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物理第七章教案精编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

重难点突破设计弹簧秤制作原理、制作方案的探究及其制作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透镜式教学。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等多种方式,顺利得出了弹簧秤的制作原理。

制作方案采用讨论的方式各抒己见,相互提出建议,教师引导、点播,给难点层层铺设台阶,使难点问题在探究中顺利解决。

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归纳分析能力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活了同学们的思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达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练习设计1、关于弹性形变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弹性形变B、一根铁丝用力折弯后的形变就是弹性形变C、物体在外力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D、物体在外力作用后的形变叫弹性形变2.关于弹力产生的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一定会产生弹力B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一定不会产生弹力C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间才会产生弹力D.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间一定会产生弹力作业布置一弹簧受到80牛的拉力作用时弹簧伸长为14㎝,弹簧受到40牛的压力作用时,弹簧长度为8㎝,试求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原长板书设计重难点突破设计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等知识。

练习设计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_________,它的方向总是_________。

利用这个性质,建筑工人常用重垂线来检查墙壁是否_________,还可用重垂线来检查桌面或窗台是否_________。

2.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有一定的关系,通常用公式__________________表示。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答案:力的定义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例如,当一个人用手推一辆车时,手对车施加了一个向前的力,车对手施加了一个向后的力。
2.题型二:力的分类
-题目:请说出三种力的分类,并给出一个例子。
-答案:力的分类有三种,分别是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例如,物体在地球上的重量是重力,弹簧在拉伸或压缩时的力是弹力,物体在接触面上的摩擦力是摩擦力。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条件等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力的知识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4)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5)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2.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理解力是一种物体对另一物体的作用,以及力的单位牛顿(N)的含义。
(2)力的分类:区分不同类型的力,并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如何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以及不同力的作用效果的差异。
4.科学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例如,在讲解力的分类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方式等。
(2)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1.多媒体设备: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展示力的示意图、实验图片和视频等,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力的知识。同时,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第七章-力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第七章-力

教案: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的力能使1kg的物体产生1m/s²的加速度。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计算: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 F=ma。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掌握力的计量单位,理解1N的定义。

3.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实际情境中的力的作用。

4. 学会计算力,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点:力的计算,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传感器、质量计、滑轮组、小车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尺子、计时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力传感器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相互性。

3. 力的计量单位:介绍牛顿的定义,让学生理解1N的含义。

4. 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 力的计算: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引导学生学会计算力。

6. 例题讲解: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1kg·m/s²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计算:F=ma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一个3N的力,求物体的加速度。

答案:F=ma,a=F/m=3N/2kg=1.5m/s²2.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一个4N的力,质量为3kg,求力产生的加速度。

答案:F=ma,a=F/m=4N/3kg≈1.33m/s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力的合成与分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

初中第七章物理整理教案

初中第七章物理整理教案

初中第七章物理整理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简单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能够运用简单机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1. 简单机械的定义和分类;2. 杠杆的原理和分类;3. 滑轮和斜面的原理和应用;4. 简单机械的组合和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如力和运动的关系,压强等;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用力提起重物的情况?你们是如何解决的?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简单机械的定义和分类;2. 讲解杠杆的原理和分类;3. 讲解滑轮和斜面的原理和应用。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简单机械的原理和特点;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发现。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针对实验结果,进一步讲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2. 举例说明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互动提问。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引导学生通过练习题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及时纠正错误和解答疑问。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简单机械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2.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简单机械知识的掌握程度;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应用实例,评估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3. 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以上是一份关于初中物理第七章《简单机械》整理的教案。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际应用,理解和掌握简单机械的原理和特点。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全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全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全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介绍了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工具等基础知识。

本章是物理学的基础部分,对于学生理解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熟练使用弹簧测力计等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速度的概念。

但他们对力的认识可能仅限于日常生活中的直观感受,缺乏对力的本质和作用效果的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对力的探究兴趣,并通过实验和讲解使他们逐渐理解力的本质和作用效果。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测量力的大小。

3.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力的本质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力的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2.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加深对力的理解。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弹簧测力计、实验器材等,用于操练和巩固。

