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导学案(有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材主要内容有:长征的背景、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征的历程,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有关中国革命的历史,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长征有更全面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经过和意义,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了解长征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长征过程中的典型事件,深入理解长征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资料:有关长征的图片、视频、案例等。

3.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内容,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征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经过。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长征的路线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征的历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长征知识的掌握情况。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案_1

第16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最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新民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难点: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电视剧《长征》第一集片头视频教师: 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当长征已如往事般渐行渐远,而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去寻找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设计意图:《长征》第一集片头是诗与画的完美结合,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本课)(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教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共产党人在全国建立了10多个革命根据地,其中最大的一块是中央革命根据地,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壮大,国民党反动派惊恐不安。

从1930年开始,蒋介石就调集重兵连续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

展示:国名党五次“围剿”示意图教师:红军前四次能粉碎敌人“围剿”的原因是什么?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学生: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正确的战略战术。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同步练习 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同步练习 有答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选择题1.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事件是()A.吴起镇会师B.红一、四方面军会师C.红二、四方面军会师D.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2. “远征红军智勇全,遵义选帅毛委员。

冲破教条与分裂,拨开迷雾见青天。

”此诗中“遵义选帅毛委员”指的是()A.选举毛泽东为工农红军第四军党代表B.选举毛泽东作为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C.肯定了毛泽东进攻贵州的正确主张D.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3.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上,学生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历史场景。

其中不应该出现的场景是( )A.四渡赤水B.过雪山草地C.渡过金沙江D.井冈山会师4. 为了弘扬长征精神,某校学生编排课本剧《红军不怕远征难》。

下列可入选的台词或剧情是()甲:长征,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乙: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爬雪山、过草地,挥师北上。

丙:叶挺独立团攻克汀泗桥、贺胜桥,直逼武昌城。

丁: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A.甲、乙B.甲、丙C.乙、丁D.丙、丁5.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某中学暑期组织“红色记忆”考察团,分赴延安、吴起镇、井冈山、遵义四地实地考察。

其中,贵州遵义考察团考察的主题最恰当的是()A.生死攸关历史转折B.长征会师伟大胜利C.革命圣地战略后方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6.长征精神一直以来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进取。

下列红军长征路线按照行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湘江——金沙江——赤水河——吴起镇B.中央革命根据地——金沙江——遵义——赤水河——湘江——吴起镇C.中央革命根据地——湘江——遵义——赤水河——金沙江——吴起镇D.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金沙江——湘江——赤水河——吴起镇7.《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初二历史17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含答案

初二历史17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含答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
(1)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客观上国民党围剿力度空前强大,主观上由于博古李德的不正确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大渡桥横铁索寒”反映了长征途中的哪些军事行动?
A.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长征开始的主要原因
B.红军四渡赤水,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C.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念遵义会议召开82周年”合唱音乐会,演唱《长征主歌》中的四首:①《四渡赤水出奇兵》、②《过雪山草地》、③《遵义会议放光芒》4《到吴起镇》。如果按红军长征路线依序演唱,其顺序应该是(D)
A.①②③4 B.①③②4
C.②4③①D.③①②4
7.“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远征”最后胜利的标志是(B)
A.井冈山会师B.会宁会师
C.吴起镇会师D.遵义会议
8.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D)
A.红军长征是历史的壮举B.长征的胜利,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C.红军长征过程中宣传了革命的思想
A.长征开始B.度过湘江
C.遵义会议D.突破四道封锁线
4.如果以“转”字串起红军长征的历史,图中“重大转折”指的是
战略转移重大转折转危为安(C)
↑↑↑→
1934年1935年1936年
A.井冈山会师B.长征开始
C.遵义会议D.长征结束
5.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小明和父母一起参加了“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团。到达陕北后,妈妈问了小明四个问题,小明回答错误的是(B)
横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
(3)“金沙水拍云崖暖”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军事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红军长征的原因、路线、结果、意义,以及遵义会议召开的史实。

2.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历程。

【重点难点】1.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原因及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2.难点:体会红军的长征精神。

【自主学习】一、长征原因:1.内因:(1)1933年由于_________和_________等人的“左”倾错误;(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失败。

2.外因:蒋介石推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剿共产党。

(补充)二、长征开始时间:_________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长征。

三、长征之遵义会议:1.背景: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__________,人员损失惨重,革命处于生死关头,________ 提出放弃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_________前进,红军强渡_________,攻克贵州北部重镇_________。

