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教程文件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642eae90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14.png)
放射科【2 】技巧操作规程一. X线机的运用原则:(1)懂得机械的机能,规矩,特色和各部件的运用及留意事项,熟习机械的运用限度及其运用规格表.(2)严厉遵照操作规矩,准确闇练地操作,以保证机械运用安全.(3)在运用前,必须先调剂电源电压,使电源电压表指针达到划定的指导范围.外界电压不可超过额定电压的±10%,频率波动范围不可超过±1Hz.(4)在曝光过程中,不可以暂时调节各类技巧按纽,以免破坏机械.(5)在运用过程中,留意控制台各内心指导数值,留意倾听电器部件工作时的声音,如有平常,实时关机.(6)在运用过程中,谨防机件强烈震撼,移动部件时,留意空间是否有障碍物;移动式x线机移动前应将x线管及各类旋钮固定.(7)以线机如停机时光较长,需将球管预热后方可投入运用.二. X线机的一般操作步骤.(1)闭合外电源总开关.(2)接通机械电源,调节电源调节器,使电源电压指导针在标准地位上.(3)检讨球管.床中间x线片暗盒中间是否在一条直线上.(4)根据检讨须要进行技巧参数选择.(5)根据须要选择曝光前提,留意先调节毫安值和曝光时光,再调节千伏值.(6)以上各部件调节完毕,患者投照体位摆好,一切预备停当,即可按下手闸进行曝光.(7)工作停止,割断机械电源和外电源,将机械恢复到原始状况.三.摄影原则(1)有用核心的选择:在不影响x线管超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核心摄影,以进步照片的清楚度.(2)焦片距肢片距的选择:摄影时应尽欧小胶片距,如肢体与胶片不能切近时,应恰当增长焦片距.(3)中间线及斜射线的运用:在重点不雅察的肢体或组织器官平行于胶片时,中间线垂直于胶片,与不平行而成角度时中间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线垂直.竖直中间线与运用斜射线可取的雷同后果.(4)呼气与吸气的运用:患者的呼吸动尴尬刁难摄片质量有很大影响,根据不同的部位,可采用如下几种屏气方.1)镇静呼吸下屏气:心脏.上臂.肩.肋骨.颈部及头颅等部位,因呼吸时胸部肌肉牵拉,使以上部分产生颤抖,故可予镇静呼吸下屏气摄片.2)深吸气后下屏气:运用于肺部及膈上肋骨的摄影.可增长肺内含气量,进步比较度,同时使膈肌降低,肺野暴露更普遍.3)深呼气后屏气:常用于腹部及隔下肋骨的摄影.呼气后膈肌上升,腹壁厚度减薄,影像较清楚.4)迟缓持续呼吸:在曝光时患者左足慢而浅的呼吸动作,使某些重叠的组织因呼吸而隐约而被摄部位可较清楚地显示,如胸骨正位摄片.5)镇静呼吸下屏气:用于下肢.手及前臂.躯干等部位摄片.(5)滤线装备的运用:肢体厚度超过15cm或管电压超过60k v时,一般需加滤过板.滤国器.(6)地位对中间线:按照部位及检差目标,按标准地位摆好体位,尽量削减患者苦楚.根据请求将中间线瞄准被援部位,并校订胶片地位是否包括请求投照的肢体范围.(7)测量肢体厚度.(8)练习呼吸动作:在摆地位前根据请求做好呼气.吸气或屏气动作的练习.请求患者完整合作.(9)选择焦片距:按部位请求根据选择好球管与胶片的距离.(10)选择曝光前提:根据投照部位.体厚.心理和机械前提,选择最佳kv.mA实时光.(11)曝光:以上各步骤完成后,再效正控制台各曝光前提是否有错,然后曝光.在曝光过程中,亲密留意各内心工作情形.(12)曝光停止后操作者签名,特别检讨体位应做记载.暗室操作规范暗室工作的规范化是稳固和进步照片质量的主要环节之一.暗室工作人员必须严厉履行暗室的工作轨制和操作规程.1.暗室采取专人负责按期轮换,原则上两月轮换一次.暗室人员负责装片.冲片.配制显定影药水和一般机械保养,负责冲片机的每周一次的干净和保养.每周六定为机械保养时光,保养人员必须懂得机械的根本构造,熟习各部件的装卸方法,能消除简略故障.2.严厉履行暗室工作轨制,谨防胶片曝光.装完胶片后要实时盖上储片箱的表里盒盖.不准随意开暗室白光灯,确有须要开灯,必须肯定胶片是否处于绝对安全.因违背操作规程造成胶片曝光的,按差错变乱处理.3.必须熟习控制冲片机的操作方法,熟习机械各项技巧指标和机能,才能准确运用机械,因违背操作规程而导致机械破坏或胶片报废,根据情节和伤害程度按有关差错变乱标准处理.4.暗盒要保持干净.实时装片,制止打开暗盒,将增感屏长时光暴露在空气中;制止用手触摸增感屏,增感屏需绝对无污染(如纸屑.毛发.纤维.指纹.蚊虫等),如发明有污染,应实时用无水洒精棉球干净.5.暗室工作人员应尽量按照照片时光先后安排好交给医师写报告.照片归袋交给医师写报告前,必须查对申请单.片袋上的X光号.日期.投照部位是否与胶片上的完整雷同,如照片上无日期.号码.阁下的应于补上.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第一章诊断报告书写常规一.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是诊断质量的最终反应:医学办事涉及人的性命与健康,其办事质量的主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医学治理学就提出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各种规范与方法.蓬勃国度的医学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是由当局有关部门与医学学术集团配合实行的.从我国近年来的实践看,也是由当局部门施加必定的行政影响,并组织有关的医学集团系体例定同一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规范与实行方法,并加以贯彻与推广.诊断报告书能反应医学影像的诊断质量.从一份规范的诊断报告书中可以看得出运用的装备是什么,检讨的操作技巧或程序是如何的,诊断者不雅察是否周全,以及诊断的思绪是否准确等等.是以,我们以为在慢慢完美医学影像学质量保证或质量控制的过程中,第一步要走的路就是诊断报告书的规范化.二.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格局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局是一种情势,它反应的内容必须要相符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请求.纵不雅如今国内.国外的诊断报告书,情势各类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但是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动身,我们以为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的格局应包括以下5项.1.一股材料,往往是表格局的.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纪.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线号.CT号.MRI 号.DSA号.X片序号.检讨日期.报告日期等等.2.检讨名称与检讨方法或技巧..3.医学影像学表现.如X线所见.CT所见.MRI所见.DSA所见等.4.医学影像学诊断.5.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三.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五个项目所包括的内容各不雷同,但却有必定的接洽,它们与报告情势是同一的.我们将每一项目应书写的内容,建议如下.1.一般材料:各家病院可以根据各类不同装备的医学影像学科具体情形设计各自的表格,但必须是能精简地归纳综合辨认病员的标志.检讨请求.目标与扼要的临床情形或诊断.报告书写者应一一填写.我们建议检讨号分成几项,即X线号.CT号.MRI号与DSA号等,”实用于较大病院.如该院放射科还包括超声与核素成像,也可再加上响应的编号.这是因为放射科的技巧部们或某几位技师往往相对固定于几组机房.而医师分离轮转工作于几个如CT.MRI.DSA等工作室,并分离各自书写报告.而检讨号则由技师同一编排.序号是从属于检讨号的.患者的姓名.送诊科室.住院号或门诊号是为了辨认病员用的,对于同名同姓的患者,可根据住院号或门诊号,以及送诊科室的不同而加以辨认.2.检讨名称与检讨方法或技巧对于范围较小的病院放射科(指二类乙级病院以下标准的病院放射科)在影像诊断报告书中只用“检讨名称”一项就可以.这类科室一股均采用检讨常规,一切按常规办事.或虽无书面的常规,但有科室人员互相默契的常规.例如会诊单上写“胸部摄片”就必定是胸部正侧位.会诊单上写“鼻窦摄片”就必定是water位摄片等.但对于二甲以上标准病院范围较大的放射科,在报告中须增长“检讨方法”或“检讨技巧”一项.这类科室开展项目许多,新开展项目消失且科室主治医师以上医师较多,大家常用检讨技巧可能不一致,这些情形应在“检讨方法”一项中有所解释.传统的检讨如钡餐造影等,均按同一常规操作,其它临床医师也知道是怎么回事,故在“检讨方法”项中注明为“常规”即可,不然应对“检讨方法”或技巧作一交卸.3.医学影像学表现曩昔通俗平片与较简略的造影检讨,摄片数量较少,多主意对其表现作较周全的描写与评论辩论.例如对正常胸部正位片,请求对肺野.肺门.肺段.肋膜.横隔.纵隔,所见骨骼与胸廓软组织进行较具体描写.当然也有少数医师只在医学影像学表现项下书写“心.肺.膈无平常”一句,同时在“医学影像学诊断”项下书写雷同的结论,我们以为如许书写不规范.