3.准备拓展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用于拓展和小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提东西、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提问:你们对力有什么直观的感受?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呈现(10分钟)介绍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图片和实例,呈现力的各种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3.操练(15分钟)教授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加深对力的理解。

初中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案

初中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案

初中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利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日常生活中多种力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1、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橡皮筋、气球、钢尺、海绵、塑料瓶、磁铁、小车、铁架台、激光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现在来进行一个小比赛,请前后桌同学扳手腕,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

请问这位赢了的同学,你是因为什么原因才能取得胜利?(力气大)那么,在物理学中力到底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一)学习活动一:力1、出示学生班级大扫除的图片,请同学指出哪些过程用到了力。

抽学生回答后提问:是不是只有人能产生力?2、出示图片(推土机推土,磁铁吸引铁钉,马拉车,压路机压路),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指出力的符号和单位。

3、请同学指出下列图片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4、通过刚才的活动,老师还有几个问题,大家交流讨论后告诉老师。

(1)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2)物体不相互接触能不能产生力呢?(3)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产生力的作用吗?5、教师演示实验:磁体同名磁极间相互排斥力推动小车运动。

得出结论: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

请同学想一想还有哪些不相互接触产生力的例子。

(二)学习活动二:力的作用效果1、现在我们认识了力,请同学们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设计一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而产生力的实验。

完整新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教案

完整新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教案授课班级:教师:练习: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①沿水平方向向右拉物体A的拉力.②沿竖直方向向下压物体B的压力.③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受到水平向左20 N的拉力和水平向右25 N的拉力.同学们在鼓掌(击掌)的时候,你的手有感觉吗?(同学们可能会觉得这样的问题很奇怪,接着有人会再拍手感觉一下,最后同学们会肯定地回答:有)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轻拍的时候,两只手接触时感觉到了有障碍;用力拍的时候,手就感觉到有点疼.例如:用手用力提起装满水的水桶,手对水桶有向上的作用力,同时人会感觉到手被向下拉,说明手对桶有向上的作用力的同时,桶对手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三、课堂练习: 5页1-4题四、小结:略五、布置作业:练习册.板书设计:7.1 力一、力的概念和单位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3、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4、力的单位:牛顿间称牛符号:N二、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2、力的示意图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反思:八年级物理(下)教案授课班级:教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授课班级:教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授课班级:教师:不存在了。

例4.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一定发生力的作用吗?解析: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

例如磁铁吸引铁钉,就属于间接接触产生力的作用。

但直接接A,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

例如,如下图所示,B两球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它们彼此接触,但并没有产生力的效果(没有发生挤压形变),也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因此,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小结: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也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反之,人们可以通过物体是否发生形变或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来判定物体是否受到了力的作用。

例5.如图左所示,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受到4N的拉力作用,另一端也受到4N的拉力作用,则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A.0 B.2N C.4ND.8N解析:有的同学认为弹簧测力计的两端都受到拉力的作用,因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是这两个力的和,即8N,因此认为选项正确。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5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1万有引力与航天(一)知识网络托勒密:地心说人类对行哥白尼:日心说星运动规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行星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律的认识第三定律(周期定律)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万有引力定律 F=G引力常数的测定万有引力定律称量地球质量M=万有引力的理论成就 M=与航天计算天体质量 r=R,M=M=人造地球卫星 M=宇宙航行 G = mmrma第一宇宙速度7.9km/s三个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11.2km/s地三宇宙速度16.7km/s宇宙航行的成就(二)、重点内容讲解计算重力加速度1 在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在忽略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可用万有引力定律来计算。

G=G =6.67- - =9.8(m/ )=9.8N/kg即在地球表面附近,物体的重力加速度g=9.8m/ 。

这一结果表明,在重力作用下,物体加速度大小与物体质量无关。

2 即算地球上空距地面h处的重力加速度g’。

有万有引力定律可得:g’= 又g= ,∴ = ,∴g’= g3 计算任意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有万有引力定律得:g’= (M’为星球质量,R’卫星球的半径),又g= ,∴ = 。

星体运行的基本公式在宇宙空间,行星和卫星运行所需的向心力,均来自于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