2.时间:______________。

3.性质:政治局扩大会议。

4.内容:(1)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______的错误,肯定_________的正确军事主张;(2)选举_________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5.意义:(1)确立了以_________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2)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___________的转折点。

(3)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四、长征之过雪山草地:1.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________________。

2.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__________________。

3.之后,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_________,进入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同步练习题 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同步练习题 有答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选择题1.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事件是()A.吴起镇会师B.红一、四方面军会师C.红二、四方面军会师D.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2. “远征红军智勇全,遵义选帅毛委员。

冲破教条与分裂,拨开迷雾见青天。

”此诗中“遵义选帅毛委员”指的是()A.选举毛泽东为工农红军第四军党代表B.选举毛泽东作为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C.肯定了毛泽东进攻贵州的正确主张D.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3.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上,学生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历史场景。

其中不应该出现的场景是( )A.四渡赤水B.过雪山草地C.渡过金沙江D.井冈山会师4. 为了弘扬长征精神,某校学生编排课本剧《红军不怕远征难》。

下列可入选的台词或剧情是()甲:长征,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乙: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爬雪山、过草地,挥师北上。

丙:叶挺独立团攻克汀泗桥、贺胜桥,直逼武昌城。

丁: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A.甲、乙B.甲、丙C.乙、丁D.丙、丁5.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某中学暑期组织“红色记忆”考察团,分赴延安、吴起镇、井冈山、遵义四地实地考察。

其中,贵州遵义考察团考察的主题最恰当的是()A.生死攸关历史转折B.长征会师伟大胜利C.革命圣地战略后方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6.长征精神一直以来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进取。

下列红军长征路线按照行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湘江——金沙江——赤水河——吴起镇B.中央革命根据地——金沙江——遵义——赤水河——湘江——吴起镇C.中央革命根据地——湘江——遵义——赤水河——金沙江——吴起镇D.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金沙江——湘江——赤水河——吴起镇7.《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战略转移,历经艰难曲折,胜利到达陕北的故事。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细节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3.长征精神的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

2.案例教学法:以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为例,分析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2.课前让学生预习,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长征》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让学生对长征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析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如四渡赤水、遵义会议、过大渡河等,让学生理解长征的艰难曲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介绍长征在其他国家的意义和影响,如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从南昌起义开始,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内容包括: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会宁会师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伟大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革命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如南昌起义、国共十年对峙等。

学生对本课内容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可能有所了解,但对长征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从中体会到红军的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熟练记住长征的主要过程和重要事件,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并弘扬红军长征所体现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互助、实事求是等革命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红军长征的原因、长征过程中重要事件的意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苦历程。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长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长征的背景和过程。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长征的兴趣。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赛课导学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赛课导学案_0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略战役和遵义会议1.教师讲解: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教师强调: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事务,是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指向成熟的标志。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1.教师出示图片,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回答:恶劣的自热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2.教师讲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包围,进入甘肃。

目标导学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的胜利要关注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回答:两次,分别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和红四方面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

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2.教师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教师讲述: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历经25000里。

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征途。

3.教师提问:同学们,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你觉得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教师总结: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前导学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前导学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前导学【基础夯实】【实战演练】1.有人将长征喻为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棋局,收官之时,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盘赢得胜利的新棋局。

“新棋局”中的一步好棋是( )A.胜利召开遵义会议B.避敌主力进军贵州C.和平解决西安事变D.取得百团大战胜利2.邓小平曾评价某次战役为“毛主席军事思想最光辉的一页”,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更是称赞其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这次战役中,红军声东击西,使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疲于奔命,完全打乱了敌军的“追剿”计划。

此次战役是( )A.湘江战役B.四渡赤水C.巧渡金沙江D.飞夺泸定桥3.有学者认为,在历时两年的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

该学者意在说明长征( )A.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B.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4.1934年10月,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犹如一条红色“铁流”,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25000里。

体现了红军战士( )A.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B.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C.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D.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铁人精神”5.这次军事行动,部队从东南的群山之间到达西北的黄土高原,走了一个大写的“L”,“向沿途的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这次军事行动( )A.标志着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B.把中国革命的重心转移到了农村地区C.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6.区分史实与史论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

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A.1860年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圆明园B.19世纪80年代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初步建成C.1915年底蔡锷等领导了护国战争D.红军长征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7.长征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史诗。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起止时间、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2、掌握长征的路线及长征的意义,体会长征精神。

