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教案集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7课 地球——水的星球》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7课 地球——水的星球》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7课地球——水的星球》教案一、教学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的第7课地球——水的星球,主题为地球的水资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认识地球的水域种类,理解水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并能通过量化的方式对比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

这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合作思考和保护水资源意识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

2. 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3. 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

科学探究目标:1. 能耐心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图,整理记录陆地和海洋的相关信息。

2. 能用数格子的方法量化比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

科学态度目标:1. 观察细致,乐于合作,勤于思考。

2. 认同以量化方法进行观察比较的科学准确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知道水资源对于人类的意义,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 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带领我们认识更多的地球秘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 了解地球的水域种类,定性定量地感受“地球是一个有丰富液态水的星球”。

2. 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

难点:通过量化的方式对比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地球、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知识,对地球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他们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记录整理信息的能力,但对于量化比较和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还较为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示范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方法。

五、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地球仪、世界地图等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球的水域分布情况,并进行量化比较。

六、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世界地图等教具。

2. 学生练习册、铅笔、尺子等学习用具。

3. 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增加学生对水资源的认知。

七、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幅描绘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基本特征,并提问:“地球上有哪些水域?”2.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鼓励他们思考:“地球上的水域有哪些类型?它们分布在哪些地方?”以激发学生对水资源的思考。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2.8《动物的一生》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2.8《动物的一生》教案
难点
能根据动物的共同特征,区分更多的动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从动物寿命统计表中能获取哪些信息?
小结:
动物是有寿命的。它的一生会经历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
2、不同种类的动物,它的生命历程是不同的。蚕的一生经历了哪些阶段?
3、其它动物的一生会经历哪些过程?(展示图片)
阅读后谈体会
4.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特点各不相同。
科学探索
1.能基于不同动物的一生的相关资料,归纳出鸟类及哺乳动物一生的共同特点。
2.能根据动物的共同特征,区分更多的动物。
科学态度
1.对更多动物的一生产生持续的探究兴趣。
2.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了解更多的动物,体会探究的乐趣。
重点
归纳鸟类及哺乳动物一生的共同特点
②有的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身体变化很大,有的变化不大。
③不同动物一生所经历的时间不同、出生的方式不同、繁殖的方式不同。
2、我们的一生与哪类动物相似?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又发现了动物哪些新的特征?说说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提示】
生物:会繁殖、会死亡、会逐渐长大
非生物:不会繁殖、不会死亡、不会长大
五、课堂练习:判断题
2、如果按照年龄来分,人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小结:
人的一生经历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
3、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我们叫胎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生长变化及身体特点各不相同。你会对不同年龄段的自己说些什么?
四、问题研讨
1、比较不同种类动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提示】
①不同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月相变化的规律》名师教案+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月相变化的规律》名师教案+反思

4.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目标】1.知道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知道月相变化是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3.掌握月亮变化的规律,能对不同的月相排序。

【教学重难点】1.知道月相变化是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2.掌握月亮变化的规律,能对不同的月相排序。

【教学准备】画有月相的纸牌、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教师: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2.教师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作月相。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一个月中月相变化的规律。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一个月中的月相变化。

(2)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在自己的纸牌上画好这些月相。

(3)教师提问:观察图中的月相,哪些是你们曾观察到的?哪些是没有观察到的?(4)学生根据经验回答。

2.试着给月相排序。

(1)学生根据前面出示的课件,给小组画好的月相纸牌排序。

(2)教师明确:小组合作,分别将月相按顺序排成圆形和一字形。

(3)学生小组内排序后展示排序结果,教师巡视后指导。

3.制作一个月相变化的纸牌。

(1)教师展示课件展示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指导学生补充画好小组内的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纸牌。

(2)学生完成后,指导各小组参照课件展示,按顺序叠好纸牌,并翻动。

(3)教师指名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教师提问: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是什么?2.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3.总结:一个月内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观察月球的运动。

