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电子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主要涉及第1节《力的概念》和第2节《力的作用效果》。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分类、作用方式、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尤其是力与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钩码、气球等。
2. 学具:橡皮筋、直尺、铅笔、白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运动员举重、拉弓射箭等,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引导学生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效果,如推、拉、挤、压等。
4.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相关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小题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6. 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7. 小组讨论:讨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2. 力与运动的关系3. 例题解析4. 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举例说明力与运动的关系。
(3)计算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已知这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物体的运动状态。
答案:(1)见课本。
(2)见课本。
(3)物体受到的两个力分别为F1和F2,夹角为θ。
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这两个力的合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的第一节内容。
具体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2. 使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能区分不同类型的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惯性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难点:理解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以及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滑板、斜面、弹簧测力计。
学具:笔、纸、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辆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引导学生思考:小车为什么能继续运动?什么情况下物体会停止运动?2. 例题讲解:(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或大小。
(4)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各种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4. 小组讨论:讨论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减小或利用惯性。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2. 惯性3. 力的作用效果4. 力的分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举例说明惯性的概念。
(3)列举三种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2. 答案:(1)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如: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身体会向前倾;抛出的物体在空中继续飞行等。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安全带、运动场上的跑道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全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全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的描述、位置的相对性、直线运动、曲线运动、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力的作用、摩擦力、二力平衡等。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对物理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维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实验现象和实际问题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数学公式的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加强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2.数学公式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利用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数学工具,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2.准备实例和习题。
3.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力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和实例,呈现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解答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5分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梳理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习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8.板书(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4)游泳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速度、加速度等概念,掌握常见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等数据;2.掌握牛顿运动三定律的基本内容及应用;3.增强科学实验意识,学会利用实验验证运动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1.牛顿运动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2.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问题导入:小车竞赛,大家都是如何比赛的?比赛时都考虑了哪些因素影响比赛成绩?2.知识讲解及演示1)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牛顿运动三定律:第一定律:牛顿运动第一定律,也就是惯性原理,表述为:一切物体都保持它们原有的状态,即物体如果是静止的,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就维持静止状态,如果已经在运动中,就会维持运动状态。
它强调的是宇宙存在的惯性,即物体存在惯性,它会保持一切运动状态,包括其静止状态,直到受到外力的作用。
第二定律:牛顿运动第二定律表述为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可以用一个公式进行表示:F=ma。
第三定律:牛顿运动第三定律,表达为:在作用和反作用力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是不同的,但两个反作用力之间是平衡的,这种平衡可能是静止平衡,也可能是动态平衡。
3)例题解析①某角球手以3.5m/s的速度踢走一个足球,每秒钟的速度变化为0.8m/s,求足球在5秒钟内的速度变化量。
②一辆车的重量为9000N,水平方向上施加了2250N的力,求这辆车的加速度。
3.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小实验,例如在光滑水平台上放一个小车,对其施加不同的力后,观察其加速度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总结1.再次强调牛顿运动三定律;2.强调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考核学生速度、加速度的计算方法掌握情况;2.通过小实验考核学生科学实验意识的培养情况。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运动和力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物体在不同表面摩擦力的大小。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弹簧测力计实验,演示力的测量和力的作用效果。
