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

合集下载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掌握地球的基本地理特征。

2. 能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过程与方法:1. 运用地球仪和地图,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欲望。

2. 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地球的基本地理特征。

难点:1. 地球的椭球形状的理解和运用。

2. 地球大小的数据记忆和换算。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地球仪、地图、地球图片等教学资源。

2. 教学PPT或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 预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相关知识。

2. 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回答相关问题。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介绍地球的基本地理特征,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 练习与巩固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自己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掌握程度。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地球仪,标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写一篇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短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 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人类活动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评估其对地球基本地理特征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地理专家或环境保护工作者,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理环境的认识。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掌握地球的基本地理概念。

2.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椭球体、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等概念。

2. 地球的大小: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

3. 地球的地理位置:南北纬度、东西经度、坐标系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地理位置。

2. 难点:地球形状的理解,地球大小的记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图像和数据。

2. 利用模型、挂图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理位置,展示相关图像和数据。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演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点评。

4. 练习:学生完成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练习题,教师批改并讲解。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形状和大小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拓展: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形状和大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观察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注意地球的形状、纬度和经度。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下他们观察到的地球特征。

2. 活动二:制作地球模型学生分组,利用轻质材料如纸板、气球等制作地球模型。

通过制作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七、教学评估1. 评估方式:小组讨论、口头提问和作业完成情况。

2. 评估内容:学生对地球形状、大小和地理位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关爱、耐心、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不断提高地理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理解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掌握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等概念,以及地球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重难点突破设想:通过实物模型、动态演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结合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计算地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增强理解。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设计实践活动,如制作地球仪、绘制地图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地球环境、珍惜地球资源的情感态度。
2.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认识到我国在地理科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地球为什么是椭球体?
b.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c.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对我们了解宇宙有何帮助?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a.画出地球的形状,并标注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
b.计算地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c.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举例说明。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等关键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仍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缺乏系统的地理知识。在此基础上,本章节的教学应充分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可能存在误区,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和具体实例进行纠正和巩固。
2.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限,对经纬度、地球仪等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教师应运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3.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地球形状与大小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探索地理知识。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堂学习,请同学们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地球形状证据,如地平线的弯曲、船只的消失等现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些现象与地球形状的关系。此作业旨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练习题包括:
-判断题:关于地球形状的描述,正确与否?
-选择题:地球的基本参数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应用题:运用经纬度知识,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度等知识要点。
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地理学习中。
3.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养学生熟练操作地球仪,进行地理观测和位置判断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如地球仪、卫星图片、动画演示等,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降低学习难度。
-通过对比地球仪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球形特征。

地理教案: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图上的投影问题

地理教案: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图上的投影问题

地理教案: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图上的投影问题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图上的投影问题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对于我们理解地理知识、认识世界的地理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地图上,为了将地球的表面展示出来,经过了一种称为投影的处理过程。

本教案将带领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以及地图上的投影问题。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让学生充分了解地球的真实形态,培养地理意识和地球观念。

一、探索地球的形状1. 地球的真实形状地球的形状并非完全是一个标准的球体,而是稍微扁平的椭球体形状。

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导致了赤道区域与两极区域的周长不同,使得地球在两极附近稍稍扁平。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学生感受地球的形状。

2. 地球的参考椭球体为了描述地球的形状,科学家们构建了一种参考椭球体模型,以平均地球的形状为基础。

介绍国际卫星地球观测技术提供的地球形状数据,以及参考椭球体的参数,如长半轴、短半轴等。

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是如何确定和描述的。

二、地球大小的测量与计算1. 地球的直径与周长通过对地球表面的测量,可以得知地球的直径和周长。

介绍科学家们使用的测量方法,如地球测量卫星、测地仪等。

通过实际数据计算地球的直径和周长。

2. 地球的面积地球的面积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关系到国土面积、陆地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了解世界各国的国土面积,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面积与其它行星的比较,进一步认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特殊性。