3、知道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及其意义。

学习重点:红军长征的路线学习难点:红军长征的精神一、自主学习:(根据学案,自学课文,在课本上勾划,记下发现的问题组内交流)1、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红军长征开始的标志是什么?2、红军损失过半,敌人又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口袋阵,红军何去何从?3、请找出有关遵义会议的有关信息。

4、找出红军在遵义会议之后的行军路线。

5、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是什么?6、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有什么历史意义?二、合作探究:探究一: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探究二:想一想:红军长征途中除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探究三:长征的胜利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遗产?三、课堂小结:知识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5分钟)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堂检测1.在第几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开始进行长征()A、三B、四C、五D、六2.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确立是在()A、第五次反围剿后B、遵义会议后C、渡过金沙江D、长征结束后3.红军长征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是在哪一事件后()A、四渡赤水B、渡过乌江C、渡过金沙江D、飞夺泸定桥4.红军长征中跳出敌人的包围是在哪一事件后()A、四渡赤水B、渡过乌江C、渡过金沙江D、飞夺泸定桥5. 红军长征结束时胜利会师的三大主力是:()①红一方面军②红二方面军③红三方面军④红四方面军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地点是()A、遵义B、甘肃C、吴起镇D、井冈山7.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关键性事件是()A、强渡大渡河B、四渡赤水河C、渡过金沙江D、遵义会议的召开8.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时间是()A、1933年10月B、1935年10月C、1936年10月D、1934年10月9.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部编【人教新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案及答案】

部编【人教新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案及答案】

八年级历史自主学习任务单【学习目标】1、识记红军长征的原因、路线、结果、意义以及遵义会议的事件、内容等基本事实。

2、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感受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历程。

【自主学习任务】结合课文,夯实基础材料一:1933年10月,枪炮声再次隆隆作响,五十万国民党军队被调往江西前线,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强大进攻,住在瑞金那座“独立房子”里的军事决策者不顾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仍然命令红军对敌人的坚固堡垒实行攻坚战。

这使红军的反击从一开始就连续受挫……。

材料二:1935年1月……毛泽东在会议上批评当时中央的指挥是纸上谈兵,不考虑战士要走路、要吃饭、要睡觉,也不问是山地还是平原、河道……(1)材料一中“住在瑞金那座‘独立房子’里的军事决策者”指谁?红军受挫后做出了什么决定?(2)据材料一,概述红军长征的原因。

(3)材料二中“大会”指的是什么会议?该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学法指导:认真阅读材料,结合课本内容分析作答,注意要点清晰语言精练。

)疑惑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磚走泥九。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二:博古等人在红军长征出发前,既不做深入细致的政治动员,也不做长途行军作战的准备。

他们把突围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行动缓慢,始终摆脱不了敌人。

材料三:草地位于川陕甘边界,绵延几百千米,到处是野草丛生的沼泽和散发出腐臭味的黑色泥潭。

行人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其中,无法生还。

红军靠挖野菜、草根,甚至杀军马或煮皮带充饥,常常背靠背宿营,互相取暖;手挽手行进,趟过泥沼。

就这样,红军历尽艰难,走出了草地。

(1)该诗歌反映中国革命史上哪一壮举?该壮举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2)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红军长征过程中遇了哪些的艰难险阻?(学法指导:认真阅读材料,快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课本知识解答。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带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带答案)

二、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要求:自学课本,找出长征过程中红军两次会师的时间、地点、双方和意义,红军
长征的历史意义。
1.两次会师: (1)吴起镇会师: 1935 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
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2)会宁会师: 1936 年10月, 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 会宁地区,
点拨:第(3)问通过图片及其文字介绍来分析作答。 尝试解答:(3)军事: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自然:恶劣的自然环境;生活:面临 着食物的匮乏。
【创造奇迹 感悟精神】 材料四 红旗飘,军号响,战马吼,歌声亮。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各 路劲旅大会师,日寇胆破蒋魂丧。军也乐来民也乐,万水千山齐歌唱。歌唱领袖毛 主席,歌唱伟大的共产党。
【随堂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要求:自学课本,说出红军长征的原因、起止时间,记忆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和 意义,简述长征的路线。 1.原因:红军第 五 次反“围剿”中,由于博古和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 的错误,导致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3.经过:

5.17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八年级历史上册

5.17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备人:审核人:授课人:课型:新授课总课时数:时间:2023年月日【课程标准】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实,感悟长征精神。

【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探究胜利原因,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