因此万有引力即为行星或卫星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因此可的以下几个基本公式。

1 向心力的六个基本公式,设中心天体的质量为M,行星(或卫星)的圆轨道半径为r,则向心力可以表示为:=G =ma=m =mr =mr =mr =m v。

2 五个比例关系。

利用上述计算关系,可以导出与r相应的比例关系。

向心力: =G ,F∝ ;向心加速度:a=G , a∝ ;线速度:v= ,v∝ ;角速度: = ,∝ ;周期:T=2 ,T∝ 。

初中一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

初中一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

初中一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特点,掌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如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日常生活中光现象的解释。

教学难点:1. 光的传播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光的传播现象的观察和解释。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实验器材: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白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光的现象,如太阳光、灯光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光传播有什么特点?二、光的传播特点(10分钟)1. 讲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光会沿直线传播?光传播的速度是否恒定?三、日常生活中光现象的解释(10分钟)1. 讲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如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2.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这些光现象的示意图。

3.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光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四、动手实践(10分钟)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白纸等实验器材,观察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并解释原理。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光传播的速度是恒定的?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光的传播特点和日常生活中光现象的原理。

2. 引导学生反思: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光现象是未知的?如何进一步探索光的奥秘?教学延伸:1. 光的折射和反射:讲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2. 光的传播速度:讲解光在真空和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探讨光速的可变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光的传播特点和日常生活中光现象的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教授电路原理及其应用,具体内容包括:1.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及其测量2.简单电路的构造和原理3.并联和串联电路的分析4.电路中的能量转化二、教学目标1.理解电路中的基本概念,并能正确测量电流、电压和电阻2.理解简单电路的构造和原理,能够独立分析并构造电路3.能够正确分析并计算并联和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4.理解电路中的能量转化过程,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三、教学重点1.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及其测量2.简单电路的构造和原理3.并联和串联电路的分析四、教学难点1.电路中的能量转化过程的理解2.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五、教学方法1.演讲法:通过教师讲解,向学生传递知识点,让学生初步理解电路原理及其应用2.示范法: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构造电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理解3.组合法: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合作构造电路,以此巩固所学知识点六、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电器、电线等物品,诱发学生对电学知识的兴趣,并简单介绍电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2. 讲解电流、电压和电阻教师可以上板书,介绍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并讲解如何测量这些量。

同时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这些概念。

3. 简单电路的构造和原理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构造一个简单电路(如一个简单的灯泡电路),让学生了解电路的构成和原理,并讲解电路中元件的作用。

4. 并联和串联电路的分析教师可以通过上课讲解和习题课,向学生介绍并联和串联电路的概念,并讲解如何正确分析这些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

5. 电路中的能量转化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及其应用,引导学生理解电路中能量的转换过程,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优化电路,提高效率。

6. 总结教师可以通过回顾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留出时间给学生提问和讨论。

七、教学评估在本章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期末考试、课堂测验、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针对性的进行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初中物理第七章弹力教案

初中物理第七章弹力教案

初中物理第七章弹力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物体的形变,对比归纳,总结出弹力产生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

2、经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探究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兴趣,体会物理科学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的科学原理的情感,以及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1、弹力概念的引入,归纳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2、通过探究物体弹性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感悟弹力的概念,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教学工具:教师:小车、弹簧、钢直尺、弹簧测力计、拉力器学生:橡皮筋、面团、钢直尺、橡皮泥、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欣赏一段视频:撑竿跳的情景。

思考问题:撑竿为什么会跳起来?教师引导:撑竿跳高运动员撑竿时,撑竿发生了弹性形变,产生了弹力,推动了运动员的上升。

那么,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认识弹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一:拉伸橡皮筋1、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拉伸橡皮筋,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学生感受橡皮筋在拉伸过程中产生的力。

3、学生讨论并总结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实验二:压缩弹簧1、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压缩弹簧,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学生感受弹簧在压缩过程中产生的力。

3、学生讨论并总结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实验三:拉力器实验1、学生用拉力器拉扯橡皮筋,记录拉力器的示数。

2、学生感受橡皮筋在拉扯过程中产生的力。

3、学生讨论并总结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第三环节: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初二物理第七章的教案5篇