【板书设计】月相变化的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教学反思】月相变化是地球上看到的最显著的两个天文现象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太阳、月球和地球》名师教案+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太阳、月球和地球》名师教案+反思

8.太阳、月球和地球【教学目标】1.用图画的形式描述太阳、月球和地球。

2.掌握搜集有关的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方法。

3.掌握制作地球主题海报的方法与过程,在此活动中了解关于地球的新知识。

4.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掌握搜集有关的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方法。

2.掌握制作地球主题海报的方法与过程,在此活动中了解关于地球的新知识【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地球、月球和太阳的一些知识,同学们想一想,它们都是什么颜色呢?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给太阳和月球图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

(1)教师出示太阳和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画出它们并涂上颜色。

(2)学生观察图片,自主画出它们的图画。

(3)教师指名学生展示图画,分享上色的原因。

2.制作地球主题海报。

(1)课件出示完成的地球主题海报,指导学生观察。

(2)教师:你们制作过主题海报吗?想不想制作一幅自己的主题海报呢?(3)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主题海报,明确步骤:收集和选用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确定资料来源、判断资料的科学性、比较材料、选用材料);确定地球海报的主题色彩;制作海报;展示和交流。

(4)指导学生完成随堂学部分。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关于太阳、月球和地球的不同特点。

(1)教师: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太阳、月球和地球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它们不同的特点。

(2)学生根据所学汇报,教师汇总后补充。

2.教师总结。

(1)相同点:都是球体、都有寿命、都会运动、都处在银河系……(2)不同点:颜色、表面地形、大小、质量、温度、运动方式、有无生命……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教师分组学生课后制作地球主题海报,明确学生记录在此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

【板书设计】太阳、月球和地球主体海报的制作:选择主题颜色→收集和选用资料→制作海报→展示和补充【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更直观的学习知识,但多媒体的大量使用也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的不集中,应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加平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实验计划)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实验计划)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实验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

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材内容分析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教学内容和三年级上册一样,也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内容,但在探究重点上却与上学期有着本持的区别,主要是让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变化的规律。

相对于整个的小学科学学习过程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主要是将一些值得学生观注的问题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植物的各个器官与植物的生长和功能存在什么关系;它们对于植物本身有什么作用等以风仙花为例进行研究。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主要是以认识蚕的生命周期,进而认识其它动物的生命周期,和认识人的生命周期。

第1页共79页温度与水的变化主要是认识温度,学习使用温度计,观察研究水是如何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研究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

磁铁单元主要是整理对磁铁的认识;实验研究磁铁的性质,了解人们对磁铁的应用;学习制作指南针,加深对磁现象的认识。

本册教材具有以下特点:确定了每一单元的核心概念和具体概念,并围绕这些概念的建立组织教学活动,使活动的目的更加明确。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周围的物体”,主要包括了物体的形状、物体的运动、物体的比较和物体的分类等内容。

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类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物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进一步了解物体的特征,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学会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研究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体的基本特征,观察和操作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观察和操作,深入了解物体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物体特征。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和探讨中学习物体特征。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物体特征。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球、方形、三角形等;各种运动的物体,如小车、跳球等;计时器;标签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物体,如石头、木块等;记录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球、方形、三角形等,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

然后,教师出示各种运动的物体,如小车、跳球等,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

最后,教师出示计时器,引导学生观察计时器的时间。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各种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特征,如大小、颜色、形状等。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手触摸物体,感受物体的质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操作。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8课 动物的一生》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8课 动物的一生》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8课动物的一生》教案一、教学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的动物的一生《第8课动物的一生》,主要介绍动物的生命周期和不同年龄阶段的身体特点。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动物的一生历程,并能够基于观察和资料归纳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本课内容涉及科学概念、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知道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