2.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让学生感知历史,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3.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智慧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首诗,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首诗就是毛泽东所作的《长征》,请欣赏视频《长征》。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长征有什么特点?对于又远又难的长征,红军是什么态度?好,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去打开长征这部凝重的历史画卷,去触抚长征这段历史的心灵,去体验长征的艰险,去感受长征留给我们的启迪与思考。

【智慧先学】一、红军长征的原因1.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2.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二、红军长征的过程(1934.10——1936.10)1.开始:年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2.转折——遵义会议:(1)目的——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2)时间?地点?内容?意义?3.胜利结束——会宁会师:1936年10月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4.长征路线:江西瑞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进入甘肃—→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会宁会师(1936年10月)三、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P86)补充:①长征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易混点:生死攸关—遵义会议转危为安—长征【智慧碰撞】材料一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

大单元教学 八上第17课长征(导学案)

大单元教学 八上第17课长征(导学案)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导学案2022课标内容: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

1.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了解红军长征过程;(史料实证)3.分析理解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唯物史观)4.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理解长征精神。

(家国情怀)背景由于博古和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犯了“1.________”的错误,1933年,红军第 2.________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3. 。

时间 4. 年10月—5.________年10月 初期红军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6. ,损失掺重;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7.转折遵义会议时间 8.________年1月 地点 遵义(贵州)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9.________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 开始确立以10. 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11.__________的转折点后期四渡赤水→巧渡12. →强渡大渡河→飞夺13. →翻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进入甘肃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14.________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15.____________,使中国革命16.___________。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17.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精神 不怕18. 、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19. 精神和永不言败的革命20. 精神学习目标课前预习问题情境以完善日记本的形式,放置于图书馆内活动开展本课。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A.湖北B.广东C.贵州D.广西
11、请将下列长征中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
①强渡大渡河②冲破四道封锁线③解放遵义④翻越大雪山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②③①④D.②①④③
12、非材料题: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教具和教法
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自制教学课件、有关插图
教法:情景导入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练习检测法、线索总结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毛泽东《七律长征》:
师: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那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生。小学时就学过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如《金色的鱼钩》等。但他们的了解不是系统的、完整的,特别是对于长征精神及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的认识更容易魅力,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让学生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把先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4.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主要理由是()
A.结束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C.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他
D.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最高负责人
5.长征途中,标志着红军跳出包围圈的是()
A.攻占遵义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D.强渡大渡河
生:学生倾听、思考。
以毛泽东的诗做为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预习提纲】一、长征(战略转移)原因红军第五次反“”的失败。

(博古、李德等人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二、长征的路线:(1934.10——1936.10)★1.路线→→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四渡(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陕甘(会师、会师)2.遵义会议(1935.1)——转折(1)内容:①集中力量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③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④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2)意义:①遵义会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②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的转折点③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的标志。

3.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①恶劣的自然环境②敌人的围追堵截③缺衣少食4.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1.吴起镇会师(1935.10)中央红军——陕北红军2. (1936.10)——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一方面军,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四、长征胜利的意义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2.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3.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4.红军长征播下了,铸就了,打开了的新局面“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部编历史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知识点战略转移背景: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没有能突围,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第五次饭“围剿”失败原因: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2.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并能理解其伟大意义。

3.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自主预习
1. ,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2. ,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3. ,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4.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三、合作探究
1.材料展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依据诗词内容,说明共产党人对待长征的态度。

(2)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反映了哪些具体的事件?
四、随堂演练
1.在长征路上毛泽东提出红军放弃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建议,其主要目的是( )
A.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B.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C.摆脱敌人前堵后截的危急
D.使部队得以休整
2.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
A.吴起镇
B.会宁
C.甘孜
D.懋功
3.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应是( )
①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③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④强渡乌江⑤渡过金沙江
⑥飞夺泸定桥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③⑤⑥①
C.③④②①⑤⑥
D.④③②①⑥⑤
4.长征红军跳出敌人包围是在( )
A.四渡赤水河
B.渡过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翻过大雪山
5.1936年10月会师于甘肃会宁的红军三大主力是( )
A.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
B.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C.红一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D.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6.1933年秋,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的第五次“围剿”的重点是( )
A.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B.闽浙赣根据地
C.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D.中央革命根据地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1933年秋
2.1934年10月
3.1935年10月
4.甘肃会宁
三、合作探究
1.(1)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共产党人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待长征。

(2)包括的历史事件有强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

四、随堂演练
1.C
2.B
3.C
4.B
5.D
6.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