三、地图上的投影问题1. 地图的投影原理地图上的投影是为了将地球的曲面展示在平面上。

介绍地图的投影原理,如等角、等积等不同的投影方式,以及不同投影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2. 常见地图投影类型介绍常见的地图投影类型,如墨卡托投影、兰勃托投影、极射卫星投影等。

通过对比不同投影类型的地图,让学生理解各种投影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对地图上各地区的形状和大小产生的影响。

3. 球面投影仪的使用制作简易的球面投影仪,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图投影方式的变化。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教案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教案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优秀教案第一章:地球的形状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让学生知道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略有差异。

1.2 教学内容: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差异约为21千米。

1.3 教学活动:通过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形状。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并描述地球的形状。

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了解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差异。

第二章:地球的大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直径和表面积。

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平均海拔。

2.2 教学内容: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0,000平方千米。

地球的平均海拔约为8,480米。

2.3 教学活动:通过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并描述地球的直径和表面积。

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了解地球的平均海拔。

第三章:地球的自转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让学生知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2 教学内容: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即24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3.3 教学活动:通过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自转。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并描述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四章:地球的公转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公转方向和周期。

让学生知道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4.2 教学内容: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即365天。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4.3 教学活动:通过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公转。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并描述地球的公转方向和周期。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五章:地球的运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建立正确的地球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椭球体、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

2. 地球的大小: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难点:地球椭球体的概念及计算。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图片等,感知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地球形状和大小。

3. 实验法:进行地球模型制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图片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介绍椭球体、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等概念。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地球形状和大小。

4. 地球模型制作: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模型,加深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

6. 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椭球体2. 赤道3. 极半径4. 赤道半径7. 课后作业:1. 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绘制地球仪,标注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等。

3. 搜集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观察、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全面评估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 加强课堂纪律管理,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八、教学拓展:1. 结合地理、天文等相关学科,拓展学生知识面。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开展科普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热情。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目标】1、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2、识记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

3、通过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用具】地球仪,教学挂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新课导入: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启发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热情。

2、阅读课本第3页,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分几个阶段。

(讲述)自从人类产生开始,人们对于地球的形状的探索就从没有停止,在古代的早期,由于受视线所限,人们以为地球是平的,所以有“天圆地方”之说。

后来,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可能是圆的,于是出现了“浑天说”。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1、认识过程:古代:天圆地方-浑天说近代:麦哲伦环球航行现代:人类进入太空,精确反映地球的性状(讲述)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这是近代属于第二个阶段,它虽然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不能精确的`反映地球的性状和大小。

到了现代,人类进入太空,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测得地球的性状和大小。

板书:2、地球的性状:不规则的球体二、地球的大小阅读第5页地球图,找出三个半径和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板书:1、大小:半径:周长(总结)通过人们的测量,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不但两极和赤道长度不同,即使两极也不对称,北极大约比南极长40米。

因为相差比较少,所以当缩小到地球仪大小的时候,就可以看成一个正球体了。

【作业设置】描绘地球示意图,标出各种数据阅读课本,相互讨论,分成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看课本的插图,讨论什么是天圆地方和浑天说。

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了解麦哲伦对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贡献,这属于第二个阶段。

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例如:远方驶来的帆船,月食等。

讨论找出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 ―6371千米。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的科学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两极略微扁平,赤道略微膨胀。

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5公里,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000平方公里。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公转一周约为365.25天。

4. 地球的地理位置:地球位于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是太阳系中第三颗行星。

5. 地球的卫星:地球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还有多颗人造卫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通过地球仪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地球的认识和了解。

4. 进行户外观察,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地球仪等教具,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讲解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两极略微扁平,赤道略微膨胀,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5公里,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000平方公里。

3. 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讲解地球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公转一周约为365.25天。

4. 讲解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卫星:讲解地球位于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是太阳系中第三颗行星,地球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还有多颗人造卫星。