2. 能够识别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生长变化及身体特点各不相同。

科学探究目标:1. 基于不同动物的一生的相关资料,归纳出鸟类及哺乳类动物一生的共同特点。

2. 基于观察所获得的信息,归纳出动物的主要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1. 对更多动物的一生产生持续的探究兴趣。

2. 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了解更多动物的一生,体会探究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珍爱生命、健康生活十分重要。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

教学难点:基于动物的共同特征,区分更多的动物。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他们对动物的生命过程可能存在一些模糊的认知,但对动物的一生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

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学习了动物的分类、特征等内容,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五、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通过观察、归纳、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动物的一生。

2. 合作学习: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共同探究动物的一生特点,促进合作与交流。

3. 多媒体呈现: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不同动物的一生过程。

六、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不同动物的一生过程。

3. 学生的教材、练习册和学习用具。

七、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与学生互动,回顾前几节课所学内容。

老师可以提问一些问题,例如:“在前几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动物?”“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影子的秘密》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影子的秘密》教学设计

《影子的秘密》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3课。

在第2课中,学生已经知道了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而且明白太阳(光源)的位置变化会导致影子发生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对影子的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本课学生将继续深入探索影子的秘密。

本课主要内容是通过模拟实验,探索产生影子的要素,以及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本课学生必须要有“影子形成原理”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理解日食、月食、月相变化等也与影子相关。

通过影子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本课将通过产生影子,让影子发生变化,手影游戏三个活动探究影子的秘密。

聚焦问题“我们已经观察到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影子的变化怎么产生的呢?”,通过回顾第2课活动,让学生思索影子变化的过程。

探索环节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产生影子,学生用手电筒模拟光源,用木圆柱模拟阻挡物,理解影子的成像过程。

第二个活动是找办法让影子变化,理解光源和阻挡物对影子的影响关系。

第三个活动是手影游戏,学生非常喜欢。

寻找不同办法制造各种有趣的影子,在手影游戏中将光影原理内化和吸收。

研讨环节让学生思考影子产生的三要素,三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影子的变化理解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

拓展环节为观察云的活动,云朵是一种天然的阻挡物,不同的云朵会有不同的天气现象。

【学生分析】学生在第2课中已经了解了影子在一天之中的变化情况,知道了影子方向和长短两个维度上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和太阳位置变化有关系,但是学生依然较难理解太阳位置的变化(高低和方向)是如何影响影子的变化(方向和长短)的,这需要学生对影子的成像原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在本课,学生将再一次进行模拟实验,该实验涉及两个变量——阻挡物和光源,并涉及控制变量的方法,学生将因此受到一些控制变量法的启蒙。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2.光源、阻挡物和屏(呈现影子的平面)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
二、物体的复合运动
有一些物体的运动包含了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这样的运动被称为复合运动。

易拉罐:罐体滚动,整体直线运动。

人行走:身体直线运动,手臂摆动。

竹蜻蜓:竹柄、翅膀旋转运动,整体曲线运动三、球场上的曲线运动--奇怪的“香蕉球”
播放视频
足球绕过“人墙”,划出一道弧线,破门而入!由于足球呈弧线形运行,与香蕉形状相似,故俗称“香蕉球”。

香蕉球又称“弧线球”,足球运动技术名词。

弧线球的原理:当足球在空中飞行时,并且不断地旋转,由于空气具有一定的黏滞性,因此当球转动时,空气就与球面发生摩擦,旋转着的球就带动周围的空气层一起转动,从而形成足球在空中向前并作弧线飞行。

对课件展示运动
进行路线描述。

观看视频
生活。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题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
够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能够观察、描述
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体验生活中的物体运动
更多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学生会用图示的方法表示物体运动的
形式,知道按照运动轨迹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
线运动两类,并将这些运动形式进行比较,找出
它们的异同点。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汇编(含24个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汇编(含24个教案)

第一单元教案参照物:车站:方向:车站东方:距高:1500米标出正确的汽车的位置。

因为地球的运动方式是自转和公转,所以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每天都会随着地球的转动而转动,只是我们感觉不到罢了。

