导致集群行为。例如在失事的车 船中,在失火的影剧院或者是突然遭到意外袭击的一群人, 他们由于没有想到要应付此类事件,所以没有事先明确的规 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只能靠自己临时的判断和接受他人的 暗示来调整自己的行动。因此,在这种没有规范指导的情况 下极容易产生集群行为。
• 右图:芝加哥学派的灵魂人 物Robert E.Park(1864- 1944)
2020/6/30
有关集பைடு நூலகம்行为的若干经典定义(2)
• N.J.斯梅尔塞将集群行为界定为“在重新规定社会行
为的信念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动员”;戴维·波普诺则 更为详细地指出,集群行为“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 、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 和鼓舞而发生的行为。”
集群行为的理论(2)
• 麦独孤的本能论。集群行 为的产生是由个人的天性 为他人的感情表达所唤醒 造成的。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红
社会动机,顾名思义,是驱动人的社会行为的基 本力量。人的社会行为的发生和表现,从其外在 形式来看,总是与一定的目标和方向相联系的, 而从其内在起因来看,则总是由一种或多种动力 所推动和驱使的。如果说外在的目标和方向说明 了社会行为的指向、所要获取或所要达到目的, 那么,内在的动力则解释了社会行为的为什么问 题。社会动机的研究直接涉及到上述两方面的内 容,它是我们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
生理内驱力产生于生理不平衡,心理内驱力则产生于 由社会生活环境所导致的心理不平衡。
2020/4/30
现代社会心理学
本能:从麦独孤到威尔逊
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人的一些社会性 本能,来源虽必然是很早,早到他的原始的时 代,甚至可以更早地追溯到和猿猴难于分辨的 他的远祖的时代,却直到今天还在对他的一些 最好的行为提供动力。”
2020/4/30
现代社会心理学
侵犯的特征
侵犯意图和动机的存在, 它是一种有意使他人 遭受伤害的行为。
侵犯不仅包括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也包括企 图在心理上伤害他人的行为。所以,暴力伤害 他人身体的行为是侵犯行为,辱骂诽谤、毁人 名誉的行为同样也是侵犯行为。
一种行为是否属于侵犯还以行为被施予者和社 会的判定为前提。
2020/4/30
பைடு நூலகம்
现代社会心理学
内驱力、需要与动机
内驱力是人体维持和恢复生理平衡状态的产物。 生理需要产生的两个基本前提
机体内生理内驱力的存在 。 体内所存在的这种内驱力必须在个体的心理上有所
映,也就是说个体要意识到这种生理内驱力的存在, 要感受到体内生理不平衡所引起的生理紧张。
动机是引起个体行为活动的直接原因,它揭示 了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因和行为活动的目标方向。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 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圣才出品】
第10章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10.1复习笔记一、角色1.社会角色的本质(1)美国学者蒂博特和凯利的观点①角色是社会中存在的对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该个体在与其他个体的互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②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期望系统;③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
(2)肖和康斯坦佐的观点①从历史渊源上说,角色概念取自古希腊罗马剧场中的戏剧和舞台,它指的是演员在某场戏剧中扮演的那个人物所具有的特征;②角色以其舞台原意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其概念本身并无变化,它指的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③正如演员扮演角色要受到同台演出的其他演员的制约,社会中的角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该社会环境中与之发生关系的其他人;④社会科学中角色概念的出现事实上带有学科交叉的性质,其主要源于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⑤现代角色理论的先驱者们都是在他们各自的学科中建构自己的角色概念的;⑥这种通过多门社会科学的共同参与而造成的结果,导致了一种综合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有关内容,并形成独特语言系统和概念系统的角色理论的产生。
2.社会角色的类型(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蒂博特和H.凯利在《群体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根据角色所占据的社会地位是否经过角色扮演者的主观努力,将角色划分为先赋性角色与自致性角色。
先赋性角色是指那些不必经过角色扮演者的努力而由先天因素决定或由社会所规定的角色。
(2)美国文化人类学家R.林顿1936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根据角色表现的隐显状况,将角色划分为活跃性角色与潜隐性角色。
(3)林泽和阿让森主编的《社会心理学手册》撰写《角色理论》一文的T.萨宾和V.艾伦根据社会对角色有无明确的期望以及角色对期望的执行情况,将角色划分为正式角色与非正式角色。
3.社会角色的功能(1)角色的互动功能一方面,角色通过互动表现自己,而互动又是角色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角色的扮演和形成也无一不是在互动中进行的;(2)角色的规范功能角色的规范功能说明了角色具有制约、控制和规范个体行为的作用;(3)角色的自我表现功能。
精选现代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章新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资料