5. 小组讨论和户外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地球的认识和了解,并进行户外观察,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

2. 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卫星。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3、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教学难点:科学精神的培养。

教学导入:七年级语文《带上她的眼睛》里这样描述:“这个决定对她来说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我不由得笑出声来。

”这里所说的“地球”,大家了解它的形状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地球的形状。

教学过程:一、地球的形状阅读:“盖天说”与“浑天说”提问:1、什么是“盖天说”与“浑天说”?2、你认为古人是怎样证明他们的学说的?小结:盖天说认为地在下面,天在上面,自然就是认为地是平的,天像罩子一样罩在上面;浑天说认为日月星辰都绕着地在转,所以地就是蛋黄,天是蛋壳。

你相信他们说的吗?你能推翻他们的说法吗?我们来看看后人又是怎样推翻他们的说法的。

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什么?小结:证明地球是圆的。

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小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处的帆船,首先看到的是桅杆,然后才是船体;人造地球卫星拍的地球照片。

至此,人类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终于确认地球是一个球体。

提问:地球是一个规则的球体吗?阅读:地球的真是形状讲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所以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教材背景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必修的一部分。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构造是对我们认识自然世界的重要一步。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的构造及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地理知识水平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简单地描述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一个扁球体。

•能够正确描述地球的周长约为40000公里,直径约为12800公里。

•能够较为准确地描述地球的结构构造及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地球形状、大小及结构的相关知识。

•通过展示图片等形式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结构进行描述。

•通过绘图方式,对地球的结构及相关知识进行表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环保意识,珍爱地球资源。

•强化地球是所有生命存在的基础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及大小的概念。

•地球的结构及相关知识。

2.教学难点•地球形状的近似扁球体及相关知识的普及与理解。

•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及相关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引入引导学生了解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通过展示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结构。

2.阅读文章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理解。

3.课堂练习•让学生带领全班按照地球大小比例绘制一个地球。

•让学生梳理地球结构方面的知识,用纸片制成地球的模型。

•让学生利用手机等工具自主查找并填写地球的周长和直径等相关数据。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的构造及其重要性等问题,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增进领域内的合作意识。

5.课堂总结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回放学习重点,强化本次课学习内容与实践的对接,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本次学习经验反思学习中的不足。

五、课后练习•在家中制作地球模型,深入了解地球结构及相关知识。

•利用提供的链接和课堂中老师的指导,自觉进一步了解地球的构造及相关知识。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并能够提供实例证明地球是球形天体。

2.能够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辅助工具】1.多媒体课件。

2.表演用道具。

【主要训练形式】1.小组研讨。

2.道具演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周一升旗仪式在操场举行,直观感受操场的地表形态是平的。

但我们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类生活的大地是球体。

古人的科技水平低,无法直接看到地球的形状,所以,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经历了几千年。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二、教学过程(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1、古人对大地形状的直观感受----盖天说(1)古代诗歌《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了解古人对天地的认识---天圆地方。

(2)“天圆地方”解释不了天与地结合部位的问题,开始猜测“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3)图片展示“盖天说”---天总是在地的上方,“天上地下”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臆想---地球是曲面的。

(1)张衡提出“浑天说”(图片展示)---天是包着地的圆球,“天外地内”(2)亚里士多德观察日食(动态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

(3)毕达哥拉斯海岸观船(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

(4)道具演示小船在平面和曲面上的运动。

3、麦哲伦环球航行,亲身验证地球是球体。

(1)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

(2)动画展示环球历程,了解经过的大洋。

4、宇航员拍摄地球照片,确认地球是球体。

图片展示1、太空第一人:加加林;2、航拍仪拍摄地球照片。

5、小结:图片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基本过程。

(二)描述地球的大小。

1、给地球量“身材”,先量“腰围”---赤道。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示范教案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示范教案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大致过程。

2.利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大小。

【教学难点】利用相关自然地理现象证明地球的形状。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浩瀚的宇宙中,有一个裹着蔚蓝色面纱的成员——地球。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