因此,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是运动的正是静止的方法:能够通过参照物准确描述自己或者物体所处的位置。

四、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题回顾本节课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教案序号:课题:2.各种各样的运动备课时间:授课时间:年班: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是怎样运动的;2.掌握常见的运动形式以及辨别方法;3.经历观察各种运动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4.经历实验探究,体会各种运动的复杂性与趣味性。

教学重点:1.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2.掌握常见的运动类型以及辨别方法。

斜面坡度越大;木块数量越少,斜面坡度越小。

观察立方体木块轻轻地放在斜面的上端,观察它的运动情况。

实验材料:一个斜面、一个立方体木块。

实验步骤:(1)在斜面上端轻轻放下立方体木块。

(2)观察立方体木块的状态。

实验现象:当斜面坡度较小时,立方体处于静止状态;当斜面坡度足够大时,立方体木块会从斜面上端慢慢滑下来。

实验结论:物体可以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上滑下。

按上面的方法,分别观察小六棱柱和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实验材料:一个自制斜面、一个小六棱柱、一个小球。

实验步骤:将小六棱柱平放在斜面上端,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将小球轻轻放在斜面上端,观察它的运动情况。

实验现象:小六棱柱从斜面上端有时会滑下来,有时会滚下来,有时会滑动一段距离后再灌下来;小球在斜面上快速地滚动下来。

实验结论:除了滑动,物体在斜面上还会滚动。

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实验材料:正十二面体、小玻璃瓶、电池、铅笔、文具盒。

实验步骤:将不同的物体分别放在斜面上端。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3课 蚕长大了》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3课 蚕长大了》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7课动物的繁殖》教案一、教学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第7课动物的繁殖,主要介绍动物的繁殖方式以及动物与植物之间的依赖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动物的繁殖可以分为卵生和胎生两种方式,并且认识到动物的生存与植物密切相关。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比较和分类不同动物的繁殖方式,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如何收集、分析和整理动物繁殖后代的信息。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常见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

2. 了解昆虫、鱼类、鸟类等动物大多是卵生动物,而胎生动物一般都是通过哺乳喂养幼崽。

3. 了解动物的生存与植物之间的依赖关系,包括以植物为食和依赖植物筑巢繁殖后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运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知道常见的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卵生和胎生。

教学难点:收集、分析、整理动物繁殖后代的信息。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动物的繁殖方式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模糊,对于植物与动物的依赖关系也需要进一步学习。

学生的探究意识逐渐增强,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法获取相关信息。

五、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收集、整理和分析动物繁殖的相关信息。

3. 实践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观察的方式获取动物繁殖的信息。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2. 多媒体课件:准备与动物繁殖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3. 实物或图片:准备一些常见动物的卵和胎儿的图片或模型,以便让学生观察和比较。

4. 资料:准备一些有关动物繁殖的资料,供学生查阅和分析。

七、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引入活动1. 利用多媒体资料或实物展示一些动物的繁殖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动物繁殖的思考。

可以展示图片或视频,包括昆虫、鱼类、鸟类等动物的繁殖方式,如蝴蝶产卵、鱼类产卵、鸟类孵化等。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听听说说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二、想想画画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

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师:关注学生的汇报)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2.3.蚕变了新模样word教案1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2.3.蚕变了新模样word教案1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蚕变了新模样一、教材简析:第一部分:观察蚕蛹本课的活动是先观察蚕蛹,再观察蚕茧。

茧在外面,蛹在里面,为什么要先观察蚕蛹呢?这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的?因为外面的蚕茧学生已经看见,而里面的蚕蛹却看不见,这就更增加了学生对它的好奇。

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活动在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中进行,所以先安排学生观察蚕蛹。

另外,观察蚕蛹也是本课的重点活动。

第二部分:观察蚕茧和蚕丝第一,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这个活动的日的意义在于对蚕茧有一定的认识。