(4)突发因素:女孩死是导火索;
(5)行动动员:拉横幅上街游行;
(6)社会控制机制失效:在14点- 20点的6个小时中,所有州县领 导都没有在现场
启示:
(1)社会转型时期也是社会风险时 期,各种社会矛盾的突显时期;
(2)谣言是集群行为或群体性事件 的推手;因此信息公开非常重要;
为的产生原因是其成员经过理性 的权衡将自己行动的部分控制权 转让给了他人(即根据他人的行 动,来决定自己做什么)。
7/4/2019
课件
13
阅读资料:
科尔曼的《社会理论的基础》(2)
科尔曼以一种与社会交换论者十分相似的语言(报酬、资源 及转换)和方式(矩阵分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时尚现 象为例,始作俑者和追随者面临的报酬结构涉及三方:始作 俑者、追随者和大众媒介。时尚这种集群行为的流行或蔓延, 是追随者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转让给始作俑者的结果(始作 俑者则将控制转让给各种大众媒介)。
相对剥夺。当人们实际所有的东西不能达到他们自己认为 应该获得的程度时,便会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特别 是在一个长期的不断上升的满足和期望之后,突然来一个 倒退,这种相对剥夺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因为人们习惯了 期待更多的东西。
权力斗争。一些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策划者,常常会 把集群行为作为一种政治策略,这是某些集群行为尤其是 以集体暴力为主要形式的集群行为产生的政治条件。
消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越 来越多的人加入,当游行队 伍抵达县政府,已经聚集了 上千人。
事态迅速扩大,由矿泉水瓶 子乱砸引起骚乱;
傍晚6点以后,骚乱的人群将 公安局、政府大楼、县委办 公楼、县民政局相继点燃; 大批从外地调集的武警进入 现场;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1.1复习笔记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1)吴江霖教授的定义他提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2)沙莲香教授的定义沙莲香认为,“所谓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而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
”(3)王康教授的定义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一文中,王康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响的学科”。
两年以后为孙晔、李沂等人简化,他们提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2.国外学者的代表性观点(1)肖和康斯坦佐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作为社会刺激之反应的个人行为的科学研究”。
(2)G·麦考尔和J·西蒙斯提出,社会学传统的社会心理学“关注于社会互动的研究”,而尹恩·罗伯逊则明确无误地谈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3)原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等人从原苏联心理学特有的活动原则出发也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受参加社会群体这一事实所制约的、人的行为与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在将社会行为规定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后,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社会行为的性质与基本特点,并对社会、文化、人格这些人们常常用来说明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作出解释。
1.社会行为的涵义和特点(1)人是社会行为的主体或物质承担者,而这个具体的、现实的人又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2)社会刺激是各种社会客体对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3)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刺激作出的反应。
2.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1)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5~7章)【圣才出品】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社会认知5.1复习笔记一、社会认知及其特征1.社会认知(1)定义社会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心理活动,而不仅仅局限或等同于其中的某一过程。
对人的知觉、印象、判断以及对人的外显行为活动原因的推测和评价,是社会认知活动发生和进行时所经历的几个主要过程,它们互相联系,组成了完整的社会认知活动。
(2)认知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由海德、纽科姆、奥斯古德和费斯汀格等人创立的所谓“认知一致性理论”。
认知一致性理论是社会认知理论的一种典型代表,其基本观点是,人具有一种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而认知矛盾往往会打破心理上的平衡,使个体出现不愉快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又会促使个体作出一定的行为,以重新恢复心理上的平衡。
到60年代中期,在理论上,着重阐述社会认知动力过程的认知一致性理论逐渐为着重阐述社会认知过程本身的归因理论所取代。