对于地球,我们了解多少呢?它是什么形状?它有多大呢······师:今天,我们借助于科技的手段,能够轻松地认出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

但古人们由于活动范围的限制,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板书)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一、地球的形状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展示系列图片资料和文字说明,表现人类在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中出现过的几个重要阶段,帮助学生大致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师:结合教材,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哪些阶段?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有哪些?生:(可能的答案)1.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经历了:直觉猜想→现象推测→实践证明→科学验证2.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主要有以下几个:(1)登高望远(2)远望海上船只靠岸和离岸(3)月全食的形状(4)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5)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知识链接1】:伟大的实践----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播放视频资料《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展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等图文资料。

小组活动:运用地球仪模拟麦哲伦的航行路线,感悟麦哲伦勇于探究科学的精神。

【知识链接2】:1961年4月,苏联“东方1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 课程年级:小学科学3. 教学课时:1课时(40分钟)4.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建立空间概念。

b.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c.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b.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2. 教学难点:a. 地球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的差异b.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地球仪、地球模型、直尺、画纸、彩笔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四、教学过程1. 导入:a. 利用投影仪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b.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它的尺寸有多大?”2. 新课导入:a. 讲解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椭球体。

b. 讲解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3. 课堂互动:b. 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讲解其特点。

4. 实践活动:a. 让学生分组测量地球仪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记录数据并计算平均半径。

b. 利用直尺和画纸,学生自行设计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b. 提问:“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什么意思?它们对地球有什么影响?”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地球的简图,标注出赤道半径、极半径和平均半径。

2. 查阅资料,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学生能使用地球仪和地球模型进行观察和实验。

3. 学生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七、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 学生是否能理解和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3. 课堂互动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八、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制作比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什么,大小是多少。

2.了解产生不同季节的原因及时间。

3.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一天、一年产生的原因。

4.能够理解不同时区的概念,掌握时间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难点:不同时区的概念、时间的概念。

教学内容和方法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是什么,大小有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地球是扁球体,它的面积和体积有什么不同。

2. 地球自转和太阳直射带(1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实物模型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通过太阳直射带的示意图,讲解产生不同季节的原因及时间。

3. 不同时区的概念(15分钟)教师通过时区地图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时区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不同的时区,同一时间会发生什么。

4. 时间的概念(15分钟)教师通过钟表、时间轴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计算时间和时差的方法。

教学后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制作三维模型,表现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

通过教师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学生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自转和公转等知识的掌握较为熟练。

2.教学难点:不同时间区的概念、时间的概念难度较大。

对于时间概念的教学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理解,同时也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来解释不同地区不同时差的计算方法。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步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调整讲解的顺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难点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调整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例如,可以让学生到操场上观察太阳的影子,体验太阳直射带对季节的影响。

4.课堂氛围较为轻松,教学效果较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知识,同时还加入了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及教学反思1. 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明确地球的基本特征和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知道地球的基本特征和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 能力目标:学会观察、分析、归纳、判断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 情感目标:养成热爱地球的情感,增强保护地球的意识。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难点:通过课堂活动与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真实形状与大小。