-能量转化的条件与规律:能量转化的条件与过程中,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能量损失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验和例题来解释。
-受力分析的实际应用:在复杂情境中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各个力的方向和大小,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图示分析、数学推导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强调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解释惯性的概念。
-力的合成与分解:重点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时的合力计算。
-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转化:通过实例分析不同情况下能量的转化,如自由落体中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在具体情境中应用能量守恒定律,如简单机械系统的能量分析。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一、教学内容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1.速度、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
2.加速度的概念、物理意义及其计算;
3.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二力合成与力的分解,力的作用效果;
5.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及其计算;
6.运动与力的关系,受力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知道物体的惯性2.过程与方法(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难点:1.重点:牛顿第一定律2.难点:物体的惯性●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44页图12.5-1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
“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二)讲授新课1.牛顿第一定律(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按照书本第45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
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学生活动:(1)体验图12.5-4的实验(2)体验物体掉杯中的实验(3)通过观察图12.5-6,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
生活中的惯性现象:鸡蛋魔术、套锤柄、行车跳下易摔倒、泼水、丢垃圾、车启动人后倒,刹车人前倾等等。
(4)阅读47读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同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同步教学设计)课题第八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1课时授课教师XXX 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能正确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能够说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通过举例说明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并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过程及理解,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难点:利用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前面我们学习了运动和力的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应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小车、毛巾、木板、玻璃、小球、斜面、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演示:在桌面上推动木块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木块的运动需要推力来维持。
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这种观点是否就一定正确呢?演示:在桌面上推动木块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
问题:木块从静止→运动→静止的两个过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这两个过程中力的作用是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运动状态?二、讲授新课知识点一牛顿第一定律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伽利略的贡献:理想实验法。
让学生阅读课本P17“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分组实验: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为:1. 学习运动和力的概念;2. 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3.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4. 学习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知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2. 使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运用力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和力的关系,二力平衡的条件;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力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木块、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等;2. 学具:笔记本、笔、三角板、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小车和木块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当小车推动木块时,木块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引出运动和力的概念。
2. 讲解运动和力的概念:解释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运动和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通过钩码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讲解当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若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运动和力1. 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2. 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3. 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密切力的作用效果1. 改变物体的形状2.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1. 大小相等2. 方向相反3.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物体受到的力越大,运动状态改变得越明显。
()(2)物体受到的力越小,运动状态改变得越不明显。
()(3)物体受到的力为零,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2. 选择题:A. 弹簧被拉伸B. 弹簧被压缩C. 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D. 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A. 弹簧被拉伸B. 弹簧被压缩C. 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D. 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3. 解答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为10N,方向水平向右,另一个力为8N,方向水平向左,求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处于平衡状态,说明理由;如果不处于平衡状态,请说明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和运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年级