如今不少检讨项目不雅察内容许多,如CT加强前,后扫描的层面往往甚多,同一层面还可采用不同的窗位进行不雅察,书写报吉医师不可能也无必要对所不雅察过的全体内容作所有阳性或阴性的论述.根据当前的情形我们以为在“医学影像学表现”项目中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而书写繁简程度可由各组室自行决议.(1)临床对医学影像学诊断所请求的内容:即阐明有无临床所疑疾病的各种表现或现象,如有者则应对所消失的病变大小,形态与部位等等—一加以描写,并对该疾病应当或可能消失而未消失的表现解释“未见”.此外还应对疾病定位与定性有关表现或现象解释“见到”或“未见到”.“见到”者再加以必要的描写.(2)临床请求(即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的阳性发明.(a)不测或有时发明“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疾病的现象.如骨外伤患者所摄骨路片上有时发明骨软骨瘤:(b)各种正常变异的表现;(c)成像的伪影的表现;(d)难以解释的不能据之作出医学影像学诊断的一些表现.对于后一种情形应在“医学影像学诊断”项下建议临床作进一步检讨,以明白这些表现的意义.(3)评论辩论:对于断定为正常或诊断十分明白者,其诊断报告书一股无需“评论辩论”.对于诊断比较庞杂,即有辨别诊断的情形消失时,为了使读诊断报告的医师懂得书写报告医师的思绪与诊断根据,“评论辩论”就成为必须的内容.对于一些影像表现的病理基本,如CT 所见代表脑水肿的脑内病灶四周低密度带,报告书写者可以用“评论辩论”的情势在“医学影像学表现”中述及.对于一些影像表现可能消失那些临床症状或是与临床症状相符,也可在“医学影像学表现”项下述及.4.医学影像学诊断:为全部医学影像这一检讨的结论.不少浏览报告的临床医师只浏览这一项.报告书写者必须根据医学影像学表现恰到好处地做出这一检讨结论.一股分为以下5种情形:(1)正常或未见平常;(2)病变肯定,性质肯定;(3)病变肯定,性质不肯定,这种结论又可分以下二种情形:(a)以某一疾病为主但不典范,应解释不典范的来由.(b)病变表现无特点性,可有多种可能性,依次解释每种可能性,相符诊断面与不相符的另一面.(4)可疑病变,所见表现不能肯定为病变,可能为止常变异或各类原因造成假象.要解释不能肯定的原因.(5)须要病员回来补充检讨,如补加加强扫描嫩m加做MRI其它序列检讨等等.5.医师签名:签名医师等于此份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的义务人,如只有一名医师签名须职称为主治医师以上的医师.如书写报告者为住院医师,则他或她可在“书写报告”项下签名,而尚有职称为主治医师以上医师在“审核报告医师”项下签名.第二章通俗X线检讨诊断报告书写规范一.胸部X线报告胸廓:对称.畸形.骨骼情形.肺野:肺内血管纹理,肺内有无病灶,如发明病灶要描写其部位.一形态.边缘.大小.有无空泛等等情形.肺门:正常.增大,有无肿块等.纵隔:气管是否正中,纵隔有无增定及有无肿块发明等.横隔:地位.形态有无转变,肋隔角与心膈角情形.心脏:外形有无平常变化,气量气度比率,各房室情形.二.心脏平片X线诊断报告摄片地位:后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左侧位.胸廓:纵隔与横蹄形态有无平常.肺部:重点描写肺门.肺内动.静脉血管纹理的变化,有无肺动脉高压或肺淤血等表现.心脏:心外形增大的类型,肺动脉段外形变化,各房室增大的情形,食道左房压迹变化情形.三.泌尿体系X线诊断报告1.平片:(1)两肾轮廓.地位.形态与大小.(2)全尿路区域有无钙化或结石样暗影.(3)腰大肌及腹壁脂肪线影像情形.(4)脊椎.骨盆区.骨骼有无平常.(5)肠道内容情形及其他腹部平常暗影.2.渗出性尿路造影(IVP)(1)两肾轮廓.地位.形态.大小.(2)运用比较剂名称.剂量.浓度.(3)两肾功效显影情形:正常.延迟.不显影.对肾功效差者,造影需延时45’-60’或更长时光摄片不雅察.(4)两侧肾盏.肾孟轮廓显示情形.(5)膀胱充盈情形.(6)两侧输尿管显示情形.(7)腰椎与骨盆区骨质情形.3.逆行肾盂造影(RCP)(l)两肾轮廓.地位.形态.大小.注明导管地位.(2)运用造影剂的名称.浓度.剂量.(3)两侧肾盏.肾孟.输尿管充盈显示情形.(4)腰骶椎与骨盆区骨质情形.4.膀胱造影(1)造影剂名称.浓度.剂量.(2)膀胱充盈的轮廓.形态.大小;病理性转变应解释病变范围大小,边界与临近脏器的关系.(3)若不雅察膀胱壁者应测量其厚度,边缘与四周情形.(4)男性应包括前列腺增生向膀胱凸起榨取情形.(5)有无其它平常发明.四.头颅.五官X线诊断报告1.头颅平片X线诊断报告(1)头颅大小与形态.(2)颅骨表里板与板障厚度与密度情形.(3)颅缝与囱门有无平常.(4)脑回压迹有无增多.增深.(5)颅板血管压迹有无平常.(6)蝶鞍大小.形态.骨质有无平常.(7)颅内有无心理或病理性钙化,其地位.形态.大小.数量若何.(8)头颅软组织情形.2.副鼻窦X线诊断报告(l)各组窦腔发育情形.(2)各窦腔大小.形态.否度有无平常,扣腆有无增1学,有否液平.(3)鼻腔与眼眶消况.(4)如美腔消失占位性病变应重点描写清算变化情形.3.乳突X线诊断报告(1)乳突类型(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气房大小及密度.(2)鼓窦进口与鼓窦区有无扩展或骨质破坏.(3)鼓室.天盖.乙状窦骨质情形.(4)表里耳道情形.(5)四周组织骨质构造情形.4.眼眶X线诊断报告(1)眶窝大小与形态.(2)眶壁骨质构造.(3)眶内软组织密度有何平常转变.(4)眶裂.视神经孔形态.大小及骨壁清况.(5)四周副鼻窦与颅内幕况.”5.下颌骨X线诊断报告(1)下颔骨骨质有无平常情形,如有病变应按根本病理变化重点描写.(2)牙槽有无病变情形.(3)软组织情形.五.骨与关节体系X线诊断报告1.骨与关节外伤X线诊断报告(1)骨折或关节脱位部位与名称.(2)骨折断端移位情形,对位对线情形.(3)软组织有无积气.异物或肿胀情形.(4)骨折断端或脱位关节有无骨质破坏,或其它骨质转变.2.关节病变X线诊断报告(1)关节病变产生部位:干骺端.主干或关节.(2)骨与关节骨质构造有无平常:如有病变应按根本病理变化重点描写.(3)关节间隙与软组织情形.3.四肢长骨病变X线诊断报告(1)病变产生部位及累及范围.(2)四肢长骨病变根本病理变化情形应重点描写.(3)软组织变化情形.(4)假如是肿瘤病变应描写肿瘤发展方法(膨胀性.榨取性或浸润性破坏)与病变与正常骨组织分界限情形.4.脊柱病变X线诊断报告(1)脊柱曲度变化情形.(2)病椎的部位,数量与根本病理变化情形应重点描写.(3)椎间隙转变情形.(4)软组织特别是椎旁软组织转变情形.六.急腹症平片X线诊断报告1.立位片:胃肠腔有无扩大.积气.积液或液平面以及隔下有无游离气体.2.卧位片:(1)膈肌地位,肝脏.脾脏.肾脏的轮廓,地位.形态及大小.(2)腰大肌与腹膜表里脂肪层影.(3)何段肠道积气扩大.肠壁厚度.肠道散布与地位若何?有无肿块或高密度结石影.(4)脊柱.盆腔.骨骼有无平常.七.消化道造影X线诊断报告1.食道造影诊断报告(1)胸部常规透视情形.胃泡大小.食道内有无食物滞留.(2)食道钡剂经由过程各段充盈情形,有无受阻缺损或狭小.(3)食道壁柔嫩度.扩大度.粘膜情形.(4)经由贲门钡流情形,有无受阻,局部有无肿块,有无受压.移位情形.(5)胃底部钡剂充盈情形,膈胃间距离若何.2.上胃肠造影诊断报告(1)腹部常规透视情形.(2)食道有无平常.(3)胃部:类型.地位.张力.蠕动.粘膜等情形.(4)胃壁柔嫩度.移动度.排空程度.(5)胃双重比较相,胃小区显示情形有无平常.(6)十二指肠各部形态,功效变化.(7)如为全胃肠道造影应不雅察各组小肠粘膜地位,走行偏向有无平常.并要持续不雅察直达回盲部显示为止.3.结肠造影诊断报告(1)腹部常规透视情形.(2)导管插入顺遂与否.(3)结肠各段充盈显示情形,有无受阻,地位,结肠袋形.外形.移动度.肠壁柔嫩性.排钡后结肠压缩功效.粘膜皱壁情形.(4)气钡双重相:粘膜情形,有无充盈缺损或息肉样转变等情形.。
放射科操作规程
![放射科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0f02b184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fc.png)
放射科操作规程一、引言放射科是医院中负责放射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科室,为了确保放射科工作的安全、高效进行,制定本操作规程。
二、操作规程1. 放射设备操作1.1 放射设备开机前的准备工作1.1.1 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如电源、冷却系统等。
1.1.2 检查设备的辐射防护措施是否完好,如铅板、防护门等。
1.1.3 核对设备的校准情况,确保准确性。
1.2 拍摄前的准备工作1.2.1 确认患者身份,核对患者信息。
1.2.2 与患者沟通,解释拍摄过程和注意事项。
1.2.3 为患者佩戴防护用品,如铅衣、颈圈等。
1.3 拍摄操作1.3.1 根据医生的要求,设置合适的暴光参数。
1.3.2 保持设备和患者的稳定,避免运动造成影像含糊。
1.3.3 确保辐射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如铅板的正确放置。
1.4 拍摄后的处理工作1.4.1 关机前,清理设备表面的污垢。
1.4.2 核对拍摄信息,确保准确性。
1.4.3 将拍摄结果及时上传至系统中,方便医生查看。
2. 辐射防护2.1 辐射防护用品的佩戴2.1.1 操作人员在接触放射源时,应佩戴铅衣、铅手套等防护用品。
2.1.2 患者在接受放射检查时,应佩戴防护用品,如铅颈圈、铅腰围等。
2.2 辐射防护措施的落实2.2.1 确保放射设备的辐射防护措施完好,如铅板、防护门等。
2.2.2 定期检查辐射防护设施的有效性,如辐射防护门的密封性能。