1.3 教学资源•智能白板;•翻页笔;•学生教材;•电脑及多媒体设备;•幻灯片。

1.4 教学内容1.地球的基本特征;2.地球的形状;3.地球的大小。

1.师生互动;2.活动探究;3.实践操作;4.课堂讨论;5.多媒体辅助。

1.6 教学过程1.6.1 导入环节通过一个短视频展示地球的美丽和独特之处,让学生体验并感受地球之美。

1.6.2 学习环节1.地球的基本特征: 1.1 讲解地球的三个运动状态:自转、公转和岁差; 1.2 呈现地球上的大洲与海洋,让学生了解世界地图; 1.3 学生使用智能白板标注出自己所在的位置;2.地球的形状: 2.1 讲解地球的赤道和经线的概念;2.2 演示地球旋转时的扁球形状; 2.3 拓展讲解赤道、地极线以及纬度和经度; 2.4 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理解的地球形状;3.地球的大小: 3.1 讲解地球的各项尺寸参数; 3.2使用多媒体辅助展示地球和其他星球的差异; 3.3 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地球大小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1.6.3 总结反馈环节1.整合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2.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通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情感、认知、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互动与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和热爱。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教案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教案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建立对地球的基本认识。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直径约12742公里,极直径约12720公里,平均半径约6371公里,表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模型等教具,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利用地球仪,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地球的纬线和经线。

3. 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模型,加深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讲解地球的形状:介绍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并用模型或地球仪展示。

3. 讲解地球的大小:介绍地球的赤道直径、极直径、平均半径和表面积等数据,并用地球仪展示。

4.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制作地球模型,观察地球的纬线和经线。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绘制一幅地球的简图,标注出赤道、纬线和经线。

2. 查阅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写一篇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小论文,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悟。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地球的地理位置:地球位于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一周约24小时,公转一周约365.25天,产生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七、案例分析:1. 地球扁率:由于地球自转,赤道地区受到离心力作用,使得地球在赤道处略鼓,两极稍扁。

2. 地球重力:地球的重力分布不均匀,赤道地区重力最小,两极重力最大。

八、课堂互动:1. 提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2. 学生分享:自己查阅的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的资料。

真实的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理教学教案

真实的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理教学教案

真实的地球形状和大小——优秀地理教学教案地球是人类居住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它对于认识世界以及预测天气、自然灾害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大多是采用地球仪、平面图和影像来讲解,学生难免感到枯燥,缺乏趣味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地理学习的效果,我设计了一份优秀地理教学教案,以“真实的地球形状和大小”为主题,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真实情况,以及为什么地球有四季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

2.理解影响地球气候的因素。

3.认识地球的四季现象及其成因。

4.掌握地球的基本地理知识。

二、教学准备1.地球模型及贴图。

2.PPT课件。

3.计算器、尺子等教学辅助工具。

三、教具使用1.PPT课件辅助教学。

2.地球模型及贴图辅助教学。

3.计算器、尺子等教学辅助工具。

四、教学步骤Step1:引入——了解地球的形状教师用PPT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通过四平面展示,让学生明白球体在平面上才能展现出来。

接着,教师拿出地球模型,让学生察地球模型的球形外观。

Step2:探究——探索地球的真实形状教师向学生提出关于测量地球半径的问题。

通过计算圆周率,公式和测量的方式等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在不同位置的大圆曲线的半径是不相等的。

通过多次测量,让学生得出地球的真实形状。

Step3:学习——影响地球气候的因素教师向学生介绍影响地球气候的大气、地理位置、水体等因素。

详细介绍“赤道气流”“西风带”以及南北极气团对气候带来的影响。

Step4:巩固——地球的四季现象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四季现象,详细分析太阳高度角、地轴倾角、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等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四季的成因。

Step5:练习——地球的基本地理知识教师根据所学知识,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地球形状、气候和四季现象的认识。

五、课堂总结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对本堂课所讲知识进行总结,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
课型:学习新知识课
课题:(浙教版)第三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上课时间:2012年11月1日下午第一节
学校: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
班级:七(4)班
教师:刘振东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正式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

教师要将教材的内容尽可能生动、明确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将地理知识化难为易,转化为学生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的东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并学会联系实际感受地球的形状,探究能真正证明地球形状的论据。

2.从数学的角度,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学方法:
由教师讲述为主,并适当提问学生,引导学生针对存在的地理现象进行思考,了解和探究地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教学用具:
鸡蛋、地球仪、咖啡罐、纸条、四方板、圆盖
教学过程:
(划线部分的内容为板书内容)
一、导入
用猜歌词游戏引入课题:
教师(唱):我和你,心连心,同住······
引导学生回答:地球村
然后由教师为学生讲解地球村其实只是一个比喻,地球是一个硕大的椭球体。