八
科目
物理
时间
标题
第八章力和运动
中心发言人
成员
一、教材分析
《运动和力》主要包括: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 力三个方面的内容,从知识的系统性来说,这样的编排无疑是递进、合理的。本章初中物理学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并对以后有关运动和受力分析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本章具有承上启下的 地位,是学习压强、功和能、浮力等有关初中重要知识内容必备的基础,所以本章是初中物理学习的关键章节。学习好本章内容,学生对力学概念将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学生会建立自信心。学生如果不能对本章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将会在后续的学习中遇到很大的障碍,甚至对物理的学习丧失信心。
二、学情分析
本章的知识跟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联系,学生也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这是本章的学习有利的因素之一。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如:要多举实例让学生分析。在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管理的一些知识,如:力的三要素、重力、弹力等简单力的形式,并且在生活中是常见的现象。但是对力与运动的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如:许多同学很容易认为力使物体产生运动,所以本章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给出牛顿第一定律。同时给出二力平衡和摩擦力对物体保持平衡状态进行解释。
单元测试------------------------------ -----------------------1本处不设反思,只针对目标的遗漏和目标教学深浅的把握进行补充说明,没有可以不写)
第二节二力平衡---------------------------------------------1课时
第三节摩擦力-----------------------------------------------1课时
复习------------ ----- --------------------------------------1课时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精品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中,深入探讨第12节内容。
主要围绕力概念、作用效果、测量和力合成展开。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力概念,掌握力作用效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大小,解力合成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概念,知道力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大小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力合成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概念、作用效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力合成原理。
难点:力合成原理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小车和绳子、图示等。
2. 学具:弹簧测力计、小车、绳子、图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小车在拉力作用下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运动关系。
2. 教学内容展开(1)力概念与作用效果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力概念,知道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
讲解力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形状等。
(2)弹簧测力计使用介绍弹簧测力计原理,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大小。
(3)力合成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力合成原理。
结合图示,讲解力合成方法,如力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等。
3.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力合成原理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力概念、测量和合成问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概念、作用效果2. 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3. 力合成原理及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力概念,并给出三个生活中常见力例子。
(2)简述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
(3)如图,已知力F1=6N,F2=8N,求它们合力F。
答案:(1)见学生解答;(2)见学生解答;(3)合力F=10N。
2. 作业答案:(1)答案见学生解答。
(2)答案见学生解答。
(3)答案:合力F=10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概念、测量和合成掌握情况较好,但部分学生对力合成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2024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2024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的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8章第1节“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第2节“牛顿第一定律”,以及第3节“惯性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了解惯性的概念。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滑板、弹簧测力计、斜面、皮球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演示小车在不同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2. 知识讲解:(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3. 例题讲解: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力的作用效果,并进行实验验证。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力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阐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说明其应用。
(3)解释惯性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如推、拉、挤、压等。
(2)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优质教案
第八章 运动和力一、牛顿第一定律(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扔出去的石块、跑出去的球运动一会儿会停下,摆动的秋千会停下,他认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销,物体就会停止运动。
2.伽利略的观点:他认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实验探究:(小车实验)实验结果:实验结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阻力越小,运动的距离越大,也就是说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实验推理:物体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0,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例题一】如图所示的是伽利略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实验设想的步骤有: ○1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该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2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滚上另一个斜面。
○3继续减少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
○4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1)请将上述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 (只需填写序号)。