2.2.3 对操作人员进行辐射防护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
2.3 辐射防护区域的划定2.3.1 根据放射源的性质和辐射强度,划定辐射防护区域。
2.3.2 在辐射防护区域内,设置警示标识,提醒人员注意辐射防护。
2.3.3 对辐射防护区域进行定期监测,确保辐射水平符合安全标准。
3. 放射剂量控制3.1 放射剂量监测3.1.1 对放射设备进行定期校准,确保剂量的准确性。
3.1.2 对操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评估其接受辐射的情况。
3.1.3 对患者进行剂量监测,确保其接受的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
放射科操作规程(全文5篇)
![放射科操作规程(全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e04942f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6f.png)
放射科操作规程(全文5篇)第一篇:放射科操作规程放射科操作规程一、开机前巡查机房、控制室、电源很有等,做好准备工作;开启通风设备,保持机房内良好的通风。
二、正确佩带个人剂量计。
三、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做好登记。
四、选择适宜工作条件实施投照。
透视时,必须做好充分的暗适应,在不影响诊断的原则下,应尽可能使用“高电压、低电流、厚滤过、小照射野、间歇式曝光”进行操作;在摄影时,根据不同的管电压更换附加铝过滤板,将照射野限制在实际需要的范围内,放射工作人员必须在屏蔽室内进行曝光。
五、对患者进行检查时,非投照部位进行屏蔽防护,其他人员不应留在机房内,如确需陪伴,均应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
六、根据放射影像专业知识及有关标准,做出临床诊断,出具诊断结果报告单。
七、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放射诊断设备异常情况或故障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在查明原因,设备恢复正常后方可从新工作,并将故障和维修情况登记备查。
嘉鱼县卫生局卫生监督局监制放射医、技师岗位职责一、放射医、技师应熟悉并遵守国家有关放射诊疗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认真做好自身及有关人群的放射卫生防护工作。
二、爱护放射诊疗设备,进行经常性保养,及时调整机房温、湿度,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各种仪器设备及附属用品使用完毕后必须归还原位。
三、放射医、技师应熟悉放射诊疗设备的性能及各部件的使用方法,业务技能熟练。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擅自更改设备的性能参数,避免工作的随意性。
四、进行放射诊疗操作前应事先告知受检者辐射对齐健康的影响。
扫描前仔细阅读申请单,了解病情及检查要求,合理选择胶片大小及投照条件,查对号码姓名,检查完后详细填写各有关项目,特检需记载造影剂名称,用量、反应及处理过程。
五、增强防护意识,开展放射诊疗工作时,尽量使用小照射野,对换者敏感部位进行必要的防护。
六、对病人热情耐心,检查中随时注意病人情况,发现问题立即停止检查并及时处理;对陪护人员应事先告知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和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
放射科操作规程
![放射科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57d390b8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6a.png)
放射科操作规程一、概述放射科操作规程是为了规范放射科工作流程,确保医疗放射工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而制定的。
本规程适用于医院放射科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技师和护士等。
二、设备操作1. 放射设备的开启和关闭a. 操作人员应先检查设备的电源开关是否处于关闭状态,然后按照设备操作手册的要求,按顺序打开设备。
b. 操作人员在使用完设备后,应按照设备操作手册的要求,按顺序关闭设备,并将电源开关关闭。
2. 设备校准和维护a. 操作人员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确保设备的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b. 操作人员应按照设备的维护手册要求,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3. 操作前准备a. 操作人员应在开始工作前,确认病人的身份和检查项目,并核对医嘱的准确性。
b. 操作人员应检查所需的辅助设备和材料是否齐全,并确保其正常工作状态。
4. 操作流程a. 操作人员应按照医嘱和操作指南的要求,准确执行放射检查的操作流程。
b. 操作人员应注意遵循放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自身和病人的安全。
三、病人安全1. 病人信息管理a. 操作人员应妥善管理病人的相关信息,包括个人信息、检查记录等,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b. 操作人员应按照医院的相关规定,正确记录和报告病人的检查结果。
2. 辐射防护a. 操作人员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使用防护措施,包括铅衣、防护眼镜等,保护病人免受辐射的伤害。
b. 操作人员应定期接受辐射防护培训,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和技能。
3. 急救处理a. 操作人员应熟悉放射相关的急救处理方法,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突发状况,并及时报告给上级领导。
b. 操作人员应定期参加急救培训,提高自身的急救能力。
四、操作记录和质量控制1. 操作记录a. 操作人员应按照规定,正确记录每次放射检查的相关信息,包括操作流程、使用的设备和剂量等。
b. 操作人员应保持操作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确保记录的可追溯性。
2. 质量控制a. 操作人员应按照医院的质量控制要求,参与质量控制活动,包括设备校准、质量评估等。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3eeaabea6529647d26285244.png)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
一、口腔曲断摄影操作规程标准全景曝光
(一)接通电源
(二)将控制板批示灯调到自动全景档位。
(三)根据病人胖瘦将KV及MA调解到适当的档位。
(四)安装下颚枕及咬合叉,打开太阳穴托。
(五)请病人去掉所有头部颈部区域金属物件。
(六)特别建议给病人提供一个铅橡皮围裙以进行放射防护。
(七)调解机架高度并摆好病人头部,听眶线平行,矢状线垂直于地面。
(八)锁闭太阳穴支托。
(九)嘱病人用鼻子呼吸,并保持曝光完毕。
(十)按下曝光手柄,至机器停止。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76bb53e40975f46527d3e132.png)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X线透视技术操作规范【适应证】(1)胸部疾患:肺部疾病如肺炎、肺气肿、支气管病变、肿瘤、结核等,纵隔心脏大血管病变、横隔或胸膜等疾病。
(2)腹部疾患:胃肠道穿孔、肠梗阻等。
(3)四肢关节、骨骼病变,异物等。
【禁忌证】无绝对禁忌证,危重患者须有医务人员陪同。
【检查方法与技术】(1)受检者去除体外金属异物。
(2)使用荧光屏,透视前医生进行“暗适应”,暗适应时间为15min左右。
(3)胸部或腹部透视先按序检查各部位,发现病灶后进一步重点观察,必要时转动体位,嘱患者呼吸观察横隔、病灶活动度。
(4)四肢关节整复、取异物等透视取最佳观察体位。
X线暗室技术操作规范一、暗室的设计与建筑要求(1)暗室的位置应选择在多台X线机的中间,并有足够的空间面积,同时注意远离其他放射源。
(2)室内除工作台和洗片机外,应保留一个小型手工洗片槽,以备洗片机故障后急用和清洗洗片机槽架等。
现在由于洗片机的大量应用,在暗室的构建时除设有防光通风窗外还应加设洗片机专用出风口及排水地漏,洗片机的排水管与地漏间尽量做到距离近、管线直、排水畅。
(3)暗室的照明应符合安全要求,室内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室温控制在15—25 ℃ 。
二、胶片和暗室的贮存保管(1)胶片的贮存:胶片是否合理贮存、妥善保管直接影响胶片质量。
环境应避免高温、潮湿、有害气体或放射性物质;胶片的叠放不宜重压,不然就可能会形成黑色树枝状或小草样静电阴影;密切留意胶片的有效期限。
对已启封的胶片要密闭放置,防止漏光。
受潮。