蚕茧的大小和重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

第二,指导学生进行拉蚕丝的活动。

拉蚕丝的活动,对学生来说,既感到新奇,又觉得有趣。

方法并不难,“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泡一下吧”“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纸板上”等。

养蚕、抽取蚕丝织成丝绸,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

活动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蚕丝的长度和质地,了解抽取蚕丝织成丝绸的可能性。

二、教学背景: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蚕蛹和蚕茧,所以教学活动最好在蚕吐丝后几天进行。

蚕结茧后经过2天——3天,就会变成蛹。

相信对于没有养过蚕的学生,在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激动人心的发现,需要和同学交流,也有很多问题急切地想要知道为什么。

例如,蚕为什么要做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面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这个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的疑问很有必要。

同时,蛹是蚕的另一种形态,让学生观察蚕蛹是否还有生命,哪些地方和蚕的幼虫时期相似,哪些是新发育出来的部分,对下面的教学及认识蚕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 地球的形状》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 地球的形状》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案一、教学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第6课地球的形状》,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以及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同时学会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推理和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 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1. 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2. 用图示符号整理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1. 感受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时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2. 积极参加模拟实验,乐于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自然规律的发展需要经历人们的不断探究。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模拟实验探究月食的成因,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上总是圆形”。

教学难点:理解模拟实验是如何支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解释的。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知识,对宇宙和天体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对实验和观察有一定的兴趣,但对于科学概念和推理的能力还存在一定的限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五、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实验教学法: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意识。

3. 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六、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实验材料(小球、灯、白纸等)。

2. 教学素材:教科书、图片、实验记录表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张夜空中的月亮和星星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地球形状的思考。

提醒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与本课相关的背景知识。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1-22)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1-22)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1.运动和位置【教材简析】《运动和位置》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

为落实“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及“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两个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第二个是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学习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一张小女孩喂鱼的图片,引出研究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

探索板块,学生先通过独立观察图片、进行判断并思考依据,再全班交流的方式,发现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

学生再通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会发现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变了,是运动的;位置没变,是静止。

同时认识到需要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描述位置。

拓展板块,本活动是告知方向和距离,标画物体所在位置。

其实质也是在应用中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情分析】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验。

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其原因是缺少“参照物”的概念。

在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会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在本课中将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来帮助学生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对于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进行描述。

学生通过活动能意识到方向和距离共同决定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以下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的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单元一:植物的生长主题1:植物的繁殖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种子、根茎、叶、芽等。

知道植物的种子是如何传播的,如风、动物、水等。

掌握一些常见的植物繁殖方法,如扦插、压条等。

主题2:植物的生长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萌芽、生长、开花、结果等。

知道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掌握一些促进植物生长的方法,如浇水、施肥等。

单元二:动物的生命主题1:动物的认识教学目标:了解常见动物的种类、特征和习性。

知道动物的生命周期,如孵化、抚养、成长等。

掌握一些动物的行为,如迁徙、捕食、防御等。

主题2:动物的照顾教学目标:了解如何照顾动物,如饲料、兽医、居住环境等。

知道动物的需求和情感,如饥饿、口渴、孤独等。

掌握一些动物的照顾技巧,如洗澡、修剪、护理等。

单元三:物体的性质主题1:物体的认识教学目标:了解常见物体的种类、特征和用途。

知道物体的物理性质,如重量、形状、颜色等。

掌握一些物体的化学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等。

主题2:物体的使用教学目标:了解如何使用物体,如工具、设备、材料等。

知道物体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如操作、维护、保养等。

掌握一些物体的使用历史和文化,如传统工艺、现代科技等。

以上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的教学教案,通过多个主题和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自然和物质世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固体的秘密》实验创新说课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固体的秘密》实验创新说课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固体的秘密》实验创新说课教案《固体的秘密》实验创新说课教案一、教学背景《固体的秘密》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的科学教材,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固体的性质和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创学,可以激发学生对固体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固体的特点和性质。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实验方法观察和描述固体的秘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重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固体的性质和特点;2. 实验创新内容:通过实验探究固体的性质。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了解固体的特点和性质;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和描述固体的秘密。