初二物理第七章的教案5篇

初二物理第七章的教案5篇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初二物理第七章的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二物理第七章的教案篇1一、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节课是第四章第一小节内容。

从知识结构来看,"光的折射"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之后编排的,是光的传播规律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光传播规律的进一步学习。

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折射是几何光学的基本规律。

研究这些基本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研究控制光路的平面镜、透镜等基本元件以及它们的成像原理,就构成了光学的基本内容。

这些知识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

就本节内容"光的折射"来说,它不但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而且也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二、学情1.学生已具备的前期认知基础: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路可逆及光的反射;2. 初中生学习的特点是学习兴趣很广泛,但这种兴趣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兴趣水平,满足于被新鲜的生活、实验现象所吸引,容易忽略对现象本质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光的折射现象;②。

知道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③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的初步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④能够应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使学生初步掌握正确观察折射现象以及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的方法;②使学生体验通过实验探究折射现象、归纳出规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在自主实验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细心观察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与合作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初步规律。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精品]初中校本课程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精品]初中校本课程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精品]初中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七章第四节《光的折射》。

具体内容包括: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透镜的种类及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

2. 了解透镜的种类及作用,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透镜的种类及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激光笔、凸透镜、凹透镜、光屏、实验器材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准备一套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激光笔照射在不同介质中,让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方向,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

2. 例题讲解讲解光的折射定律,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折射定律的理解。

3.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折射定律的应用。

4. 实验探究5. 知识讲解讲解透镜的种类及作用,重点讲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6.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定律。

(2)阐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及成像特点。

a. 物体距离凸透镜10cm,成像距离透镜20cm,成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 物体距离凸透镜20cm,成像距离透镜10cm,成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2. 答案(1)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和折射角有一定的关系。

(2)凸透镜:使光线会聚,可成实像或虚像。

凹透镜:使光线发散,只能成虚像。

(3)判断:a. 正确。

b. 正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光的折射和透镜成像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放大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2.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特点及成像规律3. 实验探究过程中的操作和观察4. 作业设计中的判断题和答案解析一、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1. 折射定律的基本概念: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的教学内容。

这一章节是初中物理的核心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测量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基本知识。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本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但对力的概念和运用可能还较为陌生。

此外,由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事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作用效果、测量方法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2)学会运用力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物体在斜面上会滑下来?如何计算物体所受合力?(3)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进行力的测量实验。

(4)能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如:计算两个力的合力及其方向。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使学生能够从具体实例中提炼出力的概念和规律。

(3)学会运用图表、示意图等工具,整理和表达力的相关知识。

(4)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究自然现象的精神。

(2)通过学习力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力的作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明白科学探究需要尊重事实、遵循规律。

(4)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5)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关心集体。

()初中物理第七章教案.

()初中物理第七章教案.

7.1 研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授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2、经过实验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3、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解析。

过程与方法:1 、依照已有的知识猜想未知的知识。

2、能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找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用联系的看法对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自己的猜想。

2、培养学生英勇猜想,小心求证,形成慎重的科学精神。

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实验方法;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难点: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解析;实验结果的评估。

【授课方法】启示式综合授课法。

【授课准备】教具:投影仪、投电影。

学具: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 1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

【板书设计】已学的学物理量:流I 、 U、阻 R。

猜三者之的关系:I = UR、 I = U/R、 I = U-R、⋯⋯所需器材:源、开关、、阻、流表、表、滑阻器。

路:- 1 路:-10表格: R=5Ω〔 V〕流〔 A〕R=10Ω〔 V〕流〔 A〕【授课】教活学生活复提:①我学的学局部学生以手的形式答复的物理量有哪些?,并将自己的想法写在教学设计上。

②他之有系?③一段体两端的越高,通它的流如明局部学生以前已有了感性的,大局部学生答复得很正确,即使有少许同学回答也没有关系,学生之会行正。

何变化?当导体的电阻越大,经过它的电流如何变化?无论对错,教师都应认提问:电压增大,电流真对待,但应该注意:也随着增大,可是你知猜想不是瞎猜、乱猜,道电流增大了多少吗?学生英勇猜想。