在拿取胶片时要保持手的清洁、干燥,以免造成伪影。
(2)暗盒的存放:带增感屏的暗盒的存放与胶片一样,也应避免潮湿、高温和过分于燥,以防增感屏的霉变和皲裂。
暗室应避免强光直射,以防增感屏过快老化,为此应做好保养工作。
三、套液的配制(1)在清洁过的10加仑桶内放人28L(14土3)℃的优质自来水,边搅拌边依次加人各瓶浓药液,待完全稳定后再搅拌2min使其混合均匀,加水至40L,盖上隔离盖备用。
放射科DR操作规程(一)
![放射科DR操作规程(一)](https://img.taocdn.com/s3/m/ed0a8975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c0.png)
放射科DR操作规程(一)引言:本文是关于放射科DR操作规程(一)的文档,旨在规范放射科医务人员在数字化X射线(DR)影像设备上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影像质量和患者安全。
概述:数字化X射线(DR)影像设备在放射科医学中越来越常见,它提供了更高的影像质量、快速的成像速度和更低的辐射剂量。
然而,正确的操作流程和严格的注意事项对于获得准确的影像结果和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正文:1. 设备准备- 确保DR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检查设备连接和电源是否正常- 校准和调整设备参数,以适应不同的拍摄需求- 确保辅助设备(如遮光板、支撑架)的安装和定位正确2. 患者准备- 确认患者身份和拍摄部位的准确性- 向患者解释拍摄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 协助患者正确的体位,确保部位准确暴露和舒适- 特殊情况下,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孕妇胎儿保护、无法移动的患者等3. 拍摄操作- 根据医嘱和临床需要,选择相应的拍摄参数和设备模式- 保持与患者的沟通,协助其正确配合拍摄- 按照正确的位置和角度定位设备,确保拍摄区域完全覆盖- 控制辐射剂量,避免过量辐射暴露- 选择适当的图像重建和处理参数,以获得清晰、准确的影像4. 影像评估和文档记录- 评估拍摄结果,确保图像质量和部位准确度- 与临床医生沟通,及时调整拍摄方案和参数- 记录拍摄信息,包括拍摄时间、参数、患者信息等- 确保影像资料的安全存档和管理5. 安全和质控措施- 遵守辐射安全操作规程,保护自身和患者免受辐射伤害- 定期维护和校准DR设备,确保其正常工作状态- 建立和执行质量控制程序,监测并纠正设备和操作中的问题- 参与持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更新和提升自身的技术和知识总结:放射科DR操作规程(一)是为了规范数字化X射线影像设备在放射科医学中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而制定的。
本文从设备准备、患者准备、拍摄操作、影像评估和文档记录、安全和质控措施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放射科医务人员应遵守的具体细节,以确保影像质量和患者安全。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doc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doc](https://img.taocdn.com/s3/m/2091f662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0f.png)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doc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一、操作概述1.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适用于放射科技术操作人员。
2. 操作人员在进行放射科技术操作前,必须熟悉本规程,并按规定进行操作。
3. 操作人员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安全。
4. 操作人员应定期接受培训,保持技术操作能力。
5. 禁止擅自开展未经批准的放射科技术操作。
二、设备使用规程1. 操作人员在操作放射科技术设备前,必须进行设备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 操作人员应熟悉设备的相关参数和控制手段,确保正确操作。
3. 操作人员在操作放射科技术设备时,必须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4. 操作人员在操作放射科技术设备时,应注意设备的安全、稳定和可靠。
5. 操作人员应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良好状态。
三、辐射防护措施1. 操作人员在进行放射科技术操作时,应佩戴个人防护设备,如防护服、手套、面罩等。
2. 操作人员应使用辐射防护设备,如铅板、铅玻璃等,保护自身安全。
3. 操作人员应随时检测辐射水平,确保辐射水平在安全范围内。
4. 操作人员应控制辐射源的接触时间和距离,减少辐射暴露。
5. 操作人员应妥善处理辐射废物,确保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四、操作程序1. 操作人员在进行放射科技术操作前,应准备所需设备和材料。
2. 操作人员应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更改。
3. 操作人员应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严禁操作失误和疏忽。
4. 操作人员在操作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场地和设备,确保无隐患。
5. 操作人员应填写相关记录,包括操作时间、环境条件等。
五、事故处理1. 操作人员在发现操作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报告上级领导和放射科技术负责人。
2. 操作人员在发生放射事故时,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确保事故得到控制。
3. 操作人员应配合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4. 操作人员应对事故进行评估和分析,总结教训,改进操作规程。
六、违规处理1. 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的,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63817acf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cf.png)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一、绪论放射科技术操作是指在医学放射科技术领域中对放射性物质使用、患者辐射安全、设备操作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
合理的操作规程能够确保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并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放射科技术的操作流程,确保医学放射科技术的安全和质量。
二、放射性物质使用1.严格按照医学放射性物质使用的相关法规和规程操作,并通过培训获得相关资格证书。
2.负责放射源的接收、储存和使用,确保放射源的追溯和安全防护。
3.根据患者的诊疗需要合理计算药剂量,并使用正确的方法和仪器进行放射源管理。
4.确保放射源的追踪和记录,包括放射源的接收、使用、处置等环节。
5.配合核医学科室对放射源进行定期检查和质量管理。
三、患者辐射安全1.在进行放射技术操作前,必须与患者充分沟通和解释,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2.对于孕妇、儿童和敏感人群,应特别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避免过度曝露。
3.负责放射源的正确使用,确保照射部位和照射时间的准确性,以避免不必要的辐射剂量。
4.对于可能产生辐射剂量过高的检查如CT检查,应根据国际和国家规定的剂量标准进行调整,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5.在进行介入放射技术操作时,必须配备辐射防护器材,确保医务人员的安全。
6.在操作过程中,监测辐射剂量和辐射区域,并定期进行辐射剂量的监测和校准。
四、设备操作1.掌握放射科技术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故障。
2.在进行设备操作之前,必须检查设备的完好性和安全性。
3.严格按照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和操作指南来进行操作,确保设备的正确和安全使用。
4.在设备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操作流程和参数的设置,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5.对于可能产生辐射的设备如CT、DR等,必须严格按照辐射安全防护标准进行操作。