2.社会认知的途径以人为对象的社会认知,是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情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观察和了解而实现的,所有这些组成了社会认知活动的基本途径。
(1)人的面部表情表情是反映人们的内心态度、情绪、动机等心理活动的基本线索和外在表现形式,通过对人的面部表情的观察和分析,可能了解到其内心的活动、欲望、意图和状态,借此即可形成对他人的认识。
(2)人的言语活动人们说话时的语音、语调、语速及节奏变化能够充分体现一个人的性格及其他心理特征,通过对人的言语活动的分析,也能有助于对人的性格和态度的认识。
(3)人的体态表现体态指的是个体身躯各部位表现于外的状态,又分为静态的和动态的两种。
不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体态,都能够表达和反映个体内心的心理活动和状态。
(4)人的行为方式一个人的做事、待人、处世的行为方式也是对此人进行观察、了解并形成关于此人的知觉印象时所必须掌握的内容。
了解一个人怎样行动和有什么行动、表现怎么样,对于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此人,形成关于此人的一个准确的知觉印象,都会是十分有益的。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红
2020/11/14
现代社会心理学
阅读资料:20世纪初的两大 心理学派别——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是美 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但最 早将这一理论用于社会行为 研究的却是美国耶鲁大学的 社会学家多拉德和心理学家 米勒等人。他们先后运用行 为主义的基本理论对挫折和 侵犯的关系问题、社会模仿 现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这些研究在70年代以后到社 会学习理论的巨擘班杜拉手 上,终于成为一种较为流行 的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为当代社会心理学直接开辟了诸多研究领域: “现代社会心理学许多有关态度或劝说的研究是与亚里士 多德直接联系着的。亚里士多德将这些内容归入修辞学的
范畴”(威廉·S.萨哈金,1991:1)。他在《诗学》中提 出的“宣泄说”孕育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说”,并进 而影响到当代社会心理学对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他在 《尼考马可伦理学》中阐释的人类行为的交换论观点也称 得上是现代交换论的滥觞;而他关于社会和人性的学说则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现代社会心理学
2020/11/14
任课教师
周晓虹教授 翟学伟教授 朱虹副教授
现代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 的由来与发展
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 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3、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 4、社会心理学的现状
2020/11/14
现代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2020/11/14
现代社会心理学
孔德(1798-1857):社会学之父
孔德:科学是为了预见, 而预见是为了获取力量
实证的含义:(1)真 实的,与虚幻相反; (2)有用的而非无用 的;(3)肯定的而非 犹豫的;(4)精确的 而非模糊的;(5)肯 定的而非否定的。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2章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2.1复习笔记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这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一个准备时期,其理论主要源于古代希腊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的西欧思辨哲学。
1.孕育时期的线索孕育时期社会哲学家们主要围绕“人性”所展开争论。
其基本的理论线索只有两条:(1)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性虽然不能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
(2)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源于人的自然本性,而人性又是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
2.柏拉图的理想主义继承和发展社会哲学家康德、歌德和卢梭等人继承了柏拉图的理想主义,他们认为,人具有潜在的善性,使人趋向邪恶的原因是邪恶的社会;因此,改变人性的前提在改变社会。
3.亚里士多德思想的贡献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著述为当代社会心理学直接开辟了诸多研究领域:(1)现代社会心理学许多有关态度或劝说的研究是与亚里士多德直接联系着的。
亚里士多德将这些内容归入修辞学的范畴。
(2)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宣泄说”孕育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说”,并进而影响到当代社会心理学对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
(3)亚里士多德在《尼考马可伦理学》中阐释的人类行为的交换论观点也称得上是现代交换论的起源。
(4)亚里士多德关于社会和人性的学说则经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由马基雅维里和霍布斯给予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与阐释人及人类社会本质有关的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都逐步建立了起来。