(2)在上述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
属于可靠事实的是 ,属于理想化推论的是 。
(二)牛顿第一定律1.表述: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注意: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是推理概括出来的。
但是,由该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例题二】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牛顿第一定律是可以通过实验直接证明的表面状况 小车受到的阻力 小车运动的距离 毛巾 棉布 木板B.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因此不能肯定这个定律是否正确C.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而获得的D.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牛顿第一定律【例题三】目前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已飞出了太阳系,如果探测器所受外力全部消失,那么探测器将()A.沿原路径返回地球 B.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C.沿原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 D.沿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三)惯性1.现象探究:惯性现象实验现象:探究归纳: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就是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特性,运动的物体有保持运动的特性。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并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2.使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掌握牛顿三定律,并能运用这些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受到的力的性质及大小。
3.练习反馈: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梳理运动和力的关系。
a.牛顿三定律的内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b.力的合成与分解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c.运动和力的关系在体育运动中的体现。
2.学生反馈: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明白学习物理知识对于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的魅力,培养他们的物理素养。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a.选择题: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掌握程度。
b.计算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探究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教师指导: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小组合作任务:
a.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手抄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二、三定律,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力与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力的概念,对运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力和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学生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牛顿第一、二、三定律,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让学生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力的作用效果。
2.难点: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总结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滑轮、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运动和力的例子,如运动员跑步、汽车行驶等,引导学生关注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介绍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力对物体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如: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用钩码挂在滑轮上,观察钩码的下降速度等。
4.巩固(10分钟)讨论并总结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5.拓展(10分钟)介绍牛顿第一、二、三定律,让学生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更深入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特别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2.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运动和力的关系,从而加深理解。
3.指导与反馈: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解答学生疑问,给予及时的反馈。
(四)课堂练习
1.练习设计: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包括基本概念题、应用题和拓展题。
2.练习组织: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3.反馈与指导: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问题所在,提高学习效果。
2.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力的概念、运动状态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导入新课: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出本章主题——运动和力,强调力在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知
1.知识讲解:详细介绍运动和力的关系,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内容。
2.案例分析:结合具体实例,解释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刹车时汽车的运动状态变化、投篮时篮球的运动轨迹等。
3.力的合成与分解题:完成课后练习题6-10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4.小组合作题: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并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5.拓展思考题:针对本章内容,提出一个与运动和力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学生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思考文章,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八年级 物理 第八章 运动和力 教案
运动和力一、牛顿第一定律1、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是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上,概括出的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
伽利略(意大利)提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3、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以及如何利用惯性现象的。
二、二力平衡1、力的平衡: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二力平衡: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这是最简单的力的平衡。
3、举例说明如何利用二力平衡计算力的大小。
三、摩擦力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静摩擦力。