四、教学过程及安排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让学生对固体进行认知,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固体的特点和性质。

步骤二:实验探究1. 提供实验材料和器材,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2. 实验步骤:- 步骤一:选择不同形状的固体,如方块、球体等。

- 步骤二:观察固体的特点和性质,如形状、硬度等。

- 步骤三:用手感受不同固体的温度,比较它们的差异。

- 步骤四:尝试将固体分割或改变其形状,观察变化情况。

步骤三:实验讨论和归纳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归纳总结,了解固体的性质和特点,并与课本知识进行对比。

步骤四:拓展延伸通过引导问题和进一步的实验延伸,让学生深入思考固体的秘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实验创新教学法,通过实验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验观察能力。

实验内容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定,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并进行了讨论,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反思教学方法和过程,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尽管外部特征不同,但在适宜的条件下都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或向日葵的一生ppt课件、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菜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作业布置】:家庭作业:准备今天要求的材料。

学习评价:你怎样观察种子,有什么发现?记录表2:种子观察记录经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反思三年级下册的“植物”单元已经开始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植物的有关问题,并且通过对向日葵一生的介绍,注意到植物一生的变化。

但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他植物是否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变化的认识是间接的,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认识也是零散的、模糊的。

本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和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根据已有认识进行预测的意识与能力。

今天是开学的第二课,通过第一节课的激发和鼓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

当我来到教室是许多学生向我展示他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种子,那种兴奋劲就别提了。

音乐响起学生们马上做好,等待课堂的开始。

本课主要有两项活动:活动一:记录自己的想法——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记录所知道的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一生的生长过程。

首先我们进行了想象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这个环节学生进行较困难,有的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对于植物自己从来没有认真观察,看到这情景我首先对学生说:“我们只有认真的对待每一次的观察,才能够了解植物的发育现象。

你们想一想植物最初有什么发育,然后先长什么?细细思考生活你所见到和发挥自己的想象你认为它是如何发育的?”之后,我在黑板上先画了一粒玉米种子让学生想象往下该如何发育。

通过我的引导学生已经开始在《活动手册》上进行描绘自己“植物“的发育过程。

我在学生之间巡视发现有些学生画的还是很有生活基础的,能够基本描绘出植物的发育过称“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结果”。

本节课的开头基本获得成功。

活动二:观察种子,也是本课的核心活动。

在对种子外部观察前,先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种子的哪些方面?对于观察形状、颜色、大小学生都能谈到,这时,我再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观察大树的方法,学生就能想到通过闻、摸等方法能获得关于种子更多的信息。

通过外部观察,学生认识到种子的形态、颜色、大小各不相同。

对于三下的学生,仅仅观察到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表面的光滑度还不够。

于是,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十分重要,我认为时间要充足,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的观察向纵深方向发展,也能帮助学生建立种子相同特点的认识。

学生通过解剖豌豆、花生、瓜子等种子,发现它们还有一层薄薄的皮,而且种子还能掰成两瓣,一瓣上还有小芽。

通过观察、梳理,学生认识到种子有种皮,还有胚根和胚芽。

值得提醒的是:在第一个教学班上课时,我忽略了一个问题,所带的黄豆、绿豆未经过浸泡,导致种子不易掰开,即使掰开了,里面什么也看不到。

希望各位科学教师在备课时、准备材料时一定要做有心人,不要犯我同样的错误了。

教学中有待改进的地方:1、布置学生课前完成的课外活动,有的不能完成,还应继续端正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2、学生的观察还不够深入细致,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种植我们的植物》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学生已经对种子的外形有了认真的观察和了解,并且对于种子的内部构造已经进行过掰开观察,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上节课,学生已经在老师带领下种植了凤仙花的种子,心里都在期待着种子快点萌发出土。