这一切连带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形成时期的特点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互渗透。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既来自社会的需要,也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本身的发展需要。
例如社会学中的生物还原论的失败迫使他们求助于心理学,欲图在心理学中寻找社会现象的根源,导致了“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的过渡,并进一步形成了社会学中的心理学派。
现代社会心理学(全套课件445P)周晓虹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代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3、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一门现代社会科学。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肯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既有极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力求对人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作出解释。
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1)吴江霖:“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这一定义力图将人的社会心理的发生、发展置于较为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去考察,在一定程序上揭示了社会心理的本质属性,但这一定义却带有明显示的心理学化的倾向。
在这里,社会心理学只是关于个体的一种研究,尽管定义提及了“若干个体”,但这个“若干个体”显然不能象有些人说的那样就是“群体”。
因为这个“若干个体”至多是个体的一种算术总和,而群体(无论是大群体还是小群体)是不能归咎为这种算术总和的。
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2)沙莲香:“所谓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
”商榷:1、认定西方社会心理学家指的内行为只是一种“脑电反应或心电反应和生物介质的异常传递”(换言之,是一种生理水平的反应),因而决不是社会心理的内过程的说法是缺乏依据的;2、将社会心理的内过程等同于个体社会心理、社会心理的外过程等同于群体社会心理的观点是错误的,它解释不了马克思、恩格斯说的“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间又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 那样一类社会心理现象。
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3)王康:“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响的学科”孙晔、李沂等人的简化:“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社会学概论第11章
第十一章社会行为与社会交往社会互动的基本方式一、暗示与模仿暗示与模仿是一对最常见的社会互动方式,人类社会的许多活动就是起源于人们之间的相互暗示与模仿。
1暗示埃尔伍德认为:“凡一个人以一个意思传达给别人,别人无批评的,或无合理的根据,即接受了,此种过程谓之暗示”。
博格达斯则说:“暗示是有意地或无意地发出刺激的过程”。
主观的心理状态是产生暗示作用的一个方面,而适当有效的刺激则是产生暗示作用的不可缺少的客观条件。
从刺激作用的状况来看,容易引起暗示的刺激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有节奏或单纯的刺激;第二,反复持久的刺激;第三,具有特殊的暗示潜力的刺激。
暗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直接暗示。
又称为提示,是指暗示者给予受暗示者的面对面的暗示。
在直接暗示过程中,受暗示者对暗示者的信仰和服从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说这是直接暗示发生作用的先决条件。
2.间接暗示。
指用委婉曲折的表示或刺激对他人发生暗示作用。
间接暗示常常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
3.反暗示。
暗示刺激引起与暗示者的预期相反的反应就是反暗示。
4.自动暗示。
也就是自我暗示。
或者说暗示刺激不是来自外界而来自于受暗示者自身内部的暗示作用。
自动暗示实际是过去的经验在适当情况下复现。
因此,自动暗示与个人先前的知识、经验是联系在一起的。
二、模仿模仿就是对暗示的反应,也就是由暗示刺激而引发的类似的心理及行为的反应过程。
所以,暗示与模仿是一种行为过程的两个方面,即从刺激的方面看是暗示,而从反应的方面看则是模仿。
有一种观点认为,模仿仅仅限于行为动作方面,在思想方面叫做“暗示”,而在感情方面则叫做“同情”。
所以,艾尔伍德将模仿称之为“模仿行为”,以区别于暗示与同情。
在模仿问题的研究上,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的“模仿定律”是影响较大的一种理论学说。
在1890年出版的《模仿定律》一书中,塔尔德认为,社会起源于模仿,而模仿则遵循以下定律:①在无其他力量的阻碍时,模仿是按几何级数进行的。
②模仿一经传递则必然发生改变,不会与原形绝对相同,无论是个人的模仿还是社会的模仿都是如此。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红 完整版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考虑内容:1、社会心理学应以包括内隐过程和外部事件在内的人对社会刺激的全部反应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2、反映的主体不仅是生活于群体中的个人,而且包括由这些个人组成的大小不等的群体3、个人或群体的反应受到各种社会、文化、人格及生物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总结: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