2、“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说明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μN面所受的正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有公式:f滑动3、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并说明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
以及怎样按照需求改变摩擦力的大小。
课堂练习一、填空:1、穿旱冰鞋小孩用手推墙会感到墙也在推他,使他后退。
这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用力弯锯条,锯条变弯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2、写字时铅笔笔尖与纸面间的摩擦是_______摩擦,转笔刀转孔与铅笔间的摩擦是__________摩擦.3、把一只盛满水的杯子放在桌面的纸条上,尽快地抽动纸条,这时会看到杯子_______________,这是由于杯子_______________.4、高速磁浮列车是20世纪的一项技术发明.它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当列车与轨道保持10mm间距在水平方向上悬浮运行时,在竖直方向上电磁力与列车的重力,此时轨道(选填“依然”或“不再”)受到压力的作用.5、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汽车受到的牵引力是1500N,则汽车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_______N,方向是_______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_。
2024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精彩教案
2024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惯性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使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掌握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及其作用。
3. 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力与运动的关系、摩擦力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滑板、弹簧测力计、斜面、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笔、纸、尺子、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如乘坐公交车突然刹车时身体的反应)引发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牛顿第一定律,阐述惯性的概念,并进行实例分析。
3. 例题讲解:以滑板运动为例,讲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及其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测量不同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并分析摩擦力的大小。
5. 牛顿第二定律讲解:通过实验和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并进行简单应用。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2. 力与运动的关系3. 摩擦力4. 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惯性现象,并举例说明。
(2)简述力与运动的关系,并解释摩擦力的产生原因。
(3)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下列问题:A. 小车质量为2kg,受到5N的拉力,求小车的加速度。
B. 一个人质量为60kg,跳伞时受到20N的阻力,求他的加速度。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航天、汽车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6. 板书设计的清晰与逻辑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教学内容应确保逻辑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本节知识点】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这一定律)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基础达标训练】1、(2013•黑河)正在水平面上滚动的小球,如果它受到的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A、立即停下来B、慢慢停下来C、做匀速直线运动D、改变运动方向2、(2013•河北)第一位提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的物理学家是()A、伽利略B、奥斯特C、帕斯卡D、阿基米德3、( 2013•鄂州)我国于2013年6月11日17︰38在酒泉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州十号”飞船,并开创了中国载人应用型飞行的先河。
火箭升空120秒后,逃逸塔与箭体分离,在分离的瞬间,下列关于逃逸塔的说法正确的是()A、失去重力B、速度为零C、仍有向上的速度D、速度反向【能力提高训练】4、(2013•龙岩)下列现象中,属于利用惯性的是()A、高速路上汽车限速行驶B、汽车驾乘人员系安全带C、人踩到香蕉皮上易滑倒D、拍打衣服灰尘脱离衣服5、(2013•陕西)下列说法中,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是()A、通过拍打衣服,除去它上面的浮灰B、投掷铅球时,球脱手后仍能继续向前运动C、迅速向下撞击斧子木柄的把手端,斧头就能套紧在木柄上D、行驶中的车辆之间保持一定距离6、(2013•东营)如图1所示,水平公路上向前行驶的汽车中,有一竖直站立的人突然向前倾。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人向前倾说明人不具有惯性B、人向前倾说明车具有惯性C、车突然加速D、车突然减速7、(2013•宜昌)如图2所示,甲、乙两位同学坐在向左匀速行驶的列车上,在他们之间的水平桌面上有一个静止的鸡蛋。
如果列车突然刹车,则桌上的鸡蛋()A、向甲滚动B、向乙滚动C、静止不动D、在原地转动8、(2013•广州)忽略一切阻力,原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大石头被另一块小石头水平撞击,大石头的运动情况是()A、始终静止不动B、动了一点点,很快停下来C、撞击时开始运动,然后慢慢停下来D、撞击时开始运动,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参考答案】基础达标训练:1、C 2、A 3、C能力提高训练:4、D 5、D 6、D 7、A 8、D第2节二力平衡【本节知识点】1、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二力平衡(一对平衡力):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4、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求未知力的大小和方向5、纳:物体保持平衡状态(运动状态不变)的条件: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基础达标训练】1、(2013•黑龙江)下列是小强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得出的四个结论,你认为错误的一项是()A、嫦娥二号在轨道飞行时,如果所受的力同时消失,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B、小明匀速爬杆时,手对杆的握力和小明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C、行车时司机要系安全带,是为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D、在匀速直线行驶的车中,小明竖直跳起后会落在原地,是因为小明具有惯性2、(2013•泉州)如图3所示,下列物体受力示意图中,物体能处于平衡状态的是()3、(2013•成都)如图4所示,关于游泳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力改变了运动员的运动状态B、运动员与水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C、使运动员向前运动的力的施力物体是水D、运动员对水的推力和水对运动员的推力是一对平衡力【能力提高训练】4、(2013•达州)长方体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木箱上放一木块,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木箱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木箱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C、木箱对木块的支持力和木块对木箱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D、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和木块对木箱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5、(2013•泰州)台球日益成为人们喜爱的运动项目。