【教学目标】1.科学认识:种子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是一个变化过程。

(说明:本课指向长期观察记录,可不强调概念)2.科学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

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

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记录的重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研讨,懂得要尊重植物生命,有爱心,培养科学实证的思想【教学重点】通过猜想设计研究种子的发育过程,认识到种子萌发需要一定时间,是一个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学会用恰当方法坚持观察记录凤仙花种子的萌发过程和凤仙花的生长过程。

【教学准备】阅读资料:如何观察测量根和茎叶的长度?怎样测量比较才科学?温馨提示:对于杯中种子的观察,请你都从种子皮伸出的根(或茎的)部位开始测量。

对于钻出泥土的小苗,开始变化明显时要及时记录,但是以后的日子不要求每天都必须记,而是在有明显变化后再记录就可以了。

比如,它什么时候出土,出土时什么样,它的茎粗细、颜色,又长高了多少,它的叶子颜色、形状、数量有什么变化,以及自己的新发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它测量凤仙花花盆里长出的茎叶高度要把尺子插进泥土,让根部泥土和0刻度对齐再测量。

此外,我们在种植观察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问题请及时记录下来和同学和老师进行探讨。

附记录单:种植我们的植物教学反思《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内容离他们的生活较远,他们就不爱学,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呢?我觉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几点:首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让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相处的,彼此在一起探索,研究。

如最近讲的新课《种植我们的植物》,学生对种植植物很陌生,由陌生产生好奇。

当了解了植物的种植过程与方法之后,有的学生迫不及待想实践,可是不知道找什么种子?那里有种子?有个学生在课程进行中,举起小手询问:“老师,那里有卖种子的?”“其他植物的种植方法与凤仙花种植的方法一样吗?看到他们的想实践精神,我窃喜,这是孩子对生物产生了兴趣。

借着这个东风,我说:“种子就在你的身边。

你家里的食物,带子的,带核的,就是种子。

如:豆类,瓜果类......”孩子们一听恍然大悟,马上表示回家亲自栽种。

还有的说拿到学校来和教师一起种。

其次,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

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

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最后,科学课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的答案有时文不对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进而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学生逐渐树立起我能学好科学的信心。

《我们看到了根》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难点】: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菜豆或其他较大易发芽的种子,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学习评价:你怎样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水的重要作用?(要求能说出实验方法和数据)教学建议:没有条件的学校做一组根作用的演示实验放教室里让学生观察也可以。

在第一环节进行汇报植物的种子发育过程时可以讨论下学生种下了几粒种子,出苗的有多少,讨论下为什么有的种子没有发芽。

引导学生要适量浇水,不能过多,过少,适当施肥。

布置作业:继续坚持观察凤仙苗的生长,进行记录,及时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我们先看到了根》的教学反思“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观察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并知道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熟悉的植物的变化过程进行教学,从根的生长,根的作用两方面,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的思考、研究。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在观察、记录、预测、整理分析数据、相互交流学习活动中,体会观察和研究方法,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起认识植物的“模型”,为学生认识和研究其他植物奠定基础。

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讲求实证的意识。

上完这一课,我体会到在教学工作中要有所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注重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得出新成果的一种教育手段,教育创新要有具体的实施目标,实施措施,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改革课堂教学。

教学中,教学中要有新观念,新方法,教法和学法要有自己的创新理念,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种子变成了幼苗》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或凤仙花课件、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学习评价:1.画一棵出土四周后的凤仙花花苗。

2.植物的绿叶那样平展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的原因是什么?《种子变成了幼苗》教学反思教完了此课,首先让学生对凤仙花的生长情况进行了交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只有1/2的小组种植的植物张了两片子叶),通过交流反馈,我发现学生对观察的过程性记录不够,每个班级只有少数同学进行了全程记录,这也是让我感到苦恼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