简言之,它研究人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
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社会行为:生活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
社会行为的性质:1、人是社会行为的主体或曰物质承担着2、社会刺激是各社会客体对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3、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刺激作出的回答或曰反应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1、社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2、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性3、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社会、文化和人格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罗斯)强调社会或群体变量的重要性。
其基本的概念体系主要来自社会角色理论,强调通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化等“塑造群体”的因素来研究人们的社会互动,并进而达到对人类行为本质的理解,其基本的方法是问卷法和访谈法。
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麦独孤)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
主要建构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框架之上的,试图从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求得对人类社会行为的解释,尽管他们承认社会因素又是人格结构形成的基础。
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ppt课件
2020/12/5
现代社会心理学
集群行为的理论(1)
最早进行这种理论尝试的是古斯塔夫·黎朋,他的着眼点
是集群行为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群众(Crowd)。黎 朋将群众视为“一群人的聚合”,而由个人聚合而成的 群众具有“完全不同于组成它的个体特征的新特征……”。
“他们已转化为群众这一事实会使他们具有一种集体心 理,使他们以一种与他们各自独处时完全不同的方式去 感受、思考和行动。”
黎朋一样的假设:处在群 行为中产生出了新的规范,
体之中的个体是与独处的 这些规范确定了在集群环
个体不同的。
境中适当行为的标准
2020/12/5
现代社会心理学
集群行为的理论(3)
最有影响力的是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其基本的理论基础来自经 济学:它假定集群行为的产生都有一个确定的模式,可以把集群行为 在发展的每一阶段理解为“追加价值”,其后才有最终产品,即集群 行为的出现。决定集群行为的六个具体因素是:
物Robert E.Park(1864-
1944)
2020/12/5
现代社会心理学
有关集群行为的若干经典定义(2)
N.J.斯梅尔塞将集群行为界定为“在重新规定社会行
为的信念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动员”;戴维·波普诺则 更为详细地指出,集群行为“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 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 鼓舞而发生的行为。”
现代社会心理学
集群行为的理论(2)
麦独孤的本能论。集群行 布鲁默、K.兰和G.兰的循
为的产生是由个人的天性 环反应说。这一理论认定
为他人的感情表达所唤醒 集群行为产生于社会互动。
造成的。
特纳的紧急规范作用论。,
F.奥尔波特的社会促进论。 在集群中由于相互间的社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8~10章)【圣才出品】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8章社会沟通8.1复习笔记一、沟通:人类理解的桥梁1.沟通及其特点(1)定义①狭义的沟通是指以符号、记号为媒介实现的社会行为的交互作用,即人们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一定的信息传递给另一个接受信息的人。
②广义的沟通则是人类的整个社会互动过程,在这里,人们不仅交换观念、思想、知识、兴趣、情绪等信息,而且还交换相互作用的个体的全部社会行动。
(2)沟通的基本特点①沟通双方均为主体。
人际沟通不同于通讯设备之间的简单的信息往复,在这里,沟通的双方都是积极的主体,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意图、定势等。
②人际沟通能够调整双方的关系。
由于人际沟通的双方都是积极的主体,同时扮演着发信者与受信者的双重角色,因此,这种沟通可以借助符号系统进行相互影响,制约和调整双方的心理及行为。
③人际沟通需要沟通双方具备统一的或大体相近的符号系统。
如果所使用的符号不一致,便会因不能译码和接受而发生沟通障碍。
因此,沟通过程中所使用的符号必须是通用的。
这种通用不仅是形、声的通用,更重要的是意义的通用。
④在人际沟通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完全特殊的沟通障碍。
“完全特殊”意指这种障碍与沟通渠道无关,也同使用的符号无关,而是由社会、心理或文化因素所造成的。
(3)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信息传递的各个环节常会受到某些因素的作用,从而影响到人际沟通的进行。
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影晌信息来源的因素a.信息源所使用的传播技术,包括信息源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手势、表情等方面的表达优劣程度;b.信息源的态度,包括自信、尊重对方、竭力使对方对沟通感到兴趣等;c.信息源的知识程度,包括丰富的知识、社会经验、人情世故等:d.信息源的社会地位。