6.配合技术人员进行设备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和图像质量。
五、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1.建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制度,并定期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评估和校准。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52905ea0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3.png)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1.引言2.放射性物质的安全管理2.1放射性物质的购买、接收和存储必须符合相关法规和规定。
2.2放射性物质的存放必须设置专门的密闭储存设施,并进行标识和防护措施。
2.3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剂量进行,严禁私自调整剂量和使用方式。
3.在操作区域的辐射防护3.1放射科技术操作必须在专门的辐射防护设施内进行。
3.2操作人员必须佩戴符合要求的辐射防护手套、皮围裙、眼镜和防护面罩等防护装备。
3.3操作区域必须设置警示标识,禁止非操作人员进入,减少辐射对周围人员的威胁。
4.设备的操作规范4.1操作人员必须熟悉放射科技术设备的使用说明和操作方法。
4.2设备必须进行定期的检验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可靠。
4.3设备的使用必须符合程序,不得私自更改设备参数和操作方式。
5.放射科技术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5.1所有操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培训,了解放射科技术操作的规范和安全要求。
5.2操作人员必须定期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和合格。
5.3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操作,保证操作的准确和安全。
6.废物的处理和处置6.1废物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和储存。
6.2废物必须交由专门的处理单位进行安全处置,禁止乱倒乱扔,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和辐射泄漏。
6.3废物处置过程中必须做好相应的辐射防护和安全措施,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7.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7.1发生突发事件时,操作人员必须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包括报警、撤离和防护等。
7.2专门的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必须定期进行,提高操作人员的应急响应和处理能力。
7.3突发事件的调查和事故的处理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查明事故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8.安全监督和质量管理8.1放射科技术操作必须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确保操作的安全可靠。
8.2放射科技术操作必须符合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确保操作结果的准确性。
8.3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必须定期进行,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doc,1200字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doc,12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dd23eb1c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8.png)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doc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为保障放射科技术操作的安全有效进行,规范放射科技术操作行为,制定本操作规程。
本操作规程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制定,适用于所有进行放射科技术操作的人员。
第二条术语定义本操作规程中,以下术语定义适用于本规程的所有内容:1.放射科技术:利用射线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效应进行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及相关工作的技术。
2.操作人员:指拥有放射科技术操作资质的科技人员,包括放射科技术从业人员和相关学习者。
3.操作资质:指获得放射科技术操作相关证书或培训资格的证明文件。
第二章操作程序第三条操作准备1.操作人员应持有有效的放射科技术操作资质证书。
2.操作人员应佩戴个人防护设备,包括防护眼镜、防护服、手套等。
3.操作人员应熟悉所操作设备的使用说明书,了解器械的结构和操作要点。
第四条操作流程1.核实实验设备或仪器是否完好,并进行必要的设备校准。
2.按照放射科技术操作要求,准备好实验所需的辅助材料和试剂。
3.确保操作场所的卫生和整洁,清除易燃易爆物品和其他危险品。
4.确保操作场所有足够的必要的通风设备,并保持通风设备为正常工作状态。
第五条操作要求1.操作人员应按照操作要求进行实验,不得随意变动实验流程。
2.操作人员应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事项,不得进行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
3.注意实验设备或仪器的使用,维护设备或仪器在正常使用状态。
4.实验后应及时清洁操作场所,保持设备及场地的卫生和整洁。
第三章安全措施第六条射线安全1.操作人员应按照规定戴好个人防护设备,避免直接接触射线。
2.操作人员应掌握射线的性质和危害,遵守射线安全操作规定。
3.操作人员应定期检查射线设备并保持设备的安全运行状态。
第七条危险品管理1.操作人员应熟悉操作场所的危险品种类和性质,确保安全储存和使用。
2.禁止将危险品带入操作场所,并确保危险品的正确处置。
3.发现危险品泄漏或事故,应及时报告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320fa43d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0d.png)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一. ?X 线机的使用原则:(1)?认识机器的性能,规则,特色和各零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熟习机器的使用限度及其使用规格表。
(2)?严格恪守操作规则,正确娴熟地操作,以保证机器使用安全。
(3)?在使用前,一定先调整电源电压,使电源电压表指针达到规定的指示范围。
外界电压不行超出额定电压的± 10%,频次颠簸范围不行超出± 1Hz。
(4)?在曝光过程中,不可以够暂时调理各样技术按纽,免得破坏机器。
(5)?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台各仪表指示数值,注意聆听电器零件工作时的声音,如有异样,实时关机。
(6)?在使用过程中,严防机件激烈震动,挪动零件时,注意空间能否有阻碍物;挪动式 x 线机挪动前应将 x 线管及各样旋钮固定。
(7)?以线机如停机时间较长,需将球管预热后方可投入使用。
二. ?X 线机的一般操作步骤。
(1)?闭合外电源总开关。
(2)?接通机器电源,调理电源调理器,使电源电压指示针在标准地点上。
(3)?检查球管、床中心 x 线片暗盒中心能否在一条直线上。
(4)?依据检查需要进行技术参数选择。
(5)?依据需要选择暴光条件,注意先调理毫安值和暴光时间,再调节千伏值。
(6)?以上各零件调理完成,患者投照体位摆好,全部准备就绪,即可按下手闸进行暴光。
(7)?工作结束,切断机器电源和外电源,将机器恢复到原始状态。
三. ?拍照原则(1)?有效焦点的选择:在不影响 x 线管超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纳小焦点拍照,以提升照片的清楚度。
(2)?焦片距肢片距的选择:拍照时应尽欧小胶片距,如肢体与胶片不可以切近时,应适合增添焦片距。