下列关于台球受力及运动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A、台球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台球的支持力相互平衡B、球杆击球时,杆对球的力与球对杆的力是相互作用力C、击打球的不同部位,球的旋转方向不同,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D、运动的台球在碰到桌边后会改变运动方向,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6、(2013•武汉)如图5所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着铁块P,其正下方的水平地面上放着一块条形磁铁Q,P和Q均处于静止状态.已知P和Q的重力分别为G和3G,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为GB、P对Q的吸引力和地面对Q的支持力大小分别为G和2GC、P对Q的吸引力和Q对P的吸引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均为GD、弹簧测力计对P的拉力和Q对P的吸引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分别均为2G7、(2013•巴中)如图6所示,下列四个有关物体运动状态描述的图象中,不能说明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8、(2013•安徽)如图7所示为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下列关于这个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为减小摩擦,应选用尽量光滑的水平桌面B、使实验效果明显,应选用质量较大的小车C、整两边托盘所放钩码的数量,可以改变力的大小D、小车扭转一个角度,是为了改变力的作用线的位置【参考答案】基础达标训练:1、B 2、C 3、D能力提高训练:4、B 5、A 6、B 7、D 8、B第3节摩擦力【本节知识点】1、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有相对运动(趋势)3、方向: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
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5、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 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3)用滚动代替滑动;(4);让两个相互接触的表面分开(如:加润滑油、磁悬浮列车、气垫船)。
【基础达标训练】1、(2013•锦州)下列各项措施中,用来减小有害摩擦的是()A、为了防止传动带打滑,需要把皮带张紧些B、黑板上的粉笔字不容易擦干净时,双手用力按黑板擦擦黑板C、自行车轴承中装有滚珠D、在汽车轮胎上装防滑链2、(2013•深圳)自行车是非常方便的交通工具,它运用了许多科学知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车轮上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B、用力蹬脚踏板,自行车前进是因为受到地面的摩擦力C、在水平地面上运动的自行车不用踩也会前进是因为自行车的惯性D、上坡前用力猛踩几下是为了增大自行车的惯性3、(2013•雅安)用大小不变的水平力,拉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8所示.木块在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和木块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B、绳对木块的拉力和木块对绳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C、绳对木块的拉力大于桌面对木块的摩擦力D、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保持不变4、(2012•岳阳)在研究摩擦力时,小明同学用一块各侧面光滑程度完全相同的木块,在同一水平桌面上进行了三次实验.如图9所示,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三次示数F1、F2、F3的大小关系为()A、F1=F2>F3B、F1>F2>F3C、F2>F1>F3D、F1<F2=F35、(2012•金华)在做“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时,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同一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10所示,实验记录如下表.该实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与下列哪个因素的关系()实验次数木板表面木块放置木块运动的快慢弹簧测力计的示数/N1 较光滑平放很慢 1.82 较光滑平放较慢 1.83 较光滑平放较快 1.8A、接触面压力大小B、接触面积大小C、物体的运动速度D、接触面粗糙程度【能力提高训练】6、(2013•台州)教室的门关不紧,常被风吹开.小明在门与门框之间塞人硬纸片后,门就不易被风吹开了.下列解释合理是()A、门被风吹开是因为门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B、门没被吹开是因为风吹门的力小于摩擦力C、塞人硬纸片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D、塞人硬纸片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7、(2013•黄石)如图11所示,一重为G的物体,用一水平压力F=kt(k为大于0 的常数,t为作用时间)压在足够长的平整竖直粗糙墙面上,则物体的运动情况是( )A、始终静止B、速度先增加后不变C、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最终静止D、速度始终增大8、(2013•上海)如图12所示,一个同学用水平力推停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车,但没有推动.推车时水平力与地面对车的摩擦力的大小关系是()A、一定小B、可能小于C、一定等于D、可能大于9、( 2013•鄂州)如图13甲所示,水平地面上的一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0~2秒,物体没有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B、2~4秒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C、2~4秒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3ND、4~6秒,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水平推力是一对平衡力【参考答案】基础达标训练:1、C 2、D 3、D 4、A 5、C能力提高训练:6、C 7、C 8、C 9、D【全章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7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有关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拍打衣服灰尘脱落,是由于灰尘有惯性B、小慧没有推动静止的汽车,是由于汽车没有惯性C、跳远运动员要助跑后起跳,是为了增大惯性D、高速飞行的子弹穿入木头后静止,它的惯性就消失了2、如图8-1所示为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地面为参照物,运动员是静止的B、运动员的鞋底花纹很深,可以减小摩擦C、运动员冲到终点,不能立即停下,是由于人具有惯性D、运动员跑得越快,到达终点所用时间越长3、牛顿第一定律指出,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如图8-2所示的各图中惯性最大的是()4、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就会运动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力的作用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D、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5、哪位科学家利用如图8-3所示,实验得出如下结论:运动物体如果不与其他物体作用,就会沿直线匀速地一直运动下去()A、亚里士多德B、伽利略C、牛顿D、阿基米德6、下列关于力和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推墙的力和墙对人的力是一对平衡力B、静止的物体不受摩擦力,运动的物体才受摩擦力C、给正在运动的物体再施加一个力,物体就会比原来运动得更快D、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车厢里竖直向上跳起的人,仍将落回原处(不计空气阻力)7、放在桌面上的物体M,受同一直线上的两个水平拉力作用,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物体M可能不受摩擦力B、物体M可能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C、物体M可能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D、物体M可能不受重力的作用8、如果你用绳子拴住一个小球使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当绳子突然断裂后,小球将()A、保持原来的圆周运动B、保持断绳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C、小球运动速度减小,但保持直线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9、