②影响信息的因素a.语言和其他符号的排列与组合次序;b.信息的内容;c.信息的处理情况。
③影响信息渠道的因素同一信息经过不同的信息渠道传递,其效果大不一样。
因此,要注意选择适当的信息渠道,使之与传播的信息相配合,并符合接收者的需要。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配套练习题库
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配套练习题库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目录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说明:我们从指定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为考研参考书目的名校历年考研真题以及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年统考真题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考研真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可以帮助学员巩固基础知识、夯实专业基础,从而做到全方位备考。
一、单选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的现代研究第2章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第3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社会化:社会行为的模塑第5章社会认知第6章社会动机第7章社会态度第8章社会沟通第9章群体与互动第10章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第11章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12章文化对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第13章文化、亚文化与群体人格第14章社会文化变迁与人格发展第三部分模拟试题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试看部分内容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选题1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一种观点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即()。
[陕西师范大学2011研]A.群体思维B.群体极化C.社会助长【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群体思维是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要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可行方案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
社会助长是指个人由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2人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即()。
[陕西师范大学2011研] A.证实偏差B.自我中心偏差C.基本归因偏差D.自我服务偏差【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自我中心偏差是指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11.1复习笔记
一、集群行为:一种特殊的群体行为
1.定义
集群行为表现为各种从表面上看来不但毫不相关甚至大相径庭的现象:从暴乱、骚动、恐慌、狂热、时尚、流言、谣言直至各种社会运动。
2.集群行为的性质与特征
(1)集群行为的性质
即集群行为具有自发性、不稳定性和无组织性。
(2)集群行为的特征
①集群行为是由某种共同的信念引导的,这类信念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信念,它涉及威胁、阴谋等非正常力量;
②集群行为不是确定的行为,它的制度化程度很低,用布鲁默的话说,集群行为是“一种为了应付不确定的环境而歪曲或形成”的行为。
③参与集群行为的人认为凭借集群的力量能够重建正常的社会行为。
(3)集群行为的条件
①环境场所
这种环境场所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便于人们之间的面对面的互动。
②失范
任何环境或任何场合,只要是一大批人失去了必要的行为规范,就有可能导致集群行为。
③社会控制机制的解体。
④相对剥夺
当人们实际所有的东西不能达到他们自己认为应该获得的程度时,便会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
⑤权力斗争
一些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策划者,常常会把集群行为作为一种政治策略,这是某些集群行为尤其是以集体暴力为主要形式的集群行为产生的政治条件。
⑥集群行为的产生还有其他一些条件,如新旧观念的冲突、好奇心理的驱使以及社会心理承受力的极限等。
3.集群行为的理论
(1)古斯塔夫·黎朋,他认为群众具有神经质的感染因素,并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①失去个性,即由于置身于许多人中,个人便确信有一种难以克服的力量使自己不能不屈服于本能;
②感情作用大于理智作用,这容易导致群众易受相互间的暗示与感染;
③失去个人责任感,这容易导致对情欲和行为缺乏控制。
(2)对集群行为的同质性即行为的蔓延现象所作的五种常见解释
①麦独孤的本能论。
这种理论认为,集群行为的产生是由个人的天性为他人的感情表达所唤醒造成的。
②F.奥尔波特的社会促进论。
这种理论从实验入手,证明了同黎朋一样的假设:处在群体之中的个体是与独处的个体不同的。
③布鲁默、K.兰和G.兰的循环反应说。
这一理论认定集群行为产生于社会互动,而不是黎朋所说的“集群意向”。
④特纳的紧急规范作用论。
这种理论认为,在集群中由于相互间的社会影响,从个别人的可见行为中产生出了新的规范,这些规范确定了在集群环境中适当行为的标准。
⑤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