(3)?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在要点察看的肢体或组织器官平行于胶片刻,中心线垂直于胶片,与不平行而成角度时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线垂直。
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取的同样成效。
(4)?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患者的呼吸动作对摄片质量有很大影响,依据不一样的部位,可采纳以下几种屏气方。
放射科辐射诊疗常规与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辐射诊疗常规与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2533796c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c3.png)
放射科辐射诊疗常规与技术操作规程一、概述本文档旨在规范放射科辐射诊疗的常规操作和技术要求,以确保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
所有从事放射科工作的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本规程。
二、辐射诊疗常规操作要求1. 患者准备- 患者到达放射科前,应按照指示完成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清空腹部和浓缩尿。
- 患者在进行放射诊疗前,应被告知相关的注意事项和可能的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辐射防护- 所有从事辐射诊疗的医务人员应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铅衣、铅手套等,以减少辐射对身体的影响。
- 放射设备应设置好辐射屏障,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辐射泄漏。
3. 检查和操作要求- 在进行放射检查前,应检查设备的工作状态和设置正确的参数。
- 在患者进行放射操作时,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精确的定位和稳定的操作过程。
4. 图像质量控制- 放射图像的质量是准确诊断的基础,医务人员应对图像质量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图像清晰、准确。
- 定期对设备进行质量控制和校准,以保证辐射诊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技术操作规程1. 放射检查- 采用适当的放射检查方法,如X光、CT等,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要求进行检查。
- 在进行放射检查时,应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辐射暴露。
2. 放射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放射治疗。
- 在进行放射治疗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确保治疗计划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四、总结本文档总结了放射科辐射诊疗的常规操作和技术要求,涵盖了患者准备、辐射防护、检查和操作要求以及图像质量控制等方面。
所有从事放射科工作的医务人员应熟悉并严格遵守这些规程,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诊疗质量。
> 注意:本文档为自动生成的示例文档,具体规程和要求请参考实际医疗机构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放射科操作规程
![放射科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5c45fbe2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1.png)
xxxx医院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
一、非本科人员未经许可,严禁擅自使用和操作诊断X线机及其他设备。
二、本科人员在上机操作前,必须掌握本科机器设备的性能指标及熟悉操作手册,熟悉机器的操作、控制,未熟悉前不得上机操作。
三、在设定暴光条件时,不得超过手册规定的上限值,如因设定不当导致设备损坏,操作者后果自负。
四、在机器使用中,必须按手册要求设定环境温度和湿度,随时观察设备的运行状态,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向相关人员报告。
五、除维修人员及指定的相关人员以外,任何人不得擅自处理设备故障,以避免设备进一步损坏,如因此而导致事故的发生,由本人负责。
六、当班人每天必须检查电源、设备、器材及药水情况,如有问题,立即停止运作,严禁设备“带病”运行!
七、严格执行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当班人员每天工作结束后,须将机器上粘附的照影剂等清除,每周进行一次设备的常规维护、保养。
八、严格执行双签名制,特殊照影检查,必须向患者解释清楚检查的目的、方法及使用照影剂可能出现的反应,如患者未签字进行检查而发生事故者,责任由操作者承担。
九、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女性患者做需要暴露特殊部位的检查时,需两人或请患者家属陪伴到场。
放射科操作规程
![放射科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fb49a69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2c.png)
放射科操作规程一、引言放射科操作规程是为了确保放射科工作的安全性、准确性和高效性,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规范放射科操作流程而制定的。
本文档旨在明确放射科操作规程的要求和步骤,确保放射科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适合范围本操作规程适合于所有放射科工作人员,包括放射科医生、技术人员和护士等。
三、术语定义1. 放射科:指负责进行放射线检查和治疗的医疗科室。
2. 放射线:指电磁波谱中的一种,具有穿透力,可用于医学影像学和放射治疗等领域。
3. 放射线检查:指利用放射线技术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CT等。
4. 放射治疗:指利用放射线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如放疗、介入放射治疗等。
四、操作规程1. 放射科设备操作规程1.1 放射设备的启动和关闭a. 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检查设备的电源和连接线是否正常。
b. 按照设备操作手册的要求,正确启动设备。
c. 操作完成后,按照设备操作手册的要求,正确关闭设备。
1.2 放射设备的校准和维护a. 定期对放射设备进行校准,确保其工作准确性。
b. 定期对放射设备进行维护,保证其正常工作。
c. 发现设备故障时,及时报修,并在维修完成后进行功能测试。
2. 患者操作规程2.1 患者准备工作a. 在进行放射检查或者治疗前,向患者解释检查或者治疗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b.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要求,进行适当的准备工作,如饮食控制、服药等。
2.2 患者安全和隐私保护a. 确保患者的身体安全,避免放射线过度暴露。
b. 保护患者的隐私,确保患者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
2.3 患者定位和固定a. 根据检查或者治疗的需要,正确定位患者的身体部位。
b. 使用适当的固定器材,确保患者在检查或者治疗过程中保持稳定。
2.4 患者协助和安慰a. 在检查或者治疗过程中,向患者提供必要的协助,如呼吸指导、体位调整等。
b.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安慰,减轻患者的紧张和恐怖感。
3. 放射防护规程3.1 放射防护设备使用a. 在进行放射检查或者治疗时,佩戴适当的防护设备,如铅衣、铅眼镜等。
放射科操作规程
![放射科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5de1149a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f.png)
放射科操作规程一、引言放射科操作规程是为了确保放射科工作的安全性、准确性和高效性而制定的操作指南。
本文档旨在规范放射科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操作流程,提供详细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放射科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放射科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技师、护士等。