下列事例中,不属于避免惯性带来危害的是()A、高速公路上,汽车不准超速行驶B、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中,前排乘客必须系安全带C、汽车在行驶时要保持一定的车距D、跳远时,助跑能使运动员跳得更远10、如图8-4所示, A、B、C、D分别用照相机拍摄(每0.1s拍摄一次)的小球在四种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照片,其中小球受到平衡力作用是()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站在车上的人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B、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当它由运动变为静止时才有惯性C、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并且这两个力的三要素相同,那么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不改变D、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12、一个小孩用20N的水平推力推桌子,桌子未被推动,则桌子受到的摩擦力()A、大于20NB、等于20NC、小于20ND、以上均有可能13、如图8-5所示的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14、竖直握在手中的瓶子不滑落下来,这是因为()A、手的握力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B、手的握力大于瓶子所受的重力C、手对瓶子的摩擦力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D、手对瓶子的摩擦力大于瓶子所受的重力15、关于平衡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一定保持静止状态B、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三要素完全相同,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C、物体受到重力和拉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方向相反,它们一定是平衡力D、运动的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一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16、我国公安部门规定,坐在小汽车前排的驾驶员和乘客都应在胸前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选填“车速太慢”、“突然起动”或“紧急刹车”)时可能对人身造成的伤害.在移动笨重物体时,人们常在重物下垫上滚木,这是为了.17、端午节组织龙舟赛,正在激烈比赛的龙舟,相对于岸上站立的观众,龙舟是的.运动员用浆向后划水,龙舟就向前运动,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运动员停止划浆后,龙舟还会继续向前运动,这是由于的缘故.18、乘坐公共汽车,当身体突然向前倾倒时,说明此时汽车正在;当身体突然向右倾倒时,说明此时汽车正在 .19、用钢笔写字时,笔尖与纸面之间的摩擦为摩擦;用圆珠笔写字时,笔里头的小钢珠与纸面之间的摩擦为摩擦;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是摩擦.20、如图8-6所示,是一起交通“追尾”事故,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是汽车B刹车后由于仍继续向前运动,撞上汽车A.为了行车安全,请给驾驶员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21、如图8-7所示,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吉祥物冬冬在进行冰壶比赛,掷出的冰壶能在冰面滑行,是由于冰壶具有,而冰壶最终会停止下来,是因为.22、如图8-8所示,用一水平力F=30 N将重20 N的木块压在竖直墙壁上,使其沿墙壁匀速下滑,则木块受到墙壁的摩擦力大小为,摩擦力的方向 .23、用钢丝绳系上一个重为500 N的物体,当钢丝绳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绳对物体的拉力是N,当钢丝绳拉着物体静止时,绳对物体的拉力 N,当钢丝绳拉着物体以2 m/s的速度匀速下降时,绳对物体的拉力 N.24、冬天,汽车在冰面上行驶时,轮胎上经常缠上防滑链,这是采用的办法来摩擦的.25、重104N的车厢,在103N水平拉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车厢受到的阻力是N;若将拉力增大,则车厢速度将(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拉力减小,则车厢速度将 .四、实验题(每空1分,共17分)26、如图8-9所示,是小慧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活动中的实验过程.(1)实验中要让小车每次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这样做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 .(2)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小车在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由此可推论: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同时也能说明力是改变物体的原因.(3)在本实验装置的基础上,如果可以补充器材,你还能进行的实验有:.(只要求写出一个实验的名称)27、(2011•无锡)如图8-10甲所示,是小慧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1)小慧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端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两个拉力的方向,并通过调整来改变拉力的大小.(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慧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填“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慧下一步的操作是:.(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宇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设计了如图8-10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慧的实验优于小宇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A.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小卡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材料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D.小卡片容易扭转28、小慧用如图8-11所示的装置,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实验时,小慧将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弹簧测力计沿方向拉动木块,并使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做的目的是,实验时,小慧记录的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序号木块放置情况木板表面情况压力/N弹簧测力计示数/N1 平放木板 6 1.22 平放木板8 1.63 平放木板10 2.04 平放木板上铺棉布6 1.85 平放木板上铺毛巾6 3.0(2)a:分析序号三组数据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滑动摩擦力f大小与接触面所受压力F大小的关系式是.b:如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应选序号为三组数据进行分析.(3)小慧在实验时还发现:在木块没有被拉动时,弹簧测力计也有示数,且示数会变化.他请教老师,知道可用F-t图像表示拉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若某次实验开始拉动木块直到木块匀速滑动的F-t图像如图8-12所示,其中0~4s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分析图像可知:要使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至少要用N的水平拉力拉木块;如果实验时木块所受的拉力是2N,则下列对木块所处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A、静止B、匀速直线运动C、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2、C3、B4、D5、B6、D7、D8、B9、D 10、B 11、A 12、B 13、B 14、C 15、D二、填空题16、紧急刹车减小摩擦17、运动相互龙舟有惯性18、刹车左转弯19、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20、惯性为了你和他人的的安全,请不要超速行驶21、惯性冰壶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改变了冰壶的运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