其基本的理论基础来自经济学:它假定集群行为的产生都有一个确定的模式,可以把集群行为在发展的每一阶段理解为“追加价值”,其后才有最终产品,即集群行为的出现。
决定集群行为的六个具体因素是:
a.结构性助长,即有利于产生集群行为的社会结构或周围环境;
b.结构性压抑,任何使人感到压抑的社会状态,如贫困、冲突、不公平的待遇、难以捉摸的前途等,都刺激人们通过集群行为来解决问题;
c.普遍的信条,即人们通过对自己所处环境中的问题的认定,形成对问题的看法和信念,它使得人们通过对形势的了解而做好了行动的准备;
d.突发因素,这是集群行为的点火器,这种因素通常是一个戏剧性的事件,它创造了集群行为的具体环境,加速了集群行为的爆发;
e.行动动员,群体内的领袖人物或鼓动者的鼓励和口号,标志着集群行为的开始;
f.社会控制机制,即防止、抑制和疏导前五个因素的累积力量,集群行为最后是否发生就看这种控制手段是否成功。
(3)美国人詹姆斯·科尔曼的理论
詹姆斯·科尔曼认为,完全可以不用“循环反应”、“社会促进”等概念来解释集群行为的蔓延,集群行为的产生原因是其成员经过理性的权衡将自己行动的部分控制权转让给了他人(即根据他人的行动,来决定自己做什么)。
他以一种与社会交换论者十分相似的语言(报酬、资源及转换)和方式(矩阵分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群众行为:未经组织的集群行为
1.群众的定义
美国社会学家H.坎确尔将群众界定为“由那些暂时认为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并有相似的情绪体验的个人组成的聚合群体。
”
2.群众的类型
(1)布鲁默的分类
布鲁默在《集群行为》一文中将群众分为这样四大类:
①偶合群众,又叫“临时群众”,这是结构最松散的群众形式。
它仅仅是一群个人的集合体,其成员很少或没有共同的目标,个人很少受群体的感情约束。
例如大街上的普通人群就是这种偶合群众。
②常规群众,这是经过有意计划集合在一起的人群。
其结构相对来说比较严谨,如剧院里的观众和飞机上的乘客。
所谓“常规”就是说,他们遵照已经建立的社会准则或常规进行活动。
但是这种群众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一般的社会群体相比却是微不足道的。
③行动群众,这是易受暗示并且其行为明确指向特定目标的人群。
④表意群众,这类群众一般表现出手舞足蹈一类的身体活动,常见于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场合。
3.暴乱
(1)定义
暴乱是行动群众的一种重要形式。
其成员是从感情上就倾向于暴力行动并实际从事或时刻准备从事暴力活动的人群。
从事暴乱行动的暴民通常都有自己的领袖,他们一心想着自己的进犯目标,并强烈要求其成员保持一致行动。
(2)形式
①暴乱是暴民常常采用的公开的暴力活动。
这是一种由缺乏明确目的或方向散漫的暴民
参加的行动。
虽然有些暴乱者可能有明确的目的,像捣毁不得人心者的房屋或商店,但大多数的行动却是出于一般的不满和忿恨。
②私刑,这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
那些自己组织起来的人,为适合他们自己的法律和秩序的需要而处死那些被他们定为罪犯或不受欢迎的人。
4.骚乱
骚乱的产生常常是因为环境的突然刺激及愤怒、惊恐或其他基本冲动的驱使所致。
骚乱的程度常因环境刺激的性质及阻碍人们愿望满足的状况而定。
如果刺激深切或环境状态严重,骚乱则有可能发展成为暴乱。
三、大众行为
1.时尚与流行
(1)时尚的定义
时尚是指一个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语言、思想和行为等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
时尚的传播、普及和发展所依靠的主要手段是流行。
(2)关于时尚的讨论
①将时尚视为一种流动性的行为模式的代表美国人金布尔·杨提出:“时尚可定义为目前广泛使用的语言、时兴式样、礼仪风格等行为表现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中国学者孙本文更进一步,他认为时尚不仅是人的行为模式,并且也可以包括物的形状模式:“所谓时尚即一时崇尚的式样。
式样就是任何事物所表现的格式。
只要社会上一时崇尚,任何有式样可讲的事物,都可称为时尚。
”
②挖掘一种时尚所体现的价值观及文化内涵,其中美国社会学家H.布卢默认为,时尚是一种“流行的或被接受的风格”、常常“被认为是高等的做法”,以及在某些领域具有比较
高等的价值;日本学者藤竹晓也以为:“时尚不仅是某种思潮、行为方式渗透于社会的过程,而且,通过这种渗透过程,时尚队伍的扩大,还包括不断、地改换人们的价值判断过程。
”
(3)时尚的前提条件
①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丰裕或相对丰裕是最为基本的。
一方面,物质生活条件窘迫者无心他顾,对他或他们来说解决温饱胜于追求时尚,这是人间第一号“天性”;另一方面,物质生活条件丰裕者(起码没有温饱之虑)要追求一种流行的行为模式,也大多要凭借某种物质的形式。
②日常生活中大众的相对闲暇。
能够想象的是,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工业革命以前,一部分人的富裕和闲暇是以大多数人的贫困和忙碌为代价的。
③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的发达程度也与各种时尚的兴起与流行密切相关。
大众传播媒介与时尚的关系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有些传播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本身就是时尚物品,这些物品的出现和普及促成了相应的时尚的兴起;另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的普及,为各种时髦行为方式的制造和推广提供了可能。
大众传播媒介加快了特定时尚在社会中的普及速度,当然也同时缩短了一种时尚的生命周期。
2.时尚的演变
(1)时髦
时髦在多数情况下指的是一种在短时间内流行起来又迅速消逝的生活或行为模式,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风尚”或“阵热”;但有时也指那种虽持续较长时间却一直未能普及开来的高雅或怪诞行为(俗称“摩登”)。
(2)时尚
时尚是一种相对持久且较为成型的生活或行为模式,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生活风格、活动系统和具体的文化项目的系列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