涵盖的工作内容包括放射诊断、放射治疗、放射介入等。
三、术语定义1. 放射科:指负责进行放射诊断、放射治疗和放射介入等工作的科室。
2. 放射诊断:指通过放射线等影像技术对疾病进行诊断的工作。
3. 放射治疗:指利用放射线等治疗手段对疾病进行治疗的工作。
4. 放射介入:指通过放射线等介入手段对疾病进行治疗或诊断的工作。
四、操作规程1. 放射诊断操作规程1.1 患者准备在进行放射诊断之前,工作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患者需要的准备工作,如空腹、服药等。
同时,确保患者了解放射诊断的目的和过程,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1.2 影像采集根据医嘱,选择合适的影像采集方法,如X光、CT、MRI等,并按照设备操作手册的要求进行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应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安全,确保影像采集的质量。
1.3 影像处理和解读将采集到的影像进行处理,如调整对比度、亮度等,并交给专业的医生进行解读。
在解读过程中,医生应准确判断影像结果,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意见。
2. 放射治疗操作规程2.1 患者评估和计划在进行放射治疗之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情、身体状况、放射治疗的适应症等。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并与患者进行沟通和确认。
2.2 治疗设备准备确保放射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包括辐射源、治疗机器等。
在治疗前,对设备进行检查和校准,确保其符合治疗要求。
2.3 治疗操作根据治疗计划,将患者放置在治疗机器上,并按照医嘱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状况,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4 治疗记录和评估在治疗完成后,记录治疗过程的相关数据,如治疗剂量、治疗时间等。
放射科放射诊断与治疗常规与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放射诊断与治疗常规与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c42ea8f3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46.png)
放射科放射诊断与治疗常规与技术操作规程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放射科放射诊断与治疗的常规操作规程,以确保医务人员能够准确、安全地进行相关工作。
2. 放射诊断常规操作规程2.1 临床测验前准备- 在进行放射诊断前,医务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和症状,并根据需要安排适当的临床测验。
- 确保患者了解放射诊断的目的、过程和潜在风险,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2.2 放射诊断常用设备操作规程- 确保放射诊断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及时维护和检修设备故障。
- 在操作放射诊断设备前,医务人员应熟悉设备的使用说明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 注意设备的辐射保护措施,减少辐射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伤害。
2.3 放射诊断结果报告- 放射诊断结果应及时记录和报告,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诊断报告应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包括所用技术和所见结果,并附带医生的诊断意见。
3. 放射治疗常规操作规程3.1 患者安全考虑- 在进行放射治疗前,医务人员应确认患者的身份和治疗计划,避免治疗错误。
- 对于放射治疗的目标部位,需进行相应的定位和标记,以确保治疗的准确性。
3.2 放射治疗设备操作规程- 确保放射治疗设备正常工作,定期进行设备校准和检修。
- 医务人员应熟悉治疗设备的使用说明书,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 在放射治疗期间,设备的辐射剂量应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3.3 治疗计划的制定和评估-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类型。
- 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计划以提高疗效。
4. 总结本文档制定了放射科放射诊断与治疗的常规操作规程,包括临床测验前准备、设备操作、诊断结果报告、患者安全考虑、设备操作规程和治疗计划制定与评估等方面内容。
医务人员应按照规程进行工作,以确保放射科放射诊断与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一. X线机的使用原则:(1)了解机器的性能,规则,特点和各部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熟悉机器的使用限度及其使用规格表。
(2)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正确熟练地操作,以保证机器使用安全。
(3)在使用前,必须先调整电源电压,使电源电压表指针达到规定的指示范围。
外界电压不可超过额定电压的±10%,频率波动范围不可超过±1Hz。
(4)在曝光过程中,不可以临时调节各种技术按纽,以免损坏机器。
(5)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台各仪表指示数值,注意倾听电器部件工作时的声音,若有异常,及时关机。
(6)在使用过程中,严防机件强烈震动,移动部件时,注意空间是否有障碍物;移动式x线机移动前应将x线管及各种旋钮固定。
(7)以线机如停机时间较长,需将球管预热后方可投入使用。
二. X线机的一般操作步骤。
(1)闭合外电源总开关。
(2)接通机器电源,调节电源调节器,使电源电压指示针在标准位置上。
(3)检查球管、床中心x线片暗盒中心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4)根据检查需要进行技术参数选择。
(5)根据需要选择曝光条件,注意先调节毫安值和曝光时间,再调节千伏值。
(6)以上各部件调节完毕,患者投照体位摆好,一切准备就绪,即可按下手闸进行曝光。
(7)工作结束,切断机器电源和外电源,将机器恢复到原始状态。
三.摄影原则(1)有效焦点的选择:在不影响x线管超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焦点摄影,以提高照片的清晰度。
(2)焦片距肢片距的选择:摄影时应尽欧小胶片距,如肢体与胶片不能贴近时,应适当增加焦片距。
(3)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在重点观察的肢体或组织器官平行于胶片时,中心线垂直于胶片,与不平行而成角度时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线垂直。
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取的相同效果。
(4)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患者的呼吸动作对摄片质量有很大影响,根据不同的部位,可采用如下几种屏气方。
1)平静呼吸下屏气:心脏、上臂、肩、肋骨、颈部及头颅等部位,因呼吸时胸部肌肉牵拉,使以上部分发生颤动,故可予平静呼吸下屏气摄片。
2)深吸气后下屏气:应用于肺部及膈上肋骨的摄影。
可增加肺内含气量,提高对比度,同时使膈肌下降,肺野暴露更广泛。
3)深呼气后屏气:常用于腹部及隔下肋骨的摄影。
呼气后膈肌上升,腹壁厚度减薄,影像较清晰。
4)缓慢连续呼吸:在曝光时患者左足慢而浅的呼吸动作,使某些重叠的组织因呼吸而模糊而被摄部位可较清晰地显示,如胸骨正位摄片。
5)平静呼吸下屏气:用于下肢、手及前臂、躯干等部位摄片。
(5)滤线设备的应用:肢体厚度超过15cm或管电压超过60kv时,一般需加滤过板、滤国器。
(6)位置对中心线:依照部位及检差目的,按标准位置摆好体位,尽量减少患者痛苦。
根据要求将中心线对准被援部位,并校对胶片位置是否包括要求投照的肢体范围。
(7)测量肢体厚度。
(8)训练呼吸动作:在摆位置前根据要求做好呼气、吸气或屏气动作的训练。
要求患者完全合作。
(9)选择焦片距:按部位要求根据选择好球管与胶片的距离。
(10)选择曝光条件:根据投照部位、体厚、生理和机器条件,选择最佳kv、mA及时间。
(11)曝光:以上各步骤完成后,再效正控制台各曝光条件是否有错,然后曝光。
在曝光过程中,密切注意各仪表工作情况。