不是公式越多越好,应该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让学生猜想电流 I 、电的基础上有依照,吻合压 U、电阻 R 之间的关逻辑进行猜想。

同时可系将所有学生的猜想写在黑板上,这对其他的同学有启示生用。

进行新课:一、设计实验让学生阐述自己进行实验的初步设想。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

集体备课教案活动二:展示力作用的效果我的展示: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___发生改变(简称形变),力也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1、实例分析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2、演示:观察用力向下压弹簧和向上拉弹簧有何不同?轻轻拉弹簧与用力拉弹簧有何不同?在门轴处推门和在门把手处推门有何不同?学生体会:给桌上的物理课本施加不同的力观察产生的效果。

总结:力的三要素是,,。

力的三要素不同会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3、练习:如图,钢条下端固定.现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发生A、B、C、D 四种形变,F1=F2=F3>F4,则能说明1. 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的图是__和__;2. 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图是__和__;3. 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的图是__和__。

(四)力的示意图1.观察例题并总结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3. 教师指导学生画力的示意图例:用50 N的拉力沿水平方向向右拉动箱子前进。

请画出力的示意图。

(1)用线将吊灯悬挂在天花板上,线对灯的拉力F=4N,请在右图中画出拉力F 的示意图。

集体备课教案学习方法)一、新课引入教师出示弹弓,并用力拉弹弓上的橡皮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用力拉橡皮筋时,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师弹弓上橡皮筋的变化说明力可以产生什么作用效果?师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性质.学生思考、讨论: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压缩弹簧,弹簧缩短.二、进行新课:(一)弹力1.活动:手压气球、手拉橡皮筋、压缩弹簧用力分别压弹簧、拉橡皮筋、挤压橡皮泥、捏面团;松手后,物体的形变有什么不同吗?总结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物理七年级第七章教学方案

物理七年级第七章教学方案

物理七年级第七章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本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物理第七章的内容,掌握相关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熟悉力的概念和单位,理解力的作用和效果;2. 掌握力的合成、分解和平衡的原理和方法;3. 理解物体的平衡条件和力的平衡;4. 熟悉简单机械设备的使用,并理解其原理。

三、教学重点1. 掌握力的合成、分解和平衡的原理和方法;2. 理解物体的平衡条件和力的平衡。

四、教学方法和步骤本章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示例法和实践探究法相结合,具体步骤如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示例,引出力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与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力的作用和效果,引导他们讨论力的合成和分解问题,并总结归纳相关原理。

3. 实验探究: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测量和观察,以加深对力的合成、分解和力平衡的理解。

4. 讲解与解析:在学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概念解释和原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

5. 拓展应用:通过拓展应用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自我评价:学生通过实验和应用题的解答,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交流、评价彼此的实验结果和解答过程,促进合作学习和信息交流。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各种挂重物的杆、线等;2. 实验材料:细绳、挂重物、弹性体等;3. 教辅资料:物理教材、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等。

七、教学延伸本章内容为基础内容,可与其他章节进行联系和延伸。

通过讲解简单机械设备的使用和原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力的作用和原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掌握程度,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通过示例和实验的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复习教案
2.教学难点
(1)力的合成与分解:对于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的理解和运用,特别是非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例如,通过实际例题和图示,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非共点力合成与分解问题的方法。
(2)摩擦力的计算: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特别是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分。例如,通过实验和例题,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力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方面。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通过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力的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然而,我也意识到,有些学生对力的三要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掌握得还不错,但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他们对于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还存在一些困难。特别是在非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上,学生们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图示和实际操作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难点。
(3)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深入理解惯性的概念,理解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原因。例如,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让学生领悟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4)平衡力的判断:识别和判断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特别是在复杂情况下的平衡力问题。例如,通过实际例题和图示,让学生学会分析复杂情况下的平衡力问题。
(5)力的单位及换算:掌握力的单位及换算关系,特别是牛顿与其他单位之间的换算。例如,通过练习题和实例,让学生熟练进行力的单位换算。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合成与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摩擦力的计算和非共点力的合成,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力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初中物理第七章教案精编版7.1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2 、通过实验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3 、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1 、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测未知的知识。

2 、能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找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

2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实验方法;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难点: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果的评估。