教师展示一颗外形较圆的鸡蛋——地球是一个外形酷似鸡蛋的椭球体,但比鸡蛋大不止千百倍。

以后会学到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把地球的内部分为三层,与鸡蛋的内部结构也很像。

二、讲解
(一)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我国古代:
1.“盖天说”——“天圆地方”——天是一个罩着大地的圆盖,而地像是一个方正的木板。

(用圆盖和四方板做示范辅助讲解)
问:那圆盖与地的四个角怎么合得拢呢?
(不需回答)
“盖天说”缺乏科学依据。

2.“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用鸡蛋道具辅助讲解)
教师讲解:“浑天说”与“盖天说”的区别在于“盖天说”认为天是半球形的天盖,且天总在地的上方,天上地下;“浑天说”认为天是整球形的天体,且天包着地,天外地内。

另外,“盖天说”认为地是平面的,是四方的;而“浑天说”认为地是曲面的,是圆的。

“浑天说”的提出者张衡根据太阳和月球的形状,推测地球是球体。

国外古代:
在古代,国外也有人认为地球是球体,如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等人。

毕达哥拉斯是认为大地是曲面的第一人,他提出的依据是海边看轮船时,船去标杆最后消失,船来标杆最先出现,如果站得更高一些,刚刚消失的标杆又看到了。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依据是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圆弧。

(简略介绍月食现象并在黑板上画个圆表示月球,用圆盖道具当做地球的影子给同学们做示范。


近代探索:
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84页关于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部分的阅读材料。

3.证明地球是球体——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链接历史:新航路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是指欧洲从15世纪开始,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加之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洲和欧洲的路上通道,从而使得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对外寻找的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运动,而历经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探索后,最终找到了通往亚洲的通道。

讲解阅读部分的内容,带领学生看地图。

同时简单帮学生复习一下如何看地图(注意图上的0度经线)
提问:
①想一想,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圈,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照着地图先给学生讲解一下地球上的四大洋)(点名让一名学生回答)
答案: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②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吗?如果不能,那地球还可能是什么形状的?
(点名让一名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只能证明地球是一个可以闭合的立体,它还有可能是个圆柱体、圆锥体、圆台······
(展示咖啡罐道具)
以上所述都不足以证明地球是球体,只有当人类亲自踏上太空,亲眼看到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时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

(让学生看课本封面的图片,此即宇航员从外太空看到的地球。

)4.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利用鸡蛋道具和地球仪辅助讲解
地球的实际形状酷似鸡蛋的形状,但为了方便,地球仪被做成了规则的球体。

展示地球仪,该地球仪的比例尺是九千万分之一,由此引出下面的内容。

(二)地球的大小
1.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在黑板上板书5.1*1015平方米,体现数据之大。

(教师打趣道:51后带十四个零,如果是银行账户上的数字多好啊!)2.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展示纸条道具
(纸条的长度为6.4厘米,地球的平均半径大约是该纸条的一亿倍。

)3.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提问:拿姚明的身高来做参考系,姚明的身高为2.29米,问多少个姚明首尾相连平躺着可绕地球赤道一圈?
(稍微给学生一点时间动手计算一下,但不点名提问。


答案:约17467249个。

(三)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师出示鸡蛋模型,用小刀切开,让学生观察蛋壳、蛋清和蛋黄,
做类比教学。

地球由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引导学生读图课本第85页内容。

阅读第86页内容。

播放视频。

三、小结
教师照板书的内容简要复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学生谈收获和体会。

四、布置作业
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完成作业本B第23至24页内容,预习新课。

课后教学反思:
引入的方式比较新颖,有特色,但还是不能很好地调动气氛,由“地球村”引入课题尚有点牵强。

备课内容尚不够严谨。

另外,由于要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地理,有许多知识需要为他们补充讲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