(12)曝光结束后操作者签名,特殊检查体位应做记录。
暗室操作规范暗室工作的规范化是稳定和提高照片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暗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暗室的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
1.暗室采取专人负责定期轮换,原则上两月轮换一次。
暗室人员负责装片、冲片、配制显定影药水和一般机器保养,负责冲片机的每周一次的清洁和保养。
每周六定为机器保养时间,保养人员必须了解机器的基本结构,熟悉各部件的装卸方法,能排除简单故障。
2.严格执行暗室工作制度,严防胶片曝光。
装完胶片后要及时盖上储片箱的内外盒盖。
不准随便开暗室白光灯,确有需要开灯,必须确定胶片是否处于绝对安全。
因违反操作规程造成胶片曝光的,按差错事故处理。
3.必须熟悉掌握冲片机的操作方法,熟悉机器各项技术指标和性能,才能正确使用机器,因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机器损坏或胶片报废,根据情节和损害程度按有关差错事故标准处理。
4.暗盒要保持清洁。
及时装片,禁止打开暗盒,将增感屏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禁止用手触摸增感屏,增感屏需绝对无污染(如纸屑、毛发、纤维、指纹、蚊虫等),如发现有污染,应及时用无水洒精棉球清洁。
5.暗室工作人员应尽量按照照片时间先后安排好交给医师写报告。
照片归袋交给医师写报告前,必须核对申请单、片袋上的X光号、日期、投照部位是否与胶片上的完全相同,如照片上无日期、号码、左右的应于补上。
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第一章诊断报告书写常规一、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是诊断质量的最终反映:医学服务涉及人的生命与健康,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为此,医学管理学就提出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种种规范与办法。
发达国家的医学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是由政府有关部门与医学学术团体共同实施的。
从我国近年来的实践看,也是由政府部门施加一定的行政影响,并组织有关的医学团体制定统一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规范与实施办法,并加以贯彻与推广。
诊断报告书能反映医学影像的诊断质量。
从一份规范的诊断报告书中可以看得出使用的设备是什么,检查的操作技术或程序是怎样的,诊断者观察是否全面,以及诊断的思路是否正确等等。
因此,我们认为在逐步完善医学影像学质量保证或质量控制的进程中,第一步要走的路就是诊断报告书的规范化。
二、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格式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
纵观现在国内、国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
但是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的格式应包括以下5项。
1、一股资料,往往是表格式的。
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号、X线号、CT号、MRI号、DSA号、X片序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等。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
、3、医学影像学表现。
如X线所见、CT所见、MRI所见、DSA 所见等。
4、医学影像学诊断。
5、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
三、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五个项目所包括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与报告形式是统一的。
我们将每一项目应书写的内容,建议如下。
1、一般资料:各家医院可以根据各种不同设备的医学影像学科具体情况设计各自的表格,但必须是能精简地概括识别病员的标志、检查要求、目的与简要的临床情况或诊断。
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
我们建议检查号分成几项,即X线号、CT号、MRI号与DSA号等,”适用于较大医院。
如该院放射科还包括超声与核素成像,也可再加上相应的编号。
这是因为放射科的技术部们或某几位技师往往相对固定于几组机房。
而医师分别轮转工作于几个如CT、MRI、DSA等工作室,并分别各自书写报告。
而检查号则由技师统一编排。
序号是从属于检查号的。
患者的姓名、送诊科室、住院号或门诊号是为了识别病员用的,对于同名同姓的患者,可根据住院号或门诊号,以及送诊科室的不同而加以识别。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对于规模较小的医院放射科(指二类乙级医院以下标准的医院放射科)在影像诊断报告书中只用“检查名称”一项就可以。
这类科室一股均采用检查常规,一切按常规办事。
或虽无书面的常规,但有科室人员相互默契的常规。
例如会诊单上写“胸部摄片”就一定是胸部正侧位。
会诊单上写“鼻窦摄片”就一定是water位摄片等。
但对于二甲以上标准医院规模较大的放射科,在报告中须增加“检查方法”或“检查技术”一项。
这类科室开展项目很多,新开展项目出现且科室主治医师以上医师较多,各人常用检查技术可能不一致,这些情况应在“检查方法”一项中有所说明。
传统的检查如钡餐造影等,均按统一常规操作,其它临床医师也知道是怎么回事,故在“检查方法”项中注明为“常规”即可,否则应对“检查方法”或技术作一交代。
3、医学影像学表现过去普通平片与较简单的造影检查,摄片数目较少,多主张对其表现作较全面的描述与讨论。
例如对正常胸部正位片,要求对肺野、肺门、肺段、胸膜、横隔、纵隔,所见骨骼与胸廓软组织进行较详细描述。
当然也有少数医师只在医学影像学表现项下书写“心、肺、膈无异常”一句,同时在“医学影像学诊断”项下书写相同的结论,我们认为这样书写不规范。
现在不少检查项目观察内容很多,如 CT增强前,后扫描的层面往往甚多,同一层面还可采用不同的窗位进行观察,书写报吉医师不可能也无必要对所观察过的全部内容作所有阳性或阴性的叙述。
根据当前的情况我们认为在“医学影像学表现”项目中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而书写繁简程度可由各组室自行决定。
(1)临床对医学影像学诊断所要求的内容:即阐明有无临床所疑疾病的种种表现或征象,如有者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大小,形态与部位等等—一加以描述,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现而未出现的表现说明“未见”。
此外还应对疾病定位与定性有关表现或征象说明“见到”或“未见到”。
“见到”者再加以必要的描述。
(2)临床要求(即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的阳性发现。
(a)意外或偶然发现“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疾病的征象。
如骨外伤患者所摄骨路片上偶然发现骨软骨瘤:(b)种种正常变异的表现;(c)成像的伪影的表现;(d)难以解释的不能据之作出医学影像学诊断的一些表现。
对于后一种情况应在“医学影像学诊断”项下建议临床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这些表现的意义。
(3)讨论:对于判断为正常或诊断十分明确者,其诊断报告书一股无需“讨论”。
对于诊断比较复杂,即有鉴别诊断的情况存在时,为了使读诊断报告的医师了解书写报告医师的思路与诊断依据,“讨论”就成为必须的内容。
对于一些影像表现的病理基础,如CT所见代表脑水肿的脑内病灶周围低密度带,报告书写者可以用“讨论”的形式在“医学影像学表现”中述及。
对于一些影像表现可能出现那些临床症状或是与临床症状相符,也可在“医学影像学表现”项下述及。
4、医学影像学诊断:为整个医学影像这一检查的结论。
不少阅读报告的临床医师只阅读这一项。
报告书写者必须根据医学影像学表现恰如其分地做出这一检查结论。
一股分为以下5种情况:(1)正常或未见异常;(2)病变肯定,性质肯定;(3)病变肯定,性质不肯定,这种结论又可分以下二种情况:(a)以某一疾病为主但不典型,应说明不典型的理由。
(b)病变表现无特征性,可有多种可能性,依次说明每种可能性,符合诊断面与不符合的另一面。
(4)可疑病变,所见表现不能肯定为病变,可能为止常变异或各种原因造成假象。
要说明不能肯定的原因。
(5)需要病员回来补充检查,如补加增强扫描嫩m加做MRI 其它序列检查等等.5.医师签名:签名医师即是此份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的责任人,如只有一名医师签名须职称为主治医师以上的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