【教学方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准备】教具:投影仪、投影片。

学具: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

【板书设计】已学的电学物理量:电流I、电压U、电阻R。

猜测三者之间的关系:I=UR、I=U/R、I=U-R、……实验所需器材:电源、开关、导线、电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实验电路图:见图-1实验电路图:见图-10记录表格:R=5Ω电压(V)电流(A)R=10Ω电压(V)电流(A)【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复习提问:①我们学过的电学部分的物理量有哪学生以举手的形式回答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写在学案上。

这部分问题学生以前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大部分学生回答得很正确,即7.2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和方法:使学生感悟用“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的认识。

【重、难点】: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和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2个同样阻值的定值电阻小灯泡电源开关导线若干【教学过程】:引入新课:由实验我们已知道了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把以上实验结果综合起来得出结论,即欧姆定律。

.新课讲授一、欧姆定律(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2)公式:I = U/R。

公式中I、U、R的单位分别是安、伏和欧。

(3)公式的物理意义:当导体的电阻R一定时,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加几倍,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就增加几倍。

这反映导体的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例关系(I∝U)。

当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增加到原来的几倍,则导体中的电流就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

反映了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例的关系(I∝U/R)。

公式I=U/R完整地表达了欧姆定律的内容。

说明:1、欧姆定律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这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2、解释R=U/I的意义:导体的电阻在数值上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跟通过导体电流的比值。

不能认为"电阻跟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

“因为电阻的大小只与电阻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与电压和电流无关”。

例题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解:R=880kΩ=8.8×105Ω U=220VI=U/R=220V/8.8×105Ω=2.5×104A答:流过人体的电流2.5×104A二、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按照如图所示的电路进行连接:1将一个电阻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小灯泡的亮度。

2 再将两个同样阻值的电阻串联起来,接在电路中,重复前面的实验。

先由同学进行猜想,之后再做实验。

结论: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按照如图所示的电路进行连接:再将两个同样阻值的电阻并联在路中,闭合开关,观察小灯泡的亮度。

结论: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教学过程】1.课本后2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2.完成题纸中的内容。

【学生小结】1.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2.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呢?3.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遗憾呢?【课后活动】巩固复习本节内容;。

7.3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应用欧姆定律,学习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会同时使用电压表与电流表,了解钨丝的电阻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验电路的设计、连接以及测量过程中的兴趣培养,爱护实验器材。

【教学准备】器材:小灯泡(2.5V)、电流表、电压表、开关、电池阻(3V)、定律电阻(10Ω)、滑动变阻器、导线、实验报告单。

分组:以两人或三人一组为宜。

重点:实验设计。

难点:分析出灯丝电阻受温度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导体对电流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灯泡内的灯丝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吗?生:有,因为灯丝是钨丝,是金属导体,当然有一定的电阻。

师:怎样才能知道灯丝电阻的大小呢?学生交流讨论,打开探究之门。

二、探究实验提出问题:如何知道灯丝电阻的大小呢?猜想:1.可以根据生产厂家在灯泡上的标记来计算。

2.可以用一种表(如万用表)直接测量。

3.可以用电流表、电压表间接地测算出。

师:同意同学们的说法,建议用我们已掌握的技术来实验,即用电流表、电压表来间接测算出灯丝的电阻。

设计实验:原理:(生)由欧姆定律I=U/R可以推出R=U/I,用电压表、电流表测出正在工作的灯丝的电压、电流,即可用R=U/I算出其阻值。

学生设计电路图:建议学生讨论以上所示电路图的合理性。

预计意见:1.合理,能测算出灯丝的电阻。

2.可以测,但一组数据不一定准,建议多测几组。

3.灯丝电阻有可能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建议多测几组。

师:部分同学认为一组数据不足以说明问题,建议多测几组,可见同学们考虑得很全面,那怎样才能达到多测几组的实验目的呢?生:(1)更换电池组的个数,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

(2)加入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电阻,进而改变通过灯丝的电流及其电压。

师:请同学们讨论哪一种方案较方便,并再设计电路。

结论讨论意见,完善实验电路:讨论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生:(1)多次测量(2)将滑动变阻器调到最大可以保护电路。

(3)可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为整数值便于计算。

难点突破:师:同学思考,小灯泡的电阻有无可能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阻值会不会是一个定值?(启发学生考虑实验过程中可能改变的物理量。

)师:在实验中,灯泡的电压和电流是会发生变化的,我们可以用电压表、电流表来监测。

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因素会变?生:联系以往做过的实验,我们知道灯泡的亮度会随电压变化而改变。

师:很好,那么在实验中我们还应关注灯泡的亮度,把它也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师:确定了实验方案,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数据表格。

预计设计表格为:(培养学生设计表格的能力,明确实验的目的和重点研究对象,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学生实验探究:强调:1.滑动变阻器应调到最大值。

2.小灯泡的额定电压是2.5V。

3.注意电流表、电压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4.爱护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辅导。

教师关注细节:1.学生电路的连接正确与否。

2.三次实验尽量在允许的范围内拉开三组数据的差距,便于分析结论。

3.注意实验器材不因电流过大而损坏。

三、分析并论证实验1.展示学生的几组实验表格,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2.相互交流分析实验表格。

师:同学们发现什么问题?生:灯泡的电阻不是定值,是变化的。

师:是什么原因使灯丝的电阻发生变化的呢?生:(1)是电压变化了。

(2)是电流变化了。

(3)是灯泡亮度变化了。

师:同学们众说纷纭,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灯丝电阻变化的呢?是电压与电流吗?我们做一个补充实验。

难点突破:(展示电路图)目的:用电压表、电流表测定值电阻的阻值。

器材:电源(V)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定值电阻(10Ω)。

步骤:1.如图连接电路。

2.改变滑动变阻器阻值,读电压表、电流表。

3.根据R=U/I算出R。

四、评估师:通过论证,表明灯丝的电阻发生改变的原因不在于电压与电流,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生:是灯泡的亮度。

师:对了,我们常说“一份光一份热”,灯泡发光是由于灯丝不断产生和聚集热量而引起的,聚集的热量越多,其温度越高,达到一定程度,便会热得发光。

师:这说明,灯泡的亮度只是一种现象,它表明什么因素影响了灯丝的电阻呢?生:是温度。

师:对了,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灯丝的电阻和温度有怎样的关系?请同学们分析数据表格,相互交流。

学生分析讨论。

生:温度越高,灯丝电阻越大。

师:对了,一般来说,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五、交流与合作1.同学们了解到得到结论的方法有多种,不能拘泥于某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

2.实验的分析与论证要注意技巧,学会排查现象发生的原因。

3.实验数据的填写要尊重实验的事实,不能妄加改动,随意设置。

六、板书设计提出问题:如何知道小灯泡的电阻?猜想:(学生自由发挥)设计实验:实验表格(学生板书)分析论证:影响灯丝电阻大小的因素可能是:1.电压;2.电流;3.电灯亮度。

结论:一般来说,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评估交流:(学生交流所感所想)7.4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用欧姆定律理解安全用电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

2、通过了解避雷针的发明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理解影响电流的因素,电压和电阻对安全用电的影响;防雷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第六节欧姆定律与安全用电一、欧姆定律1.当R一定时,U越大,I越大2.当U一定时,R越小,I越大二、安全用电1.高压危险2.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三、雷电与防雷【教学过程】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电流、电压、电阻等物理知识,现在同学们想想,为什么高压线要架在高大的钢架上?为什么电吹风不允许在浴室使用?下雨天为什么不可以站在大树下呢?可能有同学有答案,我们先不研究答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这节课,之后大家便能解答了。

首先回答我的问题,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生: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师:很好,那么公式怎样表达呢?生:I=U/R。

师:没错(板书:欧姆定律I=U/R),我们已经知道,电流的大小跟电压、电阻有关,具体是怎样决定呢?我们现在分析一下:既然电流由电压、电阻决定,我们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电阻不变,当电压变小的时候,电流会怎样变化?生:变小。

师:那电压增大呢?生:跟着变大。

师:也就是说,当电阻不变时,电压越大,电流就越大,二者成正比关系。

平常见到的变压器上标有“高压危险,禁止攀登”的字样,就是因为变压器的电压很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